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

2024-04-29

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精选7篇)

篇1: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

书法老师和他的椅子作文550字

我的书法老师是个十足的“重量级”老师,从外貌上乍看又帅又壮,可他的壮却是没有肌肉,全是肥肉!

这天书法课,我正认真地写着毛笔字,忽然一声惨叫,把我正在写的“一”吓成一条“蚯蚓”。原来,椅子的四条腿被老师压垮了,老师当场摔了个脚朝天。同学们立刻炸开了锅,哄堂大笑,特别是几个低年级的同学更是唯恐天下不乱,兴奋得手舞足蹈。

后来,老师换了把结实的椅子,全场才算安静下来。可令我窃笑不已的是:一节课下来,老师又连换了好几把椅子。我也不敢问老师换椅子的原因,怕老师不好意思。向同学打听,他们的`回答却令我意想不到——都说老师太重了,椅子不经压。

老师总是坐在那儿看同学们写字,一坐往往就是几个小时。他实在太重了,仔细看看,椅子的铁脚都被他压变形了。只要有一只脚稍微一歪,椅子便会失去平衡,人就会摔得狼狈不堪。摔过一次,老师怕了,总担心椅子不稳,所以就得频繁换椅子,也奇怪了,换来换去,怎么就没有一把管用的。

第二节课,他又换了张塑料凳子的,可不到一刻钟,椅脚就向外斜,老师好生可怜,不得不站着上课。我看到这情况,到门口好不容易寻到了一张木椅,看样子还结实,老师愉快地坐下。几节课下来,椅子脚没有坐断,却是椅子面坐裂了。或许,是书法老师的屁股如他的草书一般,太有动感了!

篇2: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

周:非常有幸陪同曹总在贵州考察, 您的秘书小张告诉我, 近来您很少到一个省呆两天, 不知贵州的青山绿水给您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

曹:我很忙, 这次要感谢您的《思考刺梨》一文以及贵州企业朋友的邀请, 我是休闲和考察兼顾, 我以前名字就叫兼华。休闲是享受贵州的生态, 考察是探访贵州刺梨。

周:昨天您给我的《我爱我买》期刊, 当晚我就上网了解“525m.com”以及您首创的“消费养老”新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您这一课题的提出、创新和推广基点何在?

曹:谢谢您的关注。这一课题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工商总局、中国互联网协会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清华等知名大学、商界领袖的支持和帮助。基点在于我的人生一个梦想--全民养生梦, 希望中国普通老百姓“人人健康、少少消费、多多赚钱”。

这课题的理论基础得源于经济学家陈瑜先生的《消费资本论》, 核心理念是“消费即是投资”。

周:这个计划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把产品利润的80%拿出来回馈消费者。这是否可以诠释“525m.com”的主体内涵?

曹:可以。这个网名的期刊叫《我爱我买》, 主体都是普通老百姓, 即人。消费养老是新崛起的一种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 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现实呈上升趋势, 这让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养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我的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后, 企业把消费者视为对企业的投资, 并按一定的时限, 把企业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 这样消费者关心自已所购买商品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也关心购物后所带来的利益。

周:我注意到, 这种模式的企业会拥有来自消费者的返利而成为资本市场的强者, 也会为养老保险提供广阔的资金来源, 即拥有坚挺的消费群体和融资市场, 乍看有点象传销?

曹:只要您细心观察, 这种模式的营销不是传销, 不论是营销环节, 还是营运模式, 国家工商总局能对这一模式给予了认同和支持, 就说明不是传销。我强调的是, 在不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 逐步为消费者积攒一笔客观的养老资金, 从而解决许多与养老有关的难题。首批消费养老资金移交给权威机构托管的目的在于此。消费养老计划具体有两种, 可以上网了解, 筒单而言每年消费者自已的消费[不是帮我卖产品积分或是挣钱]积分在一定分数, 就享受一定的复利回报, 5年后可以提现或累加, 也可以在法定退休后可拿到每年12%的养老金。我和我的企业员工都成为这一计划的参与者, 再过几年, 企业及财富可以回归社会, 我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可以去享受消费养老的快乐。

周:养老保障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的来源和积累, 中国的社保起步晚, 现在的基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您倡导的这种模式应该是为政府分忧或者为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这次考察贵州刺梨生产企业, 为何要求其5年价格和品质不变为合作先决条件?

曹:诚信和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 家帝豪之所以有今日的发展就靠这些法宝。我对消费者承诺过产品5年不涨价, 必须保证产品安全。我们的产品服务面向中国大众家庭为消费群体并通过安全的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ETF模式, 因此必须保障消费主体的最大利益。近30余年的发展, 与我们一起成长的企业有很多, 大浪淘沙, 我对贵州合作企业必须提此条件, 希望能长期诚信合作, 共同打造家帝豪的诚信大品牌。

周:您和您的企业员工将是“消费养老”的受益者, 您的秘书小张告诉我, 曹总对人很善良, 社会贵任感很强, 这次贵州之行我感到您的务实和品格, 待别是坐皮卡穿山路, 一起随意的吃农家乐。

曹:我的务实是企业、企业员工、消费者同时赋予我的使命。也就是说, 我和员工是企业的人格化, 企业是我们的物化, 而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也是投资者。

