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法治统计

2024-05-08

加快建设法治统计(通用6篇)

篇1:加快建设法治统计

法制化建设是河西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与新城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新城法治建设水平,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法治之区”是新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一座现代化新城,不仅体现在一流的建筑、完善的设施、强大的经济实力等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严密的制度、规范的运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无形的方面,后者更是构成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内核。河西定位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处于全面建设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完善依法治区的体制机制,使“法治之区”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成为新城的一个突出特征、重要品牌,构成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2、依法治区是有效推进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治作为管理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具有引导、规范、惩戒和保障功能,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城建设处于快速推进期,与繁重的建设、发展任务相伴随的,是涉及群众、单位利益的调整,是集中反映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对各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重大考验。这一切,只有通过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区,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同时,只有用法治的观念、手段来规范各种行为,也才能打牢现代化新城的基础,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实现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新城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法制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能力。教育是整体提升依法治区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结合“四五”普法的深入实施,立足新区实际,突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法用法,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施政和管理的水平;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青少年、流动人口到全体人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明显降低发案率;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诚信经营,切实保护职工权益,实现职工、企业、社会的“共赢”。在抓好涉及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充分重视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提高新区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三轮清理,我区行政审批事项由2001年的439项削减为166项,精减率62%,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尤其是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行,进一步实现了政务公开、集中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好评。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新城建设同步,加快构建新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行政效能监察,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氛围,在新城逐步确立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程序合法、权力有限、责任政府、公共服务等基本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从源头上防治~,更好地适应新区发展要求。

3、以公、检、法、司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法贵在行”。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司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要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切实加强区公、检、法、司等部门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能力建设。既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强化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源头防范和治理,严查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加强对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有关违法案件的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把握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崭新的形象赢得公众对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普遍认可,努力为新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4、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实效。基层调解工作能起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领导接待和首问负责、分级调处、联动调处、定期排查和报告、办结报告和回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围绕“小矛盾不出社区(村),一般矛盾不出街道,重大矛盾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规范运作,提高效率,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拆迁建设涉及矛盾纠纷趋势、特点的研究分析,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提升新城法治建设的水平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领导方式。当前宏观形势趋紧,如何加快新城建设,确保以崭新形象迎接“十运会”的召开,实现新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考验。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法治观念,强调按规矩办事,围绕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和做群众工作“三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严格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机制,确保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沉下身子,做大量深入细致、艰苦扎实的工作,不断提高在困难条件下推进工作的能力,当前要在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大局下,努力找准工作着力点,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善于面向群众开展工

作,多做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确保新城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2、坚持齐抓共管、内外结合,切实加强党对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区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2001-2005年依法治区规划》和《“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牵头、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街道积极配合、全力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新城各类人群学法用法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精心组织好“两个条例”学教活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查找党内监督和维护党纪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责,教育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重视和支持~监督,努力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推进新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3、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工作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守法意识,又要标本兼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和解决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现象,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好依法治区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体系的意见》,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第九次党代会和纪委换届,深入调研思考,谋划未来五年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抓紧制定出台我区落实防治体系的《实施办法》,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为新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4、坚持法治与文明并举,积极创建首批“文明城区”。“文明”本身包含着“法治”的要求,没有“法治”就不能成就“文明”;“文明”又是“法治”的升华,当一切都按“文明”的标准、要求行事,“法治”也相应的水到渠成。法治建设是推进“文明新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不折不扣地抓紧抓好。当前,要抓住“十运”契机,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以提高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建设、重基础、重管理、重实效,从细微处入手,长抓不懈,集中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言行等突出问题,努力促成新区实现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绿化美化的生活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建邺,不断提升新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力争首批进入市“文明城区”行列,包括法治建设在内,努力建设一个当之无愧的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

