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中学自主发展特色

2024-04-30

50中学自主发展特色(精选6篇)

篇1:50中学自主发展特色

“规范特色”办学 “科学自主”发展

——创建规范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义县九道岭初级中学

2010.9 “规范特色”办学 “科学自主”发展

——义县九道岭中学创建规范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着眼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并取得显著成果。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得到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更加得到高度重视。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审时度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规范办学行为,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意义,根据《锦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锦州市中小学规范加特色学校评比细则》要求,在原来已取得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并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打造特色,科学发展,用近一年的时间开展了规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追溯过程,我们的做法是:

一、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给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使学校工作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特点,科学发展。

(一)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学校按规定开全学科,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本学 科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双基,不随意加深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科学计划,周密安排,保证合理的教学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贴进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利用体育课、课间操、篮球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平均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每一年的校园艺术节、“五·一”、“十·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主题班会、文艺体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了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课余时间休息、娱乐,要求学生早7:50到校,晚4:00放学,午休70分钟,将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在7小时以内。学校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与教师签定责任状,禁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办班补课和订购教辅材料。加强学生课下作业的监控和管理,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1.5小时,并将其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与评先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二)规范考试招生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使用全市统一的标准化试题,科学合理,符合课标要求,不随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试不排榜,严格禁止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编排座位。学生平均分班,不设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特长班、补习班、奥数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管理学籍,防止出现回流生和复读生。

(三)规范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师生平安 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将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

1.宣传教育在先。设立生命教育文化长廊,充分利用校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让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2.组织制度健全。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抢险、通信、安保等工作小组,明确相关责任。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领导值班制度》、《门卫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请假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贯彻落实。

3.防范措施得力。学校大力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及手段,成立组织,明确责任人,层层签定责任状,建立安全档案,狠抓日常安全工作。保证校园监控,应急指示灯、灭火器等安保器材的正常使用,消除校内建筑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地器材等的安全隐患。学校还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和各种安全演练,以提高师生的逃生避险能力和自救能力。学校还不断加强住宿生的安全管理,不断改善住宿生的食宿条件,开辟住宿生的体育和文艺活动时间,保证住宿生在校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创新思路,打造特色,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规范办学行为、优化常规管理的前提下,我们积极思考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自主发展,特色办学的管理思路,并在养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特别是在体育方面特色鲜明,为此,我们把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效。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充分的物质享受,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特别是青少年营养过剩,运动不足,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学业负担重,精神紧张,小胖墩、细面条、小眼镜越来越多,体质健康状况也出现下滑趋势。要改变这一状况,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使命的学校体育工作,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而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强化体育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校体育应有效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和最佳途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提出目标,制定标准,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能力和技能技巧,结合我校实际,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依据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分年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和学生素质能力,体质健康和技能技巧应该达到的标准。

1.素质能力,即体育课素质能力的测试成绩,全校学生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七年级45%,八年级50%,九年级55%。

2.体质健康 体质健康测试全校学生合格率100%,优秀率七年级50%,八年级55%,九年级60%。

3.技能技巧 以篮球技术为主要训练内容,各年级分别达到如下目标:

七年级:培养所有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传球、运球、防守技术、及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并能进行简单的半场“三 对三”比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运球的急停、急起及行进间低手上篮等技术和一定的篮球战术,掌握一些篮球裁判方面的简单规则。

九年级:学生在比赛中能够合理运用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并通过比赛形式复习前面所学的技战术,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篮球规则。

(三)、加强领导,创造条件,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提供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德育处、体育组组织实施,班主任全员参与。班级划分体育小组。

↗体育组

形成校长→分管校长→德育处 →体育委员→体育活动小组的体

↘班主任 育活动管理网络。各司其职、各负专责,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期初认真制定体育工作计划,领导班子周例会每次都研究布署体育工作学期末全面总结。有力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开展。

2.舆论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体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质健康的重要。开展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表彰体育先进、树立体育典型,在全校上下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强篮球文化建设。学校在二楼走廊设立了体育特色长廊,用14个版面分别介绍了“篮球意识的含义及分类”、“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篮球的基本战术”、“NBA全美职业篮球联赛”、“篮球的简单规则”、“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篮球名将”等篮球知识,让学生对篮球有了更加系统、理性的了解。学校利用电子滚动屏幕定期发布NBA、CBA赛讯,引导学生收看比赛,各班级设立篮球角,组织学生订阅、借阅篮球方面的书刊,班级板报设立篮球专 栏,学校经常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篮球赛。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篮球氛围,让学生全方位认识篮球、了解篮球、体验篮球,激发其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为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篮球运动奠定基础。3.师资保障。

(1).各年组按课时计划配齐体育教师,并保证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的体育教师都爱岗敬业、工作中表现出极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观摩培训,教研、竞赛并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保证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质量。4.课程保障。

(1).以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大体育课改革力度,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优化方法,将快乐体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健身并增长能力,学习一技之长,确保学习兴趣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2).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每班每周一节篮球课,按计划系统学习篮球技术,为在全校普及篮球运动提供技术支持。5.机制保障。

(1).活动竞赛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体育训练,定期进行体育竞赛和体育测试。

(2).考核评价机制。将班级开展日常活动情况,体育竞赛成绩,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纳入班级工作及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评等赋分,与评先评优挂钩。(3).激励奖励机制。将学生七、八、九三个的体育测试成绩计入中考体育成绩总分。其中素质能力每学年2分,篮球技术每学年2分、体质健康测试每学年1分。各种体育竞赛按年级奖励集体前2名,学生个人分等奖励。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体育不合格的班级不能评为优秀班级,班主任不能评为优秀班主任,学生个人不能评为优秀学生。

