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埠中心小学 蔡毅 《5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4-04-12

吉埠中心小学 蔡毅 《5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4篇)

篇1:吉埠中心小学 蔡毅 《5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与反思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用好道具、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景、兴趣导入为主。选自《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段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道具(手指图)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手指图,以及教师引导,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如何让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得生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我对“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创新处理,在本课教学尽量能够体现以下几点:

1、在上课期间充分的利用了道具,较好的运用了直观教学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还可以把数学课与美术课有机结合起来。

2、教学中紧贴主题,尽量地简化教学思路,使同学更准确、迅速的接受新课的学习内容。

4、在探究中交流,经历口诀编写的过程。把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置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引发学生多角度理解5的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理解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

5、通过各种形式的的记忆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最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更快更好地记住口诀,也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

6、在练习中升华,深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使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有更好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注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氛围,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教师为学生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老师的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2:吉埠中心小学 蔡毅 《5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与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我从复习乘法的意义入手,再以学生出乘法算式教师算得数的游戏导入到学习5的乘法口诀,这样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图形,逐步从具体到抽象掌握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边摆边说:一个图形用了5根小棒摆成,是1个5。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问学生怎样编一句口诀记住它了?学生说出一五得五,接着问这里为什么有个“得”字,引导学生说出积不满十的时候,积的前面要加一个“得”字。再引导学生摆出2个图形,问学生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是多少?怎样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在让学生编出口诀。

教学三五、四五、五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式编口诀,再集体订正。记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在记口诀这个环节中,问学生如果忘记了三五十五这句口诀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上句口诀加五得到下句口诀或者是根据下句口诀减五得到上句口诀的方法记口诀。请学生出示小手的.方法帮助学生记5的乘法口诀。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说出后半句,学生间对口令。学生间互相背口诀。在课下我带着学生一起背口诀,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对口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篇3:“5的乘法口诀“教学纪实与反思

“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根据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和乘法口诀的来源,编制5的乘法口诀,并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吗?

生:喜欢。

师: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今天啊,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实在是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生:可以找如来佛。

生:可以找八戒和沙僧帮忙。

生:可以拔猴毛变出小猴子。

师:同学们和孙悟空一样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5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5个。他连续拔了4根,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孙悟空连续拔了4根毫毛,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一共变出几只猴子?

师:怎么解决呢?

生:用连加,5+5+5+5。

师:怎样计算呢?王老师想和你们比一比,看谁更快地计算出答案,你们敢受挑战吗?

生:敢。

师:请一名同学当裁判,看谁回答得快又准。

生:比赛开始。

…………

生:王老师回答得最快也最准。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那是因为我有一个神秘武器——乘法口诀。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盒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呈现一盒福娃。)

师:一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学生数完汇报:5个。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生:点数法。

生:一个一个地数。

师:2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生:10个。

师:3盒呢?4盒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地数出一共多少个?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生:5个5个地数。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同数连加,乘法表示

师:一盒有5个福娃,是1个5。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1:1×5=5。

生2:也可以写成5×l=5。

师:两盒有多少个福娃?3盒、4盒、5盒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把两个5、3个5、4个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写在空格里。

(出示表格,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合作探究。)

教师在学生之间观察、指导并检查他们的探究学习活动。

汇报交流报告单的填写情况,并引导学生观察一下这些乘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这些算式一个比一个多5。

生2:我看这就是5个5个地数数。

师:你真的很会观察。的确如此,l个5是5,2个5就是5+5=10……

生齐:3个5就是5+5+5=15。4个5就是……

师:有什么方法能够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呢?

生1:点数法。一个一个数。

生2:5个5个数。

生3:用同数连加的方法也可以。

生4:还可以用点子图来代替福娃。endprint

师:这些方法还是太慢了,不够简单。实际上你们已经发现了乘法计算的秘密,现在你尝试着将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提出来放在一起,小数在前,“一五”。

生:二五、三五、四五、五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将积放在后。连起来说就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第三句口诀是什么?

生:三五十五。

师:表示什么?

生:这句口诀表示3个5是15。

师:谁能说说乘法算式?

生:3×5或5×3。

师:第四句呢?

生:四五二十。这句口诀表示4个5是20。

生:乘法算式4×5或5×4。

师:第五句呢?

