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2024-05-05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共8篇)

篇1: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从高职高专学校为例,从探析眼前教育及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叙述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相应地提出了改变辅导员职业倦怠现况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

0 引言

辅导员是任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重要队伍的必备条件之一,其对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随着现在社会原因及环境的改变,致使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模式也相对应的发生了变化,另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给辅导员的工作程度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渐渐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从而也极大地降低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1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不断充大,院校对所有教学从业者不仅严格要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积极性[1]。来改变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力量的长久发展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1辅导员个人原因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囊括学生思想教育及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从表面来看,这两项主要工作并没有所谓的“技术含量”,很容易执行,但是实际上,并不简单[2]。辅导员他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不断提高,努力完成学校所教导的各项任务,并且在业余时间还要主动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相关情况。当毕业季或者是开学季来临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管理好现存的学生,还要去忙毕业生、新生各种相关工作。总而言之,辅导员在高职高专院校里扮演着千变万化的角色,要时刻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使得辅导员的压力逐渐增大。比如有的时候,辅导员在进行其工作的时候,会屡次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而当辅导员自身抗压能力比较薄弱时,就会易造成“情绪低落、职业倦怠”等相关情况。

1.2学生原因

当下,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来自于“90”后,自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比较难管理,这会给辅导员在工作上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难以管理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辅导员“职业倦怠”。因为现在九零后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会逐渐扩大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而学生会为了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并不愿意去实行学校的严格规章体系。比如说,学生不愿意早起,会迟到,喜欢逃课等等相关现象。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促使校园的和谐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工作,使得他们正常地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生活与学习,那么学生以上行为就无疑给辅导员加大了工作量。

1.3学校原因

眼前,国家教育部门对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逐渐严格,然而各个院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辅导员要有“较强的政治觉悟能力、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积极工作态度、良好解决问题能力”等相关要求。但辅导员的地位一直都是处在“瓶颈”期,而院校会把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会安排给辅导员,不仅囊括其“学习、日常生活、思想教育”还有“班级建设、团建、党建”等。由此可知,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然而近些年来,尽管辅导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其发展空间并没有随之扩大,评定职称及晋升的机会都很小,工资水平属于中下,经济地位较低,而其付出与收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因此辅导员会慢慢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心理。

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有效策略

高职高专院校督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是与很多层面都来不开的,比如“学校层面、教育层面、学校组织框架层面”等相关因素。缩影,要想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途径和举措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切入,在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好的改善成绩。

2.1重新构建院校组织框架及学生管理体系

辅导员“工作量大、内容繁杂、角色模糊”都是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要打除辅导员的这种倦怠消极心理[3],那么就要去让辅导员清晰认知到他的角色和岗位职业。重新组建院校组织框架,尽量减少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进一步去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比如说,在辅导员需要负责的“班级建设、团建、党建”等相关工作交给其他老师来做,辅导员专注地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安全”等相关工作。另外,学生管理体系的健全就是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有效举措,辅导员要进一步深度去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去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进行“因材施教”。通过这样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去提升学生个人发展及身心健康的管理体系。

2.2健全院校辅导员评析制度

在新型的教育形势下,鼓励辅导员的工作途径应体现出“多元化”,其不仅要科学安排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还要从精神及物质上去采纳激励辅导员积极工作的策略。第一,辅导员要不断进行充电,去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因为,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所以,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心理状态、学术”等相关方面要不断地进行磨练,按时参加有关辅导学生的相关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及效率;第二,要提高辅导员的个人待遇,在保障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工作强度的前提下要与其的薪资是对等的,以此来显示出辅导员的地位。还有要值得注意的是,要扩大辅导员的“评级、晋升”范畴及扩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保证辅导员职业的长久发展;第三,健全辅导员的评析体系,提升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通过考核评估的方式促进辅导员善于进行自我归纳,而评析结果作为晋升辅导员的有力依据,对于表现好、工作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相对应的奖励。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眼下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院校的和谐发展及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具体分析院校辅导员“倦怠”的现况并提出的相对应改善策略,能够去有效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影响力及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篇2: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时期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占我国教师总数80%的农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教育部师范司曾对3万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在回答“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吗?”这一问题时,只有18%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有63%的农村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做教师,这说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降低,这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信号。现在,已经有很多农村教师在情绪上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同感降低;在精神上表现为萎靡不振、缺乏活力;在工作上表现为安于现状、害怕挑战、不思进取,这些都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体的身心健康、学生个体发展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明显的,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理想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先是要找准造成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源,追本溯源,针砭时弊,从根本上研究策略,实质性解决问题。笔者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景乐观的新农村;立足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的农村学校;立足关系民族强质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农村教师职业,深入农村,广泛走访调研,理性思考,挖掘成因,寻求策略。

