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建设方案

2024-04-18

小农水建设方案(精选6篇)

篇1:小农水建设方案

第一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调兵山市(县级市)是在铁法煤田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于1982年9月建立起来的新兴煤炭工业城市。它地处辽河平原北部,距铁岭市区35公里,西距沈阳市法库县5公里,位于铁岭、法库两县之间,地理位置在东经120°21′31″-123°41′52″、北纬42°20′31″-42°33′19″,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煤炭资源丰富。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南北长23.7公里,东西宽20.6公里。

全市耕地面积19.1万亩,其中:中低产田10万亩。项目区所在地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位于调兵山市区东南,该村有户数713户,人口2100人,土地面积6500亩,耕地面积5800亩,水田3000亩。

1.1.2 水文气象

1、水文:本地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积温2977—3300℃,年平均温度6.7℃,年平均降雨量619.5毫米,日照超过2600小时,无霜期150天,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根据季节分配为:冬季23.7毫米,春季为91.5毫米,夏季为388.4毫米,秋季为115.9毫米。在月分配上以7月份降水量为最多,平均值为176.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8.9%。生长季节(4-9月份)降水总量为543.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8.9%。

2、气温:多年平均气温为6.7℃,相对湿度62%。7月气温为最高 月份,平均气温为23.8℃;1月份气温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8.3℃,气温年较差为37.1℃。无霜期为160天左右,初霜9月30日,终霜5月2日,封冻层厚度为1.2米左右。

3、日照、光辐射及蒸发量:多年平均日照为2,787.6小时,年较差649.1小时,生长季节(4-9)日照为1,511.3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54.2%,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光辐射多年平均值为136千卡每平方厘米。陆面蒸发量为455毫米,水面蒸发量1,915毫米。

4、季风:我是大风日较多,6级以上年平均出现67.8次,8级以上平均出现37.8次,其中以春季西南大风居多。

1.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为丘陵地区,土壤属棕土壤。调兵山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有绵亘起伏的喇嘛山脉贯穿南北,南部有孤山子等山地和丘陵,形成了西高、东低的低山~兵陵~平原的地貌类型,大致分为西部石质低山丘陵和东部土质平原区。根据1983年铁法市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市土壤分4个土类、16个土属、31个土种。其中:以棕壤土类为主,面积为189,15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8.7%,分布在中南部的平原地区;次之为草旬土类,面积为117,762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6.6%,分布在西部山区谷地和东部冲积平原地区;沼泽土和水稻土类面积为15,274亩,分布在王河沿岸的低洼易涝地区,PH值为6.5~7.5,呈微碱性反应。全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97%,含氮量为0.128%,速效磷7.76ppm。

1.1.4自然灾害 1980年以来,调兵山市遭受较大洪涝灾害两次,分别是1985年和1994年,项目区所在地受洪涝灾害影响小;调兵山市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1990年以来旱灾发生频繁,项目区受干旱影响大,农业生产损失较重。

1.2 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劳力

调兵山市现有3个镇,2个街道,辖8个工人居住区,34个行政村。现有人口25万人,其中城镇和非农人口18.9万人,占75.6%,非农业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人口6.1万人,占24.4%,农村劳动力1.7万人,农业劳动力0.9万人。

1.2.2 土地利用现状

调兵山市区域总面积39.3万亩,其中耕地19.1万亩,占50.7%,有林地及果树5.8万亩,占14.8%,牧草地1.5万亩,占4.3%,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8.5万亩,占21.5%,水域面积21.万亩,占5.3%,未利用地1.35万亩,占3.4%。

1.2.3 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的老水田属于90年代开发建设的水田灌区,灌溉设施落后。水田灌溉以一家一户的小井为单位,提水效率低下仅为70﹪,项目区老水田输水渠道均为土渠,灌溉水跑冒滴漏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为65﹪,渠系水利用率低,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电力,造成单位成本非常高。

1.2.4 地方经济与农民收入 全市2007年经济指标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亿元,其中第产业增加值2.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01亿元,工业增加值5.8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9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890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601元;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36万亩,粮食作物产量8.15万吨。

1.2.5农业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项目区所在乡镇现有初级以上农业科技人员15人,其中农业9人,畜牧业4人,其他2人。成立了以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中心的镇村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农业技术服务站点 3处。

调兵山市水利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水利局成立了规划设计室,现有工程师10名,助工3名。近几年,为农业开发部门进行了大量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节水灌溉的技术服务上,基本形成了以水利站为中心的镇村两级水利服务网,水利局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培训班,对镇村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等先进水利技术。

1.3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所在地现有机电井65眼,排水站5处,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境内属辽河水系的王河、新开河,防洪设计标准达20年一遇,防洪有保障。

1.3.2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农业机械水平较高,现有农业机械设施15台,水稻牧草收割机2台,打捆机3台,可以满足水稻收割的需要。

1.3.3 交通与电力

境内有沈环线公路通过,铁煤集团的企业铁路线贯穿南北,交通十分方便,东北电网供电,电力资源充裕。第二章

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2.1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调兵山东南的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该村总人口0.21万人,农业劳动力0.07万人,总耕地面积0.58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266万公斤,其中水稻产量为360万公斤。

项目区原有水田灌溉为井渠结合灌区,今年该村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净化的中水作为水田灌溉水源,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7万吨,分配给水田用水量日供水可达到0.7万吨,灌溉水保证率可达到90%,可完全满足灌溉需要。项目区的渠系工程由11条支渠、1条排水干沟组成。支渠总长10.2公里,排水干沟总长2公里,渠系内现有配套建筑物14座。灌区的绝大部分渠系工程及建筑物均为临时工程,工程标准低、质量差,工程不配套,整个渠系工程均为土渠。为此实施混凝土防渗衬砌十分必要。

2.2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2.2.1.干支渠淤积渗漏严重,输水困难。

项目区的灌溉渠系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干支渠渠道的淤积情况较为严重,造成整个渠系输水能力降低,同时由于95%以上的干支渠没有采取任何防渗工程措施,渗漏水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造成用水定额偏高,水资源浪费严重。

2.2.2灌区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不配套,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目前渠系骨干建筑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系工程建筑物破坏严重。由于绝大部分建筑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民兵在会战时建设的,标 6 准底,质量差,加之二十多年的运行,其完好率目前仅为50%左右。

2、工程不配套。由于项目区多年来以各乡镇村屯自己开发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工程建筑物不配套,造成灌排不畅,调配水困难,水量浪费严重。

