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课堂教学设计

2024-04-29

美读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美读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教学细节是能够“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能够预设一些细节,预设一些精彩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细节,首先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肤浅的表面“作秀”;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要进取引导,创造一种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师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课之前,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同时把自我不认识的字词、语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笔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学习中当然要让学生真正的读进去,我们教师还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机制,把孩子的心灵中“灌输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大胆提问,进取思考,在简便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课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本事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经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一样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我们教师就是要带着学生去阅读,开始是泛读,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后才是精读,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疑问,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语句来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充分理解学生的创新,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新见,把具有创新天赋人的人扼杀于摇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从我们的课堂教育着手,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祖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不要急于参照教参,缺少独立思考,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我,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会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讲课资料千篇 一律的现象,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好了模范带头作用

小学的语言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注意自我的汉语发音必须要标准,为孩子营造一个发音标准的良好环境,小学是学生学好汉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动画片以及少儿节目,让他们学习电视节目中标准的汉语发音另外,我们能够多组织一些诗歌诵读比赛,让孩子在活动中爱上语文教师的板书也要采用楷书且要整洁,为学生练好字做个带头人教师也要将学生的表现给个评价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评价,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

最终,我们要充分信任自我的学生,和他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也是长辈和后辈,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是职责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是平等的关系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教学细节是能够“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

篇2:美读课堂教学设计

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在美读中品味中国语言文字的奥妙,而美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读者因文中喜而悦,因文中悲而泣。美读的关键是情感的体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美读,可以读出文中的语言美,读出文中人物的形象美,也可以读出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使看似平淡的文字读得激昂澎湃,读得如泣如诉……把这种美读贯穿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一、美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话语,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成真情实感。美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教师利用课本中的美文来煽情,使学生“为美动情”“因美生情”。对于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学生就能在美读中走进文本,轻松愉快时恰如莺啭,欣喜如狂处声如洪钟,伤心难过处如泣如诉,义愤填膺处铿锵有力……如朗读《开天辟地》一课中读“盘古左手拿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时,就要读得有力,感受到盘古的神力无比;读“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时声音要如风云轻柔如丝,读“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时声音要高昂浑厚,读“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时要读得心潮澎湃……学生通过一系列声情并茂的朗读,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章真谛,无形中喜欢上这个故事,喜欢上朗读。

二、美读让课堂更活跃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非常有趣,角色之间的对话较多,而且角色的性格分明,很适合学生分角色美读。所谓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像演员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之中,强烈的角色意识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能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喜欢幻想是学生的天性,一想到自己能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演一次戏,心里就特别高兴,也特喜欢抢着去读。学生在朗读时进入了角色,一边演一边读,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再现人物本来的面目。由于朗读落到了实处,学生更能发现课文中的疑问,并且积极去解决这些疑问,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充满生机。

例如,教学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通过朗读,及一系列的神态、动作的辅助,把狐狸狡猾的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光表演者,其他观看的学生也能深深体会出狐狸的本性,读懂了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深意。像这一类对话较多的童话故事,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美读,课文所要表现的含义根本就不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就会领会。由于反复的分角色朗读读出了文中的韵味,读出了文中的乐趣,学生自然会抢着朗读,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活跃起来。

三、美读增添语文课的韵味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语文就是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这就说明了美读的重要性。美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作品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走入作者的内心,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古诗的诵读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朗朗上口地诵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可以是配乐诵读,也可以是边画边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形间增添语文的韵味。

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学生初读了古诗后,又让学生朗读诗的每一句,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动词):日照、生、遥看、挂、飞流、直下、疑是、落。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反复诵读,读出了诗的韵味,也体会到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和诗人李白运用的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光是古诗,其他体裁的课文也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体现文章的韵味。

四、美读提升课堂实效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的美读,领会了文章内容,有了浓重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这种独立自主的情感却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小学语文的课堂,不光是智慧的传递,更应该重视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教师不单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美读”教学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意志、情感、注意等,并使其得到不断地发展,创设一种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能协调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当学生朗读精彩时,老师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的掌声,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文本语言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从而把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由于学生课堂上全身心地专注和投入,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篇3:美读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赏景诵文, 重温如水月色

1. 赏景读文。

古往今来, 皎洁的月亮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情感。 (出示系列月夜美景图, 配乐) 你们看, 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庄稼、小路, 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 一切都那么静谧、祥和。让我们伴着音乐, 一起轻轻柔柔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 整体感知。