思考一:农村片面拉升的教师职业期待值,迫使教师负重前行。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刻的影响到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开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冲破禁锢,挣脱束缚,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是如虎添翼,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使农民从维系生存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有更多充裕的物质、精神空间积极关注子女的教育,关注教育内质的提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对美好生活提供永续动力的教育愿景的追求,但在考试制度指挥棒的引领下,农民家长的追求是盲目的、片面的,一门心思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他们把这种追求上升为近乎欲望,偏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又要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只要能把孩子成绩提高上来,他们不惜重金,请客送礼,为孩子择校、择班、择师;不惜财力,让孩子住校、补课,上学习班;不惜人力物力租房陪读。农民家长的殷殷期盼片面拉升教师职业期待值,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与日剧增。

农民家长把升学率作为选择与挑剔学校、教师的唯一尺度,这种价值取向,让农村学校陷于两难境地,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不得不用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将成绩的好坏与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选先挂钩、与晋职晋级挂钩,使得目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迫不得已,学校也把社会压力转嫁给我们的教师,承载了太多期待的农村教师,在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牺牲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被无限制地拉长,班主任更是早来晚走,双休日长期被挤占,教师们把“只要功夫到,铁杵磨成针”这句古训发挥得淋漓尽致,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平均分和优分率,哪怕是不择手段,如体罚、变相体罚、作业超量等现象时有发生,寒暑假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岗位培训、教学研讨活动,而诸多因素限制的农村教育又是高付出低产出,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个体成就感降低。然而,片面升温的教师职业期待值,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情绪衰竭,失去工作的热情,我们的农村教师在负重中艰难地前行。

二、农村学校全力跟进的课程改革致使教师勉为其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像一股春风,融化了旧有教育理念的坚冰,但是农村学校却是春寒料峭,硬件设施破旧短缺,师资水平相对低下,实践运行更是捉襟见肘,让我们的农村教师勉为其难。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复杂。有民办转正的,这些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多数没有受过正式、系统的师范教育,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自费大专生,他们虽然接受了师范教育,但知识功底欠缺;有民师代培生,这部分教师有师范教育,但专业水平不是很高;仅有少部分正规师范毕业生,但水浅难养鱼,一有成就便另寻高就。这样的师资队伍,大部分属于经验固守型,加之偏低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难以支撑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索性穿新鞋走老路。这让一部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压力较大。

新课改的课程设臵加重了教师们的负担。新课改在课程设臵上,强化了以往农村学校因应试教育而被逐渐忽视或不被重视的课程,如小学的英语课、音、体、美课程、信息技术课等,中学的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增设或增加课时,造成严重的教师缺 口,由于这些课程专业性较强,学校只能是应付性内补,地方为了减少财政负担,控制教师编制数量,极少补充。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不得不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老师在任一门主课的同时兼一门小科。下乡调研时发现,某乡镇村小英语教师缺口较大,校长没有办法,选择稍懂点英语的教师兼课,兼课教师发音不准确,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漏洞百出,这位校长说:“这样的课上还不如不上,上课就是误导”。兼课教师要承受工作压力,还要承受社会舆论压力,真是勉为其难啊!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播,使学生有越来越多的途径来接受新鲜知识而不仅仅依赖教师,有些学生在部分领域的知识可以超过教师。而农村教师吸纳社会新元素自觉性较差,再加上学校很难为教师提供网络查询;图书室的图书都是过时的摆设,农村乡镇很难见到图书馆,收入原因自己又购不起电脑,学习途径单一,仍靠经验、教材、教参、练习册等维持前行,因此,教师原本的文化优势在缩小。另外,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与教参也颇具开放性,再加上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使得考试准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必须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否则,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这使农村教师自我认同感降低,心理压力极大。

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三、农村教师偏低的工资收入挑战职业价值定位

农村教师向来被农民誉为“吃皇粮,旱涝保收”的上等户,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优势转眼消耗殆尽,成了农民眼中“穷教书”的,一个农民通过辛勤劳作,增收空间较大,而教师在繁重的工作的同时,工资收入却没有成比增加,除去地区差异,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大多在800元至1500元之间,涨幅部分也被物价上涨等社会因素冲抵,日子越过越清贫,走访调研时教师在回答“你对目前工作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时,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工资待遇”。

农村教师偏低的工资收入,让教师深切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压力,许多农村教师是单职工,加之“上有老、下有小”,生存现状不言而喻,原有的职业优越感荡然无存,教一年书还不如农民种一年地创造的现实财富多、解决的现实生活问题多。教育部师范司调查“如果有机会从事收入高于教师职业的其他工作,你愿意吗”这一问题时,只有10%的中学教师和不到20%的小学教师选择“不愿意”。部分教师在职场里体验不到幸福感,职业认同感降低,动摇了职业价值定位,有的教师进城应聘打工、有的在农村承包土地、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兴趣转移,打麻将、喝小酒等消磨时光、寻求心理平衡。教师存在这种职业价值的偏离,必定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动作弥漫性的传染给学生,“师范”变“失范”,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

