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2022-10-25

第一篇: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 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 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选择题绝大部分分值在40—50分之间。其中

1、

3、

5、

6、

21、30等为闪光点题,而

9、

14、

15、

22、

23、

24、

25、为学生的薄弱点,严重失分。综合题31题1—3题为读图题,要求会图图转换较难均分只有3.24分。而4—5题相对较容易总体回答很好,均分达8.28分。尤其是32题中

4、5题,是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主观题,要求学生对褶皱后期形成的地貌原理有准确的把握。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清,把它答成背向斜的形成原因。还有的是不使用学科术语,用大白话描述。因而均分只有2.43分为学生的薄弱点。

3.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方面:

A.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知识记忆不准确,掌握不全面。选择题

4、

6、

13、22错误多,综合题31题

4、5题和32题1-3题都是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造成的。

B.地理知识底子薄,知识理解存在断层和缺陷。基本规律理解不透,迁移运用知识能力不灵活。例如选择题

1、如单问天体系统层次会、而问地球不属于那一系统则错误极高。再如14题考察回归运动规律的知识迁移。

C.用图习惯未养成,读图能力差,用图水平低找不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衔接点。对于课本的学习尚未由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水平。如15题及

23、

28、29题等考查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错误都很多。

D.错别字多,学科术语关注不够。如地堑的“堑”和层理构造写成层次构造等。 E.做题时马虎。选择题23题(图中正确C图,而答案选项B项为C图、C项为A图)做题时不认真看而选错。

2)原因:

首要原因是学校、家长、学生对文科的轻视和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已决定学理,认为地理是副科、小科,而尽早放弃了地理等文科知识学习。导致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预习、不认真做作业。或干脆不学,导致课堂效率不佳,成绩低下。

其次,由于本学期内容为自然地理,又是地理最难理解和弄懂的部分。加上课时紧,自习少,训练时间有限,基础差。导致学生由学不懂到学不好从而到不愿学。

第三,教学中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少,知识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和教材的阅读材料等重视不够。教学中讲得多,练得少。只强调学生的理解,缺少对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个别辅导。再加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不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此,我们对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今后教学中的策略:

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也反映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四.首先,要加强读图练习。这不仅是对当下的学习有益,而且对于整个中学时期的地理学

习都至关重要。其次,帮助学生及时对已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原来感性的、自我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再次,由于班级学生水平差异的存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要有所提高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编排试题的时候考虑周全。最后,要想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体,在批改当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科并不是太重视,作业很多都是抄答案的,独立完成的同学很少。同时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一些地理词汇不明白,如“东”和“冬”,经常写错,说明他们并不理解“东”和“冬”的含义。针对这种原因,我点名表扬了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并不点名批评作业不认真的同学,同时在讲解作业时,把他们经常混淆的词汇仔细解释。

在这次的实习当中,我明白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理,在教学中,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强教学技能是很重要的,以前我老是抱怨我的专业课学来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到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本就不够,会到地理的实用性,从而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关于这次期中考试,教师反思只是总结工作的一个方面,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在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带领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都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与总结。虽然这次的成绩并不理想,

四、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

3、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4、加强集体备课。

第二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备课组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

本次期末考试的命题范围主要考查了人教版必修1的相关知识,试题的考点覆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总体难度不大,但是比较灵活多变,区分度较好。整体来看,试题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反映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试卷中有8幅图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难易相结合,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为6:2:2。

二、各班考试的成绩总汇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672人,高一级1—4班平均44.40分,5—12班平均29.11 分,整体平均为33.99分,及格人数26人,及格率

3.87 %,优秀人数2人,优秀率0.30%。

三、试卷具体分析

本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11×4'=44'),第二部分是综合题(56')。试题以图表居多,高一学生由于未能建立完整的地理体系,故不能充分利用地理图表,来获取有效信息。所以主要失分多在图表题中。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

1、2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学生对河流上游、中下游聚落的分布掌握不够。

选择题3题,通过等高线间接考查气候,学生审题不清,主要原因是识图能力较差,不会进行知识迁移,判断不出地貌是山前冲积扇,而第4题较难,学生失分较多,首先要判断出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的图中区域实际上是中国,然后根据中国南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得出气候的特点。

第5、6题本身不难,但学生普遍失分很多,该题考查天气系统,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在于分不清龙卷风究竟是气旋还是反气旋,第5小题若判断失误,直接导致第6小题失分。

第7、

8、9题考查洋流知识及应用,首先学生要根据南回归线清晰判断出该图是南美洲,甲地位于太平洋东岸,洋流为秘鲁寒流,乙地位于大西洋西岸,洋流为巴西暖流,然后得出结论甲地附近有秘鲁渔场,而寒流减温减湿,从而导致秘鲁热带沙漠气候。失分在于寒暖流不明确,对洋流的特点模糊不清。

第10、11题通过太阳直射点移动图考查地球自转、公转,本小题得分较多,失误主要在于没有分析出a、b、c、d 四点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综合题第12题学生普遍失分很多,从题目本身来说难度不大,但学生首先对甲图中的气温和降水走势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出地中海气候,直接导致(2)题分析气候形成原因不知所措。同时,学生逻辑性思维不清,对乙图中的五点不能辨别出是何种气候,以至于(1)题自然带无从谈起,尽管不少学生答出了自然带,但大多张冠李戴,另外有大多数学生对自然带的名称没有准确识记。