(1) 在月色的陪伴下, “我”和阿妈走过许多地方, 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我们走过了哪些地方。浏览全文, 请用笔画出来。

(2) 品读中心句:多美的夜晚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

【评析:让学生伴随抒情的音乐和优美的图片, 轻轻走进作者用语言文字构筑的唯美意境。月色的皎洁、月夜的宁静与学生朗读时轻柔的声调、缓和的节奏相得益彰, 很好地实现了“言”和“意”的自然融通。整体观照之下, 引导学生聚焦中心句“多美的夜晚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 起到了“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二、循言访意, 领略月夜美景

1. 自主学习, 感受月夜之美。

自学提示:自由朗读第四至七自然段, 想一想,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妙的画面, 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2. 引导交流分享。

预设一:“细细的流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 布满河床。哟,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 都抱着一个月亮!”

(1) 学生交流:这么美的画面, 作者是通过哪些字词表现出来的呢?

(2) 品味语言:香味和月光怎么会流动呢?一个“抱”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3) 想象画面:淡淡的花香, 闪闪的月光, 作者运用两个“流着”把我们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此时, 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美读积累。这段话还可以变成诗的形式,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诗一般的语言, 读出月色之美, 读出那如诗的韵味。

(5) 再读中心句。

预设二:“秋虫唱着, 夜鸟拍打着翅膀, 鱼儿跃出水面, 泼刺一声, 银光一闪……”

(1) 引导交流:把目光聚焦到文字上, 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美?

(2) 教师小结:“泼剌一声, 银光一闪”, 简简单单八个字让这个月夜变得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3) 想象画面:闭上眼睛听, 猜猜看, 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呀? (课件播放虫鸣、鸟飞、鱼跃的声响)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月夜显得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4) 指导美读:小动物发出的声响更加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谁来把这份宁静读出来?

(5) 三读中心句。

预设三:“收了豆, 栽上水稻, 看, 甸甸地, 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 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1) 学生交流。

(2) 品味语言:你看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3) 描绘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领略月光下果园、菜园、庄稼地的美景。请你描绘所看到的画面, 适当注意运用长句、短句, 也可以运用“打比方”或者“拟人”的手法。

(4) 指导朗读:如此美好的月夜景色, 谁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5) 四读中心句。

【评析:这一环节, 教师整体把握求“略”, 重点感悟求“精”, 通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妙的画面”这一主导性问题,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读思结合, 抓住三处凸显月夜景色特点的文字反复品味, 想象画面, 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 在“言”“意”互转中领悟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 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以言表意, 感受幸福快乐

1. 关注表达, 体会表达效果。

(1) 引读第三、五、七自然段:

虫鸣、鸟飞、鱼跃, 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我和阿妈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在心里轻轻地赞叹——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月光闪闪的溪岸, 我和阿妈欣赏着梦幻般的美景, 我在心里幸福地吟唱——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月影团团的果园、菜地、庄稼地, 我和阿妈流连于迷人的月色, 我在心里快乐地呼喊——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

(2)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 为什么?

2. 引导想象、表达:

(1) 自主学习:默读第四到七自然段, 寻找这些幸福生活的踪迹并与大家分享。

(2) 学生交流。

(3) 想象表达:在溪边、在果园、在菜地, 都留下了我和阿妈幸福快乐的身影, 我们还会干什么呢?请结合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 表达自己的幸福快乐。

3. 感受亲情。

(1) 我和阿妈相依相伴, 形影不离, 我也盼望阿爸早点回来, 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2) 引读第八自然段:在那美好的童年里, 在每一个月光流溢的秋天的夜晚, 我和阿妈有多少次在村头走月亮啊, 有时, 阿妈给我……有时……

(3) 自主表达:读着这样的文字, 感受着月光、母爱营造的美好意境,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 美读积累:这篇课文, 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 请大家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评析:对于语文教学, “用”是最好的“学”。教师在学生将文本语言读通、读顺、读懂、读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 体会文本谋篇布局的巧妙, 引导学生凭借文本语言, 捕捉精彩镜头, 展开丰富想象, 进行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以“学”带“用”, 以“用”促“学”, “学”与“用”有效融通。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律, 提升了言语智慧。】