篇2:加快建设法治统计

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制化建设是河西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与新城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新城法治建设水平,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法治之区”是新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一座现代化新城,不仅体现在一流的建筑、完善的设施、强大的经济实力等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严密的制度、规范的运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无形的方面,后者更是构成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内核。河西定位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处于全面建设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完善依法治区的体制机制,使“法治之区”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成为新城的一个突出特征、重要品牌,构成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2、依法治区是有效推进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治作为管理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具有引导、规范、惩戒和保障功能,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城建设处于快速推进期,与繁重的建设、发展任务相伴随的,是涉及群众、单位利益的调整,是集中反映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对各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重大考验。这一切,只有通过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区,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同时,只有用法治的观念、手段来规范各种行为,也才能打牢现代化新城的基础,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实现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新城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法制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能力。教育是整体提升依法治区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结合“四五”普法的深入实施,立足新区实际,突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法用法,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施政和管理的水平;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青少年、流动人口到全体人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明显降低发案率;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诚信经营,切实保护职工权益,实现职工、企业、社会的“共赢”。在抓好涉及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充分重视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提高新区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三轮清理,我区行政审批事项由的439项削减为166项,精减率62%,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尤其是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行,进一步实现了政务公开、集中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好评。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新城建设同步,加快构建新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行政效能监察,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氛围,在新城逐步确立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程序合法、权力有限、责任政府、公共服务等基本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更好地适应新区发展要求。     3、以公、检、法、司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法贵在行”。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司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要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切实加强区公、检、法、司等部门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能力建设。既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强化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源头防范和治理,严查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加强对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有关违法案件的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把握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崭新的形象赢得公众对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普遍认可,努力为新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4、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实效。基层调解工作能起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领导接待和首问负责、分级调处、联动调处、定期排查和报告、办结报告和回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围绕“小矛盾不出社区(村),一般矛盾不出街道,重大矛盾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规范运作,提高效率,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拆迁建设涉及矛盾纠纷趋势、特点的研究分析,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提升新城法治建设的水平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领导方式。当前宏观形势趋紧,如何加快新城建设,确保以崭新形象迎接“十运会”的召开,实现新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考验。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法治观念,强调按规矩办事,围绕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和做群众工作“三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严格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机制,确保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沉下身子,做大量深入细致、艰苦扎实的工作,不断提高在困难条件下推进工作的能力,当前要在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大局下,努力找准工作着力点,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善于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多做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确保新城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2、坚持齐抓共管、内外结合,切实加强党对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区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区规划》和《“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牵头、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街道积极配合、全力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新城各类人群学法用法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精心组织好“两个条例”学教活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查找党内监督和维护党纪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责,教育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推进新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3、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守法意识,又要标本兼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和解决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现象,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好依法治区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意见》,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第九次党代会和纪委换届,深入调研思考,谋划未来五年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抓紧制定出台我区落实防治体系的《实施办法》,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为新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4、坚持法治与文明并举,积极创建首批“文明城区”。“文明”本身包含着“法治”的要求,没有“法治”就不能成就“文明”;“文明”又是“法治”的升华,当一切都按“文明”的标准、要求行事,“法治”也相应的水到渠成。法治建设是推进“文明新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不折不扣地抓紧抓好。当前,要抓住“十运”契机,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以提高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建设、重基础、重管理、重实效,从细微处入手,长抓不懈,集中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言行等突出问题,努力促成新区实现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绿化美化的生活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建邺,不断提升新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力争首批进入市“文明城区”行列,包括法治建设在内,努力建设一个当之无愧的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

 

篇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问题一: 让老百姓满意的法治政府是什么样的?

从理论上讲,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 严格依法行政, 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老百姓而言, 使其满意的法治政府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蕴含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思想。法律是人民和政府签订的合同。人民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 由政府统一行使。老百姓对法治政府的期待是政府职能设置要科学, 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 以提高办事效率和降低办事成本; 政府享有的权力和责任要法定, 通过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方式明确政府的职能和权责范围; 政府在实施执行法律时, 能够严格、规范、文明、公开、公正; 政府在行使权力时, 应当做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真正做到清正廉洁; 政府的权力由人民授予, 不应当存在不作为、不履行职责的现象, 政府行为必须是有效率; 政府也应当是守法诚信的表率。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认为《纲要》中概括的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这24 个字是与老百姓的期待相契合的。

问题二: 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利好与困难有哪些?

