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50周年贺信

2024-04-13

建校50周年贺信(精选14篇)

篇1:建校50周年贺信

xxxxx中学:

欣闻贵校即将迎来x年华诞,谨代表XX市南开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一x年光阴荏苒,一x年春华秋实。x年来,贵校秉承“醒世警俗,启智化愚”的办学理念,不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挖掘华侨文化、抗战文化和边地文化,在师生中进行爱国爱乡教育,勤恳办学,广育贤才,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贵校曾分批选派教师到我校进修培训,与我校开展结对合作,双方逐渐加深了解和互信,为共同发展边疆教育事业、造福腾冲人民创造了有利条件。希望今后贵我两校进一步加强联系,深化合作,相互借鉴,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预祝贵校x年华诞庆祝大会圆满成功,衷心祝愿xx一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时俱进,再铸辉煌!

xxxx中学

xxxx年xx月xx日

篇2:建校50周年贺信

值贵校建校十周年之际,谨向贵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贵校持“创办“百年名校””的信仰,关注不同个性的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北京大学提倡的“兼容并包”之精神相契合。

十年之中,贵校办学业绩突出,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近几年为北京大学输送了多名优秀学子,为中国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愿贵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继续发扬“永争第一”的亮剑精神,为祖国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祝贵校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XXX

篇3:建校50周年贺信

2014年9月24日晚, 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周年“中外影视交晌音乐会”在综合实验楼1500人报告厅精彩上演。校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兼艺术学部学部长廖祥忠、艺术学部及学校各部门领导与部分师生共同欣赏了本次音乐会。音乐会由艺术学部历时半年精心筹备, 是校交响乐团继9月20日与合唱团、舞蹈团200余名学生全程参与校庆文艺晚会演出之后, 再度盛装登上学校舞台。期间, 学校领导多次对音乐会的筹备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廖祥忠副校长全力支持音乐会的准备工作, 并在夏季学期期间, 与艺术学部的领导班子慰问了紧张排练中的乐团全体师生。音乐会由我国著名指挥家洪侠女士担任指挥。音乐会多样的艺术风格激发了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回忆与共鸣, 观众随着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 时而热血沸腾, 时而潸然泪下, 完全沉醉其中。髙难度的演奏技巧、深厚的情感表达、精彩的电影剪辑以及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契合, 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女高音歌唱家伊泓远演唱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魏晓凡;;吉也

篇4:临沂大学喜迎建校70周年庆典

“长期以来,临沂大学秉承红色育人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革命老区,弘扬沂蒙精神,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门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临沂大学日前举行的校庆上宣读教育部贺信。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也发表致辞。他说,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建立根据地近20年,百万沂蒙人民参加革命工作,10万沂蒙子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临沂大学自1941年创办以来,始终扎根沂蒙热土,传承红色大学光榮传统,追求卓越、敢为人先,20万校友遍布世界各地,部分学科、专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庆聚还特别强调,学校更名为临沂大学后,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飞跃,确立了建设高质量综合性品牌大学目标,着力打造红色大学品牌,提出了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展示了一所新兴综合性大学的远大目标和宏伟气魄。

篇5:建校60周年的贺信

值此你校60周年校庆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

建校60年来,你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你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优良传统,突出办学特色,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XXX教育部

篇6:建校60周年及合并10周年贺信

xxxxxxxx学院:

欣悉贵校60周年及合并10周年华诞并举行隆重庆典,值此盛典来临之际,xxxxxx全体师生谨向贵校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热烈的祝贺!

10载春华秋实,60年思源致远。贵校始终秉承“博学、明理、立诚、济世”的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求实创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批经世致用的财经管理类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我们深信贵校必将以建校60周年及合并10周年庆典为契机,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将xxxxxx办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最后恭祝:

贵校校庆庆典圆满成功!

