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2024-05-04

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共10篇)

篇1: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迫切需要。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丰富,我们对法治与宏观调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正是对多年有益经验的总结。科学的宏观调控应该是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的宏观调控,这是我国宏观调控走向成熟的标志。发展改革部门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综合部门,更要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宏观调控。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关于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做出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四中全会《决定》强调立法要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发展改革部门更应当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下规范改革。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职能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坚决把市场能办好的事交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事交给社会,基层能办好的事交给基层。同时,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篇2: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2008年6月12日辽源日报社撰稿

市委常委、副市长 李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依法行政”,这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为保证这一重要精神的落实,进一步加快和谐辽源建设,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会议,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深化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的理解和落实,我也借此机会谈谈对法治政府建设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客观现实

探索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个人体会:一是政府活动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的各级政府的活动空间正在不断地开放和拓展,全方位地开展社会或社区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国与国政府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交往和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交往和合作双方相关法律和话语体系的趋同性,俗话说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二是政府的责任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臣民社会向现代社会、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政府的权力实质上已经上升为按照国家意志的政治委托和公民的民主意愿,来行使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三是政府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实践证明,仅仅单纯依靠国家力量来管理和控制一切的执政方式,既力不从心,也没有必要,必须要建立新的社会治理体系,重视非政府力量,逐步实现由权利政治向公益政治的过渡。另外,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和民主诉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行政体制改革给予回应和适应。

二、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实践

法治政府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时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支配。它强调的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的存在。法治政府主要有4个标志:行政权利法定化;行政程序公开化;行政执法规范化;法律监督体制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1989年)。中国为重建和发展行政法制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表现为:第一,恢复原有法制,解决行政领域无法可依的问题。第二,制定新宪法,确定行政法制的宗旨和发展方向。第三,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第四,确立行政立法制度,健全行政法制。第五,建立行政司法制度,保障公正行政。我们党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4年明确提出“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转变为既要依政策办事,又要依法律办事”。

——发展阶段(1989年-1997年党的十五大)。我国的依法行政建设朝着更高更新阶段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诉讼法》的颁行,正式确立了“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为行政权的行使,提供了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第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标志着我国的人事管理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第三,《国家赔偿法》的颁行,落实了行政侵权的国家赔偿责任。第四,《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的颁行,为行政权的行使,设定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第五,《行政处罚法》的颁行,较好地解决了对行政处罚行为的程序制约问题,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民主法治的精神和原则,对保障处罚权的合法公正行使,防止处罚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为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积累了经验。第六,行政管理领域众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颁行,为行

政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依据,设定了行为规则。第七,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原则。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一切公职人员都要带头学法懂法,做执法守法的模范。”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进一步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治国方针。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确定下来。

——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指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2003年《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该法是继《行政诉讼法》及《行政处罚法》后我国行政法制建设领域又—部极其重要的法律,其对于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于2004年制定和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20多年来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确认为制度,全面确立了我国未来10年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这是对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的深化、细化和发展,是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对依法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依法行政基本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进展速度较快,成效显著,主要体现为:政府从主要依政策、命令行政转为依法行政;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简单的命令与服从到“民”可以告“官”;行政侵权责任从“落实政策”到可以要求国家赔偿;人事行政管理从实行传统的干部管理到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政府及其公务员从只是“管理者与监督者”到亦是“被监督者与责任承担者”;对行政权的控制从只注重实体制约到同时注重程序规范。

三、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法治化进程中虽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一些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普法工作强化了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干部的意识还没有强化起来,“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白头(批示)、白头不如口头(电话)”等现象还存在。更有甚者,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是制度建设还不能完全达到行政管理的需要,有些亟需规范的领域或方面还无法可依,尤其是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还很少。如,北京密云县“2·05”特大伤亡事故,依据的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务院和北京市的关于重大安全行政责任事故追究的相关规定。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纪处

分方面的部门规章《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绩处分暂行规定》的出台,为这方面的问责提供了依据。

