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2024-04-27

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篇1: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的教学反思

田帅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习,根据实践,经过练习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并且我用小学的简便运算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2012年10月27

篇2: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 与 ; ② 与 ; ③ 与 .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3).

学生活动:

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 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

[板书]3.3 去括号与添括号

【教法说明】在复习中,学生合并 中的同类项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先去括号,怎样去括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如何去括号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所得结果.

(出示投影2)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运算,然后由学生回答结果.

师:(用复合胶片把结果出示投影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两种运算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回答(两种运算的结果相同,而两种运算的顺序不同,如 是先求7与-5的和再与13相加,而 是先求13与+7的和再与-5相加).

师:总结,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按照两种不同的运算顺序,所得结果相同,即去括号时要不改变原式的值,并板书:

[板书]

师提出问题:看上面两个式子,每个式子左边都有括号,并且括号前面是“+”号,右边没有括号,比较右边相应项的符号的变化,你能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吗?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叙述,然后再让学生补充,教师给予归纳,并板书.

[板书]

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 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师提示法则的特征,指出:去括号时,要连同括号前的符号一同去掉.

【教法说明】去括号法则正的得出,是通过具体例子的运算、观察发现的,学生自己做练习,开动脑筋,发现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出示投影4)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心算,然后再指定一个同学回答,说明两个式子运算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板书的两个式子,让学生讨论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板书]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师:作必要强调:在板书上用彩粉笔作出“重点”标号,以引起学生注意,强调“各项”,“不变”,“改变”的含义.

【教法说明】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上面的关系式和去括号法则1作基础,学生自己总结法则2就很容易了,但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号,只改变括号内部分项的符号.

巩固法则:(出示投影5)

去括号

(1);(2);

(3);(4).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同组学生互相交换评判打分,等黑板上做的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对黑板上所做的题答案进行评定.

【教法说明】此组题目是法则的单一运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就是要检验去括号法则掌握的情况,以便做好回授调节.

教师活动:强调去括号时要保证不改变原式的值,去括号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同时去掉,然后出示例1.

(出示投影6)

例1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化街)

(1);(2);

(3);(4).

学生活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题目出示就让学生去完成,部分学生板演,待黑板上学生做完,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答案进行订正,然后讨论归纳.①易出错误的地方,错误原因;②怎样预防错误的发生等.

【教法说明】此题目是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不会有什么困难,待学生全部做完后,师生共同评判订正,目的是教师要掌握解题的正确率,讨论易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以及怎样预防错误发生等问题,从而教育学生以后解题时要认真仔细,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尝试反馈

(出示投影7)

1.去括号(口答)

(1);(2);(3);

(4);(5);

(6).

2.判断正误(口答)

(1);

(2);

(3).

3.化简:

(1);(2);

(3);(4).

学生活动:l、2题回答,3题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做巡回指导,重点放在差生上.

【教法说明】上述题目配备,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法则,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既动口,又动脑、动手,可以使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参与意识也得以增强.

(四)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法则,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法则.

(出示投影8)(学生填空)

1.括号前边是“+”号时,去掉括号和______________,括号里_____________.

2.括号前边是“-”号时,去掉括号和______________,括号里_____________.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9)

1.判断正误① 中,前没有符号;()

② ;()

③ ;()

④ ;()

2.填空(填“+”或“-”号)

① ; ② ;

③ ; ④ .

3.化简:

① ; ② ;

③ ;

④(为正整数).

