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4-13

《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在这节课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把握新知识的生成点。在教学中,通过与所学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从而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通过对比提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呢,学生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用长方形,有的孩子用正方形,有的孩子用圆形,通多对比发 现用圆形比较清楚明了,更好比较,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读懂扇形统计图是关键,读懂了,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在孩子们自主学习扇形统计图时,我去巡视。孩子们是根据这样两个问题去自学的:(1)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每个扇形分别表示什么?(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他们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不困难,孩子们很快就得出:扇形统计图可以让一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变得清晰,便于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更清楚的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扇形面积的大小分别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之几。这样的认知,就是孩子们对扇形统计图的深刻认识。

将扇形统计图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是凸显扇形统计图必要性的有效路径。所以,在课堂上,我安排了对比练习。我想通过对比,孩子们才能更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通过这节堂课的教学,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本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本班学生积极发言的程度,还是有待提高。对学生的关注不到位,特别是学困生,导致少部份学生对扇形的特点和作用不是很清楚与理解。以后这些方面我会更加注意培养学生、争取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课堂上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课堂中最大力度的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经历分析数据,合作探究的全过程,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课前的自主探究统计,到课上的创设情境、探究学习等环环相扣,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不足之处:

篇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想说就说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角的画法和角各部分名称时,我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平时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教学。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些孩子不仅能说,而且说得很好。再如辨角练习让学生判断谁是直角并发生争议;我在课堂中及时把握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角;让孩子想说就说,提供给他的空间越大,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二、解放孩子的小手,让孩子体验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事实上确实如此,我让学生通过摸角亲身体验角的特点,说感受强化角的认识,学生对角的认识便非常深刻了,在后面的练习中,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了,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还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在画面中找角;让学生摸角初步感受角的特征;让学生描角将实物中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让学生创造出角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悟角的特点,理解角的含义,亲历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三、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思维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思索,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认识,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做角(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做角(如:用身体语言做一个角)。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

本课的三个教学亮点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感受、心理体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经历了数学的亲历、体验、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索中升华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不同,怎样求大同存小异?

(2)现在的课堂提倡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元的,有时是意料之外的内容,这时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呢?对此,又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呢?

[教学点评]

1.以游戏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根据对生活中带角物体的认识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物品,从而自然引出新课。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能用自己对角的经验玩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学习动力,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2.以现代媒体为纽带,营造教学情境课堂。本节课教师选择了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福娃作为整节课“串”的主线,制作了“福娃各项体育运动的展示“这一动画录像作为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此画面中找角,认识角,学直角,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中学习数学,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欣赏“生活中的角“教学录像。如:红绿灯指示箭头中的角、校园里篮球架及楼梯的设计都与角密不可分;还介绍了几处著名风景区建筑的设计都体现了角的美。让学生发现角在生活中的美,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营造有意义的情境课堂。

3.以学具操作为载体,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本节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准备可使用的学具,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学具材料,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创造出角,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确实更胜一筹!

4.以物质化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一个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让学生创造角环节,老师提问:你们能选择篮子里的材料或者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创造出一个角吗?学生的思维此时不仅仅只限于这些学具材料,他们还想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创造角,如:一个胜利的手势、一个大力士的弯臂动作等等。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除此之外,课上教师的形体、动作、语言、表情、板书和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节制有度的表扬、中肯的鼓励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将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篇5:扇形的认识教学实录

滨江小学校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扇形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的概念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2、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研究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祖国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教具学具准备:扇子、圆形纸片。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课件出示,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夏季常用生活用品)学生猜,教师出示一把折扇。师:那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外形像老师这把扇子。生1:我们家的扇子。生2:银杏叶。

师: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不错。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师:这些物体都分别叫什么?(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师:看到扇形,你想知道扇形的什么呢? 生1:扇形跟圆有关系吗? 生2:扇形怎么画?

生3: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师;真是爱动筋和孩子。

二、自学教材 师:现在老师你们说的问题整理了一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自学,然后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每一个问题。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弧。

抽生说什么什么是弧,怎么读?

生:在圆上两条半径,标上字母AB,AB之间的那段长度叫做弧。学生上黑板指给大家看。教师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2)学习弧的概念。

(3)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4)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5)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6)师:那AB相反的那条曲线是什么弧吗、(7)生齐说:是,而其中也有不确定是还是不是,教师引导它们看,确定是弧。2.认识扇形。师:什么是扇形?

生: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抽生上来用阴影把扇形涂上颜色。

(1)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师指图: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3)师:大家能说说什么叫扇形吗?