2.3项目区现行工程管理体制

调兵山市2009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工程计划改造水田灌溉面积0.3万亩,位于调兵山东南的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改造前为井渠结合灌区。由于目前我市农村实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均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项目区内每个农户水田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便于灌区改造后的运行管理和维护,项目建后管理适宜采用农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以地块为单元,由项目所在村委会组织农户实行联户对渠道、水源井等灌溉设施进行统一管理、维护,从而达到工程设施长效运行,保证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2.3.1具体管护模式:

在项目实施后,由项目所在村委会组成项目区管护领导小组,成员3~5名,组长由村委会主任担任,主要负责组织农户实行联户或单户管护灌溉设施。在项目区管护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以项目区地块为单元,实行联户或单户管理。水利部门实行行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2.3.2项目管护责任

调兵山市水田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实施建成后,将本着“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推行由村委会具体组织,实行联户或单户管理的方式管理。及时明确产权,办理固定 7 资产交接手续,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落实项目管护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实行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2.4 工程供水水源状况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7304万立方米,地表水4484万立方米,地下水2820万立方米,可供水量4514万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2256万立方米,地表水2558万立方米。项目区为第四纪地质层覆盖,其岩性多为石英岩,长石次之,地层厚度多在8-35米之间,从上到下一般为粘土、砂土、细砂、中砂及部分砂砾层,地下水埋深在7-15米之间,为第四纪潜水,渗透系数6-29米/日,地下水为河流及降水补给,地下水水质较好,没有污染。

工程供水水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作为水田灌溉水源,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7万吨,分配给水田用水量日供水可达到1.7万吨。水田泡田定额每亩80立方米核算,3000亩水田泡田期间用水量为24万立方米,泡田期间可供水量(按15天计算)为25.5万立方米,供水量大于泡田期需水量,同时该项目原有小井16眼,也可作为补充灌溉水源,故工程供水水源可完全满足灌溉需要。

工程水源水质也满足灌溉需要。经检测,该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局1992年发布的国家标准C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满足水田灌溉用水要求。

第三章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3.1建设范围、布局 3.1.1建设范围

2009调兵山市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落实在调兵山东南的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工程建设范围为占地面积0.3万亩,水田地块南北长1500米,东西长1150米。

3.1.2建设布局

水源布置:为充分利用当地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水源,规划建设取水涵闸1座,闸门为木板闸门。

灌溉渠系布置:根据本次改造项目的规模、面积,渠系共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属于小型灌区。故本次规划设计渠系布置形式采用斗、农渠两级固定渠道布置。

斗渠道随地势布置,共2条长2.7公里,布置在地势较高的地块南侧。比降采用自然比降为3‰,采用半填半挖渠道。斗渠与农渠交汇处设斗门20座。

农渠为直接向格田输放水的田间末级渠道,垂直于斗渠布置,间距为100米,双向输水。农渠共计布设18条,长7.2公里。农渠上每间隔50米设防水斗门1座,共计288个。

为方便机耕作业,需在田间布设作业路,作业路与斗渠交叉处设置过路桥涵20座。

田间工程布置:田间工程采用格田形式,格田长度为60米,宽度 9 为50米,格田面积控制在4.5亩左右,以利于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

排水系统布置:由于项目区属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田间排水农沟采取与农渠相间布设,农沟间距为100米,排水支沟利用原有路边沟汇流到自然排水沟道。

3.2 建设标准、规模

田间渠系及配套桥涵设施等主体工程按10年使用年限标准设计,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渠道设计标准10年,过水涵按10年设计标准。

投资300.21万元,改造水田0.3万亩,实现节水灌溉,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3建设内容、工程量

3.3.1建设内容:项目需建设取水涵闸1座,修建混凝土防渗斗渠2条2.7公里,农渠18条7.2公里,建设4米宽过路桥涵20座,修放水斗门308个。

3.3.2工程量:项目改造计划动用土方119350立米,其中,开挖土方23241,回填土方10324立米,土地平整土方53550立米,排水沟道清淤22500立方米,作业路整修土方9735立方米,碎石2201立米,建筑沙3726立米,混凝土2652立米,混凝土管直径500毫米60节、直径300毫米308节,木材(模板及伸缩缝)129立米,钢材1.66吨。

3.4工程设计 3.4.1设计依据

该项目区属老水田区,田间输水均为土渠,布置现状不符合工程规划原则,需重新布设灌溉渠系。水源井设计标准10年,渠道设计标准 10 10年,过水涵、按10年设计标准。工程设计依据采用国家现行规范:

1、<最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社)

2、<水工建筑物>(中国水利水电出社)

3、<小型水利工程设计>(大连市水利科学技术情报站、庄河县水利规划队)

4、<农田水利学>(第二版、水利电力出版社)3.4.2 渠道的布置原则

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便于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其他各级渠道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力求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渠线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间距要利于机耕要求。

渠系布置与土地利用(如耕作区、林带、道路规划)密切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农业生产、工程施工和耕作运输。

3.4.3渠道断面设计

3.4.3.1设计流量推求,(参见《农田水利学》P104)(1)、计算农渠的设计流量

设计灌水模数(即灌水率)推求:以泡田期为例,水稻泡田定额100 m3/亩,泡田期灌水时间T取12天。设计灌水模数q设

q设=ai*mi/8.64T=1×100/8.64×15=0.8m3/s万亩。斗渠的田间净流量为:Q斗田净=0.3×0.8=0.24m3/s 农渠的田间净流量为:Q农田净=0.24/27=0.01 m3/s 取田间水利用系数nf=0.95,则农渠的净流量为

Q农净=0.01/0.95=0.014m3/s 灌区土壤属中粘壤土,从表4—1中可查出相应的土壤透水性参数:A=1.9,m=0.4。据此可计算农渠每公里输水损失系数:Ó=1.9/100×0.0140.4=1.9/100×0.18=0.11 农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 Q农毛=Q农净(1+Ó农L农)

=0.014×(1+0.11×0.3)=0.015 m3/s(2)计算斗渠的设计流量。因斗渠内同时工作的农渠有18条,所以斗渠的净流量等于18条农渠的毛流量之和。

Q斗净=18×0.015=0.36 m3/s 斗渠的工作L斗=1.35公里 斗渠的每公里输水损失的系数为:

Q斗=A/100Qm斗净=1.9/100×0.360.4=1.9/100×0.66=0.013 则斗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

Q斗毛=Q斗净(1+Ó斗L斗)=0.36×(1+0.044×1.35)=0.37m3/s 3.4.3.2断面设计

斗渠需要清淤、整形、衬砌2700米,其水力计算按《水力学》明渠均匀流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Q=ACRIm

