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2024-04-23

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精选6篇)

篇1: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导学10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地球,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其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时代性强、动态变化大,答题时不容易把握要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知识复习的难关。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新颖的图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有人将地图形象地称为地理学的“眼睛”,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目前,全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权威性,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并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而是趋向以热点为切入点,同时利用新颖的图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运用。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

均气温3℃。完成(1)一(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本题隐含了有关粮食的热点问题,考查了农业地域分布、农业区位变化等主干知识。(1)由题干“当地1月平均气温3℃”可知该地是我国的南方地区。1985年该地盛产水稻、油菜,而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2)从1985年到2005年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较快,这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具有城郊农业的特点,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1)B

(2)A

2(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甲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 水平的变化情况,乙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读甲、乙两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 由。

解析:本题借用新颖的图表考查城市化过程及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1)由甲图中城市化水平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开始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东、中、西部地带城市化差异明显,东部地带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由乙图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0年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小城市增加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并占主体地位。(2)我国西部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也有弊。若回答为“合理”,则可利用“中心地理论”,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回答,着力强调大城市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若回答为“不合理”,则可从大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人手,强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化水平,再加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薄弱,极力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很多问题。

答案要点:(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答案),并弄清楚信息之间的联系。假如信息之间缺少联系,则需从背景知识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变化过程等)里有选择性地提取出来,通过联想进行链接。

(2)由图例入手,分析、对比图表中各个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正确进行图文转换,搭建各要素之间的“桥梁”。

(3)对易混的地理概念要分清楚,如大农业与小农业,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布局形式等。

(4)对区位因素的评价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点,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解答此类试题先是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基础设施、国防等)、环境因素等方面考虑,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与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5)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社会热点,缩小地理复习与问题情景之间的距离,用热点带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但同时还要切忌盲目追从热点。

(6)遇到新颖图表时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思考,细致分析问题与图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 解题的突破口,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解题思路要开阔,必要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

二、以自然地理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人类在从事产业活动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了改造坡地,人们建造了梯田,但是只有缓坡才适宜建造梯田。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3(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网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完成(1)~(2)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D.农耕区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D.巴酲

解析:本组题通过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图中等值线向北弯曲,中心点P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在3月29日以前,解冻时间早,其四周解冻起始时间晚,说明该地与同一纬度相比温度回升快,气温高,表示城市热岛效应。(2)图示平原大部分地区在3月29日以前土壤表层温度在0°C以下,冬季寒冷。澳大利亚、巴西都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温度逐渐降低;法国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在0°C以上;美国国土辽阔,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有结冻现象,3月份以后,随着春季的到来逐渐解冻。

答案:(1)C

(2)A

例(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 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即从自然地理人手考查人文地理知识。(1)由材料可知浓雾是冷空气平流形成的,一是地势低,冷空气容易进入;二是近地面水汽充足,有利于浓雾的形成。(2)由图示可知乙路段海拔在50米以下,比甲路段海拔低,且接近河流,水汽充足。结合浓雾的形成条件,可得出乙路段浓雾形成的频次更多,时间更长。(3)聚落扩展需要考虑平地是否开阔,相邻山地坡度的陡缓,是否易发生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答案要点:(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 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明确自然地理各要素:地形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势高低、地形类型,气候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土壤主要包括土壤组成、土壤肥力等。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针对问题分别进行解答。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应遵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决不能片面、孤立地思考问题。

(3)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思考,在进行人类活动时要扬长避 短,实现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以某一区域(或模拟区域)为背景,考查区位选择、区位条件评价及人地关系,突出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都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高考中的许多地理试题,特别是综合题都是以地理区域为背景进行考查的。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5(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解析:图示区域不能具体进行空间定位,但由题干可知该地是中纬度半湿润地区。这里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地下水、河水,可联系我国华北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1)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其首要任务是防治水体污染,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农业方面,应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最大限度遏制生态恶化;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环保意识。(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展开,开源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包括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等。

答案要点:(1)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例6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小区域图考查交通线的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

