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岭乡中心学校教育科研现场会材料

2024-04-12

北岭乡中心学校教育科研现场会材料(通用6篇)

篇1:北岭乡中心学校教育科研现场会材料

北岭乡中心学校

教育科研现场会交流材料

本学期,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总抓手,突出实验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的课堂,呈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这一工作中心,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力度,以和谐课堂建设为切入点,努力寻求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力争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坚持校园文化的引领和环境氛围育人的作用,本学期首先在小学部实施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古诗文“诗配画”诵读工程。目的是弘扬国学精粹,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通过背诵经典,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而使人文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将张贴于楼道内的小学生80首必背古诗词熟读背诵,每班分小组检查标记背诵情况,评选小组“背诗新星”,并参加每月班级“背诗大王”比赛,学校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全校“背诗大王”评比,根据学生背诗数量多少确定。现在课间时间学生经常三五成群的在楼道内比赛背诗,小组长个个俨然小裁判,古诗诵读氛围浓厚。

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发挥文化乡的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沟通社会各界人士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去年乡党委政府专门出台了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的规定,今年教师节期间,拿出专款3万元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了奖励;专门召开了北岭籍优秀高考学生表彰大会,对优秀考生奖励金额达2万元。争取北岭籍大企业家郭守勤建立了教学奖励基金,对七龙河村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建北岭籍在外人员优秀学生奖励及贫困生救助基金会,准备对高考、中考和升级考试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对贫困生进行救助。

二、实验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以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本学期我们全面落实管、教、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实验室工作又迈上了新台阶。我校突出实验室的服务功能,坚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学校要求学期初每个实验教师都要写一份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进度表,并张贴上墙,通过学生问卷的形式监控实验教学的过程,根据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考评实验教学效果。学期初要求实验员根据实验教学计划,拟定一份实验器材购置计划,交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要添置的器材,以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使用中严格借还手续,认真执行报损报废赔偿制度,保证了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同时我校倡导实验老师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教学的实际适当补充实验,改革实验形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做实验,积极倡导教师让学生去改良实验,设计实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学生对应做实验均能正确、规范、熟练的完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开齐率每年均达100%。我们倡导教师研究实验教学,开展多项教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理化生学科老师撰写了多篇实验教学论文并获得了较高的奖次,今年我校申报了“东营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在验收过程中,得到了各位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三、阅读课教学。我校的学生阅览室,中间是开架图书室,东侧是教师阅览室,我校图书藏量三万余册。“阅读丰富人生,全员阅读,阳光阅读”是我校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宗旨,为此我校在现有情况下创造性的发挥利用阅读资源,开展了班级流动阅览、定期阅读、图书室开架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文化视野创造了条件。

一般在阅览室中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阅读课教学,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学生自由自主阅读,并通过连堂的第二节课的读后感或个

人体悟或随堂读书心得,反馈阅读效率,学生批阅与学生交流相结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有班级流动阅读即有教师学生共同捐赠自己订阅、购置的经典读物,由各班在自主自习课上流动阅读。

为了保证阅读的效率让阅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我们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课文朗读赛、课本剧表演赛、理想信念感恩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继98年创刊的《冰寒》杂志,现正筹划出版内容丰富、师生共同编写的《星星河》刊物,这些都是我们阳光阅读工程的部分内容。

四、教育信息化。几年来,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名教师被授予“山东省电化教学先进个人”;学校连续三年被山东省电教馆授予“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最佳组织单位”;2006年学校网站荣获利津县“十佳校园网站”第一名,同年被评为东营市“十佳校园网站”、书法专题学习网站被评为“优秀专题网站”;2006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被东营市教育局授予“东营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先进单位”。

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教育信息化的硬环境。2003年投资25万元高标准建成“校校通”工程,校园网覆盖所有办公、生活及教学场所;购置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信息化设备,自己规划建成全市农村学校第一家校园网站,二是制定激励机制,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校、县、市三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优的激励机制,每年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在评优和评先及推荐进修方面优先考虑。在引进、购买现成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更注重校本资源库的建设,鼓励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集体备课,形成了学科广泛、内容丰富的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论文库等,把这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优秀作品搜集在学校教育资源库中,也为同类学校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了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近年来,有多项课件、多篇论文在国

家、省、市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2004年教师课件《光的反射》获得全省课件评比一等奖;2005年《中国书法艺术》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2006年课件《甲午中日战争》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评比三等奖。2007年我校有九件课件、两篇电教论文获全县课件评选一等奖,4件课件获市一等奖。三是立足应用、突出特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十分注重发挥校园网的实效性,成立了信息中心负责更新、维护学校的网站,高质量的学校网站、丰富的内容及教育资源吸引了全校乃至全市教育系统师生。由我们自己制作开发的专题网站、个人博客,充分展示了广大师生的才能,网络逐渐成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实现互动的技术支撑。同时校园网的建立也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安排及校务公告等管理信息通过校园网能全面及时地发布给每个教师。各个科室及时公布的动态信息也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提供了便捷,无纸化办公已初见成效。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农村初中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养成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等课题为载体,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们积极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并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打造自己学校的特色活动。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兴趣小组。广大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从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电脑制作的知识,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技能高超的专业队伍,所制作的作品在国家、省、市、县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屡获佳绩。2005年学生吴云龙制作的电子报刊《朝花夕拾》获得全国电脑制作比赛二等奖,是我市迄今为止参加此项活动取得的最好成绩,2006、2007两年共获得东营市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11个,省一、二等奖6个,比部分县区的总和还要多。

