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2024-04-25

高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精选6篇)

篇1:高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A卷 课内练习

时间:15分钟 满分:40分

一、选择题(共24分)

1.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花岗岩、砂岩

答案:C

解析:从成因上看,岩石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可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典型的变质岩有页岩变质后形成的板岩,石灰岩变成的大理岩等。

2.有关岩石的正确说法是( )

A.岩石是地壳中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B.大理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

C.岩石是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D.岩石仅存在于地壳中

答案:C

解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存在于岩石圈中。

读图,完成3~5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 ②石灰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③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④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也属于矿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大理岩

B.岩浆侵入地壳产生的高压,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C.长石、方解石组成了大理岩

D.在石灰岩中能够找到化石

答案:D

解析:石灰岩为沉积岩,在该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它是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

5.下列岩石中,与图示岩石类型无关的是( )

A.花岗岩 B.砂岩

C.煤 D.板岩

答案:A

解析:图中岩石有沉积岩和变质岩,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6.下列岩石中,含有化石并具有明显成层现象的是( )

A.沉积岩 B.侵入岩

C.喷出岩 D.变质岩

答案:A

解析:沉积岩具有明显成层现象,并含有化石。

7.下列物质中不可能直接转化为沉积岩的是( )

A.沉积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岩浆

答案:D

解析: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由岩浆岩、变质岩以及沉积物经外力作用形成。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图中b类岩石中含有化石。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a、b、c、d最可能代表岩浆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可知,c只能形成a,故c为岩浆,a为岩浆岩。

9.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为岩浆活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关于图中①、②、③、④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岩石在地壳深处发生变质作用的过程 ②一定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的过程 ③属于外力作用 ④属于变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表示变质岩经高温熔化成岩浆;②表示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成侵入岩,也可能喷出地表凝固成喷出岩;③表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④表示由沉积岩变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11.下列哪些事实与地壳物质循环有关( )

①岩浆岩的形成 ②崩解、分解、溶解作用 ③埋藏及成岩作用 ④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⑤玄武岩上有许多气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地表岩石的形成,崩解、分解、溶解作用,埋藏及成岩作用,都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密切相关。

12.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运动的机械能是由放射能转化而来的,其转化过程是( )

A.放射能→机械能

B.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C.放射能→电能→机械能

D.放射能→热能→电能→机械能

答案:B

解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运动的机械能。

二、综合题(共16分)

1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B、C各代表的内容。

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各箭头的地理含义: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________到形成各类________,又到新的________形成。

答案:(1)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

(2)重熔再生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3)岩浆 岩石 岩浆

解析:第(1)问,根据图中箭头和岩石类型可判断出B为岩浆岩,A为变质岩,C为岩浆。第(2)问,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联系教材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即可判断。第(3)问,据图可判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是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

14.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___岩,B处为________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花岗岩和玄武岩中有许多气孔的是________,形成气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是________岩。

(5)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

(7)在岩浆喷出地表后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其构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答案:(1)沉积 岩浆

(2)图略。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形成的。

(3)玄武岩 玄武岩属喷出岩,岩浆中有许多气体,岩浆喷出地表后,压力减小,岩浆中的气体逸出,留下气孔

(4)变质

(5)A A是沉积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A早于B

(7)火山 火山通道 火山口 火山锥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由于岩浆中含有许多气体,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骤降,压力减小,岩浆中的气体逸出,留下气孔,因此喷出岩常有许多气孔。岩浆喷出地表堆积成火山,岩浆喷出口叫火山口,喷出的通道叫火山通道,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如砾岩、砂岩、页岩),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沉积岩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有化石。因为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岩石沉积时的地理环境。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

B卷 课后作业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是( )

A.矿产 B.矿石

C.矿体 D.矿床

答案:A

解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有用矿物在自然界中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2.下列岩石中按成因属于同一类的是( )

A.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B.砾岩、板岩、页岩

C.砾岩、石灰岩、页岩

D.大理岩、板岩、玄武岩

答案:C

解析: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来。

3.赤铁矿和磁铁矿属于( )