少,结合图像,比较两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答案要点: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2.技巧点拨,触类旁通

(1)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要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山脉、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线、资源布局等信息,但高考地理试题有时会考查一个很小的区域或模拟一个区域,这时就需要进行知识迁移,将局部区域地图落实到具体的、符合条件的大区域中去,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2)分析区域地图的一般顺序是:位置一地形一气候一水文一植被一土壤和矿产资源一农业一工业一交通一人口与城市一人地关系及发展等。人文地理知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必须搞清楚区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关键。

(3)寻找典型案例,按照一定思路举一反三,规范训练、规范答题,总结出解答人文地理试题的技 巧。

四、以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考查城市交通、人口、土地规划等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它促使地理科学的飞速发展,在自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监测,城市的布局与管理,农业的集约发展等方面应用都较广泛。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7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一(2)题。

(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 .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布局

(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解析:此组题考查的是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图中提供的图层有地形、土壤、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其中土壤影响最明显的产业应是农业。(2)如果对深埋垃圾场选址,首先考虑水文地质、土壤、地下水等条件,因为深埋垃圾场如果选址不好,则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对大气污染不明显,所以应增加水文地质、区域规划等图层。

答案:(1)A

(2)D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理解“3S”技术:遥感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是由一系列卫星组成的,它们24小时提供高精度的世界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等优点。

(2)抓住遥感是感知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地理信息技术是分析、处理信息的特点,了解各 自的应用领域。

(3)集中相关试题进行对比训练,从试题中领悟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范围、命题角度。

五、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考查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人地关系的一条“主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中国的工业虽然发展较晚,但也已步入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正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渐加大。因此,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8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河套平原素有“基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1)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2)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解析:本题以人地关系为背景考查了产业活动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1)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地形平坦(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泥沙冲积而成),夏季光照充足,但年降水量较少,所以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降水(或水源、水分)。其改造的方式是充分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如果不合理灌溉,则容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同时大量引取黄河水还会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用水产生较大影响。(2)由于土默川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靠近沙漠,曾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量破坏草地,致使荒漠逼近,环境问题突出。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由种植业向乳畜业发展,当地对乳畜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土默川平原也成了“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答案要点:(1)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2)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关注区域资源开发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产业活动、城市发展、资源开发等易造成水土流 失、荒漠化、盐碱化和各种污染等。

(2)克服思维定式,认真、仔细地分析题目中的图表、数据材料等,从而准确判断并进行合乎逻辑的叙述。

(3)评价产业活动要从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①有层次,先主后次;②要简洁,要点完整,不能丢失信息;③有逻辑性,不能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④表述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⑤字迹要清楚、端正,不能有错别字等。

(4)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①仔细审题,提取有效信息;②定好思路,构建答题模式;③利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

(5)做好变式、补偿性练习,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2: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典型例题 1、1999年3月27日,北约部队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紧急呼救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6小时后,当一架EA-6B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时,一架MH-60G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飞行员面前,把飞行员接上直升机并安全返回基地。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是

A、GIS系统信号

B、GPS系统信号

C、RS系统信号

D、以上都不对(2)北约轰炸的科索沃,其气候属于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结合问题,再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全球定位系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科索沃地区位于南联盟地区的南部地区,西临地中海,属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答案:(1)B(2)C

2、下列叙述属于GIS系统的是: A、需要航天传感器

B、其运载工具有飞机、卫星、火箭等 C、运用计算机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 D、确定某地精确的经、纬度

篇3: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1. 我校地理教研组让学生做如下两个实验, 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操作一:将粗细不均 (大小约5—10厘米) 的沙土堆放在一个模拟的土坡上, 然后向土坡的坡面浇水。

操作二:在一个玻璃箱体的入口处, 用粗细不均的沙粒堆放一个小沙丘, 然后用电吹风向玻璃箱吹风。

(1) 通过操作一的观察写出现象。

(2) 通过操作二的观察可以看出随着风力的变化, 扬起的沙尘有什么不同?停止吹风后, 沙粒的沉积有什么分布规律?

