让课堂迸发创新的火花

2022-09-25

发展和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题,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标准》无论是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都十分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此, 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良好的氛围是创新的起点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 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 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结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深究怎样以艺术性语言、体态和情感, 以灵活巧妙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以及无顾忌的充分表达自己创意的情感。

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 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 学生也可以问老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互相问答。正是在这种互相作用的井冈活动中, 学生才能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思维才会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敢说, 爱说, 甚至提出和教师不同时想法。记得一次于永正老师教《燕子》, 有个学生当堂发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 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于老师想了想, 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 所以先用尾尖缓冲一下, 不然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的话还没落音, 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 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 它不吃小虾。”

于老师被学生“将”了一“军”, 并没有感到在面子上过不去, 而是表扬了这位学生, 说他不盲从, 能坚持真理。这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表扬, 脸红扑扑的, 显然他既激动又兴奋。如果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 当头给这个学生烧一瓢冷水, 那么它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被浇灭, 哪里还会有勇气去坚持意见?

2 质疑问难是创新的火花

古人说, 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掀开始, 从解疑人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 激趣设疑, 诱发思维

教材中一些常识性说明文, 如《太阳》、《鲸》、《蛇与庄稼》等, 内容比较枯燥, 必须激趣设疑, 导入新课, 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这样, 带着疑问学习课文, 效果更佳。

2.2 变序设疑, 启发思维

这种设疑, 打破事物发展顺序, 先“果”后因, 把事情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 从而形成悬念, 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跳水》一课时, 以:为什么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有危险?提出这样一些悬念, 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在活跌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如燧石相互撞击, 不时迸发智慧的火花。

2.3 层层设疑, 训练思维

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一问套一问, 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揪住学生的心, 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3 激活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3.1 变果为因, 逆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 变果为因, 引导学生由果溯因, 进行逆向思维, 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当学生理解《美丽的公鸡》一课的内容后, 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正错误后, 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这样, 引导学生变果为因, 由果溯因, 从发展中看问题, 活跃思维, 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2 正理反推, 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 当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后, 教师可改变原文的某些条件, 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 找出事物的正反面, 从不同的方自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 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阅读《凡卡》, 可这样引导:带着凡卡热切期望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当学生从书中得出结论, 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明具体地址, 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 肯定不会来接他时, 继续追问:如果写清楚了地址, 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这样, 学生就能明白:不管哪一种可能, 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 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会改变的。

3.3 多向探求, 多向思维

根据课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如《丰碑》一课,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情发展变化过程线索, 另一条是“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教学时, 在引导学生探索事情发展过程的同时, 还应引导其把握“我”的感情发展变化这条线索, 这样会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逐步养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4 丰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想象点, 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想象兴趣, 强烈的求知愿望和迫切的创造欲望。

4.1 凭借描述, 显化形象

在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内容中蕴含着较丰富的形象, 可选择其与中心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通过想象描述, 使蕴含的形象呈现于学生眼前。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靠近了, 才命令狠狠地打。”对此, 教师这样引导:如果你在场, 此刻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能具体描述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具体形象, 活灵活现的再现了五壮士与改作战的情景, 使学生深切感受了战士们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和与敌人作战的英勇顽强。

4.2 凭借表象, 创造形象

相当多的事物, 小学生虽没有亲眼所睹, 亲耳所闻, 但影视的普及, 阅读的增加, 生活的积累, 使得他们对不少事物都有“虽未见过,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阅读教学中, 可抓住教材重点, 捕捉其与生活的联系, 调动学生储备, 以构筑形象。

4.3 凭借想象, 再造形象

小语教材的课文, 或写事, 或写景, 或状物, 几乎每篇课文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教学中, 可引导以课文为依据, 凭借想象, 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如阅读《桂林山水》, 在学生具体感受和理解桂林山水特点的基础下, 可这样引导:如果你来到桂林, 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 面对那奇特的山水, 学生一定会张开想象的翅膀, 感受桂林山水的奇异美好。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摘要:发展和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题, 在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听记的语言实践中, 创设良好的氛围, 鼓励质疑问难, 激活学生思维, 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 就能在课堂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创新,和谐,鼓励,激活,想象

上一篇:正确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一篇:从勒温的场论探讨图书馆如何应对高职生“浅阅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