A.黑色金属矿 B.有色金属矿

C.贵金属矿 D.稀有金属矿

答案:A

解析:铁属于黑色金属,因而铁矿也就属于黑色金属矿。

4.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花岗岩和页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砾岩和板岩 D.石灰岩和页岩

答案:D

解析: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石灰岩和页岩都是属于沉积岩。

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该岛屿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B

解析:该岛屿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故其主要岩石为喷出岩。

6.图示板块的水平运动属于( )

A.外力作用 B.岩浆活动

C.内力作用 D.变质作用

答案:C

解析:板块的水平运动属于地壳运动,而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

“血迹石”是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7~8题。

7.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相同的岩石分别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血迹石”和“千人石”分别属于沉积岩和喷出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

8.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依次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却凝固作用

答案:A

解析:沉积岩是由祼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其中⑦表示地壳上升作用。读图回答9~11题。

9.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图中甲、乙都为岩浆岩,而甲不需经过地壳上升作用,直接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可推测甲为喷出岩,乙为侵入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的典型代表。

10.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变质作用

D.⑤——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A

解析:图中①和③均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

11.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答案:A

解析:喷出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甲类岩石为喷出岩,故A正确。

12.如图为某地未倒置岩层的垂直剖面图,地表在甲地层之上界,图上不同的图例和甲至辛的标示分别代表不同的岩层。丁层与庚层都为火成岩侵入岩层,其中丁层还包裹着一些来自丙层岩石的碎块。表示图中岩层由老至新的正确顺序的选项是( )

A.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B.辛→庚→己→戊→丁→丙→乙→甲

C.辛→庚→己→戊→丙→丁→乙→甲

D.辛→己→戊→丙→丁→庚→乙→甲

答案:D

解析:火成岩侵入岩层由老至新。因岩层未倒置且辛、己、戊、丙依次由下到上,所以这四个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辛>己>戊>丙。丁为侵入岩且包裹着一些丙层岩石的碎块,即丁侵入了丙,丁的形成年代晚于丙。庚为侵入岩且侵入了丁,判断庚形成的年代晚于丁。乙岩层与其下岩层有着明显的不平整的界面,说明乙岩层是在其下方岩层遭受了外力侵蚀后才形成的,推断出乙形成年代晚于其下方的岩层。甲在最上面,最后形成。

1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甲地层发生褶皱后,背斜处受到侵蚀,地势变得较平坦,然后其上覆盖了厚厚的沉积层,说明发生了沉积作用,最后,岩浆侵入已有的褶皱和沉积层,说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

二、综合题(共34分)

14.读下图,回答问题。(16分)

(1)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属于岩浆岩的是________,属于变质岩的是________。

(2)若开采优质大理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②④三处岩石由老到新的正确排序为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② ④ ③

(2)③ ③为变质岩,④为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3)②①④ 岩浆岩④是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产生的,因而岩石①年龄较④老;又因为沉积岩通常下面的岩石较上面的老,故②的岩石年龄最老

解析:(1)因为①②中有化石,所以①②为沉积岩;④呈现上升侵入或喷出形态,为岩浆岩;③位于沉积岩与岩浆岩交界处,属于变质岩。(2)大理岩属于变质岩。(3)岩浆岩④是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产生的,因而岩石①年龄较④老;又因为沉积岩通常下面的岩石较上面的老,故②的岩石年龄最老。

1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8分)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岩。

(2)A和B岩石,在一定的________等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

(4)从___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__,又到___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答案:(1)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

(2)温度和压力 变质 变质

(3)重熔再生 岩浆

(4)岩浆 岩石 新岩浆

解析: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过程,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据此可一一作答。

篇2:高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1.一个学生向教师提问:“老师,您告诉我们‘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您又告诉我们‘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这个学生的提问,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如何应对?(10分)