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利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既有总方案又有路线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为法治政府建设设计了总体方案, 绘制了蓝图。新《纲要》又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制定了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 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成熟队伍。从2004 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 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到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纲要》, 在这十年有余的法治政府建设路程中, 值得肯定的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经过实践锻炼和理论培训, 大多数领导干部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形成了一支能驾驭法治政府建设进展的成熟队伍。第三, 既有国外经验的借鉴又有本国规律的探索。尽管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 但像英国的红灯理论等经过实践检验, 可以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而我国, 经过十几年建设法治政府规律探索, 得出的结论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四, 既有信仰又有期待。我国人民经过几十年正反经验的比较, 越来越信仰法治, 越来越期望建设和建成法治政府。[1]

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利好与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立法跟不上, 由于我国立法资源有限, 很多重要法律短时期难以出台。第二, 理念跟不上, 部分领导干部或是为了发展经济或是搞封建迷信, 在处理问题时将法律武器搁置在侧。第三, 步伐跟不上, 司法体制改革落后导致司法权威性不足以对抗行政权的干预。第四, 监督跟不上, 人大和舆论监督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以至于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往往偏离法律航线, 形成破窗效应。

问题三: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发力点在哪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发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权力, 管住权力。如何厘清权力边界, 推进权力科学化设置, 关键点在于大力推行清单制度。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厘清权力边界, 约束住权力。对于法无据或者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行政权力, 坚决予以取消; 对可以下放的行政权力, 坚决下放承接,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行政职权目录, 从源头上科学设置行政管理权。管住行政执法,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实行行政执法全过程公开制度, 有效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二是有效监督, 有错必纠。政府机构不能干预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对于法院生效判决, 政府机构应当服从并履行。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 应提高社会公众对行政复议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三是效果为重, 满意为本。法治政府建设的效果如何, 要看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 应当完善立法机制体制, 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立法, 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的制度设计问题上, 要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采取电话、网络、微信平台等方式, 鼓励公众多渠道监督法治政府建设。[2]

参考文献

[1]周洪双.法治政府建设, 利好与困难同在[N].光明日报, 2016-01-07 (004) .

篇4: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法治;法治建设;法治政府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制度体系,村村设立民生项目监督委员会,有效保障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村街各项重大事务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夯实乡、镇政府工作。市政府以宪法为根本,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职权,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责,积极办理政协提案,认真采纳、落实政协委员提出的良好意见及积极建议。

二、着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1)设立重大行政事务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权限、事项,向社会公布决策的程序和结果,完善行政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注重征求人大、政协和社会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订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可实行开放式决策。

(2)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把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市政府凡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经济发展全局和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权力、义务重大事项、采取重大行政措施的文件、重大涉法事项,均应在报请政府常务会议前或作出决定前交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市法制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不得做出决策。

(3)组织好重大决策听证会。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推选不同界别和相关利害关系人为代表,科学合理地组织听证代表参加听证会,实行开放式决策听证会。

(4)组织落实好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的评估制度。对直接关系民生和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通过民意测评、抽样调查、跟踪反馈、评估审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纠正偏差,必要时停止执行。

(5)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和加强行政权力运行信息公开,财政资金信息公开、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公共监督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等领域的透明度,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6)严格实施行政问责。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和对象,限定问责时效,细化问责程序,提高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有效性、把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7)建立行政执法准入和退出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资格审查,清理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禁止临时工、合同工及其他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行政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违规粗暴执法的按相关规定依法处理。

(8)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执法活动。加强对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等有关民生领域的执法监管,严肃防止执法缺位、越位、错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9)严格行政执法方式。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规则、遵循公开、亮证、告知、听证、陈述、回避等程序,保证当事人及其它组织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坚持依法行政活动,建立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

(10)健全行政调解机制。认真贯彻《信访条例》,以基层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主管负责制和属地负责制,从村街、乡镇、市信访局及所涉主管部门或机关,各负其责,健立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诉、访分离制度,对所属部门管辖的信访案件按程序要及时受理解决,严禁相互推诿,凡应作为而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应给予教育或不同的行政处分。

(11)营造法治环境。加强推进依法行政宣传工作,建设法治政府宣传教育工作,为建设法治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不断地开展全民普法活动,引导广大公民自觉有序的参与依法治村、依法治居、依法治校、依法治企等法治教育活动。加强法治建设、突出“四个对象”的教育即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和城乡居民。努力营造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积极开展法治文化教育建设,引导各类媒体开展多式多样的法治文化传播活动。

篇5:加快建设法治统计

时间:2013-12-05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深圳市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5日

深圳市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的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要求,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 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法律准确、有效、全面实施为主线,通过专项行动的方式,立说立行,立竿见影,分阶段推进我市 一流法治城市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依法执政水平、立法质量、法治政府建设以及司法公信力、全社会法治意识和市民法律素养等有明显提升。

——依法执政水平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自觉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党委决策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立法质量显著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意愿,立法论证制度更加健全,立法程序更加规范,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更加多样,法规规章清理常态化机制基本形成,立法后评估制度进一步落实到位。