=A/100Q农农净

A=(b+mh)h

χ=b+2hR=A/X 1m C=(1/n)R1/6 式中:

Q——流量(m3/s);

C——谢才系数(m1/2/s);

A——过水断面面积(m2);

b——渠道底宽(m);

m——边坡系数,m=1;

h——水深(m);

χ——湿周(m);

R——水力半径(m);

i——渠道比降,i=3/1000;

n——渠道糙率,n=0.017;

经计算:斗渠选择断面尺寸为: 底宽0.4米,深0.6米,边坡为1:1。渠道比降3/1000,过流能力为0.56米3/秒,满足灌溉要求。

渠道衬砌为砼衬砌,混凝土标号为C20,混凝土厚度为10cm,下设砂石垫层10cm,每间隔1.5m设1道伸缩缝,伸缩缝为2cm厚木板。

农渠设计需要清淤、整形、衬砌18条,共7200米,修建防水斗门308座。其水力计算按《水力学》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同上。

经计算:农渠选择断面尺寸为: 底宽0.3米,深0.4米,边坡为1:1。渠道比降1/1000,过流能力为0.18米3/秒,满足灌溉要求。

渠道衬砌为砼衬砌,混凝土标号为C20,混凝土厚度为10cm,下设砂石垫层10cm,每间隔1.5m设1道伸缩缝,伸缩缝为2cm厚木板。

3.4.4过路涵设计

为满足项目区交通要求,修建过路涵20座,按《水力学》计算,涵管过流按最大过流,按有压流公式计算涵管管径。其计算公式为:

Q=μcω

2gZ

式中:Q——涵管过流流量(m3/s);

μc——流量系数;

ω——涵管断面面积(m2);

Ζ——上下游水位差(m);

通过计算选择涵管管径为D500亳米,长6米(3节管)。选择断面满足过水要求。

设计结构参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典型设计》,过路涵设计尺寸见过路涵设计图。

3.4.5 进水口进水闸设计 3.4.5.1总体布置

灌溉进水闸全长21.5m,闸门高1.2m,闸底板高程为78.00m,由进口段、闸室及消力池三部分组成。

1、进口段

进口段包括铺盖、边墙。

上游铺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厚0.4m,铺盖长一般采用上、下游最大水位差的3~5倍,铺盖长取9m,顺水流方向底板宽度4m~1.5m渐变。

边墙为砌石挡土墙,顶宽为0.4m,顶高程为80.90m~78.50m 14 渐变。

2、闸室段

底板兼有防渗作用,底板长取6m。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0.7m,宽2.7m,两边下设齿墙,齿墙深1.5m。闸门距闸底板上游侧2.43m,闸门高1.5m,宽1.7m。采用插入式木闸门,闸门净宽1.5m,单孔闸门。

3、消力池

消能采用消力池,池深0.5m,池长6.5m,消力池底板厚0.5m。消力池段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底板连成一体。

3.4.5.2进水闸过流能力验算

进水闸为平底宽顶堰,非淹没出流。过堰流量按非淹没出流的 宽顶堰流量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Q=εmB2gH03/2`

式中:Q—流量,m3/s;

B—溢流堰净宽,B=1.5m;

ε—侧面收缩系数,计算得0.95; m—流量系数,p=0,m=0.385;

H0—包括行近流速的堰上水头,H0≈H=1.4m。Qmax=0.95×0.385×1.5×4.427×1.43/2=4.02 m3/s 即进水闸最大过流量为4.02 m3/s,满足灌溉要求。

第四章

工程管理

4.1 组织机构

为加强2009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将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在调兵山市项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调兵山市水利局具体组织实施,在项目区成立项目乡镇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协调具体实施工作。

4.2 建设管理、运行维护

执行上级制定的开发计划,认真安排任务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组织项目实施,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制度,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项目计划确定后,调兵山市水利局为项目法人,并成立工程建设总指挥,由调兵山主管农业副市长担任。指挥部成员有:调兵山市水利局、财政局、兀术街街道等单位。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制,实行施工招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和施工合同等四制。改造项目由工程指挥部负责实施,各单位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严格要求质量,严格验收,使改造工程达到标准高、效益好、形象美、质量精。

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及时明确产权,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健全管护制度,落实项目管护责任,积极探索农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使得项目走上经营式开发、滚动式发展的路子,更好地发挥国家投资的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责、权、利”明晰的灌区管理体制,具体管护模式:在项目实施后,由项目 16 所在村委会组成项目区管护领导小组,成员3~5名,组长由村委会主任担任,主要负责组织农户实行联户或单户管护灌溉设施。在项目区管护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以项目区地块为单元,实行联户或单户管理。水利部门实行行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五章

工程预算及筹资方案

5.1工程费用预算 5.1.1主要工程量

项目动用土方119350立米,其中,开挖土方23241,回填土方10324立米,土地平整土方53550立米,排水沟道清淤22500立方米,作业路整修土方9735立方米,砂石垫层3726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652立方米,模板3113平方米,伸缩缝1566平方米,砼管368节。

5.1.2人工及主要材料量

人工8278工日。水泥796吨,河石2201立方米,粗砂3726立方米,木材129立方米。

5.1.3工程总预算投资

工程总投资300.21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65万元,临时工程8.42万元,独立费用26.79万元。

5.1.4工程预算编制依据

5.1.4.1根据辽宁省辽发改发[2005]1114号文件《辽宁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进行编制。

5.1.4.2定额采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辽宁省水利厅文件辽发改发[2007]71号文件颁发的《辽宁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个别单价参考有关预算定额分析,设备安装费采用设备费用15%。

5.1.4.3根据《辽宁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制定人工预算单价,引水工程及河道工程,人工预算单价为技工35.02元/工日,机上人工35.02元/工日,普工19.93元/工日。

5.1.4.4材料预算单价:为控制由于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上涨而影响工程投资的合理性,采用主要材料限价进入工程单价的办法。材料预算单价低于或等于材料限价时,按材料限价进入工程单价;材料预算体格高于限价时,按材料限价进入工程单价,超过限价部分列入相应单价之中。主要材料价格和运费价格以当地市场价格计算,加计2%的采购及保管费。

5.1.4.5取费标准

1、其它直接费:建筑工程按基本直接费5.3%计取(其中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为3%、夜间施工增加费为0.5%、小型设施摊销费0.8%、其他1.0%)。

2、间接费:

(1)土方开工程按直接费的5%计取;

(2)石方工程按直接费的7%计取;