(3) 这两个操作体现出了何种自然现象?

探究与分析:

(1) 水流沿着一定的方向流, 因此而形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沙沟, 并随着水流速度的大小和时间长短逐渐变深、变长。整个坡面上任意浇注水流, 则坡面上会形成阡陌纵横、经纬交错的沟壑, 乃至整个坡面变得支离破碎。

(2) 正如沙尘暴一样, 因为风力大所以吹起的沙粒就大, 有时候天空变成了红色或是黑色, 都是大的沙粒引起的。停止吹风后, 我们可以看到颗粒大的沙粒先落下, 颗粒小的后落下, 这又和物理上的重力发生了联系。

(3) 以上两实验均证明自然界受外力作用影响不同而形成的地貌也不同。

2. 若某同学在中纬度的一个地方, 此地的东西南北

四个方向已经知道, 请你帮该同学判断一下他所在的地方是位于地球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运用地理常识和地理技能提出两种以上方案) 。

探究与分析:

帮助该同学需要我们具备空间定位的基本知识和地理素养。可以提出如下方案加以判断:

(1) 天体方位判断法:利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北极星等天体的方位进行推断。如果正午时分的太阳在北面, 那么此地就是南半球;如果在南面, 那么此地肯定就是北半球了。另外也可根据夜间能不能观察到北极星来推断, 若不能看见, 那么此地就在南半球;相反必然位于北半球。

(2) 地转偏向判断法:根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北右南左, 赤道不变”运动偏移规律, 运用地球自转偏移的地理现象由此推断。此地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移那么该地处于南半球;相反若向右则该地处于北半球。

(3) 分析观察自然景观法:若此地位于北半球必有如下自然景观: (1) 大树, 靠南面, 因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 所以枝叶繁茂, 树皮光滑;而靠北面, 因背向太阳, 则枝叶稀疏, 树皮也较粗糙。 (2) 青苔, 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 应在大岩石旁边、大树的一侧、房屋的一侧的北方找到。 (3) 积雪融化, 朝阳一侧积雪融化快是南方, 背阳一侧积雪融化慢就是北方。但对土坑、沟渠和森林中的空地来说, 则相反, 南面背阳积雪融化慢, 北面向阳积雪融化快。反之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3. 据悉, 近日某地政府决定建立一个旅游观光型的湿地公园。

此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就此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拟定了两个课题, 一是“研究该公园生物的多样性”;二是“研究该公园观光旅游的功能”。就上述课题请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任选一题, 来提供研究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

探究与分析:

(1) 相关内容:湿地公园各种生物的品种、数量、生长、繁殖及与公园自然气候的相互联系、区别, 还有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身心健康等的关系, 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等等。

方法、途径:调查研究, 观察生活习性、成长环境, 搜集查阅资料、专家访谈、考核评价等等。

(2) 相关内容:根据来湿地公园旅游的游客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地域差异、数量多少以及季节、生态变化等与湿地公园发展密切关联的各种因素。

方法、途径:走访、观察、询问、调查研究、问卷评估、游客资料统计等方法。

地理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解答, 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现实生活,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注重逻辑思维, 通过因果联系及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积极参与, 亲身体验, 做好实验,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得心应手地解决好研究性学习问题。

篇4:高中地理典型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29-01

一、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与抽象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广泛的重视与应用。教学案例在设计过程中,其质量是尤为关键的,是决定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的直接因素。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

本文在实践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进行案例设计,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流程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教学实验检验的方式对所设计的流程的可行性进行有效的检验,有效加强案例在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理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对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与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区域性和综合性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求学习者通过教学过程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于地理知识原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具体的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的掌握。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基本需要。但是,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选取适当的案例为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支撑。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有效的依据课程内容,对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基本需求,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高中地理必修1中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促使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进行有效的掌握与应用。比如说,在进行轮船航行直布罗陀海峡设计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对密度流表层海水的流向以及对航行方面的影响为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解释,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直观性的理解与掌握;在对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教学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没需要促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的掌握。比如说,在教学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所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对教学案例进行综合性的设计,科学有效的对城市化特征及其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分析;高中地理必修3中教学案例的设计目标是,全面性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对具体分析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解决,例如:对某地区水土流失方面进行教学案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该视出发,有效的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分析出水土流失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本文在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进行案例设计,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流程进行探究。