说明:当3题学生完成后,把3题中的①小题利用复合胶片(出示投影10)变式为

当,时,求 的值.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投影上的l、2题,教师深入到某一组中,待讨论有结果时,指定一两个学生回答.3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回答l、2题,教师给予肯定或更正,并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解题时如何预防,2题的完成为下节添括号做了铺垫.3题的4个小题学生板演,②③小题由中等生做,①小题由差等生做,④小题由优等生做,这样照顾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以便使他们各有所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做指导.②③小题引导学生发现寻找其他的解题方法.①小题的变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

(2)()

(3)()

(4)()

篇3:浅谈《添括号》一节的教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热情,教学目标

一、带着问题出发, 激发学习热情

二、分解重难点, 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

(一)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添括号法则。

2. 能按要求准确地添括号。

3. 能初步应用添括号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或化简。

(二) 过程与方法

1. 在添括号法则的应用过程中, 帮助学生形成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 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 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添括号”, 并通过训练, 使学生解决个别题目时初步形成添括号的意识。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添括号”与“去括号”的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借助整体代入法的, 培养学生具有全局观念。

3. 通过添括号的应用, 体会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有必要寻求一种便捷的途径, 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 添到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易出现的问题是忘记变号或只给部分项变号。

我们采取把难点分解的办法逐级攻破, 法则的两条要分讲分练, 具体做法是:法则一可以这样引入:口算3.8+7.3-6.3。学生会自然想到把后两项结合又准又快, 教师此时马上追问“这样做我们用到了哪个数学原理呢?”——加法结合律a+b+c=a+ (b+c) , 这样就完成了从数到式的过度, 回归了本章《整式加减》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a+b+c=a+ (b+c) , 从左边到右边添了括号, 各项有无变化, 进而总结添括号法则的第一条。接下来配一组简单练习题, 但一定要有这样的题型:2x2-3x-1=2x2+ () , 因为这种题是学生此处的易错点, 也就是说如果添到括号里的首相是负的, 学生容易把负号丢了写成这样2x2-3x-1=2x2+ (3x-1) , 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2x2-3x-1=2x2+ (-3x-1) 。对法则一进行了必要的夯实之后再进入法则二。可是如何进入才能自然流畅又便于学生信服呢?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组组数的计算举例, 如:2-8+5和2- (8-5) 的结果相同等。我则认为下面这个实际问题的例子此时拿出来才是最适合的:小刚在银行有存款a元, 第一次取出b元, 第二次取出c元, 则小刚存款的余额是多少元?学生会想到两种算法a-b-c和a- (b+c) , 然后教师可以由两种方法的等量关系a-b-c=a- (b+c) 自然过渡到法则二的教学。这之后就可以配应用法则二的练习, 也可以涉及既去又添的类型了。

三、追根溯源, 从哪里来到那里去

数学的教学要追根溯源, 不仅要知其所以然, 还要明确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进行学习, 不仅能调动学习兴趣, 而且能真正实现高效。前面提到了在第一条法则学习完毕后让学生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 当然在法则的第二条“所添括号前面是“-”号, 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正负号”学习完毕后就更有必要再次做这样的思考。这样做不仅使整节的课堂由一条主线穿着, 前后呼应, 而且很便于学生找到这样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添括号, 添括号的意义何在”的答案。解决课前问题时学生会发现, 添括号可以使计算或化简简便, 而绝不是杜撰几个题为了添括号而添括号。找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才能更有学习的热情。之后可以增加这样一组提高题, 来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添括号学习的必要性。题目1.已知2x+3y-1=0, 求3-2x-3y的值。解此题时为了构造已知条件中给出的形式2x+3y, 有必要给3-2x-3y加上括号变成3- (2x+3y) 的形式, 结果就自然呈现了;题目2、已知b-a=3, c+d=2, 则 (b+c) - (a-d) 的值为 () A.1 B.5 C.-5 D.-1, 这是一道选择题, 选择这道题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解此题要先去括号再添括号, 实现了把本节内容与上节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效果, 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结合性;二是, 去掉括号后的再次组合添括号, 更体现了构造和整体代入的数学思想方法。相信通过这两道题, 一定能实现对“为什么要学习添括号”这一问题的升华——不仅仅是简化计算这么简单, 有时是为了构造某种数学形式的一种必要。

篇4:对“添括号法则”的认识

一、从去括号知识点理解添括号

去括号相对很多同学来说比较简单,因为添括号与去括号有必然的联系点。所以我们在知识讲解时可以从去括号入手。如:

a+(b+c)去括号得多少?很容易得到结果为a+b+c,反过来怎样把a+b+c用添括号的方法得到a+(b+c)的?