(3)砌石工程按直接费的5%计取;(4)模板工程按直接费的8%计取;(5)混凝土工程按直接费的6%计取;(6)钢筋加工安装工程按直接费的4.5%计取;

3、计划利润

按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两项之和的7%计取;

4、材料限价价差

材料限价价差=(材料预算价格-材料限价)×额材料用量。

5、税金 税金=(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材料限价价差)×3.22%。

6、建设管理费为0.5%。

5.4.6工程勘测设计费执行计价格[2002]10号文件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标准计取。

5.1.4.6 工程预算表

表1:

2009年调兵山市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工程总预算表 表2:

永久工程预算表 表3:

建筑工程预算表 表4:

施工临时工程预算表 表5:

独立费用预算表 表6:

建筑工程单价汇总表 表7:

施工机械台班费汇总表 表8: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表 表9:

次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表 表10: 主要材料及劳动力表 5.2筹资方案

工程建设资金本着国家补助和地方自筹相结合的筹集原则筹集资金。根据工程预算,工程计划投资300.2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50万元,主要用于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地方自筹资金150.21万元主要用于取水口修建和土方工程。

第六章

预期效益

6.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发挥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项目的实施平均每亩水田将比改造前增产水稻140公斤,年可增产粮食42万公斤。按照近几年水稻每公斤1.8元预算,平均每亩水田增加收入252元,项目区0.3万亩水田年可增加农民收入75.6万元。通过净态分析4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

项目可改善灌溉面积0.3万亩,项目的实施可使施荒地村222户870人受益,人均可增加纯收入869元。

6.2 社会效益

项目的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项目区通过渠系改造,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同时可以节水节电节能,节约部分农村劳力,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6.3 生态环境效益

项目还具有生态效益,通过渠道节水改造,在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可大量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有利于改变和保护当地局部生态环境。据预测,项目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率可由原来65﹪提高到85﹪,年可节水90万立方米。项目实施后,渠道将规整成线,建筑物美观实用,漏水,浸蚀农田,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同时,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减轻了土地板结、盐碱化的程度。

篇2:小农水建设方案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管理,提高中央和省级小农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赣财农[2009]250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做好涉及樟斗、新城、池江、青龙4个镇20行政村的2013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改造跃进水库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以及下横灌区、横江灌区、蕉坑灌区、铜锣湾灌区小型灌区,垄涧里水库灌区果林灌溉片。改造总灌溉面积2.861万亩。其中垄涧里果林灌溉0.1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工程改造水陂11处,泵站5处,配套机组功率95kw,渠道整治总长157.20km,其中达标长度21.96km,衬砌长度135.24km,其中现浇砼衬砌长39.12km,U型槽砼衬砌长96.12km(U30槽4.61km,U40槽71.33km,U50槽20.18km)。渠系建筑物改造共109座(涵闸2座、涵洞18座、机耕桥57座、下田板24座、量水堰8座)。新建田间道8条,长16.2km,高效节水管道长184.4km。

二、项目分工安排

(一)组建樟斗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樟斗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镇长王爱民担任,副镇长徐中华任副组长,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李华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蔡小明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二)组建新城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新城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新城镇镇长廖俊生担任,副镇长张家盛任副组长,县农建办主任陈登华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刘洪波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三)组建池江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池江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池江镇镇长周金平担任,副镇长郑昌平任副组长,县水利局农水股技术员邹长龄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吴建军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四)组建青龙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青龙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青龙镇镇长担任,副镇长赵来裕任副组长,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李华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陈小英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大余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召开会议、调度工程实施进展情况,研究重点县建设工作中的相关事宜,协调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做好资金整合,调度好工程资金。乡镇负责召开由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部分党员参加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协调外部关系,解决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设征地、施工道路、作物补偿、纠纷处理等问题,保障工程进度。

2、成立项目法人为县水利局,梅向东任项目部经理,陈登华、李华、邹长龄为技术负责人的大余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项目部。工程项目部负责工程开工审批手续等前期工作,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参与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签订施工合同;按照法律规范及合同规定和程序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负责技术指导及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制定实施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制度。

3、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各受益村抓紧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组织用水户投工投劳,参与灌排工程的建设、改造和维护,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与供水管理单位签订供用水合同,调解农户之间、协调农户与水管单位之间的用水矛盾,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并按合同上缴供水管理单位;监督灌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参与有关水事活动。

4、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在项目区的每个村(或果林灌溉片)推选出至少一位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的村干部或老党员作为农民义务监督员,负责质量监督,配合监理代表、质量监督员做好现场质量监督工作,负责监督项目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等,发现情况及时向监理、业主代表报告;在工程量签证、资金拨付时提出初步意见;参加工程验收;参与工程管理、用水户协会组建和管理等。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1、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培训。工程项目部要加强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和运行的指导,完成好协会人员培训,按照“组建规范、产权明晰、水价合理、管理自主”的原则,发挥其工程维护、用水管理等职能。

2、加强农民义务监督员培训。工程项目部要加强对农民义务监督员的培训,增强农民义务监督员工作责任感,提高其建设和管理水平及工作能力,进一步明确其职责,提出工作要求,严明工作纪律。

(三)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有效整合项目资金

1、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工程项目部要根据《大余县政府性投资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余府办发[2011]11号)的要求,及时组织县财政基

建科、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确保工程资金安全。

2、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国土整治、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求聚集效应,发挥整体效益。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跟踪项目工程进度

1、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质量。要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工程质量强制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2、加强U型槽预制件的监管。U型槽预制件生产厂家要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要由省水利水电企业管理协会对产品生产厂家及U型槽预制件产品进行厂家认证及产品检测,生产厂家未认证的不能参加招投标,未通过检测及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能用于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

3、加大工程施工监理力度。工程施工过程必须接受工程监理、甲方技术人员及农民义务监督员的监管,工程质量未达标的必须无条件返工。

4、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要实行经常性调度制度,以图片展示、质量对比等直观有效形式剖析原因,区分责任,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与时限,并以简报形式发放到各项目区。强力推行阶段性计划任务责任制,县水利局或项目部要每半个月与施工单位签订《项目建设阶段性计划任务书》,并将此列为《施工合同》补充条款,对连续两次未能完成阶段性任务70%的施工标段进行调整施工方式的处罚,即由所在村、组理事会聘请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并依中标单价单独核算,确保多工作面同步“并联施工”,有力促进建设进度。

