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4-12

4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4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4章 图形的认识

(复习课第二课时)曲中附中

吴芳

《图形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课题,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1.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在复习角的相关概念,并运用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在内容上能注意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切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某些实际情境,并且注意用基础题训练相关概念和计算,根据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建立模型.

(2)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分析实例,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察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形,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课内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节约了时间,有保证了效果.由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解决简单的问题,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锻炼了“小老师”的能力.

2.不足之处:

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题目容量较大. 3.改进之处:

(1)要注意让学生归纳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建模”的应用.

(3)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建模”的重要意义.

(4)尝试运用环节中,要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由中等生板演后,应找优秀生改错,方能达到示范的目的,把问题显现无遗,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篇2:4的认识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4以内的序数,并能从不同方向说出物体的排列次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

3、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学具:小动物、房子图片人手一套

2、教具:大数卡一套、房子四座、小旗一面、四种小动物、小火车、双层汽车、画有高楼和四颗大树的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一、用第几座的形式表示不同颜色的房子分别在第几座

1、(出示房子)一共有几座?分别是什么颜色?

2、红房子在第几座?你是从哪边开始数的?

3、第三座房子是什么颜色?

二、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巩固序数第一至第四。

1、给小动物排队。

(1)房子里分别住着谁呢?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谁能帮它们排排对?

(2)谁排在第一个?小猴排在第几个?

(3)如果从右往左数它们分别排在第几个?

2、(出示火车图)请小朋友送小动物上火车

(1)小鸭在第几节车厢?第三节车厢上的谁?

(2)谁能跟刚才小朋友放的不一样,现在它们分别在第几节车厢?

3、动物捉迷藏游戏。

(1)小鸭躲在第几颗大树后面?你是怎么数的?

(2)第二颗大树后面躲着谁?那么第一颗大树后面又是谁呢?

(3)请一幼儿上来找,老师或幼儿把小动物藏起来。

三、小动物住高楼,学习从下往上认识4以内序数。

1、高楼有几层?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到上)2、请小朋友分别把小动物送进高楼,说说自己放的小动物住在第几层楼?

四、送小动物上双层公共汽车

1、汽车有几层?每层有几个座位?

2、根据老师的要求把小动物送上汽车。

五、幼儿操作请小朋友根据动物后面的数字把他们贴到相应的楼层。

六、开火车出活动室。

1、说说自己身上挂的是第几节车厢?

2、根据身上的车厢号排成几列小火车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启发幼儿动手探索,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每一个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体验成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及时巩固已学知识。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4以内的序数》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051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几何图形》含反思》:中班教案《几何图形》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几何图形》含反思教案吧。

篇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想说就说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角的画法和角各部分名称时,我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平时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教学。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些孩子不仅能说,而且说得很好。再如辨角练习让学生判断谁是直角并发生争议;我在课堂中及时把握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角;让孩子想说就说,提供给他的空间越大,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二、解放孩子的小手,让孩子体验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事实上确实如此,我让学生通过摸角亲身体验角的特点,说感受强化角的认识,学生对角的认识便非常深刻了,在后面的练习中,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了,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还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在画面中找角;让学生摸角初步感受角的特征;让学生描角将实物中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让学生创造出角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悟角的特点,理解角的含义,亲历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三、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思维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思索,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认识,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做角(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做角(如:用身体语言做一个角)。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

本课的三个教学亮点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感受、心理体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经历了数学的亲历、体验、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索中升华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不同,怎样求大同存小异?

(2)现在的课堂提倡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元的,有时是意料之外的内容,这时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呢?对此,又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呢?

[教学点评]

1.以游戏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根据对生活中带角物体的认识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物品,从而自然引出新课。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能用自己对角的经验玩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学习动力,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2.以现代媒体为纽带,营造教学情境课堂。本节课教师选择了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福娃作为整节课“串”的主线,制作了“福娃各项体育运动的展示“这一动画录像作为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此画面中找角,认识角,学直角,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中学习数学,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欣赏“生活中的角“教学录像。如:红绿灯指示箭头中的角、校园里篮球架及楼梯的设计都与角密不可分;还介绍了几处著名风景区建筑的设计都体现了角的美。让学生发现角在生活中的美,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营造有意义的情境课堂。

3.以学具操作为载体,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本节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准备可使用的学具,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学具材料,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创造出角,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确实更胜一筹!