五、课堂教改思路。11月26日,我们组织了49名骨干教师到潍坊十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交流,共听课6节,听校长报告1场,教师互动交流

1节。潍坊十中的教改经验深深的触动了我们,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教改的决心和信心。回来后,我们召开了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决定在五年级以语文、数学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本周我们正在统一进度的基础上,紧锣密鼓的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编制学案(自学提纲)。基本思路是:

1、以教研员为备课组长,利用周六下午集体备课时间,全组统揽教材,进行集体初备。

2、根据初备情况,进行课时分工精备。

3、周三上午(下午)进行二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详细说明备课思路,其他成员人人发言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然后主备人归纳整理,形成统一的学案,印发到任课教师手中。

4、周四、周五两天,所有任课教师根据学案认真进行个性化备课,在学案上加注教师活动设计,如导入语、环节过渡、课堂预设等。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与主备课人及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最后在周六定稿印发到学生手中。

5、教师教案就依据教师的学案教学设计为准,不再要求教师重复写教案本。

6、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专题反思记录本,随时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经验和教训。每周校长亲自检查批阅,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我们计划通过五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的实验,尽快出模式、出效果,最迟到2008年暑假在全校全面推开,力争走出自己的课改路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07年11月30日

篇2:北岭乡中心学校教育科研现场会材料

北岭乡中心学校小学部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共同愿景与管理目标

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见校长的办学思想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否校长具有了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他所管理的学校就是一所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呢?这还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否为全体教职工所认同,是否转化为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即校长是否帮助教职工建立了符合自己办学思想的共同愿景。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我们认为教育思想的领导不是校长提倡或硬性规定,其实质是校长融入集体,影响集体,帮助全体教职工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全体教职工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它的实现需要阶段性的管理目标作保证。管理目标是校长对共同愿景的解码,把共同愿景解码成阶段性的管理要求,这些管理要求即管理目标,必须是全体教职工能实实在在执行的,操作性较强,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细节要求。一段时期的管理目标实现了,会有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跟进,依次层层递进实现共同愿景。

如在北岭中心小学部我们提出了近期的管理目标是: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培养一个习惯良好的学生群体。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又分解到几项具体要求中保证实施。一是在学校统一订阅教育教学专业刊物以外,还要求教师人手至少订阅1份专业刊物,学校报销50%的费用。二是结合全县两项工程的开展,要求教师与经典对话,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并将读书情况纳入常规管理。三是利用每周半日教研,要求教师与同行对话,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同上一节课,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四是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写出教后反思,提倡教师记教育日记,通过常规、考核有关内容的规定,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展与自我对话活动。学生习惯的培养,注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行为规范初期的反复强化。一是门窗、楼道、楼梯、道路、绿地等处的温馨标语提示,如“上下楼梯靠右走”、“轻声慢步”、“学生正在潜心学习,请勿喧哗切莫打扰”、“入门入静”等。二是《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熟记,并参加书面竞赛。三是开学初出台《小学生行为管理实施细则》,共4个方面,77条。并要求第一周,班主任每天至少拿出1节课,带领学生模拟熟悉标准,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四是通过“课前抓秩序,课堂抓效率,课后抓减负”的教学管理思路,提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标准“自信自律,乐学多思”。

二、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所学校,一个校长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可见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和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教师坚定教育信念,渴求探索,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原动力。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有了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才会以满腔的热情和自觉积极的态度来工作和学习。当前农村教师多把专业发展定位于教学质量高,得到领导表扬、同事肯定、社会认可层面上,很少真正为自己专业的发展制定长期计划并付诸实施。因此学校要搭建平台,从名与实两个方面促进教师的发展,尤其要让教师明白,学校声誉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校长在学校促进教师成长上要有这样的共识:有条件培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培养。我们在工作中抓住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和需要,在全乡范围内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对自身发展需求强烈,业务水平较高,肯钻善学的骨干教师实施重点培养。一是提供机会外派学习,二是聘为兼职教研员,直接参与全乡教研活动的组织,三是争取一切机会,帮助其在全县甚至全市做课,评选业务称号等,尽快使其脱颖而出,四是如果在全县甚至全市小有名气后,各种荣誉、晋级等予以政策倾斜,在全乡实行“低职高聘”。目的是通过外在的规划和促动,激发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意识,从而带动学科群体的发展愿望。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校长要让教师明确几个关系:(1)机遇与个人努力,个人努力是主要的,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不断捕捉机遇;在教育转型期,机遇是很多的,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2)别人帮助与个人努力,别人的帮助可以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到别人的帮助,但不能一味依赖和等待别人的帮助。(3)不断发展自己与做好岗位工作。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其实就是在蕴蓄着发展的力量。要打消顾虑,不要认为做好本职工作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阻碍自己的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一定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学校只有引导教师学会反思,才能引领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要引导教师走上反思之路,首先就要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接受“反思”这一理念,乐于“反思”。因为“反思”是教育理念,“反思”也是一门学问,“反思”更需要相关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其

