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4-04-19

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共8篇)

篇1: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制化建设是河西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与新城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新城法治建设水平,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法治之区”是新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一座现代化新城,不仅体现在一流的建筑、完善的设施、强大的经济实力等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严密的制度、规范的运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无形的方面,后者更是构成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内核。河西定位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处于全面建设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完善依法治区的体制机制,使“法治之区”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成为新城的一个突出特征、重要品牌,构成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2、依法治区是有效推进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治作为管理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具有引导、规范、惩戒和保障功能,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城建设处于快速推进期,与繁重的建设、发展任务相伴随的,是涉及群众、单位利益的调整,是集中反映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对各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重大考验。这一切,只有通过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区,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同时,只有用法治的观念、手段来规范各种行为,也才能打牢现代化新城的基础,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实现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新城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法制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能力。教育是整体提升依法治区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结合“四五”普法的深入实施,立足新区实际,突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法用法,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施政和管理的水平;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青少年、流动人口到全体人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明显降低发案率;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诚信经营,切实保护职工权益,实现职工、企业、社会的“共赢”。在抓好涉及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充分重视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提高新区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三轮清理,我区行政审批事项由2001年的439项削减为166项,精减率62%,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尤其是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行,进一步实现了政务公开、集中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好评。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新城建设同步,加快构建新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行政效能监察,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氛围,在新城逐步确立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程序合法、权力有限、责任政府、公共服务等基本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从源头上防治~,更好地适应新区发展要求。

3、以公、检、法、司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法贵在行”。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司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要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切实加强区公、检、法、司等部门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能力建设。既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强化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源头防范和治理,严查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加强对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有关违法案件的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把握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崭新的形象赢得公众对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普遍认可,努力为新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4、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实效。基层调解工作能起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领导接待和首问负责、分级调处、联动调处、定期排查和报告、办结报告和回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围绕“小矛盾不出社区(村),一般矛盾不出街道,重大矛盾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规范运作,提高效率,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拆迁建设涉及矛盾纠纷趋势、特点的研究分析,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提升新城法治建设的水平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领导方式。当前宏观形势趋紧,如何加快新城建设,确保以崭新形象迎接“十运会”的召开,实现新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考验。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法治观念,强调按规矩办事,围绕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和做群众工作“三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严格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机制,确保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沉下身子,做大量深入细致、艰苦扎实的工作,不断提高在困难条件下推进工作的能力,当前要在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大局下,努力找准工作着力点,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善于面向群众开展工

作,多做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确保新城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2、坚持齐抓共管、内外结合,切实加强党对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区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2001-2005年依法治区规划》和《“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牵头、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街道积极配合、全力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新城各类人群学法用法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精心组织好“两个条例”学教活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查找党内监督和维护党纪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责,教育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重视和支持~监督,努力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推进新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3、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工作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守法意识,又要标本兼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和解决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现象,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好依法治区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体系的意见》,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第九次党代会和纪委换届,深入调研思考,谋划未来五年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抓紧制定出台我区落实防治体系的《实施办法》,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为新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4、坚持法治与文明并举,积极创建首批“文明城区”。“文明”本身包含着“法治”的要求,没有“法治”就不能成就“文明”;“文明”又是“法治”的升华,当一切都按“文明”的标准、要求行事,“法治”也相应的水到渠成。法治建设是推进“文明新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不折不扣地抓紧抓好。当前,要抓住“十运”契机,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以提高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建设、重基础、重管理、重实效,从细微处入手,长抓不懈,集中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言行等突出问题,努力促成新区实现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绿化美化的生活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建邺,不断提升新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力争首批进入市“文明城区”行列,包括法治建设在内,努力建设一个当之无愧的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

