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24-05-04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精选8篇)

篇1: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2月4日是第十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中央政法委书记***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政法系统10年来获得“法治人物”称号的代表并与他们座谈。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新世纪以来的头10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伴随这一进程,全国法制宣传日已经成为传播法律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平台。“法治人物”评选成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认可,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10年来,共评选出“法治人物”78个,其中政法系统38个。在这些同志中,有打击拐卖儿童妇女犯罪的英雄、侦破命案要案的能手,抢救灾区被困群众的消防特警、代表国家履行国家义务的维和警察,有无私无谓惩治腐败、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官,有在审判岗位上用真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官,有热心从事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向困难群众传送党和政府温暖的司法行政人员和律师,有成功改造罪犯的监狱警察。这些同志虽然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都常年奋战在执法办案第一线,通过打击违法犯罪,捍卫了法律的尊严;通过服务人民,传递了法律的温暖;通过调节和诉讼,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他们以自己的生动实践宣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真谛,他们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全国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亿万人民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广大政法干警作为法治建设的一支专门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中承担者重大责任,肩负着光荣使命。希望大家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二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带着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办案,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三要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着法律的尊严、正义的力量,始终坚持公正廉洁执法,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四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立新功!

***强调,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实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时期,也将进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带头学习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各级普法主管部门和新闻宣传单位要认真总结全国法制宣传日设立10年来的成绩,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充分调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成就,大力宣传“法治人物”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参与者、自觉实践者。

篇2: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对普法教育工作的一些初浅探讨

中共绍兴县委副书记孙云耀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观点显明地提出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这一论点,从绍兴县普法教育的基本做法入手,介绍了绍兴县推进普法工作的实际经验,并此为据,对普法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深入普法教育工作要注重三个结合途径,对如何把握普法教育的工作关键点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见解。全文注重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普法教育工作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普法教育工作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全社会法治观念的进一步增强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显明地提出了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点明了普法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给普法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家层面讲,依法治国要依靠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县域层面讲,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更要依靠普法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

一、绍兴县普法教育的基本做法

2006年,绍兴县被省委、省府评为“2001-2005年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去年以来,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和绍兴市委关于推进绍兴法治建设的精神,绍兴县制订出台《中共绍兴县委关于推进法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扎实部署,大力推进全县法治建设工作。主要从抓实三个方面:

1、抓实机制建设。这些年来,绍兴县一直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民主法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保障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一是明确目标定位。绍兴县把普法教育目标定位在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上,即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

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着力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二是探索运作格局。绍兴县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大督促、部门合力的工作新局面。如针对“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县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并多次专题听取“四五”普法工作情况汇报;各职能部门按照规划要求,联系本职工作实际,扎实贯彻落实。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县、镇、村三级共确定千名普法宣传员、联络员,县成立普法宣讲团。全县上下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四五”普法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抓实普教重点。在抓好全民普法教育的同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外来人员的普法宣传教育。一是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绍兴县专门制订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并通过邀请省内外法律专家讲座、开展《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学习活动、WTO基本知识、依法行政知识的考试、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加强对干部的普法教育。二是深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绍兴县组织编写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送至全县各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法制讲师团,聘请百名法制副校长;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开展“小手拉大手,把法带回家”主题教育等等。三是优化社区和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根据社区、农村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开展了“法律进社区”活动。在农村,结合村(居)两委会换届选举,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宣传月活动;结合农村电化教育,开展学法、守法、维权活动;结合送法下乡,进行法制文艺、法制展览等宣传教育。四是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企业法制教育的试点,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有关WTO规则、安全生产、合同法等方面的法律培训。加强对外来人员普法教育,免费赠发《流动人员常用法律知识手册》等。

3、抓实普治并举。在普法教育中坚持做到学用结合,以普法推动执法,以执

法来推进普法,不断将依法治县的进程推向深入。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县法院全面实行立审分离制、审执分立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县检察院对审批捕工作实行“三提一核”制度,完善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等制度;县公安局认真贯彻公安部的“五条禁令”健全与完善各项执法责任制,推行社区警务“一派两驻”工作模式;县司法局和县委政法委创新维稳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321”维稳机制。二是规范执法行为。政府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纳入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利用行政复议、执法投诉监督这两种法律手段,加大对执法责任制的督查检查力度。三是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基础上,拓展领域,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社区”的创建工作,使全县“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面达100%。