——法治政府建设更见成效。政府部门职能和权限界定合理,行政决策依法科学民主、规则完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合法,政府信息透明度持续提升,行政问责制度充分落实。

——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司法资源配置合理,司法公开成效明显,司法效率切实提升,司法权威得到加强,司法公信力显著提高。

——全社会法治意识和市民法律素养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文化氛围浓厚,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分阶段工作安排

分阶段、分专题推进一流法治城市建设。每一阶段的专项行动在本阶段见到成效,本阶段结束后要继续推进,形成长效机制。

(一)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集中开展7个专项行动:

1. 开展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 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模范带领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结合当前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针对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别开展宪法等法 律知识普及培训、行政法规培训,以及与专业岗位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与职员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分级分类 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测试,提升全体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开展依法办事自查自纠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对照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要求 查问题、找差距,及时整改。结合考核对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 惩的重要依据。开展开门监督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对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办事情况进行监督。〔牵头领导:张虎,牵头单位:市委组织 部,参与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

2. 开展全面推进法规实施专项行动。开展法规梳理工作,查找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选择一批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法规,加强法规宣传和监督检查力度,帮助、督促法规实施单位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增强法规实施效果,并建立相应机制,使法规实施情况梳理常态化、制度化。对与上位法相抵触、与其他法规交叉矛盾、不 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规,及时启动修改或者废止程序。健全人大代表监督法规实施的体制机制,促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相统一,进一步树立法律的 权威。〔牵头领导:刘军,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参与单位: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市监察局、市法制办等〕

3. 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专项行动。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实行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信访相分离,建立受理、甄别和分类处理机制,完善审查办理机 制,健全刚性终结及移交机制,加大依法惩处违法信访行为的力度,适时公开审理一批典型案件,加强宣传引导,把涉法涉诉信访处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真正实现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司法权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牵头领导:蒋尊玉、霍敏,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参与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委市政府信访局等)

4. 开展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法院职能特点、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体系,着重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官管理制 度,深入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审判管辖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制度,争取跨行政区域设立法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审判工作机制。探 索建立多渠道的法官遴选机制,打通法官与其他职业流转的通道,吸纳优秀律师等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进入法官队伍。(牵头领导:张虎,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参与单位:市编办、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

5. 开展前海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速专项行动。充分依托特区立法优势,积极争取全国人大支持,在前海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事法律体系。在前海法庭的基 础上探索设立前海商事法院,建立适应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商事审判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圳国际仲裁院运作机制。探索推动包含港澳在内的境外律师事务所到 前海开设办事处或者分所,丰富完善法律服务市场,努力在前海率先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牵头领导:吕锐锋,牵头单位:市前海管理局、市中级人民法 院,参与单位:市编办、市人大法制委、市司法局、市法制办等)

6. 开展重点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以涉及民生执法的行政部门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曝光和处理一批负面典型案例,进一步规范行政 执法行为,整顿行政执法作风,促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公正处理涉及医患纠纷、食品药品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等案件,切实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依法严格处理暴力抗法行为,维护法律权威。推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职 能,切实解决有案不移、以罚代刑、降格处理、有案不立等问题,着力抓好信息共享平台和配套工作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牵头领导:蒋尊玉、唐 杰,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监察局,参与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制办等)

7. 开展市民法治素养大提升专项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工作,“开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让一流法 治城市建设的过程成为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和遵法、守法能力的过程。积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法律推广的先进经验,改革普法体制、加大普法投入、创新普法方 式,大力提升市民的法律素养。结合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法制讲座。加大法制公益广告投放的力度,明确媒体开展法制公益宣传版面、时间的比例,在黄金时段播放普法宣传案例,进一步提升法制宣传的强度和频度。针对中小学生、来深建设者等普法重点对象制定专项普法措施,强化学校和企业知法、普 法、守法的社会责任,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法制宣传的内容,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剖析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等,切实增强宣传的效果。〔牵 头领导:陈应春,牵头单位: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参与单位: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监察局、市委市政府信访局、深圳 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

(二)第二阶段(2014年7月—12月)。

第二阶段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提前启动有关调研,并于2014年5月底前向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提交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牵头领导和具体内容,确保7月正式实施。

1. 开展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立法专项行动。完善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制度,通过媒体、网络公开征集立法选题。通过媒体、网络公开立法进程和立法资料,听取社会 各方面的意见。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公众在参与立法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建立分析采纳和反馈制度。(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 厅)