篇2: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制化建设是河西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与新城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新城法治建设水平,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法治之区”是新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一座现代化新城,不仅体现在一流的建筑、完善的设施、强大的经济实力等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严密的制度、规范的运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无形的方面,后者更是构成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内核。河西定位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处于全面建设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完善依法治区的体制机制,使“法治之区”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成为新城的一个突出特征、重要品牌,构成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2、依法治区是有效推进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治作为管理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具有引导、规范、惩戒和保障功能,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城建设处于快速推进期,与繁重的建设、发展任务相伴随的,是涉及群众、单位利益的调整,是集中反映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对各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重大考验。这一切,只有通过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区,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同时,只有用法治的观念、手段来规范各种行为,也才能打牢现代化新城的基础,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实现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新城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法制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能力。教育是整体提升依法治区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结合“四五”普法的深入实施,立足新区实际,突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法用法,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施政和管理的水平;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青少年、流动人口到全体人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明显降低发案率;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诚信经营,切实保护职工权益,实现职工、企业、社会的“共赢”。在抓好涉及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充分重视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提高新区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三轮清理,我区行政审批事项由的439项削减为166项,精减率62%,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尤其是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行,进一步实现了政务公开、集中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好评。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新城建设同步,加快构建新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行政效能监察,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氛围,在新城逐步确立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程序合法、权力有限、责任政府、公共服务等基本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更好地适应新区发展要求。     3、以公、检、法、司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法贵在行”。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司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要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切实加强区公、检、法、司等部门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能力建设。既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强化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源头防范和治理,严查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加强对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有关违法案件的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把握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崭新的形象赢得公众对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普遍认可,努力为新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4、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实效。基层调解工作能起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领导接待和首问负责、分级调处、联动调处、定期排查和报告、办结报告和回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围绕“小矛盾不出社区(村),一般矛盾不出街道,重大矛盾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规范运作,提高效率,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拆迁建设涉及矛盾纠纷趋势、特点的研究分析,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提升新城法治建设的水平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领导方式。当前宏观形势趋紧,如何加快新城建设,确保以崭新形象迎接“十运会”的召开,实现新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考验。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法治观念,强调按规矩办事,围绕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和做群众工作“三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严格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机制,确保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沉下身子,做大量深入细致、艰苦扎实的工作,不断提高在困难条件下推进工作的能力,当前要在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大局下,努力找准工作着力点,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善于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多做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确保新城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2、坚持齐抓共管、内外结合,切实加强党对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区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区规划》和《“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牵头、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街道积极配合、全力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新城各类人群学法用法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精心组织好“两个条例”学教活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查找党内监督和维护党纪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责,教育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推进新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3、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守法意识,又要标本兼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和解决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现象,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好依法治区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意见》,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第九次党代会和纪委换届,深入调研思考,谋划未来五年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抓紧制定出台我区落实防治体系的《实施办法》,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为新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4、坚持法治与文明并举,积极创建首批“文明城区”。“文明”本身包含着“法治”的要求,没有“法治”就不能成就“文明”;“文明”又是“法治”的升华,当一切都按“文明”的标准、要求行事,“法治”也相应的水到渠成。法治建设是推进“文明新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不折不扣地抓紧抓好。当前,要抓住“十运”契机,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以提高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建设、重基础、重管理、重实效,从细微处入手,长抓不懈,集中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言行等突出问题,努力促成新区实现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绿化美化的生活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建邺,不断提升新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力争首批进入市“文明城区”行列,包括法治建设在内,努力建设一个当之无愧的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

 

篇3:医保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1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

1.1法律规定

社保法第24 条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了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25 条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了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1.2历史背景

社保法制定颁布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居保”)是两项分立的制度。当初立法讨论时,对于新农合如何定位、是否入法,意见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新农合是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明确,有必要在社保法中作出规定。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参保自愿,在筹资上以政府补助为主,不符合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不属于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且属于卫生部门的管理范畴,建议不在社保法中作出规定。

对于新农合与城居保是否并轨,当时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意见认为,应当在社保法中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实施”。也有意见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是社会保险,是一种医疗保障措施,在社会保险法里将其规范为一种保险行为,可能会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完善,需要慎重考虑。还有意见认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是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两个部门分别管理,立法要考虑到当前的状况,同时要为探索最优的基本保险管理体制留有余地,不一定写得太死。由于意见分歧较大,社保法最后仅做了一个非常原则的规定,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3改革新形势

近几年,两项制度分立带来的问题愈发凸显。在两个部门分别主管的格局下,经办机构重复、信息系统重复、居民重复参保、财政重复补贴等问题难以解决,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城乡割裂现象备受诟病。早在2013 年新一届政府履新时就提出了当年6 月前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的要求,后来因为部门意见分歧较大而一再推延。