二、深入普法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通过普法教育活动,使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深化,各项事业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党委政府牢固树立起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在重大涉法决策事项事前都能自觉进行法律咨询、论证,以确保决策内容的合法性。执法任务重的机关部门,大多设立了专门的法制机构,负责审核各类规范性文件,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二是执法人员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提升。执法部门通过普法教育工作,在一手抓维护稳定的同时,一手抓好了自身建设,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强化执法理念,完善执法制度,行政执法水平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经济建设、城市拆迁和城市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依靠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依法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是广大群众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通过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实践,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广大企业、社区和群众越来越相信和依靠法律,能够

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法治观念和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

四是社会政治形势进一步稳定。通过普法教育工作,社会政治进一步趋于稳定,治安秩序更趋良好,经济状况运行平稳,未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违法犯罪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得到不断降低。

三、深入普法教育工作的几种途径

在普法教育工作中,往往会体会到难以抓住着力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三个结合,促进普法教育工作更富实效。

1、普法教育在与主题教育结合中更具针对性。每个阶段的主题教育不一相同,最近的全面开展的“作风建设年”活动,把普法教育与更好地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绍兴县把“两个更加”活动作为“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抓手,即“让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满意”,依法行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使普法教育工作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加明显。

2、普法教育在与法治实践结合中更具创新力。普法教育要注重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到依法、执法、护法工作中。要围绕司法、执法、普法、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等环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普法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和推进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普法内容、创新普法方式、创新普法机制。

3、普法教育在与道德建设结合中更具生命力。普法教育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人们思想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要加强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结合了道理建设的普法教育在实践中必将更加具有生命力。

四、把握普法教育的工作关键点

二十多年来法制宣传教育的宝贵经验,在继承一切有效传统形式的同时,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和工作重点,把握好普法教育的工作方法十分关键。

1、提升普法教育的渗透力。切实强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社

会责任,大力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重点法律问题、法律事件宣传的管理。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结合群众身边的涉法事件,采取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的表现形式,努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2、占领普法教育的制高点。要加强宣传园地建设,在公共场所建立固定和流动法制宣传设施,并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区市民学校、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加强传媒阵地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法制教育活动;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利用法律服务热线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3、增强普法教育的软实力。积极组织创作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社会效果好、受群众欢迎的法制文艺作品,组织全国法制文艺作品评比,推出一批法制文艺精品。要经常组织法制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法制文艺作品的感染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文化需求。

4、强化普法教育的主体性。广大人民群众是普法教育的收益者,理应成为普法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把学法、懂法、用法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职能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

篇3: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农村,民主,新农村建设

1“十五”期间村级民主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1.1 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摆上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村级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出台了加强村务民主监督和管理的一系列文件, 对全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建立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 组织、民政部门牵头, 纪检、监察、农经等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

1.2 民主管理机制初步确立。

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依安县从建章立制入手, 完善运行机制, 丰富工作手段, 村务民主决策机制得到落实, 全县实行了村务管理重大问题由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

1.3 村务公开稳步推行。

1998年推行村务公开以来, 各乡镇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进行指导和协调。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等部门多次组织开展了村务公开工作专项检查,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下发了指导性文件, 对村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公开格式、公开时间、公开程序作了明确, 规定村务管理重大事项要及时公布, 经济较发达村的财务要每月公布一次、其他村每季度公布一次。

1.4 民主选举顺利实施。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 依安县在1999年、2002年、2005年先后开展了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各级党委、政府对换届选举十分重视, 切实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县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直接选举的有关规定, 积极做好指导工作。通过民主选举, 一大批素质高、群众拥护的村民走上了村委会管理岗位;新的选举方式赢得了民心, 群众普遍感到满意。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安县村级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急需研究解决, 特别是有些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 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群体性上访现象不断出现, 甚至出现要求罢免村自治组织成员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民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二是村务公开不规范。突出的是财务公开问题, 有部分行政村的村务公开栏已成摆设, 存在着内容不全、时效性差等问题, 三是群众对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不是很高, 认为制度定了, 办法有了, 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变成“形式来了一阵风, 形式过后没人问”的状况。四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视不够。