6.时间保障。每天安排30分钟的时间,开展以篮球为主要内容的大课间活动,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篮球技术的提高提供时间保障。

7.物质保障。学校每年在体育方面的投资都超过万元。设施器材基本满足活动需求。

(1).学生人手一个篮球,每班两个球架,能容纳64个篮球。

(2).自行设计、制造投篮训练组合器械两套,有篮圈30个,能同时满足180人投篮训练的需要。

(3).在原有两个篮球场的基础上,又建高标准水泥篮球场一个。

(四)、全面推动、突出重点、打造学校体育工作特色。

有了各种保障,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踢毽、跳绳、长跑等各种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我校蓬勃开展起来,吸引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校每年一次军训、每学期一次田径运动会,并不定期举行各类球赛、体操比赛、踢毽、跳绳、长跑比赛、拔河比赛,做到了活动经常,赛事不断,不断掀起学校体育运动的高潮。

在全面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同时,为使学生学习掌握一项终身锻炼的技能、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和品牌。我们在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篮球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有广泛的群众性,为人们喜 闻乐见,技战术复杂多变,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等特点,以及能促进学生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健康,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我们选择了篮球作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并精心策划,科学设计活动形式。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各年级篮球技术的目标,30分钟的篮球大课间活动,我们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准备活动——球操,篮球活动的序曲。

近千名青春少年和着音乐的节拍双手舞动近千个篮球,做着整齐划一的篮球动作,把整齐美、节奏美演绎到了极致,场面蔚为壮观。从身体、心理、和感觉等方面,为下一环节篮球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分:分组活动——篮球训练,篮球活动的主旋律。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基础,用自愿和选拔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划分组别,开展活动。包括:①单手肩上和双手胸前的原地传球②行进间8字运球③快速运球接力④定点投篮⑤行进间高低手上篮⑥接回传球行进间上篮⑦小组对抗赛。两遍《相信自己》的音乐,同层次组别变换活动内容,训练到一定程度可以升级到上一个技术层次,直至参加对抗赛。这种定期晋级的方法,富于竞争力和挑战性,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训练,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活动中,同学们身着蓝白色的服装,手持红褐色的篮球,在绿树、鲜花环绕的运动场上,描绘出和谐美好、活力四射的色彩美。篮球运动中,各小组排成的直线、平行线、三角形、圆形等队列,创造了运动场面的几何美、图案美。传球、运球、上篮,同学们追求规范、标准,用青春的活力、矫健的身姿,协调的动作将篮球运动的魅力和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天30分钟的篮球运动,运动量达到中等偏上强度,身体得到锻炼,身体 素质普遍增强,各种篮球技术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普遍掌握了基本的篮球技术,学到了一技之长,为终身锻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活动中同学们发现美、理解美、体验美、创造美、审美素养得到训练和提高。

为进一步大力推动篮球活动,不断掀起运动高潮,除体育课、大课间外,我校还定期组织篮球竞赛活动。即每学期一次同年组6个班级循环赛,每班出男女篮球队循环对抗,赛出前两名,学校表彰。每月一次篮球表演赛,各年组分别抽出尖子队各两队,进行球赛表演。同时开展校园篮球小明星评选活动,每年组评选表彰篮球小明星男女各5名。学校还组建男女篮球队,坚持训练。种种举措,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热爱篮球,人人参与活动的良好风气,篮球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运动的特色项目,有力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到目前为止,我校的篮球活动已经坚持四年有余,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将其作为一种育人形式和载体,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搭建一个训练平台。活动突出“健身 娱乐 练能 养性”的主旨,发挥其全面育人的作用。实践结果表明,已初步收到预期效果。

(五)、强化目标,务求实效,学校体育工作特色鲜明。

几年来,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学校在市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评比中获一等奖,被评为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县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市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全面展示了篮球活动成果。我校还被评为市县体育特色学校,2009年学校篮球队参加县高中杯篮球赛获全县第三名(农村初中第一名)。2010年学校田径队在县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具体表现在:

1.学校体育训练形成规模,学校体育工作形成特色。2.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强,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全校上下形成前所未有的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氛围。

3.学生的耐力、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素质能力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均超过预定目标,九年级学生参加中考体育测试成绩始终名列全县前茅,被评为中考体育测试示范学校。4.学生的体育技能明显提高,每人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术。特别是篮球技术,各年级均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学生在体育方面有了一技之长。

5.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得到培养,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得到磨炼,审美素养不断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建立品牌的需要,尽管我们做出了努力探索,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认识不足,水平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足,此项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上级规定的目标和要求,但是我们潜力尚存,信心十足,决心更大。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坚持不懈的自身努力下,我们所认定的“规范特色办学、自主科学发展”的强校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明亮!

九道岭初级中学

2010.9 10

篇2:50中学自主发展特色

位于永青山下,刁河水畔的师岗一初中,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现有18个教学班,64位教师,940余名学生。近年来,该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以自主发展为重点,不断强化学校各项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德立校、民主理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代表内乡县乡镇学校迎接市级验收4次。沿着该校改革发展的足迹,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该校在不长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迅速跻身全县先进学校红叶的奥秘吧!