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终于提上议事日程。该《意见》要求“整合基本制度政策”,提出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等“六统一”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理顺管理体制”,一是整合经办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理顺医保管理体制,统一基本医保行政管理职能;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二是创新经办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新经办服务模式,推进管办分开,引入竞争机制)。

1.4建议

鉴于“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和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新形势,社保法中有关新农合和城居保分立的规定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需要修订,建议明确“国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对该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原则等内容作出规定。此外,社保法中对缴费困难人员补贴政策的条文仅列在第25 条城居保部分,而没有列在第24 条新农合部分,违背了“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目标,建议一并修订。

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2.1基本背景和改革新形势

社保法颁布之时,我国尚未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因此社保法不可能作出有关大病保险的规定。2012 年8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试点三年之后,2015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要求到2017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紧密衔接,共同发挥托底保障功能。

2.2建议

鉴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新形势,建议社保法新增“国家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对该制度的基本定位和核心原则等内容作出规定。

3 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

3.1法律规定

社保法第27 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3.2现实问题

虽然社保法规定“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但是实际上,国家没有出台具体政策对这一累计缴费年限进行规定。1998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规定退休人员需累计缴费达到一定年限才可以享受基本医保待遇。实践中,为了保证职工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各统筹地区都对退休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作了相关规定,一般为20 至30 年不等。2010 年社保法颁布之后,“国家规定”的最低累计缴费年限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国家相关规定迟迟没有出台,导致各地在政策执行上遇到不少困难。

3.3建议

当时立法讨论最低累计缴费年限问题时,有建议提出参照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的最低缴费年限要求,明确规定“十五年”。但立法机关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后认为,“影响缴费年限的因素很多,且变化快,如医疗费增长速度、待遇水平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期望寿命等,很难准确测定缴费年限并保持不变。同时,每个时期缴费年限的调整要考虑当时的就业情况、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相关因素。因此,本法中不宜规定得太死。”客观地说,影响医保基金支出的因素比养老保险基金复杂得多,因此,在社保法中直接规定一个具体缴费年限确实比较困难,但应在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中予以明确,以利于各地政策执行。

此外,对于当前热议的“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大家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从法律角度看,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按照现行法律,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退一步说,即使以后政策研究的结果是职工医保退休人员需要继续缴费,那么也应当先通过社保法修订的相关程序之后才能实施,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4 医保转移接续

4.1法律规定

社保法第32 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4.2现实问题

实践中,所谓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实际上只是转移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而不转移统筹基金,加之医保退休人员无需缴费,因此会造成转入地和转出地之间的“不公平”。比如,某临近退休的参保人员将医保关系从甲地转入乙地,该参保人员主要在甲地缴费(因为退休后不需缴费),退休之后所有医保待遇均在乙地享受;相对地,乙地基本没有获得该参保人员的缴费,却要负担其退休后的所有医保费用。这种“不公平”导致各地医保关系转出容易、转入难,导致很多参保人的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不能同步转移。

4.3建议

在医疗保险暂时难以实现全国统筹的背景下,对于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保关系如何随本人转移,如何处理统筹基金转移问题,如何平衡医保关系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负担,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基本对等,这些问题亟需通过修订社保法或由国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予以明确。

5 医保先行支付与追偿

5.1法律规定

社保法第30 条规定:“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该规定对于保障遭受第三人侵害的参保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2现实问题

实践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其一,如何界定“第三人”?该“第三人”是否包括参保人的家庭成员?其二,医保基金先行支付之后,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社保经办机构向第三人行使追偿权?

5.3建议

关于“第三人”的界定。通常情形下,应当将参保人的家庭成员排除在“第三人”之外,除非其侵权行为是故意的。比如,可以在社保法中规定,除参保人的家庭成员故意造成参保人伤病之外,社保经办机构不得对参保人的家庭成员行使追偿权。

关于追偿权。为便于社保经办机构实现向第三人的追偿权,可在社保法中设定若干对参保人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医保基金对相关医疗费用先行支付之前,参保人放弃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的,医保基金不承担先行支付的责任”;“在医保基金对相关医疗费用先行支付之后,参保人未经社保经办机构同意放弃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的,该行为无效”;“参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致使社保经办机构不能行使对第三人的追偿权利的,社保经办机构可以扣减或者要求返还相应的费用”。此外,“社保经办机构向第三人行使追偿权利时,参保人应当向社保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文件和所知道的有关情况”。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Z].2010.

