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2024-04-18

的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的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本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了他们生活上的经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认识整时的方法,能够正确认识整时。一节课下来感觉有成功也有需要整改的地方,下面我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学生最喜欢的,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特征,心理特点,让学生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自己感知探究。

从学生自己身边的情境图入手,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景感知是早上7时,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整时的方法,于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拨一拨1时、2时、3时……,教师利用学具演示,学生观察,感受到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始终指向12,时针指向1就是1时,时针指向2就是2时……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达到本节课目的。

3.本节课既注重教授知识,又渗透思想教育。

在完成做一做《小明的一天》练习题时,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时间小明所做的事情,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感受到了小明一天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同时在练习题中让学生感知6时和12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一天有两个9时,一个是早上9时,一个是晚上9时,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本节课学生能够将知识完全掌握,感觉学习很轻松,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时最好再渗透书后习题出现的类型也讲一些,比如: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等,这样使教学更加有深度,不但书后习题解决而且思维得到发展。

2.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导致课堂效果逊色。

篇2:的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有关时钟的知识,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继续来认识时间。

首先我出示了老师和学生上课的情景图,让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又用图中的钟表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接着再出示钟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钟面上都有什么?

“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是一小时。”

“老师,我还发现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整个钟面就有60个小格。每个小格就是1分钟。”

“我妈妈告诉我说1小时是60分钟。”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一个钟面,钟面外面标示的时间不全,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了什么?应该如何填!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的说出了,各个小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我又让他们仔细的考虑一下,然后说给大家听,自己为什么这样填!“因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有五个小格,我发现每个小括号都是标在对应的数字外面的,所以我用5个5个数的方法,就填出来了!”

在知道了分针每走一大格是5分钟后,我和同学们做了相应的巩固练习。然后我又利用钟面示意图引导着学生说出了,分针每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说,分针走了60分,时针正好走了一小时,由此引出了——1小时=60分。

本节课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不是很有趣味性,部分同学没能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2、在教学1小时=60分的时候,过程有些单调冗长。先利用书上的图,引导着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一个小时中的变化,然后再通过观察钟面示意图来说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时。此过程可以将观察书中的图省略掉,直接让学生观察钟面示意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清时针和分针的走动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掌握了知识。

篇3:的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在一年级上册基础上, 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如下两个层次编排:

与一年级上册内容联系起来看, 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 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能够正确认读,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也为后续对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 很难理解。因此认识时间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在认识半时教学中, 教师发现学生对5:30 (如下图) 的认读正确率非常低, 有学生误认为是6:30;在认识几时几分中认读10:50的正确率更低, 许多学生认为是11:50。

学生的错误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1) 钟表是生活中常见的度量时间的工具, 可以说没有哪个一年级学生没见过钟表, 那学生对钟表到底有多少认识?哪些认识或经验对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哪些经验对学习有负面影响? (2) 学生在认读具体时刻时到底在思维上有何困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错误的发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笔者在一年级上册做了关于认识时间的学前调研, 期望通过调查分析, 研究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储备以及“钟表”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为整体设计“认识时间”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一、学生原生态思维分析

(一) 测试一:画一画你心中的钟表

本次调查对象为农村小学两个一年级班各随机挑选19名学生, 调查时学生即将要学习“整时”“半时”。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钟表外部轮廓是圆形或正方形的, 这与学生日常观察到的钟表有直接关系, 农村学生对钟表的接触相当有限。当然, 教学中应避免外形这些无关元素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要突出对钟面中“数”“刻度”“表针”及其运动方向等关键要素的关注。

有92.1%的学生画出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其中42.1%的学生能画出钟面上的三个针。可见钟表上有表针已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了 (但有一部分学生叫不出表针的名称) 。受生活中只认读时间忽略秒的影响, 学生更多的是对时针和分针的关注, 而对秒针以及秒的关注较少, 其生活经验非常薄弱。因此, 一年级教材中只是认识时、分, 而对秒的认识则放在三年级上册。