探 索 篇 2009年秋,内乡县教体局把校容校貌落后、教学质量跌入低谷的师岗一初中定位自主管理试点学校,师岗一初中新一届班子自我加压,迎忍而上,2009年8月底成立了以屈新亮校长为主任的学校自主发展领导机构。随后,学校先后三次召开了由师、生、家长2000余人参加的自主管理动员大会,会上分别对自主发展、社区参与、家校联动等做了细致阐述,会后组织家长代表针对学校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2010年9月至今,学校又先后4次召开自主管理建言献策大会,不少家长对校容校貌、教育教学、食堂和寝室管理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每年的元旦左右,学校恳请离退休教师返校,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每年教师节前夕,组织社区代表、人大代表等20余人召开座谈会,学校向与会代表汇报学校自主发展工作进展情况。

在实施自主发展过程中,学校先后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专门研究自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先后邀请了县教体局、县教研室领导到校进行深层指导,对校园文化及校容校貌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虚心听取领导和专家们对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自主发展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方式,改过去从上到下的行政命令为自下而上的意见征求,实施“四议三公开”,化解了很多矛盾,教师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如门口十字标语及校训的征集、师德师风考评细则的制定、办公室文化的布置、中三升学奖方案、教师考评细则等都有教师参与制定。

通过实施自主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德立校、民主理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创新了“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完善了以增量评价为基础的评价机制,推动了高效课堂建设,学校面貌也焕然一新。过去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逐步解决了。学校的操场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处于租赁使用状态,以前每年开学时,总会出现附近村民多次围堵和吵闹学校现象,自社区群众参与学校管理以来,他们理解了学校的难处,明白了学校是社区的学校,只有学校办好了,自己子孙才会受益的道理,不仅不再为此争执,还积极为学校排忧解难。

发 展 篇

自主发展是学校的自主发展,归根到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如果学生不能自主发展,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为了把自主发展引向深入,师岗一初中十分注意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自主发展理念,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孤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促使了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

共性导纲的个性化教学,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2009年秋,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对怎样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大讨论。每位教师对照自己的课堂录像反思:学生的主体是否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了多少?课堂效果怎样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改进?教导处整理教师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有教师共同寻求解决途径。经过反复酝酿,教师们最后一致认为:实施教学改革,推行“双导”学探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好路子。教师们认识到要想使课堂高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尝试让学生使用学案、讲学稿、预习题纲、教师使用教学提纲等,确保“双导”学探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改革,调动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把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渗透到学习管理中,提高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高效课堂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自主发展提升了教师素质。唯有教师素质提高,自主发展才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2010年9月24日,河大教授刘志军博士到该校调研时谈到,要想让教师主动学习,先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差距。2010年10月19日上午,县教体局彭丰功主任进行的“教师专业成长与有效教学”专题讲座,使教师们认识到了差距。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教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如何开展学习”这两个话题进行大讨论,教师依据专业成长的项目和标准,自我对照,自我解剖、查找不足、自找对策,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措施,这样,教师认识到业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抱怨声消失了,应付减少了,业务素质学习的氛围浓厚了。

小组合作管理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怎样深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学校推行《师岗一初中班风建设百分量化实施细则》,借鉴洋思、杜朗口、綦江的成功做法,征求了学生和全体教师的意见,创立了 “兵教兵”“人带人”的“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

在班级小组组建上,每组中民主选举组长1名,分管纪律、学习、监督(书记员)的副组长各一人。小组成员的划分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便于各个小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竞争。在班级小组管理考核上,各班级以学校的班级建设百分量化实施细则为依据,从课堂表现、纪律、卫生、德育、安全及其他荣誉嘉奖等方面设置相关的积分细则,经班级全体学生举手表决后通过实行。小组在课堂合作学习上,组长给成员分工,书记员如实登记小组成员听课专心度、个人表现、课堂参与准确度、交流与合作、课堂检测等参与课堂情况进行小组量化。小组的课后学习采用的是“南南”合作、“南北交流”形式进行培优和互助。学校综合了学生学习、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了每周一次的增量评价的方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总评。

自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了,课堂互动积极有效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各项活动都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自觉、规范、有序地进行。

成 果 篇

自师岗一初中被教体局定为自主发展试点学校以来,全体师生把局领导对学校的信任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自主发展理念指引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校容校貌不断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先后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美化、硬化、绿化了校园,已达到“花园式”学校标准。师生素质明显提高。16位教师受到市、县表彰,10个课题在市级立项或结题; 31篇教师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4名学生获得市级三好学生称号,5名学生获得国家、省级读书教育先进个人;23名学生通过竞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综合排名由2009年的第13名上升2010年第7名;在2011年中招考试中,204名毕业生升入内乡一高102人,正取生49名,创历史新高。

篇3:打造自主特色促进幼儿发展

我园依据《纲要》精神, 创设了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办园特色。即遵循“三自”理念 (也就是让幼儿“自主游戏、自由活动、自然发展”) , 只有出自幼儿内在的需要和兴趣, 自由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所以, 我们鼓励每位幼儿自由地去选择, 并分享幼儿因此而获得的快乐。使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 既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意识, 又享受个性的自由快乐。在系列主题背景下, 创设丰富的区角, 提供开放的空间, 让幼儿“快乐游戏、玩中求知、做中进步”, 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游戏是孩子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的自由的活动。在游戏中, 自愿和自主是重要的条件, 如果孩子在游戏中失去了自主性的特征, 只是按照成人的意图被动地参加游戏, 他们便会失去游戏的积极性。自主性是指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情况下进行的, 而是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 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活动。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因此, 教师要保证幼儿游戏的权利, 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 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 才能使幼儿获得满足和发展。

一、活动过程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游戏不只是让孩子玩玩, 而应该让幼儿“快乐游戏, 玩中求知、做中进步”。为此, 我们提供了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资源;利于幼儿能力提高的游戏空间;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游戏内容。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自由参加活动, 使身心得到自然、健康的发展。我们做到了六个“重视”。