同理,如果有当a-(b+c)去括号得多少?很容易得到结果为a-b-c,反过来怎样把a-b-c用添括号的方法得到a-(b+c)的?

通过我们观察总结归纳得出: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不变号;如果括号前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二、正确理解乘法公式

如:怎样化简(a+b-c)(a-b+c)式子的?当我们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后就不难发现,把(a+b-c)(a-b+c)式子在适当的地方添上括号后得到平方差公式:[a+(b-c)][a-(b-c)],这样我们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得到想要的结果。

再如:化简(1+y+x)(1-x-y)、(x+2y-1)(x-2y+1)、(a+b-2c)(a-b-2c)等都可添括号组合成平方差公式来化简。

同时,在完全平方公式中也经常会用到添括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x+y=8,xy=12,求x2+y2的值。

这是我们常见的题型,怎样解决此类问题得认真仔细观察所求的结论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添上括号得出(x+y)=8,在方程的兩边分别平方得:x2+2xy+y2=64变成了一个完全平方式公式,再结合题目给出的条件就可得到x2+y2=40。

所以在很多题目中我们不光知道单一的添括号问题,同时要掌握透相关的知识点。才能对添括号这个知识点更好地去理解。

三、要灵活应用添括号方法

如:已知2x+3y-1=0,求3-6x-9y的值。这就是添括号的灵活应用了。首先把2x+3y-1=0化为2x+3y=1,利用添括号的方法把3-6x-9y化为3-(6x+9y),仔细观察与2x+3y=1之间的关系,再把3-(6x+9y)化为3-3(2x+3y),所以可得到值为0。

再如:当代数式x2+3x+5的值为7时,代数式3x2+9x-2的值为多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还很多,都是对添括号的灵活应用。

总之,添括号一个最简单的应用就是为了简便计算,我们可以根据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把一些特殊的项括到括号里先计算,变成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从而使整个式子的计算大为简便。另外,可以结合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找出其中规律,按照某些特殊的项重新排列或分组,达到题目要求的目的。

篇5:去括号与添括号教学设计方案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添括号法则。

2、应用:能熟练地按要求正确地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归纳、对比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由去括号与添括号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与添括号对立统一,表现出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比较、发现法。

2、学生学法:练习→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添括号法则。

2、难点:括号前添“-”号的添括号法则。

3、疑点:按要求添括号(即把具有某种特征的项放入括号内)。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法则,根据上节所学的去括号法则,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出示投影1)

把下列各式去括号

1、(1) ; (2) ;

(3) ; (4) 。

2、请你说出去括号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学习都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共同订正。

【教法说明】上述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去括号的知识,去括号后,学生再回答根据是什么?是渗透给学生做数学问题要有理有据。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上面是根据去括号法则,由左边式子得右边式子,现在我们把上面四个式子反过来,可以怎么样?(学生回答)

[板书]

师:上面四个式子由左到右是添括号的过程,你能发现添括号的法则吗?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学们互相叙述,补充和纠正,语言较通顺后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补充纠正。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师:谁能分析一下,上述法则中“添”,“各项”,“不变”,“改变”是什么含义。按法则添括号多项式的值改变吗?

学生活动: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后,再指导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添括号法则的发现与总结,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法则得出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法则中的关键性词语,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巩固法则:(出示投影2)

下列各式,等号右边添的括号正确吗?若不正确,可怎样改正?

(1) ;

(2) ;

(3) ;

(4) 。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后抢答,并互相更正。

说明:学生回答完后,利用活动胶片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如(1)小题中括号内“ ”把“+”移走改为“-”,“-6”中把“-”号移走改为“+”号。

师提出问题:通过上组练习添括号,请同学们思考易出错的地方及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错误?