三是在行政执法方面,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多头执法,乱执法,执法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与立法职责边界不清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和复杂的历史因素,在“三定”方案中,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不少。对同一个事项,在不同部门的“三定”方案中都有负责管理或者指导的规定,每个部门都以此为依据在立法过程中争夺管理权,并尽量缩小其他部门的管理领域。有的该管的不管,管了又管不好,如小广告问题、摆摊设点问题等成为大多城市的顽症。

四是缺少强有力地行政内部监督。目前,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是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或是还不够完善。已有的一些监督制度还没有很好的运作起来。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更是乏力,缺少刚性,致使一些违法或不当的执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违法乱纪的行政执法人员得不到责任追究。这是当前不能做到依法行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五是部门利益化倾向问题突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是当前一些地方依法行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行政立法方面,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在起草法规和规章中,总是力图将那些有利于本部门的行政管理办法法制化,对管理相对人设置义务多,赋予权力少;对行政执法机关设置权力多,规定义务少;重视法律规范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制裁,忽视法律规范对社会和公民的引导、服务功能。在行政执法方面,个别地方、部门或个别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往往以利益为重,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严重的侵害了百姓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部门利益的干扰,已成为一些地方立法质量不高、执法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新旧体制转轨影响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新旧体制彼消此长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体制都在发挥作用,又都不能发挥作用的现象。新旧体制这种共生共存、同时运转的局面,既产生很大的摩擦和冲突,又会在政府权力运行和责任设定上造成空隙,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呈现出暂时和局部的管理无序,造成法律空洞。

2、政府推进型改革模式对行政权力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治的管理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总体上是一种政府推进型改革,大量的改革举措主要靠行政权力来推动。在法律意识尚没有变成公务员队伍自觉行动的时候,政府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来推动,这必然会造成对行政权力的滥用,造成一段时间在观念和制度设计上放松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3、法治政府生长发育的现代土壤还不够肥沃。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这对一个有着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确实有一个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其实,法治政府中很多东西,我们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我们一些官员当中,现代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谈薄,潜意识中还存有“官贵民贱”的残余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管理信条;老百姓的“民不与官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弱民心态,都是这种现象表现。现在不可胜数的皇帝戏、清官戏,都是这种历史无意识的体现。

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法治政府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均衡,主要包括政府内部的权力平衡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权利平衡,二者不可偏废。建立法治政府,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首先要依法决策,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重大决策要进行合法性论证。其次要科学决策,实行公众

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事先向社会公布。

2、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立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司法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的行政案件,要积极应辩,对判决结果要自觉遵守;备案监督,依法保送,政府法制机关要严格审查,有错必纠。

3、建立法律法规审修机制。及时清理和修改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消除地方立法清理工作滞后现象,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4、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矫正机制。切实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诉讼等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为的矫正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国家的《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诉讼法》宣传教育力度,结合“普法”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的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三部法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依据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诉讼法,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赔偿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从而为行政执法行为的矫正机制营造制度保障。三是要从现阶段各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切实为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改变现行管理体制,实现行政复议组织和行政审判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独立,使之能够依法、公正和独立地行使行政复议权和行政审判权,严格依法监督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努力保证办案质量,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5、建立健全公务员培养教育机制。通过长期规范的岗前教育培训,使得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篇3: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一、政府职能未能全面依法履行

目前, 我国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 仍然是重视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一是过分偏重于规定各种静态的行政制度, 忽略或轻视通过现代行政程序对行政法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已有程序法的规范比较单一, 操作性不强, 有的行政程序不科学, 重事后程序而轻事前程序。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无法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 行政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些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时较为随意且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无法保护相对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职能、权限界定模糊, 政府职能不能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但由于我国不同层级政府存在事权界定模糊和一些政府部门分工不合理, 在行政过程中会产生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 政府做了一些不该政府做、也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 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权大于法, 在履行政府职能时不按法律办事、恣意妄为, 失职、渎职现象时有发生, 损害了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决策机制未能依法运行

在我国, 政府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的科学、有效、民主离不开决策机制的完善。当前, 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未能依法运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程序不够规范。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行政机关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采取经验决策, 独断专行, 忽略公众和专家对行政决策的积极影响,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多流于形式, 导致行政决策的正当性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 权责不明晰。在目前的行政决策体制当中, 行政决策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相分离, 行政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很难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加之决策失误追究不严格, 决策者会逃避责任。三是一些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决策时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相关的法律顾问制度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尚需深化