(1) 重视实践操作。游戏的材料、内容均具有可操作性, 让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全过程。每个幼儿动手制作各种玩具、手工制品, 并用自制的成品结合区域橱柜中提供的材料, 开展游戏活动。

(2) 重视自主选择。每天早晨, 我们都让幼儿在老师提供的大量活动项目中, 自选户外活动内容, 进行晨间锻炼;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也是自选活动的区域, 并在自己选择的区域标志中插上自己的小牌, 自由组合合作的伙伴, 然后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自选、自创的游戏活动。实现了“我的活动我做主”。

(3) 重视开放空间。我园以开放的教育思想, 创设开放的教育空间。区域活动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活动的内容可以大胆想象、自由发挥, 还在操场边上, 开辟了“自己学跳舞”园地, 幼儿对照图谱, 学习基本舞步,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自由舞动。同时, 放手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放手让幼儿参与活动区的管理和策划、放手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4) 重视个性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孩子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发展差异, 我园老师为各个区域内的每一种活动内容, 设置了不同的难度要求, 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 每个活动室内还设置了“个性创作室”, 分“动”“静”两区, 供有个性特长的孩子进行个性创作。幼儿在“静”区中, 可以看书, 可以作画, 还可以干自己喜爱的、不影响他人的其他事情;在“动”区中, 幼儿可以唱歌, 可以跳舞, 还可以和他人一道, 进行其他游戏。“个性创作室”的设置, 体现了自主、开放的教育思想, 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显现出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重视探索、想象。各个活动室中每一个区域的活动内容, 力求体现实践性、可行性、探索性。幼儿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要求, 大胆地进行想象, 自由地进行发挥。同时, 让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使小朋友的情绪、情感得以激发, 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6) 重视合作、创新。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与创造的机会, 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消除了幼儿间交往的胆怯, 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能自由组合, 友好协作。“我们一起建座桥, 你搭桥墩, 我搭桥面。”“让我来试试, 行吗?”“我来帮帮你吧!”等等, 他们与同伴协商、合作, 相互交流经验、做法, 体验共同游戏的无限乐趣, 交往、合作的能力显著增强。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同时也使幼儿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 诱发幼儿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尝试着寻找更多、更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里体验、发现、合作、创新。

二、对幼儿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自主游戏”的创设, 使游戏的内容与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来做细致地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工作。幼儿活动时, 教师除了进行适当地引导和适时地指导外, 还要对幼儿的活动情况逐个地进行观察、记录。做到每天一记录, 每周一分析, 每月一总结。这样, 幼儿通过小班一年的活动, 教师基本能发现其个人的兴趣爱好, 然后通过中班一年的培养, 再经过大班一年的提高, 促使全园每一个幼儿都成为“素质全面, 特长明显”的优秀宝宝。

三、向家长反馈准确的信息

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家长是老师的合作对象。我园教师为幼儿进行的每一项观察记录, 每一份小结建议, 都准确地为家长提供了幼儿在园活动的信息, 科学地反映了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发展状况。家长随时能够了解到幼儿的活动情况, 每月能看到幼儿的活动总结和情况分析。同时, 教师能给家长提出科学合理的家教建议, 及时提醒家长对该幼儿进行正确地引导, 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和习性, 从而丰富和完善幼儿的人格。

四、实现资源共享

每个班在一个活动室内活动一段时间后, 即进入同级段的其它活动室, 进行滚动交换。虽然同级段的活动主题一样, 但活动区域和内容各不相同, 因此, 幼儿进入新活动室后, 积极性会更高, 对活动内容更感兴趣, 活动过程也就更加投入。也正由于

一、问题的提出

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 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哈尔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很多幼儿表现出自私、脾气暴躁、感情脆弱, 独立性差等不良个性特征。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3 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惊讶之余, 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个样子?研究者认为,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对此负责。

二、原因分析

1. 家长错误教育观念

(1) 重智轻德。在重学历、重文凭的社会导向下, 家长对成才的理解趋于子女的智力开发, 对子女的智力培养从高从严, 施加压力急于求成, 盲目追求孩子一技之长, 忽略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重物质满足轻心理教育。一些家长误认为让孩子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物质生活就是尽父母最大的责任, 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此外, 现实生活中, 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放大, 这容易导致孩子心理自卑。

(3)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风”, 把教子成才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联系在一起, 为国教子观念不强。

2. 家长错误教养方式

(1) 暴力型。一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 采用命令、恐吓、惩罚等方法, 以粗暴手段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这容易使幼儿形成有缺陷的个性。

(2) 溺爱型。父母关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但过分地爱, 陷入溺爱则是对子女的害。这种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 会形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任性、叛逆的心理。

(3) 放任型。这种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 对孩子放任自流, 表现为:一类是无法教育子女, 父母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子女, 尤其在农村, 父母外出打工, 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 因为上一辈人精力有限加之对隔代孩子的疼爱, 因而听之任之;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 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优越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

(4) 矛盾型。矛盾的教育, 会使子女无所适从, 教育影响相互抵消。现实生活中, 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中父辈与祖辈对儿孙的要求不一致。老人对孙辈容易迁就、溺爱, 使用传统的老方法教育儿孙;二是在同辈人中, 夫妻双方在教育子女时态度、言行相悖, 夫妻双方一个唱“黑脸”, 一个唱“红脸”, 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令孩子的思想混乱。还有一类是自身相互矛同级段的主题相同, 幼儿经过系列活动后, 会对活动的主题有更深的了解, 对活动的内容有更深的体验, 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大大提高。这样, 既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又使全园的“自主游戏”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发挥了整体优化的功能。