四、农村学校专制化管理体制束缚教师人性诉求。

农村学校的管理体制大部分是僵化的、专制化的。校长就是权威,是学校的所有者,重大决策一个人说了算,教师惟命是从,稍有异议,便会招来校长蛮横的指责,甚至谩骂,民主意识淡薄。

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标准由学校领导制定,然后强加给教师,评价标准功利化,几乎只关注学生成绩与升学率,将教师的职业肯定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这种标准很少考虑教师个体的内部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从外部压力获得动力,而不是依靠内部动机产生激励作用;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容易出现许多不利于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问题,造成教师之间产生不正当个人竞争,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升学包袱,倍感疲惫,这会给教师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单一枯燥,农村学校很少有教师活动,能有活动室那更是梦想,教师每天从家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授课班级,春夏秋冬,三点往复,重复劳动。任何事情经历多了,就会令人生怨,加上各种压力,让教师觉得任何事情都觉得与己无关,自己就是一部教书的机器,工作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性,更不要去追求什么艺术性了,情绪日渐衰竭。

真实的教师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要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也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农村学校这种家长式管理,这种封闭僵化的管理,压抑教师人性诉求,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激情的,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长期的人性压抑,就会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总之,产生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源还很多,这里则其根本而述之。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压力源,却非朝夕之功。学校是教师工作学习的地方,实现职业价值的地方,享受职业快乐的地方,也应该是解决教师职业 倦怠的地方,这里在冒昧提出“实施校本文化干预援助策略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仅供参考。

一、构建奋发有为的校本精神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动力。

农村学校普遍缺少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文化体系,有的就是朴素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黄牛精神,这是不成体系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应该是一面精神旗臶,是被广大师生认可的学校本质、个性、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具有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能摇旗呐喊,催人奋进,是农村教育教学的强大支柱。

构建奋发有为的校本精神文化干预援助体系,首先要构建令人向往并具有挑战性的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体系,构建目标体系时要注意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使目标持续有效的激励教师精神饱满的工作;其次,学校应为教师创设一个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在干部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在这个精神文化体系中,感受精神文化带来的核动力,跃跃欲试,奋发有为,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制度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驱力。

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僵化的、专制化的,缺少人文关怀,有的是压力和规范,而不是激励和关怀。校本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驱力。

构建以人为本的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日常管理。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而不是专制化决策,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并且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 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并以严明的赏罚制度来保障,激活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再次,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以形成性评价代替考试制度带来的一卷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生活、待遇方面,予以关心与改善;最后,作为学校领导,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要以人为本,注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注重情感引领,办事待人让群众佩服、信服,用真诚感化教师,激发出教师深厚、稳定的工作热情,有效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行为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校本行为文化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地强化精神文化的有效手段,是教师精神内核的实践性外显过程。农村学校很少组织教师的活动,教师缺少活力,死气沉沉,造成教师职业压力。

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行为文化干预援助体系,首先,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教师活动,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集体情感;再次,创建学习型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校本研究,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和研究当中接受挑战,在挑战当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让教师一直处于富有挑战性的“兴奋点”上,并让教师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再次,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丰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让我们的农村教师及时充电,补充先天性缺陷,提升自我认同感。开展疏导教师职业倦怠的培训,引导教师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解决压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获得信心和力量;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省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最后,努力拓展学校行为空间,提升学校行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办家庭小报、家校联系卡,举办家校联谊活动、家长会的形式,宣传学 6 校、弘扬师德、介绍育子经验,教育家长正确对待教师的职业,减轻教师的社会压力。以上这些都是有效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校本行为文化。

四、构建量力而行的校本物质文化干预援助体系,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载体。

校本物质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学校物质文化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校设施将为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教师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农村学校现实的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制约了物质文化建设,但学校也要把握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简约而不简单,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让学校的物质文化尽量发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载体的效能。

篇3: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压力有明显增加趋势。在这一背景下,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 教育部门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辅导员所承受各种压力因素也较为强烈。本研究以浙江省普通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 通过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和清华大学李虹所编制的《大学教师职业压力量表》进行相关性研究, 以期对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被试。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随机网络发放问卷的方法, 调查了浙江省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压力情况, 回收了252份问卷, 回收率93.6%;有效问卷216份, 有效回收率85.7%。