全体师生员工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阖家幸福!

x x x x x x

篇7:为建校五十周年写贺信

在贵校10月2日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之际,我仅代表XX全体师生向您以及XX17中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曾经与赛热女士-我们国际部的协调专员参观过贵校,那是一次珍贵的有意义的彼此发展的时机。XX中学参观访问过你们学校的教师们都非常感谢你们师生的支持,这进一步发展了国际教育之间的彼此理解。

XX中学也非常感谢XX17中学教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通过中国教学方法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我们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

我希望我们两所学校的师生群体能继续发展我们的友好关系,将来我们能一起有更多的庆祝机会。

我期待听到你们庆典的圆满成功。

篇8:建校50周年贺信

五十年栉风沐雨, 薪火传承。回眸来路, 我们感慨万千。1958年, 经江西省水利电力厅批准, 学院的前身“江西火电技工学校”和“江西水电技工学校”建校。南昌市环丘街2号, 一个狭小的庭院, 是学校开始风雨征程的起点。学校的初期是弱小的, 在艰难曲折中顽强生长, 从南昌市环丘街辗转九江宫牌夹, 又迁移至南昌市郊石岗镇, 到最终落址南昌麦园, 曾两度停办又艰难复校, 携一路征程, 裹一身风雨, 历经艰辛, 实属不易。

五十年风雨洗礼, 春华秋实。学院从变革的狂风暴雨中脱胎, 在创新的熊熊火焰里涅磐。尤其是举办高职以来, 学院乘势而上, 跨越发展, 如今已是气象蓬勃、蔚为大观。现有教职工500多人, 设有6个教学系部28个招生专业, 面向全国27个省 (区) 招生, 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学院的招生情况一直呈良好的上升趋势, 第一志愿报考率、生源质量率等多个指标均列江西高职高专院校之首。近3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89.77%, 年底平均就业率达到99%。

历经五十年的风雨, 铸就半个世纪的辉煌。学校从中等专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院, 实现了“万人大学、品牌名校”的跨越式发展, 先后荣获“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院校”、“江西省第四届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连续五届“江西省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江西省电力公司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 2007年, 学院以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五十年的发展历程, 是一部师生一德、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史。在困难和曲折面前, 几代电院人不退缩、不放弃, 牢牢把握发展机遇, 始终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前进中的困难, 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培养出大批人格完善、技能优良、全面发展的莘莘学子。铁塔巍峨, 银线悠悠, 处处都有电院学子的身影。广大校友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 建功立业,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校友们无论身处何方, 位居何职, 总是心系母校, 以自己出色的业绩为母校增光添彩, 以不同的方式襄助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五十华诞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 是一个满怀豪情的新起点。昨天的积淀和凝结, 今日的成就与辉煌, 为明天的腾飞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今日的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正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我们将继续奉行“培养一个学生, 造福一个家庭”的办学宗旨, 遵循“质量为本、师资为根、特色为魂、经营为基”的办学理念, 立足电力, 服务江西, 面向全国, 继续发扬“严谨、求实、文明、奋进”的优良校风和“勤学、尊师、立德、进取”的良好学风, 塑造优秀校园文化,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为把学院建设成省级示范、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篇9:庆祝西安外事学院建校20周年

学校坚持“多元集纳 自强创新”为办学理念,经过多年建设的积累,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以实施本科教学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建立工商管理及创业硕士培养平台。学校下设13个二级学院,附设技术学院和职业中专。开设百余个专业,涵盖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等7个学科,形成了商科、人文学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商科教育学科竞赛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高校前十名。

学校被授予“全国综合实力十强民办本科院校”、“全国综合实力十大品牌民办大学”、“中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陕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陕西省管理服务创新AAA级单位”等荣誉称号。

造福桑梓,大力开展“温暖工程”扶困助学活动

2000年10月,陕西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担任第一届社务委员会主任。自成立以来,陕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依托西安外事学院附属职业中专,并带动其他社会资源,大力实施“温暖工程”,开展教育扶贫活动,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教育资助服务,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从2005年开始,在新加坡金鹰集团、香港恒基集团的资助下,在10个县区实施了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金鹰项目”和“李兆基基金项目”。