周:这番话让我想起王志刚先生说的“人与钱”的三个层次, 因此, 我认为富有责任感、良知的企业家应该关注和扶持“人找钱”这个层次的弱势群体。这次您来贵州, 我力荐“基地+农户+公司”的农业产业模式较成型的乡企, 其目的是让贵州绿色果王走出大山去, 造福于靠山吃山的贫困农民, 帮扶他们所依托的绿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帮助他们能挣钱。

曹:是的, 直接或间接帮扶农民, 是我的心愿和人生情结。您在《思考刺梨》中提到的“三个理性”我很赞同, 贵州的乡企做好自已的事, 准确定位, 理性发展。93年我就到过贵州农村, 深知山区农民的艰辛, 然而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象宝贝一样静悄悄躺在大山里, 许多生态和资源在全世界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比如茅台酒。怎样“造血”, 怎样开发, 怎样整合, 这是一个有价值有预期的课题。我的一种绿色产品消费群体上升到500万人以后那是什么价值概念, 带动的企业、产业、农民又将会是怎样的价值回报。

周:21世纪健康成为全球消费的主流, 贵州的生态和绿色资源无疑会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洗礼, 随“十二五”的大手笔, 交通等基础建设改善和升级, 好资源好生态必藏好商机, 我赞赏近期强势进入贵州投资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中国BT模式鼻祖严介和先生的观念:心态决定状态, 眼界决定境界, 胸怀决定格局。衷心希望曹总来贵州投资和对接, 让ETF模式价值扩张来提升贵州绿色影响力。

篇3:蒋建华和他的“责任教育”

2011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会场,全国人大代表蒋建华校长紧紧握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激动地向总书记问好。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每次与总书记握手他都感到热m沸騰,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肩上的担子似有千斤重!这一次,作为总书记母校的校长、“责任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他还做了题为《办好负责任的教育》的审议发言,更是感到了责任和使命的重大。

2005年10月,就任泰州中学校长之初,蒋建华校长就提出了“办好负责任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始思考和规划他的“责任教育”蓝图。五年多来,他带领全校师生不懈努力和奋斗,使“责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理想的蓝图逐步变成宏伟、清晰、美好的现实,学校各项工作都在科学、健康、特色、深入地向前发展,并取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高度的赞誉。回顾五年多来“责任教育”的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他那清晰而扎实的奋斗足迹,感受到的是他那炽热的“责任”情怀,体验到的是他的爱心、良知与智慧。

以朴素的理念奠基“责任校魂”

在我国现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两种很明显的倾向:一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表面上对学生高度负责,敬业奉献,实际上是“好心干坏事”;二是教育的“理想化”。即常常在“理想化”的状态与似设之中作出不合国情、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思考与决策。打着改革创新、愉快宽松等旗号,实际上是在行“不负责任”之实。2005年9月,蒋建华校长刚走马上任,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泰州中学的鼻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瑗,至今学校仍有“千年书院”之美誉。所谓的“千年书院”,就是胡援当年讲:学的安定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胡援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即“明体达用”,著名论断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透过胡援的教育理念,蒋建华校长看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责任情怀。也正是这种精神文化底蕴,才使得泰州中学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那么多闻名世界的英才。经过深入思考,蒋校长提出了“明理达刚”的校训及“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理”就是明白事理和世理,“达用”就是要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献智出力。“责任教育”的逻辑内涵是:要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民族必须依靠负责任的教育,而要办好负责任的教育要靠负责任的学佼,培养负责任的人,最终是要依靠负责任的校长、负责任的老师。因此,其根本宗旨也就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与履行责任的本领。理念的内涵是:从学校办学的层面讲,就是要办对学生、对老师、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面来讲,就是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负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就是要不断强化对教育事业负责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负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负责任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掌握履行责任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创造美好未来的责任人生;从学生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牢固树立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这样的办学理念,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而是更关注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人的终身发展,更关注社会、时代、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最终指向对时代发展、民族复兴、世界和谐、人类文明负责任。

目前,这一理念早已深入泰州中学全校师生的灵魂深处,早已为学校科学、内涵、特色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巍巍屹立的“责任校魂”。

以崇高的境界打造“责任团队”

“其身正,不令而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蒋建华校长深谙这些话的道理。打造崇高卓越的“责任”团队,仅有理念、仅凭说辞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而要让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校长则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蒋建华校长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日历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只要有一点时间,他不是参加进修学习,就是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刻苦钻研。早上很早来校,晚上很晚离校,节假日来蹲办公室,早已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和自我规定动作。在他的心灵深处,“责任”“事业”“爱心”和“奉献”,这几个词比他的生命都重要,这“责任”二字所蕴含的使命更是比天还大!他时刻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三大”“三有”“三靠”和“五引领”。“三大”,就是大爱、大气、大度;“三有”,就是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三靠”,就是靠爱心、靠责任、靠智慧教书育人治校;“五引领”就是人格魅力引领、精神文化引领、专业学识引领、卓越目标引领、治校方略引领。他常讲,不求自己成“大家”,但求心中有“大家”(学生、老师、家长)。他要带头用爱心、良心、诚心和责任心,去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放心。