学生活动:思考,也可同桌互相磋商后,再回答,学生找出的答案可能不全面,教师再做适当的归纳和补充。

【教法说明】此组题目的训练,目的是把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都显示出来,以便引以为戒,为以后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师:我们添括号时,一定要细心,括号内的各项“变”还是“不变”取决于括号前添“+”号还是“-”号,“变”是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不变”是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下面我们做几个题,来检验一下谁细心、认真,不出错误。

(出示投影3)

例4按下列要求把多项式添上括号。

1、; 2、

①分别把每个多项式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②分别把每个多项式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时指定四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要求速度快的学生完成后与黑板上的解答对照,是不是一致,如不一致,观察是谁的错了,错在何处。

师:通过上例分析,添括号与去括号一样,都是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

【教法说明】添括号法则归纳后,又把易错的地方以判断、改错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练习意识到哪里爱出错,这样学生独立完成例4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再与黑板上的解答相对比,既可以发现自己解答的错误所在,又可以发现对方的错误,强化了添括号时注意的问题。

变式训练:把例4提出的解题要求改为:

①分别把每个多项式的后两项放入括号前面带“+”号的括号内。

②分别把每个多项式的后两项放入括号前面带“-”号的括号内。

说明:利用复合胶片把例4的两个问题变换为后面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叙述,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第1题题解。

[板书]

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同桌同学互相评判,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做好及时反馈和回授。

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例题发现从左到右是添括号,而从右到左是去括号,很显然,添括号与去括号正好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怎样检验添括号是否正确呢?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用去括号检验)

【教法说明】添括号一般要按要求进行,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按要求添括号的方法。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

(1) ; (2) ;

(3) ; (4) 。

2、在多项式 中添括号。

(1)把四次项结合,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2)把二次项结合,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3)把含 的项结合,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学生活动:1题学生观察,一名学生口述,其他学生加以更正;2题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组同学互相交换评判。

【教法说明】上述题目是为了巩固本节内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民主意识。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把下列各式写成两个二项式的和(或差)

(1) (写成和); (2) (写成差)。

2、把多项式 写成两个多项式的和,使其中一个不含字母 。

3、每一个学生自编一个三次四项式,然后同桌同学交换,把后三项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l、2题,然后同桌同学互相勾通解题过程及结果,3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编题,编完后,同桌交换解答。然后选几名代表叙述他们启编及解答过程,师生分析评判,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加以更正,同时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解答给予鼓励。

【教法说明】本组题是在巩固题组的基础上加以变式的题组。要明确按什么要求添括号。1、2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做适当的变式。通过自编题目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编题时,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开放性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

1、添括号法则。

2、回顾“添”,“不变”,“变”的含义(“添”是添上括号和括号前的符号;“不变”是指括号里各项符号都不变;“变”是括到括号内的各项符号都变)。

3、添括号是否正确可用去括号进行检验;去括号是运算的需要,添括号是适用代数式的变形。去括号与添括号应用比较广泛,必须认真掌握。

七、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 ;

(2) 的相反数为______________;

(3) ;

(4) ;

(5)若 ,则 ;

(6)在① 与 ,② 与 ,③ 与 ,④ 与 中互为相反数的组数为____________组。

2、把下列三项式写成单项式与二次式的差

(1) ; (2) 。

3、不改变多项式的值,把多项式 中的二次项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里,把一次项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内。

八、布置作业

自己编两个多项式,并且自己提出添括号的要求,然后按所提要求解答。

【说明】因课本上的练习题目,基本上都穿插在课上完成,自编题目更可以检验对本节内容的灵活掌握情况。

九、板书设计

篇6:添括号教案

添括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添括号法则,能熟练的按要求添括号。

能力目标:通过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知识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去括号和添括号对立统一,表现出数学的和谐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添括号法则。

难点:括号去添“-”号的添括号法则。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去括号的法则是怎样的?

2、出现多重括号,去括号的顺序是怎样的?