2.开展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专项行动。完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对与地方性法规冲突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启动修改、废止程序,使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保持统一。(牵头单位:市法制办)

3. 开展政府信息透明度提升专项行动。重点推进财政预算、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通过政府公报、网络、媒体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 式,适时公布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评议、考核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建立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机 制,打通信息“孤岛”。(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4.开展依法行政报告专项行动。各区政府每年向市政府和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度、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情况。市、区政府组成部门定期向市、区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5.开展行政执法和服务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继续总结城市综合执法经验,理顺城管等执法体制,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牵头单位:市法制办、市编办)

6.开展司法公开专项行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畅通渠道。逐步实现人民法院公开生效裁判文书,依法探索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等诉讼活动的公开审查制度,以公开促公正。(牵头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三)第三阶段(2015年1月起)。

第三阶段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提前启动有关调研,并于2014年11月底前向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提交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牵头领导和具体内容,确保2015年1月正式实施。

1. 开展党委、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查专项行动。健全党委、政府决策机制,以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以及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为抓手,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 查制度,推进党委、政府决策的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等。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原则,加强重大问题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协商。(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法制办)

2. 开展加强人大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加强对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执行到位。积极探索人大运用质询、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制度对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涉及公共利益的司法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切实提高对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监督实效。探索人大代表 履职的新方式,优化代表知识和年龄结构,完善对代表履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代表履职能力。(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3. 开展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专项行动。进一步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有关行政问责的规定,严格执行《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深圳市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 法》,对不依法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行政职责的,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监察,严肃查处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 法行政等行为。(牵头单位:市监察局)

4.开展加大法治政府考核力度专项行动。贯彻实施《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和《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深化考评制度顶层设计,修订完善指标体系,加强考评结果应用机制。(牵头单位:市法制办)

5. 开展创新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专项行动。探索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裁判者负责。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 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创新审判方式,总结刑事审判经验,健全民事审判程序,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牵头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

6. 开展强化诉讼监督专项行动。继续加大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诉讼环节的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司法腐败案件,坚决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 题。全力推进新型诉讼监督模式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行政审判及执行监督、刑罚执行及监管场所监督四大平台和相应的配套机 制建设。(牵头单位:市人民检察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科学统筹,分阶段有序推进实施,努力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 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各专项行动分别由一名市领导牵头,指导、组织、协调行动的开展。各牵头单位要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 确责任人、具体方案和推进时间表,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专项行动任务。各参与单位要主动配合牵头单位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各专项行动方案确 定的工作任务。

(二)加强理论研究。各社科研究单位要加强对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制度和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与香港、新加坡等地在管理、法治方面的差距,结合深圳实际拿出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牵头单位每月第5个工作日前将上月专项行动实施情况报送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统一汇总、评估进度后报告市委。每个阶段结束后,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要对本阶段专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督促各牵头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并报告市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跟 踪督促检查,确保各专项行动按进度推进;对活动不开展、要求不落实、工作“走过场”的单位要进行通报,督促整改,确保活动整体推进,取得实效。

篇6:加快建设法治统计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性质方向、根本保障和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各个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提出,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

总目标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全面依法治国是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涉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作出总体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围绕为什么推进依法治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探索,形成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在深刻总结成功经验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质、整体架构、工作布局、重大任务等,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目标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法治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综观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和发展道路不同,法治模式和法律体系也

各不相同。我们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要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方向,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就能有效抵御“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多党政治”等法治西化思潮,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总目标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和重大贡献,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推动都更有科学性、更富规律性、更具创造性。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道路问题不能含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正确的法治道路书上抄不来,别人送不来,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好这条道路,必须从我国实际出

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始终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目的。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快完善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确保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强化监督责任,提高监督实效,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没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法治就难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要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

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坚实的物质经费保障。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治国必先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在工作布局中推进重点任务。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必须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就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主要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党的十九大围绕这一基本格局对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些部署和要求,抓住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任务,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宪法乃九鼎重器。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促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五、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之所以能迅速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最根本的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面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决策,这是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统一领导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更好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意义十分重大、作用十分关键。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南,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根本原则,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全面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执行。

正确认识把握党和法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针对国内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企图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达到否定、取消党的领导的目的,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

上一篇:第三组 噪声污染教学设计下一篇:培养人对发展对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