当然,蒋校长也深刻地认识到,仅靠自己作表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崇高的精神境界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而要打造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成长与发展。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蒋校长认为,突破口就在于首先打造好一支“善学、善思、善悟、善用”的学习型“责任团队”。为此,学校加大了校本培训力度,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泰州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每个学期都制定校本培训计划,采取听高层次专家讲学报告(每学年不少于10次)、与专家同课异授、参观考察、举办论坛、学术沙龙、各类竞赛等多种形式,全力打造“善学、善思、善悟、善用”的学习型团队。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校报、校园网、教师大会等渠道,通过演讲、论坛、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鼓励每一位老师争当德高、学高、艺高的业务尖子、科研能手,争当有方向感、有责任感、有约束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名师,不给学生留不便,不给家长留非议,不给工作留漏洞,不给教学质量留隐患,小给学校声誉留遗憾。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签订“规范教学行为、

拒绝有偿家教”公开承诺书等。这些举措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力促进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造就了全校教职员工的责任情怀,使大家明白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敬业精神、责任心和爱心,要用爱心、责任与智慧成就每一位学生。物理组青年教师朱大强老师积极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利用姓名谐音在个人网页上创办了“泰州中学做大强论坛”。目前,自觉、快乐、幸福地学习和提升,在泰州中学已蔚然成风。各种校本培训、论坛、学术沙龙、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活动早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道“风景线”上,学校成了“学习型组织”,教师团队成了“学习共同体”,校园成了“幸福的学习乐园与优雅的精神家园”。每天都学一点点,每天收获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早已成了全校教师共同的心声。“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激励人者先强自身”,“终身学习是未来世界每个人的生活必需,教师尤其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兼具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发展,才能成为学生终身铭记的名师”,“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校长读书,教师才会凄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这些话也已不再是蒋建华校长个人的口头禅了,早已变成了老师们的集体意识。老师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应当学会用读书和学习来弥补理论与业务的不足;应当学会让学习成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应当学会让学习与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应当学会不断反思,让自己在反思中成为事业和生活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发展自己,在压力中提升自己,读精品之书,读有魂之书。

境界因读书而升华,生命因责任而高贵,学校从领导到教工,自觉看书、学习、谈心得、写论文已蔚然成风,近年来,新一代名师队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迅速成长。一批教师相继在全国或省市优质课评比、教案评比、课件制作评比、论文评比、读书心得评比等各类活动中获奖,有的教师还获得了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有突出贡献々家、名教师、师德标兵、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十佳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以铸魂的宗旨统率“责任课堂”

蒋建华校长认为,课堂上,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会和会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让“铸魂立人”这根育人红线贯串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我们的“责任教育”才有可能做得更扎实到位,才有可能称得上是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立人”和“发展”负责,是在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负责。鉴于这样的认识,蒋校长为教师们设计了这样的“责任课堂”:注重“人本”意识的渗透,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维护学生尊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善待和激活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创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悟的机会、条件和环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乐园,让教育始终闪耀立人的光辉。同时,蒋校长还告诫全体教师:不要过分理想化、“玩潇洒”,课堂上放任学生“自主”,要大学教授风度,无疑等于给孩子喝慢性毒药。还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嚴而有度,严而有格组织、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究,决不能讲义成堆,资料泛滥,题海茫茫,陷入“学不会教会,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的恶性循环,拼时间,拼消耗,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

在蒋校长“责任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深入落实“责任理念”,倾力打造“责任课堂”。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内容,参加全国、省、市级的新课标培训,使全体教师都明白进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就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学校明确了“责任课堂”的具体要求,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注重“人本”意识的渗透,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维护学生尊严,建立平等的师生父系,关心、善待和激活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创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悟的机会、条件和环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乐园,让教育始终闪耀人性的光辉。学校还向家长、社会开放课堂,定期邀清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合力打造“责任课堂”。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都注重落实责任教育理念,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注重智慧有效。例如,语文组教师的“生活化语文课堂”,就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铸魂立人,为学生自主独立人格夯基。此外,像数学组、英语组、理化生组、政史地组的教师,也都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师生和生生问的对话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真切体验学习过程,把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会习惯,教会方法,教会做人,形成丫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品行与道德修养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方法负责,对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培养负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负责。现在,这些“责任课堂”理念早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也已经在校园里处处绽放。

以经典的活动弘扬“责任文化”

学校管理要逐步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应成为学校文化管理的灵魂。一句话,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管理。为此,蒋建华校长十分重视校园“责任文化”的打造,以求达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他的校园“责任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文化立校、责任育人。所追求的目标是:努力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泰中人在高雅的环境中非常乐意地、无拘无柬地学习、思考与工作;努力构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

蒋建华校长深知,这样的校园“责任文化”,绝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和蓝本,也决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生成。要生成这样校园“责任文化”,要想使之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以校同文化活动为依托,就必须倾心尽力地打造一系列经典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校同“责任文化”的打造才有了依托,才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经典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地得以弘扬和发展。目前,学校正以国家级课题《发掘“三名”文化,打造“责任教育”》的研究为平台,从三个维度来发掘、提炼、打造一系列经典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走近不同历史时代的泰中名师、名校友,研究和提炼他们对人生、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对时代负责任的精神品格,整理、编辑成校本教材,并使之成为独具泰中文化特色的精品课程。二是遴选、拓展校园“双十景”,在继续打造好“老十景”(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故址安定书院、胡公祠、胡瑗手植千年古银杏树、小泰山顶上岳王庙、西山寺、华佗庙、陈毅东进纪念馆、国家领导人读书的教室等)的基