3 新时期依安县村级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3.1 深化认识, 明确民主管理在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中重要地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重任, 而且严格界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五句话、二十字”的建设标准。“管理民主”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足以表明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地位。第一, 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高度的民主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特征, 没有管理上的民主, 新农村的实质和内容都是不完整的。第二, 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在新农村建设中仅注意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而忽视管理民主, 或者仅注重发展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忽视生产关系调整和农村政策的落实, 就必须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即使生产发展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无法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三, 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民主管理属生产关系范畴。其主要功能是有效调动农民群众的内在积极性, 调动蕴含在人民中的巨大生产潜能。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予, 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根本不可能的。

3.2 创新机制, 不断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的形式、内容和举措

3.2.1 增加村务公开透明度, 扩大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

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农民最关心的是钱从那里来的又到那里去了, 村里的资产都卖给谁了, 怎么卖的, 卖的钱都干啥用了。因此村务公开的核心内容是财务公开。我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农民意愿, 增加村务公开透明度。消除“不想公开、不愿公开、没啥公开”的错误想法, 严惩“假公开、半公开、不公开”的不法行为。改革公开内容。除法定必须公开的内容外, 要因地制宜地把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务及时公开。

3.2.2 完善“村财民理乡代管”体制, 保证农民群众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权。

依安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全县148个村全部实行了“村财民理乡代管”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 是在坚持集体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 村里设民主理财小组, 乡镇农经部门设立“村级财务核算委托代理中心”, 由乡镇经管站代理村级财务核算, 村里实行报帐制。这项制度的实施, 减少了村级财会人员, 节约了村级经费支出, 杜绝了一些损失浪费的现象。但具体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个别乡镇领导代为审批村级财务, 剥夺了村级组织的审批权, 扼杀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一些有效债权不能及时回收;乡镇财政所高村级收入帐户, 乡镇经管站设村级支出账户, 致使农经部门设立的村级财务核算中心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一些村干部感到报账制花钱不方便, 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和变卖收入公款私存, 坐收坐支, 造成一部分村集体资金体外循环, 出现了“小金库”、“两套帐”;个别村的村民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民主理财小组的公章在“老三位”手中掌握, 随便盖章, 等等。

3.2.3 坚持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

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是村级组织的最高权利机关, 是农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有效组织形式。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是党在农村确定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党“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村民代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议事不规范、表决无记录、作用发挥不好等问题。

3.3 加强领导, 确保村级民主管理取得实效

3.3.1 建立村级民主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村级民主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担任, 成员由组织部、人大农林委、民政局、监察局、税改办、农委、农经总站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的办公室设在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具体负责全县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情况综合、协调督导和目标考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负起责任。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形成层层负责,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已将民主管理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

3.3.2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

村级班子是民主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决定着民主管理的成败。因此, 一是配齐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用好的作风选人, 选作风好的人。具备条件的地方, 提倡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支部书记的选拔, 除了按着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外, 要进一步拓宽选人范围。可以选派乡干部特别是乡镇后备干部到村里任职,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练和考验, 担任支部书记。二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 防止个人专权。三是加强对村级班子成员的培训。采取集中或分散培训的形式, 对村级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使他们知法律、懂政策、会管理、善服务, 不断的提高他们民主管理的意识、本领和能力。

篇4: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普法机构。成立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领导、指导、统筹协调全省教育系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政策法规处。各地各校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地、本校法治宣传教育规划、计划的制定,并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

(二)制定规划,明确普法重点。印发《云南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和《云南省教育系统2011-2015依法治教规划》,针对教育系统的群体特点,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学校校长、教师、青少年学生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深化“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活动。

(三)专款专用,保障普法经费。“六五”普法期间,省教育厅每年均安排普法宣传等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障普法工作顺利开展。2011年安排20万元,2012年安排25万元,2013年安排45万元,2014年安排40万元,2015年安排80万元。各地各校根据实际设立普法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重大活动有专门经费予以保障。

(四)加强监督,确保普法成效。省教育厅完善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法工作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机制,促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将“六五”普法纳入对州、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二、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法治宣传教育

(一)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省教育厅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与各部处室、直属事业单位签订《云南省教育厅依法治教工作责任书》,明确要求“积极组织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学习档案”。2015年7月,组织开展了“法律进机关”活动情况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