目前,温暖工程基地由2001年的一所发展到30所,由西安地区延伸到陕南、陕北贫困地区,资金来源由原来单一的学校出资发展到社会捐赠和政府高校实际和特点的科研工作,积极履行大学的学术研究职能,初步形成了以民办教育理论研究为突破口,以人文社科和软件开发研究为特点的科研格局。

学校在科研管理、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继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应用法学研究所”、“外国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艺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研究所”、“西部经济研究所”、“汽车技术研究所”等12个研究机构。编辑出版报刊《科研简报》27期;《民办教育研究》杂志45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4期。

广开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建设国际化大学的创新实践

学院是陕西省民办高校中最早获准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民办高校。建校20年来,学院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学与国际接轨,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国际化素养成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之一。

分别与美国西东大学、美国协合大学联合举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学院举办国际商务本科教育项目等,课程设置、课目教材、教学方法与国外合作院校保持完全一致,使学生不出国门享受国外优质教育,拿国外文凭。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商务教育合作项目,迄今已招收12届学生。有700名学子毕业,出国留学或在国外就业。

开创“创业带动”的毕业生就业模式

2009年,学校创建了国内第一所由普通高校举办的正规化创业教育学院,开设心理学、管理学、投资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创业素质训练,全校对有创业潜力和创业志愿学子进行创业实践帮扶。

同时,学校自筹两百万启动资金成立了“鱼化龙创业基金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组建了“鱼化龙创业帮助巡讲团”,巡讲团由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和高校专业教师组成,通过直接指导和理论辅导,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理想,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形成“创业教育+创业帮助+风险投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格局。“拎着问题进校,带着企业毕业”是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科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模式。学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学完相关专业及创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密切结合社会实践,选定创业项目,完成创业计划,熟悉国家有关工商管理法规、政策,组织好包括人力资源、物流、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在内的创业团队。最终,要达到一毕业即可创业,“培养一个人才,成就一个企业”的目标。 据初步统计,历届开民办高校举办文化产业教育先河2007年7月,西安外事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也是陕西高校中第一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学院,重点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市场运作,能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与服务的专业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学院将专业培养与市场、就业紧密结合,整合传媒、艺术、旅游等传统专业,并根据需求增加了影视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园林景观等多个新型专业,逐步形成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产、学、训、研”相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新格局。

经过不懈努力,文化产业教育已初见成效。文化产业学院已培养出当红歌手邓宁、吴琼,陕西广播电台知名节目主持人张岩、安珂,出版多部长篇小说的年轻作家李莎娜、张宁娟等为代表的4000余名高素质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贡献。

建设独具特色的“鱼化龙”校园文化

学校确立了“鱼化龙”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创立了“多元集纳 自强创新”的校训,确定了“愛岗敬业 感恩奉献”的大学人文精神,独特校园文化孕育出了外事学子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

开展鱼化龙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鱼化龙大讲堂、鱼化龙漫话、鱼化龙新年音乐会、“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爱岗敬业,感恩奉献”主题教育活动、中日文化节及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现有社团30余个,由校团委牵头,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创造性和凝聚力,推行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扩展兴趣爱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前,已形成了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育人功能显著的大学文化。全国高校首部“抗震救灾”题材话剧《大爱无边》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鱼化龙大讲堂”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凝练“鱼化龙精神”,构建民办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获2007年度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篇10:建校50周年贺信

今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向着“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定会以此次校庆为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希望贵我两校进一步加深友谊,密切联系,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篇11:建校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致辞

在这金风送爽、黄菊飘香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迎来了xx二中50周年华诞!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五千多名师生员工向光临今天晚会的各位领导,兄弟学校的同仁,各位校友,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xx二中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届领导和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世事沧桑,弦歌不辍,鸿庠(xiáng)承运,薪火相传。xx二中创办于1958年秋,其前身是“xx县农业初级中学”,1962年更名为“xx县xx初级中学”,1964年易名为“xx县初级中学”,1970年更名为“xx第二中学”。50年来,xx二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从1958年的艰难创办到随后的几易校名,从建校初的荜路蓝缕到今天的春色满园,经过几代二中人的共同努力,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高级中学。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特色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电教达标一类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考升学率连年攀升。几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毕业生。

