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2024-04-15

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共9篇)

篇1: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石岭小学 段红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49页。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重点

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准备 小黑板 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说出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6×3+3 70-2×3 46-28+4 学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小黑板。教材中例3计算题改编成应用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一个文具盒7元钱,比一个笔记本贵5元,一个笔记本需要多少钱? 学生口答说出算式,7-5=2(元)(2)王明想买7个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口答说出算式:7×2=14(元)

(3)引导生概括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算式是怎样的,再求什么,算式是怎样的。

应该先求一本笔记本多少钱。用7-5=2(元)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再用7×2=14(元)求出7本笔记本的价钱。(4)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讨论:7×7-5和7×(7-5)有什么不同?

你会读这两道算式吗?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是否需要加括号?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吗,运算顺序上有什么改变? 引导学生解决以上问题:7×7-5读作:7乘7减5;7×(7-5)读作:7乘括号7减5。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改变了运算顺序。(5)学生独立计算,表述运算顺序。

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意义不相同,小括号表示先计算。7×(7-5)=7×2 =14 不含小括号,含有乘法和减法,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7×7-5 =49-5 =44 师生共同总结: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计算时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出示例3第二个算式:试一试。(77-42)÷7 师: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生:算式里含有小括号,不管有什么运算,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内练习

1.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2.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最后讨论找出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3.49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拓展练习

把下列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综合算式。33-27=6 8×9=72 3×9=27 41-32=9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

7×(7-5)(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石岭小学 段红云

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文具盒和买笔记本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出现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笔记本,再算7个笔记本多少钱,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不足的地方就是,当学生没有列出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时,通过分析题意,直接给出小括号,并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里面的要先算。

一、复习导入

师:说出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6×3+3 70-2×3 46-28+4 学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小黑板。教材中例3计算题改编成应用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一个文具盒7元钱,比一个笔记本贵5元,一个笔记本需要多少钱? 学生口答说出算式,7-5=2(元)(2)王明想买7个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口答说出算式:7×2=14(元)

(3)引导生概括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算式是怎样的,再求什么,算式是怎样的。

应该先求一本笔记本多少钱。用7-5=2(元)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再用7*2=14(元)求出7本笔记本的价钱。(4)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讨论:7×7-5和7×(7-5)有什么不同?

你会读这两道算式吗?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是否需要加括号?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吗,运算顺序上有什么改变? 引导学生解决以上问题:7*7-5读作:7乘7减5;7*(7-5)读作:7乘括号7减5。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改变了运算顺序。(5)学生独立计算,表述运算顺序。

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意义不相同,小括号表示先计算。7×(7-5)=7×2 =14 不含小括号,含有乘法和减法,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7×7-5 =49-5 =44 师生共同总结: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计算时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出示例3第二个算式:试一试。(77-42)÷7 师: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生:算式里含有小括号,不管有什么运算,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内练习

1.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2.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最后讨论找出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

3.49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拓展练习把下列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综合算式。33-27=6 8×9=72 3×9=27 41-32=9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篇2: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闫里学区段村学校  闫为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 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篇3: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 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先算乘法”“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 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 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 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 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 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 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 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 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 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 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 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2×36+20和12—80÷10, 分别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 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 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 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 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

1.出示主题图 (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 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 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

(2) 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 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 (元) 15×4=60 (元) 36+60=96 (元)

(5) 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 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 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乘后加) 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 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 再综合,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 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 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 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 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 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乘后减) , 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 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 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 也可以先分步列式, 再列出综合算式。

(2) 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 (元) 9×4=36 (元) 36+96=132 (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 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 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 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 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 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 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 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 要求逐步提高, 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 再进行完整的练习, 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和 (72-63) ÷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 (1+2) +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篇4: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给三位候选人准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课堂教学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功底。展示了他们在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方面的水平和独剑之处,教学效果理想。现将他们的一些教学片断和我的理解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导入

甲:先让学生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720÷6×2-20,84÷(8+6)×2。目的显然是复习本单元前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一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复习中结合第2题,教师还提醒学生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改变运算顺序可用括号。接着媒体出示第39页图中航模组、美术组以及相关信息,在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有关信息后,要求他们求出美术组有多少人,并列综合算式解答:(8+6)×2。当学生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后,媒体再出示:“我们(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引导学生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由此引出中括号。

乙:媒体出示条件稍作修改的主题图(把条件“我们组(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改为“我们组有14人”),让学生独立解答84÷(14×2)。在讲评中复习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然后再出示未作改动的主题图,要求学生先分步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引出中括号。