(二)加强厅机关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2014年5月,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系列讲座光盘和案例读本配发各部处室、直属事业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2014年6月,邀请云南大学杨临宏教授为全体干部职工作“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建设法治政府”专题讲座。2014年12月,邀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维川同志作“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三)开展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2011年12月,为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素质和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组织全厅在编在职公务员、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参公管理工作人员,开展行政强制法学习考试和行政执法培训考试,全厅共180人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

(四)面向全系统组织开展法治培训。2014年7月,举办全省教育系统法制骨干专题培训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近270人参加培训。2015年10月,举办全省教育系统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近280人参加培训。此外,“六五”普法期间,组织全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参加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法治培训达1 300多人次。

三、创新开展教职工及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

(一)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2014年开展云南省首届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全省共有1 050所学校的20万余名中小学生、教师及家长参加了竞赛活动; 2015年,全省共有 1 105所学校的28万余名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参加云南省第二届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二)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2014年,组织教师及大学生参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省教育厅获杰出组织奖,曲靖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10篇作品获二等奖,7篇作品获三等奖,56篇作品获优秀奖。

(三)组织参加宪法知识竞赛活动。2014年,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参加司法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全国普法办开展的“全国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活动,成绩突出,省教育厅获优秀组织奖。

(四)在《云南教育》杂志上开设“教育法治”专栏。2014年9月起,在《云南教育》开设“教育法治”专栏,以案说法、法规解读、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月刊登1~2篇法治宣传文章。

(五)与教育部同步举行中小学宪法晨读活动。2015年12月4日上午,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司法厅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承办云南分会场活动。全省各地积极组织中小学同步举行中小学宪法晨读活动。

(六)组织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2015年11月,组织参加教育部开展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全省共1 554所中小学校的584 538名中小学生参加,参赛人数居全国第六,326 037名中小学生进入复赛。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另有12家州(市)、县(市、区)教育局、337所学校获奖。

(七)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自2014年9月起,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云南法制报社联合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云南法制报》每周安排1期《校园与法》专刊,截至2015年底刊发65期,刊登稿件700余篇,向学校捐赠报纸9 000多份。

在省委、省政府以及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经过全省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我省“六五”普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绩已属过去,未来更加可期。在“七五”普法期间,我们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力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5: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性质方向、根本保障和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各个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提出,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

总目标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全面依法治国是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涉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作出总体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围绕为什么推进依法治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探索,形成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在深刻总结成功经验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质、整体架构、工作布局、重大任务等,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目标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法治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综观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和发展道路不同,法治模式和法律体系也

各不相同。我们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要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方向,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就能有效抵御“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多党政治”等法治西化思潮,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总目标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和重大贡献,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推动都更有科学性、更富规律性、更具创造性。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道路问题不能含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正确的法治道路书上抄不来,别人送不来,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好这条道路,必须从我国实际出

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始终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目的。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快完善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确保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强化监督责任,提高监督实效,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没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法治就难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要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

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坚实的物质经费保障。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治国必先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在工作布局中推进重点任务。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必须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就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主要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党的十九大围绕这一基本格局对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些部署和要求,抓住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任务,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宪法乃九鼎重器。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促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五、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之所以能迅速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最根本的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面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决策,这是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统一领导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更好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意义十分重大、作用十分关键。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南,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根本原则,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全面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执行。

正确认识把握党和法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针对国内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企图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达到否定、取消党的领导的目的,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

篇6: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要提高对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精辟地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由此可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的法律负责,严格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执法权,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本质。

在人民和政府关系的认识上,注重向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人民政府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因此,政府机关在工作中,应当体现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一致性,体现对上级机关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过去在政府管理中要求公民履行义务多,保护公民权利少,甚至出现一些政府部门争权夺利、推诿责任的现象。因此要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必须加强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二、要通过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三、要在依法治国中把握正确的原则。

一是法律优先原则。指行政机关和执法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冲突,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整个社会,尤其是行政机关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二是程序公开原则。这包括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以及行政行为中涉及到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没有程序公开,人民就没有知情权,行政权力就难以受到人民广泛的监督,公民权利就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三是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和执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由于行政权、执法权具有管理领域广、主动性强、自由裁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等特点,它既是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又是容易滥用的一项权力,因此必须依法监督行政权和执法权。四是法律救济原则。指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济机制。政府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管理的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就是这样一个司法审查机制。