首先应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分)。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外力作用的方向的确是削高填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也的确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这其实并不矛盾(3分)。因为正是外力作用把黄土高原上的物质搬运到了华北平原和渤海,这本身就是一个削高填低的过程;至于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形态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为黄土高原上不同的地表形态下抵抗侵蚀的能力是不同的,地表结构的差异在外力作用下就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形态,但这种形态是不稳定的,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最终将全部被搬运到低地去(4分)。

.2.对例题和经典试题的评析、讲解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知识底蕴。下面为一组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请对这组试题作出简要的评析(提示:可从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对试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评析)(15分)

2003年11月20日,中星20号成功定点于103°E赤道上空。天津某课外活动小组拟观测该卫星。回答10~11题。

10.一天中,观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时间(北京时间)是

A.1时前后B.7时前后C.11时前后D.13时前后

11.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一天在A.3月份B.6月份C.9月份D.12月份

该题命题意图:通过卫星的材料切入月相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6分)。

解题思路:①提取有效信息——卫星的定点位置(103°E赤道上空)和观测小组位置在天津(约117°E、39°N)以及月相变化的相关知识(2分)。②思维过程——因为卫星本身不发光,需要反射太阳光线才能被地球上的人看到,所以可把卫星看作一个人造月球,但不同的是它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它绕地球运转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月相的变化取决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同理,卫星上能看到的被太阳光线照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太阳、月球、观察者三者的相对位置。只有当太阳从观察者背后的方向照射过来时,卫星最亮。由此可推断第10题应选A(因为天津的位置比103°E约偏东14度,大约早1个小时)。第11题就应选B(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观测者的位置同在北半球)(4分)试题评价:命题过程中的创新主要是情境的创设和立意的境界。本题通过课外活动小组观测卫星的情境自然的切入月相的知识,并把地球的公转、自转、时区和区时、天津的地理位置等知识浓缩在两道选择题中,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思维容量,是一道区分度很高的试题。(3分)

(本题是一道虚假情境的试题:首先,该题假定卫星的形状是个球形,但实际上卫星可见部分主要是可变化方向的太阳能电池板,它的位置变化与月相变化规律完全无关;第二,卫星在观测者看来只是个小光点,除非有强大的望远镜否则不可能看到类似月相的变化,并且因为太阳位置差异导致的亮度变化很容易淹没在云量、天气、大气透明度、能见度、大气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中。)

3.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期望值。它是备课过程的原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的界定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教材中的一个片断,请分析这一小节教材所应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5分)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主要是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4.2光年。

我们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中除了大量的恒星以外,还有很多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银河系以外有一些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上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到20世纪末,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从此种意义上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1)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究的渴望与激情。(5分)

(2)让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从而逐步树立唯物主义的宇宙观。(5分)

(3)通过感悟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5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酌情计分)

4.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在于把内容标准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如“结合实例,分析„„”;“举例说明„„”;“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等。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生动、鲜活、身边的事例和材料,来升华自己的教学过程。而这些事例和材料要靠教师在平时点滴的挖掘、积累、整理、提升。株洲就是一个地理特征十分鲜明的城市,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挖掘。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了哪些取材于株洲的教学资源?(15分)

例:株洲是一个移民城市,通过分析株洲居民原藉的地理分布可以阐释人口迁移过程及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分析株洲各地迥异的方言来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株洲城市各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是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活教材;株洲城市空间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可以丰富城市化过程理论、可以说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株洲工业的分布及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的治理等是阐释工业区位理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的最生动实例„„(答案合理均可酌情计分,但必须把株洲的实例、材料用地理学的专业术语进行描述或与地理学的原理、理论、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相联系的答案才是有效答案。每个有效答案计5分,至少需答出三个有效答案。)

5.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而研究性学习的设置正是这些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你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了哪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你是如何组织实施的?(15分)

篇3:高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一、因材施教,突出“文本”与“人本”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拥有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和区域发展三大知识板块;地理也是一门基础性深厚的学科,具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学习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尊重课程特点,设计具有不同知识属性、不同结构特征和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既可以体现学科的整体特点,又能够反映知识的个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是一盘棋,便是教师精心设计、师生精彩对弈和学生精细咀嚼的完整过程。