在自主游戏中, 教师要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 独立自主地选择游戏。教师做到“放”“导”结合, 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盾,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一套, 做一套。

(5) 包办型。家长往往不顾子女的要求、意志和情绪, 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 或是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 把孩子困在自己的身边;或是对他们过度保护和干涉, 采用禁止、限制和替代包办的教育方式, 其结果使得子女独立能力较差、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 出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叛逆等一些不良现象。

三、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 家长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协同幼儿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真正趋利避害,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1) 淡化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 (2)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合乎实际。 (3) 重视培养子女良好的意志和性格。 (4) 注意对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教育, 打好基础, 不必过早定向。

(2)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1) 关注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 鼓励子女的正常交往活动。

2.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

(1) 恰当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恰当地把握对孩子的关爱, 对于他们过分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拒绝, 同时还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2) 保护子女自尊进行适当地说服教育。家长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子女施以影响,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 以身作则, 家长教育要一致。家长是子女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家长要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时刻注意以身作则。如果言行有误, 应立即纠正, 积极消除不良影响, 这样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树立威信, 更好地教育孩子。

(4) 奖惩得当, 评价公正。表扬奖励与惩罚批评都是家长对子女思想与品行的教育。评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是否公正合理, 因此家长要注意公正合理地运用奖惩。

(5)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首先, 父母应努力维护健康的婚姻生活,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 家长应有健康的心理,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育儿理念。最后, 家教态度要适当, 鼓励子女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 引导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向他人多学习, 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

(6) 增强家庭互动。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相聚, 在相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 给予家长、幼儿充分表达与投入的空间。

(昆山市花桥花溪幼儿园)

篇4:50中学自主发展特色

一、“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蕴

根据研究,“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于是“特色校本课程”就是富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符合学生特色发展需要的,由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专家指导之下研究开发的一种富有办学特色的课程,为培养有特长学生奠定基础。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发展”是根本目的,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在学校中指的是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教师积极、系统的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等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

基于学校指的是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任何学校外人员参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应服务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需要,他们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的实际工作过程,是为了找到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路径。

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的发展规律,体现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突出一个“特”字,即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育人特色等。“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定不移的抓住“本”字。一方面,要突出学校这个“本”,以学校特色创建为突破口,开发与利用校内外有利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 这个“本”,教师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突出教师这个“本”还有以下原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在教学这一特殊的场合,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立足现实,立足学校特色建设,立足学生特色发展,发挥创新意识,大胆变革和实践,才能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发挥校本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特色作用。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是发展学生特长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教师,所以,教师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了学生个体本身的发展潜能,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小学生特色发展的愿望才能够实现。

——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由学校组织一线教师研究开发的。教师的创新与个性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学校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让教师在实施特色校本课程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在培养特色学生方面创出新路。

三、“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彰显一所学校个性发展的标志。学校在贯彻国脚教育方针,完成过交付于学校的教育任务的同时,为彰显办学个性,培养富有个性特点的人才,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这就要求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富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主体性特点。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国家课程开发主要是专家决定的,专家决定的课程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忽视学校这一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教育产品标准化,把复杂的教育情景简单化,把具体的教育对象抽象化。事实上,学校中的校长、教师,乃至于学生及其家长本来就应该是儿童到底需要学什么的决定者之一。如果学校中的校长和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主体,而不是开发主体,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意识到自身承担的课程责任,势必会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儿童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特色发展。“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针对这种特点,重点要突出学校主体,突出教师主体,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是人本性特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我国根据教育目的规划好课程计划框架,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出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程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确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就是在于调动地方、学校积极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针对学生特色发展需要,凸现课程开发的人本性特点。

第三是独立性特点。就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决定权来看,具有独立性。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有三个层面:其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需要在已有教材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开发课程;其二,学校依据地方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决定校本特色课程科目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其三,学校中的所有课程都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有学校组织实施的。作为学校、教师要有独立承担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责任,为培养下一代培养尽到责任。

长期以来,学校以校为本,始终坚持走“以科技教育活动为切入点,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本着“科技点亮童心,科技创造幸福”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办学目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基础上,组织一线教师开发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现了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发展。

四、“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自主发展即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能力得到发展。特色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单位,以教师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践的一种课程。“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活动校本课程”即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科技教育为内容,以科技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能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主体性教育理论。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人在同客体的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说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据小学生健康发展理论,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主性教育理论。人的自主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能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力的能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理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让自己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能力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理论。校本其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教育走向校本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走向之一。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在教师实践基础上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特长,展现办学特色,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对一所学校来说,特色校本课程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五、“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知识发展、智力发展、生活环境的不同,根据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的发展水平的不同,经多年的实践研究,组织开发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专题综合型”科技活动课程是师生全员参加的科技活动性课程,课程开发的依据是结合了我国民间的传统活动项目,结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每学年,学校都能坚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风筝节、校园科技节、校园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宣传”四大专题活动。学校不断开发每一个专题活动的教育功能,活动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全面。

如,“校园风筝节”活动课程的做法是:

第一是学校为学生开菜单。如,制作一个风筝;参加一次风筝法非活动;读一篇关于风筝方面的文章;了解一位风筝达人;设计一个风筝;讲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写一篇风筝节活动中发生的故事等等共有二十多个菜单。其中有两项必做菜单。其余的是选做菜单,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做。这样实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

第二是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开发与风筝有关的学科课程。这样就做到了活动与课堂的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的链接。

第三是家长参加活动。让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在大的教育背景下,与家长共同开展活动。如,08年,学校结合奥运会开展放飞理想教育,2010年结合上海世博会开展了飞向世界教育等。家长的参与让活动能够有效落实