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目前我国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 行政执法主体庞杂而混乱。如在法律上过度强调专业执法, 一部法规就相应地也有一个执法机构和一支执法队伍, 长此以往, 致使执法机构多而杂,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行政成本增高。其次, 执法力量配置不合理, 职责定位模糊。这主要体现在现行执法体制中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 职权不清, 责任不明。在纵向上, 上下级行政机关各部门之间交叉管理, 使得执法力量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第三, 行政执法程序繁杂。当前, 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过于繁琐而分散, 政府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第四, 执法权责不统一。一些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运用手中的权力出现违法执法的现象, 而较少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在于现行的执法体制缺乏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得执法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第五, 没有严格实行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一些执法人员没有执法资格却在从事执法活动, 一旦出现违法现象, 势必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较为乏力

目前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权力监督保障机制。包括各地政府力推的行政首长问责制, 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一是缺乏异体问责, 问责客体模糊且范围较狭窄。异体问责是指本系统之外的问责, 它能够充分保证问责制的有效性。在问责的启动上, 目前还仅限于政府机关, 而少有由人大或公众等其他主体来启动的问责;在问责客体的汇报上, 责任究竟应向领导者个人报告还是应面对更多的上级领导班子或是应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报告有待于明确;在调查核实上, 人大机关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问责客体的模糊容易导致某些主要责任人逍遥法外。二是问责范围及内容不明确, 粗线条的内容设计使得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目前, 行政问责大多局限于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事后责任追究, 而忽视了对决策、用人、工作绩效和廉政建设责任的追究, 使问责制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而不能全方位地约束行政权力。同时, 在对问责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线条过粗、框架过大的问题, 过于笼统, 弹性太大,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三是责任认定中存在一定的随着性, 导致问责结果难以令相关人员或民众心悦诚服。在具体问责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 行政首长问责中的责任认定主要源于事件发生后民众反应强烈、怨声载道, 为了平息民愤而决定对被调查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追究责任。毋庸置疑, 这种随意性的问责认定方式是不科学和不民主的, 如果没有相应的硬性规定指标, 就很难做出完全符合事实的决定。而具有随意性的责任认定将导致问责结果不准确, 最终难以让行政官员和民众心悦诚服, 也会降低行政首长问责制的可靠性和威慑力。四是责任处理方式缺乏层次感, 处理方式与问责内容联系不紧密。责任处理方式虽然多样, 但仍缺乏明确的层次性, 给问责人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对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行政首长, 既可以采用诫勉的责任处理方式, 也可以采用停职的责任处理方式, 且都符合行政首长问责办法的规定。

五、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六年有余, 但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 在立法上存在着层级较低、技术较粗等问题。首先, 政务公开立法层级较低。作为行政法规的《条例》, 立法层级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 《条例》第十四条即规定,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而在实际的政务公开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 政务公开自由裁量权过大。《条例》总则强调了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 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 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但对公民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却未做出直接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界定过于笼统、抽象和模糊, 给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在实践中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第三, 政务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质量不高。公开的内容信息表面化, 一些地方政府有选择地进行公开, 对于公民普遍关心的事和涉及到自身权力及问题实质的事情, 遮遮掩掩。“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特例”悄然演变成了小事公开、大事不公开, 不重要的公开、重要的不公开, 结果公开、过程不公开, 对政府部门或个人利益没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公开、有影响或影响较大的不公开等怪象。普通市民要想看到政府相关数据并非易事, 对政府公布的诸多数据也持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第四, 政务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 有的流于形式。这一问题在一些基层政府要突出一些。在一些乡镇, 有的政务公开栏的内容从年头到年尾都是没有变化;有的虽按要求定期公开, 但公开的内容由乡镇主要领导先选定, 其中并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乡镇主要领导廉洁自律情况、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财务收支情况 (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通信费的开支使用情况) , 政务公开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根本谈不上乡镇政务真正公开, 乡镇的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形同虚设;个别政务乡镇公开不及时, 有的甚至一届任期内都没有公开过乡镇政务, 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摘要: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都要求政府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党课参考》.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 2014.12.