4.以物质化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一个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让学生创造角环节,老师提问:你们能选择篮子里的材料或者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创造出一个角吗?学生的思维此时不仅仅只限于这些学具材料,他们还想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创造角,如:一个胜利的手势、一个大力士的弯臂动作等等。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除此之外,课上教师的形体、动作、语言、表情、板书和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节制有度的表扬、中肯的鼓励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将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篇5:4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拼一拼等活动中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的操作活动,首先让生感受什么是对折?引导学生在不同方法对折的过程中,“折”出三角形。学生用语言描述: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在黑板上我画出不同形状、不同角度(直角、钝角、锐角)的三角形帮助学生清晰三角形的认识。这部分教学时我增设了数图形的环节,如:我操作、让学生思考,一个正方形对折两次后有几个正方形?当然有学生回答是4个。也有很多学生反应还有大的正方形也要算进去,为后面数图形、认图形打下基础。当我在此出现将一个长长的长方形对折后十几个长方形?学生能很快反应出来是三个长方形?将作业练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练习强化,也有助于提高作业质量。

感受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分别拼出不通的图形,及时给出平行四边形的介绍。两个班我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2班: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1班:瞧瞧这个图形,它是怎么拼出来的?三角形的两条短边重合,说明是相等的。再瞧瞧上下两条边?是三角形的哪条边?这两条边怎么样?(相等)左右两条边呢?上下、左右边都相等,那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长方形有什么区别?(这时学生说了左右两边是斜的)对,那斜的方向怎么样?我们一起用手来比划。(可以朝左斜,还可以朝右斜)

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层层递进,明显感觉在1班教学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俄感受更加深刻,同时也感知了图形之间的联系。

篇6:4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复习引入 月月有9元钱,买这两种玩具,够吗?3元 5元 怎样解答?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9-3=6(元)6> 5 所以钱够。预设2:3+5=8(元)9> 8 所以钱够。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1支小棒,她的钱够吗?你想怎样解答?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分享过程,感悟方法

预设①:10-6.8=3.2(元)2.5+0.6=3.1(元)3.1<3.2,小丽的钱够了。预设②:10-6.8=3.2(元)3.2-2.5=0.7(元)0.7>0.6,买小棒够了。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求出买文具盒后剩余的钱,然后再比较剩余的钱够不够用。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了什么?你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正确吗?进行检验吗?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6.8+2.5+0.6=9.9(元)9.9<10,小丽的钱够了。小结:一道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检验。

(三)体会感悟,深化理解如果把换成,钱够吗?

预设①:先算10-6.8=3.2(元)2.5+1.2=3.7(元)3.7>3.2,所以钱不够。预设②:先算10-6.8=3.2(元)3.2-2.5=0.7(元)0.7<1.2,买不够。预设③:6.8+2.5+1.2=10.5(元)10.5>10,所以钱不够。你的结果正确吗?这几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你是怎样验证的?都一样,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货车自重2.8吨。它是否超载了?预设①:6+2.8=8.8(吨)8.8> 8.7 所以没有超载。预设②:8.7-2.8=5.9(吨)6> 5.9 所以没有超载。

2.小雪带15元钱,她想买1千克黄瓜、1千克油菜和1千克胡萝卜,够吗?预设①:15-5.3=9.7(元)4.8+4.7=9.5(元)9.7>9.5 所以钱够用。预设②:15-5.3=9.7(元)9.7-4.7=5(元)5>4.8 所以钱够用。预设③: 5.3+4.7+4.8=14.8(元)15>14.8 所以钱够用。

四、布置作业

篇7:4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2~84页例

5、例6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小正方体、计数器、彩星等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

2.在操作活动中,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万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借助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目标解析:

在学生认识了10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直观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深化对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算盘和彩星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旧引新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1.填一填。

(1)()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

(2)408是由()个百、()个一组成的;480是由()个()和()个()组成。

2.数一数。

(1)从八百八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2)数小正方体个数。下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揭示课题。

除了一千,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大的数,例如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课件演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10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在引入新课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在演示中感知

1.利用正方体数数。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中正方体,让学生跟着数:一千、二千、三千……

(2)认识一万。在学生数到九千时,教师提问:再增加一千是多少?(10个一千)继而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

2.利用计数器数数。

(1)教师拨学生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再边拨学生边数,直到九千时问学生该怎么办。(把千位9个珠子归零,然后在万位上拨1个珠子。)

(2)小结并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与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正方体和计数器认识计数单位“万”,从直观感知入手,体会十进制的意义,同时为后续抽象出数位顺序表奠定基础。】