次要搭建平台,让教师勤于“反思”。我们一般搞好如下几项活动:一是新上岗教师过关课、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对于执教教师来说,听取评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对其他教师来说,展开评点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二是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分两个系列贯穿于每个学期进行,学校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和年级班主任经验交流。思想的碰撞,能促成人的反思,技巧的交流,能提高人的反思技能。三是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反思的原始材料,撰写教学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只有习惯了撰写教学后记,才能使自身的教学反思常规化。因此我们把引导教师写好教学后记,作为推进教学反思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开始提倡写,但多数教师因不习惯、懒得动、感觉难写而不写。现在我们把教学后记的撰写纳入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虽然多数教师写得笼统、简单,但毕竟都在写。下一步的重点是引导教师应该怎样写教学后记,并组织优秀教学后记评比,结果计入常规检查得分,引导教师明确教学后记不但要写,而且要写好,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职业倦怠与课堂效率

当前听到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忙、累、紧张”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了:不能正确处理减负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教学工作越来越难;不能正视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感觉正在逐渐失去以往“师道尊严”的权威,学生越来越难“管”……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成就感降低,对工作不再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而是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乃至丧失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出现了典型的职业倦怠。心理专家认为,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感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是在所难免的。教师是多应激的职业,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景,所以教师尤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问题,既影响了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也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一是浮躁,二是效率低下。大家可能都是这样的想法,“事情,我做了,至于效果,那就不是我说算的了。”这种心态其实就是浮躁所致,长此以往,教师不再关心工作的实际效果,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我这样做了,能得到多少考评分啊、他(她)为什么就比我的分多啊等等的思考上,引发的直接思维就是急功近利。而这种急功近利一旦不能实现,就会觉得不公平,随之不是消极怠工、就是变相抵触——明明是自己不作为,反倒认为社会不公平。教师工作中形式的东西、应付成分的存在,造成了效率低下。比如备课,提到备课,很多教师简化到就是写教案,甚至是照抄照搬优秀教案,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应付领导检查。辛辛苦苦备完的课,不实用,课前还得需要时间再进行备课,在书本上写写划划,标标注注,心里才能做到有数,精心设计的教案成了“摆设”,造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怪现象。这样的备课,可想而知课堂效率的低

下。

要想消除或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平和教师浮躁的心态,尽量让教师的“手脚”停下来,让教师的“头脑”动起来,引导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决定课堂效率的首要因素就是备课。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备法”,非常值得借鉴。她的方法是一篇文章备三次: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方法肯定行之有效,只是备课需要的时间要增加很多,老师们又会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中。我们提倡教师可以每个单元借鉴“三备法”备一课时的教案,硬性规定平时检查备课主要侧重是否赶或超进度,教案的实用性通过听课后的课堂效果,及上课与备课的相符程度来确定,这样的听课,每学期至少3次。其次为防止课堂效率低下造成的“课内损失课外补”现象,我们严格控制作业量,课间坚决杜绝书面作业,家庭作业由班主任协调各任课教师统一布臵,学校不定期抽查,严格控制作业量。同时,本学期我们在五年级开始试行“生生科代表”制度,每个教学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每位成员分别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等科目的科代表,也就是说,每个班每个科目的科代表有6名,这6名科代表直接对科任教师负责,以此来增加师生的交往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管理、教育与指导

现代学校管理正逐步从物的管理(如教室设备资产等)向文化管理过渡。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教育、少指导的现象。如过多的各种量化管理,把能动性的人看作死板的物来管理,管理中缺乏人本思想,管理中忽视文化氛围的熏陶,注重惩罚性,欠缺正面教育和必要的指导。

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中要坚持“教育领先,管理从严,指导到位”的原则。对待学生要“大事宽容,小事严格”,如要宽容学生成绩暂时落后,而绝不允许学生书写乱差,不允许学生随手乱丢。对待教师不妨“大事严格,小事宽容”,因为由于教师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处事原则会有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会有迥异,但这些不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要宽容教师的这些差异,而对于影响全局的原则性问题,则要严格要求,明令禁止,违者必究。