甲、乙两种导入,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还能节约时间,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当然,他们的分解组合是不同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复习旧知导入新授方面作用是差不多的,但在列出含有中括号的算式中乙稍比甲困难一点。

丙:游戏方法导人,先出示4、5、7、8四张扑克牌,要求学生根据四张牌的点数(每个数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算出得数24。在此基础上重新摆放四张牌的位置成:8、7、5、4,并提出不改变四个数的位置,在中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学生中先后出现8+7+5+4,(8-7+4)×4,8×(7+5)÷4等算式,当算式中出现小括号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添上小括号,这里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以复习前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追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得到算式[8-(7-5)]×4,8×[(7+5)÷4],引出中括号。用“算24点”游戏导入新授,显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顺理成章地复习了小括号的有关知识,引出了中括号。

二、新授

甲:当媒体出示例题,(8+6)×2=28,84÷28=3。学生分步解后,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列综合算式解答。然后媒体出示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1)84÷(8+6)×2,(2)84÷((8+6)x2),(3)84÷[(8+6)×2]。然后师生一起根据题意和运算顺序评析上述三个算式,介绍中括号,得出算式(3)符合题意和运算顺序。最后揭示教材第39页最后一句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乙:当媒体出示例题,将算式84÷(14×2)=3改为84÷(6+8×2)=3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发生了矛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中括号,小结运算顺序,并进行尝试练习。

丙:媒体出示例题。先让学生分步解答,再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出示不同的列法:84÷(8+6)×2,84÷[(8+6)×2],然后对照题意进行比较辨析。因为在导入中通过“算24点”已引入了中括号,简单介绍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所以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理解并确定正确的算式比较顺利。同时,教师还认真地介绍了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的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看得出,由于三位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认真复习了旧知。不仅让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还知道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要改变运算顺序可用括号,为新授打好了基础。所以新授的方式虽然不同,甲采用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教师评析的方式进行,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丙采用比较辨析的方式进行,但都比较顺利。教学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评析后主要让学生自己得出。实践中,大家还感到介绍递等式的脱式过程很有必要。

三、练习

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安排三道习题。

1.42×[169-(78+35)]72÷[960÷(245-165)]

2.540÷3+6×2180÷(36÷12)+6

540÷(3+6×2)180÷(36÷12+6)

540÷[(3+6)×2]180÷[36÷(12+6)]

3.

装了40袋大米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用计算器计算)

编者的主要意图是:第1题是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第2题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练习让学生整理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第3题让学生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甲:安排的练习有:(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4x[(80+120)÷25],672÷[8×(85-78)];(2)“想想做做”第l题;(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60÷[5×(48÷16)],90÷9-(6+1),90÷[9-(6+1)],24×[32-(24-2)];(4)添上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4×9-5-2,11-2+1×3,48÷7-6×2;(5)“想想做做”第2题。

乙:安排的练习有:“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题后比较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和第3题。

丙:安排的练习有:“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左边3小题(计算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看得出,三位老师安排的练习基本上是到位的,而且是吃透了编者安排“想想做做”的目的。甲、乙导入时利用了例题,甲还补充了一些练习题,乙完成了所有的3道“想想做做”,丙用“算24点”游戏导入,所以将“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3小题和第3题布置为课外作业。

四、小结

甲:提问形式进行:(1)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运算顺序是什么?

乙:采用老师提问,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的形式进行:(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丙:提问形式进行:今天学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读一读课本第40页的“你知道吗?”)

归纳小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小结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来确定。三位老师是注意这样做的,乙采用的方式新一点,感觉上效果也更好一点。

篇5: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22~P23),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学习20以内的加、减后,安排通过看图列式,看图讲故事,百以内数的加减后,又安排了一次,重点是通过求三个数的和、购物等,学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安排的混合运算,主要是结合简单的现实问题,在用已有经验分步计算的过程中,尝试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进而理解运算顺序,并试着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学习写答语。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牛刀小试,投影出示

(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6=90

678-299=379

90-4=4

379+46=92

2、大显身手

(1)29+326-483

420+191+78

20-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盒粉笔,又买来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数学24——2页

教学目标;

、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时:2时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探究新知

师:小化带100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小化还剩多少元钱?