综合题第13题(1)(2)(3)题失分很多,大多只能答出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但判断依据含糊其辞,用词不当,学生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有待欠缺。(4)题得分较多,大多数学生能够判断出水循环的环节。 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运用能力差,与生活中的地理常识联系不上;

(2)审题不清;

(3)识记内容掌握不够;

(4)不能把知识点与提问方式挂勾;

(5)读图、析图能力欠佳。

五、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落实检查。

2、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将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加强阅读、析图和判读图表能力的培养. 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正确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促成学生具有地理品德和地理行为素质的知识源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既能把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到地图上,又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的渗透。

4、注重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本次考试暴露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许多题目都是平时经常训练的题目,但得分率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的指导,使学生慢慢地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篇: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4月26日至27日,我校组织了期中考试。高一地理的考试范围是必修二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试卷结构、特点、难易程度

1、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第二部分为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2、试卷特点

注重基础:试题的考点覆盖了高一前三章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3、试卷难易程度偏简单

由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本次的试卷难易适中。

二、考试情况

1、考试成绩

我校参考人数为828人,平均分为55.7分。

2、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地理阅卷情况看,学生答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臵、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七是部分学生字迹潦草。

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问题的迁移能力比较差。 2.地理图文转换能力欠缺,找不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衔接点。 3.对地理现象或成因的叙述不规范或者是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4.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学生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5.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分析学习成败上的原因。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必修二所涵盖的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讲的多练得少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单凭死记硬背去学习。

2.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没要牢固的地理基础、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地理素养较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3.由于地理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导致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减少。

五、今后的教学措施

1. 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

2.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3.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

第四篇:初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 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经纬度、地球公转、五带、七大洲四大洋、六大板块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命题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试题在突出“双基”考查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总体来看,试卷有如下优点:

1、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难易度适中,重点突出,整卷能紧扣新课标和泰州市地理会考说明的考试要求,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没有出现怪题、偏题。基础题比较到位,学生容易得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地理学科的教学。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数知识取材于课本或稍有改编。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图文并茂,文字准确凝练,语言简明而易懂,题量适中,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

3、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接触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试题重视运用图像,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能为考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

二、答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50分,25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80%,计40分。其中第一小题、第七小题、第十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二部分填空题共计20分,10道题,每道题2分,学生得分率为60%,计12分。第二部分综合题60分,学生得分率为60%,计36分。第27题(地球公转)得分率最低。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三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6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有些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7题考查的是二至二分,学生读图不认真,下笔匆忙,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再次是学生自信心不强,有些题难度不是学生臆想中的大,一看题就发蒙,其实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是能答出来的,当卷子发到学生手中,有的学生再看卷子时说,这分丢的实在冤枉。再有就是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差,知道意思说不出来,或表达不清,如第29题的第2问。

从试卷题型看,题型分为选择题、读图题两类,总体来看选择题得分率较高,但无论是选择还是综合题,都出现有图的题目得分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变形图。从中也看出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1、审题不仔细,理解题意能力较弱。也许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思想上没有重视,所以没仔细审题。

2、知识记忆不牢,知识关系混乱。

3、地图知识薄弱,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掌握不准确。

4、地理专用名词不熟悉,地理专用名词错别字情况突出。

三、提高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和教材,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样学生才会每节课都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除对地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能力培养要贯穿在每堂课的始终。

3、要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用图、识图、分析图的习惯和能力。

第五篇:初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结束,就地理这一科给出自己的情况分析。

这一份期中考卷,从试题的覆盖来说是很不错的。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半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地理知识的运用识记能力。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对知识的简略识记运用,对今后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符合对全体同学的考查。

在试卷的结构上,主要分为选择题与填空题。

选择题:主要考察了第一章和第二章地球与经纬网的基础知识。从一些简单却容易记忆错误的入手,考察了学生对经纬网,地球形状,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情况。

填空题:主要以看图分析为主,用地球公转图和自转图考察学生对于公转自转规律的认识,用等高线图考察学生对于山脊山谷盆地鞍部等地貌的认识情况。

拿2班作为分析对象,单从2班的平均分数和及格人数来看并不能看出多大的问题。仔细分析,从学生的选择题来说,虽然试题较为简单,但错误率依旧较高。大体来看错误主要由几种,一是知识性错误,对知识把握出现错误。二是自信心爆棚导致马虎大意,问题未看清就作答,致使错误出现。如选择题58题,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多数学生错误主要在把草原跟平原归结在一类,草原的“绿“跟提问中的“绿”相联系,想当然的选择了草原这一选项。

从填空题来看,错误主要是依旧马虎大意和学生不关注时事与社会,知识面狭窄,还有语言表单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最后一题水库的建设淹没村庄,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很多学生不理解水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致使出现错误。之前一问甲和乙的水流谁更湍急, 很多学生知道大概原因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叙述出来,导致失分。

一部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缺乏细心,不能独立思考,粗心严重。这部分学生还是平时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上不到位,知识没有很好的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面对大多数学生,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多思考,多研究,多实践。

具体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阅读试题能力,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3,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不浓。

4,自身复习安排不好,及在教学中顾此失彼,不能兼顾全面。 5,学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时事,知识面窄。 今后教学的几点措施:

1.改变教学方式,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综观现在的地理考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努力让地理和生活统一起来。

2.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总揽这次考试,试题难度不高,学生却错误不少,总的来说是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靠,才能进一步学好地理。

3.增加上课趣味性

4.加强自身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兼顾全面

上一篇:村组道路硬化施工合同下一篇:初中化学下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