50年来,从二中走出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尽显风流。他们中有远涉重洋的莘莘学子,有保家卫国的三军将士,有造福一方的党政领导,有闻名遐迩的商海巨贾(gǔ),有独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更有许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学友们以自己良好的素质,不平凡的业绩为母校增光添彩。

今天,在这样一个喜庆而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抚今追昔,感怀万千。50年,xx二中从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桃李争荣。衷心感谢市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你们的大力支持,为二中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衷心感谢二中的历任领导,你们的不懈努力,为二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衷心感谢曾经在二中工作过的所有教职员工,你们的敬业精神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衷心感谢二中的历届校友,你们用努力和成就铸造了母校的品牌;衷心感谢二中全体教职员工,你们用坚实的脊梁,撑起了加快二中发展的一片蓝天!

篇12: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专版稿件

热烈庆贺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建校50周年

核心提示:五十年,从诞生到停滞,从复兴到发展,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下简称畜牧学校)的发展历程,称得上是一部拼搏进取、不断赶超、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它孕育了牧校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志在超越的“逐日精神”。校党委书记祝培福感慨道:“一代代牧校人克服了无数困难,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双手、执着的精神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思路,努力建设着这所学校,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校取得的成绩上将永远记载着他们。”

回顾篇

风雨兼程

筚路蓝缕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阿勒泰地区急需培养大批农牧业管理干部及种植业、畜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1960年春,阿勒泰行政专署批准成立阿勒泰专区农业学校,校址设在阿勒泰县。学校以培养畜牧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兼顾农业、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是阿勒泰地区历史上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伊始,学校地处偏远且条件极为简陋,建筑也是当时典型的新疆风貌——清一色的土木结构平房。

然而,从建校到1987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学校经历了4次搬迁、2次停办、3次合并。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学校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学校工作逐步转入以教育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因全国中专教育陷入低谷,学校再次受到影响。在校生规模急剧萎缩,2002年仅招收新生37人,外欠工程款达220多万元,学校又一次濒临停办的境地。

50年间,5次搬迁、2次停办、3次合并、5次更名,学校屡屡徘徊在停办的边缘。面对困难和挑战,进入新世纪的新一届党委班子没有退缩,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迎难而上,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工苦干实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校党委带领全体教职工,克服学校实训实习设备短缺落后等困难,率先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评估验收,成为地区5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唯一通过此项评估的学校。

2005年5月30日,畜牧学校成为地区首所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今年4月,率先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和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示范学校评估,6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才培养能力水平评估;7月,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改革篇

抢抓机遇

创造业绩

进入新世纪以来,校党委领导班子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档次,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把握方向、谋划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农牧业、服务农牧民群众、服务师生的能力。

◇大力改善办学环境

从建校以来的土平房到如今的一栋栋楼房,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代代牧校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双手改变着学校的面貌。目前,学校建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栋综合培训楼,配有现代化的实验实训中心、2个微机室、1个50座语音

室、12个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室藏书18.2万册,收订中外期刊102种,阅览座位100席;设备一流的校园网,近300米光纤连接三个楼宇,服务范围覆盖全校。

近年来,畜牧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方略,不断完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用人机制,按照“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制定了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规划。

建校伊始,学校仅有教师6名,到2009年年底,学校在职教职工已达123人,其中,专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87人(高级讲师18人,讲师25人),拥有“双师”型素质教师42人。目前,学校有1名教师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名师和新疆职业教育名师称号,1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是在读硕士研究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畜牧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除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外,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自2005年起,学校每年结合那吾尔孜节、古尔邦节等哈萨克族传统节日举办大型师生联谊活动。2008年,学校成立了师生阿肯弹唱团,编写了“哈萨克族将军英勇曲”、“美丽喀纳斯”、“民族团结的天”等专题,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中,畜牧学校始终坚持“主动适应地区和全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原则,坚持“深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市场调研的做法。2006年,畜牧学校启动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深化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2008年,该校畜牧兽医专业和《家畜解剖与生理》课程申报自治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当年均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自治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2009年,学校的《家畜繁殖与育种》课程入围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评审。