[2]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评估研究报告[R].2015.

[3]尹蔚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释义[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篇4:加快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建设;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04-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全国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地方法治建设的决定、规划、纲要或意见。2014年12月3日,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中国在江西省的具体实践。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法治公平正义价值,探索符合江西发展实际的模式,是建设法治江西的重要实践命题。

一、构筑多元动力机制模式

从世界各国法治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内生自发演进模式,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外生的政府推进模式[1]。30多年来,政府主导在我国法治建设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这种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型的法治发展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在法治改革初期,这一模式在短期内会取得巨大成效,通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有利于各种权力资源的调配,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改革阻力,使得法治建设实现跨越。但随着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政府推动为主的模式也将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可能导致法治建设的动力匮乏。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利益主体的诉求单一,容易凝聚社会共识,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加深,社会结构分层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利益冲突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常态,如果仍然将政府主导,将可能导致动力的匮乏。

(二)可能导致公众参与信心不足。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达致法治水平的基本前提是公众对政府权力行使的边界和程序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主导推动法治建设将容易模糊民众对国家权力的认识,可能会加剧国家中心主义观念对法治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

为避免陷入上述困境,有必要在法治江西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提升法治江西的民主维度。目前,对法治江西的建设,虽然江西的公众参与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参与途径仍然不够多样化,参与的法定效力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建构。因此,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模式转换,充分发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动力机制的作用,通过制度化的整合方式吸纳各方参与到法治江西建设中,不仅能凸显社会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也能有效抑制和消解法治变革给社会稳定和秩序带来的压力,为法治江西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全面融入江西整体发展战略

目前,江西省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2014年2月9日,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就如何推进经济领域法治建设,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江西发展战略实施,从政府决策、经济运行、行政体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标志着法治江西建设的宏伟蓝图已描绘完成。江西法治建设应当全面融入江西整体发展战略,以推进《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为总抓手,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法治江西建设,发挥法治建设在推动江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增强江西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江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加强制度构建。法律制度具有规范性、可预见性、强制性等特点。江西整体发展战略为避免朝令夕改、人走政息以及执行过程中作变通、打折扣现象的发生,有必要通过法律程序将相关战略固定下来,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地方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规制行政权力。《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是指导江西法治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对深化司法公开、完善司法责任、改革涉诉信访、完善司法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但其实施有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全方位地贯彻执行,规范政府部门的权力运行,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使法治建设为江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作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并强调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既是维系人们生存发展与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定有序的基础条件。江西属于传统的农业省份,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只有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法治江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法治软实力

(一)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信心。法治建设的根本是人民对法治的信仰、尊重和服从。当前,部分民众对法律缺乏信心,权益受到伤害时,不选择诉诸法律的维权途径。“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真正将法治确立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国民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文化灌输,才能使我们的国民逐步在其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2]。因此,树立法治信仰,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切实做到权在法下、官在法下,消除领导干部中的人治现象,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的权威,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倡导法治文化,提供法治动力。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建设一旦缺少法治文化的积淀,就失去深厚的社会基础。法治文化应该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克利福德.吉尔兹指出:“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3]这就要求在法治江西建设中,要注重本江西本土资源的充分开掘,加强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特征的新时期江西文化建设,将法治文化理念传播到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深入人心,提高公众的法律文化素质。

(三)运用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训,增强其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权力制约理念,恪守决策和行为的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的规范性。运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理政,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化轨道提供法治保证。

四、法治共同推进及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新一届中央集体的法治新方略、新要求、新部署。江西按照这一要求提出:“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江西建设中,一些违背法治原则的问题,如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等,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现实中各种阻碍法治的弊端,并非孤立或单一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在法治江西建设进程中,任何一项法治目标的实现,任何一种阻碍法治弊端的消除,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都是各项法治举措一体建设,共同推进的结果。因此,要结合江西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推进。

(一)加强公正司法的能力建设。公平正义是人类美好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江西法治建设离不开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也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终局裁判者,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司法人员要强化宗旨意识,端正价值取向,坚持职业操守,慎权为民。

(二)促进限权善政。法治的本质是限权治官,因此要加强对公权力的规制,梳理公权力,界定权力行使边界,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加强权力制衡,完善监督体系。切实做到习近平要求的,“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保障作用,提高经济社会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五、创建科学的法治指标体系是法治江西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创建科学的法治指标体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有效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法律权威具有重大意义。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要既能评价立法机关、政府、司法机关法治化发展水平,也能评价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状况;既能全面评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进程,又能全面评价保障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成效。因此,创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江西特点的指标体系,要根据江西法治建设实际情况,要不断提高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科学化水平,处理好国家与地方的关系,社会主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全民守法等形成与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结构严密、科学规范的指标系统,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情况给排序和分值以不同程度的动态调整,避免在指标的实际评估和后续考量方面缺乏动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J].法学研究,1998,(1).