础上,精心打造好新区“新十景”(弘文楼、校史馆、生态园、银杏湖、锦绣广场、安定广场、奥运火炬传递纪念碑等),打造精品景观,构建典雅、优美、和谐、上进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三是整合、提炼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寓“责任教育”于经典的文化活动之中,开发、打造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项目。如“人生规划导航”“素质教育个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师生‘双十星’评选”、泰中“六节”等。这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更多地融人生命、自尊、自立、感恩、竞争、合作、共赢、实践、创新等时代精神元素,也更多地融入来自泰中的名家、名人的思想精神等,既能很好地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凸显“责任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又能使“责任文化”得到很好的弘扬。

如今,泰州中学深厚的文化资源和蒋校长所提倡的“责任教育”理念已经走进校本教材,走进课堂教学,走进校园精品活动,走进全校师生的心灵,进而内化全校师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文化化人”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鲜明特色。不仅如此,在以“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文化化人”为主色调的特色发展实践中,学校还大力推進了科技创新的这一发展特色,以办好“苏教国际班”“英语雅思班”“韩国留学生班”等为抓手,拓展了多样化、国际化的特色发展空间。

五年多来,在蒋建华校长的带领下,泰州中学的“责任教育”已结出累累硕果,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师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学校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模范学校等40多个荣誉称号。目前,泰州中学连同其“责任教育”也已传播全国。继去年11月《江苏教育》专题报道后,今年2月,《人民教育》(2011年第3~4期合刊)又刊载蒋建华校长的文章《努力办好负责任的学校》,较为全而、详细地介绍了泰州中学的“责任教育”理念及初步思考、实践与探索。同时,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蒋校长还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做了《办好负责任的教育》的审议发言,提出了办好负责任的教育,要解决好“四个急需”的问题:一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强化学生养成教育与良好习惯培养,三是强化学生生存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四是强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向总书记、向江苏省的各位人民代表表达了自己坚决要办好“责任教育”的心愿。

篇4: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

程茂全有三奇。一是身世奇。得道多助, 屡逢高人。

茂全生于书画世家, 祖父程祖荫曾在北平国立艺专教务处任职, 同时在琉璃厂书画店“挂笔单”, 以书法上的造诣获得一份收入, 贴补家用。父亲程俊良则书法、绘画兼擅, 系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城小有名气的书画名家, 在丁章胡同置下房产, 同当时书画界及梨园行的许多文化名流过往甚密, 如郑诵先、王雪涛、娄师白、王遐举、萧劳、齐良迟、李少春、侯玉兰、宋富亭等。家学源渊之外, 更兼得来自社会名流的薪火传递, 彼此互补, 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给少年茂全以多方面的熏陶、滋养。后来, 他一直喜欢同老人来往, 同文化艺术界的名流有着广泛交往, 在日积月累中、不知不觉中造就独特的学习环境, 有益于修身养性, 廓开胸襟与才能。

常言道, 三岁看出七老相。还在孩提时代, 茂全的聪慧及在书画上的悟性已然显露。文革期间, 艺术和艺术家倍受冷落及摧残, 老程家一度靠卖画为生, 齐白石的画也就卖二三十块钱一幅。等到打入“封资修”, 画不能卖了, 十几口人要吃饭, 全靠父亲为美术工厂做外加工, 画书签、绢片、鸭蛋、纸篓、灯笼, 挣点小钱养家糊口。纸篓外面裹一层锦, 在锦上绘画, 加工成工艺品卖给外国人。一件作品只能挣几毛钱甚至几分钱。茂全四五岁时, 已经眼里有活了, 替父亲研墨洗砚, 拉纸铺绢, 又进而在废纸片上摹仿父亲的画稿, 依样画葫芦, 学着点花蕾, 一排排地描摹点画, 连父亲都感到吃惊, 这孩子行, 指点他画花蕾, 由玩儿到当真, 父亲构线, 儿子填色, 父子俩一块挣钱。

随后, 程俊良将儿子托付给好友、书法家黄高汉先生, 拜师学艺, 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 踏上求学之路。黄先生教了茂全两年, 而后将他介绍给郑诵先, 拜郑老为师, 小小年纪有幸步入书法艺术的正殿。

近当代书法界, 郑诵先是位泰斗级人物, 解放前曾与章士钊、张伯驹等数十位大学问家组成“姊园诗社”和“庚寅词社”。解放后又同张伯驹、萧芳等创建新中国第一家书法研究团体“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 郑诵先任秘书长。时称“北有郑诵先, 南有王遽常”, 可见郑之鼎鼎大名, 享誉书界。程茂全5岁始学书法, 习练颜、柳、诸、欧诸家及北碑南贴, 以勤勉好学, 天性聪慧而识得书道途经, 深得父辈们的喜爱, 也才有机会得遇高人, 12岁拜郑诵先为师, 主攻章草, 兼善诸家, 得融汇贯通之妙。