四、荐文导读, 品悟言意真味

1. 了解背景:

“走月亮”是作者家乡的风俗。妇女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夜晚, 不管大户人家还是小户人家, 都会三五成群, 在月光下散步。所以, 作者在多年后还会回忆起儿时和母亲踏月夜归的种种情景, 写成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走月亮》。

2. 推介作品:

作者吴然还为我们小朋友写了很多优美的散文, 请课后认真阅读。

篇4:美读教学之我见

一、注意通过美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美读是一种阅读的美好的享受。美读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发展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可是语感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阅读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你就会浮想联翩,涌起感情的波澜,在内心深处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脉脉相关、息息相通的,每当生活经验被激活时,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更加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都是通过朗读文本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我以为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课堂,真正感受到文章百转千回,气象万千,风情万种。

二、注意通过美读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效应

美读不仅仅是那么简简单单地读读罢了,更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又如何,这往往直接取决于学生和作品,以及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文章的风格也各有不同,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深入揣摩每一篇文章蕴含的味道:有的要读得热情奔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欢快甜美,有的慷慨激昂等。还有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才能把文字作品的教学内容准确、形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还能通过声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爱憎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美读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给人难以忘怀的教学效应。

总之,美读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因为美读教学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和语文学养。尤其是一些名篇名著,要求我们的学生能通过美读,来达到烂熟于心,铭记在心,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打好知识金字塔的底座。

篇5:美读流书香,情感沃心田教学反思

教后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我力求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学生读、品、悟、说、写的心智活动。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每每读着这篇文章,我心里涌动的那种感觉便是感动。坐在桌前反复地诵读它,心里想着如何让学生走入这字里行间去感悟那份爱。故事本身就是“一股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清泉”。那么我就把它定位为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和学生共同欣赏、学习。考虑许久,我的教学思路是带领学生读课文首尾,体会“我”在音乐方面的变化,再联系全文探究变化的原因,深入研读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体会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好品质。

带着愉悦的心情,我和学生们一同品读《唯一的听众》。由于本文情感真挚,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开课后,我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初读、分组细读。研读老教授的言语时,让学生自主读,自由朗读,读得充分;分角色朗读,配乐师生共读,读得有层次;在老师点评下的精读、美读、赏读,读得有效果。如,为了让学生能发现描写老人神态的三个句子中都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开始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完后,仅有五六个学生举起手表示有所发现,看来情况还不够理想;我又让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把三个句子读了一遍,通过精读,这次发现的有十几个了;接着我又让个别有感受的孩子再把句子好好读一读,用他们的感受去感染更多的孩子,又有更多的同学有所发现。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是老师对还没有发现的同学的期待、耐心与信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课堂的投入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读中感悟,读中领会,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在教学中,我紧扣住描写老教授的寥寥几句话语和神态平静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在品读这些句子的同时将“我”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穿插其间。如何穿插,这是课文的难点,我采用灵活、启发的教学方式。在这堂课中,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当我让学生自由选读老教授的话语,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学生争相表演。当一位学生富含感情地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即兴而发,充当作者感激地与那位“老教授”握手,说:“谁会拒绝你的要求呢?对于我这音乐白痴,竟有人想当我的听众!谢谢你,很荣幸!”这是这节课的一处亮点。

教师活化教材,学生乐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断发言:“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

课文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我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学而教。这样,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都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如,这眼神包含着对我的爱、对我的赞美、对我的鼓励、对我点滴进步的高兴、对我的期望……这一句句话从他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又如,学完课文后,我说:“学到这里,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尽情地说吧!”学生的回答颇为精彩:老教授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我想对作者说,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我想对文中的父亲说,鼓励是人生最美丽的礼物……这样精彩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走进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懈的努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能联系自身,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感悟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这节课的一处亮点。

在总结课文时,我动情地说:“同学们,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这是老师在读文后的一些感悟。请同学们拿起笔吧,将我们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我只要求写一句,而有的孩子甚至写了两三句,而且写的质量也较高。孩子们这样写道:“当别人失去自信心时,多鼓励他吧!──陈贤鉴”“善意的谎言能使人成功。──佘梓沛”“自信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张育柔”这也是这节课的又一处亮点。

篇6: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程凤梅

杏花中学

摘要: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对引导学生感知教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运用合适的美育原则指导阅读教学。