1. 建立时空概念,用“模式”统领学习过程

区域地理教学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起点与终点,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性。首先,要选择学习视角,探究知识本源。视角是开启区域地理之门的钥匙,也是认识区域环境状态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因为眼中无物,心中无数,学习会是“雾里看花”;物无归属,心有旁骛,学习则是“水中望月”。其次,要确定结构方式,建立逻辑关系。“建模”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应该找到立足点,延展思维线。最后,要确定研究方法,形成认识规律。模式要有方向感,为学生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供服务;模式也要有综合性,为学生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高中地理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结构(由繁到简)和解构(由简到繁)意识,并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习惯。(见图1)

2. 彰显要素特质,用案例破解学习难题

系统地理教学是认识地理规律的节点和关键,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和逻辑性。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如时间与空间、事物与现象、原理与规律、因素与要素等,诸如此类,以理论证实,用案例说理,会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如研究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须结合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优势、经济与社会差异、现实与发展潜力等加以分析论证,并在此过程中明确案例的建制方式和解析思路。(见图2)

3. 和谐人地关系,用问题激发学习情趣

专题地理教学是通达地理思想、掌握地理方法和规范地理行为的依据与参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反思性。此类内容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均有所涉及,但都是以单一的现象、要素、问题呈现的,而专题性地理为学生提供了整体思维的范本。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课题涵盖的问题,知道学什么;准确理解课标内容的含义,知道怎么学;引入与之相关的新信息,知道如何联系实际。要清楚宏观结构,理顺知识线索,明确人地关系,瞄准核心问题,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把“思想”和“行动”也纳入教学内容,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观”建设才能到更好的体现。(见表1)

二、因势利导,促成“融通”与“变通”习惯

高考地理试题是评测学生能力的价值指标,也是撬动地理教学的有效杠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前瞻性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新问题、新视角和新形式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需要师生更新思想,转变思维,调整思路,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见图3)。

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探讨:(1)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2)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1. 占领高地,拓展视野

教材提供知识的原点,试题考查知识的外延,因此,吃透课本与关注课外同等重要。譬如现行地理教材中关于“水系特点与水文现象”的内容很少,但高考试题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却很多。诸如位置与环流的关系、地形与降水的关系、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径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这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教材中并未有系统的表述,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由此可知,教材的文本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但一般不会是试题的常用素材和答案的直接来源,题目的大部分信息(包括答案),都在其他多种媒介(如专业书籍、网络信息等)之中。所以,教学中既要进行课本知识的整合,又要关注课外信息的摄入。

2. 攻其一点,“乐得”其余

区域环境看整体,区际联系讲差异。受试题难度和长度的限制,高考地理试题所示信息是有限的,从图文资料和问题设置来看,一般具有两个明确的观察点,即内部环境与外部联系。根据区域地理事象的分布,可以分析区域环境要素和发展状况的优劣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特点,可以说明区际差异和地缘环境的重要性。扩大视域,拓宽思域,延展求知域,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3. 立足课本,通透已知

素材接近课本,答案就在其中。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给地理教学很多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和试题背景,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有概念性阅读,注重理解性知识;有引导性阅读,梳理思维路径;有事实性阅读,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说正文是地理教材的“心脏”,那么,阅读和活动就是地理教材的“翅膀”,没有前者,文本就没有思想,缺乏后者,学习就难以飞翔。

4. 巧妙联系,通古鉴今

历史是一种文化载体,历史也是一面科学明镜,让历史照进现实是高考地理试题选材和置疑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增强地理文化韵味、反思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如古代的“农耕文化”就具有明显的地理教育价值,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耕种;织麻为布,制作衣裳;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便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今天的“中部崛起”也隐含着丰富的地理教育意义,中部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文化高地”,却形成了现实的“经济洼地”,从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两则资料告诉我们,地理教学既要关注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要关注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状态。