(五)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水利建设氛围

各项目区工作组要采用会议、网络、电视、标语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政策、措施、工程建设、资金整合以及进展成效进行集中宣传报道,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使群众了解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关心工程并参与工程监督,积极配合工程施工,营造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舆论氛围。项目部要在工程施工期间,编制印发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简报;工程完工后要在各灌区醒目位置树立永久性标志牌和管护标语等,对项目建设内容、受益范围、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使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篇3:小农水建设方案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工作多由县 (区) 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 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 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 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 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 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 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1.2 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 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 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 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1.3 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 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就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 建设资金较为紧张, 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1.4 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 缺少相应的仪器设备,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只能停留在目测上, 凭直观印象下结论。更缺乏监测人才, 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2 小农水工程相关问题的对策

2.1 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 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 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 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 并能统揽全局, 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 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 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2 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 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 虽然一次投入较少, 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 使用寿命短, 结果并不节省投资, 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2.3 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 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 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首先, 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 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 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 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 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 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2.4 建立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

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 能够严格按照审批的设计方案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强化项目管理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质量缺陷问题, 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起到未雨绸缪的效果。项目承接方可以建立不同的质量控制小组, 对于不同的质量问题分而治之。

3 结论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管理过程, 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管理控制方法与手段, 达到监督工程的实施和质量的保证。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控制方法, 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运作规范, 审核、评价, 验收体系, 确保“小农水”建设的顺利实施, 造福百姓。

摘要:水利工程质量的优劣一方面关系到工程使用, 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 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探讨了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小农水,施工,常见质量控制问题,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连凤, 张晓滨.刍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 37 (2) .[1]王连凤, 张晓滨.刍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 37 (2) .

篇4:莒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两个原则”,增强小农水项目建设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莒县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依托小农水、发展大水利、取得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公益性和实效性,确保实现项目资金和工程效益“两个最大化”。具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项目选择坚持“灌区改造节水、流域增量蓄水、高效自压节水”的原则,突出解决山丘区供水用水矛盾;二是工程建设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注重规模”的原则,力求项目资金集中连续投入,确保实施一个项目,打造一个精品工程,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力求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构建新的支撑平台。截至2012年,莒县三年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先后建成青峰岭和仕峤两个灌区末级渠系节水示范片,以及小店、夏庄等7个高效自压节水示范片,累计完成投资9190.53万元,衬砌渠道282条、126.53公里,铺设管道 337.31公里,实施节水改造面积 10.6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3万亩。建设成效得到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连续两年在省财政厅、水利厅联合组织的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和验收中获得优秀位次。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启动会议在莒县召开,滨州、新疆喀什等50多个省内外市县先后来观摩学习。

二、注重“四项创新”,全面提高小农水项目建设质量

(一)创新质量监管措施,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质量监督”与社会监督员相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质量监督”与社会监督员相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通过明确政府、部门、村庄和群众的责权利关系,构建了一个无缝隙、无盲区、全覆盖的质量监督、监控网络,有效解决了分散施工监控难的问题,确保了工程质量。其中,社会监督员以公开招聘与受益群众公推相结合的形式产生,他们不仅监督建设过程,还监督建设、管理及有关单位作为情况,增强了受益群众在工程建设中的全方位监督功能。

(二)创新资金监管方式,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制定出台了《莒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工程资金拨付使用流程、管理要求作了明确规定。设立了小农水建设资金财政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封闭运行。借鉴城市重点工程全程监管的成功做法,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并委托两家中介机构分别对两个项目区施工情况全程跟踪评审。严格执行报账提款制度,根据工程进度核拨资金,由监理单位及工程造价审核单位核实后,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严格落实公示制度,将项目进展及资金管理情况及时公开,接受监督,杜绝了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实现了有序、规范运转。

(三)创新工程应用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在青峰岭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中,采用了渠道水位自动遥测系统,提高了灌区测水量水精度,减轻了田间水量匹配工作量,便于用水户协会按用水方量收费,为推行终端水价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小店镇实施了以多库串联、自压供水、封闭输水为主要特点的“多库串联自压节水灌溉”模式,取得了“不用电,不用油,水流到地头”的理想效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水利厅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称其为解决山丘区灌溉难题的有效途径,并要求在全省推广。2011年以来,该模式在全县得到进一步推广,以小店、寨里河等5处连线山丘区乡镇的7个示范片为基础,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大区建设初具规模。同时,还注重提升工程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先后推广应用了渠道水位自动遥测系统、土壤墒情及管道压力流量信息采集系统等多项新技术,独立研制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出水口闸阀控制室也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创新工程管理制度,扩大项目建设综合效益。我县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做好重点县工程与水管体制改革的结合文章,建立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实行了水库管理、农村供水、灌区灌溉“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做到了责、权、利相统一,从根本上化解了水库防洪、综合利用与农村供水、农田灌溉的矛盾。鼓励和扶持用水户协会、供水公司发展,成立了青峰岭灌区用水户协会、莒县招贤镇用水户协会和莒县小店镇用水户协会,通过协会让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及早进入管理角色,用市场机制调节水利工程运行、经营管理,扭转了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在青峰岭灌区探索实行了用水经纪人配水制度,制订了《莒县青峰岭灌区用水经纪试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用水纠纷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推动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对较多农户受益的小型农村公共水利工程,推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对农村供水工程,积极推广“协会+公司”的运营模式;在所有斗渠进水口处安装测水量水设施及无线监控设备,提高了灌区管护自动化水平,为终端水价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四项机制”,推进小农水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一)政府强力推动机制。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列为全县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实行县级领导督导制、立项督查制和定期通报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全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莒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组建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处,相关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协调推进和督查调度。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奖惩与责任追究办法。

篇5:小农水实施方案

一、综合说明 1.项目背景

范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决策部署,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严格评审,我县有幸成为全国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之一,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完成了2009、2010工程建设,受到个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的原则,编制了2011范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2.基本现状

重点县建设项目运行两年来,实施区域的小型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增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邻近区域群众强烈要求尽快实施。本工程所在区域属范县彭楼灌区,灌排渠系已具规模且布局比较合理。但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不足,配套建设不够完善,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及实际需要。尤其斗渠及以下工程,未进行过系统配套。因此在本区域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尤为重要。3.工程总体布局

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为主,以打配部分机井为辅,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按照国家对重点县建设的要求,尽可能做到集中连片、效益突出。4.项目建设内容

规模及范围: 建设1.45万亩末级渠系节水工程。分布在范县濮台公路以北至金堤河、濮城干沟和王楼沟以东至省道208线之间的区域,涉及王楼乡的孙刘黄等18个村庄、人口11526人;白衣阁乡的钱樊江、东杏子铺2个村庄、人口1398人。另外对王楼乡濮城干沟以西的4个村庄(张牙头、后槽楼、肖牙头、西李庄)的水利死角进行补充性机井配套。