关键词:美读能力、感受美、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美育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提到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也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小学的注重字词的认知到阅读感知迁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审美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3]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高山流水”的故事启迪我们,琴师俞伯牙的演奏技艺高超,但也只有如钟子期那样具有审美能力的善听者才能听得出俞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对于没有感受美的能力的听者,俞伯牙琴声再美,也不过是对牛弹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皆美,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变成钟子期,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审美鉴赏能力,能领略美妙的艺术境界,进行深刻的艺术品评。假如学生不是选文的钟子期,不管选文再美妙绝伦,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因此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感知课文的前提和关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以训练,结合审美鉴赏,教给学生必要的美学知识。例如当学生知道绿色在美学中是安定、平静的象征,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在散文《绿》中对绿的倾心,正是对军阀混乱兵荒马乱的现实的不满,也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当学生懂得色彩、线条这些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的美学意义,在阅读《观巴黎油画记》时,对西洋油画以颜料为主,多采用焦点透视和色彩明暗处理来达到视觉美的效果,就会对作品有更深的体会;当学生知道均衡是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则之一,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就可以理解故宫建筑均衡对称的建筑特点,是为了体现皇权的稳定、肃穆。

二、在阅读教学中善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由于学生阅历尚不丰富,认知心理结构尚不完善,个人现实经验和现实意识不充足,从而影响对作品的阅读,所以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经验,把阅读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使到学生更深刻和更容易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调动学生童年的生活经历,回忆自己与主人公相似的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经历,学生才能理解主人公遇到困难时的害怕,战胜困难时的小心翼翼,和战胜困难后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的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春的印象,才能在脑海中形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人迎春图,才能把朱自清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再例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中发生过的类似这样的家庭纠纷,学生才能够站在各个人物的角度出发,理解各个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才能把主人公的纠结和痛苦,妈妈的势利,爸爸的咄咄逼人和奶奶的无力读出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

保存在学生大脑已有的文化知识会构成一种非直接文本,先入为主地为读者认知事物提供一种阅读的背景,正如伽达默尔所言:“一切自我认知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4]例如学到蒲松龄《山市》的时候,假如学生对出现海市蜃楼的情景、原因、条件等有非常清晰深入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把学生对海市蜃楼的文化知识唤醒,运用到对《山市》中山市蜃楼的理解上来,那么就能够把山市蜃楼的变化过程的奇幻之感读出来;如果学生熟悉鲁迅生活的社会环境,就能够理解《风筝》中“我”作为一个凭年长对弟弟的冷酷无情,和弟弟软弱不反抗的原因,才能把一个精神虐杀者的冷酷无情和一个忏悔者的愧疚读出来;假如学生对郭沫若生活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当时的军阀统治和列强欺压的历史知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了解,就能读出作者在《天上的街市》中对美好社会环境的强烈渴望之情。

四、运用相互性和形象性美育原则指导阅读教学 “相互性原则又叫相互交流性原则,教师把课本的知识用美的形式打扮起来,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活泼、生动的气氛中去主动地接受知识。”[5]例如《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较长的课文,假如只是枯燥地通过文字分析人物形象,是很难吸引学生的。这时候可以安排合适的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一来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对话、心理和动作的演绎,阐释人物性格;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也一样,不能简单枯燥地去分析人物形象,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爸妈的势利,“我”的纠结和痛苦在语言和心理活动演绎中,阐释人物形象。“形象化原则又叫以美引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接受这些形象和模式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进入“真”的境界。”[6]语文教学要把这些美育的原则作为灵魂,语文教学的肌体一旦有了美的灵魂,就会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贯穿美育原则的课堂具有四大特点: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表演性。其总的旨归是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成种种艺术的形象或活动,把以往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即席的和具有美学趣味的戏剧、对话、歌舞、表演、诗歌朗诵、艺术设计和绘画活动。老师倘若能结合美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极容易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而非文学作品如演讲类、科普类、文化类等实用类和理论类作品,文本本身的内容比较抽象,甚至语言也十分朴实,大多数这类作品缺少生动的形象美的因素,是比较难以在教学中贯穿美育原则的。但是非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除形象美以外的其它美的因素,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渠道,利用文本呈现的社会美、形式美等因素,结合课堂教学美育原则,仍然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思考、领悟、提升。

