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及基础复习提纲

2024-04-15

地基及基础复习提纲(共8篇)

篇1:地基及基础复习提纲

1、CAD技术发展方向?

CAD技术的未来发展集中体现在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实现上。

定义:P52、CAD技术的特点

CAD技术是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技术、CAD技术是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体现、CAD技术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同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有机融合3、CAD技术的应用

1)绘制二维、三维工程

2)建立图形及符号库

3)参数化设计

4)三维造型

5)工程分析

6)生成设计文档或报表

4、采用CAD技术的优点和风险

1)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

2)提高设计质量

3)便于产品标准化、系列化

4)在设计阶段可预估产品的特性

5)易于实现网络化设计

6)为实现CAM提供了基础

7)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8)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大

9)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

5、CAD系统按工作方法及功能大致分为4类:检索型、自动型、交互型和智能型 定义:P116、CAD系统的硬件主要有主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信息存储设备及网络设备、多媒体设备等组成7、CAD系统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定义:P178、CAD系统选型的基本要素:软件选型、运行环境选型、技术支持和价格原则等

9、选择CAD系统的原则

a)软件系统的选择应优于硬件且应具有优越的性能

b)硬件系统应该符合国际工业标准、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c)整个软硬件系统运行可靠,维护简单、性能价格比优越

d)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系统

e)供应商应该有良好的信誉,可以提供培训、故障排除及其他增值服务

10、交互技术:

选择技术、定位技术、定向技术、定路径技术、定量技术、文本技术、橡皮筋技术、徒

手画技术、拖动技术

11、交互式人机接口的表现形式主要涉及图形显示屏幕区域划分、显示内容、字型的选用、颜色的配置、系统的开启以及窗口形式、菜单格式、图形符号和光标形式等内容

12、交互式接口的常见工作方式包括固定域输入/输出方式、问答方式、表处理方式、命令

语言、菜单方式和图形符号方式等

13、DXF文件的结构顺序:标题段、类段、表段、块段、实体段、对象段、预览段、文件

结尾。

14、STEP标准主要包括:描述方法、集成信息资源、应用协议、一致性测试和实现方法

15、设备坐标系、虚拟设备坐标系、世界坐标系、造型坐标系、观察坐标系的含义及关系?

16、二维图形变换包括:比例变换、对称变换、错切变换、旋转变换

三维图形变换包括:比例变换、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

17、名词解释P87

点:边:面:环:体:外壳:体素:定义形体的层次结构:

18、线框造型用顶点和边表示形体,通过对点和边的修改来改变构造形体的形状,即构造模

型是一个简单的线框图。

曲面造型是用有向棱边围成的部分定义形体表面,由面的集合来定义形体。

实体造型用于构造具有封闭空间、称为实体的几何形体。区别:P9019、基本造型功能:

 基本几何形体的创建 形体的集合运算 扫掠构造 蒙皮构造 倒圆 拉伸 边界造型

20、CSG、B-REP的相似、不同、优缺点?P9721、特征可分为形状特征、材料特征、精度特征、工艺特征等。形状特征是特征造型的基本

特征。

22、插值、逼近、光顺、拟合有何不一样?P10923、第七章计算及证明?P10824、第九章数据库、图形的编程

25、处理设计资料:程序化、数据(或数据库)文件存储

26、插值编程题P20127、工程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a)数据模型方面的特点:

 支持复杂数据机构

 丰富的语义关联 支持动态模式修改和改版管理能力

 支持集成b)长事务管理的功能

c)友好的用户接口

d)工程数据库相容性的支持

28、P22329、PDM

定义:PDM是一门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产品相关过程的技术。PDM是在企业范围内,由供应、工程设计、制造、采购、市场、销售、客户等共同组成的一种软件管理系统。(从狭义的方面讲,PDM可以只管理与产品工程设计相关领域内的信息;从广义上讲,PDM技术可以覆盖到整个企业中,从产品的市场需求、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工程制造、销售、服务、维护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生命周期中的产品信息。)

发展:配合CAD工具的PDM系统、专业PDM产品和PDM的标准化3个阶段。

功能分析:电子资料库与文档管理、产品机构与配置管理、生命周期管理、集成开发接口、查看和圈阅、扫描和成像、设计检索和零件库、项目管理、电子协作

30、CAM系统体系结构的3种基本模式:

1、CAM子系统与CAD和CAE等子系统在系统底层一级集成式开发

2、以现有侧重产品造型的系统为平台的插件式CAM系统

3、支持简单曲面造型的专用NC计算系统

31、P23432、CAPP系统组成:信息的输入、工艺决策、工艺数据库与知识库、人机界面、工艺文件的编辑与输出

33、复合零件又称为主样件,它包含一组零件的全部形状要素,有一定的尺寸范围,可以是

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假想的,以它作为样板零件,编制适用于全组的通用工艺过程。

34、复合工艺是针对一个零件组的全部零件进行工艺过程设计。

原则:复合工艺应保证零件组内任一零件都能达到图样规定的技术要求复合工艺过程应是同一零件组的的全部零件具有统一的工艺要求编制的复合工艺过程应是符合工厂生产条件的优化工艺过程 复合工艺采用的工序名称及有关术语应规范化,并应按照工厂的习惯确定工序的内容及其相应的工序代码,以方便工艺的编辑处理和程序的编辑

35、零件信息描述是设计创成式CAPP系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分类:成组编码法、形面特征描述法、体素描述法、从CAD系统的数据库中直接

获得零件信息

36、产生公用信息的产品建模技术、存储和处理公用信息的工程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技术和对系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及对系统的运行统一组织的执行控制程序就构成了集成过程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4项关键技术

37、集成系统中的数据管理问题日益复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成系统有多个工程应用程序组成,这就要求数据管理系统能支持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传递与共享,满足可扩充性要求。