为加快地区畜牧兽医实用人才培养步伐,畜牧学校积极探索符合哈萨克族生源多、草原畜牧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方式,针对来自农牧区的哈萨克族新生基本没有汉语基础的实际,在教学中采取一年级以哈萨克语教学为主,二年级用双语教学,三年级用汉语教学,顶岗实习使用双语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努力培养汉哈双通、掌握一线生产需要岗位能力的畜牧兽医应用型人才。

◇多种形式联合办学

2003年以来,畜牧学校开辟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集职业教育、函授本专科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农牧民科技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培训等为一体的办学渠道,构建出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灵活开放、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走上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畜牧学校主动出击,采取校企联合办学、“东西”联合办学、校校联合办学、校县(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并尝试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2008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学校具备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质,成为地区首个拥有招录外国留学生资质的职业学校。

◇大力开展社会服务

结合阿勒泰是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的实际,畜牧学校先后建立了“四站三基地”,累计培训各类人才11717人。

2007年7月,经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学校建立了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考核站,成为北疆片区第一家畜牧行业职业技能考核站。

学校现具备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10个工种的鉴定资质,有中级考评员20名、高级考评员11名,为地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专家队伍。

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全疆建立了四大职教园区,畜牧学校作为一产园区的常务理事单位和全疆唯一的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于当年7月23日正式成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自治区副主席靳诺、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昌元亲临学校剪彩。2006年1月,自治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示范培训基地在学校挂牌,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培训范围,为地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近年来,畜牧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多次被地委、行署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地区“绿化合格”单位、地区“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2007年、2008年,校党委领导班子连续两年在年终考核中被地委评为优秀领导班子,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11月,教师阿扎提别克·木哈木提拜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工作者”;2008年9月,校党委书记祝培福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畜牧兽医专业高级讲师古丽斯那分别被自治区职教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评为自治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近三年来,畜牧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荣誉18项,教职工获得荣誉47项。

发展篇

幼苗向阳

桃李芬芳

祝培福说:“50年很短,多少创业的艰辛与创新的甘苦挥之不去;50年很长,多少不倦的追求与美好的希望已发芽。如今,幼苗已长成,桃李绽芬芳。”

今年上半年,畜牧学校先后迎接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督查评估,自治区人才培养能力水平评估,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精品课程《家畜解剖与生理》课程中期检查验收和地区教育局对学校创建“五个好”党委工作的检查验收。

今后,畜牧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紧扣现代畜牧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到2015年前后,力争使在校生规模计划达到5000人以上、专业达到15个、专职教师达到300人,形成3~5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一所专业门类更加丰富、办学特色更为鲜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的国家级示范型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我们相信,畜牧学校将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进,开创新的局面,走向新的辉煌。

新闻评说

特色办学

带来发展机遇

5次搬迁、2次停办、3次合并、5次更名,到发展为闻名于全疆、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中等畜牧兽医职业学校„„回顾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50年的办学历程,虽风雨兼程,历经坎坷,但终于完成了从涅磐到腾飞的巨变。

畜牧业是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中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新疆的第一支柱产业。因而,大力开展畜牧兽医专业中职教育,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用得上、民汉语言文字兼通的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地区乃至新疆畜牧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本地区乃至全疆农牧业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干部。学校党委审时

度势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立足区情、校情,走特色办学之路,进一步加快以畜牧、兽医为重点专业,林学、草原等为骨干专业的建设步伐,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攀升职业教育新高峰。

思路决定出路。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全疆179所中职学校中唯一服务于这一主导产业的畜牧兽医中职学校。注重学校内涵建设,是走好特色办学之路的关键。在新一届校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员工凝心聚力,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走出低谷,并努力创造条件,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迈进。在注重学校外延扩展和内涵建设的同时,主动围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办学,积极为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这也是该校能否取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良好局面的关键所在。所以,它不仅为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而且也为地区和自治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篇13:建校50周年贺信