茂全生性机灵, 悟性极高, 爱好广泛。又正值文革期间, 学生纷纷走出校门, 以社会为课堂。以茂全的性情, 所见所闻, 如饥似渴, 见什么都想学。姨夫宋富亭系中国戏校创始人, 有名的武生花脸, 许多京剧大师都是他的学生。父亲则与李少春等人深交已久。耳濡目染之下, 茂全小小年纪也成了票友, 唱京剧、拉二胡。他又跟九老爷习练少林功夫。跟人学正骨推拿。学装订、装裱、刻印。每天闻鸡起舞, 先打一套拳, 再练书法、绘画、其它。这些, 郑老诵先看在眼里, 有意为其拨冗去杂, 制书黾勉曰:“吾友少子曰茂全, 聪明好学性所便, 丹青妙笔承家学, 从我问字说同源。学如牛毛成鳞角, 傥其成者善磨琢。要知专业在专精, 广土榛芜终不熟……故又为之制字曰‘淳一’, 使勿杂也。”又在茂全所临许麟庐《荷鳜图》留白处写道:“茂全年方十七, 当专心致志, 他日定有其成, 爰为制字, 曰淳一, 以为之。”淳者纯粹敦厚之意。沉下心来, 至淳则静、则安。宁静致远。一者在专, 专心致志, 从一而终, 一条大道走到底, 方有望成就学业, 有所作为。

时郑老年逾八十, 称茂全为“吾友”, 视为忘年交。一棵小树、一株幼苗, 在老人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茂全则尊师若父, 为其理发、搓澡、洗衣服, 采买、做饭、换煤气。小小年纪, 骑车换液化气罐, 曾摔倒在大街上, 非常危险。1976年7月28日------采访中茂全脱口说出唐山大地震的时间, 足见其刻骨铭心。地震波及北京, 茂全从睡梦惊醒后, 爬起来直奔郑老家, 发现老人坐那, 眼望鱼缸, 一筹莫展。鱼缸洒出满地水, 茂全赶紧收拾一番, 陪老人渡过最紧张的时刻。等他赶回自己家中, 发现房墙震塌了, 家人正在焦急地寻找他。

也就在这样的时刻, 佐证一个人的品性、风格, 一事当前心系他人。也正是凭着此种品性, 茂全赢得诸多先生的抬爱和关照。结识国内外众多朋友, 在相互帮衬中获得种种人生机遇, 成就了他的事业。比如他在“致美楼”饭庄做事, 所抄菜单引起黄胄注意, 由不起眼的菜单发现一位书法人才。大师称赞则引起单位重视, 传为美谈, 由此改变了茂全的工作境况, 由普通服务生一步步成长为专业人才, 任职行业工会干部, 得以施展平生所学。

二是经历奇。自我拯救, 业精于勤。

茂全虽出身书香门弟、书画世家。却从无优越感。也未曾享受过衣食无忧的生活。相反, 文革动乱, 家道中落, 自小饱尝生活艰辛, 命运也一直在设置坎坷, 促其顽强拼搏, 自我拯救, 从社会底层滚出来。或问其成长、成功的动因是什么?答曰:“经历”。自小在父亲身边生活, 耳濡目染, 喜爱书画。由喜爱到动手, 父辈们发现是块料, 荐与恩师, 悉心栽培, 再加上个人努力, 十分刻苦, 性格中有种不甘人后的劲头, 冥冥中肩负诗书传家、再度中兴的担子。通过爱好、刻苦, 业精于勤, 表现出老程家的一种男儿气象, 一种振兴的希望。

小学五年级, 学校休课, 转而学工、学农、学军。1 2岁的程茂全身背行李、用品, 和同学们拉练到怀柔。途中休息, 夜间宿营, 他总要躲开老师、同学的注意, 独自找地写幅字。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墨盒, 一毛五分钱一个, 盒里有块海绵, 浸着墨汁, 不至洒出来。还有一枝廉价毛笔, 用这些工具练书法, 随身携带, 到哪写那。初中下乡务农, “三夏”割麦子, 秋收割豆子, 到顺义农村干这些活, 住在老乡家里, 趴在坑沿上练字、临帖。白天干一天活, 手都握不住笔了, 那也得写、也得练, 自我规定的作业必须完成。等同学睡下了, 点着煤油灯写到夜深人静, 极度困乏为止。下乡半个月, 带回一摞“作业”, 请郑老批改。若能在郑老身边练字, 感觉就像过节一样, 郑老写、他也写, 写罢了郑老批阅、划圈, 划过圈的字看上去眉开眼笑, 喜气洋洋, 便是郑老给他的奖励。

他喜欢下乡。越是社会底层越是宽广包容, 许多“封资修”的东西老百姓都喜欢。舞文弄墨很受欢迎, 无须遮遮掩掩, 怕这怕那。由写小字到写大字, 由偷摸练习到派上用场, 心里油然而生成就感。“打好三夏这一仗”, “抓革命、促生产”, 村头路口、山房院墙上多有他刷写的这类大字。有一座水塔高达20多米, 上书“农业学大寨”, 也是他的作品, 红字白边, 一个字有2米大。