工程数据类型复杂,不仅有矢量、动态数组,而且常常要求处理复杂结构的工程数据对象。

工程对象在不同设计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模式,因此,应能根据实际需要修改和扩充定义模式。

由于工程设计过程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并且有反复试探的特点,因此集成系统的数据管理必须提供适应于工程特点的管理手段。

38、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常由经营管理信息分系统、工程设计分析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

系统、质量保证分系统、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和数据库分系统6个部分有机集成起来的。

39、CIMS集成3个阶段: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集成40、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①数字化产品建模与CAX和DFX技术②并行产品开发过程

建模、仿真与优化③并行工程过程管理技术④PDM技术

41、CAD系统中主要功能模块的功能:产品功能建模、零件特征建模、可制造性分析、特征

变换协调、人机交互接口、系统控制

42、虚拟制造的类型:以设计为中心的VM、以生产为中心的虚拟制造、以控制为中心的虚

拟制造

43、虚拟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主要作用:产品的外形设计、产品的运动和动力学仿真、加

工过程仿真、产品装配仿真、虚拟样机与产品工作性能评测、产品的广告与漫游、企业生产过程仿真与优化

篇2:地基及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篇

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基础

一、机械工程材料:熟悉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了解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熟悉钢热处理的特点、方法及应用,了解机械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二、热加工成型:熟悉铸造、锻压、焊接三种热加工成型的特点及应用,了解典型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和选择原则。第二篇 机械传动

三、机械传动:掌握组成机器和机械的各种单元体的基本概念,熟悉机械传动的作用;熟悉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四、常用机构:熟悉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螺旋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

五、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熟悉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速比计算、特点、类型和应用;了解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六、常用机械零件:掌握轴的功用、分类和常用材料,熟悉轴的结构;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特点和应用;了解滚动轴承的型式及特点、熟悉滚动轴承主要类型的代号和应用;熟悉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基本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特点;了解连接件的功用、类型及选用。

七、机械传动系统:熟悉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第三篇 液压与气压传动

掌握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部分;掌握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的功用、工作原理、图形符号,了解其主要结构类型及工作特点;了解液压控制阀的主要类型、功用。第四篇 机械加工

了解金属切削运动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型号;熟悉常用切削加工方法(车、铣、钻、镗、刨、磨)及其加工范围和特点。

复习题

1.简述退火和正火的工艺和目的,并比较两种热处理工艺的区别.2.什么是淬火?其目的是什么? 淬火后必须进行什么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何谓调质处理? 3.机械传动的作用是什么?

4.简述齿轮传动的特点,分析齿轮类零件的工作情况,并对轮坯的选材及所需冷、热加工工艺进行设计。

5.轴的功用是什么?阶梯轴上的零件进行轴向和周向固定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6.何谓疲劳破坏?提高材料疲劳强度的方法有哪些?

7.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制动器原理是什么? 8.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分别有何功用? 9.根据铁碳相图,随着钢中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钢的力学性能有何变化?为什么? 10.试比较带传动和链传动特点及应用。

11.齿轮传动有何特点?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什么? 12.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其中那种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13.简述锻压生产的特点及影响金属可锻行的因素。

篇3: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 有时需多种措施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 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作全面的考虑, 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 从而选用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稳定和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固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基地进行处理, 而仅从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地增加载荷, 人为地有控制地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和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破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也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或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地基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增大地基底面积的加固具体方法增设新的独立的基础, 加宽原有的条形基础、用四面套层加大独立基础等。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即应保护地基加固质量, 收到地基加固的效果, 有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振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压力灌桩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 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作必要的质量检查, 如贯如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做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易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这个方法效果较好而且费用较低。

篇4: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摘要] 地基稳固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处理措施,对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加固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基;缺陷处理;加固

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在雨水充沛的广东地区1个新建500KV变电站的地基加固中,采用强夯法来加固新回填粘土的地基,尚属首次。由于用强夯法加固新回填粘土地基,其加固效果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在进行了原因分析后,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三、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四、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提出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基础加大底面积,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变形过大时,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挖钻孔灌桩,压力灌浆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做必要的质量检查,如贯入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作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有的是用桩承重,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填塞孔洞,缝隙,胶结土壤颗粒,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但费用较高,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硅胶,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压力双液硅化法;二、电动双液硅化法;三、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硅化法是将水玻璃与氯化钙轮流压入土中,适用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加固。压力单液硅化法是将水玻璃压入土中,适用渗透系数为0.2—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和粉沙土加固。硅化法不适用于为沥青、油脂、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壤以及PH值大于0.9的土壤。施工前须作出硅化加固的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包括:注液管及电相管的布置和打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以及硅化后的加固效果的估计等,必要时硅化设计前应先做实验。

参考文献:

[1] 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第一、二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篇5:计算机基础复习提纲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包括第一台计算机生产时间,名称,计算机分代根据,每一代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特点,应用领域,分类,发展的趋势。

数制转换: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字符编码,汉字编码,字形码。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各个部件的名称等,各个部件的功能,特点,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软件的类型,特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

Windows的桌面,启动,应用程序的启动方法,关闭,快捷键(P38—39表),窗口,菜单,文件管理,控制面版,屏幕设置等。

Word提供的视图方式, Word窗口中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上的各工具按钮的名称,文件保存(包括快捷键),页面设置。插入特殊符号,数学公式,字体和段落的格式

Excel:文件,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之间关系,名称,数量,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数据输入,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分类汇总的相关知识。IP地址,计算机病毒。

试卷内容类型:

一、选择,共40小题,40分。

二、填空。共12小题,25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19

四、数制转换:共3题,共16分。

篇6:《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以及记录、储存信息的载体(软件)。

3.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及传播信息的工具。

4.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

5.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6、教育网站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存储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或者同时建立网上教育平台与信息获取及搜索等工具,通过互联网服务提供单位接入互联网或者教育电视台,向上网用户提供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