关键词:党风建设,社会实践,革命经验

90年前的7月, 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带领中国人民, 历经坎坷, 书写了气贯长虹的历史画卷;90年后的今天, 中国共产党茁壮发展, 投身于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的构建中。4月, 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到场致辞, 发表了《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对教育发展以“四个大力”的具体措施提出全面要求, 对青年进步提出了“三点希望”, 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实现人生价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总书记的这番让无数教育人欢欣鼓舞, 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 恰逢建党90周年之际, 更觉意义深远。其间, 讲话中再次提到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一殷切希望, 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来的优良工作作风;总书记以此来激励和鼓舞青年, 实际上是对我们所有共产党人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 在新的形势下, 在新的历史面前, 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工作作风, 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如既往的贯彻党的工作作风。

一、翻开历史, 重温三大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简称为党的“三大作风”。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4月24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党风上的体现, 是中国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 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在一起, 既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 又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的反映;批评和自我批评, 是解决党内矛盾及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里程中, 我们党正是充分发扬党的三大作风, 才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纵观历史, 历朝历代的兴亡、更替, 其兴起时都是励精图治、生气勃勃, 其败亡的时候都是由于骄奢淫逸、腐败糜烂。其根本原因是与执政者的形象、与人心向背紧密相连的, 昭示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际开始就注重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终于确定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为精髓的党的工作基本原则, 我们可以从以下一系列的历史事实中得以体会, 这三大作风的建设与发展是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息息相关, 统一前进的。

1927年9月9日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 在开始时以进攻城市为主, 加之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 也是典型的脱离实际的一次起义, 遭受了挫折。但这次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公开打出了中国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 建立了工农革命军, 在起义受挫后, 毛泽东很快纠正错误, 密切联系了实际, 及时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 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革命根据进发, 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以后逐步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部队在井冈山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活动, 打击反动地方武装, 深入发动群众, 重建地方党组织, 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群众武装。在总结茶陵战斗经验时, 毛泽东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 开创了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 密切联系广大农村群众, 重新聚集革命力量, 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王明路线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领导, 造成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的重大损失。为挽救革命战争的危局,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的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使我们党从新回到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上来, 是我党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型成功事例。

1945年4月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毛泽东同志在大会的报告中, 总结二十四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次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的理论, 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三大作风的提出, 为加强党的建设, 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团结, 为迅速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及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发扬党的三大作风, 克服了各种困难, 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1956年就建立起来。但是, 在后来由于我们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照搬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 丢掉了党的三大作风, 走了弯路, 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 先后出现了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 以及“左倾”错误在党内占主导地位, 理论完全脱离了实际,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12月,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的党的思想路线, 使党的三大作风又得到恢复和发扬, 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下, 团结一致, 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历史以无数的事实证明, 只有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才能坚持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党的作风建设是夺取革命和建设的法宝,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前途和基础。

二、立足现在, 争做时代先锋

穿越历史滚滚烟尘, 中国共产党雄健地走过了90个春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诚如总书记所说,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刻不忘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时刻不忘历史给予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而能够保证这点的超级武器, 就是始终坚持党的三大作风, 心里时刻装着人民, 工作总是注重实际, 内心善于自省。

然而我们也遗憾的看到在历史洪流中出现很多不和谐的人和事, 深究原因不外乎这些人严重出现了思想认识错误, 脱离了实际, 背叛了人民, 放弃了党的工作作风, 从而造成了个人的终身遗憾, 等待自己的是法律的严厉制裁。

1998年7月31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陈希同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判决认定:被告人陈希同任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 自1991年7月至1994年1月, 在对外交往中接受贵重礼物22件, 总计价值人民币555956.2元, 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公, 由个人非法占有。被告人陈希同任北京市市长期间, 于1990年和1992年指使、纵容王宝森动用财政资金, 在北京市八大处公园和怀柔县雁栖湖畔修建两座豪华别墅。违规建造别墅及购置设备款共计人民币3521万元。