四、要在依法治国中强化四方面的工作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法制的作用,逐步实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强化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在全社会公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其法律意识,使社会团体和公民能够自觉用法律规定规范自身行为,履行自身义务和权利,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经过了二十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国的普法工作已进入的“五五”普法的启动年。法制宣传工作不仅是面对人民群众,也是面对广大政府机关和代表政府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要通过全面的法制宣传,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理念,更好地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近年来对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李嘉廷等大要案的查处,充分证明我们在努力认真地建设法制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法律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正逐步深入人心。同时也要看到,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方面,领导干部的影响和行为是很大的,因此在执法工作中,必须加大规范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的力度。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一方面要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执法监督,不准徇私枉法,不准滥用职权,不准收受贿赂,不准歪曲事实,不准玩忽职守。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使政府重大事项的办理和重要问题的决策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要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以防止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发生。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的决定,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做到集体研究,科学决策,尽可能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篇7: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习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11月29日,我们广大教师在杨校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并对加强司法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出明确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推进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关于建设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关于执政方式,将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关于根本宗旨,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于工作方针,强调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通过本次学习,使学校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我在学习中也收益非浅、感触颇多,下面就个人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爱国守法,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规范要求,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坚持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爱心去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歧视学生,更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京口实小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代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学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方法结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各自的功能,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8: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统一战线;法治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新背景下,统战工作应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快推进法治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已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施行,这是统战工作史上第一部党内法规,是统战工作走向法治化的重要标志。统战部门应以《条例》的颁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法治化。

一、新时期统战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统战工作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包括统一战线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这必然要求统战工作法治化并有所作为。

首先,统战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凝聚思想共识。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中,需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把思想统一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来,夯实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统战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力量支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统一战线人才集聚、智力密集、联系广泛,通过开展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能够有效地促进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彰显和提升党的领导力、强化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有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反映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三,统战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统一战线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巨大优势,汇聚了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意见建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统战工作法治化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统战工作也正在进入新常态,必须实现法治化转型。但一些统战干部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识还不强,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政治思维惯性较大,集中表现为统战理念和方式运用得多,法治理念和方式运用得少;一些统战干部法律意识淡漠,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不能依法办事,有的甚至无视法律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同时,随着统战成员数量的增加、分布的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样化,统战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存在显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人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强制手段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法治在定纷止争中的作用。加强统战工作法治化建设,对提升统战工作的公信力意义重大。

二、新时期加强统战工作法治化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统战政策法律体系

统一战线领域政策法律体系作为整个法制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健全完善程度和落实程度,决定了依法治国进程的全面推进。统战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起步较晚,表现出零散性的总体特征。除《条例》外,一些与统战有关的核心法规尚未出台,如没有专门保障政治协商权利、民族团结、宗教事务治理的法律。现有与统战有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表述模糊的现象。如宪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统一战线的地位,但没有明确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形式。因此要以《条例》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党内统战法规体系,与其他党内法规相衔接;要强化监督问责条款;要以宪法为依据,以部门法为骨干,加强对已成熟定型的统战政策的研究,推动统战政策向法律法规转化;要把统战政策、党内统战法规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中,新增、修订一批与统一战线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提高统战工作队伍的整体法治素质

统一战线不仅要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更要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示范带动者,带头尊法、守法、护法。一要加强统战一战线成员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育,形成法治共识。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深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意义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加深对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把握,不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和运用法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坚守法律底线。二要适时调整统一战线内部构成要素,积极吸纳具有法治知识和法治能力的成员加入到统一战线队伍中来,打造一支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统战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

(三)建立健全畅通高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的法治渠道

统一战线的任务和职责之一就是为统一战线各个阶层和群体搭建一个实现政治参与的平台,构筑一条实现政治参与的渠道。但现行人民统一战线的运作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方式,即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形式,而民主党派如何在统一战线中充分发挥作用,防止和纠正执政党执政的失误,却并未能有效地发挥作来。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政党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知情和反馈机制,增加讨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使协商对凝聚共识、优化决策起到作用。可见健全畅通而有效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是充分发扬民主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社会成员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的有力保障,还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可以利用统一战线包容性强和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人大、政协以及各种社团和民间组织,团结新的利益群体,广泛加强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并将其吸引到统一战线中来,使他们能够在统一战线中找到应有的民主诉求的渠道,扩大社会民主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丛淼.社会转型期基层统战工作法治化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4).

[2]韩瑞碧,林华山.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6).

上一篇:同学情七年级作文下一篇:年二年级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