7、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8、教学模式P241: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形式。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

9、教学进程结构P241: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是由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第十章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②设计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③进行学习评价,即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3、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步骤? 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如图所示,虚线框内表示的是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四项具体设计内容(学习内容和水平的确定、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形成性练习的设计)。

第二章

1、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有哪些?P30

(1)表现力。各类媒体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的能力是不同的。(2)重现力。重现力是指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记录、储存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3)接触面。接触面是指把信息同时传递到接受者的范围,分为无线接触和有线接触两类。(4)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媒体实施运动时,学生能够同时参加活动的机会,它分为情感参与和行动参与两类。(5)受控性。受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2、简述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的特点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便利性(2)数字化学习使得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6、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类型和开发流程105-106(1)特点: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性

(2)类型:自主学习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模拟操作型、资料工具型、训练练习型、课堂演示型、教学游戏型。

(3)开发流程:包括软件设计(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文字稿本编写、制作稿本创作),软件制作(素材制作加工、软件编辑合成、软件调试打包),软件使用评价、产品修改出版。

第一章

1、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应用现代教

育技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P3 答:(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资源。(2)基本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3)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环境--建立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建立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设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过程----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有哪些?P7 答:(1)基本内容: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三角形宝塔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人们常称之为“经验之塔”,分为三大类,是个层次。第一类是:“做的经验”a、有目的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参与活动的经验。第二类是“观察的经验”d、观察示范,e、见习旅行,f、参观展览,g、电视、电影,h、录音、无线电、静态图画。第三类是“抽象的经验”,i、视觉符号,j、语言符号

(2)基本观点:a、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b、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c、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d、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e、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媒体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f、应该不应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需不需要在直接经验上花很多功夫?陷身在具体经验中,其危险和埋头于抽象的云雾中是一样的吗?戴尔说,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那样大。

3、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和主要观点有哪些?P9 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代表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几乎所有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2)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知识结构的结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托尔曼、布鲁纳、皮亚杰、奥苏泊尔及加涅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P12 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2)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a、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b、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第一,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第二,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c、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5、简述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教育技术涉及许多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多方面的。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一些:a、视听教学理论,b、学习理论,c、传播理论,d、系统科学理论。

第五章

1、如何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106

①选题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③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④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稿本编写⑤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页面制作稿本创作。

2、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110

(1)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素材的收集,二是素材的制作加工。

(2)多媒体教学软件编辑与合成。利用多媒体软件集成工具,将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素材编辑与合成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集成工具主要有程序设计语言、通用多媒体著作软件和学科专用多媒体著作软件等类型。

(3)多媒体教学软件调试与打包。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调试。检测后进行打包发布,成为可以展示的最终产品。

3、如何设计网络课件114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1)交互性,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2)界面直观友好。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3)培养创新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信息文化素养。(4)科学性。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5)协作性。网络课件要提供协作学习和协作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的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学习策略。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将重点放在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与系统设计上。

4、多媒体教学应用有哪几种主要方式,各自有何特点与作用117

多媒体系统教学应用有四种方式: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并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研究:a、如何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是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B、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是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c、如何发挥多媒体和非线性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探索的多媒体学习情境等。

(2)多媒体环境下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集中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个别的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超链接结构的环境下,主要依赖教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策略进行学习,接受对媒体信息的刺激,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进程。

(3)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暂新的课堂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它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a学生直接参与是学习的主要方式b教师的指导采用屏幕播放功能来实现c教师通过控制平台的屏幕监控有效的组织教学过程d组织协商讨论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因特网环境下进行,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和年龄的限制,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具有时空的延展性,老师的讲授和学习者的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进行及相互交流。

5、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特征97

(1)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2)基本特征: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第六章

1、设计与开发一个网站的主要过程是什么?137 可分成七个阶段:即网站规划、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网站检测调试、网站发布、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站评价与修改等。

2、试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特性与优势142 【特点】同步与非同步、多向性、个别化、自动记录。【优势】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性、开放性。

3、简述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特点143-147(1)网上讲授型教学方式:又分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2)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课件和网络通信的自主学习。特点:①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②具有较强的自由度;③学习具有一定的交互性;④学习具有较强的创造性;⑤学习者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学习:优越性:学习群体范围广阔;资源获取途径多样;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多样。

(4)在线学习:主要有网上学校、数字图书馆、网上实验室、网上资源库等方式。因特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方便的在线学习工具和广阔的在线学习空间。在线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都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5、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136(1)特点:教育网站除了具有一般网站的特点,如多媒体呈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外,还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性与科学性,表现出服务于教育的特点。a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散点.b教育网站是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c教育网站为教学交互活动创设情境d教育网站为教育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创造条件。(2)类型: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网站;教育研究机

构的教育网站;学校的教育网站;企业的教育网站;社会专业机构的教育网站;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个人的教育网站。

6、设计一个网站的主要内容:138

(一)网站的主题选择。

(二)网站的结构设计:包括网站的目录结构设计、链接结构设计和网站的栏目结构设计。

(三)网页设计:网页的颜色设计、网页的版面设计、网页的交互设计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要求和基本策略247(1)基本要求包括: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信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2)基本策略: a、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B、利用。。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C、。。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D、。。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E、。。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F、。。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G、.。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第十一章

1、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有哪些基本模式242

课堂讲授教学、个别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远程课程教学。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有哪些基本要求244

(1)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媒体作用的转变(有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教学进程结构由逻辑性讲解式进程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模式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它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注意目标、教学策略和技术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基本思想24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1)基本思想:①、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1)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a、学习资源的变化,b、学习方式的变化,c、学习空间的转变,d、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教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学习内容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

2、试述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则P31(1)最大价值律:

根据价值分析原理,价值(V)的高低,是以功能和付出的代价的比值来表示的,可用方程式表达为:价值=功能/要付出的代价。公式表示,付出的代价越小,而功能越大,则媒体的使用价值越高,预期的选择设计率越高。从价值分析的原理中可以得到启示:媒体的设计和制作,不能单纯的追求降低成本,也不要片面的追求功能,而应以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为目标。

(2)共同经验律:根据教学传播理论,要使教师和学生双方能互相沟通思想,则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因此,视听媒体的设计就是要以提供这种情境,展示共同的经验为目的。

(3)抽象层次原理:根据戴尔理论,媒体选择的抽象层次原理就是指媒体所提供的具体和抽象程度必须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增减,而每一个层级都包含一部分具体成分和另一部分抽象成分,这两种成分的比例依学生水平而有所改变,也就是应依学生水平而选择不同的媒体。

3、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与方法(1)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讨论,形成创意----实践探索---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几个基本环节。(2)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又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习者面对教学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论点。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和相关网页。学生根据论点搜集支持论点的相关资料(论据),最终完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展示论文。论文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也可制成网页。最后由学生介绍报告内容,其他同学对研究报告进行评议。(3)基于因特网的小组合作-----网页制作-----远程协商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

篇7: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复习提纲整理

1、现代制造过程的分类(质量增加、质量不变、质量减少)。

2、那几种机械制造过程属于质量增加(不变、减少)过程。

(1)质量不变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加热、熔化、凝固、铸造、锻压(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流动)、浇灌、运输等。

(2)质量减少过程材料的4种基本去除方法:切削过程;磨料切割、喷液切割、热力切割与激光切割、化学腐蚀等;超声波加工、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落料、冲孔、剪切等金属成形过程。

(3)材料经过渗碳、渗氮、氰化处理、气相沉积、喷涂、电镀、刷镀等表面处理及快速原型制造方法属于质量增加过程。

第二章液态金属材料铸造成形技术过程

1、液态金属冲型能力和流动性的定义及其衡量方法

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简称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通常用铸件的最小壁厚来表示。液态金属自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动性”。液态金属流动性用浇注流动性试样的方法来衡量。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螺旋形试样。

2、影响液态金属冲型能力的因素(金属性质、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

(1)金属的流动性:流动性好的液态金属,充型能力强,易于充满薄而复杂的型腔,有利于金属液中气体、杂质的上浮并排除,有利于对铸件凝固时的收缩进行补缩。

流动性不好的液态金属,充型能力弱,铸件易产生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杂、缩孔、热裂等缺陷。

(2)铸型性质:铸型的蓄热系数b(表示铸型从其中的金属液吸取并储存在本身中热量的能力)愈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愈强,金属液于其中保持液态的时间就愈短,充型能力下降。(3)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对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浇注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充型能力随浇注温度的提高而直线上升,超过某界限后,由于吸气,氧化严重,充型能力的提高幅度减小。液态金属在流动方向上所受压力(充型压头)越大,充型能力就越好。但金属液的静压头过大或充型速度过高时,不仅发生喷射和飞溅现象,使金属氧化和产生”铁豆”缺陷,而且型腔中气体来不及排出,反压力增加,造成“浇不足”或“冷隔”缺陷。浇注系统结构越复杂,流动阻力越大,液态金属充型能力越低。

(4)铸件结构:衡量铸件结构的因素是铸件的折算厚度R(R=铸件体积/铸件散热表面积=V/S)和复杂程度,它们决定着铸型型腔的结构特点。R大的铸件,则充型能力较高。R越小,则充型能力较弱。

铸件结构复杂,厚薄部分过渡面多,则型腔结构复杂,流动阻力大,充型能力弱。铸件壁厚相同时,铸型中的垂直壁比水平壁更容易充满。

3、收缩的定义及铸造合金收缩过程(液态、凝固、固态)铸件在液态、凝固和固态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体积减小现象称为收缩,是液态金属自身的物理性质。液态收缩阶段(Ⅰ)表现为型腔内液面的降低。

凝固收缩阶段(Ⅱ)由状态改变和温度下降两部分产生。一般用体收缩率表示。固态收缩阶段(Ⅲ)通常表现为铸件外形尺寸的减少,故一般用线收缩率表示。

4、缩孔、缩松的定义,形成条件、产生的基本原因,形成部位及防止方法。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往往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出现大而集中的孔洞,称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1)金属的成分

结晶温度范围越小的金属,产生缩孔的倾向越大;结晶温度范围越大的金属,产生缩松的倾向越大。

(2)浇注条件和铸型性质

提高浇注温度时,金属的总体积收缩和缩孔倾向大,浇注速度很慢缩孔容积减少,铸型材料对铸件冷却速度影响很大。

缩松:金属型<湿型<干型。(3)补缩压力和铸件结构 在凝固过程中增加补缩压力,可增大缩孔而减小缩松的容积。若金属在很高的压力下浇注和凝固,则可以得到无缩孔和缩松的致密铸件。缩孔和缩松的防止方法

(1)针对金属的收缩和凝固特点制定正确的技术方法控制铸件的凝固方向使之符合顺序凝固方式或同时凝固方式;

(2)合理确定内浇口位置及浇注方法;

(3)合理应用冒口、冷铁和补贴等技术措施。

5、铸造应力的定义及分类,产生的缺陷(热裂、冷裂、变形),防止和减少的措施。铸件在凝固和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收缩受到阻碍而引起的内应力,称为铸造应力。分类

按形成的原因不同铸造应力分为热应力、相变应力和机械阻碍应力。按应力存在的状况可分为临时应力和残余应力

临时应力是暂时的,当引起应力的原因消除以后,应力随之消失。残余应力是长期存在的,当引起应力的原因消除后,仍存在铸件中。当铸造应力的总合超过金属的强度极限时,铸件便产生裂纹。按裂纹形成的温度范围可分为热裂和冷裂。