生: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要想知道小化还剩多少元,必须先知道什么?(让学生弄明白问题与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生自己进行计算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

00—29—6

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减起。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位多练习几遍,一定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00—29=71(元)

71—6=1(元)

29+6=8(元)

00—8=1(元)

00—(29+6)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2—79—2

22—116+8

2—(79—2)

22—(116+8)

交流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二、练一练

第2,3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在交流时,让学生说计算法则。)

篇6: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案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35~36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安排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学习单元。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以及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流程1:基本练习

流程2:交流基本练习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3:情境引进

流程4:揭示课题

流程5:例题教学

第二段:新课教学

流程6:小结算法

流程7:试一试

流程8:交流试一试

流程9:想想做做1

流程10:交流想想做做1

流程11:想想做做2

流程12:想想做做3

第三段: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流程13:交流想想做做3 流程14:想想做做4

流程15:总结,课堂作业

第四段:小结、作业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1: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请看练习:课件出示基本练习题:(1)80 ÷ 10 = 8

(2)5 × 4 = 20 + 12 = 20 – 20 = 7

师:上面每组有联系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暂停)

流程2:交流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上题答案:(1)80 ÷ 10 + 12

(2)27 – 5 × 4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可以合并为„„,第二组可以合并为„„,同学们都写对了吗?那这两道算式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电脑出示下划线)你们看,算式中的划线部分要先算,像这样的算式要先算乘或除法,后算加或减法(电脑揭示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第二段:新课教学

流程3: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图略)。

师:请同学们看图片,下棋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老师正在文体商店为大家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请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同桌互相商量一下,然后在本子上列出算式。(暂停)

流程4:揭示课题

师: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可以列式为:课件出示综合算式:12 × 3 + 15 × 4

师:这是一道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出示课题:三步混合运算)。

流程5:例题教学

师:像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能根据我们以前的学习经验自己算一算吗?请大家在本子上先试一试,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流程6:小结算法

师:大家算好了吗?我们来看看小萝卜和小番茄分别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两种算法:

先来看小萝卜的方法:12 × 3 + 15 × 4

=36 + 15× 4

=36 + 60

=96

再来看小番茄的方法:12 × 3 + 15 × 4

=36 + 60

=96

师:同学们的算法和小番茄、小萝卜的方法一样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那请你比比看,哪一种计算过程更简便?简便在哪里呢?(暂停)

师:我们来看,像这样的混合运算,能够同时进行乘或除法两步计算的,就可以同时完成乘或除法计算,使得脱式过程更简洁。(揭示板书:同步进行乘或除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把刚才的问题解答过程写完整。(揭示单位名称和答语。)

流程7: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150 + 120 ÷ 6 × 5

师:我们继续看这一题,它的运算顺序还可以像刚才的题一样,同时进行乘或除两步计算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它需要分步进行乘或除计算(揭示板书:分步进行乘或除计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试一试,再互相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暂停)

流程8:交流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答案:150 + 120 ÷ 6 × 5

=150 + 20 × 5

=150 + 100

=250

师:来看它的计算过程,第一步先算120除以6得20,其他暂时不算的照抄下来,第二步算20乘5,其他照抄,第三步算150加100得250。同学们是这样算的吗?没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出示练习中的板书)。

第三段: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流程9: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80÷ 2 + 76 ÷ 4

240÷ 6﹣2 × 17

45﹣20× 3 ÷ 4

51﹣ 36÷3 ﹢25

师:这几道算式,我们分四人小组完成,每人选择一道在本子上做一做。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流程10:交流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答案:80÷ 2 + 76 ÷ 4

240÷ 6﹣2 × 17

= 40 + 19

= 40 – 34

= 59

= 6 45﹣20× 3 ÷ 4

51﹣ 36÷3 ﹢25 = 45 – 60 ÷ 4

= 51 – 12 ﹢25 = 45 – 15

= 39﹢25

= 30

= 64

师:我们来看计算结果,第一题,80÷ 2和 76 ÷ 4可以同时计算,结果是59;第二题,同样可以同时进行乘除两步计算,结果是6;第三题,先算20乘3得60,再算60除以4得15,最后算45减15得30;第四题,先算36除以3得12,再算51减12得39,最后算39加25得64。大家都算对了吗?你们看,同样是含有乘、除法和减法的算式,第二题可以同时计算乘、除法,第三题却只能按运算顺序逐步计算,所以我们在计算这样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时,一定要先明确它的运算顺序,再进行准确计算。

流程11: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440 – 200 ÷ 5 × 8

– 20 × 5 + 25

= 440 – 200÷ 40

= 120 × 30

= 440 –

= 3600

= 435

师:再来看这两道算式,它们的运算对吗?请你仔细观察,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分别错在哪里。(暂停)

反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找到这些计算中的错误了吗?先来看第一题,要先算200除以5得40,再算40乘8得320,最后算440减320得120;第二题,同样是运算顺序搞错了,应先算20乘5得100,再依次从左往右计算,结果是65。大家都改对了吗?