三、集合多元,强化“据实”与“据理”结合

教学元素是创新地理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构建地理教学生态的基石。集合多个教学元素,主要是为了协调三重关系,树立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1. 从设计角度确立课标、考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标是“底线”,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学生平均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的,它是地理教学的“起点”;考纲是“高端”,是对教学的较高要求,是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教材是“基本盘”,没有教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范本的研究。教学可以超标(因为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但不可以超纲(因为考试大纲是有信度的),教材给予师生的是工具性知识,必须有适度的延伸和拓展。总之,教学设计越柔软,教学过程的可塑性就越大。(见表2)

2. 从功能角度协调内容、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高中文科学生而言,一般要经历三个学段,即高一年级的学科启蒙期、高二年级的知识积累期和高三年级的能力升华期。由于不同学段内容设置不同,知识的呈现形式与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圈定学科内容,区域、必修、选修内容独立呈现,但要注意知识的相互交叉;二是要呈现表达形式,有核心知识描述、优化材料阅读、因地制宜分析等;三是要有独立的认知结构,任一教学内容即使非成“体系”,但也可以作“案例”。此外,教材各部分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当基本知识、有效信息与开放性问题有机结合的时候,新的知识体系便已生成。(见图4)

3. 从环境角度强化方法、过程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这里涉及到教学评价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自我感觉、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考试的量化标准,其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自我欣赏,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在教学之中,但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发展要求。考试评价看似可以量化,但也存在某种偶然性,或具有功利色彩。所以,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教学过程,感受不同环节给予的温馨启示,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收获自我发展与良性互动的成果。(见图5)

四、直击问题,塑造“思域”与“思向”抓手

受学科特点的限制和原有基础的影响,地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学科教学自带的,而是由于师生认知局限、理念误读、实践偏差导致的。但是,纠结问题没有出路,破解问题才是道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体察,用心思考,正视趋势,透析问题,指出措施,形成地理学习新思维。

1.“事实”与“事理”链接

地理学科就像一个生命体,有皮有骨、有血有肉。区域地理主要是解决“皮毛”问题,即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系统地理主要是解决“骨血”问题,即地理原理的科学推理和实际应用,因为无骨不立,无血难续。事实与事理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尽情享受。此举对高三地理教学显得尤为突出。(见图6)

图6初高中地理结合示意图

2.“立题”与“立意”结合

教学过程要求基础与能力兼顾。立题需要基础,源于细微,成于博大,是记忆力和意志力的综合;立意彰显能力,起于思考,终于创新,是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综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外化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形体,内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3.“方式”与“方法”贯通

正确认识品读与研习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寻求最佳途径。品读是学生的生命之源,日常得以进步;研习是学生的希望之本,阶段得以升华。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学习体验。品读很重要,它是地理知识摄入的第一个窗口,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品读过程中,要找准视点,熟悉全貌,活络文脉,欣赏图像,会得到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渐次深入,有利于知识的累积与融通。研习是知识升华的重要方式,却常常被无序的乱象所迷惑。如果以作业论,就是要解决“量”与“质”的问题。面对时下的教育形势,“量”的取舍依然决定着所谓的教学成败。我们经常用热情关照学生,却少了些许良心的体恤,形成了教师盲目要求、学生无心眷顾的恶性循环。

4.“主导”与“主体”协调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是要有互动的基础,二是要有互动的动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可以质疑,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歧见,师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更具教学的实质意义。地理教学要力求形成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情势。

篇4:高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试卷讲评;高中地理

【分类号】G633.55

地理讲评课的内容有试卷、作业、学生观点的评价等多方面的。讲评课教师常常感觉容易但又觉得最难上,下面以试卷的讲评为例,对地理讲评课的策略做一些探究,旨在抛砖引玉。

一.地理问题解题的一般步骤

一是审题;地理题目一般格式是“在某某时间某某地点发生某某现象”,看看时间、地点、现象那个成为解题的充要条件。二是审图;主要包括图名、图例、经纬线度数、纵横坐标轴表示的要素和数值,图中的注记、名称、数值。看看那些成为解题的显性条件。三是根据设问和选项进行二次審题并作答。