热裂是在凝固末期高温下形成的裂纹。裂纹沿晶粒边界产生和发展,外观形状曲折而不规则,表面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并呈氧化色。

冷裂是铸件在低温时形成的裂纹。冷裂纹常穿过晶粒,外形规则,呈圆滑曲线或直线状,表面光滑而具有金属光泽或显微氧化色。

防止和减小铸造应力的措施 :

在零件能满足工作条件的前提下,选据弹性模量和收缩系数小的材料; 采用同时凝固方式;

合理设置浇冒口,缓慢冷却,以减小铸件各部分温差; 采用退让性好的型、芯砂。

若铸件已存在残余应力,可采用人工时效、自然时效或振动时效等方法消除。

6、金属的吸气性及金属吸收气体的过程,主要气体(H2、N2、O2)

金属在熔炼过程中溶解气体;在浇注过程中因浇包未烘干、铸型浇注系统设计不当、铸型透气性差以及浇注速度控制不当、或型腔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都会使气体进入金属液,增加金属中气体的含量。这就构成了金属的吸气性。(氢、氮、氧)。(1)气体分子撞击到金属液表面;

(2)在高温金属液表面上气体分于离解为原子状态;

(3)气体原子根据与金属元素之间的亲和力大小,以物理吸附方式或化学吸附方式吸附在金属表面;

(4)气体原子扩散进入金属液内部。

7、偏析、宏观偏析、微观偏析、正偏析、逆偏析的定义及其消除方法。

铸件凝固后,截面上不同部位,以至晶粒内部,产生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微观偏析是指微小(晶粒)尺寸范围内各部分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在铸件较大尺寸范围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叫宏观偏析。主要包括正偏析和逆偏析。正偏析:k>1,杂质的分布从外部到中心逐渐增多; 逆偏析:k<1,易熔物质富集在铸件表面上。

8、铸件可能出现那几种气孔(析出性、反应性、侵入性)及其定义

(1)析出性气孔 当金属液冷却速度较快时,由于铸件凝固,气泡来不及排出而保留在铸件中形成的气孔,称为析出性气孔。(2)反应性气孔 金属液与铸型、熔渣之间相互作用或金属液内部某些组元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所形成的气孔,则称为反应性气孔。

(3)侵入性气孔 砂型铸造时,由于砂型透气率低或排气通道不畅,砂型受热产生的气体,在界面上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气体就会侵入金属液而未上浮排出,则产生侵入性气孔。

9、熔炼的分类(按合金和熔炼特点)及熔炼的基本要求

根据所熔炼合金的特点,熔炼大概可分为铸铁熔炼、铸钢熔炼和有色金属熔炼。根据熔炉的特点又可分为冲天炉熔炼、电弧炉熔炼、感应电炉熔炼和坩锅熔炼等。依据炉衬的种类,熔化技术可分为酸性或碱性。

10、浇注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 浇注系统的主要功能

连接铸型与浇包,导入液态金属; 挡渣及排气;

调节铸型与铸件各部分的温度分布,控制铸件的凝固顺序;

保证液态金属在最合适的时间范围内充满铸型,不使金属过度氧化,有足够的压力头,并保证金属液面在铸型型腔内有必要的上升速度。

11、铸件冒口的定义、作用及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P51)

铸型中能储存一定金属液(同铸件相连接在一起的液态金属熔池)补偿铸件收缩,以防止产生缩孔和缩松缺陷的专门技术“空腔”,被称为冒口。冒口的作用:

主要是“补缩铸件”、集渣和通、排气。设置冒口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凝固时间应大于或等于铸件(或铸件上被补缩部分)的凝固时间; 有足够的金属液补充铸件(或铸件上被补缩部分)的收缩; 与铸件上被补缩部位之间必须存在补缩通道。

12、冷铁的作用

放入铸型内,用以加快铸件某一部分的冷却速度,调节铸件的凝固顺序,与冒口相配合,可扩大冒口的有效补缩距离。

13、常用的机器造型和制芯方法有哪些?

震实造型、微震实造型、高压造型、抛砂造型、气冲造型等。

14、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顺序凝固、同时凝固的定义

15、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的技术特点(P52)砂型铸造的特点是:

适应性广,技术灵活性大,不受零件的形状、大小、复杂程度及金属合金种类的限制。生产准备较简单。

生产的铸件其尺寸精度较差及表面粗极度高;铸件的内部品质也较低; 在生产一些特殊零件(如管件、薄壁件)时,技术经济指标较低。特种铸造的技术特点:

铸件的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低。

在生产一些结构特殊的铸件时,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指标,不用砂或少用砂,降低了材料消耗,改善了劳动条件; 使生产过程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但特种铸造适应性差,生产准备工作量大,需要复杂的技术装备。因此,特种铸造技术(陶瓷型铸造除外)一般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

16、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有哪些?其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低压铸造等。

17、何谓金属的铸造性能,铸造性能不好会引起哪些铸造缺陷?