建设内容:衬砌斗渠 16条长25400米;衬砌农渠150条 56530米;新建各类建筑物530座(不包括毛门),其中渠上建筑物398座;包括桥梁 248座,闸门 150座;各类排沟建筑物132座。新打配机井92眼;清疏浚骨干排水沟(渠)7条长17.65千米;清挖斗级及以下排水沟83条长34.4千米。5.资金投入及筹措

本工程总概算投资1788.6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800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资金800万元,县匹配资金16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8.63万元。6.工程建设与施工

项目批复后,我们将立即按照有关建设程序要求,投入紧张施工。由范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局组织对工程进行招投标,签订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对工程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施工中严把质量关,力争将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7.工程管护及保障措施

工程管护:工程竣工后,经上级有关部门会同县财政局、水利局、灌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用水户协会进行联合验收合格后,以斗渠为单位,将末级渠系的管理、运行、维护权交给各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该斗渠及以下渠道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具体负责水量的观测与调配、渠道建筑物的维护与更新、以及水费的征收与缴纳。

保障措施:组成专门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长为组长、第一责任人,副县长为副组长、直接责任人,政府办、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办、农业局、电业公司等单位一把手、项目所在乡镇乡镇长为成员、具体责任人,由水利局、财政局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资金整合、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管。8.项目宣传

围绕产权明晰、管理有序、运行高效、促进发展的目标,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项目的有关政策,及时报道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并对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为重点县建设试点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证。9.效益分析

工程建成后,可产生年经济效益456.25万元,可以改善当地的农业基础条件,以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项目区农作物灌溉保证率。还可以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臵,用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且可以改善区内小气候,降低大风中的风沙携带量,减少空气中的浮尘含量,从而改善该地区的水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项目概况 1.自然状况 1.1地理位臵:项目区项目区位于范县彭楼灌区西北部,南邻黄河大堤,西以濮城干沟和王楼沟为界,东至省道208线,南至濮台公路,北

到金堤河。1.2气象资料:项目区属暖温带,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季风进退和四季交换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3.6度,历年最高气温42.6度,最低-19.3度。无霜期205—226天,年光照时间2200-2500小时,最大2758小时,日照率为55%,年太阳辐射115.6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0毫米,不仅年降水量变化大,而且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638毫米,相对湿度为65%。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温暖,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量稀少,多北风,形成了冬春干旱少雨,汛期雨水集中的特点,尤其是作物生长期内降雨少。故常发生春季和初夏多旱、秋季多涝、涝后又旱、旱涝交错。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1.3最大冻土层深度及土壤种类:最大冻土层深度为35厘米。项目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据调查并参考农业区划资料,该区土壤分为五类:沙土、沙壤土、壤土、中壤土、粘土。除沙土外,其余土质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1.4地形: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略有起伏,地面高程在46米—47米之间,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1.5地质资料、地区系列水文、气象资料 1.5.1地质:该区地处华北断陷区豫东沉降带,新生界的沉积厚度有1500-3000米,第四系沉积厚度150-280米。对工程有影响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其深部有湖积和冲积交互沉积层。区内岩性变化较大,一般主流带沉积是粉细砂,低洼地方为粘土沉积。分布在10米以上岩性较软或松散,10米以下较硬且密实,并含钙质结核,多为干粘性土及深埋的冲积、湖积层。20米以下可见到较厚的细砂层。1.5.2水文、气象:项目区地处中原,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平均无霜期21天左右。据范县40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524.3毫米。因受季风影响,年内分布不均,冬春干旱雨量稀少,年内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的60%-80%。域内蒸发量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100毫米,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大。最大月蒸发量多出现在五、六月份。1.6地下水埋深:项目区地下水埋深一般15-20米,年内水位变幅在2.0米左右。地下水含水层多为细砂和粉细砂,局部有少量中砂,在地表以下50米内地层中含水层厚度约12-18米,水量较丰富,开采十分方便。1.7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经济合理地利用客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力求达到三水合理调度,使该区地下水开采适度,防止地下水位持续上升,防止土壤次生盐碱。汛期黄河含沙量大,原则上不引黄河水,农业灌溉主要用天然降雨和地下水,非汛期农业灌溉均用黄河水,1.7.1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1.7.1.1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主要为客水径流及部分地下水资源,可供水量约为410万立方米。从目前来看,已不能满足区内群众生产生活需要。1.7.1.2现状需水量,由2009年国民经济统计调查可知,现在区内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导致各项需水量大,年需水量为440万立方米,需求存在缺口。1.7.2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50%、p=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规划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以2010年为现状水平年,2012年为近期规篇二:小农水实施方案 1 基本情况

1.1 社会经济状况 **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盆地南端,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全市辖3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5.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99万人,总面积2656km2,其中耕地面积71.82万亩。2008年,**市共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2.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7.36亿元,第二产业68.13亿元,第三产业55.95亿元,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0.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5777.92元。

项目位于**市北部的**镇,受益范围涉及**村、**村两个村,受益耕地总面积3210亩,其中水田2720亩,旱土490亩,受益总人口4203人,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项目区内基础设施功能齐全,交通设施较为优越。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并设有路口,距**市区仅需40分钟左右车程,区域内各通村公路经过近几年的“村村通”工程均已硬化,项目区濒临耒水,水运便捷,交通方便。施工材料中水泥、钢材等可到**城区购买,砂、石可在当地采购,材料供应有保证。国家电网覆盖整个项目区,电力供应保证率高,项目区用电方便。程控电话已通各村,大多数农户已安装了电话,移动通信已覆盖全项目区。可见,项目区内交通方便,供电、通讯均有保障,施工条件较好。1.2 自然条件

项目区范围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8小时,常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8.17千卡/cm2,年平均气压在1004.7~1006.5百帕之间,多年平均值为1005.6百帕,多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9.5℃,历年平均无霜期284天。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336mm,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4~6月多年平均降雨量578.7mm,占全年43%,而农业耗水、人畜饮水需求量最大的7~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270.9mm,仅占全年20%,因此,前期雨量过剩常酿成洪涝,后期短缺易形成干旱,无论涝与旱,都会影响本市农业的正常生产,农民每年须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用于防洪和抗旱,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制约了当地农业的迅速发展。

项目区全年最多风向为北西北风(15%),次为北风(14%)。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平均风速2.2m/s,7月份最大为3m/s,冬半年多为寒潮大风,夏半年多为雷雨大风,一般持续时间很短。项目区大风成灾很少,历史记录只出现一次,为1940年4月25日下午,狂风成灾,倒塌房屋10余栋。1.3 农业生产现状

