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5-08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梯形的认识教学

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梯形的认识

课题名称:梯形的认识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梯形和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柯贤武 四年级 数学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小学 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 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观察生活中的梯形,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知识抽象化,深刻认识梯形。

2、通过平时观察,本班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讲授新课时更喜欢结合生活实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先有老师讲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 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中,在比较中 既能激发起学生探究 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遮住一部

分。

认识所展示的图形

意识地渗透了梯形与 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 系,为整体建构四边形 知识网络,理解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小练习——会认识梯形

抽象出几何图形 学生合作探讨,找出梯形

生活结合书本知 识 加深对梯形的认 识 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关键处 的设问有意识地促进

总结:梯形的特征

回答:梯形的高,底

知识内化,让学生体会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 逻辑性,促进知识的动 态生成。老师请学生从学 具袋中找出梯形,学生

百变梯形——不同的图形变梯形

动手操作,用长方形剪梯形

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 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 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回 顾反思,让学生对所学 的知识能有系统、整体 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 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 的创作意识和应用意 识。

回顾反思

回答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加 1 分,同时又能回答正确的加 2 分,最后合计小组总分。

八、板书设计

1、课题——梯形的认识

2、画一个梯形

3、上底、下底、腰、高

4、关系图: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因为有了做平行 四边形的活动体

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 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 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 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 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 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 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

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梯形吗?

生说知道

师:你把你心目中的梯形画出来。

巡视全班,有三位学生没有动笔画。

实物展示

师: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呢?

生:有一组平行,有一组相交的。

开火车,重复这句话。

师:书上是怎么来说的呢?

生齐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我们说的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辨析“只有一组”

反思:

1.未学先画

梯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梯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知,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自己心中的梯形画出来。可惜的是哪几个不会画的学生是不知道梯形是怎么样的呢还是不知道画?在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梯形的再认识。

2.画后判断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要处理好展示

时要体现梯形的不同类型,以保证学生在建立梯形的定义的丰富性。以惊讶的语气问出,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在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在出示学生画的楼梯形状的图形,还有梯子的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本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个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四边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表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作以下的几点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学习工具,让他们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剪一些平行四边形,目的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有应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等活动。因此,通过让学生制作出多种四边形图形之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比发现来探究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点都是从学生的交流中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交流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习后的快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参与度不高,或者比较

被动,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有少数孩子不愿和不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欧阳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有的学生还停留在两组平行线,没有规范地说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将平行线抽象成四边形的那个过程还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给四边形分类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善的。梯形的认识导学案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新学校

化树

本节课以导学案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在实施“三步五查”过程中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励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发现、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梯形的高和底。通过对学,群学等模式,充分的让学生在经历中认识梯形的特征。

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学生大胆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再多一点鼓励,给学生多一点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不足之处:

由于导学案内容设计稍难了些,在独学时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后面的对学、群学、预展时比较仓促。从而展示环节学生表现不理想。

在今后教学中要多注意训练学生质疑,补充、互动等能力。使展示环节不再死板。2016、11、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版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课时 1 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 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 教材分析 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础学习的。掌 握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 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 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 学情分析 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 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知识与能力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 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 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校园情景图,哪儿用到了四边形 呢? 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

趣的现实情境,复习旧 知识,为扩展新知作好 铺垫。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直观、形象 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2、数学源于生活,联 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 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边,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培养善于观察的良 好习惯。加深学生对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 认识。通过总结、评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 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领会学习方法,获 得数学学习经验。

1、将基础知识进行拓 展,提高应用要求,让 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 间,鼓励学生创新,以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 性的目的。2、加深学生对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 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1、你能把一个平行四 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 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 考能力。分钟

1、每桌发放两张图片。

2、验证小结,课件出 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归纳 概括定义。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 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4、引导学生探讨四边 形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把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画 出来,读一读。

2、出示 P73 第 3 题

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不同的四边 形。

1、同桌一起观察图形,用上手中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等学具比一比,量一量,讨论它们 有什么特征

2、交流小结。、学生代表说自己的发现。、概括定义。

3、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四边形 分类。

4、量一量,画一画,同桌讨论,解 决问题。分钟

一、课件出示小测试:

1、动手画一画,读平行四边形和梯 根据下面图形的特征 完成表格: 形的定义。分钟

1、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4、梯形2、2、剪一剪,P73 第 3 题

3、正方形

5、等腰梯形

1、认真填表格。

2、同桌互评、自评。

1、同桌讨论,剪一剪。

2、认真观察,找出所有的平行四边

6、直角梯形 分钟

二、教师评价。

展示练习题:

形和梯形。

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堂小结 2 分钟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布置作业 1 分钟

同桌互相设计所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交换画高。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板书设计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学反思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标 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 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2、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个班都安装了白板,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现 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 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3、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 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 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梯形的认识教学设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中的例

1、例2以及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对比、交流中经历认识梯形的过程。

2、认识梯形的特征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概念、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理解梯形并能作出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师:梯形模型

学生: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梯形,揭示课题

出示梯子模型,问:这是什么?

介绍梯子的结构:竖的木条是梯架,横着的木条是梯步。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两个梯步和梯架各有什么特征? 用模型在黑板上描出图形,猜猜,这像梯子形状的图形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 揭示课题并板书,读题

二、探究新知,体会物体上的平面

图形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梯形?

那你们能在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梯形吗?,待学生说出后用动画显示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各种梯形。

三、在对比中认认识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

1、认识梯形的特征

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梯形,那你想了解梯形的什么呢?今天先来了解梯形的特征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比较,了解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过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小练习:判断图形是不是梯形

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

在学具袋中找梯形,当学生发现没有时,鼓励:

我们有智慧的脑袋和勤劳的手,用手中的纸片创造一个梯形,看谁最快!

2、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各条线段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围成梯形的各线段又会叫什么名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的话。

反馈,动画显示,出示底,腰,再讲约定俗成:上底,下底

巩固,完成板书。学生在自创的梯形上标名称。

3、教学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有高,哪梯形的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在你们手中的梯形上用找平行四边行高的方法找找看。

抽生演示并说是或不是的理由。

领悟高的含义:垂直两底的线段

练习: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尝试做梯形的高:在一条底上取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

理解: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因此梯形也可作无数条高

请同学们在手中的梯形上作一条高。

三、巩固提升

数梯形

四、谈收获,总结全课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 26 ~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教学反思

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中

王瑞霞

《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讲过后感触很多,先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第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剪裁图形”,动手制作梯形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出示的学习支点进行自主学

~ 27 ~

习,然后小组交流,解决本节难点,教师做好梯形辅助线添加的总结。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第四,反馈释疑,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空间。

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整节课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对他们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思想惰性;另外在例题讲解后,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量明显不足,在时间的掌控方面有待提高。

总之,为了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再有更多的遗憾,我只有把握今天,做好今天,从现在起,做到精心备好课,也精心备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控制好课堂节奏,抓住重点难点,及时开阔拓展,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

~ 28 ~

~ 29 ~

篇2: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引入,采用了把平行四边剪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所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

二、精选习题,整合知识点,用足用好每道习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为此,该如何能够选好习题,整合知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从判断是否是梯形开始,到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再通过分类认识两种特殊梯形,进而认识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让学生自学书本66页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篇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书98~9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运用已有经验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能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3) 在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技能。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学习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梯形学具, 剪刀.尺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

师:静静地观察, 你看懂了什么?

生:……

师:其实无论是数的运算还是图形的计算, 转化都是我们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板书转化)

2) 学习探究

(1) 揭示课题

师:瞧, 这就是我们的三峡大坝, (课件出示)

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一个梯形, 关于梯形你有哪些了解?

生1:上底, 下底, 高, 腰……

生2:我还认识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师: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3:我还想了解梯形的面积怎样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2) 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自学, 互学)

师:梯形的面积, 你打算怎样来研究呢?