例如,地理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1)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包括材料本身、注解、图表及一切文字说明,任何一项不可遗漏。(2)仔细分析题问,准确把握题问的要求;根据题问的要求分析材料,并将其回归到教材系统和教师的教学中去,找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表达。

二.地理试卷讲评的基本策略

1.强化基础注意查漏补缺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认真仔细地写好讲评教案,要对阅卷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抽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哪些该粗讲,哪些该细讲,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如果在做自然地理的试题时发现自己对于时间计算、地理原理、规律掌握不好,那教师就应该多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如果是答题方法不对路,教师就应该去找学生在做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给他们讲答题的方法。

2、注重分工-合作-探究学习

讲评课上的合作有学生之间也有学生和教师之间,这种合作是为达到共同解决疑惑、获得思维训练、情感体验、科学知识的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和协同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学习动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充分暴露问题,将不同的见解包括错误的摆在桌面上,通过讨论、问答和教师的讲解加以解决。当然教师也要控制过分的冲突,以免带来不和谐的音符,保护学生的自信,维护学生之间的团结。

3.精心构建试卷中的微专题

教师在讲评时应有意识地把遗漏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牢固的微专题,以便在下一次考试中能迅速判断和提取有关信息。试卷分析还需从侧重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训练上来,对试卷内容的分析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上,要从地理学科的能力角度进行试题分析,对于学生能力结构的欠缺点加以重点分析和指导。加强横向联系,注意学科渗透、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区位理论中的农业、工业、城市、旅游景点的选址问题时归纳出共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

4 .注重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

在试卷讲评时,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解题技巧的指导。对于选择题而言,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等怎样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解题方法;对于读图综合分析题,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阐述和论证地理问题,归纳地理区域特征和分析区域差异。

5.有效进行规范和拓展教学

很多学生综合试题的得分不高,反映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与能力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讲评时,一定要由点扩大到面,联系综合复习课讲授的知识体系,尽可能多地构建知识间的广泛联系,拓展学生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通过综合试题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能力的水平。

在试卷讲评课中,运用发散性的原则从题目出发寻找疑问、复习知识,进行思维的训练注意知识辐射。讲评内容要反映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成因、分布和规律。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通过典型的例子,联系到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它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扩展思路,这样的讲评学生才能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

三、 讲评课教学注意的问题

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讲评课中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都要确定好自己的地位与作用。就教师来说,要注意做到: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评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把握好讲评的“度”,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先让学生谈自己是如何思维的,错在哪儿?其他学生可进行评议,教师最后总结,其目的是找到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坚决避免讽刺或借题批评,尤其是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从问题的多方面给予认真剖析,鼓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突出试卷讲评的高效性

试卷的讲评应注意及时性,一般试卷应在考试的当天或第二天批改完及时评,这样做,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原则。教师讲评前首先要认真分析统计试卷中知识点(即考点)的分布情况,并对各单元各考点所占分数比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要分析试卷中各题的难易情况,明确各难、易点所占分数的比例;其次要认真分析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及典型错误,根据以上的统计信息,设计讲评的内容,明确哪些该讲,哪些重点讲,做到心中有数,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忌只讲评不练习,走过场不反思

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包括错解)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篇5:初中地理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5题是一道比例尺与等高线综合运用的题目,难度很大,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得分;在选择题中有五道题是选不正确的或错误的,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审题不认真,很难得分。

第二部分:综合题

材料分析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部分,知识点的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漠不关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的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习题做的较少,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只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缺乏对综合性题目的训练,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部分综合性知识,缺少把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对知识的前后连接以及延伸。另外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记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

3、其他问题

重视不够,氛围不足,任课教师孤军奋战,势单力薄。

三、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课改方向,努力领悟课改精髓,注重知识的成因和前后联系,注重综合性题目和联系实际题目的讲解。

2、注重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练笔,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

3、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一定要群策群想,把众多力量拧成一股绳。

4、教师应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

学生的错别字,表述不清,词不达意,不用专业术语等现象,很大责任应归咎于教师自身的言行。教师平时上课养成多用专业术语,语言表示清晰,逻辑性强,学生自然就会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