但是运用美育原则要讲究科学性,拿捏好活跃课堂气氛方法的质、量、度,防止喧宾夺主甚至闹笑话。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任重而道远,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文化知识,并运用恰当的美育原则,学生的情感、意志、灵魂和审美情操均会得到培养。

篇7:美文美读心得体会

为了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升教师的朗读水平,学校根据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计划,开展了“朗读美文 展我风采”的教师朗诵比赛。本次活动旨在提高我校青年教师普通话水平,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促使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朗读时语音比较准确,流利,语调丰富,变化得当,符合语文情感的变化。教师朗读时专注,表情自然大方,投入状态好,发挥出了最佳水平。印象最深的是音乐教师李红娟的《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李老师的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下边的观众也跟随紧张起来静悄悄的。当李老师朗诵完后,掌声热烈的响起来。不仅仅是故事感人,李老师的朗诵更是感人肺腑,简直棒极了!

篇8:“美读”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 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 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 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大加分析, 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 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 思考并不深刻, 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教师个人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二、美读中感悟, 重在“精”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 引领学生悉心品味, 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 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例如, 《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 细腻地刻画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 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 又一闪, 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美感, 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领略到大家风范, 体会到语言的精妙和传神。

三、美读中领悟, 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筋, 经常比较、揣摩, 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 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 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用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 表现了桑娜和渔夫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嗯, 这是个问题!……别等她们醒来”。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品读桑娜心理活动及渔夫的语言, 学生不难把自己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 不难把自己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心灵更加贴近, 逐步体会到桑娜和渔夫激动, 紧张、担忧的心情, 更能体会到穷人们的心灵是多么的美好。

四、美读中表达, 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 我之文也。”在教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 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感悟文章的真谛, 达到“情自心中来, 情从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篇9:诗歌教学要重美读

关键词:诗歌美读体裁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而在日常高中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去多读,而且是去美读。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艺术语言中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感受诗歌的真情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吟诵诗歌的音乐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蔡明、米学军主编,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基于这些,我觉得高中诗歌教学也不外乎要遵循这三点。而这三点中,除了诗歌的音乐美外,我认为诗歌的真情美、意境美的感受和品味也离不开去读,去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而且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涼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亢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

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了。可以说,只要学生能读到这种程度,诗歌的音乐美自不必说了,诗歌的真情美、意境美我想也一定就能把握住了。讲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很次要了。

当然,一首诗歌,如何让学生读到这种程度不是轻而易举的。对学生“读”的要求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可以要求学生不漏读,读准音;继而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进而要求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这样一直读到熟,最好达到能吟诵、会背诵。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象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再别康桥》、《致橡树》、《我爱这土地》、《致大海》、《我愿意是急流》以及几乎所有的古典诗词象《离骚》、《孔雀东南飞》、《白马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纤云弄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我在教每首诗歌时,都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充分读。我利用早读课及课堂听朗读带或边听边看MTV,再采取学生个人范读,分组读,集体读或男女生分读等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读。还经常在班内组织诗词诵读比赛,并组织全年级甚至全校的大型诗词朗诵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读的超乎老师想象的好。学生不仅爱读、爱学诗歌了。而且还很有兴致的创作了大量古典诗词和现代的诗歌。可以说,这都是在诗歌教学中重视美读的效果。因为他们通过“读”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进而培养并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教学,要重美读。其它文学体裁的教学,又何尝不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蔡明,米学军,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M].语文出版社,2002

篇10:赴美读高中的留学优势有哪些

美国的中学分为公立及私立两种,公立中学由政府资助供当地学生就读,不需费用。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为9-级。在美国有近所获得认证的私立中学,其中著名私立中学有几百所。美国私立中学一年的费用是两万多至四万多美元不等,著名私立中学通常设有才华奖学金和助学金。一般而言,在美国著名私立中学上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名校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公立中学。例如,美国纽约市有很多著名私立中学,它们每年成功跨进长春藤学府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市内的公立中学。据统计,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私立中学毕业生成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常春藤顶尖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来自美国公立中学的学生,有些著名私立高中的毕业生进入长春藤名校的比例是公立高中学生的数十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美国私立高中的优势。

优势一: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

在美国私立中学,国际学生可以同英语国家的同学一起生活、学习,环境非常适合学习英语。ESL(Englishasa Second Language)课程能够帮助国际学生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小班授课,课程包括听、说、读、写等部分。