有97.4%的学生认识到钟面上有数, 而且各数是沿着一圈排列的。73.7%的学生能够关注到表盘上排列着1~12这12个数。23.7%的学生却不知道只有12个数, 他们试图将表盘上排满数, 有的由于写得太疏而不到12个数, 有的当写到“12”仍有空余时就继续写, 因而超过12个数。在这些学生中有89.5%的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知道钟面上的数是按顺时针顺序排列的。

只有28.9%的学生能关注到钟表上除了有数之外, 还分布着刻度。其中13.1%的学生画出了“时”的刻度, 基本能较均匀地排列在“圆周”上。其中15.8%的学生画出了“时”“分”的刻度, 但只有5.3%的学生能均匀地分布“分”的刻度, 但无人能将“1时”基本平分5份。可见, 学生对钟表缺乏精细感知, 尤其是对刻度的认知缺乏经验。

因此, 笔者认为对钟表上的“数”与“刻度”的认知是一年级学生认识钟表的重点, 同时是学生认识时间思维上的难点之一。因为钟表“表盘”是个复杂的结构系统, 与学生熟悉的度量长度的工具“直尺”相比, 度量时间的“钟表”比较特别。

一个钟表能同时表示“时”“分”“秒”, 因此, 钟表“表盘”其实是三套刻度系统的组合体。下图是钟表中的三个“表盘”, 一个显示的是“时”, 一个显示的是“分”, 还有一个显示的是“秒”。真正的钟表, 分的表盘在时的表盘上面, 秒的表盘与分的表盘完全重叠 (它们的结构原理相同) 。这三个刻度系统重叠, 使用了同一个“位置”来确定, 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譬如, 当时针指向“1”刻度位置时, 表示1时, 而当分针指向“1”刻度位置时, 表示5分, 当秒针指向“1”刻度位置时, 表示5秒。日常生活中认识时间 (时刻) 时, 秒刻度系统的使用相当少, 甚至忽略, 因此可以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时、分两个刻度系统的认知 (这也符合学生认知实际) 。

与“直尺”相比, 度量时间的“钟表”比较特别。首先, 直尺有起点“0”, 刻度线与相对应的“数”是一一对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虽然直尺上也有多个单位, 但长度相邻单位的进率是十, 因此它们是一套刻度系统。而钟表上的12个时刻度是均匀排在圆周上的, 1~12各个数首尾相连, 没有明显的起点“0”, 因此学生静态地认识钟表时总是“无从入手”。如认读下图的时刻时, 需要学生通过时针位置产生此时时针从刻度“10”向刻度“11”运动, 且已非常接近刻度“11”的表象, 从而认识到现在已超过10时, 快接近11时了。然后, 从分针的位置进一步得到现在已10:00过去50分了 (即分针从刻度12“转”到了刻度10) , 或离11:00还差10分 (即分针再转2“大格”就是11:00了) 。因此, 若学生无法动态地认识时针和分针, 那他就很难在钟表上正确认读具体时刻。其次, 时间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 与10进制相比, 学生比较陌生。由于钟表的特殊结构使得学生无法借助直尺度量长度的活动经验, 使得认识钟表成为一个全新的度量活动。

(二) 测试二:表针运动方向的调查

对钟表上表针顺时针旋转的认知是认识钟表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思维上的难点之二。

1. 钟表“表针”运动是学生认知的新区。

学生需要动态地认识钟表上的时刻, 这源于时间的特性。而动态地认识时刻关键就要理解表针的顺时针旋转。一年级学生关于方向位置的学习,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层次。对于顺时针旋转的感受, 一年级学生还比较陌生, 对上下、前后和左右的感知是其唯一的经验, 但对于上下、前后和左右的感知又会对顺时针旋转产生干扰。我们如将钟面表盘分成四个区域 (如下图) 当在Ⅰ、Ⅱ两个区域, 分针、时针顺时针旋转时学生借助已有上下、前后和左右认知经验被解读成了从上而下旋转, 在Ⅲ、Ⅳ两个区域, 被解读成了从下而上旋转, 这样的解读使得学生对顺时针旋转的理解摇摆模糊。由于阅读、书写习惯的影响, 许多学生更多地将从上而下旋转取代对顺时针旋转的理解。因此, 学生在认读钟表Ⅲ、Ⅳ两个区域的时刻错误较多, 尤其是Ⅳ这个区域, 正如前文学生把10:50认为是11:50。