2. 工具。

(1) 采用Maslach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MBI) , 并参考了台湾学者黄三吉的中译修订版。该问卷共22道题, 具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量表采用李克特 (Likert) 5等级评分。被试分数越高, 表明倦怠程度越严重。 (2) 职业压力量表采用清华大学李虹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 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 包括工作保障因子、教学保障因子、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和工作乐趣因素, 共24个问题。量表采用4级评分制, 在上述量表和分量表中的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

二、结果分析

1.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

运用修订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受试者进行测量, 测得受试者在以下三个维度以及总的职业倦怠上的得分与标准差的基本情况, 见表1。

注:非常严重:得分大于4;比较严重:得分大于3小于4;轻:得分为l~3

从表1中各维度的得分可以看到受试者中, 低个人成就感的得分最低, 情感衰竭的得分略高于中间水平, 而人格解体的得分最高, 其他几个方面均处于中间水平, 而职业倦怠也处于相对正常水平 (3.08) , 表明我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处于相对中度的水平。

2. 背景性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我们将不同背景的被试在社会适应上各维度上均数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本研究所探讨的背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及学位等因素。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中可见上述因素在各个方面的均值及标准差的, 而又通过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因素在人格解体 (F=8.256, P=.004) 和总职业倦怠 (F=8.695, P=.004)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性在人格解体上的得分要高于女性, 而在职业倦怠上的得分则反之;年龄在职业倦怠上 (F=4.370, P=.038) 有显著性差异, 30岁以下者得分要高于30~35岁;职称在低个人成就感上 (F=12.953, P=.000) 有显著性差异, 初级职称的得分要低于中级职称的得分;学位在人格解体 (F=8.700, P=.004) 和职业倦怠 (F=9.877, P=.002) 上有显著性差异, 硕士学位的得分皆低于学士学位的得分。

3. 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个人经济状况分为三类:月收入<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三类,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这三类不同的收入条件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 个人月收入因素在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方面都呈显著性差异, 在情感衰竭方面, 月薪>5000元的得分最高, 而月薪3000~5000元得分最低;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 月薪3000~5000元的得分却是最高的, 但还没有达到中间水平;在人格解体方面, 同样是月薪>5000元的得分最高, 与情感衰竭的得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4.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总体特点。

运用《高教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对受试者进行测量, 测得受试者在以下五个维度以及总的职业压力上的得分与标准差的基本情况, 见表4。

注:严重压力:得分4;中度压力:得分3;轻度压力:得分2;没有压力:得分1

从表4中各维度的得分可以看到受试者中, 人际关系因素的得分最低, 工作负荷因素的得分最高, 其他几个方面均处于中间水平, 总体职业压力较为正常。表明我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水平处于相对中度的水平, 但在工作负荷因素上却显现了相对突出的问题。

5. 背景性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

我们将不同背景的被试在社会适应上各维度上均数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本研究所探讨的背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及学位等因素。详细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中可见上述因素在各个方面的均值及标准差的, 而又通过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因素在教学保障因 (F=4.450, P=.036) 、工作负荷因素 (F=30.393, P=.000) 以及总职业压力 (F=9.570, P=.002)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性在教学保障因子和总职业压力上得分低于女性, 而在工作负荷因素上高于女性;职称因素在工作保障因子 (F=20.899, P=.000) 工作负荷因素 (F=4.233, P=.041)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都表现为初级高于中级;学历因素在人际关系因素 (83.617, P=.000) 和总职业压力 (16.015, P=.000) 上呈显著性差异, 尤其是在职业压力上硕士的得分更加高。

6. 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个人经济状况分为三类:月收入<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三类,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这三类不同的收入条件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 个人月收入因素在职业压力各维度都呈显著性差异。根据数据分析, 月收入因素在工作保障因子、工作乐趣因素以及总的职业压力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3000元、>5000元;而在教学保障因子、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3000~5000元、>5000元、<3000元。从总体来, 收入处于中间水平的人群的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最高。

三、讨论

1.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目前我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态处于中等水平, 但其内部又呈现着不同的特点。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特点是人格解体程度最高, 情感衰竭水平也超过中等, 而低个人成就感则呈现在较低的水平。这一特点也表明了我省高校辅导员在人格方面体验到的倦怠较强, 处于一个增长的阶段;而低个人成就感水平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处理学生工作中获得的成功体验感较强的原因。

2. 不同背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点。

男性相比女性在人格解体上显示了更加强烈的人格解体状态, 而女性则表现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这也显示了性别对于职业倦怠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某种程度上, 职业倦怠在一定范围内时, 年长的辅导员的抗倦怠能力要强于年轻辅导员;随着年纪的增长, 该项工作的重复性也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高学历的辅导在短期内面临的工作和科研压力较大也是导致倦怠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最后, 收入高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的两个方面表现最突出, 问题也最严重, 而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则是职业处于中等的辅导员显示最低, 这也肯定了经济因素对这方面有着反向的影响作用。