(4)(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5)师:你们能在自己准备的圆上画一个扇形吗?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6)(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2(7)(4)教师把学生画有扇形的圆形拿在手上,师:如果老师把你们画的扇形剪下来,那剩下的图形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沉默。(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然后有学生举手说:我认为是个扇形,因为它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3.认识圆心角。(1)师:什么是圆心角?

生: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并上黑板来标出圆心角,同时让下面的孩子也在自己画的扇形上标出圆心角。

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8)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3)出示练习:课件出示

1题让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心角。2题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图形是扇形。并说一说不是的,为什么? 4.三角形和扇形的区别。

师:同学们,把你们画的扇形的弧的两端用线段连起来。师指着图形问:这里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这两个图形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是弧,而是线段,这样的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5.师:在同一个圆中,怎样判断扇形的大小? 生: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系。

师: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系,但是必须有个前提条件,是什么? 生:在同一个圆中。

师有课件的折扇演示给孩子们看,学生明白了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大的扇形大,圆心角小的扇形小。

师:那不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呢? 生迟疑:还与半径有关。

师:真不错,如果圆心角一样的,那半径越长,扇形越大。师小结: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都有关系。

6、师:以半圆为弧的扇形,它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以圆的1/4为弧的扇形,它的圆心角是多少度? 生;180度,90度。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圆折出一个180度的扇形吗?折好后举高让老师看。师:你们能折出一个90度的扇形吗?举起让老师看。师;在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扇形它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师:有几条对称轴呢? 生:1条。

四、巩固应用

1.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圆心角?在括号里画“√”。2.判断。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3)在同一个圆内,圆心角越大,扇形也就越大。()(4)圆比扇形大。()(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3.画一个半径是2 cm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的扇形。

4、挑战自己。(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课件出示 五课堂总结

篇6:《扇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圆心角、扇形。

2、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3、在观察、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教学重点】

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教学难点】

理解圆心角的大小与扇形大小的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圆规、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图片导入。

1、出示主题图,学生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1: 这些物体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的外形都是扇形的。)问题2:什么是扇形?

2、出示课题:扇形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新知。

1、认识弧。(图见课件)

(图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及时训练:认识弧(见课件)

2、认识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扇形是圆的一部分。

及时训练:判断扇形(见课件)

3、认识圆心角

像∠ 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扇形的组成:扇形是有弧和圆心角组成的图形。及时训练:判断圆心角。(见课件)

4、比一比

1)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同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2)观察上面两个扇形(图见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在不同的圆中,圆心角相等,半径越长,扇形越大。

3)小结:扇形的大小除了与它的圆心角有关,还与半径有关。

5、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以1/4 圆为弧的扇形呢? 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180°,以1/4 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90°

6、补充知识:扇形的画法:

请你们在长方形纸片上试着画一个半径是3cm,圆心角是60°的扇形。1)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

2)以圆心为顶点作一个50°的圆心角

3)擦去多余的曲线,标出半径的长度和圆心角的度数

及时训练: 请你们在长方形纸片上试着画一个半径是2cm,圆心角是120°的扇形。(可当课后作业)

三、课堂小结 本节可你学到什么?

四、作业布置 《智能训练》第45页

五、板书设计

扇形的认识

弧: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扇形的组成:弧、圆心角

篇7: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教学点评

一、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用心地去学习这部分知识。这几位老师在一开始都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引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注扇形统计图的产生,让学生体会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各位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在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李瑞霞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进行分析后,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随即将切入点回归到本节课要解决“参加各种活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问题,提出“要清楚的表示出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这样一来,扇形统计图的引入水道渠成,并为扇形统计图特征和作用的理解做了有力的铺垫。

三、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如:邓素丽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自学,让学生在小组中用集体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篇8:“认识角”的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认识角,巩固深化,提炼升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能准确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 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 认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如果让学生找到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如找一找、画一画、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其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建立角的表象, 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4.通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和学具】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材料袋 (圆纸片、绳子、小棒、吸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几何王国”吗?在几何王国里有一个“点线之家”, 里面的点宝宝和线宝宝正在玩游戏,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玩什么? (播放动画课件)

2.师:在点线之家里, 这些聪明的点和线一会儿就组成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 , 你们认识吗?