2. 对几个特殊时刻认识的调查。

钟表是时、分两套刻度系统重叠的复杂结构, 因此, 认识钟表必须先认识“时”, 在此基础上再认识“分”。同时, 在教学中要关注钟表上的特殊时刻,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教学。笔者根据“钟面表盘四区域”设计了12时、3时、6时、9时、12时30分、5时30分、9时30分7个特殊时刻进行测试, 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与难点。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学前对半时的认读正确率远低于对整时的认读。教材在编排钟表学习内容时就是按照“整时、半时”“几时几分”两段分层教学的。在整时认读中, 从钟表序号2和4的典型错误分析看, 学生主要缺乏对“分”刻度的认识, 而简单地将钟面上标出“时”的12个刻度, 直接运用到“分”刻度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直观操作, 让学生经历分针转1圈, 时针正好转1“大格”的过程, 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分”刻度, 知道1时=60分, 分针转1“大格”表示5分……从钟表序号3典型错误分析看, 学生容易将时、分两个刻度系统混淆, 即分针与时针看错。因此, 教学中可从认识12时这一特殊时刻开始 (可看做时针、分针都起始于“0”刻度) , 顺时针认识钟面右半面的特殊时刻3时、6时和钟面左半面的特殊时刻9时。然后认识钟面右半面的一般整时刻和钟面左半面的一般整时刻。同时, 加强学生对一些容易出错的时刻 (如6时) 的认识。

对半时的认识需要学生同时启用“时”和“分”两个刻度系统, 这是学生认读正确率远低于整时的主要原因。另外, 从钟表序号5和7的典型错误分析看, 消除学生“自上而下旋转”或“从下而上旋转”对表针顺时针旋转的错误认识是正确认读半时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在动态中让学生认识某一半时 (即在认读某个半时前, 让学生观察表针顺时针旋转的过程) , 在与前后整时的联系中认识这一时刻。同时, 加强学生对钟表第Ⅳ个区域内容易出错的半时的认识。

二、基于学生思维障碍的三个教学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教师必须整体把握这一教学内容, 围绕认识表针运动、认识时、分刻度和认读时刻三个层次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实施“动态演示, 比较联系”这一核心教学策略。

1.在认识表针运动方向教学中, 通过“演示动态的时 (分) 针走向”,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顺 (逆) 时针旋转。

“数”“刻度”“表针”及其运动方向是学生认识钟表的重要内容, 认识表针运动方向教学是认识钟表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动态演示与直观操作,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分针走动表象是认识时间 (时刻) 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设想一】

1.请你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 它们是怎样走动的? (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旋转的方向)

2.你能拨一拨手中的学具钟吗?看看时针、分针是怎样转动的?

钟面上“有什么”是学生对钟表的直观显性认知, 是认识钟表的开始。而对时针、分针走向的认识是钟表认识的深入, 是教学的重点所在。首先,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形成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的初始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时针、分针都从小刻度到大刻度一圈一圈转, 初步建立顺时针旋转的直观认识。

3.在认识时、分刻度教学中, 通过“演示动态的时 (分) 针走向”, 帮助学生理解1时=60分, 知道时针、分针指向刻度“1”分别表示1时和5分, 时针、分针指向刻度“2”, 分别表示2时和10分……

由于钟表的特殊结构, 认识时、分刻度成为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通过演示动态的时 (分) 针走向, 让学生在“边看边数”活动中认识分针走1“大格”表示5分, 在体悟时针、分针转动联系的过程中理解“1时=60分”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设想二】