1977年, 19岁的程茂全下乡插队, 历时2年, 是其人生经历中的一段非常时期, 实现人格完善, 确信书画爱好, 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 乐在其中, 书法和人都伴随这段经历走向成熟。插队第二年, 他下地劳动少了, 各种兼职多了, 还担任了知青管理员。首先是管理伙食, 大清早外出采买。离村庄两三里路以外有一处卖肉点, 每天早晨来一块肉, 限量供应, 卖完为止, 都去排队。有一天他去排队买肉, 无意中发现沟渠沿上盛开一朵紫色小花, 走近一看是牵牛花。不知哪里飞来一颗野籽, 落在黄土裸露的沟渠上, 开出这么一朵花, 花羽单薄, 如蝉衣蝶翅, 迎风抖动, 极为娇艳。花虽小而卓然挺立, 于荒野中抖擞精神。他一时看怔了, 全然忘了排队买肉, 等到回过神来, 摊点处早已人去棚空。

情之所及, 诗兴自来。他吟到:

旭日东升照万方,

渠土道壑开勤娘。

不为众人所注目,

自有赏者在伊旁。

牵牛花又名“勤娘子”、“喇叭花”等, 虽是山野之物, 一样堪称名花, 向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而见于水墨丹青。茂全习书的同时也作画, 尤擅画墨竹、画牵牛, 秀竹一竿, 未出土时已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牵牛思静, 身处荒郊犹奋发, 每逢朝阳开光华。花草、植物尚且如此, 做人处世岂能懈怠?茂全为人豪爽, 快人快语, 言语间常言人生感怀, 说到动情处泪花闪闪, 是真男儿、是真性情、是他人生阅历的几度淬火和历炼, 也一定会融入笔端, 成为其书法艺术的培养基。

三是才具奇。博采众长, 修成正果。

1979年, 茂全结束知青生活, 返城求职, 先后到北京京剧院画布景、到工厂车间开冲床、到酒楼饭庄当装卸工。白天打工, 夜里练字, 坚持不辍, 终因一技之长而赢来命运中的转机。他在工作之余抄写菜单, 受到客人喜爱, 尤其日本客人及东南亚、韩国等地的客人, 更是出钱购买菜单, 用这种独特的方式, 发掘出一位书法家。而黄胄等大名家的赏识, 更使其崭露头角, 受到关注。

他在“致美楼”饭庄工作多年, 而后调任宣武区饮食公司工会干部, 得以施展才能, 学以致用。几番波折, 多少困境, 从基层发展起来的他深感人生艰辛, 友情宝贵, 成功之不易, 因而对生活、家庭、朋友充满挚爱和珍惜之情。他曾话说人生选择, 思索生命意义, 认为茫茫人世有几种人:一种碌碌无为, 饱食终日, 虚度一生;一种机关算尽, 长袖善舞, 到头来害人害己;还有一种人奉献社会, 燃烧自己, 为民族、为历史留下光辉, 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书坛巨匠, 书写天下, 如长空闪电般照亮中华艺术的天空。他向以后一种人为楷模, 作为精神上的强大动力, 严格自律, 敦敦以求, 集四十余载不懈努力, 得以品尝书法之果, 脱颖而出。

茂全的书法源流明晰, 体正格高, 严格遵守法度。他早年临帖, 得颜真卿的端庄, 王羲之的飘逸, 在纯正、庄重上下功夫, 地基打得很坚固。而后常年追随郑老诵先, 又得章草之妙用。博采众长, 融汇贯通, 于法度中渐修渐悟, 取其精华, 一望而知得之大道, 根基深厚, 与中华书道, 文化学养上得势、得气、得韵, 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韵。

茂全的书法素朴雅逸, 清怀内敛, 端庄秀美, 不乏高古之气。究其根源, 得之见多识广, 近朱者赤, 自小就从文人堆里滚出来, 鉴赏力自不待言, 必定会意在笔先, 下笔便直追前辈气象, 秉承大师衣钵, 追求清怀高古, 不染世俗之气。

茂全的书法沉稳灵动, 结构严谨。行笔洒脱流长, 成竹在胸, 积四十余年的功夫在里面, 是修来的果、悟出的道、品出的禅, 个中三昧, 得之不易。溥杰先生为其题词“味从勤里得。”萧芳先生称之为“后起之秀”。大康先生送字三个, 叫“池水墨”, 涮笔洗砚竟至池水如墨, 功夫下到这份上, 能无得乎?