生:……

师:我发现孩子们用到了转化的思想, 请自学 (小组读要求)

(1) 独立思考:你想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哪些图形?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这些学具 (课件出示) 你可以选择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或剪一剪等方法。

(2) 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教师巡视。

互学 (小组活动)

(1) 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可以这样想: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 ( ) 形, 它的底等于梯形的 ( ) , 高等于梯形的 ( ) , 它的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 ( ) 。

还可以这样想:__________。

(2) 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师:孩子们已经有想法了, 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并请组长汇总后选择一种方法, 把转化后的图形贴在小黑板上并作相应的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汇报时声音洪亮, 组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其他孩子认真倾听。 (请学生读要求)

【设计思路】学生独立思考, 利用学具袋里所提供的学具自己动手尝试拼、摆、折或剪, 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教师对学生凡是能想到、做到的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 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才智,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与时间,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图形的转化, 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亲身体验。

3) 计算梯形面积

(1) 我国三峡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 (如下图) , 求面积?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求三峡大坝横截面的一部分梯形的面积吗? (口答) (同桌说一说)

(2) 试一试, 计算下面图形面积

3) 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4) 达标检测 (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全新理念, 让学生在自学、互学、展学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1) 尊重学生选择, 以学生为本。

本课教师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推导, 让学生把前面掌握的推导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 为后面的问题解决做好准备, 用旧知引出新知, 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 逐步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2) 注重学习探究过程, 形成数学学习策略。

学生之前已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对“转化”思想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的作用已有较深的感受, 也积累了一些转化的经验 (剪、移、拼) 和观察的经验 (从底、高、面积三方面找关系) 。因此学生“跳一跳, 就可以摘到果子”,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 正式尊重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 让学生经历操作—争辩—演示—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 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形成自己学习数学的策略, 同时在互学、展学过程中各组成员思维相互碰撞、补充、质疑, 剪拼法、割补法……,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一个个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现在这个图形的高和底与原来图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 ……,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在互学、展学中逐步领悟, 让整个课堂充满精彩。

3) 展学形式新颖, 让课堂添光放彩。

篇4:“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学具准备:按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一般四边形纸、直尺、三角尺、七巧板、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初识梯形

1.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教材第46页插图),说一说每幅图片中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图中用色线标出的图形你见过吗?

2.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还见过形状类似的四边形?

3.书空:伸出食指用手书空画一画屋面、梯子、垃圾箱、足球网架上标出的四边形,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4.演示揭题: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演示从实物图上抽象出梯形,板书:认识梯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特征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操作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梯形,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2.请各小组推荐代表投影展示本组作品,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我用长方形纸折的。

生2:我在钉子板上围的。

生3:我在方格纸上画的。

生4:我沿着尺的边画的。

生5:我用正方形纸折的。

生6:我用平行四边形纸折的。

生7:我用小棒搭的。

……

3.比较:观察同学们折的、围的、画的、搭的梯形,尽管所用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为什么都是梯形呢?

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抓住了梯形的本质特征: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4.比较:平行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可为什么不是梯形呢?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出示教材第46页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都有四个角,都有一组对边平行;区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5.归纳: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三、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第47页“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

2.检查反馈。

(1)说说梯形上底、下底、高和腰的含义,在图上指一指(指出梯形上下底是相对的)。

(2)通过量一量教材提供的梯形两条腰的长度,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

(3)你能量出左边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吗?

(指名学生用教材在幻灯上演示画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可画多少条)

小结: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可画出无数条高。画高先要找出互相平行的那组对边,然后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下底引垂直线段,而不是垂线,可利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辅助作高,用虚线画高,并画上直角符号。

(4)其他学生在教材第47页最上面的梯形上画高。

3.教学“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1)学生先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交流量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其中,中间一个梯形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判断。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选择图形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梯形。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画高,想想: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2)交流评讲。

4.沟通: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假如梯形的一组对边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下面图形间的变换)

小结:当梯形一组对边的长短、位置发生了变化,梯形就转化成了我们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这说明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按要求完成操作。

(2)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五、回归生活,体验奥秘

你知道吗?(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运河吗?站在大运河拦河大坝上,迎着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甭提多舒心了!学习“认识梯形”一课后,我们知道了大运河拦河大坝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拦河坝横截面为什么是梯形的呢?