1.钟面上除了1~12这12个刻度之外, 你还观察到了什么?这些“小格”表示什么意义呢? (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观察, 发现每个大格中有5“小格”, 初步感知分刻度)

2.动态演示, 让学生认识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走1“大格”是5分。

教师利用教具钟, 从12:00开始慢慢拨动分针走5“小格”, 让学生边关注分针转动边数1分、2分……5分, 知道分针从刻度“12”转到“1”正好是5分, 这是认识分刻度的开始。然后, 教师从12:05拨到12:20, 让学生继续关注分针的转动, 通过“看”和“数”发现分针每走1“大格“表示5分, 初步感知分刻度的特点。

3.直观操作, 让学生体悟时针、分针转动的联系, 理解1时=60分。

(1) 从12:20继续5分、5分地转动分针直至回到刻度“12”。

学生在边看边数的活动中得知分针转动一圈是60分。同时在分针一个“循环”的转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时针也在转动, 而且分针转动一圈时针正好转了1“大格”, 很自然地建立起时针、分针转动的相互联系, 为沟通时、分刻度, 理解1时=60分作好了铺垫。

(2) 教师拨出8时, 然后顺时针旋转, 在刻度3、6、9、11、12几个关键点停顿, 让学生读出时刻, 并说说时针、分针的位置变化。

通过再次演示动态的时 (分) 针走向, 让学生充分体验时针、分针顺时针旋转的过程, 理解各时刻的联系。在认读各时刻中感受分针转一圈的过程, 是时针慢慢指向刻度“9”的过程 (8时到9时的过程) 。当分针再次指向刻度“12”时, 引发学生思考分针转了几分, 时针转了几时?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理解“分针走一圈表示60分, 而时针正好走1“大格”表示1时, 所以1时=60分”。

4.在认读时刻教学中, 通过“演示动态的时 (分) 针走向”和前后时刻的比较, 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时刻。

认识“整时、半时”是学生认识各个时刻的基础, 因此通过演示动态的时 (分) 针走向与前后时刻 (整时、半时) 的比较, 是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各个时刻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设想三】

师:分针和时针是永不疲倦的兄弟俩, 它们不停地顺时针旋转着, 你知道这个钟面是几时几分? (课件呈现5:15钟面)

1.学生尝试认读, 思考这个时刻与学过的5时、5时半有什么联系。

2.动态演示, 前后联系, 认识5:15。

(1) 出示教具钟 (学生熟知的5:00) , 慢慢拨动分针, 让学生观察表针走动, 分别在刻度1、2、3上停顿问:分针走了几分, 现在是几时几分?

因为一开始是5时, 现在分针走了3“大格”经过了15分, 所以现在是5:1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时针慢慢离开了刻度“5”靠近刻度“6”。

(2) 教师顺势拨动分针到5时半, 问:5:15与我们学过的5时半有什么联系?

通过对时针、分针位置变化的观察, 让学生发现5时半的时针比5:15的时针更靠近刻度“6”。从而认识到5时半比5:15更远离5时而接近6时, 5:15再过15分就是5时半。在直观动态支持下学生通过与5时、5时半的联系, 不断丰富对5:15这一时刻的认识。

3.课件整体呈现:9:10, 9:30, 9:50, 10:00四个钟面, 让学生认一认, 比一比。

篇4:谈谈教学《认识时间》的一些感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人从“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为主”的基本价值取向,精心设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会读几时几分;2、认识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如:4时5分写作:4:05,知道时与分的等量关系;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准确地读写出整时和几时几分的时刻。

按照新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时数为:讲授课2个课时,练习课1个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体验,我安排了5个课时,其中讲授课3个课时(含一节远教课),练习课2个课时(一节课本作业练习,一节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当然,还有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未能根据钟面演示的时刻读写出几时几分,也不懂得再过几分就是几时几分的方法。