(请学生逐个说出图形的名称。师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 建构新知

1.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角的样子吗? (再请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角)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日常用品, 上面也有角。 (PPT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图片,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在哪里。师示范指出角, 学生跟着用手指;最后用课件抽象出角)

2.画一画。

(1) 请学生上台指出实物三角板、硬纸板上的角, 并在黑板上描画出来。

(2) 师:画角的方法有很多, 如用三角板、尺子等。

(师强调画角步骤:先画点, 再画两条直直的线。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3.想一想。师:观察黑板上同学们画的角、课件上的角, 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角有一个点和两条线)

4.认一认。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教学中, 角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好听的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 (在图上板书:顶点、边) 请大家指出黑板和课件上角的顶点和边, 全班同学再写出自己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师引导: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5.摸一摸。师:我们刚刚画了角, 再和角来个亲密接触。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的各个部分, 深化对角的认识, 引导发现角的两边都是“直直的”。板书)

6.写一写。教学角的读写。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这是一个角, 也为了能把它们区别开来, 我们在两边之间靠近顶点的位置画一条短弧线, 并且在短弧线的后面注明一个字母或数学。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 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 读作角1。

三、巩固深化, 加强体验

1.辨一辨。师:角国王知道大家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它派了几个图形, 想让大家分辨一下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2.找一找。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其实在我们教室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 随便找一个, 指给老师看。

3.标一标。师:角很顽皮, 它一会儿藏在这, 一会儿藏在那, 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并给它起个名字吗?

(学生做题, 教师巡视, 针对性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桥洞图形里底边和曲边是否成角)

4.做一做。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找角、画角, 想不想动手来创造出一个角呢?学生创造角, 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 教师指导, 适当点拨, 展示作品。

四、总结欣赏, 提炼升华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

2.欣赏图片,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知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今天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 角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大了。 (图片配语音———冬天来了, 大学纷飞, 角减轻了厚厚的积雪对房屋的压力。角可以让雄伟金字塔屹立不倒, 角可以帮助学校的树木茁壮成长。在学校的篮球架上有角, 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有角, 在我们每天学习的教室里也有角。角, 每天都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 回家再找一找家里哪些地方也有角, 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索角的奥秘吧!

篇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篇10:《扇形》教学反思

《扇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简单,于是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给足自学时间,在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便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我在圆上任画两点A和B。连接两点后便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弧”。那么剩余的这部分是什么呢?学生便满脸的疑惑。我紧接着问:“这是弧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这到底是不是?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于是我便紧接着让学生再次看书上的.概念,再次抓住重点词理解弧的概念。学生便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我便借此机会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学。自学不是简单的把课文读一遍,更不是囫囵吞枣的把课文浏览一遍。而是应该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的理解感悟,才能达到自学的目的。用此方法我们共同探讨了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学。

篇11:《扇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准确把握扇形教学的基本要求。扇形的内容是教材中新补充的必学内容,以往教材中都是作为选学内容。如何把握教材对于扇形的基本要求,就要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明确教学的内容有认识扇形,知道弧的定义扇形的定义、圆心角的定义,还要明确扇形的基本特征是圆心角和半径都在变化时,扇形的大小也随着变化,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密切相关,也与所在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对于特殊的扇形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半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180°,以1/4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90°。

2.及时补充扇环知识。在教学扇环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扇环转化成圆环的1/2或者圆环的1/4等,在求出圆环的面积基础上再解决问题。通过此知识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扇形的形状、圆心角的定义掌握比较清晰透彻,但是对于扇环的计算往往只计算出圆环的面积就为止,没有求出最后扇环的面积。

再教设计:

篇12:弧长与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前几天,我上了“弧长和扇形的面积”一课在课堂中体现出许多问题,现做一点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了几何建摸过程和几何推理的要求要发生变化。图形由于自身的特点,教之其他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课中我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圆锥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制作、再拆分,很容易的得到了圆锥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始终参与了圆锥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篇13:“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反思