篇3:北岭乡中心学校教育科研现场会材料

一、《暴力应对政策》出台的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末,校园暴力成为韩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社会各界要求政府制定校园暴力预防法案及对策的呼声此起彼伏。2004 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的相关法令》,该法令明确规定了学校及地方政府在校园暴力预防及政策推进等方面的职责与义务,对于受害学生的保护及赔偿、对加害学生的引导及教育、双方的纷争调解等,提供了详尽的应对办法及法律依据。作为韩国首个针对校园暴力的事前预防及事后处理而出台的法案,《校园暴力预防及应对政策的相关法令》的颁布与实施为之后韩国校园暴力预防及应对方案的相继发布奠定了政策及法律基础。2004 年12 月,由教育副总理为委员长,行政自治部、检察厅等七部门代表组成的校园暴力防治委员会宣告成立,并于2005 年2 月出台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的五年计划》。该计划以每年减少5%的暴力受害学生数为目标,旨在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职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积极推进校园暴力预防教育等措施,构建学校、教育厅、政府机关、地方自治团体、地区和专家六位一体的校园暴力预防及根治工作机制。然而,这些校园暴力预防及根治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恶化。尤其在2011 年12 月,韩国连续发生了3 起由校园暴力所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韩国社会的极大震动,也给韩国政府敲响了警钟。2012 年2 月6 日,以构建“零暴力”校园为目标,韩国政府发布了《校园暴力根治综合对策》,通过明确校长与教师责任;改善校园暴力申告与调查体系;深入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教育;深化父母教育;完善人性教育;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合作;抵制暴力网络游戏七大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现状。[2]2012 年,朴槿惠在竞选中将校园暴力指定为社会“四大恶”(性暴力、校园暴力、家庭暴力、黑心食品)之一,并强调要切实采取措施,铲除恶根。[3]2013 年7 月及2014 年3月,韩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及《2014 年度“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的促进计划》,旨在彻底根除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促使韩国政府发布《暴力应对政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现行政策仍存在许多漏洞。自2012年实施《校园暴力根治综合对策》以来,校园暴力现象虽有了一定改善,但其政策中诸如学校缺乏自主权、预防教育过于形式化、校园专门心理辅导教师不足、对被害学生保护不当等漏洞不容忽视,因此弥补这些漏洞、出台新政策迫在眉睫。二是校园暴力现状堪忧。作为长久以来困扰韩国政府的严重社会问题,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据韩国教育部、法务部、警察厅等11 个部门2013 年7月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过校园暴力被害经历的中小学生数达9.4 万人次,同时68.6%的学生对自己的校园生活深感不安,校园暴力恶性事件更是多达6.4 万起。[4]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校园暴力防治政策的推出势在必行。三是新型校园暴力形式的出现迫使政府出台新的应对政策。近几年,由于网络及智能手机的盛行而引发的“网络暴力”以及通过智能手机的一些社交软件,对他人施加语言暴力、孤立或排挤等新型校园暴力形式的出现,使得韩国政府和民众深感不安。如何减少新型校园暴力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成为韩国政府推行新的校园暴力应对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暴力应对政策》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构建“零暴力”与“零危险”校园的美好愿景,《暴力应对政策》由韩国总理室、企划财政部、教育部、未来创造科学部、法务部等20 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一)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暴力预防活动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之一,集合了所有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力量,是防治校园暴力的关键性机构。因此,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暴力预防活动是《暴力应对政策》中最为关键的策略之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强化以“互动项目”为中心的校园暴力预防教育

所谓“互动项目”,被称作韩国型的“Ki Va项目”(这是由芬兰土尔库大学开发研究的创新型校园暴力预防项目),是指为了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应对及共感能力而实行的体验型校园暴力预防教育活动。“互动项目”主要包括针对教师与学生的共感、沟通、纷争解决、自尊、感情调适、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及应对等六方面内容,而进行的诸如心理咨询、美术及音乐治疗、角色扮演小短剧等多种多样的体验型活动。韩国政府目前已开发出“学生用”体验型活动48 种、“教员用”24种“、父母用”24 种,总计96 种校园暴力预防教育活动,并预计将于2017 年实现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普及“互动项目”。《暴力应对政策》还规定,每年在国家机关或公共机关内开展一次以上的校园暴力预防知识讲座,在各级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加入每年至少10 小时以上的校园暴力预防教育课程。同时,为保证校园暴力预防教育的顺利实施,该政策还明确了各地方教育厅负责校园暴力预防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以及校园暴力预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导入。[5]

2.积极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活动

除了政府主导实施的“互动项目”以外,《暴力应对政策》还强调了学校自主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活动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列举了很多优秀学校案例,提出了包括在学校建立学生自治会及社团,开展诸如模拟心理咨询、模拟纠纷调解、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为确保校园暴力预防活动的顺利实施,《暴力应对政策》还明确规定了校长在校园暴力预防活动及政策规划上的各项权利与义务,细化了教导主任、相关负责机构、班主任及教职员的具体职责。韩国还计划通过对各个学校校园暴力预防活动计划书及实际成果的鉴定,每年评选出3,000 个“培育梦想的校园”,把这些学校作为校园暴力防治模范校园在全国进行推广与宣传。[6]

3.学校常规教育的强化与“代案教育”1的扩大化

学业上的压力以及学生间在学业上的激烈竞争一直是引发韩国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减轻青少年的学业及竞争压力,《暴力应对政策》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在强化现有的人性教育、美术、体育等教育课程的同时,应推行诸如自由学期制、就业规划设计等其他项目。同时,为了应对学生的多种教育需求,应扩大“代案学校”与“代案教室”的规模,为因校园暴力而无法接受正常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要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校园暴力加害者、受害者中已不能正常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治疗项目。[7]

(二)根据暴力类型、发生地域以及学生年级的不同而推行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由于校园暴力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单一的应对方案无疑是不可行的,因此《暴力应对政策》根据韩国校园暴力类型、发生地域以及学校年级的不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1.通过语言文化的改善预防语言暴力

改善语言文化,首要措施是在中小学校推行“正确的言语”的教育,即在小学校园里推行养成“正确的言语”习惯的教育,在初中校园里推行使用“相互尊重的言语”的教育,在高中校园推行高效沟通及纠纷解决方法的教育。其次,是加大对语言习惯个人诊断表及关于“正确的言语”的教育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力度;对语言文化建设方面表现杰出的优秀学校个案进行表彰,并大力宣传。[8]

2.完善网络暴力申告体系,加大“网络中毒”预防教育的力度

近年来,由于网络及智能手机使用的普及,网络暴力成为韩国极为盛行的校园暴力形式。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暴力应对政策》提出了两点应对措施:一是完善网络暴力申告及应对体系。为了使网络暴力的申告更加方便快捷,各学校应组建由专门负责应对校园暴力的警察及教师组成的校园暴力应对小组,遭受到网络暴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等简单快捷的社交通信手段第一时间向校园暴力应对小组提出申告及求助。同时,在全国建立17 个“网络中毒”应对中心,针对沉迷于网络游戏及实施过网络暴力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及帮助。二是加大“网络中毒”预防教育的力度。在校园里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及预防“网络中毒”的宣传活动,同时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并由各地教育厅组织开发与当地特色相对应的网络暴力预防教育材料。[9]