请同学去括号: a+(b+c)= a-(b+c)= 去括号后,分别把上面等式中等号两边的式子对调,可以得到:

a+b+c=a+(b+c)a-b-c=a-(b-c)观察对调后的两个等式中括号和各项正负号的变化,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讲授新课

1、添括号法则:

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不改变正负号; 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改变正负号。

2、做一做:课本108页

3、例题:计算

(1)214a+47a+53a;

(2)214a-39a-61a.4、检验方法:

在添括号的时候怎样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呢? 用去括号的方法检验。

三、练习:

教材109页

四、小结:

添括号法则: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正负号;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正负号。

篇7: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Word中如何添加带中括号[]的脚注和尾注

现在有很多刊物都要求文章中的脚注和尾注用[1]、[2]、[3]„„来标注但遗憾的是Word中并没有这种脚注格式怎么办现在可以用下面这种方式来达到目的很简单一分钟不到就可以搞定[1] 1.首先把文章中所有的脚注改为1、2、3„„的格式。具体操作是“插入”菜单“引用”“脚注和尾注”“编号格式”选择“1,2,3„„”“应用”注意是“应用”而不是“插入”这样文章中所有的脚注都变成了1、2、3„„的格式。如果文中的脚注本身就用的这种格式的话就可以跳过这一步。2.然后把文章中所有的脚注改为[1]、[2]、[3]„„的格式。点击“编辑”菜单“替换”使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后面的输入框中点击最下面的“高级”“特殊字符”“尾注标记”光标移到“替换为”后面的输入框输入“[^&]”点击“全部替换”就OK了。如果是尾注的话也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

篇8: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 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 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可是学生在学习“去括号法则”后, 在练习时经常会出现不能正确使用法则解题的错误, 虽然教师进行多次纠正但仍不能彻底矫正。例如许多学生在做练习:“去括号-8 (3a-2ab+4) 。”他们会出现以下解题过程:

解法一:-8 (3a-2ab+4) =-3a+2ab-4;

解法二:-8 (3a-2ab+4) =-8 (3a+2ab-4) ;

解法三:-8 (3a-2ab+4) =- (24a-16a b+32) =-24a+1 6ab-32。

显然解法一和解法二都是错误的, 解法三正确。在教学中笔者常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解?”, “他们解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这些学生解题思路的探究, 运用解法一和解法二的学生都说:“我们是用‘去括号法则’来解。根据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负号, 应将括号和它前面的负号去掉, 括号里面的各项改变负号即可。”而解法三的学生却说:“‘去括号法则’是在括号前只有负号时才能用, 这里出现了-8, 要用法则必须先变为括号前只有负号才行。”看来他们都是记住了法则的, 但理解的深度不同。解法一和解法二只是表面上记住了法则而机械地套用, 解法三是真正地理解了法则且正确地运用了法则解题, 结果也正确, 但解题长度增加了, 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能用其他去括号的方法来代替这一法则吗?”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都在为这一问题进行探究:由于“去括号法则”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分配法成立, 则既可以避免学生的上述错误, 又可缩短解题长度, 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因此, 它既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又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很有价值。

后来我在教学去括号的内容时, 就不再去讲“去括号法则”, 直接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例如:

对于形如“+ (x-2y) ”和“- (x-2y) ”的情况, 去括号时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1”和“-1”再用分配律。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后我发现, 学生凡是解答涉及去括号内容的问题时, 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和解题速度都有很大提高, 不再出现上述那样的错误。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综合教学方法的探究, 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明显优于“去括号法则”去括号。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 容易出错, 因此错误率高。

而且“去括号法则”是在有理数运算符号法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符号规则, 容易给学生记忆上造成困难和负担。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就已经是一个难点, 再增加一套符号法则, 容易给学生记忆上造成混乱, 学习上造成困难, 因此解题时容易出错。