篇4: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行政权力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各类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学界把“法治”概括为八个字:约束公权,保护私权。从这一本质出发,依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于法有据,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现实中“只要初衷是好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就无所谓了”的观念是经不住法律考验的。依法办事是政府行政的一个基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好事办好。

(三)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当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不作为、不尽职以及失职、渎职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曾一度受到重视,行政法也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起,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法律受到轻视,法治被否定,政策代替了法律,行政法滞步不前。在随后的“文革”时期,法律虚无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主和法治惨遭践踏和抛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

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正式推进的,可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强调的是政府要依法办事;第二个阶段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9年,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约束权力;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经过前面两个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已逐渐搭建起来,广大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较高程度地提高,公民的维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党鲜明提出了要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回望历史,纵观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轨迹,从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新目标,至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重大任务,步履始终清晰、紧迫而坚定。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自始至终需要有法律依据,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可否认,现在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在加大,但是,再难也要依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果基层政府部门还迷信于行政强制,习惯于通过强制的方式推行禁令,将工作简单化,只追求结果,不顾实际,不注重程序,那样,只会引起民怨,而且违法的是政府,被推上被告席的也会是政府。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行政机关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制定一份权力清单,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没有什么权力、能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失职、渎职行为,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

政府要列出自己的权力清单,关键是简政放权。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指出,以大幅精简下放审批事项为重点的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截止到2014年底,国务院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708项。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为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国务院也是“蛮拼的”。所有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央推进审改的决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也陆续浮出水面,全国各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从此政府的决策不再是一人一言一决定,而是人员专家化、程序法定化、责任终身化、结果合法化的一项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决策终身追责,必将“倒逼”广大领导干部谨慎决策,谨慎用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敬畏民意用好决策权,既注重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立足当地实际,立足长远发展,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的问题就是,“有好处就抢着干,有责任就踢皮球”——权责交叉、界限不清、多头执法,执法“缺位”、“越位”、“错位”,对此,老百姓深受其害,反映强烈。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就是改革的重点。《决定》针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要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具体措施。相信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养鱼执法等问题。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规范执法行为。衡量和判断执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更要看社会效果。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期待要求。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改进执法方式,理性文明执法,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完善执法程序。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复杂案件的处置,如果执法程序规范严密、公开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执法瑕疵而授人以柄。

篇5: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具体措施有以下6项: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篇6: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保障。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企业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应有的权利不能很好地行使和保障,活力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原因在于企业和政社会关系需要重新调整。错误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十八大以来就法治精神如何创新,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的一项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部署。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要系统、全面、深入地推动改革和发展,需要有刚硬性的文件系统配套地共同推进。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良法是治国之重器,法律是善治之前提。错误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1.下列属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第一项重大任务:科学立法中的内容是()。

B.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C.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D.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A.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2.法治国家路线是在()修宪提出的。错误 ×

A.1988

B.1993

C.1999

D.2004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3.本讲提到,下列属于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的是()。正确 √

A.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B.合法性审查

C.调查取证

D.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

错误 ×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4.根据本讲,法治化要求是指()。正确 √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推进改革开放。

A.1978.0

B.1979.0

C.1980.0

D.1981.0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根据本讲,依法治国,首先是()。错误 ×

A.依宪治国

B.科学立法

C.公正司法

D.党的领导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本讲提到,经济改革的核心是()。错误 ×

A.教育改革

B.市场改革

C.企业改革

D.政府改革

正确 √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8.我国1993年修宪主要明确的内容是()。正确 √

A.法治国家路线

B.市场经济路线

C.明确规定经济和土地要素

D.人权路线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9.根据本讲,下列不属于六大任务的是()。正确 √

A.科学立法

B.教育立法

C.科学立法

D.党的领导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0.“法治中国”提出的新要求有()。正确 √

A.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B.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C.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大任务包括()。正确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E.法治队伍建设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2.法律是治国的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必须从法治上为解决()等现实难题提供制度化的方案。错误 ×

A.发展

B.稳定

C.活力

D.提高

E.公正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E

答案分析:

3.严格执法的创新点是把()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正确 √

A.公众参与

B.专家论证

C.风险评估

D.合法性审查

E.集体讨论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4.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是()。正确 √

A.全民守法

B.科学立法

C.严格执法

D.违法必究

E.公正司法

您的答案:ABCE

正确答案:ABCE

答案分析:

5.法治建设的原十六字方针是()。正确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E.公正司法

您的答案:ABCD

答案分析:

篇7: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她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坚持社会主义、建立了最高类型的民主价值观、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世界上其他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 者:孙西辉 SUN Xi-hui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刊 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9(3)分类号:G122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现状 意义

篇8: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问题一: 让老百姓满意的法治政府是什么样的?

从理论上讲,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 严格依法行政, 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老百姓而言, 使其满意的法治政府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蕴含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思想。法律是人民和政府签订的合同。人民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 由政府统一行使。老百姓对法治政府的期待是政府职能设置要科学, 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 以提高办事效率和降低办事成本; 政府享有的权力和责任要法定, 通过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方式明确政府的职能和权责范围; 政府在实施执行法律时, 能够严格、规范、文明、公开、公正; 政府在行使权力时, 应当做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真正做到清正廉洁; 政府的权力由人民授予, 不应当存在不作为、不履行职责的现象, 政府行为必须是有效率; 政府也应当是守法诚信的表率。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认为《纲要》中概括的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这24 个字是与老百姓的期待相契合的。

问题二: 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利好与困难有哪些?

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利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既有总方案又有路线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为法治政府建设设计了总体方案, 绘制了蓝图。新《纲要》又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制定了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 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成熟队伍。从2004 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 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到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纲要》, 在这十年有余的法治政府建设路程中, 值得肯定的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经过实践锻炼和理论培训, 大多数领导干部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形成了一支能驾驭法治政府建设进展的成熟队伍。第三, 既有国外经验的借鉴又有本国规律的探索。尽管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 但像英国的红灯理论等经过实践检验, 可以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而我国, 经过十几年建设法治政府规律探索, 得出的结论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四, 既有信仰又有期待。我国人民经过几十年正反经验的比较, 越来越信仰法治, 越来越期望建设和建成法治政府。[1]

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利好与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立法跟不上, 由于我国立法资源有限, 很多重要法律短时期难以出台。第二, 理念跟不上, 部分领导干部或是为了发展经济或是搞封建迷信, 在处理问题时将法律武器搁置在侧。第三, 步伐跟不上, 司法体制改革落后导致司法权威性不足以对抗行政权的干预。第四, 监督跟不上, 人大和舆论监督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以至于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往往偏离法律航线, 形成破窗效应。

问题三: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发力点在哪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发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权力, 管住权力。如何厘清权力边界, 推进权力科学化设置, 关键点在于大力推行清单制度。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厘清权力边界, 约束住权力。对于法无据或者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行政权力, 坚决予以取消; 对可以下放的行政权力, 坚决下放承接,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行政职权目录, 从源头上科学设置行政管理权。管住行政执法,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实行行政执法全过程公开制度, 有效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二是有效监督, 有错必纠。政府机构不能干预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对于法院生效判决, 政府机构应当服从并履行。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 应提高社会公众对行政复议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三是效果为重, 满意为本。法治政府建设的效果如何, 要看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 应当完善立法机制体制, 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立法, 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的制度设计问题上, 要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采取电话、网络、微信平台等方式, 鼓励公众多渠道监督法治政府建设。[2]

参考文献

[1]周洪双.法治政府建设, 利好与困难同在[N].光明日报, 2016-01-07 (004) .