5、地理教学应联系生活,联系时事热点

考试题都呼吁地理课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新闻事件和时事热点。构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地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学习对当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时事,并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联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

篇6:高三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是高三以来的第四次考试,也算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学生重视程度很高,早早的就有学生来问考试进度,本次考试的范围是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全部内容,而我只复习到必修二的第一个知识点,还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不错。

本次考试共两部分内容,第一卷选择题共22题44分,第二卷简答题共4题56分。

一、成绩分析

第一卷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从表格数据可以发现其中的第2、6、7、8、9、12、14、20和21题学生答得很差,难度系数都在0.5以下,平均分也在1分以下,说明多一半的学生都答错了。

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发现主要为以下问题:

第2题:误以为图中的深色阴影区域为云贵地区,说明学生已经遗忘中国的行政区划,忘记每个省的轮廓和所在位置。

第6题:不重视读图,尤其是图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复习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导致失分。

第7题:对于南方水稻的熟制,学生都知道是一年二熟或者一年三熟这个基础知识,而不重视文字材料中已经告诉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曲线图的暗示。

第8题和第9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文字材料的内容“四川省某市”就可以答对,可是学生都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答题。

第12题:很多学生看见图中有“青海湖”就选择“湖泊水补给河流”,都不仔细读图,图中的青海湖和大多河流压根就没有连接当然就不存在补给关系,也说明大多学生都不知道青海湖是咸水湖这个基本知识。

第14题:没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和结合第13题的答案去做该题。

第20题和第21题:是一道地质地貌题,问该地貌形成原因,而大多学生选错,说明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欠佳,逻辑思维不严密。

第二卷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面表格数据再结合对学生答题卡的再一次翻阅批改,发现其中第23题的第(1)小题几乎全部学生都是0分,该题满分为4分;24题的第(3)小题多一半的学生是0分,该题满分为6分;26题的第(2)小题只有个别同学得了1分或者2分,该题满分为4分。

通过查阅答题卡和与学生沟通了解发现主要为以下问题:

23题第(1)小题没有准确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该次”进而不去阅读文字材料导致全部失分。第(2)题和第(3)题小部分学生失分,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认识世界陆地轮廓和不了解洋流分布特征进而失分,这部分失分较少。

24题的第(1)小题,多一半学生都得到满分;就是第(2)小题,不重视关键词“评价”,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全部学生都只答出了正面的影响忽视了反面的影响;第(3)小题,让指出来该地的“农业部门”,很多学生将知识点混淆,比如答的是农作物类型、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也是由于我还没有复习到产业活动这块内容,学生已经将高一的内容遗忘。

25题,xx铁路线这道题,学生大体答得还是相对较好的,答的比较差的是第(1)小题,“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成因”,自由发挥乱答题,压根就没有按照平时讲的答题步骤去作答导致失分。

26题,第(1)小题,不重视关键词“分析”得从因到果来解答,可很多学生只是回答出了结果,不去分析原因,还有就是有套模板的嫌疑,不去分析文字材料和地图去找该地该种地理现象的因果;所以第(2)小题几乎都是0分,不读材料不在材料中找关键信息点;第(3)小题答题相对较好。

二、后续复习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在后续复习中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考复习:

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思路

进行试卷评讲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做题思路,并且一一记下,并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该思路去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并且要常常提醒学生将一道题的若干问联系在一起答题,充实该题所揭示的地理规律,并使学生将之形成习惯。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分析

利用补课时的早读全面默写所学基础知识,然后利用课间将全部学生错的基础知识逐一改正并进行加强练习;利用临界生辅导时间,让学生回答做该题的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现象;对于地理薄弱的优秀学生,定期布置背诵内容定期进行默写来提升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培养学生对地理各种图表的读图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遇见地理图表,就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自己去总结该类图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对于优秀学生

让他们在平时的做题中随时进行总结,分析答题中的得与失,并且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

5、让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在课堂中和课下随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学习的地理的兴趣。

上一篇:星级酒店餐厅实习报告下一篇:电子商业汇票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