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犯罪事实更是触目惊心, 究其原因, 与陈良宇私欲膨胀, 目无党纪国法, 严重脱离群众, 背弃我党优良传统密切相关。

上述犯罪案例, 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丧失正确的理想信念, 必然导致思想变质, 腐化堕落, 放弃党的工作作风, 必然会背叛人民的事业, 损害党的形象;而这些腐败分子的依法惩处, 体现了中共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 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 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 决不姑息手软, 彰显了中共清除侵蚀党的肌体蛀虫的决心和能力, 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始终把党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同时我们身边也涌现了大量感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他们秉承着党的工作理念, 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成为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楷模和英雄。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共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沈浩同志被选派到小岗村一干就是五年多, 他热爱农村, 扎根基层, 牢固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 处处为村里谋规划, 办实事, 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 直到临终前还在为村里先后处理三起土地流转事务, 接待了三批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 工作日程表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任职期间, 一直住在村民家中, 他工作上高标准, 生活上低要求, 他为村庄的发展谋规划, 为困难村民的生活忙碌, 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村里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沈浩同志在小岗任职期间, 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活条件在改观, 小岗人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他是我们优秀党员的一分子, 也是我们青年心中的楷模,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如果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始终坚持贯彻党的工作作风, 那么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优异的成绩, 再朴素的成就也能被人民牢牢记住。

新时期, 坚持的党的工作作风, 首先要求我们心里永远装着群众疾苦,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象征中国未来的青年, 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力量, 凝聚了当代人的希望和要求, 是继承和发扬我党和人民光辉事业的后备军, 更应该从总书记的这篇意味深远的讲话中, 寻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领悟到发展自我的理论基础, 把握住实现自我的工作武器, 树立终身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思想观念, 勤奋拼搏、开拓进取, 争做时代先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党的三大作风》《为人民服务》

【2】江泽民《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921-1949) 第二卷 (1949-1978)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篇14:庆祝中国音乐学院建校五十周年

亲爱的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艳阳,硕果芬芳,古都北京沐浴着灿烂的秋色,我们共同迎来了中国音乐学院50华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对莅临今天庆典大会的所有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新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五十年来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广大师生、校友表示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50年前,在中国探求高等艺术教育特色之路的历史进程中,根据周恩来总理“要以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音乐舞蹈为主体”的指示,经文化部统筹规划,由周总理亲自决策选址并亲自命名,中国音乐学院在原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部分系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边那座锦萃古雅、旧木繁荫的恭王府邸,因中国音乐学院的落址而焕发出厚重而盎然的文化韵味。今天,当我们共同回首国音人创校兴学、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共同分享国音人的欢乐与光荣,共同见证国音人的责任与愿景之时,我们深深地怀念安波、马可、关鹤童等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老一辈音乐教育家,我们更深深地缅怀和思念中国音乐学院的缔造者,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中国音乐学院的五十年,是充满艰辛、奋力跋涉的五十年。学校自诞生之日便承担起继承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并由此确立了以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创作和表演专门人才为主的目标,确定了薄古厚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量少求精、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当时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大都参照苏联模式而建的情况下,要根据中国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破旧制,另辟蹊径,创建符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规律的、在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音乐教育体系,这需要极大的胆识、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几代国音人在这一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五十年来,无论是初建时期艰苦创业,还是“文革”时期被迫停办,再到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终得复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音人为这一崇高使命奋力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全体师生始终怀着开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的极大热情,秉承建校初期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教学实际,埋头苦干、亲密团结”的作风,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征途中,走出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拓荒之路。