篇5:高岱和他的书法艺术

进入90年代以来,高岱的书法艺术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书法家”,并在小同一系列的大展中多次入展、获奖。

人约在1993年之前,山东书法领域还几乎没人知道高岱这个名字。而在其后的短短数年里,高岱却迅速地把握住书法水平的某些“制高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实,每—位书法家背后都有着艰辛而刻苦的历程,只是他们生活的阅历和书法艺术表露的方式和机遇不同。高岱的书法艺术造诣当然不会是空中楼阁,他同样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修炼过程,只不过那是一个寂静的、他人很少知道的过程。在我看来,高岱的书法艺术成长过程是一个厚积而突发的过程。他的突发很自然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他的厚积则少有人去追溯。

高岱还在幼年的时候,就对书法有着强烈的热爱。他在对书法艺术执著努力追求的同时,对待书法的社会活动却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恰恰反映了他对书法独特的一种虔诚、谦虚、纯真的心态:当然,正是有这样一个过程,客观亡也造就了他强烈的自我把握意识和创作的独造性潜质。在其书法学习的道路上他是很幸运的,曾受到欧阳山石、宗惟成、魏启后、朱学达等老一代著名书法家的悉心指教,无疑这对他书法技巧的提高和书法审美观念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岱对传统书法下过系统而深入的工夫,大抵楷书从唐楷入手,对颜真卿等有过长期的临习过程,而行草书则对颜真卿、米芾用力最多。除此之外,他对上自汉简魏碑,下至黄道周、王铎均下工夫认真地研究。

高岱的书法尤以行书见长。近几年来其行书又在不断发展变化之山。我最初见到其书法——如其人,潇洒、流畅、精神,字平行间有着浓重的米家气象。随后行一段时间他曾于行书之中加杂着《急就章》之章草“味道”。而近来他则又大不相同了,如今于行笔之际加入了生拙、苍浑之感,审美倾向也由隽雅优美转而稚拙、厚重。高岱的行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这不仅仅来源于其长期而艰苦的磨砺功夫,更在于其突出的艺术领悟能力。他能在其学习的诸多优秀字帖中迅速概括和把握对创作和追求有价值的东西。

高岱的书法质量在于其书写态度上强烈而自觉的艺术心态。他总是尽力去抽象书写汉字的艺术部分,而不去顾及其它。

篇6: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

在定位风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 他张扬地抛出惊人言论:“没有比定位更简单的, 就像上厕所前一定要把拉链拉开一样!”;在霍普金斯、奥格威提出的“规范广告学派”主宰广告界的时代, 学界倡导“广告应该有循规蹈矩的语言、温良怡人的画面, 并要严格规定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换言之, 广告应当是一门科学—它可以被破解, 被掌握。于是乎, 市场研究风气日渐浓厚, 科学调查逐渐取代直觉灵感。面对这一现象, 他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咆哮:“广告要成科学, 我就能做女人了。”他试图打破桎梏广告的重重枷锁———“伟大的创意不能被测试, 只有平庸的才可以!”所有被世人顶礼膜拜的权威, 都变成了乔治射击的靶子, 他生来就是为了颠覆权威的。

二、“大创意”的渊薮———破除传统创意原则的新思维

广告人在“权威”面前, 变得缺乏热情和创见勇气。即便有想法, 也被限制在条条框框之内, 不敢轻易逾越, 更别提进行打破成规的破坏性创新。在乔治这里, 那些程式、法则都是不值一提的“垃圾”。在他的世界里, 不存在教化式的训导与条规, 仅让事实来阐释在操作中真正有用的东西。他认为, 广告是一门艺术, 它源于直觉和本能;广告无法则, 它需要的是灵活的思考。伟大的广告来自于伟大的创意, 而创意本身哪有既定的公式和法则?不按常理出牌、天马行空地戏剧化呈现作品的能力往往是创意广告的生命之基, 它能使广告人冲破藩篱, 飞天入地。

他的每个广告作品都在苦口婆心地重复着同一个主题———自由的思维空间。人们在构思时, 不经意中总在给自己画着无形的小框框。在中外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里, 素材虽然丰富得堪称庞杂, 但人们却在安逸的教育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取舍资源、分辨价值与独立思辨的能力, 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果实屈指可数, 这无疑是脑力的危机。广告的天地的确是广阔的, 不过广阔的并不仅仅是广告本身, 而是广告人无限的自我思维张力空间。

三.对我国广告创意学界与业界的启示

中国的学院教育如同传统农业一样惯于精耕细作, 在谨慎地引进西方广告的理性特质之后, 更是不敢过分地施展拳脚, “完备的计划, 的确是广告必须的功课。然而过度强调逻辑原则, 也加深了先天缺陷的意识形态。”乔治固执地坚持广告就该是一门艺术, 他毫不可客气地指责, 捍卫精确的广告研究学者正在把现代艺术形式中最复杂的广告乔装成科学。

国内学生的广告参赛作品, 大多如同乔治所说的“安全行销”大规模上演, 缺乏“引爆时代惊叹号”的大创意。中国学院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几年来稳中有升, 但似乎过分偏倚“稳”的一方, 在理性化、数字化的广告模型研究上一味走远走宽;使得更有潜质的创意挖掘过程被软禁在狭窄的巷子里, 乏更上一层楼的锐意进取;缺少对于国际大环境的把握。市场与学院存在的裂痕, 虽然在不断缩减, 但弥补程度远及不上广告业发展的的速度, 这是教育发展的缺憾, 也是中国广告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广告学员的使命应该是全面的熟悉广告实务, 而非仅仅传承广告学术;大胆地运用各种符号想象去拓展生命的意义, 去创造惊人的点子, 才能更现实地向战斗不息的广告之路冲刺。