3. 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一般特点。

从数据分析来看, 我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水平处于中轻度水平;而其中工作负荷因素得分最高, 最为接近中度压力水平, 以及在教学保障因子和工作乐趣因素上呈现次高的得分。从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辅导员的工作负荷较大, 工作量在一定范围内超出了实际承受能力;而工作的重复性与琐碎性则导致了较低的工作乐趣。

4. 不同背景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特点。

从分析结果来看, 女性在教学保障方面的压力要高于男性, 这是因为女性自身的性别特点要求对教学方面要求较高导致的, 而男性在工作负荷方面则承担了较大的工作量;职称较低的辅导员由于受到内外部的双重压力, 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负荷较大, 而安全感相对低一些;学历对职业压力是有着一定的催化作用的, 因为学历越高者面临的科研以及其他工作压力较大, 致使工作压力较大。而从总体上的经济收入职业压力的影响来看, 中等收入的辅导员在所有方面都显示出了较大的压力, 超过了其收入层次, 从而导致了较大的压力表现。

四、建议

1. 辅导员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增强自信心。

高校辅导员要能够保持较低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水平, 必须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高自我效能感, 从而使自身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中。

2. 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资待遇, 保障其合理的经济利益。

重新看待辅导员的劳动成果, 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在经济和福利上的待遇, 从而将其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的几率降到最低点。

3. 辅导员要学会应对策略, 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压力。

教师应当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 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缓解压力和倦怠感。

4. 学校努力减轻对于辅导员的消极压力, 从而防止职业倦怠感。

在职称评定上采取更加合理和公平的晋升制度, 使教师具有更强的工作动力和成就动机;在教师人群上, 更加关注年轻教师队伍, 大力培养年轻教师, 并且加大对于高校辅导员队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蔡慧君.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 2004, (01) .

篇4: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调查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给出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以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17-02

一、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最先运用于心理健康领域,也称职业枯竭。费登伯格引入“倦怠”一词,用于描述一种因个体在工作中产生消极情绪,最终导致情感和行为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现象较多出现在以助人为主的工作行业中,如警察、医生、护士、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此类职业需要工作者持续付出知识、情感与能量,对身心能量消耗极大。长期在压力下工作,部分自我调节能力欠佳的人则会出现身心疲惫、消极怠工的现象,甚至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汀·马斯勒曾形象地将患有职业倦怠的人们比喻为“企业睡人”。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多数赞同美国学者马斯勒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

1.情感衰竭。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症状。情绪衰竭主要指工作者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情感因持续付出而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具体表现就是工作者极度疲惫,缺乏活力、丧失工作热情,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工作呈现呆板和惰性的停滞状态,效率低下,处理事情时出现烦躁不安等抵触情绪。

2.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工作者视服务对象为物,刻意与周边环境和服务对象保持距离,以消极、冷漠、麻木、敷衍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缺乏必要的耐心,个人发展进入停滞状态。

3.个人成就感低落。个人成就感低落是指工作者岗位成就感下滑,倾向于消极地进行自我评价,认为工作仅是谋生手段,甚至于怀疑工作岗位选择错误,对工作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悲观失望。

(三)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西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工作群体,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现象逐年递增,在职的辅导员队伍也日渐呈现职业倦怠。

在随机抽查的广西七所高校的辅导员中,年龄介于26-35岁之间的占了82%,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了69%,在编的64%;所带学生人数超过200人以上的占了69%,收入介于2001-3000元之间的40%,收入为3001-4000元之间的42%,收入为4001元以上的占16%。与此同时,广西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方面呈现出以下现状:

1.心理极度疲惫,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事务性工作繁琐、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工作进修培训机会少、工作晋升发展空间小的工作环境中,同时因工作节奏快,挤不出时间运动,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上种种情况的出现,与大部分辅导员源于大学期间的优秀学生干部、佼佼者,有着较高的职业期望的心理预期不相匹配。而较长时间地从事辅导员工作后,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出现了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睡眠质量较差等现象,工作时感觉力不从心,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反应变慢,效率不高,由于必须24小时开机待命导致担心半夜或凌晨接到学生电话而心理压力大。

2.日趋消极,漠视敷衍。接受调查的广西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面对临时突发的学生状况感到中等及以上压力的占了72.7%;面对棘手问题尝试放弃的占了63.6%;工作中遇到不快选择一个人承担自行默默消化的占了71.1%。日趋消极的工作心态,导致了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出现敷衍塞责的现象。

3.工作满意度低,离职倾向高。在接受调查的辅导员中,福利待遇满意度为1.8%,考核制度满意度为7.3%,职称评定机制为3.7%,所在学校与学生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为27.3%,对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为34.6%,整体工作满意度为40%。在离职倾向调查中,基本没有想过离开现在工作岗位的,仅有16.3%;而选择一旦机会成熟,就立刻转岗的则达到了63.7%。