生: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表示5个5是25,乘法算式5×5或5×5。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把5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学生书写,师提醒学生注意要用汉字写口诀,数字写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生1:编口诀时要写汉字。

生2:小数写在大数的前面。

生3:怎么读就怎么写。

师: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起读一读。乘法口诀是我国的国粹,二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了乘法口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如今乘法口诀更加朗朗上口。

三、理解记忆,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生:第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

生:第二个因数都是5。

生: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怎么样?

生:少5。

2.记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师生齐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5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一五得五”好记。

生:“五五二十五”也好记。

生:我觉得哪句都好记!

师:你一定有什么窍门吧?愿意告诉给大家吗?

生:我是按单双数来记的。单数的得数后面都是5,双数得数后面都是0。

按照这个学生说的方法将乘法算式分成单双两列,果然如此。和学生一起读“一五得五、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再读双数的。

师:现在提高要求,我们进行对口令比赛。(师生、生生之间。)

师:如果突然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

生:从5开始,连续一直加四次,就知道了。

生:这样太麻烦,只要想三五十五,再加上l个5。就得到了四五二十。

生:也可以记住“五五二十五”,再减去5就行了。

师:太棒了!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记忆5的乘法口诀。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记熟口诀。

四、巩固应用,深化口诀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太麻烦了,不记行吗?

生:不行的。

师:那口诀有什么用呢?

生:能帮我们更快地算乘法口算。

生: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数人数的时候都要用到的。

师:好,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口诀记得怎么样了。(教师出示一道算式,学生说得数,并说应用的口诀。)

5×2 1×5 5×1 4×5

5×5 2×5 5×4 5×3

(师出示了0×5,学生迟疑了一下。)

生:零5得零。

师:5的口诀里有吗?

生: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证明一下?

生:0×5表示5个0相加,那就是“0”嘛。

生:还表示0个5,就是一个5也没有。也就是“0”。

师:回答得精彩极了,老师真是佩服你们,又创造了一句新的口诀。

1.用数学解决问题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起唱。听完歌曲,再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生:一根猴毛变5只猴子。

生:二根猴毛变10只猴子。

生:三根猴毛变15只猴子……

2.活学活用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乘法可以用乘法口决来解决。

生:我学会了5的乘法口决……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师:5,是个奇特的数字,古代许多事物都与5结下了难解之缘。

(屏幕上出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你能用哪一句口诀,马上就能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字?

生:这首诗每行有5个字,二行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行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行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5的乘法口诀有关?你还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生: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endprint

生:一星期我们要上5天的课,三个星期上15天。

师:同学们不但发现了那么多藏在我们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而且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的很高兴,因为你们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下课!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反思:

现今的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为本。《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环境、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语言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有趣的视觉画面,同时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合作、综合的能力。

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遇困惑提问题——列算式编口诀——找规律记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先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将累加所得的数编写成乘法口诀,让学生轻松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把解决问题和编制乘法口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我退居学生的后面加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给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篇4:吉埠中心小学 蔡毅 《5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后反思:

问题一:怎么把握好学生现实的知识起点

A、在试教时,我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3×5=15,5×3=15的,学生都说:因为3个5是15,所以3×5=15,5×3=15,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三五十五”的乘法口诀。而在正式上课时,我也问学生同样的问题,起先一两个学生也说是因为3个5是15,所以3×5=15,5×3=15,接着有一个学生说:“我是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算的,因为我经常到我妈妈的衣服店里去玩,我妈妈教我的。”我就直接把口诀填在3×5=15,5×3=15的右边,再让他说说这句口诀的意思。幸好有两手准备,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不一样,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量在备课时考虑得全面一点。

B、在订正“一五得五”这句口诀时,基本上全部学生编的都是“一五得五”,我就很纳闷,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加“得”字的?一些学生说是听说过,一些学生说知道这句口诀,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妈妈说,如果得数比10小,是一位数时,口诀就加‘得’;如果口诀的得数是10或者大于10时,是两位数,就不加‘得’。”学生就是这样,让你又惊又喜,有时会把你要教的都说完了,把你该说的一字不漏地出来了。

由次我想:课前预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的知识起点,而不是理想化的。应该考虑学生会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让学生怎么说,怎么做。应该考虑怎么去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抓住课堂的生长点,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而不应该是预设了理想的课堂,而被现实弄得束手无策。