铸造部分复习题

1、影响液态金属冲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的技术特点。(15)

3、简述铸件上冒口的作用和冒口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原则。冒口的作用:

主要是“补缩铸件”、集渣和通、排气。设置冒口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凝固时间应大于或等于铸件(或铸件上被补缩部分)的凝固时间; 有足够的金属液补充铸件(或铸件上被补缩部分)的收缩; 与铸件上被补缩部位之间必须存在补缩通道。

4、铸造成形的浇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其功能是什么?(10)

5、熔炼铸造合金应满足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熔炼出符合材质性能要求的金属液,而且化学成分的波动范围应尽量小; 熔化并过热金属所需的高温; 有充足和适时的金属液供应; 低的能耗和熔炼费用;

噪声和排放的污染物严格控制在法定的范围内。

6、试比较灰铸铁、铸造碳钢和铸造铝合金的铸造性能特点,哪种金属的铸造性能好?哪种金属的铸造性能差?为什么?(P46)

第三章 复习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金属塑性变形、加工硬化

金属塑性变形是利用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规律,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零件或毛坯的加工工艺。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残余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

加工硬化:在塑型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塑型、韧性下降,这一现象称为加工硬。(工程材料)金属在室温下塑性变形,由于内部晶粒沿变形最大方向伸长并转动、晶格扭曲畸变以及晶内、晶间产生碎晶的综合影响,增加了进一步滑移变形的阻力,从而引起金属的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亦称为冷作硬化。

2、自由锻: 自由锻造(又称自由锻)是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材料在上下两个砧铁之间或锤头与砧铁之间产生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锻件的成形过程。模锻:模型锻造包括模锻和镦锻,是将加热或不加热的坯料置于锻模模膛内,然后施加冲击力或压力使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获得锻件的成形过程。胎模锻:胎模锻造是在自由锻造设备上使用不固定在设备上的各种称为胎模的单膛模具,将已加热的坯料用自由锻方法预锻成接近锻件形状,然后用胎模终锻成形的锻造方法。

3、落料、冲孔

落料和冲孔又统称为冲裁。落料和冲孔是使坯料按封闭轮廓分离。落料是被分离的部分为所需要的工件,而留下的周边部分是废料;冲孔则相反。

4、固态金属的冷变形和热变形

冷变形是指金属在进行塑性变形时的温度低于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热变形是指金属在进行塑性变形时的温度高于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

5、板料分离和成形 分离过程是使坯料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产生分离而得到工件或者料坯。成形过程是使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6、金属的可锻性

金属塑性变形的能力又称为金属的可锻性,它指金属材料在塑性成形加工时获得优质毛坯或零件的难易程度。

三、简答题

1、简述自由锻成形过程的流程及绘制自由锻件图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计算坯料质量和尺寸、下料零件图→绘制锻件图 →确定工序、加热温度、设备等→加热坯料、锻打→检验→锻件

敷料、加工余量、锻件公差

2、在金属的模锻过程中,影响金属充填模腔的因素有哪些?

①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显然,塑性高、变形抗力低的金属较易充满模膛。②金属模锻时的温度。金属的温度高,则其塑性好、抗力低,易于充满模膛。

③飞边槽的形状和位置。飞边槽部宽度与高度之比(b/h)及槽部高度h是主要因素。(b/h)越大,h越小,则金属在飞边流动阻力越大。强迫充填作用越大,但变形抗力也增大。④锻件的形状和尺寸。具有空心、薄壁或凸起部分的锻件难于锻造。锻件尺寸越大,形状越复杂,则越难锻造。

⑤设备的工作速度。一般而言,工作速度较大的设备其充填性较好。⑥充填模膛方式。镦粗比挤压易充型。⑦其他如锻模有无润滑、有无预热等。

3、请阐述金属在模锻模膛内的变形过程及特点。(1)充型阶段

在最初的几次锻击时,金属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坯料高度减小,水平尺寸增大,并有部分金属压入模膛深处。这一阶段直到金属与模膛侧壁接触达到飞边槽桥口为止。特点:模锻所需的变形力不大。(2)形成飞边和充满阶段

继续锻造时,由于金属充满模膛圆角和深处的阻力较大,金属向阻力较小的飞边槽内流动,形成飞边。此时,模锻所需的变形力开始增大。随后,金属流入飞边槽的阻力因飞边变冷而急速增大,当这个阻力一旦大于金属充满模膛圆角和深处的阻力时,金属便改向模膛圆角和深处流动,直到模膛各个角落都被充满为止。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飞边进行强迫充填,变形力迅速增大。锻足阶段

如果坯料的形状、体积及飞边槽的尺寸等工艺参数都设计得恰当,当整个模膛被充满时,也正好锻到锻件所需高度。但是,由于坯料体积总是不够准确且往往都偏多,或者飞边槽阻力偏大,导致模膛已经充满,但上、下模还未合拢,需进一步锻足。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变形仅发生在分模面附近区域,以便向飞边槽挤出多余的金属。

4、简述模锻技术过程中确定分模面位置的原则。

①要保证模锻件易于从模膛中取出。故通常分模面选在模锻件最大截面上。②所选定的分模面应能使模膛的深度最浅。这样有利于金属充满模膛,便于锻件的取出和锻模的制造。

③选定的分模面应能使上下两模沿分模面的模膛轮廓一致,这样在安装锻模和生产中发现错模现象时,便于及时调整锻模位置。④分模面最好是平面,且上下锻模的模膛深度尽可能一致。便于锻模制造。⑤所选分模面尽可能使锻件上所加的敷料最少。这样既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又减少了切削加工的工作量。

5、落料和冲孔用凹、凸模刃口尺寸是如何确定的?