“专项研究型”科技活动课程是指由红领巾少年科学院组织下,各个研究所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注重培养特色人才。 “机器人”、“电子百拼”、“车模”、“航模”、“科学幻想画”、“创意”等十多个“专项研究型”活动项目。这就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学生不仅要参加活动,更要开展研究工作,特长能更好的发展。

“班本化”科技活动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发的一项科技活动课程。这一课程已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排入课表。学校每周五的下午,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实施“班本化”科技活动课程。学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了:一年级的捏油泥;二年级折纸;三年级变废为宝;四年级制作科技小报;五年级科学小实验;六年级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调查活动内容。于是,学生喜欢,教育性强。目前,学校已经将这一课程编撰成编写了《我实践,我成才》校本教材。

社区活动课程的开发是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的有效做法。学校在对社区科技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以“假日小队”形式,按照学生居住地的优势组合,结合社区的资源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这一举措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的支持,为学生的校外生活创造了良好氛围。

六、“特色校本课程”的教育效能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小学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培养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可以不受书本知识的束缚,思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会得以充分发挥。

实施特色校本课程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重在引导小学生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从国际教育的比较来看,在科技教育上,我们大多数亚洲国家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西方国家则更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科学的过程,通过探索式学习,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科技教育下本课程的实施可以转变这一现象。

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学生通过一系列自主的行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各种学习的结果。研究发现,那些比较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往往是那些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并需要去解决在活动遇到各种难题的人。“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提供了在实际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一次次活动不仅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而且培养了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自主等开发潜能十分有益的个性品质。

活动可以让学生突破书本的局限,在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中,对随处可见的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有利于潜能开发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主动探索的精神,敢于独创的勇气,对创造活动的热爱和渴望等。更能激发学生的人生主动发展。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增多,说、做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走出校门次数多了,接触社会频繁,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学生加强了课外阅读,知识面变宽,嘴巴变得能说了;学生频频参加比赛,有胜利有失败,自信心和耐挫力增强;学生合作机会多了,言、行越来越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了。这些变化带动了课堂,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篇5:秀山中学办学特色及均衡发展

办学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化等等。秀山在特色办学方面做法是:

一 注重“三风”建设

追求文化品味与格调,讲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德育教育、礼仪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初步形成了“为教育而发展”的办学特色。我校提倡的教风:敬业、修能、创新 学风:力学、善思、超越

校风: 砺志、笃学、严谨 校歌:《放飞梦想》 二 规范学校管理制度

我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我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全。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处处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2.细。我校制订了的各种规章制度,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中口号式的文句尽量减少,充实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内容,便于各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

3.严。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标准,以品牌学校的标准严格要求,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严格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体现科学管理思想,做到以人为本,赏罚分明,严格规范了全校、师生行为。4.实。学校在科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按适用范围将各种规章管理制度统编为《秀山中学规章制度汇编》。学校还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了以校长主管、副校级分管、各处室主任负责制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措施到位。

三 关爱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老师与特殊学生结对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学生的成长导师、学困生帮扶、健康心理辅导”等系列活动,力争每个孩子在秀山中学都得到呵护和关爱。开展废品回收制度,既减少污染又净化了校园的环境,还可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小公民道德修养。

四 开设秀山特色的课程设置

学校除使用省颁教材开齐开足课程外,也开设了《移风易俗》《莆仙地理》等地方课程,学校还开设了《书法》《美文欣赏》《美术鉴赏》《政治新闻发布会》《心理健康》《综合实践课》等具秀山特色的拓展性校本课程。

五 注重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四性”的完美结合 1.科学性。我校在建设过程中,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目前校园布局大气美观、合理科学、层次分明,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和行政办公区,分区明确、互不干扰、进出方便。2.教育性。学校在进行校园改造、环境布置过程中,十分注意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从建筑物到校园绿化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做到让“雕塑说话,草木传情”实现以德育人的作用。3.艺术性。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对校园环境布置精心设计,力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不生搬硬套,真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观赏性。学校在校门、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运动场及水泥路旁的绿化宣传栏等建筑过程中,都经过精心设计,大气漂亮。力求建成秀屿区初中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秀 山 中 学 义 务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及 做 法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里,要求各地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要把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我校按照上级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按照“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力争把秀山中学发展为秀屿区品牌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善办学条件

近几年来学校得到上级的关心和支持,先后投资了1000多万,新建了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省级示范图书馆、塑胶运动场、校门等,理化生等实验设备达一类配置标准,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成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采取就近包片入学,欢迎非包片区的学生来校就读,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2、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导师”“学困生帮扶”等活动,每位老师都与特殊学生结对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给留予关爱,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3、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我们不歧视残疾儿童,每年都有残疾儿童在我校就学,让残疾儿童在秀山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

(三)提升教师素质

1、教师配备 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标准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注重体音美劳等学科专任教师的配备,还有2位老师取得心理教师资格。

2、教师补充近几年来,学校每年根据学科的需要引进部分优秀教师。新补充教师全部为本科学历,为学校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发展。

3、继续教育 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每位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档案,明确专业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参加国家、中考命题、市区骨干教师及地方等各种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和专业水平。4教研教改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命题研究、专题讨论、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教改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和兄弟学校的经验交流,切实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特色明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省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控辍保学工作 学校实施严格的控辍保学措施,防止学生辍学。学校成立了控辍保学领导小组,每个行政领导都挂钩几个班级,时刻关注各班的控辍工作。每学年初学校与班主任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把控辍保学工作与班主任考核及绩效考核相结合,每学期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控辍保学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体质健康工作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两操及阳光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时间除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外,还积极组建篮球队等体育兴趣小组。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区运动会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增强学生体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篇6:50中学自主发展特色