(二)在制作中体验

1.制作数位顺序表。

(1)引导观察:在计数器上你发现了哪些认识的数位?。

(2)独立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引导)。

(3)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

2.运用数位顺序表。

(1)写数。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写数,例如:894、309、480、1000等

(2)读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读数,将上面写出的数对照数位顺序表读一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制数位顺序表,并运用数位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体验数位表的应用价值。】

(三)在操作中领悟

1.拨计数器,经历数数过程。(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拨到一千零二十。

(2)从四千九百八十起,一十一十地拨到五千零三十。

(3)从八千七百起,一百一百地拨到九千二百。

2.圈彩星图,理解数的组成。

(1)估一估。(课件出示彩星图)让学生说说这里大约有多少颗彩星。

(2)圈一圈。拿出准备好的彩星图,数一数,圈一圈。10个100是1000,彩星比1000多得多时,先可以怎么圈,再怎么圈,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3)说一说。说说圈的过程,再说说合起来共有多少颗彩星。(二千四百五十八颗)

(4)填一填。(课件演示用小正方体表示二千四百五十八)

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十和()个一组成的。

(5)选一选。请学生选择计数器或算盘拨出这个数。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突破学生遇到拐弯数时不知下一个数是多少的难点。利用彩星图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并在最后让学生选择工具拨数,以不同的形式理解数的意义,感悟数的组成。】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明信片,若有学生说出32个一百、5个十和4个一时,教师也可追问32个百是多少,(3200)也可以怎么说。(3个千、2个百)

2.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好后说说在计数器上是怎么拨的及每个数的组成。

(二)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从一千七百六十五开始,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整十数时,开始一十一十地数,数到整百数时,一百一百地数,数到整千数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游戏活动,既运用了知识,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二)延伸: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和万,以后还会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

篇8:“认识角”的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认识角,巩固深化,提炼升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能准确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 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 认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如果让学生找到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如找一找、画一画、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其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建立角的表象, 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4.通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和学具】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材料袋 (圆纸片、绳子、小棒、吸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几何王国”吗?在几何王国里有一个“点线之家”, 里面的点宝宝和线宝宝正在玩游戏,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玩什么? (播放动画课件)

2.师:在点线之家里, 这些聪明的点和线一会儿就组成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 , 你们认识吗?

(请学生逐个说出图形的名称。师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 建构新知

1.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角的样子吗? (再请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角)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日常用品, 上面也有角。 (PPT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图片,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在哪里。师示范指出角, 学生跟着用手指;最后用课件抽象出角)

2.画一画。

(1) 请学生上台指出实物三角板、硬纸板上的角, 并在黑板上描画出来。

(2) 师:画角的方法有很多, 如用三角板、尺子等。

(师强调画角步骤:先画点, 再画两条直直的线。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3.想一想。师:观察黑板上同学们画的角、课件上的角, 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角有一个点和两条线)

4.认一认。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教学中, 角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好听的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 (在图上板书:顶点、边) 请大家指出黑板和课件上角的顶点和边, 全班同学再写出自己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师引导: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5.摸一摸。师:我们刚刚画了角, 再和角来个亲密接触。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的各个部分, 深化对角的认识, 引导发现角的两边都是“直直的”。板书)

6.写一写。教学角的读写。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这是一个角, 也为了能把它们区别开来, 我们在两边之间靠近顶点的位置画一条短弧线, 并且在短弧线的后面注明一个字母或数学。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 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 读作角1。

三、巩固深化, 加强体验

1.辨一辨。师:角国王知道大家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它派了几个图形, 想让大家分辨一下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2.找一找。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其实在我们教室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 随便找一个, 指给老师看。

3.标一标。师:角很顽皮, 它一会儿藏在这, 一会儿藏在那, 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并给它起个名字吗?

(学生做题, 教师巡视, 针对性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桥洞图形里底边和曲边是否成角)

4.做一做。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找角、画角, 想不想动手来创造出一个角呢?学生创造角, 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 教师指导, 适当点拨, 展示作品。

四、总结欣赏, 提炼升华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

2.欣赏图片,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知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今天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 角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大了。 (图片配语音———冬天来了, 大学纷飞, 角减轻了厚厚的积雪对房屋的压力。角可以让雄伟金字塔屹立不倒, 角可以帮助学校的树木茁壮成长。在学校的篮球架上有角, 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有角, 在我们每天学习的教室里也有角。角, 每天都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 回家再找一找家里哪些地方也有角, 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索角的奥秘吧!

篇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上一篇:神内实习周记下一篇: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