优势二:升入美国名校机会更大

在美国就读高中,参加SAT考试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参加AP,IB等考试,所有的学业成绩并入了美国大学的评估体系之内,对于申请美国顶级名校的学生来说,在美国高中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历、课外活动、社区活动经历更易被美国大学评估,提交的自我陈述和推荐信亦更具公信力。

优势三:更早了解美国大学教育

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最优秀的部分,易进难出,同时拥有课程难度大、负荷重、淘汰率高的特点。中国学生通过美国高中阶段的磨砺,真实体会老师的授课方式、评估体系,了解在学分制下如何选课,进入大学更能如鱼得水。转学在美国是相对简单,纵然不能一步到位入读名校,也可在大一、大二阶段通过转学跨入名校。

优势四: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选择在美国读高中,不管是选择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学校的管理都非常严格。学生通韩国弘益大学留学过与美国学生、家庭的.充分接触与交流,更易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获得地道的美国式思维方式,美国文化能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

优势五:发挥潜能,自我规划

美国的教育体制优秀,它将未来所需的各项能力融汇在严谨而宽泛的课程设置上,提供了广泛的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机会,学成之后,可直接为社会服务。有选择、有尝试才有可能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

优势六: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

美国家长和老师广泛运用教育心理学,鼓励教育贯穿于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觉得受到尊重,由此激发实现自我的愿望,并愿意脚踏实地地实施,最终,不仅成绩得到提高,人格完善、习惯形成等方面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优势七:多文化融合开阔眼界

篇11:美读课堂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开了应试教育的坚冰,各地各校的课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笔者认为选修课的教学应灵活采用以下方式和策略。

一、诵读涵咏,品味意境

诗歌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蕴美、形象美和语言美,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所以,教师要舍得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宁可牺牲掉一些空洞乏味的分析和生拉硬拽的引导,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诵读。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人士的朗读录音,与学生的朗诵穿插播放,意在使学生于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感受朗诵的魅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PPT或Flash片段。这样,既有音乐的烘托,又有画面的点缀,营造出一种音画交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被这种氛围感染,很容易进入诗歌所表现的情境。此外,还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优秀的诗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提升学生的人文气质。为了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我们也组织名诗名篇背诵比赛或名句佳句的接力赛,或按诗人,或按内容将诗歌分类,如李白诗,李清照词;边塞诗,羁旅诗等,然后分组进行背诵接力赛。

二、充实资料,促进感悟

丰富的资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内涵,把握人物形象,并多角度、个性化地评价文本内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广泛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筛选整理后用于学习。例如,教学《项羽之死》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这一人物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评价是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刘邦对项羽的评述是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关于项羽的诗歌,有《咏项羽?》中的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有李清照《绝句》中的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有陆游的《项羽》中的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三、个性赏析,成果展示

诗歌、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欣赏品味。学生在对诗文意境、形象、语言等的赏析中感受美、领悟美,接受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的熏陶感染,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必修中,我们常常让学生口头表达,这往往只流于感性化的印象。在选修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将对诗文的赏析写成200到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我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鉴赏、读写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学生的感悟欣赏完整化。起初,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那就教给学生方法,并提供一些赏析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同时让学生自己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诗词的赏析性文章。学生赏析时角度自定,既可以对作品进行整体赏析,也可以只赏析经典佳句;既可赏析意境形象,也可以赏析语言艺术等。

例如,教学古代诗歌与与散文选修模块时,笔者特意把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放在一起来学,拓展应用时,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手段查阅有关资料,参考劳动人民的口口相传的故事,为诸葛亮做一个简介,向游客介绍他的平生。主要的过程有以下四步:(1)读悟《蜀相》和《书愤》。结合历史知识和课下注释,通读两诗,大体感知。自析语言,合作探究,体悟精彩。揣摩写法,触摸感受。(2)回顾旧知。复习回顾《出师表》《隆中对》。(3)查找资料。提供学生需要的资料来源,如《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书籍。(4)合作整理。六人为一小组,一起参与,共同整理,选一人代笔。当然,教学中学生也可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探究点去整理、交流、讨论,一个星期后将这些探究要整理成文,在教室的后墙上进行张贴展示。

上一篇:开业祝福语:对联贺词下一篇:马建华和他的创意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