三、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

(一)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基本设计流程。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流程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即:其一,需要对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案例主题进行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教学案例与高中地理学科发展进行有效关联;其二,依据教学案例的主题对案例实施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与分析;其三,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对具体素材进行有效的搜集与整理,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对案例素材的典型性、严谨性、真实性进行全面的重视。在此基础上,需要将所搜集到的教学案例素材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分析、筛选、加工、重组,结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案例进行有效的设计,将所设计的案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恰当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改;其四,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过程,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性的思考,适当的将构思的教学过程与案例进行串联。

(二)教学案例设计。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设计,其中,以关中平原地区为例,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某个区域为例进行分析与设计,比如说以关中平原地区为例,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深入化的分析探究,并对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总结。

通过本案例的设计与应用,促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科技对于该地区农业发展据具有重要性的影响,并积极的指引学习者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作用进行明确,并有效的加强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自然、社会经济、该地区发展变化等方面对于农业方面的影响进行掌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指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区位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案例学习的方式形成科学性的农业区位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炳连.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的案例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 宋洪位.如何开发高中地理教学案例[J].地理教学,2013 (10).

篇5: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等)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⑤洋流(寒、暖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冰雪)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阻隔气流?)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④洋流(寒、暖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海啸,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河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气温)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注入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②气象条件(风向)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降温过程);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强度)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⑤地震的损失还要考虑到受灾客体(人、财产)密度

15.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通便利 ④科技先进 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 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⑤交通运输、市场广阔; ⑥地价、地租高低;⑦政府政策

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河流三方面功能:水源、交通、土壤)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地形平坦; 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 20.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③政治;④宗教;⑤旅游;⑥科技;⑦军事; 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21.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①货物性质②货物数量③时效性④运价⑤运距 22.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

①沿线经济状况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④城市分布状况⑤科技水平是基础 23.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

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 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

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 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 24.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②水系特点(干、支流);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25.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2)陆域条件:

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广,经济发达②城市依托③交通条件便捷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⑤特殊政策(自由港贸易区)26.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 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 ③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7.影响飞机场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②离城稍远,地价低;③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 ④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⑥不能有高层建筑;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28.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③位置及腹地条件; 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⑤人们的消费能力;⑥服务质量;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29.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A.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的速度超过环境再生资源速度 B.向环境中排放弃废物的速度超过环境口净能力和承载能力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0.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②地形地势③地理位置(2)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③产业结构④城镇化水平⑤生产力水平⑥政策影响 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⑧科技实力

3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南丘陵)☆☆☆☆☆(1)自然因素

①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2)人为因素: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开矿,地表破坏 32.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1)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2)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3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

(1)自然因素:①山区,地形起伏大②断层发育③多暴雨

(2)人为因素: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②开挖边沟,边坡 34.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西北)(1)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2)人为因素: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5.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2)人为因素 ①植被:

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6.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37.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回温快 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 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38.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39.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多洼地,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40.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41.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º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季风环流 ②气候和降水 ③台风影响 42.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森林资源丰富;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②机械制造基础;③交通和市场 43.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交通②地理位置③经济腹地④劳动力素质与数量⑤农业基础 ⑥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4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②开发历史;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4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婚姻制度;③生育政策;④避孕技术;⑤文化与宗教;⑥性别结构;⑦社会观念。(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

46.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受教育水平④医疗卫生条件⑤宗教(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4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 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 4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①资源②科技③对外开放程度④消费水平49.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社会制度②经济形成③文化传统④科技知识⑤伦理道德