项目区内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兼营发展林业。项目区有悠久的耕作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且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求也

较强烈,掌握新技术的水平也较高,农业生产水平将越来越高。目前,项目区内水稻均精耕细作,耕田、播种和收割均采用小型农业机械。

项目区内水田均为潴育性黄泥田和潴育性河沙泥水稻土,土体层次分明,种耕性好,肥力较高,适耕期长,宜种性广,在水利条件好的情况下一般采取稻——稻——油(肥)轮作,但由于项目区水资源输送过程中损耗严重,目前1870亩水田一般年景只能采取一季稻与油菜轮作。旱土大部分为第四纪红土红壤,部分为板页岩红壤,一直得不到有效灌溉,保水性较差,严重的季节性干早、伏旱、秋早可以导致减产数成,甚至颗粒无收。

在水田中,有1870亩因渠系渗漏严重,供水不足,一年只能种一季稻,平均亩产只有450kg;剩余的只有850亩农田能够达到全市双季稻平均水平,亩均产为750kg。项目区受益稻田年总产量为147.9万kg。按1.6元/kg计算,年粮食生产实现产值236.64万元。旱土一般种植蔬菜,因灌溉得不到满足,产量低且不稳定,现年均亩收益1000元,年产值为49万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2.1 工程概况

项目区地形为丘陵地形,海拔在82m~181m之间,相对高差在40~100米之间。项目区南连**灌区东支干渠,西濒耒河。区内农田的田间灌溉渠道有斗渠4条1110m,农渠19条2940m,主排水渠1 条820m,灌排两用渠6条4850m。这些渠道在近几年中由农开办、农业局等部门整合涉水建设资金,已经完成了田间斗、农渠及排水渠、灌排渠的衬砌加固和配套建设,现运行较为正常。

项目区内农田灌溉水源主要靠**灌区东支干渠的伍家湾支渠、竹山冲斗渠及龙虎塘斗渠3条渠道引水以及9座骨干山塘及62处山塘蓄水灌溉。**灌区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灌区设计灌溉**、**、**、**市郊4个市、县73万亩农田,是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灌区设计**市受益面积27.23万亩,灌溉中期供水流量达38m3/s,年输水量17650万m3,是本市唯一的大型骨干引水工程,建成以来,为**市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区三条渠道均直接从**灌区东支干渠取水,水源有保障。

2.2 灌溉渠道现状

伍家湾支渠长4.5km,从**东支干渠14+550处取水,设计引水流量0.25m3/s,设计灌溉**村、**村2个村1700亩农田(其中水田1440亩、旱土260亩),该渠至引水口以下2.5km渠段因多年未加固维修,现淤塞、渗漏严重,渠道中杂草丛生,渠岸崩塌,渠形不整,在现场踏勘时,可见沿渠线到处漏水,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形成“卡脖子”工程。竹山冲斗渠长1.99km,从**东支干渠15+470处取水,设计流量0.07m3/s,设计灌溉**村640亩农田(其中水田560亩,旱土80亩);龙虎塘斗渠长4.08km,从**东支干渠16+387处取水,设

计流量0.073m3/s,设计灌溉**村850亩农田(其中水田700亩、旱土150亩)。这两条斗渠修建以来一直未有效维修,长年运行,老化、水毁严重,现漏水十分严重。上述3条灌溉引水渠的渠系利用系数现均为0.45,输水时水资源浪费巨大。灌溉渠道特性详见表2-1。表2-1 灌溉渠道特性表

项目区内田间灌溉渠道及排水渠道近年来虽然由农开办、农业局等部门进行了衬砌加固,现均比较完好,但由于上述三渠道均存在“卡脖子”工程,水资源浪费大,田间渠系的灌溉效益得不到发挥。现项目区内受益农田在90%的保证率下,只有850亩水田能得到正常灌溉,其余1870亩水田及旱土只能靠天吃饭,极大制约了农村生产能力的提高。篇三:2011年xx镇小农水建设实施方案 2011xx镇小型农田水利 建设项目实施计划 我镇2011拟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有六宗,工程总费用合共42.2万元,属市财政资金一宗,工程费用8.7万元,xx村排涝站维修工程;属区财政资金五宗,工程费用33.5万元,1.镇村级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资金2.xx村石湖排涝渠整治工程3.xx村塘头围排水沟工程一社段4.xx村原小学侧排水沟工程 5.xx村后山排涝渠整治前段工程。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具备法人条件和水利工程施工资质,由工程施工辖区单位负责邀请三家或以上施工单位对同一工程项目进行资金预算,镇水利水电管理站作为组织开展工程实施责任主体(即业主单位),协同镇纪委部门及相关村召开专题(邀标)会议确定落实施工单位,由于评(邀)的标是经济标,将采用最低项目资金预算价格中标(但最低价格也不能超过规定的工程价格)。施工前由中标单位提供施工方案、图纸、预算等资料,并经镇水利水电管理站进行初步审核和备案留底,双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施工过程按照经审核的方案图纸进行并由镇水利管理所进行监督管理。施工竣工验收后,完成相关验收报告、工程结算书、竣工或验收图纸等资料,致函区财政局申请支付工程款。篇四:2010年小农水实施方案所要资料

建设方案前期所需资料

1、左旗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周边旗县,左旗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条件、全旗社会经济状况,2008年或2009年全旗各行业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情况统计。

2、全旗自然灾害情况

3、全旗农业生产现状:耕地面积、水浇地面积,其中喷灌多少亩,管灌多少亩,滴灌多少亩,旱田主要种植作物、面积及单产,一般土渠灌溉农田主要种植作物、面积及单产,采用节水灌溉农田主要种植作物、面积及单产,年粮食产量。

4、全旗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a水源工程:项目区灌溉水源类型(井或水库等)、井深、出水量、水库容量; b田间灌溉工程、现状不同灌溉形式的灌溉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系数。

5、现有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全旗2005~2009年小型农田水利投入情况

7、工程设计及施工力量情况

8、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08年或2009年全旗各行业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情况统计。有水资源条件并适宜开发的耕地面积等。

9、选择的项目区1:1万的地形图,项目区所在村的人口、大小牲畜、耕地面积、现有水浇地面积、每个项目区拟选择的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的面积、分布。

10、三年选所选项目区范围及项目区所在村的坐标点(请在项目区地形图上标出项目区原有道路与电力设施,和准备新建的道路与电力设施。)