流程12: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25 × 30 + 25 × 20

840 ÷ 40 – 400 ÷ 40 ×(30+ 20)

(840 – 400)÷ 40

师:再来看这两组算式,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组在本子上完成,然后比较每组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再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暂停)

流程13:交流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答案:25×30 + 25×20

840÷40 – 400÷40

= 750 + 500

= 21– 10

= 1250

= 11

25×30+ 20)

(840–400)÷ 40

= 25 × 50

= 440 ÷ 40

= 1250

= 11

师:我们来看计算结果,第一组算式,第一道,25乘30表示30个25,再加上20个25,也就是50个25,得1250,第二道,25与30加20的和相乘,也表示50个25,同样得1250,这两题虽然算式不一样,但表示的意义一样,所以它们的结果也相同;第二组的两道算式,840除以40减400除以40的差与840减40的差除以40,结果也相同,都得11。同学们做对了吗?

流程1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图略)。

师:这一题,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暂停)

反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答案:72 ÷ 3 – 85 ÷ 5

=24 – 17

=7(平方米)

答: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7平方米。

师:要求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就是要求兵兵家平均每个人居住的平方米数比乐乐家多多少,可以列式为„„计算结果是7平方米。(暂停)

第四段:小结、作业

流程15:总结,课堂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计算这样的混合运算时,大家首先要明确它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每一步没有参与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同学们可要细心哦。(暂停)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6题。

篇7: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案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37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及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明确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使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同时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养成认真、细致的运算习惯,并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流程1:基本练习

流程2:反馈基本练习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3:例题教学

流程4:交流算法

第二段:新课教学

流程5:小结计算方法

流程6:想想做做1

流程7:交流想想做做1

流程8:想想做做2

第三段: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流程9:反馈比较

流程10:想想做做4

流程11:交流想想做做4

流程12:全课小结

流程13:课堂作业

第四段:小结、作业 第一段:基本练习流程1: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大家还记得这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码?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请看练习:

课件出示基本练习题:分别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8×2

(4)60÷(5×4)

(2)(38+12)×50

(5)6×3-18÷3

(3)15 – 6 + 9

(6)300-120+25×4

师:这些题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吧。(暂停)

流程2:反馈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1)72÷8×2

(4)60÷(5×4)

(2)(38+12)×50

(5)6×3-18÷3

(3)15 – 6 + 9

(6)300-120+25×4

师:大家都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算式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你们看,算式中的划线部分就是要先算的。

第二段:新课教学

流程3:例题教学

课件将基本练习最后一题改为:300-(120+25×4)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的最后一道算式稍稍改变一下,同学们看,这道算式加了小括号之后,运算顺序还跟原来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课件出示课题)。

这道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试着在书上算一算,然后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流程4:交流算法

课件出示计算过程和结果:300-(120+25×4)

= 300-(120+100)

= 300 – 220

= 80

师:大家看,这是一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第一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25乘4得100,第二步,算小括号里的120加100得220,最后再算括号外面的,用300减220得80。同学们是这样算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吧。(暂停)

流程5:小结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一定都明白了吧,像这样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揭示结语1: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段: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流程6: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37 + 29 × 3)÷ 4

×(20–78 ÷ 13)

师:这两道算式也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同学们会计算吗?请同桌2人各选择其中一道在本子上试一试,完成后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流程7:交流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答案:(37 + 29 × 3)÷ 4

×(20–78 ÷ 13)

=(37 + 87)÷ 4

=58 ×(20–6)

= 124 ÷ 4

=58 × 14

= 31

=812

师:我们来看计算结果,第一题,先算括号里面的,29乘3,得87,再算括号里的37加87得124,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结果是31;第二题,同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78除以13得6,20减6得14,最后算58乘14得812。注意,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计算括号里面的时候,也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揭示结语2: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流程8: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600 ÷(120 ÷ 60)

(26 + 14)× 70

600 ÷(10 + 120 ÷ 60)+ 14 ×(70 – 30)

(600 ÷10 + 120)÷ 60

(26 + 14)×(70 – 30)

师:再来看这两组算式,请同桌2人分别选择其中一组在本子上做一做,然后仔细观察,比一比,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暂停)

流程9:反馈比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答案:600÷(120 ÷ 60)

(26 + 14)× 70

=600 ÷2

= 40 × 70

=300

= 2800

600÷(10 + 120÷60)

26+14×(70–30)

=600 ÷(10 + 2)

= 26 + 14 × 40

=600 ÷ 12

= 26 + 560

=50

= 586

(600÷10+ 120)÷60

(26+14)×(70–30)

=(60 + 120)÷ 60

= 40 × 40

= 180 ÷ 60

= 1600

= 3

师:我们来看计算结果,第一组„„第二组,同学们都做对了吗?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组算式都是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但因为有的是两步运算,有的是三步运算,小括号的位置也不一样,所以运算顺序也就不一样,结果也不相同。你们发现了吗?