问题二:怎样引导学生将乘法口诀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完了5的乘法口诀后,我让学生用差不多5分钟的时间来记忆口诀,又通过全班背、指名背、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还穿插了一个游戏,本以为学生会对5句口诀掌握得很好了。可是在练习时,我出示一张课程表,让学生算一算一星期有几节课,一部分学生不会解决。天天都要面对功课表的,为什么学生不会做呢?我很惊讶。后来在评课时,他们说这道题目太难了,因为隐藏着好几个条件。一是每天有几节课,二是一星期有几天,就单单一张功课表,让学生从中自选条件,有些学生当然就无所适从了。

篇5: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用小棒摆伞等活动来编记口诀,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习和教学的关注点落在操作后再来编了,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素材——手指,小组合作一起把口诀编出来。有了这样的感觉后,我就不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地进行原定的预设计划了,而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根据“表格”来完成学习任务,编出口诀,运用口诀,并在运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事例,深化学生的认识。

一、读懂学生

儿童学习数学有两个基础——知识与经验。长期以来,教师对儿童学习基础的分析往往来自于对教材的分析,即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我们常规的教学方式一般也都是从一个情境入手,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知知识,从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得出一个结论。而这节课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正知识基础,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从竞赛入手,在迷惑不解中先猜测老师计算快而准的致胜法宝是什么?然后通过验证的方法知其然而再知其所以然,教学反思《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所以,尽管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但有很多是不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此时我通过放手让学生验证,把学习知识的机会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一个探索者,而且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他们的方法各异,可谓百花齐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还加强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吃透教材

对待教材首要的是“尊重教材”。因为教材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深入思考,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安排,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视点。首先5的乘法口诀作为乘法口诀中的中间句,历来它都是在学习乘法口诀的中间位置,不上不下,不温不火。可是在新教材中,它被提到了口诀教学的第一位。多么重要的位置呀,这就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新意”和“活力”。因为5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用途广泛的数,并且其顺次相加的和不但很有特点,而且学生对于5个5个地数是非常熟练的。所以,这应该是教材之所以将其挪到首位的重要原因。此外,新课程的理念促使我们不仅要教好教材,更要用好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和学习能力,大胆地拓展了5的口诀,使其没有局限于教材中只有“五句”,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究、能编多少就编多少。可见,孩子们在这节课上,不仅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走向了深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果,这完全得力于对教材的深度研究,既充分利用,又能拓展创新!

三、研究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地开放地问题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地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选择上,我选择的最简单、最实在的教学方法,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孩子们循着“从竞赛中质疑——在探究中发现——在生活中应用”的路径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应用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思考,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究、用数学的方法去应用。使学生在简单、实在的活动中学习、思考、发现、创造和应用,不仅学得高兴,还学得实在。

四、思考困惑

1.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已经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一无所知,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协调好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呢?

篇6: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世界上没有同一片树叶,我也相信没有完全相同的课,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一定演绎着别样的风采。教学是一门艺术,永无止境,我要在不断地摸索、总结中找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努力着。

篇7:“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篇8: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岳村小学 二年级

刘国年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用好道具、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景、兴趣导入为主。选自《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段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道具(手指图)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手指图,以及教师引导,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如何让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得生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我对“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创新处理,在本课教学尽量能够体现以下几点:

1、在上课期间充分的利用了道具,较好的运用了直观教学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还可以把数学课与美术课有机结合起来。

2、教学中紧贴主题,尽量地简化教学思路,使同学更准确、迅速的接受新课的学习内容。

3、在探究中交流,经历口诀编写的过程。把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置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引发学生多角度理解5的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理解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

4、通过各种形式的的记忆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最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更快更好地记住口诀,也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

5、在练习中升华,深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使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有更好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注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氛围,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教师为学生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老师的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你很会思考,与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来,所握个手吧!