设计落料时,凹模刃口尺寸即为落料件尺寸,然后用缩小凸模刃口尺寸来保证间隙值。设计冲孔模时,凸模刃口尺寸为孔的尺寸,然后用扩大凹模刃口尺寸来保证间隙值。为保证零件的尺寸要求,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落料时取凹模刃口的尺寸应靠近落料件公差范围的最小尺寸;而冲孔时则取凸模刃口的尺寸靠近孔的公差范围内的最大尺寸。

第四章 粉末压制和常用复合材料成形过程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粉末冶金:粉末压制(这里主要指粉末冶金)是用金属粉末(或者金属和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做原料,经压制成形后烧结而制造各种类型的零件和产品的方法。

电解法:电解法是采用金属盐的水溶液电解析出或熔盐电解析出金属颗粒或海绵状金属块,再用机械法进行粉碎。雾化法金属粉末制备方法:雾化法是将熔化的金属液通过喷射气流(空气或惰性气体)、水蒸汽或水的机械力和急冷作用使金属熔液雾化,而得到金属粉末。

三、简答

1、硬质合金的分类情况及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钨钴类(YG)主要组成为碳化钨(WC)和钴(Co)。常用牌号有YG3、YG6、YG8等。

钨钴类硬质合金有较好的强度和韧度,适宜制作切削脆性材料的刀具。如切削铸铁、脆性有色合金、电木等。且含钴愈高,强度和韧度愈好,而硬度、耐磨性降低,因此,含钴量较多的牌号一般多用作粗加工,而含钴量较少的牌号多用于作精加工。钨钴钛类(YT)主要组成为碳化钨、碳化钛(TiC)和钴。常用牌号有YT5、YT10、YTl5等。

钨钴钛类硬质合金含有比碳化钨更硬的碳化钛,因而硬度高,热硬性也较好,加工钢材时刀具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钛薄膜,使切屑不易粘附,故适宜制作切削高韧度钢材的刀具。同样含钴量较高(如YT5.含钴9%)的牌号用作粗加工。钨钽类(YW)主要组成为碳化钨、碳化钛、碳化钽(TaC)和钴。其特点是抗弯强度高。牌号主要有YWl(84%WC、6%TiC、4%TaC、6%Co),YW2(82%WC、6%TiC、4%TaC、8%Co)两种。这类硬质合金制作的刀具用于加工不锈钢、耐热钢、高锰钢等难加工的材料。

2、请简要介绍粉末压制结构零件设计的原则

一、压制件应能顺利地从压模中取出

二、应避免压制件出现窄尖部分

窄尖部分会出现装粉不足,使压制成形因难。窄尖部分还会影响压模的强度和寿命。

三、零件的壁厚应尽量均匀,台肩尽可能的少,高(长)宽(直径)比不超过2.5(厚壁零件不超过4)零件的高度太高,压制方向上的台肩多,各部分壁厚相差过大等,都会造成压制件的密度分布不均匀。

四、制品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压制烧结零件的尺寸精度,应以能满足零件的技术要求为准;既不要盲目地追求过高的尺寸精度,这样不仅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又不要不必要地降低尺寸精度,从而抹煞粉末压制的技术特点。

制品的表面粗糙度取决压模的表面粗糙度。烧结后一般在10~15μm,若想进一步降低表面粗糙度,则需要进行复压校形或精压。

3、请简要介绍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

1、矿物还原法制取粉末

矿物还原法是金属矿石在一定冶金条件下被还原后,得到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金属料,然后将金属料经粉碎等处理以获得粉末。

矿物还原法主要适用于铁粉生产,也能生产钴、钼、钙、难熔的金属化合物粉末(如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粉末)等。

2、电解法

电解法是采用金属盐的水溶液电解析出或熔盐电解析出金属颗粒或海绵状金属块,再用机械法进行粉碎。

电解法生产的金属品种多,纯度高,粉末颗粒呈树枝状或针状,其压制性和烧结性都较好。

3、雾化法制取粉末

雾化法是将熔化的金属液通过喷射气流(空气或惰性气体)、水蒸汽或水的机械力和急冷作用使金属熔液雾化,而得到金属粉末。

由于雾化法制得的粉末纯度较高,又可合金化,粉末有其特点,且产量高、成本较低,故其应用发展很快。可用来生产铁、钢、铅、铝、锌、铜及其合金等的粉末。

4、机械粉碎法

机械破碎法中最常用的是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对金属块或粒原料进行球磨。

适宜于制备一些脆性的金属粉末,或者经过脆性化处理的金属粉末(如经过氢化处理变脆的钛粉)。

第五章 固态材料的连接过程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焊接:将分离的金属用局部加热或加压等手段,借助于金属内部原子的结合与扩散作用牢固地连接起来,形成永久性接头的过程称为焊接。

熔化焊接:利用热源局部加热的方法,将两工件接合处加热到熔化状态,形成共同的熔池,凝固冷却后,使分离的工件牢固结合起来的焊接称为熔化焊。压力焊接:在焊接过程中,对焊件施加一定压力(加热或不加热),以完成焊接的方法。钎焊:钎焊是采用熔点比母材低的金属作钎料,将焊件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点的温度,使钎料填充接头间隙,与母材产生相互扩散,冷却后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

摩擦焊:摩擦焊是利用工件接触面摩擦产生的热量为热源,将工件端面加热到塑性状态,然后在压力下使金属连接在一起的焊接方法。

电阻焊:电阻焊是利用电流通过焊件时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热源,加热焊件,在压力下进行焊接的。

直流正接和直流反接:直流正接:工件接阳极,焊条接阴极。直流反接:工件接阴极,焊条接阳极。

三、简答题

1、焊接用焊条药皮的作用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 药皮的作用

A 改焊接工艺性能:易引弧、稳弧,减小飞溅,使焊缝成形美观; B 机械保护作用:气体、熔渣隔离空气,保护熔液和熔池金属;

C 冶金处理作用:药皮中的某些元素可起到渗合金、脱氧、脱硫、去氢作用。药皮的组成

主要有稳弧剂、造气剂、造渣剂、脱氧剂、合金剂、粘结剂、稀渣剂、增塑剂等。主要原料有矿石、铁合金、有机物和化工产品等四类。

2、简述碱性焊条和酸性焊条的性能和用途。熔渣以酸性氧化物为主的焊条,称为酸性焊条。

酸性焊条的氧化性强,焊接时具有优良的焊接性能,如稳弧性好,脱渣力强,飞溅小,焊缝成形美观等,对铁锈、油污和水分等容易导致气孔的有害物质敏感性较低。熔渣以碱性氧化物为主的焊条,称为碱性焊条。

碱性焊条有较强的脱氧、去氧、除硫和抗裂纹的能力,焊缝力学性能好,但焊接技术性能不如酸性焊条,如引弧较困难,电弧稳定性较差等,一般要求用直流电源。而且药皮熔点较高,还应采用直流反接法。

3、手工电弧焊用焊条的选用原则是什么?