回顾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我心里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感受,但想得更多的是课堂上出现的个案现象,这其中固然有学生方面的不足,而从更深的角度思考,自己觉得在上课前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 学情分析,对教材的精心探究、整理和加工,对教具的充分准备和适时的展示操作,对科学适时的设问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到底体现得怎样?还需要怎样改进?所有这些都值得思考一番。

下面阐述的就是我在教学《认识时间》时的一些感想。

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现象,我认为这与我们乡村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以及认识水平有关。据调查,属于我校办学育人服务范围内的村坡,就读一年级的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学前班的教育。由于年龄幼,见识少,自制能力差,加上平时又缺乏家庭辅导,所以“时间”这一名词对于他们来说,仍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当然,他们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并且教材对“时间”这一内容也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确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总之,按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对钟表已有所认识,懂得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并知道从1 ~ 12这12个数字能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等有关知识。

正当我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设问抽查时便发现:

1、学生虽能积极回答问题,但答案不尽人意,说明他们已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2、家庭中有闹钟的学生不到全班人数的二分之一,说明他们在生活环境中缺少实物体验,致使所学知识遗忘快。3、在全班22个学生中,持有小闹钟的只有3人。4、作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主动辅导自己的子女认识时间的,应该很少。

这表明城镇与乡村有差别,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有差别,生活在城镇的学生与生活在乡村的学生有差别。由于乡村学校学生的生活空间远不及城镇学校学生的生活空间,因此乡村学校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平日,他们的家长都处在自由支配的工作环境中,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大部分都是那种日出如作,日落如归的家庭式的宽松劳作方式,不如城镇学校学生所熟知的“上班族”有严格的上班时间规定,如几时几分上班、下班,或朝九晚五的上班制度。

正因为我们乡村学校有部分学生对“时间”一词的认识还比较抽象,对所学知识没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反馈和体验,并且遗忘快,所以在复习旧知,回答问题时便出现一知半解的个案现象。由此我认为,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后的生活实践中再认识、再理解,从而把感性认识逐步转移并发展到理性认识,是一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教学工作。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确保深刻的学情分析外,还要对教材进行精心探究、整理和加工,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力求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因材施教。具体实施步骤是: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需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 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可对教材内容做一些必要的整理和加工,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思考,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多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推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讲授《认识时间》时,我尽可能地使用实物钟表、钟面模型、钟面挂图,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努力确保他们获得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如在第一节课中,联系实际创设情景,首先出示实物闹钟,让学生先观察钟面的结构,重新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再仔细观察秒针走一圈的运行情景,并要求备有小闹钟的学生与同桌观察、交流,使他们能从直观的角度去感知“钟”,以此激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中发现并理解“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走完一圈就是60格,而走完60格就是一分;一分的时间表示“分针”走了一小格,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再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挂图,正确读出钟面挂图的时间,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钟,自己动手拨出4时15分,再按顺时针方向一格一格地往下拨。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分针拨1格是1分,拨2格是2分,拨3格是3分 …… 一直拨到4时19分,学生便认识了现在的钟面时刻是4时19分,比原来的4时15分增加了4分。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钟面的变化,认真对比并体会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范围。

这些由教师创设情景、直观演示,到学生直接参与、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了时、分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在学生获取时间知识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时间和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懂得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课中教师所用的教具、课件,学生所需的学具以及某一教学环节必用的展示操作,也是相当重要的。鉴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需要,我早就充分准备了钟面挂图、实物闹钟、钟表模型等教具、课件以及学生所需的学具钟等,并且注意利用学校安排的每周一节远程教育课,就是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中选择了与教学相应的课件。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于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象”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正因为如此,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遗憾的是,我校的电化教学装备还相对落后。全校仅有一台电脑能在教学中发挥使用,且全校15名教师每周每人只能有一节课的机会,借助网络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学校至今未能在学生中开设电脑信息课,故电脑信息课只能让学生在“纸上谈兵”,没能真正学到(掌握)电脑信息技能,导致大多数学生至今对电脑信息知识还是一巧不通。