2.你今天学习很认真,回答的很好,同学们都要向你学习。3.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既具体又完整,语言也很美。

4.你真棒!你比以前进步多了。你的答案虽然和我的不同,但你的办法也很好。

5.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要把这种好的学习态度发扬下去。

总评: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思考,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 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教学的《5的乘法口诀》一课收获很多,下面就谈谈我对本节课的几点看法:

1、学习材料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中陈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小手”为材料,依据“小手”编口诀,通过玩“数小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了1个5—5个5的意义,让学生突然感觉到: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学数学是这么的有趣,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去。

2、有效迁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通过出示手指图,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含义。考虑到学生胆小,发言少,老师能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 和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和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总结出口诀后,又让学生看口诀说口诀的意义,并列出乘法算式。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如:将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与自己的双手联系起来。一只手有几个手指?表示几个5?2只手有几个手指。表示几个5。

4、精心设计练习,有基础,有坡度,而且利于当堂检测教学效果。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是,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评课意见: 优点:

1、刘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最后学生都掌握了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根据口诀计算和写出相应的算式,教学目标已达成。

2、吴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可以看出老师在努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比较配合,可能是很多同学对于5的乘法口诀比较熟悉了,所以很多同学在老师还没有出示口诀时就已经回答出来了,教师欠缺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建议:

1、课堂导入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或者在课前将自己的手画下来,这样比较节省时间,也易于教师控制课堂,不会出现混乱现象。

篇9: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首先我通过创设福娃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说出乘法算式,思考计算结果如何得出,从而揭题《乘法口诀》,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的时候先让学生对照乘法算式,说乘法口诀各部分的意思,这一环节强调让学生多说,个别说,同桌互说,集体说,使每位小朋友能够真正理解口诀的含义。当得出两句口诀,对比分析,进行小结归纳编乘法口诀要先说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再说乘法算式中的积。这让学生初步建立编写口诀的表象认识。之后,我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自己编写乘法口诀,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找规律过程中发现记忆口诀的诀窍,更深层地认识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最后,对口令、开火车到顺背、倒背,形式多样地记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安排智力闯关的练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小朋友能够融入到学习的环节中,能够快乐地学习。

不足之处:

篇10:《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新教材对2――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作了较大的改进,由于学生已经有五个五个数数的经验,因此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能较好地凸现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尤其注重思维过程的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在学生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然后小组交流想法,最后全班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体现了主体意识,学到了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

篇11: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乘法口诀教学这一部分改为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再讲授2—4的乘法口诀。其实,有的孩子已经会背一些甚至是所有的乘法口决。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规律,从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乘法口诀教学这一部分,改为先教学5的乘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的含义和结构,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口诀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小手导入,在黑板上把小手画出来。问:一共有多少个手指?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

乘法口诀教学的基本模型就是:编制口诀----记忆口诀----巩固口诀----应用口诀。本课作为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重心要放在编制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以及口诀的结构上。在学生编出了5的第一句乘法口诀后,我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五就是五,那么二五一十是什么意思?学生不难说出二五一十就是二个五相加就得十,把乘法的意义也联系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也可以得出:口诀的前面2个字表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后面就表示积。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双基,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国培(2017)研课磨课数学学科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萝北县第四小学

篇12:《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让学生理解学习乘法口诀的必要。

在此之前学生计算乘法的思维还停留在通过加法算式求和而得到乘法算式的积。如果不通过加法算式求和得积这种方法,有什么方法可使计算乘法算式达到又快又对呢?学生感到迷惑,从而使他们思考。这时学习乘法口诀的这种想法便水到渠成了。

2、自己尝试,自己发现。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两句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又根据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编制另3个五的乘法口诀,最后自己发现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

3、巧用游戏,练玩结合。

篇13: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孩子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注重孩子利用旧知识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本课中5的乘法口诀就是利用孩子学习1-4的乘法口诀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来进行探究,学生通过看情景图,写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最后自己总结出5的乘法口决,教学反思《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保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来交流学习体会,不仅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逐步在积累自己学习的方法,训练自己的思维。

篇14:《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掌握了求"几个几"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用摆小棒的教学方式,通过让他们用小棒摆小伞导入:先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拼成;接着摆2把小伞,用了10根小棒……整个过程,从摆小棒的情境出发,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在记忆口诀和巩固口诀这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来教学,如记忆口诀时有: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等,还运用开火车、对口令、等形式来巩固口诀。各环节的设计有梯度,为了使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有更好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注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氛围,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我作为一个引导者,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注意自身的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以全部的热情投入的教学当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记人叙事作文600字精彩下一篇:关于档案管理岗位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