3.预防少年儿童性暴力,进一步加强对被害少年儿童的治愈与保护

为了预防针对少年儿童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暴力应对政策》首先从充分尊重被害人及其监护人的意愿与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者隐私的角度出发,对校园暴力法令中针对儿童青少年性暴力的条款进行了部分变更;其次是通过增加性暴力预防教育时数,研发性暴力预防方面教科书及开展情景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强化少年儿童性暴力预防教育;再次是对教职工与学生家长进行预防教育活动,发挥教职工及家长在青少年儿童性暴力预防中的作用。

4.各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校园暴力防治方案

教育部对全国各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校园暴力相关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将这些调查报告分发到各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再由各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校园暴力防治方案,并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开展各种校园暴力预防活动。[10]

(三)加强对被害学生的保护及对加害学生的引导

1.强化校园暴力诊断及管理体系建设

《暴力应对政策》强调各地教育厅与学校要在原有的校园暴力现状调查项目的基础上追加针对加害学生、被害学生、目击学生的行为起因及学生家长的认识等调查项目,同时完善调查内容的保密性,保护被调查对象的隐私,改善校园暴力调查体系。另外,根据从2013 年5 月13 日到6 月28日针对小学一、四年级和初高中一年级学生实施的“情绪行动特征检验”项目的调查结果,把学生分为“需要关心组”与“危险状况组”,并根据两组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加强校园、社区、学生家长等在学生管理上的协作,并在所有地区构建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与管理体制,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及治疗提供资金及人力支持。[11]

2.强化对被害学生的保护及治愈

构建以教育部、各地教育厅、学校及相关部处四位一体的被害学生综合救助体系,包括在全国建立21 个被害学生诊断中心,并针对不同类型及程度的校园暴力被害者建立“预防”、“短期”(2 周以上)、“长期”(3 个月以上)等不同等级的治疗中心,以加强对被害学生的诊断及治愈。政府部门加大对被害学生治疗费用的财政支出,并简化申请程序,扩大受益范围,在各区域建立起专门的校园暴力纷争解决中心。同时,韩国政府还针对不同需求的被害学生推行不同类型的保护及治愈政策,如对行动不便的被害学生提供上门心理咨询及治疗服务、文化和艺术治愈项目、大学生一对一指导服务等。另外,政府还设立专门的校园暴力互联网检索程序,使被害学生及家长可以更加快捷地了解这些服务政策和参与这些项目。[12]

3.强化对加害学生的引导与教育

对于已被学校勒令转学或退学的学生提供长期或短期的在“代案学校”学习的机会,接收了这些加害学生的学校必须对这些学生提供专门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老师,并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对那些唆使或雇佣他人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也认作校园暴力加害者,要对他们实施处罚。[13]

4.完善学生生活指导及心理辅导

教育部与各地教育厅为所有教师提供周期性的关于心理咨询的进修课程,扩充各地区各类校园暴力治疗、心理咨询中心及学校的专门心理辅导老师的数量,并从资格认证、专业进修等方面入手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性。[14]

(四)强化对学校隐瞒及虚报校园暴力实况的管理及监督

韩国政府还改善了学校对教育部及各地教育厅的校园暴力案件汇报体制,实行校园暴力案件发生时的第一时间汇报及发生后各阶段处理时的实时汇报体制,同时对于试图隐瞒及虚报校园暴力案件的学校及教职员实施严格的处罚措施。各地教育厅成立“校园暴力民怨申告处”及“校园暴力特别清点团”,对于未能及时得到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及处理不公的事件提供投诉及干预等服务。[15]

(五)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安全校园

在不良社会文化及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极易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观念,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安全校园是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丛生的关键措施。

1.完善校园暴力申告体系

韩国政府指定“117”为校园暴力申告及救援专线,完善“117”电话中心与校园暴力专门处理部门的信息互通及事后处理体系。同时,各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可匿名进行申告及要求心理咨询的服务。[16]

2.建立完备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安装高像素的监控摄像头,加强校警、民警及志愿者对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巡逻,尤其是夜间的巡逻及防范控制。实施“校园犯罪预防环境设计”计划(Criminal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通过把校园内的闲置公共空间改造为校园活动中心等手段,改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犯罪诱因;把校园半径两百米以内的区域指定为“安全区域”(Safe Zone),并对这些安全区域实施“警察负责制”,逐步形成一般学校“10 校1 警”,校园暴力频发学校“1~5 校1 警”的高效型校园安全管理体系。[17]

3.多角度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活动

在各社区内积极推进诸如“青少年文化村”、“青少年俱乐部”等青少年活动项目,并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暴力预防及根治优秀地区认证活动,表彰并大力宣传在校园暴力预防及根治等相关活动的组织上表现突出的社区;同时,鼓励各种民间组织、企业、宗教界、大学等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暴力预防活动;利用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新闻报刊、公益广告、网络中宣传校园暴力的危害性、预防及应对办法,从而使青少年自觉地从心理上抵制暴力,养成良好的品质。[18]