二、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压力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往往承担着多方面的工作,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学籍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贫困生奖勤助贷补等工作;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生活指导协调、安全管理、团学活动开展、党员发展与队伍建设工作等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与学生相关的一切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与此同时,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各项涉及学生的统计指标也不时需要辅导员配合完成,辅导员忙于应付各种日常琐碎事务,过重的职业压力,导致了辅导员身心俱疲,心理压力大。

(二)社会期望值高,支持力度低

在中国的现有体制下,社会往往把学生教育的大部分乃至全部归结为学校教育,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寄托者。社会一致期望高校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成熟、人格健全的社会人。与此相反的是,一旦谈到社会对教育、对学校,乃至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时,支持的力度往往偏低;同时,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高校以后,便变成了甩手掌柜,对学生、对学校的工作配合度远远不够。社会期望值高,支持力度低,成为了制约辅导员工作队伍健康发展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

(三)激励机制不足

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不少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学校需要辅导员队伍积极付出,为学校的安全稳定尽最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提升、工资福利待遇、精神奖励方面,较之于专业教师队伍往往不足。举例来说,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均有机会外出学习或到企业挂职,而在接受调查的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工作十年甚至二十年左右的辅导员,均极少有外出接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大部分仅是学校进行内部的简单职业培训,这也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升、职称提升一直较之于专业教师队伍缓慢。此外,同样是讲师职称,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工作一天的收入,往往与专业教师教授2个课时的收入持平或更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提升后继乏力。

三、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关注职业成长,塑造职业威望

辅导员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必须内练素质,外塑形象。首先,辅导员需要夯实个人的专业基础,提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水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具有细心、耐心和爱心的工作态度。其次,需要提升辅导员的社会职业形象,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做到以上两点,一方面需要辅导员提升自身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高校以及全社会对于辅导员工作给予职业认可,使广大辅导员能获得合理的职业成长机会,塑造较高的职业威望。

(二)明确工作职责,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辅导员的工作繁琐,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必要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使得辅导员做到术业有专攻,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美国辅导员职业制度或复旦大学开创的“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美国的高校辅导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同时又细分为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员、职业指导等,通过预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有硕士点的高校可以参照复旦大学的做法,选拔本校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入“人才工程预备队”,在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从事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明确工作职责的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和适度的心理疏导,使辅导员队伍能永葆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辅导员的心理抗压能力。

(三)搭建职业平台,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任何一个职业队伍的稳定,必须依托于良好的个人成长平台,适度的物质经济基础,以及合理的精神奖励,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不例外。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高校氛围,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来关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成长,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提升、个人职称提升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依据多劳多得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协调机制,使劳有所得,累有所获,让广大辅导员能够获得与个人付出成正比的经济收入。此外,适度加大对优秀辅导员的精神奖励,让辅导员队伍能享受与专业教师同等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切实解决辅导员队伍成长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谢俊荣,胡小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9)

[2]路璐.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分析与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3]陈静,黄月胜.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0(3)

[4]张永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

[5]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作者简介】廖国声(1982—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经济;李 静(1988— ),女,山东青岛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

篇5: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外界环境因素,我认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舆论及赋予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一面赞誉教师,比如“红烛精神”、“春蚕精神”。而另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的职业确实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2、经济收入真实的偏低

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小学教师。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小学教师入不敷出。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理失衡,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有的教师不得不被迫改行改业,甚至把教师的待遇作为择业的反面教材的现象日益普遍。

3、工作强度过大

城镇学校大多是大班额(我们学校人数最多班的人数高达78人),大班额带来的上课管理的高强度,刚开学老师们就哑了嗓子,特别是任教低年级的教师终年声音嘶哑,大班额随之带来每天批改作业量大,辅导学生作业时间多。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扮演多重角色:为了学生安全,教师要带班值班,扮演多重角色;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评比等等,都让教师心理不堪重负。

二、矫正策略

1、轻负减压。学校辩证地看待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反思办学行为,立足生本理念下开班设课制度为教师减负。学校每个班控制不允许超过50人,班额的缩减为教师减轻了负担和压力。立足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做应景的事,做劳民伤财的事。

篇6: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影响工作的一大因素,在教师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其自身的压力因素,导致了诸多的情感问题出现,从而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教学任务执行。在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改善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一倦怠问题,就成为了主要的应对策略。本文从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职业问题的教育职业问题。【关键字】: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由于教师在职业上的特殊性问题,其年复一年的课程讲解,以及对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情感状态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由于性格上的困扰,在进行教学的工作之中,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完好性,同时加强对基本会影响因素的事件问题,可结合教师的职业倦怠作用,进行职业应对问题调整,其课程的对策探讨课程,对于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下面进行简要讨论。