中国音乐学院的五十年,是强本固基、蓄积力量的五十年。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汲取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养分。学校名师云集、巨匠辈出,在建校之初就汇集了老志诚、刘雪庵、张肖虎、黎英海、杨荫浏、李元庆、杨大钧、应尚能、汤雪耕、蒋风之、吴景略、冯子存、赵春亭、曹正等一大批民族音乐大师。他们带领广大师生深入农村、牧区,向祖国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务实求真、孜孜不倦地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规律,为学校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中国音乐学院由恭王府迁入了现址,办学空间的改善使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学校狠抓内涵建设,在人才引进、课程建设、学术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拥有国家高校教学名师2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1人,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4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8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有一大批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先后受聘成为我校特聘、兼职或客座教授。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建设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厚学养、宽视野的知识结构;搭建了影响力广泛的大型节会平台“北京传统音乐节”;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学校的办学基础不断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音乐学院的五十年,是厚积薄发、硕果累累的五十年。学校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勤耕不辍、风雨兼程,由最初只有四个专业系部、九十余名教师、330名学生的规模,发展为今日10个专业系部,485名教职员工,包括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在内,在校生达到2600人,形成特色鲜明、专业覆盖全面,办学层次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学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在近十年间取得跨越式发展。2006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学校成立音乐科技系;2012年,依照教育部协同创新计划,北京市教委授权我校牵头北京四所艺术高校进行“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中心”的培育;同年,学校获批新设“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列“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13年,受教育部指派任高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近十年来,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3项,教育学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著百余部:师生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共获各类奖项三百余项,其中国际性大奖7项,金钟奖82项,文华奖124项。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万余名音乐英才,他们活跃在教学、科研、创作、表演的各个领域,讴歌时代,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学院的五十年,更是光耀中华、走向世界的五十年。历史长河的洗礼让博大精深的中华音乐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中国的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勃然生机,并骄傲地走上世界舞台,代表中国与世界文化对话。2004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在给中国音乐学院的亲笔信中写道:“民族音乐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中国音乐学院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的使命随着时代洪流的前进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通过合作办学、国际节会等活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打造中华民族良好的国际形象。2007年,学校承办了国际音理会32届大会暨第二届世界音乐论坛部分活动;2008年,学校师生广泛参与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作和演出,举办了北京国际女音乐家大会;2010年成功承办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2012年设立了中国面向全球的首个保护濒亡传统音乐的国际性学院奖“太极传统音乐奖”。近十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青年爱乐乐团、青年爱乐合唱团赴国内外推出高规格演出数百场,传播了悠久灿烂的中国民族音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endprint

五十载风雨砥砺、半世纪铸就辉煌。中国音乐学院的建设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方向,与时代的发展对音乐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历代国音前辈留给我们无尽的宝贵财富:

一是坚定办学思想。传承、创新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既是我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路明灯。无论身处何处,代代国音人始终坚定不移地履行着这一使命,践行着民族音乐人的庄严承诺。

二是坚守办学定位。学校以打造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定位,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使得办学层次更加清晰,办学质量更加优异。

三是坚持办学特色。特色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随着时代发展,我校“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的特色内涵不断深化,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音乐理论等学术创新团队和民族作曲理论体系的建设,都已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方向的良好作用:在钢琴和管弦等专业建设中,我校也积极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四是坚持构建体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离不开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构建融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为一体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和任务,这个主题和任务已经化作流淌在一代代国音人身上的汩汩血液,始终激励着我们孜孜以求、奋勇前行。

革故鼎新,盛世荣光。今天的中国音乐学院,正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机遇中,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与使命,全面推动各项事业向更高台阶迈进。一是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是积极牵头申报“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中心”成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加快学校“综合教学楼”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打造中国音乐学院新地标。

此刻,我们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深深地感仰在中国音乐学院成长的历程中,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感谢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我们还要特别感恩并深深铭记兄弟院校、各界友人对我们的无私帮助与指导,感念中国音乐学院全体师生、校友50年来的热忱奉献与守望!

面向未来,国音人会一如既往地坚守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光荣使命。中国音乐学院几代同仁的追求和探索,生动阐释了“仁爱诚信博学精艺”的校训,凝聚成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国音精神,书写了半个世纪的灿烂辉煌。秉持这种精神和价值,在庆祝建校五十周年之时展望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音乐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加快内涵发展步伐;将我们“建设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国家“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宏伟蓝图相统一,将我们“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同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相统一:培育具有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世界眼光的高水平音乐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民族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民族音乐科研和信息的中心,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为实现中国特色、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下一篇:后勤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