2.“去括号法则”增加了学习时间和解题长度, 降低了学习效率。

因为, “去括

号法则”表述的是括号前系数的绝对值为1时的特殊情况, 而对于系数不为1时还要利用分配律转化才能利用, 因此, 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增加了解题长度。同时, 这一内容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所以又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相应地降低了学习效率。

3.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 易于理解与掌握。

因为, 学生在小学已学习并熟悉掌握了分配律, 此前又具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知识, 学习用分配律去括号时直接与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分配律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发生联系,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能直接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去, 因此,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自然、容易接受和理解。

4.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

返璞归真, 而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 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去括号法则”本质上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因而直接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到本质。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时没有中间转化的环节, 可直达结果, 从而减少了出现错误的机会, 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因此,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 减少了解题长度, 节省了学习时间, 相应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篇9:《括号》教学反思

反思二:教学重点不突出。在新授内容“[]”(中括号)的引入环节,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出示给了学生。没有让学生明确理解中括号的作用。

反思三:对教参的利用不够充分,理解的不透彻。在课堂的巡视环节相当于二次备课,应该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进行教学。

反思四:练习题的设置。如果一次多出示几道习题,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练习,都有收获。

反思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课堂上,自己讲的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急于给出答案。应该耐心的等等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反思六:学生的脱式计算掌握的不牢固。不明确同级计算和两级计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多给予一些练习,进行指导。

篇10:去括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去括号法则,难点是应用去括号法则进行运算。

教材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去括号方法,运用类比方法,得到了整式的去括号法则,这样的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自然,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

在总结出去括号发以后,又给出了一个顺口溜,这是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这样记起来容易。

本节课在设计中,安排了例1到例4的一个组题,进行自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以使学生更好地全方位的掌握去括号法则。另外,还安排了某些变式训练,更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去括号法则,又训练了他们的逆向思维。

但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表现,发现学生对括号前是“—”号时,去括号时易出错,如

(3x-1)-(2-5x+7)=3x-1-2-5x+7

或(3x-1)-(2-5x+7)=3x-1+2+5x-7,为此,在后面的练习中,需要反复练习让学生先说出括号里的各项分别是什么,去括号后,应怎样变。再让学生写出过程,尤其对于易错的学生,应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来理解并应用法则,已达到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去括号的运算。

晋公庙中学

篇11:《小括号》教学反思

第二点就是我要努力去做一名有耐心的老师。课堂上能够耐心的听学生把话说完整,从他们错误的回答中引导其他学生去思考,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让他们也学会耐心地倾听别人回答问题,学会帮助他人进步,同时也是在提高自己。

篇12:浅谈数学教材“去括号法则”

关键词:去括号法则,分配律试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各种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上都有“去括号法则”一节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学习“去括号法则”时经常会出现不能正确使用法则解题的错误, 虽然通过教师多次纠正但仍不能彻底矫正。“能不能用其他去括号的方法来代替这一法则呢?”笔者在一次听课时萌发了这一思考。

后来在一次全国性的新课程试验研讨会上, 本文作者跟南京师大马复教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主编) 谈了我们的想法, 马复教授很感兴趣。他建议我们进行实验, 并要求将实验结果研究写成书面材料给他。于是我们于2004年在我区两个农村学校进行了这一问题的教学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 实验研究对象。

成都市黎明中学2007级七年级2、4两个实验班各48人, 共96名学生和成都市柏合中学初2007级七年级1、2、3三个班共140名学生。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整个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对比实验研究;第二阶段为调查研究。

在对比实验研究阶段, 我们在黎明中学两个班分别采用“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和“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教学实验。前者我们称之为“对比班”, 后者称之为“实验班”。在“对比班”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和要求教学, 并讲明去括号法则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实验班”则不讲去括号法则, 直接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对于形如“- (x-2y) ”的情况, 去括号时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1”再用分配律。在结束新课后我们编制了14道只涉及去括号内容的题对这两个班进行测试。目的是通过测试比较两种方法对学生解题正确率和解题速度两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在调查研究阶段, 我们选择另一所完全按教材编写要求进行“去括号法则”教学的学校———成都市柏合中学进行测试。由于学生在学习去括号法则时已明确了法则的理论依据就是乘法分配律, 因此学生对两种方法都了解。我们这次测试的目的是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了“去括号法则”一段时间后到底愿意选用哪种方法进行去括号。测试时间选在学生学完“去括号法则”结束2个月后, 测试对象为该校初2007级七年级1、2、3三个班共140名学生。这次我们编制了10道涉及综合运用去括号内容的习题。