(2)自然环境因素—①原生环境(地形、气温、湿度、降水、土壤)②次生环境(物理、化学、生物)(3)人的遗传因素

5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案例)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土壤③水④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③文化教育④婚姻家庭(3)政治因素—①政策②政治变革③战争

51.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 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

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 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 5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貌②河流

(2)社会经济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53.商业区(城市分区中)形成的区位因素①大量消费人群(流动人口多);②便捷交通;③历史延续。54.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①历史因素

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付租能力、交通通达性、距市中心距离)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 ④行政因素

55.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①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②城市历史③自然环境④交通 56.城市内部形成不同功能区的因素

①城市土地有限,各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和地租差异大

②各种功能活动付租能力差异大,同类活动聚集在地租相同(近)区域,产生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 57.影响事物是否文化景观的因素 ①是否固定在地表 ②是否是人类创造物 58.判断文化扩散的依据 ①是否跨过行政区界限

②源地与靶地是否同属一个文化区

③是否有高山、海洋、沙漠等自然隔绝障碍

④是否把文化像接力棒式由近及远,由不同人完成向外扩散 ⑤文化通过大范围、跨越式、跳跃式由一个人向外扩散 ⑥使原有文化区、扩大、扩展,形成新文化区

59.旅游选择的影响因素

(1)主体条件:①有旅游欲望;②有闲暇时间;③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

(2)客体选择条件:①旅游资源有观赏价值;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③旅游地的经济距离(3)旅游方式选择:①单独出游;②随旅行社出游

60.影响旅游业发达与否的因素(影响旅游资源大小的因素)(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②集群状况(单独?群集?)③地域组合状况(非凡性,避雷同)(2)市场距离

①最优吸引半径内是否有经济发达地区(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

61.从全球来看,地缘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政治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②经济冲突(经济大国贸易摩擦、争端加剧,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斗争加剧)③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南北关系紧张)④地区内部矛盾(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的矛盾与纠纷)62.地缘冲突较激烈的地区(热点地区)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资源丰富③人文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矛盾)④外来势力干涉 63.阿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②耶路撒冷问题③被占领土问题④水资源问题⑤维护自身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64.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65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 ②科技基础雄厚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法律制度健全

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66.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因素

①基本实体(生存空间大小,位置优势,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②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力)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

67.地形特征的概括☆☆☆☆☆

①地形的类型②地形的组合状况,组合结构③地势(高?低?走向?倾斜?起伏?)④特殊地貌 68.河流水文特征的概括☆☆☆☆☆

水①流量(主要补给方式)②水位变化(季节、年际变化)③汛期④流速)—气候 冰⑤冰期—气候(凌汛a低纬—高纬、b冰期)沙⑥含沙量—植被覆盖率

☆☆☆☆☆水能、航运价值分析 69.河流水系特征的概括☆☆☆☆☆

①河流长度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干支流状况)④水系形状⑤河道弯直、宽窄、深浅、高低(河床特征)

70.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因素(缺水原因分析)(1)自然因素;①水大量蒸发与下渗;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2)人为因素:①人口剧增,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

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71.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核能能量巨大、密集,核燃料运量小,建成后,成本低,效益高 ④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72.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市场)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西北、东南沿海)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73.水能丰富的影响因素

①流量;②河流多少(支流、流域面积);③ 落差 74.修建水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落差大水能丰富

②良好坝址,建站工程量小,投资少(口袋形洼地出口、峡谷)③市场:离经济发达区近,能源需求量大

④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修成后,成本低、收益大、积累多,可发挥综合效益(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供水、调节气候、环境)⑤淹没情况:地处峡谷,耕地、城镇淹没少,迁移人口少 7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等值线的凸凹☆☆☆☆☆ ①地形起伏(陆地);②洋流(沿海)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6.经济特点概括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 ②经济类型

③农业结构、布局(地位,主要部门)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工业布局 77.多地震的影响因素

①板块交界附近;②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78.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深厚肥沃;③灌溉水源充足;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79.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②地形起伏平缓;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80.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④灌溉水源充足 81.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③土壤呈酸性(红壤)82.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83.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