工程师叔叔说:采用梯形结构的作用是降低大坝的重心,使坝体更加稳定;因为河道阻碍人们通行,梯形的坝顶又可供人通行,起到桥梁作用;梯形的坝堤,底部远远大于顶部,增加了底部接触面积,增加了摩擦力,从而增加了坝体的抗滑性;坝体两侧成斜面,在坝体内侧可以蓄水,坝体内侧上部的水重力作用在斜面上,增加了坝体的正应力,从而增加了摩擦力,使坝体不易滑动;而坝体外侧的斜面,则可防止坝体侧翻,犹如一根支撑,把整个坝体支得牢牢的,总之梯形大坝非常稳固。想象一下,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大坝会是怎么样的呢?

屋面、梯子、垃圾箱口、足球网架侧面为什么设计成梯形?

原来这些都是利用梯形“上小下大”的稳固性为人类服务的。

篇5: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篇6:梯形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不过遗憾的是,我应该再加一句:这是个什么梯形?在汇报到第三个梯形时,我又问:“为什么不再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时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篇7: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在今年的教学开放月中,我讲了《认识梯形》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相对来说这一课教学内容较多,但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通过对比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剪,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也注意了这点,但是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评价缺乏感染力,这点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之间开展评价,而并不只是简单的:“你同意吗?”“对不对?”

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应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篇8: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创新性思考

1.创新复习铺垫和引入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 因为是借班上课, 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所以我精心选编了几个小题作为复习的铺垫。小题的选编既促进知识的迁移, 又让学生有挑战的空间, 控制在5分钟左右。我边巡视边了解学生做题的情况, 请先完成的学生举手示意, 全对的立即给予表扬和肯定, 有错的及时帮助找出错因, 这样无形中和学生拉近了距离,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这样的热身训练, 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一些知识点实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复习, 避免了死记硬背, 也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样的课堂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问答式复习情景,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注重数学思维过程

传统的教学往往对学习的结果比较重视, 至于学生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往往被摒弃在外, 这样不仅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 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在典例分析中, 每探究一个问题并不只在意于学生得出的结果, 而是让学生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例如探究1这个问题可以用三种不同方法加以解决, 学生通过解释自己的思维过程, 解题策略, 以及思维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 能提高自己对这一类数学问题的认识, 其他学生通过聆听、思考和补充, 同样受到启发, 开阔了思路。

3.整合信息技术

(1) 辅助演示:用PPT作为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 便于展示梯形中各种典型性问题。

(2) 辅助认知:采用了“几何 画板”软件 , 可以对梯 形问题中各种辅助线的添加进行探讨, 还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及时生成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态演示。

二、教学过程回放

三、教学反思

1.课标变化后几何教学的思考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调整变化, 旧版教材有6条基本事实, 而新版增加到10条;教材内容最大的变化可总结为“证明前移、相似后撤”, 即“图形的证明”原来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始教 学 , 现在则提 前到了七年级下学期, “图形的相似”原本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 现在后撤到九年级下学期教学。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我认为教材的变化源于几何教学实践的需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推理, 尤其是几何教学, 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而“证明前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就是从一开始就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学习了“图形的相似”后, 几何难题大量出现, “相似后撤”也正是要求初一初二几何教学要稳步推进, 不要过快过难, 这符合几何教学的实际。因此我在“再认梯形”这节课上稳步推进, 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2.学生参与度、深度、效度的思考

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部分删除了“梯形”这一内容, 那么是否梯形就不用再教了? 我认为还是要进行教学, 但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首先研究梯形问题往往是将梯形进行分割或补形, 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 那么梯形问题就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两类基本图形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问题, 显然即使不提“梯形”, 同样的问题我们也照样会面对, 更何况在梯形的教学中着重体现的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的是基本方法的总结, 例如研究图形性质总是从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这四大角度着手, 不管是不是梯形问题, 始终强调图形的变换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后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在典例分析环节的每一个探究题我让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一节课的成功不在于预设得如何完美, 而是在于学生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即时生成把握精准, 处理巧妙。新课标既然删除了“梯形”这一内容, 那么在难度深度上就不应过分追求, 我们应着眼于基本图形和基本方法, 注重实效。

3.技术整合有新意

上一篇:大学生电子厂实习心得下一篇:学习部工作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