历经三年的努力,学校已顺利完成了2002~2005三年发展规划目标,并于2005年11月16日被**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依法自主,自主发展’先进学校”。这一结果虽谈不上圆满,但也是对我校工作的肯定与鼓励。现将三年来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获得的一些成绩作如下介绍。

一、“搏击奋进”的之江高中

**市之江高级中学创办于1998年7月,是由浙江之江集团全额投资、**市教育局委托教研室直接管理的“民有国办”全日制普通高中,是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

办学伊始,全校仅有4个教学班、200名学生、17名专任教师。经过短短七年的努力,至2004学年,之江高级中学已发展成为拥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904人、专任教师125人的初具规模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在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6;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的1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9.2。办学以来,学校坚持“依法、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探索并实践“注重实践、联系实际”的知识观,“尊重潜能、个性和主体”的学生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综合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我校通过了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台州市第一所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2003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放心满意(民办)示范学校”;2004年6月7日,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省三级重点高中;2005年4月29日,学校顺利晋级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近三年里(从2002学年到2004学年),学校集体荣誉丰硕,获县(市)级以上集体荣誉28项;学校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县(市)级以上立项课题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重点课题1项,教师在地(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100多篇。

我校灵活的办学体制,良好的教育质量和优良的校风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并对周边省、市学校起到了辐射示范的作用。2001年,市委组织部在我校召开了“**市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建现场会”;共青团台州市委在我校召开了“台州市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团建现场会”;国家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原省教委主任侯靖方、副主任李志强、省教育工会主席秦素琴、副主席王卫同志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对我校工作予以极高的评价;我校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经验于省群体师德创优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一致好评;几年来,我校多次接待了各省、市教育代表团对我校的参观考察,多次承办各级各类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比和教研会。

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者站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从学校发展与宏观社会背景的相互联系出发,把握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研究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以超前的意识,确立正确、科学而富有前瞩性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1、“依法、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⑴“依法”:学校要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要规范,有法可依;依法制订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

⑵“自主”: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和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前提下,积极独立、自主地发展学校。

⑶“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国家整体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学校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强化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一流双高”的办学目标。

学校从创建伊始,就确立了创建“一流双高”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一流双高”即全市一流、全省知名和教育高质、管理高效。

“一流”,指的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水平、学生素质、教育设施、校园环境达到全市一流水平,特别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师资培训与师资水平等方面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

“教育高质”是指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求一时之功利,坚持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放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起作用的那些基本素质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管理高效”是达到“教育高质”的保障,其核心是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通过构建并实施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师资“外引内培”体系,形成一支敬业爱生、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以“激励、优化、高效”为核心的管理改革,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三、“民有国办”的优势体制

我校首创的“民有国办”办学体制是我校在短短几年内得以崛起的奥秘,是我校潜在生命力之源泉。

1、实现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确保学校

高质、高速发展之源不竭。

“民有国办”体制的内涵魅力,在于实现了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有机结合。我校举办者——浙江之江集团的决策者,在国家、企业和学校三方关系中,积极寻找一种较为完美的办学经济效益与教育非营利性之间的均衡点:他们认为办好学校,既是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自己、扩大企业知名度的有效手段。正因为如此,才使我校的发展更具活力、更有自主权。

2、遵循现代学校发展趋势,整合体制优势因子,形成学校自主、持续发展合力。

我校实行校管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管会由之江集团最高决策层、**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及校长三方组成,审议通过学校发展方向、经费预算、决算等重大事项。校长真正拥有教育和教学的指挥权、教职工人事任免权和学校经费总额包干支配权。学校能相对独立于拥有财产所有权的企业、拥有办学经营权的校管会,从而能够使管理者遵循现代学校发展趋势,整合体制优势因子,兼收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长而去二者之短,按照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两者并行不悖的方式,实现民办学校的灵活性与公办学校的规范性的有机结合,确保学校依法、独立、自主地发展。

3、准确把握企业办学目的,促成“民有”加大投入,完善设备设施,优化教育资源。

学校准确把握企业回报社会、进一步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办学目的,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创建一流的办学硬件,营造了优美的育人环境。近年来,之江集团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总投资7000多万元,快速完成了全市堪称一流的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各种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为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学校还投25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和教育信息平台,并与北大附中、101网校等共建远程教育示范学校,使学校成为师生及时、准确捕获教改最前沿信息的阵地,使学校成为学子读书成材的理想乐园。

四、“双基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以德治校是我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坚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几年来,我校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构建了“双基三结合”的德育模式。“双基三结合”即一是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观点的教育,二是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训练和心理培养的教育;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为了切切实实地践行“双基三结合”的德育模式,我校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1、更新德育观念,强化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先后有目的、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德育业务培训,经过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循环,提高德育水平,使我校德育干部的观念、理论、业务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提高,从而实现了德育工作的三大转变:①德育观念由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接受教育转变;②德育内容由无序、重复教育向有序渐进教育的转变;③德育方法由管束、压制学生向引导、启发学生转变。

2、明确德育目标,注重内容序列化,形成德育体系。

没有努力方向的教育只是一句空话,德育当然是如此。近几年来,我校不断根据社会变迁的形势和学生变化的情况提出我们德育的努力方向,明确德育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我校学生基本上都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学生,则主要是学习、生活、工作道德修养,即“学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修养,从而成为一个符合“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要求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四有”新人。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增加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序性,我校制订了《之江高级中学德育序列化方案》,通过抓好五个时机、侧重三个阶段和突出五项重点内容,初步形成了校本德育体系。