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84.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

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85.甜菜生长的习性

①气候:干旱地区,温凉地区生长周期短;②土壤耐盐碱 8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③围湖造田

8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地处 ③东北信风带上

88.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②气温年较差大小③最高、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因果可以互置☆☆☆☆☆ 89.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③交通便利

90.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91.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9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9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94.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

95.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96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 ②五大湖西部的铁

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良港,交通发达 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 ⑤开发历史悠久 ⑥劳动力丰富 ⑦科技力量雄厚

97.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 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③地价较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⑤南部石油丰富

9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9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10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①地形:安第斯山脉阻隔;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101.河流水量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类型②水文、水系特征(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状况)③流域面积大小 102.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低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00④南纬40~6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103.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104.人口特点包括 ①人口总数

②人口基数与净增人口数量 ③人口分布状况 ④人口年龄构成结构 ⑤城市化水平

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105.发展中国家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因素

①政治上独立;②民族经济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106.发达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因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人口文化素质高;③不愿生育或晚婚晚育观念

107.华北平原的成因①内力:地壳下沉;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08.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09.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0.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111.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2.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 113.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上升;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 114.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

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115.台湾山脉的成因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116.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117.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故获得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1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②下垫面

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119.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

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 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20.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1.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④纬度 12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2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2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25.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126.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

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127.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

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 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 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128.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③水污染严重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 129.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①灾毁耕地;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③生态退耕;④农业结构调整。130.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 131.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

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人们喜食鱼类产品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 ③水产业产值高,生产积极性高

132.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②雄厚的技术力量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⑤发达农业⑥市场广阔

1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工业基础好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③高技术人才聚集④交通便利⑤政策倾斜 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⑦气候宜人 134.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B.有利于资源开发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135.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136.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 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137.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38.等值线分布特点①疏密②走向③数值变化方向④弯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139.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迎风坡→雪线下降;背风坡→雪线上升 ③坡度:坡度大、雪线高;坡度小、雪线低。

140.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以„„为主——分值高、分区描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由河流流向来判断)③地貌表现

141.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特征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142.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人类活动 143.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

①水库、湖泊调节②森林等植被调节③梯田、平整后土地调节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 144.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热量带)②海陆位置③相对位置(与该地著名地理事物的关系)14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

②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③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④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146.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47.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③国防安全 148.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①坚持以煤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的液化、气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积极稳妥第开发核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地热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资源 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石油进口渠道 149.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150.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③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篇6:高中地理内容分析

必修一

内容上以自然地理为主(44.87%,35分),本册以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和第二章为重点难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重点:地球的运动(也是比较难的一块内容),会以多种形式的考题出现,选择、大题都会

较频繁的出现。

基本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以选择题较多。

高考命题趋势:近年来宇宙探索,航天发射较为频繁,我国第四大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海

南文昌),神舟飞船,嫦娥计划等,热点较多,会以材料题出现,难度加大。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重点难点: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的运动,高考拉分的知识考察所在,高考形式上,选

择、综合都有,是高考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大气的运动侧重考察冷锋、暖锋、气压、反气旋等天气特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特点和成因等,水的运动侧重

于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地壳的运动侧重于地貌的形成及

在实时生活中的应用。

主考命题趋势:

大气运动的命题趋势:1.可能利用图表来考察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等。2.多结合热点区域进行综合考察。3.设置某一情况,来推测历史上或某状态下

天气、气候特点。

水运动的命题趋势:2010年高考,可能继续考察河流流域,水文特征等。洋流分布规律及

影响,多用图表资料。

地壳的运动命题趋势:2010年高考,地质地貌,仍将是重点,将会以典型的地貌或地质灾

害为背景,考查对基础知识分析、运用能力。结合等高线知识考查地

貌形态和特征,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布规律等。高考多侧重在选择题上。

命题趋势: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察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上一篇:漫画《车厢里》观后感700字下一篇:中国保险业发展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