三、韩国校园暴力应对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纵观韩国《暴力应对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不难看出韩国政府打击校园暴力的决心与力度,这一政策的确对韩国的校园暴力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遏制作用。根据韩国教育部2014 年11 月对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暴力被害人数由2012 年8 月的32 万人次减少至目前4 万人次。[19]由此可见,该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借鉴性。归纳起来,韩国校园暴力应对政策的经验与启示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校园暴力应对政策,细化各地区教育部门及学校职责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愈演愈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台的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利,但是这些措施难以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韩国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出台以政府为主导的校园暴力应对政策,并对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策实施细则、责任归属、监督和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建立了情景预防、学校预防和政府预防三位一体的预防机制及完备的申告及事后处理体系。

(二)注重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入手,在各地区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内配备专任心理辅导老师

当代社会,学生在人格上出现的诸如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承受能力差、报复心强或懦弱、逃避等心理问题成为校园暴力的源头。因此,学校和教育者必须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韩国政府此次出台的《暴力应对政策》对在各地区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中小学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等做出明确规定,并提供财政与人力支持。除此之外,学校还在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发实施了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美术及音乐治疗活动、角色扮演小短剧等体验型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预防及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应对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暴力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单靠政府或学校的努力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政府应当制定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全方位、长期可行的计划来有效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问题。《暴力应对政策》强调了父母教育及社区内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活动的重要性,规定了在学校和社区内定期推广校园暴力预防活动,各级教育厅及学校要为教职员工和家长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教育活动。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尽到各自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校园暴力防治体系。

(四)建立程序化及制度化的校园暴力防治体系,完备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借鉴韩国学校安全管理经验, 学校管理应当注重加强治安巡逻,改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犯罪诱因。同时,应做好早期预警制度、综合治理制度、程序化处理制度,以专门防治校园暴力,并根据校园暴力发生频率的不同分级管理校园,从而提高校园暴力防治的效率。韩国还设置了校园暴力申告及救援专线,提供学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校方及警方能够尽早有效地处理暴力事件。这种程序化及制度化的校园暴力防治体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安全管理及应对暴力的信心,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

[2]#122013,(134-3):141-160.

[3]戚易斌.朴槿惠要求采取措施铲除韩国四大社会“恶根”[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3-13/4640518.shtml.

[4]#12

篇4:北岭乡中心学校教育科研现场会材料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学校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之上”的办学理念,“创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着力打造渝东南职教高地”的办学目标,“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培养培训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的成才路径,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教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思想和教科研工作宗旨,坚持“教研兴校,科研育人,教科研出成果”的教科研理念,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学校应成为教科研的基地,教师应成为教科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教科研的直接目的”的基本理念,狠抓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作为整个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纳入学校的办学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形成了“以科研为龙头,促进全面工作”的思路,注重用教科研的手段研究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校的管理、教学更趋科学、规范和理性。学校教科室坚持以发展学校和发展教师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明确提出“狠抓教学研究,培养名师队伍,创建一流学校”的口号,坚持不懈地以教科研引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就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工作谨作如下理性思考:

一、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科研;

(二)新课改呼唤教科研;

(三)重点学校体现示范教科研。

二、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为完善学校制度文化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为顺利推进课改提供了专业支撑;

(三)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为培育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以教科研工作为抓手,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开展以市级立项课题为重点突破口的课题研究,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三)抓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台。

四、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内涵,立兴校理念,努力建构教科研动力;

(二)注重制度建设,做到教学和教科研管理规范化;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提高学校的品位,必须营造教科研氛围,让教科研从边缘走到学校的中心,把教科研的内容、项目建设迅速整合到学校的教科研文化上,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文化发展;必须通过教科研引领的研究性、学习性组织建设,把学校的教科研与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有机而高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研究型的老师,来造就高质量的学生。因此,我们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重新梳理、修订和完善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管理手册》。综合起来。主要建立和制定了以下制度:

1、建立了新的管理者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制度;

2、建立了新的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调研制度;

3、建立了新的校内骨干教师的经验分享制度;

4、建立了新的校内学科之间的协作交流制度;

5、建立了教学评价、考评制度;

6、建立了校本课题研究制度;

7、建立了新的教学后勤保障制度;

8、制定了“校本培训制度”;

9、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

10、制定了学校“教研组工作制度”;

11、制订了“校本教科研考评制度”;

12、制订了新的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三)以校本教科研为重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科研活动;

(四)拓思路,以模块式教学、市级立项课题为主线,搭建“教—研—修”平台,努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五)加强师资队伍蝽训,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1、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提供展示分享,重建教科研新文化;

3、整合教学研究力量,营造学习型学校;

4、召开教学教研科研经验交流会,营造共同学习、探讨、研究的浓厚教科研氛围;

5、加强专业引领,建“一帮一”互助制度;

6、注重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科研意思。

(六)努力探讨,积极研究,为教科研搭建广阔的舞台,促进学校跳跃式发展;

(七)注重科研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五、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教科研制度文化的教科研氛围有待于形成,教师中存在功利化的研究态度;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的发展不平衡;

(三)学校缺乏进一步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激励措施;

(四)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应加强;

(五)资料及时收集、整理、防遗失工作有待加强;

六、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科研工作同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教学质量的提高联系起来看,促使教科室加强对教师教科研考核要求,有奖有罚,转化教师中存在的教科研功利化态度;

(二)加强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的内驱力;