〔2〕姜明安.如何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J].人民论坛,2013,(6).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篇5: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市委〔2003〕20号(2003年10月22日)

建设钱江新城,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快钱江新城建设,打造杭州中央商务区,构筑大都市新中心,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和提升我市在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的地位,在全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龙头、领跑和示范作用,根据报请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建设钱江新城的重要意义

1、加快钱江新城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在“发展、创新、为民”上不断求得新的突破。加快钱江新城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聚辐射,加快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展现“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辉映。

二、钱江新城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钱江新城规划建设范围为:东南至钱塘江,东北至杭甬铁路,西至秋涛路,北至艮山西路,规划总用地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由秋涛路、庆春东路、清江路和钱塘江围合的4.02平方公里区域为钱江新城核心区块。

钱江新城是杭州大都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CBD)。钱江新城建设要立足于杭州城市性质,把握时代脉搏,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强化中央商务区功能,构筑具有时代特征、杭州风格、钱塘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使之成为新世纪杭州大都市的象征和标识。

钱江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新城管委会”)受市政府委托,行使钱江新城开发、建设和管理职能。新城管委会要按照“统一规划,近远结合,分步实施”的方针和“两年打好基础,五年基本成形,八年全面竣工”的目标要求,先期建设沿江8平方公里区域。

1、两年打好基础。完成核心区块建设用地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两横九纵”道路建设,构筑起8平方公里区域内主要道路骨架,打通连接新老城区的解放路延伸工程;建设杭州大剧院、市民中心、文体中心、杭州棋院及庆春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建项目;完成15.8平方公

城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体现杭州城市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3、坚持高强度投入。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好中求快、适度超前,围绕建设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整体推进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招商引资,力争在建项目尽快竣工、已批项目尽快开工、储备项目尽快启动,全面推进钱江新城建设。

4、坚持高效能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职能转变,积极推进钱江新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精干、高效的指挥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办事程序。新城管委会要充分利用体制优势,行使好政府与企业双重职能,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调动市和区两个积极性。

四、加快钱江新城建设的保障措施

1、注重规划引导。新城管委会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设施配套的要求,在现有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核心区块的城市设计工作。要鼓励、引导具有中央商务区功能的新建超高层项目集中在钱江新城建设,老城区严格予以控制。

要根据钱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正确处理好新城整体规划与建筑单体的关系。所有项目设计必须

接收取,市、区各部门不再在钱江新城范围内收取任何规费。

钱江新城内的经营性用地,要采取拍卖、招投标、挂牌方式出让,严格控制行政划拨,原则上不再安排协议出让项目。要拓展思路,充分利用钱江新城其他资源(如道路、桥梁、地名冠名,广告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3、加快建设步伐。新城管委会负责组织钱江新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钱江新城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筹安排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要以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参与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钱江新城规模。

4、强化招商引资。新城管委会要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结合新城实际制定有关招商政策,强化政府招商、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对先期进入钱江新城并对钱江新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的项目,可采取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不同形式,鼓励其投资建设钱江新城。

5、提高办事绩效。

(1)根据市委专题会议纪要〔2001〕21号和省编委浙编〔2003〕10号、市编委杭编〔2002〕6号批复,新城管委会为正局级单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钱江新城规划区域内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篇6: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发展品牌农业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欠发达县市如何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如何增进农业品牌效应,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所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天台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全面梳理了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天台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品牌农业;现状;对策

品牌农业就是以品牌建立和综合运用为基本标志,以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造为保障,以强化差异和特色竞争力为重点,以寻求产业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形态。品牌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