篇5:《认识时间》的课后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

1、1时等于60分的形成过程不是太好理解,比如说:分针转一圈转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个小时,即1时等于60分。分针走一大格走了5分钟,分针走一小格 走了1分钟这几个知识点容易混。

2、读时间的时候容易易错,有的孩子分不清时针和分针,把时读成分,把分读成时;有的孩子把分读不准指向1就读1分;有些孩子当到9时55分的时候时针读不准确,不知道是该读9时55分还是10时55分;有一部分孩子一年级学过的整时跟我们现在学的都弄混了把9时整读成9时60分。

3、判断这件事情可能是在哪个时间做的,选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读题,导致读出的信息不完整,做题时也考虑的不全面。

4、过5分,过10分,过一刻之后是几时几分这类问题也有一部分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等等

篇6:《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轴”为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习新知服务。在体会1时的持续时间的时候,出紧扣生活实际,通过1节课(40)分+课间(10)分+分是1时的计算,使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对整时刻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用汉字写整时刻的方式教学,老师大胆尝试,让学生装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学生出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例如教学“认读几时几分”教师先拨整时刻,问:“这是几时?”生答:“11时。”师再将分针往前拨到4,问:“这是整时刻吗?”生答:“不是。”“那是几时多?”“11时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刚走过11,还没到12,所以是11时多”。紧接着展示课件“10时15分”的钟面,问:“这个钟面是几时多?”“10时多”“多多少分?”学生自然而然去观察分针走到数字几,后答:“10时15分”这样的教学分散了难点,并通过点拨、观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力求精讲,指导学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认识了时、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由于本课教材知识点多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体会1分钟的持续时间,开展画画、口算、写字、数脉搏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而在巩固练习中,先设计了看钟面写时刻;再设计找相对的闹钟与电子钟练习;还设计了师拨钟,生抢答,师说时刻,生拨钟。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脑,由浅入深,最后还设计了很生动的小组竞赛,学生的兴致更加高涨,掀起了学习的更高热潮。

篇7:《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不少学生在看钟面说、写时刻时,容易出现思维盲区,如:把4:55写成5:55。

没想到5:55时针已快到6时了,混淆了“几时多”时针的位置。我在活动设计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提醒过学生“几时多”时针是在两个数之间,但没有引导学生探究时针走过的程度,是刚过几,还是快到几,因此,造成了学生这一认知盲区。

2、在活动测试环节,我常常让优生做先锋,以正确答案为先导,忽视了正误答案的交锋与对比,淡化了学生的思辨与讨论,没有预设让学生充分讨论错例、交流思路的环节,这样学生的认知必然不深刻,领悟自然不到位,浅尝辄止,混淆不清。

篇8:《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想说就说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角的画法和角各部分名称时,我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平时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教学。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些孩子不仅能说,而且说得很好。再如辨角练习让学生判断谁是直角并发生争议;我在课堂中及时把握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角;让孩子想说就说,提供给他的空间越大,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二、解放孩子的小手,让孩子体验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事实上确实如此,我让学生通过摸角亲身体验角的特点,说感受强化角的认识,学生对角的认识便非常深刻了,在后面的练习中,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了,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还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在画面中找角;让学生摸角初步感受角的特征;让学生描角将实物中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让学生创造出角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悟角的特点,理解角的含义,亲历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三、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思维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思索,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认识,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做角(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做角(如:用身体语言做一个角)。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

本课的三个教学亮点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感受、心理体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经历了数学的亲历、体验、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索中升华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不同,怎样求大同存小异?

(2)现在的课堂提倡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元的,有时是意料之外的内容,这时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呢?对此,又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呢?