如果说一堂课的流畅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那么一堂课的精致则更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句话的精心思考。下面,就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探讨一下自己的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虽然他们已经在生活中体验过“一半” 的概念,但还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分数的初步含义,并能体验分数的由来是“平均分”的结果。本节课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 达到多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认知做好指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情境———冲突。师:同学们,丁丁和当当在野餐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和“数”有关的问题,怎么样,要不要一起来看一看?(投影:4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吗?4个苹果,谁先来?(每人分得2个苹果)2瓶水呢?(每人分得1瓶水)同学们,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什么?(平均分)可是,蛋糕只有1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能)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半个)那这半个该怎么表示呢?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教室里先是沉默,随后逐渐活跃起来,一个个争着发言)生:可以画图来表示。(不一会儿,黑板上画了很多的图形,如圆的一半、长方形的一半,原来几个不明白的同学恍然大悟)生:可以用数1的一半表示。生:1的一半是什么数呢?生:可以用算式1÷2表示,还可以用0.5表示。师:真不简单,没有学过的知识竟有如此的创造性,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其实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这种数大家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好吗?(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2:活动——建构。师:同学们,这是蛋糕的1/2,瞧,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纸,那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横着折、 竖着折……)师:同学们,明明折法不同,那为什么涂色的这一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1/2呢?生:因为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片断3:游戏放松,应用提升。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数的含义后,设计游戏(选取2男1女)。师:他们中的女生占他们3个人的几分之几?生:1/3。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吗?(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一次寂静)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课堂算是有效的课堂。因为存在着疑惑,学生才愿意聆听;由于出现了争议, 学生才有“要弄明白”的学习欲望。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善于琢磨和推敲,过滤掉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把他们不理解的、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设计的再神秘一些,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的课堂就会经常出现“一片寂静”的动人场面,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2)教学设计要突出多重效益。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的参与而感到课堂时间的紧迫,不敢让学生充分地说,唯恐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的交流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在一个个交流中解决了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几分之几的含义,也因为有了个别同学的发现,使多数还没有发现这个“新事物”的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求知欲,默默地倾听着“发现者” 的言论,深深地体会着,不断投去肯定而羡慕的眼光,使“发现者” 美美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时的课堂岂不是一举多得?

(3)教学设计要稍有难度,但也要让学生可以解决。在这之前,我们只是平均分1个蛋糕,平均分1张纸……对把若干个体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数量看成平均分的份数还未曾涉及到,所以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一个游戏,但学生对这个游戏规则的理解心情非常急切,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但仍然无法解决。因而,在有同学做解释时,他们表现的特别“想听”。再问下面的同学“男生占他们三个的几分之几” 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三分之二”,这就为处理下一环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4)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听课。教师在上面讲的无论多么精彩,学生不听讲,一切都等于零,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听讲。要让学生会听讲,我们就要研究学生究竟想听什么?把我们的课堂设计成学生想听的内容,时时抓住学生的心,牢牢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还怕学生不会听讲吗?只要学生听讲了,那么, 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也将成为学生们所喜欢的老师。

四、结束语

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预设,与文本对话,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进行全面了解,对课堂上将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是可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若教师能再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语,课堂上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课堂则可以精致起来。 精致的课堂会如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历经别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素养在一堂堂精致课堂中提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摘要: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反思科学而高效的教学设计与策略,让课堂教学逐步精致起来,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启迪与优化。

篇14:《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传统内容,许多名家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华应龙老师创设“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这一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张齐华老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既然名师们已经把它磨得这么透彻,是不是代表就没东西可磨呢·我作了如下思考。

1.教学圆时,能否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一周,让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圆”,并解释圆的特征·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等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实践反思】

◆初次实践:体验失败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圆

欣赏生活中的圆,抽象出圆。

二、实践操作,揭示本质

1.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

2.如何利用圆规来画圆·

三、研究圆的基本特征

1.提出研究目标,填写相应的表格。

2.汇报、交流圆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反思

很遗憾,自认为有创意的教学设想就这样淹没在学生漫无目的的课堂实践中,我觉得主要以下几点缺失:

1.动手操作。《圆的认识》动手操作技能目标应该定位在掌握圆规画圆的技巧上,而在学生用钉绳工具来画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利用这种画圆工具本身就存在着很大认知障碍与操作难度。

2.数学思考。这节课涉及到用多样化的方法概括出画圆的本质,学生的思考重点是想方设法来画圆。而在总结多种工具画圆的共同点时,学生思考方向一片模糊,导致迟迟不能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

3.数学文化。这节课好多处都尽显圆的数学文化,但是洞察学生的表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层的肤浅认识,没有充分体验到数学文化的内涵所在。

◆再次实践:柳暗花明

一、画点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新课

(一)你能画一个圆吗

1.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圆·

2.你能画一个圆吗·

3.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圆的·

(二)用圆规画一个圆

1.一起用圆规来画一个圆。

2.你觉得用圆规怎样才能画好圆·

3.认识圆心

(1)把这个圆剪下来,拿起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圆心。

(2)老师的这个圆纸片并不是圆规画的,你能找出它的圆心吗·

(三)认识半径、直径

1.除了圆心你还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吗·

2.自学半径直径的含义。

(四)半径直径的特征

出示操作活动:拿出刚才剪下的圆形纸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五)用圆规圆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小结

◆体会

这一次,我终于享受到了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堂。整堂课以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流程水到渠成。

【感悟提升】

一、返朴归真——用数学的本质魅力来吸引学生

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数学思考——有效操作最终为思维的深刻性服务

本节课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得出了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借助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展开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出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主要学习方式。

三、文化底蕴——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

上一篇:适合小学生看的励志电影下一篇:建校50周年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