路,也是提高天台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一、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台已有石梁牌高山蔬菜、人贵牌粮食制品等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石梁牌高山蔬菜和天台山云雾茶获得浙江名牌称号,有7个农产品中获得有机认证,有3个获得省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9个获得全国无公害认证,有效农副产品注册商标80件。天台的农业品牌建设与南边县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天台农业品牌呈现“三多三少”局面:注册商标产品多而形成规模的少,“大路产品”多而名牌产品少,“提篮小卖”多而挺进超市、走出国门的少。80件注册商标中有60件尚处于闲置状态,著名农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尽管天台山云雾茶、石梁牌高山蔬菜等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大奖,但并未产生其应有的效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空白,其相应企业产值大的才几千万元,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加工的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处于小、弱、散状态,由于规模不大,广告等宣传力度不强,更使天台农业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效益低下。农业品牌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天台农业品牌“长不大”值得思考。天台在农业品牌建设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部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天台一些农产品市场份额小、经济效益低。由于缺乏相应品牌,天台三州的茶叶、白鹤山毛科的柑桔等被其他县市低价收购后,经过包装后高价卖出,成了他人的嫁衣。二是护牌意识还不强,未能有效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优势。随着其他山区县市高山蔬菜产业的壮大,天台石梁镇农民未能在发展中创新,维护好石梁牌高山蔬菜的品牌优势,使得天台高山蔬菜产业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天台山牌茶叶实施统一包装,但茶叶未分等论级,良莠不齐,严重伤害了茶叶品牌。三是基地生产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其突出表现在,天台每年都化大力气搞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但天台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的相应农产品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大都市超市的常年供货,稳定性差,因而消售渠道狭窄,销售市场档次低,经营效益不佳。四是目前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天台茶叶、杨梅、梨等同类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多而杂,未能抱团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变成了浅碟

子产业,大宗交易无法装载,零星交易无法取得理想价格。

二、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全县应尽快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放开眼界,把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品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二)有序管理,实施农业品牌整合传统名优农业都以地域为基础,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通过有序管理,把有限的资源盘活,降低成本与分担风险,突显地方特色,并可掌握农产品价格定价主导权,实现网络化销售渠道。品牌整合后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已不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大品牌”涵盖下的所有产品,这就使得“大品牌”更趋向产业化的内涵,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使得天台有限财力在创建农业品牌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全县力争1-3年,做到全县同一类农产品主打一个品牌,并争取每一个产业创出2-3个在全省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天台“石梁牌”小花生已开始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炒制、统一包装,济公特产公司等四家茶叶企业也以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使用天台山牌商标的方式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为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销推介,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针对各大城市宣传,县里要分年、区块排出宣传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广大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跟上,占领农副产品根据地,站稳脚跟。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例如开化县就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的扶贫广告,宣传了开化的茶叶,创出了开化茶叶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多举并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品牌农业建设要求名特优农产品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1、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壮大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带动是农业经济快速腾飞的关键,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活动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与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坚持好中选优的原

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区域的扶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势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以三州乡乌药为核心的中药材基地,发展以石梁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山地蔬菜基地,发展以雷峰乡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以南屏乡紫莳药、小种蕃薯、吊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基地。

2、效益推动,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万元田建设就是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硬件与软件结合、优质良种与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提升改造传统种植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入占60%以上,其实质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化。天台现有万元田6174亩,作物类型有设施蔬菜、大棚西瓜、铁皮石斛、药材(主要为白术)、高山蔬菜、食用菌、杨梅、葡萄、茶柿混交、胡萝卜等十种,除设施蔬菜外,其余均属天台七大主导产业。目前天台除铁皮石斛为企业大规模种植外,其余万元田农作物占同类作物的比重较少,万元田受市场和灾害的双重约束,产值年际间波动大。因此,全面分析,经验总结现有“万元田”的种植模式、农作制度、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立足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万元田”建设硬件水平,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万元田”稳定发展,是发展壮大天台主导特色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篇7:加快临潼渭北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西安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位于临潼渭河以北,距西安市新行政中心18公里,距阎良航空城10公里,距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新丰编组站5公里,距西安国际港务区1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40公里。新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即将建成的行北渭河特大桥、秦汉大道将其与西安经济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潼新区连为一体。今年以来,临潼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精神,全面加快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启动和建设步伐,各项前期工作有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是规划功能合理完善。工业新城已批准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生态居住区、商业区三部分。工业区位于现代工业新城的北部,将建成为集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科技研发、新能源、商贸物流及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