1.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以及现实表现

职业倦怠是对职业精神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现代的临床研究中,用这一表达形式来表达对于人精神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需要结合其实际的工作状态来进行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为实现对整体课程工作上的综合调整。在进行这一类职业问题的因素分析上,主要针对其特殊的行业人群进行解析,其中主要因为教师职业在工作中的工作压力问题,而导致的诸多精神情感出现了衰竭状态从而影响到了诸多的精神倦怠问题。

而这一类职业倦怠问题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情绪衰竭,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下,人新闻哥准则出现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情感问题,并导致出现冷漠悲观情绪,对工作缺乏热情,并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工作状态。其次,人格解题,由于职业倦怠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问题上,更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诸多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与学生之间的接触障碍,其表现较为冷漠,并极容易出现愤怒的情绪,甚至攻击别人,讽刺同时等,如出现严重情绪,则可能导致出现辱骂学生或者实施惩罚事件等。最后,缺乏个人成就感,由于教师在出现了对工作价值观上的不认可,并导致出现情绪上的不适应,这个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学生情绪上的不适应,并严重影响自身的能力培养。总的来说,这一类问题的出现,会极大的影响到诸多的教育问题,甚至导致自身的生活质量下降,并导致脾气爆裂,并严重影响睡眠。

在我国的教育工作行业中,由于教学压力较大,导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更容易出现此类的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极大的导致了诸多的教育实践问题出现。

2.职业倦怠对教师自身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出现以后,其后果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在个体方面,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而这一类问题出现后,自身工作压力加重,也会加重倦怠情绪的程度。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问题就会导致教师出现心理上的疾患,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对失眠和头痛肠胃功能等方面的内分泌温岚问题,而胸痛健康问题等,因自身水平的问题,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

其次,在教学方面,因个人情绪因素问题,也更容易导致诸多的教学工作出现不良影响,并导致诸多的情绪问题出现,这些问题,都会加重教育工作的绩效出现差错。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有教学纪律问题,势必会带着学生出现学习成绩上的偏差,从而更进一步的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思维,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受到极大影响。而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以后,其情绪会严重干扰教育环境。

最后,人机关系问题,教学是一类高尚的工作,而出现职业倦怠后,教师就会缺乏参与性,其领导力降低,对学生缺乏相应的温情,并严重的干扰到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连接。如果交际关系出现问题,那么,也就更容易出现教学上的问题影响,从而导致诸多的不良事件发生。这些产生倦怠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这样子也就加重了诸多的生活问题。

3.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经对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在拟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中,我们进行如下规范化执行。以保证对职业倦怠的调节。

首先,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调节。要做到了解自我,认同自我的工作职业,人们在生活中,会受到诸多的客观事实影响而导致对自我认识不精确,从而更容易导致诸多的自我认知问题产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心理健康就是一项重要的标志,因此其正确的认知评价,对教师而言,将是一个自我提醒的重要标准。只有树立好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才,爱能够更好的缓解情绪疲劳,并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任务的执行。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正确看待职业倦怠的现象,能够在不断的工作中,积极的进行自身的情绪调整,在不断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保证自身的生活积极性。

其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摆正自身的任务重心,并做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相互关联。家庭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保持对家庭关系之间的相互辅助。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保证自身的身心积极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满足基本的工作需求。在情绪的缓冲效果上,改善自身的工作环境,对自身的情绪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学会倾诉,保证对自身不良情绪的抵触,在关键时刻,要天保证对自身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调节,其持续时间,和不良情绪对健康影响上的调节作用,之信应做到共赢的作用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方面,也应当做到一定的职业尊重,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体会到更多的社会温暖。

最后,教师一个学会积极的应对技巧。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职业的倦怠产生原因,主要是在对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合理,从而导致工作与生活产生冲突,从而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保证对自身在情绪上的保持,则需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执行。其一,应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技巧,心理防御技巧,是对应用非常规方式进行的一类调整办法,并减轻内心的痛苦不安感觉。其二,积极运用心理暗示,排解内心的不安感。在相应的日常情绪中,个人情绪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个体情绪稳定性,而其信息的递增作用等,在实际的使用上,也会极大的影响个体的情绪,因此需要时刻的进行心理暗示,保证自身有一个良好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其三,加强锻炼,保持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在锻炼的过程中,人自身的不良情绪会得到释放,同时也能增强人的体质,这一办法能够更为有效的保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度。其四,工作的委任工作,实现对整体工作的个性化调整,也能够更好的保证对基本活动工作的休闲调整。

总结:

伴随着先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职业压力增大,严重的影响到各职业人员的工作情绪,而教师工作职业优甚,从而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力度,其实现的作用等,对自身和社会都可能产生极大危害,只有保证了自身的工作执行有效性,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对不同情绪上的排解,确保工作的有序性。参考文献:

篇7: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1.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升级。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等一系列的反差。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良的学校氛围则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降低。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的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篇8: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

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 强调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管理干部, 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为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服务者, 还是教育者、服务者和研究者。多重的角色容易让辅导员产生角色冲突, 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另外, 学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体现在学校其他各部门对辅导员的角色没有正确的定位, 认为辅导员地位和教师相比没那么重要, 相当于学生的“保姆”或者“消防员”。

2. 工作时间长, 工作量大, 工作强度高。

1974年,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提出职业倦怠主要是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 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职辅导员以“服务学生”为理念, 学生事务繁琐, 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思想的教育与引导, 还要负责学生入学教育、课堂纪律、宿舍管理、学习管理、学生心理状况调适、学生就业与安全离校等, 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所有和学生有关的都和辅导员息息相关, 工作量大, 工作强度高。笔者曾对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做问卷调查, 85%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负荷过重,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 甚至有时候工作超过12小时。巨大的压力落在辅导员身上, 一些辅导员因此产生职业倦怠状况。

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辅导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意识, 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把辅导员的职业作为长远发展的职业来考虑, 认为辅导员只是目前阶段的一个过渡性的工作,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会选择转岗或者跳槽, 这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其次,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缺少理论的奠基, 制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会肤浅, 也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据了解, 高职院校中, 大多数辅导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巧,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没有一定的了解, 对规划的步骤也表示不清楚, 因为对理论知识的缺乏, 很多人没有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念头, 有的甚至抱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态度, 这样的认知无疑对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成果大打折扣。

4. 辅导员缺乏心理知识, 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要经常了解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学校也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机构, 给予学生宣泄的渠道。但领导层大多忽略了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辅导员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大多是由心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出身, 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 有时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或是面临处理危机事件时, 自己的情绪受到的影响和感染, 往往会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地方进行宣泄和倾诉。

5. 学校对辅导员的评估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缺乏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

考核对于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辅导员队伍挖掘自身的潜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据了解, 目前, 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的评估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对于辅导员的考核有些仅仅凭借领导的印象和年末的工作总结来考核辅导员的优秀与否, 有些辅导员对于考核闻所未闻, 表示工作后从没有被考核过, 或是考核只是走走过场, 形式而已。对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不够, 势必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

二、高职辅导员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1. 强化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对辅导员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最根本上来说, 辅导员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角色意识和定位, 树立自信心, 对工作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能够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了解主要步骤:自我评估—环境分析—确定目标—实施策略—反馈修正等五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 才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游刃有余。

2. 合理设置岗位, 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首先,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5]2号) 中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 保证每个院 (系) 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 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有些高职院校辅导员从人员数量上并没有按照这个比例配备, 所带学生甚至达到400人, 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辅导员的管理效果也因此被打了折扣。

其次, 2006年国家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 辅导员切实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三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应该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并将这种意识和理念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辅导员也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3. 提高高职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 高职院校要及时关注辅导员心理, 经常开展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 组织相关的心理知识培训班, 建立相应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通过开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健全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其次, 辅导员自身方面要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 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升自信心, 提升职业价值观, 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自助能力, 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4. 完善管理工作绩效考评体系, 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绩效考评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奖惩、晋升和发展, 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如果缺乏科学性的考核, 势必让辅导员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 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是高职院校紧迫的一项工作。首先, 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中引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指标, 然后根据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月考评和学年度考评结合的方式, 采取辅导员自评、学生评议、系部测评和学生工作处评议等四个部分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考核为优秀的辅导员, 由学校授予“优秀辅导员”称号, 给予物质奖励, 树立典型,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 对该类辅导员的职称、晋级、待遇都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而对于考核为不合格的辅导员, 实施一定的惩罚, 系部教育, 并给予机会改进, 如果连续2年考核为不及格, 则予以解聘。

高职辅导员的倦怠期犹如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旦迷失方向, 也许就在路口徘徊, 反之, 一旦走出迷茫, 便开启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门, 迎来辅导员事业的巅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辅导员倦怠期对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危害, 如何帮助辅导员走出职业倦怠期, 迎来事业巅峰, 需要高校和辅导员共同努力, 综合运用多种策略, 营造一个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平衡、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从而更好地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摘要:近年来, 高校学生工作日益繁杂, 高职辅导员面临巨大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辅导员进入职业怠倦期, 这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 除了要分析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期的原因外,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 另一方面要自我调整。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绩效考评

参考文献

[1]霍江华.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广西教育, 2012 (8) .

[2]翁铁慧.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343-146].

上一篇:乌什200宗教人士共念“爱国守法经”下一篇:孤独之旅学生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