[教学点评]

1.以游戏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根据对生活中带角物体的认识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物品,从而自然引出新课。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能用自己对角的经验玩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学习动力,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2.以现代媒体为纽带,营造教学情境课堂。本节课教师选择了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福娃作为整节课“串”的主线,制作了“福娃各项体育运动的展示“这一动画录像作为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此画面中找角,认识角,学直角,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中学习数学,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欣赏“生活中的角“教学录像。如:红绿灯指示箭头中的角、校园里篮球架及楼梯的设计都与角密不可分;还介绍了几处著名风景区建筑的设计都体现了角的美。让学生发现角在生活中的美,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营造有意义的情境课堂。

3.以学具操作为载体,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本节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准备可使用的学具,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学具材料,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创造出角,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确实更胜一筹!

4.以物质化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一个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让学生创造角环节,老师提问:你们能选择篮子里的材料或者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创造出一个角吗?学生的思维此时不仅仅只限于这些学具材料,他们还想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创造角,如:一个胜利的手势、一个大力士的弯臂动作等等。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除此之外,课上教师的形体、动作、语言、表情、板书和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节制有度的表扬、中肯的鼓励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将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9:《认识时间》的课改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0、91页例题1、2,及练习二十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认识钟面上时针、分针特点及其作用。

2.结合实际认识几时几分,并能根据时针、分针位置正确判断钟面具体时间。

3.理解1小时=60分。

4.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5分5分地读取时间,能读出几时几分。

突破方法:借助钟面进行操作探究。

难点:初步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拨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等。

【教法及学法】

教法:引导教学法。

学法:游戏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教具】

课件、教学用钟面模型、纸制的钟面模型(2~3个)、学生用钟面模型、幻灯、小黑板。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知道早上几点到校上课?(边问边出示课件——钟面。定格在8:00)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2.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认识钟面。

提问: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老师用课件演示并板书。

生回答: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格。

认识时间。

(1)认识时:多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这样经过的时间是1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多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走一圈是多少分?

(3)感受1分钟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时间观念。

小组合作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一分钟后,提问:A.一分钟读多少字?B.一分钟写多少字?C.一分钟做多少口算?D.一分钟数多少个数?每组推荐两人汇报。

(4)认识时、分的关系

多媒体出示钟面,再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先小组讨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分钟转一圈是多少分钟?(60分钟)这个时候时针走了几大格?(一个大格,也就是1小时)

师板书:60分钟和1小时。

小结:那么我们知道了,它们两个时间是(相等的)。

带读:1小时=60分。

(5)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例2第一个钟面:课件出示第一个钟面(4:05)

现在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先同桌互说,再指名上台介绍)

师作适当引导:时值指着4多一点,是4时多,分针指着1,是5分。所以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4时5分。

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4时5分,4:05。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三个钟面。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刻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刻,可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多少分,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3.巩固练习

(1)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没有时针和分针的纸制钟面模型时间的多少,再拿出一根时针和一根分针,根据提供的时间先由教师贴出时针的位置,再让学生到黑板前来贴出分针的位置。根据课堂剩余时间的多少可以多贴几个时间,其他学生作出判断。

(2)用投影仪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题。学生填出钟面时间,老师结合作业讲评,学生要学会认识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第2题。

4.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几点钟开始上课的,还记得吗?时间滴答滴答过得真快,40分钟过去了,在这40分钟里面,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现在我们该下课了,那你知道现在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吗?从9:20开始经过40分钟该是什么时间呢?赶快到钟面上去拨一拨。拨完下课。

篇10:《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本课一开始,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顺利地引出新课,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时比较难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一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时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和时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老师也有放手让学生尝试认时间,让学生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课的难点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会看成8时45分、5时55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觉得老师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为“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篇11:《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我对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是会读、写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是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1时等于60分的推导过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课时我安排了“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课后通过检查学生的练习,我发现还有几点需要加强的:判断几时多,特别是像11:50,12:05,6:35等这样的时间学生出错的比较多;在用电子表示法书写分钟数没有超过10的时间时,学生经常忘记在分钟数前加“0”;让学生自己根据时间画时针和分针时,学生往往长短不分,或者对不准位置;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时间段与时刻的区别。看来,要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情况,还必须通过练习进行重点指导。当然,还要联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指导学习时间,这样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上一篇:心得体会不好工厂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