代工业城;生态居住区位于新城的中南部,将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商业区位于新城的南部,将建成为集商务、办公、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规划中的大型水面,将为渭北新城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水上乐园。目前,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方案调研已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已进入评审阶段。

二是产业布局前沿科学。工业新城区域内实行项目审批、规划、土地、建设等环节封闭式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招商以低碳经济为前提,以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为主,将成为集研发、生产、商务、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基地,主要承载东南沿海一类工业企业西进及西安市三环以内工业企业的外迁。目前已完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内20平方公里地形勘探、测绘工作,汇编了基础资料,绘制了1:1000比例地形图,20平方公里已调整为允许建设用地,其中7.5平方公里已转化为可建设用地。

三是基础设施启动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达到“五通”,即路、水、电、气、热。区域内交通路网规划为“八纵十横”,将现代工业新城区域全面覆盖。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完成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20km的城市交通干道建设工作,初步达到“三通一平”的要求。目前,行北渭河大桥道路衔接问题、各专业管线的随路建设问题及规划区域内的总体环评工作协调已完成。正在进行道路放线、东西和南北20公里主干道路征地拆迁、路网及各专业管线建设工作。7月初可全面开工20公里主干道路建设。

篇8: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1 厦门数字地面电视的现状

在有线、无线、卫星和互联网构成的厦门广播电视立体覆盖系统中, 相对于卫视、台海宽频和有线网络的发展, 移动电视的发展较为缓慢。岛内, 公交车终端覆盖率不到60%;岛外, 移动电视终端数量低于5%。

厦门数字地面电视 (即厦门移动电视) 是福建省内唯一一个经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户外电视频道, 是厦门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数字地面电视适合移动接收, 它弥补了传统电视对户外人群覆盖的空白, 解决了户外人群和偏远农村无法收看电视的问题。同时它还担负着厦门市政府政务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发布的重要任务, 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唯一户外视屏宣传平台及厦门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自2006年1月开办以来, 厦门移动电视始终坚持以新闻资讯为主, 文体娱乐为辅的节目形式, 向观众呈现最新的新闻资讯、及时的事件报道、精彩的赛事播报等节目。特别是在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厦门移动电视第一时间向市民高频率传达灾害应急信息, 宣传防灾减灾常识。由于厦门移动电视在对外宣传、政府政务信息和应急信息发布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008年4月, 厦门移动电视被正式列入厦门市政府信息发布点, 成为政府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和政务信息宣传平台。

尽管如此, 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建设面临的问题

国内移动电视覆盖户外人群的主要手段, 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如轻轨地铁、公交车、轮船、公务车、旅游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 办公楼、医院、行政事业单位等公共服务窗口, 机场、车站、码头、商业广场等人群密集区) 安装移动电视接收终端, 提供公众收视。国内主要城市 (如上海、广州、杭州等) 均把地面电视的发展, 作为提高广播电视立体覆盖率的重要内容来抓。由于公交车乘客人流量大, 涉及面广等因素, 公交车辆的移动电视终端拥有率, 更是地面电视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 厦门移动电视所拥有公交车仅1500部, 不到本市公交车总量的一半, 其它公交车被另一家广告媒体所占有, 这对于广播电视立体覆盖网来说是一个缺失, 也是广播电视立体宣传阵地的一个缺失。另外, 由于现有移动电视采用单站点发射, 加上现有发射站的高度不足及岛内外山脉及密集高楼的影响, 移动电视信号在岛外的覆盖很不理想, 存在很多覆盖盲区。众多盲区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户外公共终端正常接收, 如楼宇终端、公交车载终端及活动广场大型LED终端等, 因此, 岛外移动电视终端因信号覆盖问题难以铺设 (岛外终端数量不足5%) , 移动电视在岛外的政府应急信息发布及户外宣传难以全面发挥作用, 这也是广播电视立体覆盖网的另一个缺失。这两个缺失成为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发展的瓶颈。