首先根据焊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抗裂性、耐蚀性及高温性能等要求,选用相应的焊条种类。再考虑焊接结构形状、受力情况、焊接设备条件和焊条售价来选定具体型号。①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若焊件为结构钢时,则焊条的选用应满足焊缝和母材“等强度”,且成分相近的焊条; 异种钢焊接时,应按其中强度较低的钢材选用焊条;

若焊件为特殊钢,如不锈钢、耐热钢等时,一般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类型按“等成分原则”选用与母材成分类型相同的焊条。

若母材中碳、琉、磷含且较高,则选用抗裂性能好的碱性焊条。②根据焊件的工作条件与结构特点

对于承受交变载荷、冲击载荷的焊接结构,或者形状复杂、厚度大,刚性大的焊件,应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条。

③根据焊接设备、施工条件和焊接技术性能

无法清理或在焊件坡口处有较多油污、铁锈、水分等赃物时,应选用酸性焊条。在保证焊缝品质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成本低、劳动条件好的焊条。无特殊要求时应尽量选用焊接技术性能好的酸性焊条。

4、什么是焊接热影响区?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对焊接接头有何影响? 在电弧热的作用下,焊缝两侧处于固态的母材发生组织或性能变化的区域,称为焊接热影响区。

热影响区可分为过热区、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过热区的塑性和冲击韧度很低。焊接刚度大的结构或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易淬火钢材时,易在此区产生裂纹。

一般情况下,焊接热影响区内的正火区的力学性能高于未经热处理的母材金属。已相变组织和未相变组织在冷却后晶粒大小不均匀对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

5、焊接应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减少和消除焊接应力的措施有哪些?

焊接过程中对焊件进行了局部的不均匀的加热,是产生生焊接应力和变形的根本原因。(1)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2)焊前预热

焊前将焊件预热到350-400℃,然后再进行焊接。预热可使焊缝部分金属和周围金属的温差减小,焊后又可比较均匀地同时冷却收缩,因此可显著减少焊接应力,同时可减少焊接变形。(3)加热“减应区”

在焊接结构上选择合适的部位加热后再焊接,可大大减少焊接应力。(4)焊后热处理

去应力退火过程可以消除焊接应力。

即将工件均匀加热到600-6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整体高温回火消除焊接应力的效果最好,一般可将80%—90%以上的残余应力消除掉。

6、简述金属材料焊接性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即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称为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7、简述埋弧自动焊的特点及应用。

①生产率高 生产率比手工电弧焊高5-10倍。②焊接品质高而且稳定 ③节省金属材料 ④劳动条件好

但是埋弧自动焊的灵活性差,只能焊接长而规则的水平焊缝,不能焊短的、不规则焊缝和空间焊缝,也不能焊薄的工件。焊接过程中,无法观察焊缝成形情况,因而对坡口的加工、清理和接头的装配要求较高。埋弧自动焊设备较复杂,价格高,投资大。应用

埋弧自动焊通常用于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和耐热钢等中厚板(6-60mm)结构的长焊缝及直径大于250mm环缝的平焊,生产批量越大,经济效果越佳。

8、铸铁焊补的主要困难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篇8: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1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基本考虑因素

地基基础缺陷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建筑施工人员造成的, 由于缺陷的产生原因有所差异, 所以缺陷的处理办法也不尽相同, 但是任何缺陷处理工作都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四种主要因素:一、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三、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 发展速度和趋势;四、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2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主要措施

目前国内的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办法主要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等几种手段。由于每种手段都有其内在的优势和局限性, 因此, 施工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施工的各种影响因素, 选择合理的处理办法。同时, 建筑施工必须为建筑单位和开发商赢得部分经济效益, 因此, 在选择处理手段时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确保缺陷处理工作经济有效。

3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

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3.1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 而仅对上部

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3.2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

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 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3.3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

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为了达到相应的加固目的, 施工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4 地基加固的基本举措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保证居民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建筑施工单位应该综合考量建筑施工的综合系数, 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的地基加固措施, 地基加固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手段:

4.1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

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4.2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

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4.3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

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另外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 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 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5 地基加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1 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

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该种加固办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地基的受重能力, 但是实际施工难度大, 耗费经济成本高, 同时为了保证其施工质量, 应该对加固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监控, 并做好数据的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数据及时上报处理。

5.2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

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 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5.3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

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5.4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

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 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5.5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 填塞孔洞, 缝隙, 胶结土壤颗粒, 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 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 但费用较高, 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 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硅胶, 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 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 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压力双液硅化法;二、电动双液硅化法;三、压力单液硅化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保证建筑的基本质量, 提高我国建筑事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建筑施工单位应该落实做好地基工作的处理, 一方面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有的地基基础缺陷, 另一方面对现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无论是哪种施工方法, 建筑施工单位都要从自身的工艺和经济两个方面出发, 均衡考量这两个系数, 既能保证地基加固的质量又能为建设施工单位节约经济成本, 只有这样的加固措施才能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得到逐渐的推广。

摘要:地基是保证建筑物质量要求的首要前提, 目前国内的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地基的加固处理, 常导致后期的建筑质量问题频发, 本文通过对建筑物的实例分析, 列举了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若干办法, 并提出了相应的地基加固措施, 以供建设施工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地基基础缺陷,地基加固,施工人员

参考文献

[1]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 (第一、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我的快乐元宵节生活三年级描写作文下一篇:盘活启发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