(三)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科研工作实践的支撑,要注意加强教师的“实践理论”和行为的跟进,为教科研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四)在教科研创新上还需不断下功夫,注重实践反思与专业引领,充分发掘教科研有效资源,将骨干教师和其他专家纳入我们的教科研活动;

(五)注重教科研内涵,变“反省”为真正的“反思”,促进教育行为的提高,努力构建学习型学校;

(六)定期组织教师“交流自己的教育故事”、“做自我的教育反思”、“写自己的教育笔记”,让教师在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中交换彼此的观念、思想;

(七)学校根据教科研的现状,寻找新的突破口,使教师感到教科研“有新意”,并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八)妥善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七、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打算

(一)围绕课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使教科研制度文化特色建设、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支撑,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课题成果;

(二)加强专业引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内化,定期邀请专家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指导工作、举办讲座,借助专家的视角、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为教师走进学术前沿、寻觅新路、新知识、新技术提供机会,从而更有效地帮助我们推动教科研制度建设项目;

(三)加强过程研究的问题分析,增强教师的问题意思,继续寻找问题、梳理问题,找到教师最关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内化教师的课改理念,继续积极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四)以观察反思为抓手,深化教师的研究能力;

篇5:北岭乡宗教工作汇报材料1

中共北岭乡委员会北岭乡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县政协刘主席一行前来我乡对宗教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和指导,这是对我乡民族宗教工作的极大关心、支持和帮助,同时给我们创造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我代表北岭乡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北岭乡宗教管理工作作一简要汇报,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北岭乡位于东乡县北部,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距县城10公里处,是典型的干旱贫困、多门宦、多教派、纯属信仰伊斯兰教的乡镇之一,全乡辖6个行政村、42个社,总户数1085户、总人口5481人,宗教活动场所33处,其中,清真寺29座,拱北4座,宗教派系6个,伊斯兰教教职人员14人,学经人员8人,由县委统战部和县宗教局挂牌“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11处,有乡上挂牌的星级文明户54户,重建清真寺2座、拱北1处。由于我乡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素质等因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北岭乡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委统战部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始终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作为统揽民族统战工作的根本,紧紧围绕“抓宗教,强机制;抓宣传,强载体;抓稳定,强发展”的宗教工作思路,探索民族宗教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组织管理机构网络,制定了宗教事务工作制度。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使各宗教活动场所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正常、有序地开展活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了进一步强化宗教管理工作,我们在坚持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注重在依法管理上下功夫,成立了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上级有关部门对教职人员进行了审批和颁发了聘任证书,清理核实了教职人员和管委会人员底数,建立了教职、管委会人员档案考核奖励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并在我乡前进村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中心,进行一次试点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望在全乡推广,年内共接待宗教矛盾纠纷3起,解决3起,乡党委、政府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民族宗教团结大旗,坚持贯彻落实好党的政策,全心全意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增进民族团结,为全乡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为了切实抓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1、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州、县宗教局关于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责任要求,乡党委、政府在每年年初及时召开了全乡民族宗教工作会议,一是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排查民族宗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防治和及时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出性事件,安排部署具体工作;二是组织学xxx省、州、县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等相关法规、条例中的重点内容篇章,对全乡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了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层层签订责任书。根据目标管理责任,乡党委、政府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每年与各村签订《宗教工作管理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实现民族宗教互助、平等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3、注重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信教群众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着力提高全乡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在开展民族宗教具体工作中,乡党委、政府注重宣传培训工作,正确引导,倾力维护全乡教派团结、平等与共同发展进步。今年共组织1期民族宗教工作人员培训,学习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各村进行禁毒、禁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宣传培训36场(次),受宣传群众1500人次,同时树立宣传牌6个,通过宣传培训,增长了对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认识,在今年县上受到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宗教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共捐资3500元,面对北庄门宦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我乡无一人到北庄闹事,广大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觉悟、法制观念,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各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在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各村把民族宗教教育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在开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在各宗教活动场所总计栽植公益林180亩,帮扶贫困户26户,救助贫困生33人,为贫困群众共送去面粉、衣物等慰问物资,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宗教团体建设进一步制度化。

认真做好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登记工作。我乡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登记工作已全面完成,共登记33处,同时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帮助各清真寺、学房落实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对宗教财产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落实不到位。我乡虽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但还没有认真落实到位,尤其是村一级。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宗教工作不去管、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这种“软任务”

工作很少会投入过多精力去抓。

2、宗教教职人员政治素质不强,文化水平不高,宗教学识肤浅,综合素质较低。同时,部分教职人员年龄偏大,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

3、宗教领域内部还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纷争。有一些活动场所,在涉及一些利益和名誉的问题上,矛盾比较尖锐。个别信教人员不服从管理,加上极个别信教人员争夺管理权,拉帮结派闹不团结现象比较明显,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上访。

4、乡财政困难,宗教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给开展学习培训及日常工作中带来诸多困难和被动,希望上级部门不断加大宗教工作经费的投入。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学习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狠抓落实,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式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2、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对全乡教职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他们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认真排查宗教领域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一步做好信教群众的教育工作。同时,注重在依法管理上下功夫,警惕和防止一些非正常宗教活动反

复出现。

篇6:极乐乡中心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研兴教”战略,围绕学校提出的工作目标,聚焦课堂,研培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引领和服务功能,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以“三环节”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课题,突出重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打造“轻负高效”课堂。

2.全面推进以“三环节”(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实施“教师读书成长”工程,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