3 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建设的对策建议

《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基于移动电视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采集传输平台;完成移动电视信号盲区的补点项目工程, 以覆盖全市98%以上区域;完善公共接收终端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及厦漳泉同城化的战略规划, 打好五大宣传战役, 即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宣传战役、厦门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宣传战役、重大活动宣传战役、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战役及对外宣传战役, 我们应加快跟进省委省政府《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08-2020年) 》中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战略部署, 结合厦门“十二五”发展规划, 突破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发展的瓶颈, 加快厦门移动电视同城化网络建设、完善广播电视立体覆盖网。

主要措施如下:

(1) 加快移动电视信号闽三角及金门县的覆盖网络建设

在三市公交一体化城际公交的基础上构建政务和应急信息同城化移动电视发布平台, 对推动政府政务信息、防灾减灾信息以及公共安全信息的同城发布和共享具有重要作用。金门县“小三通”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对台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岛内外的信号覆盖:可采取单频网覆盖为主、局部补盲为辅的方式完成岛内通往岛外各行政区域中心的主要交通干道及区域中心及各新区的信号覆盖。交通主干道主要包括通往集美西客站的主干道、通往同安的同集路及BRT主干道、通往翔安的滨海大道及翔安海底隧道的交通干道;行政区域覆盖包括西客站区域中心、同安行政中心、翔安行政中心的信号覆盖。

漳泉两市的信号覆盖:节目内容用地下光缆传输至漳泉两市的无线发射中心, 建立漳泉本地移动电视单频网建设进行无线覆盖, 轻轨交通则以光缆传输、漏缆分配方式完成覆盖。

金门县区域的信号覆盖:目前厦门移动电视信号已覆盖金门部分海域, 可针对厦金航线客轮的航行路线, 在厦门环岛合适位置设置大功率的补盲设备, 朝金门方向进行信号的增强覆盖。

(2) 加快完善闽三角同城化及厦金航线移动电视终端平台建设

在闽三角及金门县的厦门移动电视信号覆盖网络建设完善之后, 迅速推进闽三角同城化及厦金航线移动电视终端平台建设, 包括取得三市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将厦门移动电视终端植入闽三角轻轨交通;建立闽三角城际公交移动电视发布平台;在厦金航线客轮上安装移动电视终端;进一步扩大厦门本市常规公交占有率以及提升楼宇固定终端品质与数量等, 以拓宽党的宣传渠道, 强化主流媒体对闽三角、金门县“小三通”户外人群的舆论引导作用, 加强对台宣传, 充分发挥厦门移动电视的政府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和政务信息宣传平台的重要作用。

(3) 加快移动电视主发射系统改造及移动电视制播平台的升级改造

为适应移动电视新形势下的信号覆盖需要, 对原有的移动电视主发射天馈系统进行改造, 将极化方式由水平极化改为垂直极化, 以提高移动电视的接收效果。

另外, 随着移动电视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移动电视不仅是在覆盖的地域面积和人群数量上的不断扩大, 同时, 收视人群层次也在发生变化, 移动电视的节目也因多层次化要求, 节目的制作量也伴随扩大, 为此, 移动电视原有的节目制作系统已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对原有节目制播系统进行扩容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以提升制播质量、适应厦门移动电视发展的需要。

(4) 加快推进闽三角偏远农村无线地面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解决偏远地区群众收视难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惠民工程。目前, 有线网络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 但在闽三角地区仍存在部分山区农民、海边渔民、工地民工等无法接收有线数字电视, 采用传统模拟无线收视其收视节目质量差、节目套数少, 而数字地面电视可以大大提高收视质量和增加节目套数, 是有线数字电视的必要补充, 有利于提高农村先进文化,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4 结论

由于厦门数字地面电视系统存在广播电视立体覆盖低、移动电视信号在岛外的覆盖很不理想, 存在很多覆盖盲区等问题的存在, 极大影响了厦门数字地面电视的发展, 影响了其在推进海西建设和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中的舆论宣传工作, 故应有新的对策对厦门数字地面电视进行建设。所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要加快移动电视信号闽三角及金门县的覆盖网络建设, 二是要加快完善闽三角同城化及厦金航线移动电视终端平台建设, 三是加快移动电视主发射系统改造及移动电视制播平台的升级改造, 四是要加快推进闽三角偏远农村无线地面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摘要:为了使厦门数字地面电视的建设更好地适应海西建设和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分析, 提出厦门数字地面电视建设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在人才迎春座谈会上的致辞(2011)下一篇: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