希腊神话中, 身扛地球的巨人阿特拉斯身体上有个敏感部位, 触碰它, 阿特拉斯就会发笑。巨人只要耸下肩, 地球就会天翻地覆。我们身处的世界貌似很坚固, 雷打不动, 但只要找那个点, 轻轻一触, 它就会倾斜。这个点, 就是“引爆点”。乔治毕生的工作, 就是找到那个引爆点, 颠覆前人束缚在后人身上的思维枷锁。“大创意”是他毕生思考与实践的结晶, 广告人应该是创意的孕育者, 而非单纯的设计工匠。经济全球化把世界推进到一个让广告人更“有机可趁”的时代, 在经济危机侵袭全球的境况下, 广告业与经济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首当其冲, 倘若还用贫瘠的头脑去规划紧迫的市场蓝图, 那恐怕真要四面楚歌了。

经济风暴来临之际, 新时代的广告人, 应该拥有路易斯的冒险精神与无畏理想, 如同勇于冒险的旅者, 整装待发, 恪守信念:“我们将继续地坚持下去, 来创造能吸引大众目光, 穿透他们的思绪, 温暖他们的心房并使他们行动鲜活的人类意象。”在这个风暴地带, 广告人将在喷涌的智慧面前, 让奇险化为圣景。

参考文献

「1」George Lois.What’s the Big Idea.Plume.1993.

「2」George Lois.The Art of Advertising.H.N.Abrams.1977.

篇7:裴剑威和他的书法艺术

记得在与剑威兄不多的交往中,更多的时候,他总是在倾听他人的谈论,而很少插言,更无惊世骇俗之语;但做事,则又是那样的沉稳干练。古人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中的“讷”,如果体现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也许是一种劣势,足可以使樯危楫摧,可一旦转入艺境,则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支撑“敏”的无穷底蕴。笔者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剑威兄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艰辛,但其青灯黄卷中的面影仍可清晰地浮现在想象中。剑威兄曾是在商道中跋涉多年的人,自古以来,上而言之,商而优则仕;下而言之,商而劣则黑。但弃商而自甘做一个靠翰墨维生的艺人,则极为鲜见。道理十分简单,商则言利,利则尚奢,奢而返朴,谈何容易!因此,指望一个历尽繁华的货殖者蜕变为守素守扑,甚至守穷的书生,真是戛戛乎其难。写到这里,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剑威兄,不觉由然而生“把臂入林”之感。

剑威兄的书法,依鄙见,一是入古,二是重“写”。“入古”本是书界的常理,甚至可以说是“天道”。因此,对一个弃古非古的从艺者进行月旦之评,大约只能得一个“伪”字,因为书如人也。无父无母诞生不了真正的人,无源渊的书写自然也成不了书法。但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于今却被严重地忽略了。所以,“横空出世”者比比皆是。而这一切大约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剑威兄蛰居于西南,外少所谓“文化热点”、“社会思潮”的干扰,内有花光鸟性的怡悦,故能表里澄彻,做了个北商下卧的“羲皇上人”,而与古翱翔了。因此,在剑威兄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领略到晋人的超逸、唐人的严整。尽管这些历史因素也许还没有弘扬到应有的高度,但它流淌在笔墨间,却成了一种指向、一种制约,为剑威兄日后的飞跃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至于“写”,放在书法领域应有它特别的内涵,大约与“自然”同义。笔者之所以将之拈出,也是基于当下的书坛背景。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艺术的极则皆为自然。因此,它无条件地排斥搔首弄姿、装腔作势,即过分的做作与修饰,宁可布衣裙衩,也不纡金拖紫,宁可粗服乱头,也不拍粉施黛。但这种以自然为皈依的原则,正在空前的伪饰之风中被消解。君不见,美女书家的笔下频出长枪大戟,如鲁达拔柳,武松挥拳。十几岁的少年,写出的笔划颤涩如泥中之鳅,而一些以前卫自居的中老年书家,也不时地亮出如初学把笔的娃娃体。凡此,皆可谓书中无人可笔下有鬼。而“人”在书写过程的丧失,则比任何因素的缺席都更为致命,因为这既是灵魂出窍,也是家园漂零。但看了剑威兄的作品,则明显地感觉到他既是灵魂的执著者,也是家园的守护人。他以书与人的对应构筑起也许还不是十分完善,但却极为真挚、诚恳的精神世界。而对这个世界,你尽可品头论足,但却难以拒绝那一份来自于人的亲和。

剑威兄的书写文学经典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过程,因此,也是一般书家难以坚持的劳作。但在电脑几乎取代了所有传统书写的今天,它的文化功用却是显而易见的。当欣赏者离开键盘,将目光投向这既属于文学的又属于艺术的世界,一定会感到知与美的双重愉悦。我甚至想,如果有哪一家出版机构别具慧眼,将之影印出版,那更是能够有益于文化普及的佳话。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裴剑威,笔名默声。1957年生,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管理系,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飘洒、俊逸、淡雅,极富书卷气,多次获得山东省和全国书法比赛奖励,特别是获得全国书画兰亭杯金奖和全国首届书画金墨奖金奖,赢得书法界广泛好评和推崇。现兼任中国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高级书画师;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副理事长;中华民族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上一篇:美读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党员奉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