流程10: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图略)

师:接下来看这一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列综合算式解答,试试吧。(暂停)

流程11:交流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答案:140 +(140 × 2 + 50)

=140 +(280 + 50)

=140 + 330

=470(千克)

答:这一天共运进苹果470千克。

师:我们来看计算过程,要求这一天共运进苹果多少千克,就需要将上午运进的140千克和下午运进的相加,下午运进的比上午的2倍还多50千克,用140乘2再加50,也就是括号里面的,计算结果是470千克。同学们是这样想的吗?(暂停)

第四段:小结、作业

流程12: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同学们都清楚了吗?计算这样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在进行括号内或括号外的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吧。(暂停)

课件出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在进行括号内或括号外的计算时,都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流程13: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5两题。

篇8: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一、案例1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中括号, 会计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 课堂教学时,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后, 出示例题: 航模组:“我们组有男生8人, 女生6人。 ”合唱组:“我们组有84人。 ”美术组:“我们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 ”

师: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答后出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要求这个问题, 必须知道什么?

生:航模组的人数。

[边提问边板书:航模组人数:6+8=14 (人)

美术组人数:14×2=28 (人)

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84÷28=3]

师:能不能把这3道算式合成一道算式?

(学生在本子上写算式, 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生1:84÷[ (8+6) ×2) ]

生2:84÷ (8+6×2)

师:看第2个算式,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先算航模组, 这儿先算加法吗?要怎么样才能先算加法?

生:加小括号。

师:要再算美术组人数, 怎么办?

生3:用中括号。

师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并板书算式:84÷[ (8+6) ×2) ]

师:怎么读这道算式? (带领学生读, 然后齐读)

师:又有中括号, 又有小括号, 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生:小括号。

师介绍运算过程并板书。

二、案例2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课前没有让学生预习。 出示完例题情境图后, 引导学生整理图中的信息, 接着引出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必须先求出什么?

生:要先求出美术组的人数。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开始动笔列式计算, 我在巡视中发现, 有的孩子在嘀咕:这题不好列综合算式!我适时让学生停笔, 然后有目的地先找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回答, 我板书: (8+6) ×2

=14×2

=28 (人)

师:这算出的是什么?

生:美术组的人数。

师:然后怎么做?

生:用合唱组的人数除以美术组的人数:84÷28=3。 (我继续板书这道算式)

师:那这题可不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呢?

生1:84÷ (8+6) ×2

生2:不对! 这题按题意, 应该先算美术组的人数, 也就是要先算 (8+6) ×2。 可是这样列式, 先算8+6=14, 然后应该算84÷14, 这样就不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师:那该怎么列综合算式呢? 怎样才能先算 (8+6) ×2呢?

生3 (激动地) :我知道! 再添一个小括号, 应该这样:84÷[ (8+6) ×2]。

师:你们觉得这样列, 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吗? 我们一起看看。 8+6算出的是什么?

生:航模组的人数。

师:然后再算什么?

生:再算14×2。

师:这算出来的是什么?

生:美术组的人数。

师:符合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生4:可是……我觉得这样列式是符合题目的意思了, 可是有两个小括号, 看起来不清楚。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变清楚点?

生5:换个符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适时向学生介绍了中括号, 并把黑板上的算式改为:84÷[ (8+6) ×2) ]。

生2:可是, 这样列式, 应该先算什么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我知道。应该先算8+6=14, 再算14×2=28, 最后用84÷28。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5:因为这题要先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才好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最后求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 所以要按这样的顺序算。

三、反思

1.没有预习的课堂, 会有更多的精彩。

同样的教学内容, 出现了不一样的课堂。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生预习过这部分内容后, 早就知道了可以用中括号解决“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这一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就没那么浓厚了。 虽然教学效果很好, 但总让人觉得整个课堂比较平淡。 何况, 计算教学本身就不是那么有趣的。

可是, 在没有预习的课堂上, 学生意识到了解决今天这个问题, 光用小括号已不能解决了, 认知产生了冲突, 就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中括号就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而产生, 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出现, 学生印象深刻,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个课堂产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 也充满了数学味。

2.没有预习的课堂,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篇9: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上一篇:不简单的创业计划书下一篇:续写最后一课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