11、请给出项目区所在村的基本情况

12、项目区现状和项目建成后种植的作物是什么、种植间距、与种植方向。在一个项目区里如种植作物不唯一请给出该项目区作物种植比例。

13、请将左中旗小农重点县项目区建设领导小组构成表填写完成。

„„„„旗小农重点县项目区建设领导小组构成表

14、.地方材料价格:管材价格,汽、柴油,钢材,电价,水泥价格等

15、调查全旗2010年~2012年各,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名称、项目区分布情况、投资及投资构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等。

16、县域农田水利规划报告、“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报告及水资源评价报告等相关规划文件。篇五: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贵州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工程特性表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提要 1.1项目背景

简要说明项目实施背景和有关法规、政策、文件等方面的依据以及规划设计过程。1.2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简况

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的人口、农业、经济、财政、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项目区(灌区)人口、耕地、灌溉面积。骨干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现状运行情况。1.3建设目标与任务

1.3.1项目县建设目标与任务

简述原申报项目建设方案的三年建设目标与任务(分叙述)。1.3.2目标与任务

详述项目建设的目标与任务。1.3.3项目完成情况

叙述三年建设目标已完成情况、进度情况等。1.4项目范围及建设规模

应包括本实施的灌溉面积,按乡镇分田、土统计出来,其中新增灌溉面

积不少于30%。

1.5项目建设内容

简述本项目拟建设的主要内容,如蓄、引、提水源工程和相应的输配水设施数量及相应主要指标。

1.6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

简述工程概算总投资,各相关费用(如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临时工程、独立费)等,说明资金筹措方案。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项目区现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政府重视和群众支持、资金筹措、设计施工能力、管护运行机制和水源保障等方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三章 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 3.1水文气象特征

详述项目区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降雨季节特征、蒸发量)和主要自然灾害等有关情况。

3.2.1灌区规划

明确本项目的灌溉区域、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应按水源情况描述供水、输水、配水方案和主要建筑物规划布置。3.2.2水源情况

详细说明灌区的水源分布,蓄水、引水、提水水源的基本参数,及各水源所控制的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准确评价已有的水利工程运行现状。3.3设计保证率、灌溉制度及灌溉定额 3.3.1设计保证率 根据《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85%,针对贵州省小型农田水利的综合情况考虑,一般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0%,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灌溉保证率按85%~~95%取值。3.3.2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的规定,节水控制目标,结合渠系水利用系数、管道水利用系数等进行推算得出。3.3.3灌溉制度和定额

应根据灌区内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制度设计,定额主要依据《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725-2011),按各地区在用水定额中分区的不同,进行灌溉制度设计。3.4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3.4.1需水量计算

根据灌区内的灌溉面积、作物组成,以及灌溉制度的设计,计算灌区内各种作物的需水总量,同时根据作物灌溉制度设计,计算最大灌水率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并推算出最大引用流量。

3.4.2来水量计算

应根据3.2.2条水源情况,计算得出设计保证率下灌溉时段的水源来水量情况,在充分考虑其他用水户并扣除用水量后的来水量,才能进行供需平衡。为简化水量平衡计算,应当注意的是:在对有调蓄能力的水利设施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时,小

(一)型水库以上(含)应进行兴利调节计算,山塘及小

(二)型水库,利用《贵州省中小型水库α~β关系模型的编制与应用》的“α~β关系模型”演算,山塘容积很小则可以直接用2倍库容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3.4.3水量供需平衡

通过上述需水量与来水量的计算,可进行项目的水量供需平衡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当水源为拦河坝引水时,由于拦河坝基本不能进行调节,故不能以总来水量进行平衡,而须以灌溉时段的来水流量与同期最大需水流量来进行平衡。

而当水源为机泵提水时,则应以提水流量、水池调节与灌区需水流量三者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第四章 工程地质

4.1勘察工作概况及工作量

简述应做的勘察工作内容。4.2工程地质简况

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岩性、构造及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理地质现象等。

4.3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应详细对主要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详细的处理措施和建议,坝体最大高度大于15m的山塘或拦河引水坝,无论是新建还是除险加固,都必须采取钻探等有效的地质勘察手段,来准确的判定工程地质条件,并将相应资料作为报告附件一起报送。4.4天然建筑材料

应对项目区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进行评价,当天然建筑材料缺乏时,提出人工材料来源及质量评价和建议。4.5结论及建议

第五章 工程设计 5.1设计依据

根据设计内容明确设计依据,包括设计原则、标准、所采用的相关规程规范、项目建设依据以及引用的文件文号等。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常用的的规程规范主要有:

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

2、《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gb50288-99)

3、《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4、《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5、《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

6、《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725-2011)5.2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

应说明工程总体布局,并简述工程主要建设内容。5.3 工程等级及标准

根据相关规程规范说明工程等别、各类建筑物的级别,当有排涝要求时,应明确建筑物的排涝标准。

5.4工程技术设计 5.4.1水源工程设计

对水源工程(如山塘、拦河堰、泵站工程)应进行重点设计,并针对水源取水情况不同做出满足规范要求的设计方案。

篇6: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自查报告

1、县20XX年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总投资330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800万元(含中央财政补助85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9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09万元(含县级财政补助450万元,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及折资1059万元)。

2、项目进展情况:

20XX年6月,县水利局委托省兴禹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20XX年度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省级有关部门的批准。

20XX年9月下旬,择优选定了招标代理机构,在完成招投标备案后及时发布了招标公告,并于10月9日召开了招投标会议。在选定各标段施工单位后,将及时签订施工合同,在第一时间组织开工。

3、20XX年度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按计划和批复内容全部完成。于20XX年4月10日完工,进度基本符合规定要求。

各参建单位均能积极履行职责,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监理单位成立了施工现场监理部,配备了专业监理人员,人员做到持证上岗。编写了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制定了质量检验、评定和验收工作程序,施工现场关键部位施工实施了旁站监理。

施工单位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资质等级符合要求,成立了项目经理部,制订了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工地试验室,做到管理人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质检员专业、数量配备满足施工质量检验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完成了工序、单元等质量评定和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质量缺陷按照规程规范要求及时进行处理。

4、前期工作经费落实情况。20XX年度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目前到位资金13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50万元,县级财政450万元。

5、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尚未到位影响,我县重点县招投标工作已基本结束,不久将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的.正式开工建设将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近几年没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或招入也留不住,对目前繁重的水利建设任务来说,是一大较为突出问题。

6、下阶段工作措施和建议

上一篇:杭电计划财务处下一篇:我家的“黑猫警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