三、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1. 对比实验测试的统计分析。

对“去括号法则”掌握的程度, 我们根据学生做对题的个数分为成四类:

(1) 做对试题1到3个题的学生为掌握较差 (差) ; (2) 做对4到7个题的学生为基本掌握 (中) ; (3) 做对8到11个题的学生为较好掌握 (良) ; (4) 做对12到14个题的学生为熟练掌握 (优) 。

四类学生所占人数的百分比统计对比如下表:

(百分比)

用去括号法则所用时间为9到14分钟;用乘法分配律解题所用时间为7到10分钟。

由统计结果得, 做对1到3个题 (差) 和4到7个题 (中) 两种程度的学生, 实验班与对比班 (均以9%比10%) 差距不大, 但做对8到11个题 (良) 和作对12到14个题 (优) 的两类学生, 则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37%比33%和49%比43%) 。在解题的时间上, 实验班最快的要比对比班快2分钟, 而最慢的则更显出优势, 实验班比对比班少用4分钟。由此可以看出,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比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正确率高而且解题速度快。

2. 调研测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由以上统计和学生调查可以看出, 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明显优于去括号法则去括号。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去括号法则”, 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 容易出错, 因此错误率高。而且去括号法则是在有理数运算符号法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新的符号规则, 容易给学生记忆上造成困难和负担。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就已经是一个难点, 再增加一套符号法则, 容易给学生记忆上造成混乱, 学习上造成困难, 因此解题时容易出错; (2) “去括号法则”增加了学习时间和解题长度, 降低了学习效率。因为, 去括号法则表述的是括号前系数的绝对值为1时的特殊情况, 而对于系数不为1时的还要利用分配律转化才能利用, 因此, 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增加了解题长度。同时, 这一内容的学习至少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 所以又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相应地降低了学习效率; (3)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 易于理解与掌握。因为, 学生在小学已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分配律, 此前又具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知识, 学习用分配律去括号时直接与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分配律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发生联系,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能直接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去, 因此,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自然, 容易接受和理解; (4)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 返璞归真, 而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 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去括号法则本质上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因而直接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到本质。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时没有中间转化的环节, 可直达结果, 从而减少了出现错误的机会, 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因此, 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 减少了解题长度, 节省了学习时间, 相应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篇13:去括号教学反思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习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篇14:去括号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习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

篇15:《去括号》教学反思

在七(1)班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导入部分的内容,并理解去括号的法则。我再进行强调:“+→不变”、“—→全变号”。然后进行例题的示范讲解:依照法则,去掉括号和前面的符号,对括号里面的每一项进行变号。三个例题讲完了,感觉学生不知道我再讲什么,我还是让学生做练习,想看看情况再说。我抽了四个同学(基础偏差)做在黑板上,有两个同学的符号出了问题。

我再进行强调:“+→不变”、“—→全变号”。然后补充去括号:+(2a-b);-(2a-b)。让学生先体会去括号的法则,再讲例题。下课以后,好些同学却不知道怎么去括号。

作业情况:一半的同学基本掌握。

主要问题有:(1)分不清什么时候改变号;

(2)一个括号部分变号;

(3)括号前的常数只乘第一项或乘到其它括号。

前几年讲这部分内容时,也有这些问题,但出现的学生并不多,可我觉得比以前讲的要细一些,情况却比以前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上一篇:关于我的家乡青岛作文1200字:美丽的青岛——我的家下一篇:中学教学管理与教育科研经验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