篇9: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的内涵包含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三个层面。法治社会则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其核心则是市场管理的法治化。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则在于如何实现政府权力的法治化,与依法行政密切相连。其中,法治政府处于关键地位,既是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分,也对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突出特点是政府权力过多地干预市场微观经济活动。中国政府不仅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特别是权力过大,集中表现在过多的行政审批上。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行政审批制度能够很好地起到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府权力如果仍然过于集中,就会抑制市场活力,也为寻租性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更是建设法治政府题中应有之意。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很好地界定了两者的职能权限。政府将要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服务、监管等职能,特别是要解决好政府职能交叉、部门关系不顺、权责不清等问题,真正建设一个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法治政府。

“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法治政府建设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政府必须有合法授权的意识,依法行使手中的各项权力。因此,必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职能、机构、程序、权限、责任的法定化,着重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反对各种权力寻租行为。

二、严格执法,强化法律实施

依法治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其中严格执法是其关键所在。古语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执行力是法律的生命力所在。制定了法律而不去实施,那无异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因此,政府必须严格执法,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

一要减少执法队伍种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队伍种类的重点在市县两级,目的在与减少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问题,进一步规范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职能,大力推进综合执法。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在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一些重点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在一些比较成熟而且有条件的领域尝试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二要完善执法体制,提高执法水平。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严禁从事任何与执法相关的活动。二是公正文明执法,严惩违法行为。特别是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操作流程,对行政许可等执法行为进行重点规范。三是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对行政裁量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规范裁量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四是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依法决策是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一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二要规范决策程序。在重大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缺一不可。特别是重大决策在讨论之前,要经过专业的合法性审查,否则将不予提交讨论。三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进一步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逐步降低决策失误率。

此外,还应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政府法律顾问队伍,主要包括法制机构人员、法学专家和专业律师,其中法制机构人员处于主体地位。其作用在于为政府在制定重大决策之前提供法律咨询,保证政府的各项行政决策符合法律规定,有效杜绝不良决策的发生。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推行,将在推进依法行政以及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

“权力没有制约就必然滥用,必然腐败”。权力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制约,需要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

一是重点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为防止权力滥用,对行政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单位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不断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二要完善监督制度。特别是要把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对政府内部权力的监督制约体制,形成监督合力,切实增强制约实效。

篇10: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章新生

2005年第3期 ——民主法制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总结了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出了“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推进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以积极而认真的态度,切实贯彻落实好《实施纲要》,努力推进政府法制建设。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建设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执政机关,要按照《决定》精神,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所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法性操作问题;所要规范的,是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所要明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进而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既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又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二,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是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法制来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利益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也要求我们按照国际的通行规则办事。建设法治政府,要依法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应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更好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基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各级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和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建设和谐湖北,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实施纲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近年来,我省各级行政机关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完善在行政过程中执行国家各项法律、地方各项法规、规定和相关制度的方式,加大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力度,依法行政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一)结合贯彻落实《实施纲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行政许可法,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施行,是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2004年以来,我省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各级政府部门纷纷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广泛宣传,效果明显。省政府对现行有效的12645件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保留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定的700项行政许可事项,同时将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及其实施主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二)按照《实施纲要》要求,完善立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湖北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定,从制度上健全立法工作程序。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工作中,我们扩大立法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公布法规规章草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我们还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协调会、专家咨询论证会等形式,深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立法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

(三)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促进政府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显著标志。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从体制上大胆革新。我省已在武汉、襄樊、宜昌、黄石等地,实行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改革,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缺位、执法机构膨胀等执法扰民问题,对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现在,又有10多个市县正在着手进行执法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

针对过去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落实的问题,我们探索建立把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挂钩的新制度,以增强各级领导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并即将出台《湖北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规范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省政府制定了《湖北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已于2004年5月1日实施。《规定》明确规定,要建立报备登记、审查意见反馈、审查发现问题的处理等各项制度,积极督促各地各部门按要求将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试点工作正在全省铺开。

(四)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依法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环节。行政复议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重要法律制度。在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行政机关不合法、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对合法的行政行为予以维持,并主动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既有效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又积极支持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执法水平。

三、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若干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施行政许可法。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再通过行政管理方式解决问题。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遵守信赖保护原则,维护政府信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二)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行政机关制定各项制度,要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维护法制统一,遵循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要建立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争议协调制度、定期清理制度等。

(三)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继续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

(四)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不仅要纠正错案,而且要惩戒责任人。畅通行政争议的解决渠道,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访事项。规范行政裁决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作用,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方式。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五)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素养,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观念来思考研究情况、分析问题,依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善于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处理其他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法制机构一定要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当好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作用。■

上一篇:船队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网站优化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