4.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与调控,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抓落实,求实效,切实掌控课题研究动态。

5.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围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个重点,深入开展“说—讲—测—评—思”、“三课两评一反思”、“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常态课堂案例研讨、案例分析、教育叙事、教育沙龙”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动。争创省、市校本培训示范校。

6.开展“高效课堂系列达标活动”。从“课标”、“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分项达标,深化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限时作业三个环节的研究和实施,优化课堂结构,努力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和谐、持续发展。

7.抓好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巩固推普成果,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争创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同时开展教师粉笔字、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8.积极参加镇、县区域性校本教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三、采取措施

(一)规范课题管理,突出科研的实效性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课题成果的推广,突出科研的实效性。

不断树立“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使课题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学,带着课题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们继续突出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和数学“合理使用山东版教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两个龙头课题,形成以教科室为主导,主持人为中介和桥梁,实验教师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踏实稳健地开展研究。

本学年,教科室将沿袭过去的成功做法,定期对各级课题进行阶段推进,检查落实研究的进展情况,确保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有效。各教研组加强“三环节”教学中的小课题的有效研究,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为:课题组集中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五次,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验课研讨、阶段研究讨论等;每个课题组要确保不少于3节课题研究课。各位实验教师要开展好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确保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课题论文;各课题组必须要撰写若干教育叙事或案例,我们所写的课题论文、案例应该是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记录、反思、概括。各课题组要作好研究实时记录积累好学习文献、典型课例教案、评课表及其他相关活动资料。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着“年轻教师进步大,骨干教师出特色”的思想,坚持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原则,对我校任课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本学年,我们将着力构建校本交流平台,强势推进校本研究,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读书反思提升

继续实施“教师读书成长”工程。坚持“四个为主、四个结合”的读书策略:学习内容以学习教育名著和新课程理论为主,与博览群书相结合;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与集体学习结合;学习时间以业余为主,与课余学习相结合;考核结果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主,与检查交流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相结合,鼓励教师广闻博览。全天开放图书室和阅览室,每位教师每周到阅览室读书不少于2课时。学校将把读书活动列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及常规检查中。

深入开展“常态课堂案例研讨、案例分析、教育叙事、教育沙龙、说课比赛”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动。学校将于期中、期末前后组织教师理论测试、案例反思及试题评选等活动。教科室将加大抽查与展评的力度,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树立学习先进典型,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师个人和级部的考核,本学期重点突出对前后勤人员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检查。

2.专家引领辐射

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报刊及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学思想,积极参加各级的教研活动,并将活动中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方法带回来,和大家进行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将邀请专家、教研员进学校,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学期将继续开展教学开放周教学活动,通过名师引领、课堂示范、专题研讨等方式搭建有效的教科研交流平台。认真参加镇、县教研共同体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相关学科的活动。如有事不能参加,必须提前请假,写好请假条,然后依次由所在级部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签字方可生效。领导干部到教导处请假。如果缺勤均按大型活动不参加加倍扣考核分。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继续探讨主题化校本教研有效途径,认真研究探讨课改中出现疑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教研组在学科建设、课改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个重点,深入开展“说—讲—测—评—思”、“三课两评一反思”活动。

本学期仍然设语文、数学、英语等七个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开展要严格按照 “研—说—讲—测—评—思”的思路,并开展连环式行为跟进的“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基本流程是:首先,对教师的“常态课”,进行“一评”。关

注原始教学问题,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其次,在一评的基础上上“改进课”,进行“二评”。关注教学问题的行为改进,寻求理念的内化与教育效果外显的差距;第三,在二评的基础上上“提高课”,最终进行全程反思。通过反思,感悟教育智慧,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提升。“常态课”“改进课”主要在备课组内进行,备课组长要带领同备课组老师全程参与,并邀请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与评课研讨,找出不足,改进教学思路,再反复修改教案,直至定稿。执教教师要不断反思,并及时写出反思总结。

充分发挥学校的“师徒”结对作用,举行新一轮师徒结对仪式,并加强师徒开展活动的过程管理,完善 “师徒工作常规”制度、“师徒结对考核”制度和“师徒奖励”制度。

认真开展“教师教学素养达标提升活动”以教师普通话、硬笔书法、多媒体应用、教学才艺、“三环节”教学、“十个一”学科素养为主要内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强化组织训练,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教学技能强、教学基本功硬、适应素质教育新发展的教师队伍。

认真开展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各学科教研员要成为本学科网络教研的引路人,并自觉参与渗透到学校和教师的网络教研活动中去,促进学科的发展。学校继续实行领导包教研组制度。学校领导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教师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并对教研活动进行指导。

4.开展基本功练兵活动

经过几年的培训,我校教师的基本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学期将结合镇教师素养达标活动,开展教师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包括各学科基本功比赛以及全体教师三笔字比赛、说课比赛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搞好远程研修。

5.支持教师外出学习

抓好“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或青年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回校归来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外出学习教师必须持学习通知,撰写学习体会,并执教观摩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后学校才报销学习费用。

(三)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机制

教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就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充实内容,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机制。

(1)各项活动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列出负责人、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活动明确有序,进展顺利。

(2)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局部要将校本学习及实验课题纳入教师常规业务检查。教科室开展的各项活动将纳入对明星教师及级部的考核。

(3)做好各种教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

极乐乡中心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上一篇:绿色环保倡议书600字作文下一篇:优才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