3、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自治自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组活动、自主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单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寓教于能力培训中,使受教育者在参与中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把校园广播、文学社、校级黑板报、文娱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体育比赛、图书室管理、卫生执勤、寝室自治等工作的开展,按学生年龄、能力的大小分配给他们,使每个岗位工作都成为培养他们能力的场所,成为检验他们行为习惯的考场。同时,我们在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寝室自治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班级学生轮职制度,年级学生助理制度和校务学生代表参与制,扩大学生管理岗位的设置,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成为强化行为规范、实践道德学习和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4、营造隐性德育氛围,构建立体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它既有教育形式活动本身内含的隐性影响,又有学科非课程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具有情景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隐性的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网络文化、活动文化等)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力争站在“艺术”这个角度上,营造高品位、高蕴含、高度和谐的德育氛围。

5、构建大德育网络体系,努力实现“四线育人”。

2003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在践行“双基三结合”德育模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构建了“四线育人”的大德育体系。所谓“四线育人”即:

(1)教学育人线,即校长——业务校长——教务处——教研组——老师——学生。这条线的主要职责是动员全体任课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德育目标的主渠道,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这条线要求每一位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找准结合点,教育学生,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2)管理育人线,即校长——政教副校长——政教处——年级段——班主任——学生。这条线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爱护、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管理育人。

(3)服务育人线,即校长——总务处——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学生。后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后勤工作中,同样需要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真情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

(4)家庭育人线,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构建家长委员会和社教委员会,充分利用一切德育因子,形成德育全力。经常性地加强三方联系和沟通,共同施教,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

五、“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最普遍、最基本的途径,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主旋律、重中之重,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努力探索、构建并实践了以诱导思维、探索研究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是陕西师大教授张熊飞先生在学科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创立的。探讨在课堂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诱思探究教学的基本目的。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把人类创造文明的成果内化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生理、个性结构。这种内化过程,就是塑造新人的素质教育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做了较多的前期工作。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求、不断创新。各学科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实施教学,努力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第二,请专家辅导报告,制订实施研究计划。我校请了特级教师郑青岳来校作《课程改革与探究性学习》讲座,然后由教科处制订实施研究计划。第三,教科处成立了“‘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研究”课题组,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等五个实验小组,教务处统一组织各实验小组教师每周一次轮流开一节研究性公开课……

两年来,通过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作用的情感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以情激情,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启发性启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以诱达思,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以教师主导作用的促进性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创造性,跳起摘桃,解决学生学习的创新问题;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反馈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性,实现同化,解决目标的实现问题。

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的完美实现,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成为一代具有主体性的人。

2、以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落实学生的自我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授人以渔,不如在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会“渔”。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把“学会”转化为“会学”,由量的积累发展为质的飞跃。为此,我们的对策是:学科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学科化。加强学生在课堂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活动,加强探索和研究活动。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等训练形式和“释文——成像——悟道”的教学思维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多种器官协调运用和多向信息顺利转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有充分地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环境和机会。

3、“探索——研究——运用”,创设教学过程的真、善、美。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师生按照“探索——研究——运用”、“观察——思维——迁移”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让学生在探索情境中观察事物,在研究过程中思维加工,在实际运用中迁移开拓,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得发展。

六、“外引内培”的师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学校坚持“外引内培”的方针,在外部引进教师的同时,致力为每一名教师提供发展和成才的条件与机会,走自培的道路,充分信任和依靠全体老师并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高薪引进”名师,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本着“聚一流人才,办一流学校”的理念,凭借体制优势,以高薪招聘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管理者来校工作。几年来,我校引进了以国家级特聘教师钟礼平为代表的7名优秀教师来校任教。这样,不但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而且汇聚了全国各地名校的先进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为学校的高速、高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以高厚的待遇和人性化的管理吸引市内名师与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来校工作,不断增添学校的新鲜血液。

2、强化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培训工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要求教师针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问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学分卡制度”,以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写作、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为主要内容。学校通过在统领性课题下有计划地确定若干课题,然后再派生出子课题,要求教师人人都参加至少一项的课题研究,并将此项工作与职称、考核挂钩。这样,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既培养了教师的科学精神,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办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进程。

3、加强“名师工程”建设。

“名师工程”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科知识有水平,教育教学有能力,为人师表有典范,教书育人有成绩的教师早成名、多成名,使更多的教师进入骨干教师、名师的行列。学校通过经验交流会、观摩研究课等形式,让有能力的教师不仅在全体教师面前展示教学风采,而且使新教师学有榜样,同时对确认为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予以重奖。通过“名师工程”建设,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的和市骨干教师的不断涌现。这些教师的推出在教工中产生了强烈的正向辐射和示范作用。

4、建立“年轻教师培养手册”制度,加强“青蓝工程”建设。

为了加强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切实推进学校“青蓝工程”的实施,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能担当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重任的骨干教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档次,学校建立了“年轻教师培养手册”制度。

指导老师要在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掌握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指导老师要经常给予年轻教师具体的教学指导,每学期随堂听课不得少于10节,并及时给予分析、评述和指导。

年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获取指导老师的帮助,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认真落实;年轻教师每学期听指导老师的课不得少于20节,并认真写好听课笔记和听课感受,每学期写出一篇学艺心得,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论文。

该制度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校的年轻老师不但在教学、科研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绝大部分年轻教师经过自身的努力,已在三尺讲台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今天,大步跨入新世纪的之江高中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以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改革为动力,科研为先导,管理为抓手”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校园软、硬件建设,为把我校建成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五升六数学暑期教材下一篇: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