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

2024-04-19

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共8篇)

篇1: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

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

甲方(托养机构):

乙方(受托人):残疾证号:

丙方(监护人):

根据中国残联《关于认真做好<阳光家圆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残联发[2009]13号)和中国残联、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阳光家圆计划>的通知》(残联厅发[2009]14号)以及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残联共同下发《关于印发<海南省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意见 >的通知》(琼残字[2009]68号)文件规定,及家庭提出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申请,经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镇、街道审核并公示,区残联批准,确定为集中托养对象。为明确集中托养期间的权利、义务和相关责任,特订立本协议。

一、托养时间:自年月日入托起。

二、托养地点:

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应按集中供养的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为乙方在托养期间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吃、住、医,并提供衣服、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

2、甲方不得歧视、侮辱和侵害乙方的合法权益,并根据乙方的身体情况,提供必要的康复和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对重症对象提供必要的特殊护理。

3、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托养期间,乙方若有违反托养规章制度或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行为的,甲方有权对其批评教育,若经多次教育仍未改正且造成不良后果的,甲方有权向丙方和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5、托养期间,乙方若生重病、自然病故,甲方应及时通知丙方,并协助丙方做好医治和善后工作。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在托养期间享受甲方提供的饮食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项保障,及必要的康复服务。有权向甲方提出与服务内容相关的需求和合理化建议。

2、乙方托养期间应自觉遵守服务机构的规章制度,服从护理人员的管理,与其他托养人员和睦相处。若因乙方自

身原因造成损伤或不良后果的,责任自负。如有特殊事由需要回家的,必须提前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回家。在家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责任自负。

3、应由乙方的赡养义务人承担起的赡养义务不因本协议的约定而免除或减少。

4、乙方在入托期间发生的医疗、丧葬等费用按以下规定承担:

A、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除合作医疗报销、政府(慈善总会)医疗救助外,其余部分由乙方家属(监护人)负担;

B、住院期间,由乙方家属(监护人)先行垫付入院费用,并派人陪护,陪护费用由乙方自理;

C、丧葬费用由乙方家属(监护人)负担

(三)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丙方有权了解乙方在托养机构的日常生活等情况,提出与服务内容相关的要求和建议。

2、丙方发现甲方在托养期间有歧视、侮辱、侵害乙方行为的,有权提出整改意见或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

3、丙方应经常与乙方沟通,保持联络,保证每月探视乙方一次,增强乙方与家庭的亲情纽带联系。

4、丙方应做好乙方的思想工作,教育其自觉服从甲方的管理。

5、丙方在接到乙方在托养期间患病的通知后,应及时前往陪护和处理;若因自身原因造成不良后果,由丙方自行负责。

6、乙方在托养期间自然病故的,由丙方及时做好善后工作。

7、如乙方家庭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外的,丙方应每半年向甲方交纳50%的托养费。

四、退出机制

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本着来去自愿,个人申请中,政府批准的原则,实行准入和退出机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批准,个人和机构可提出申请劝其退出集中托养。

1、乙方和丙方对甲方在托养期间提供的环境、设施、照料、服务和管理不适应、不满意,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

2、乙方在托养期间不能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护理人员管理,提出非分要求,无理取闹,与其他受照料人员不团结、产生矛盾,影响到托养所正常秩序的。

3、乙方家庭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外,丙方不按时向甲方交付自负部分托养费用的。

4、乙方在入托期间所发生的医疗、丧葬等费用,没有遵守本协议第三部份第(二)款等4项规定的。

五、遇有下列情形的,甲方不承担责任:

1、乙方家属带乙方外出时,所造成的一切病情及事故,甲方不负责任。

2、因乙方对自己的疾病及护理要求说明不完整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甲方不负责。

3、受托人在入住期间病情加重或新发疾病,甲方已履行了告知义务并采取了急救措施,如因丙方的懈怠造成的一切后果,甲方不负责。

本协议经镇司法所鉴证后,壹式陆份,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壹份,司法所壹份,区、镇残联各壹份。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生效。

甲方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乙方签字(盖章):

丙方签字(盖章):

签字日期:年月日

篇2: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

一、申请对象:

1.具有番禺区户籍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年龄16-60周岁(男女均可),重度智力残疾和重度肢残人士。

2.经体检没有传染病、糖尿病或暴力倾向者。

二、申请部门:各镇街残联

三、申请时间:周一至周五(法定假日除外)

四、申请材料:第二代残疾证复印件、身份证和户口薄复印件各一份、健康体检报告一份。(另低保家庭需提交低保证复印件一份)

五、申请程序:

1、本人(或监护人)向户籍所在地的镇街残联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广州市番禺区历奇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申请表”。

2、镇街残联对申请人的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提出审核意见报区残联审批,区残联审批后,通知申请人所在镇街残联,并由镇街残联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人(或监护人)。

3、区历奇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对获批准托养的残疾人进行登记。

六、入住手续:

获批准入住托养的残疾人,持经区残联审批的“广州市番禺区历奇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申请表”到托养中心办理入住手续,签订托养协议书(一式贰份)及担保书(一式贰份)。

七、退出机构:

篇3:佛山市重度残疾人托养问题研究

关键词:重度残疾人;托养

1.残疾人服务工作背景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7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指导原则和政策措施,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为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佛山市委市政府也于2010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根据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佛山市有20.67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其中,重度残疾人超过6万,分布在5千多个家庭中,涉及20多万人的工作和生活。庞大的群体严重影响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残疾人的起居照料、康复治疗、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性的工作不但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大的民生问题,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稳定工作。

当前,我国把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中的一级、二级界定为重度残疾。由于多数重度残疾人已无法进行康复治疗,养护工作便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残疾人养护可分为家庭养护和机构托养,机构托养是残疾人在政府或民间组织创办的具有福利性质的专业机构中集中养护、康复治疗和技能培训等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养护主要是指由政府资助残疾人在家由家庭成员或雇人照看的一种养护模式。本文主要探讨机构托养问题。

2.佛山的重度残疾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1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佛山重度残疾人家庭有23%的没有稳定的收入。一是由于照料而无法从事有收入性的工作,二是高昂的康复治疗费用,造成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名副其实的困难家庭。有50%以上的重度残疾人由父母照料,照料者中60岁以上的占35%,有57%的照料者体弱多病,31%的是一户多残的家庭,有65%的家庭表示对照料工作已力不从心,家庭经济无法负担,对将来的生活忧心忡忡。

2.2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随着佛山工业化的发展,重度残疾人群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大,低龄化现象也日益严重。目前,佛山四十岁以上的残疾人接近半数,有67%的是单身,婚姻社会问题隐患大;先天性缺陷造成重残的占40%左右,智力和精神残疾占25%左右,80%以上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日制的全程陪护才能维持生活;60%以上的还患有其他疾病,80%以上的本人无任何生活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庭或社会供养;85%以上的没有条件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享受的社会救助水平低,社保没有全覆盖,社会综合保障水平较低,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度不高。这种状况,让不少残疾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给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

3.现阶段,佛山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各区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财政的投入和残疾人受惠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发展也不平衡。佛山的残疾人托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还没有建成。

3.1 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佛山残疾人服务机构主要有工疗站、社区康复站和综合服务中心三种类型。工疗站和综合服务中心的运作效果相对较好,但工疗站的规模小,受益范围窄;综合服务中心规模和专业水平均较高,承担着残疾人服务领域中技术方面的项目,但门槛相对较高,受惠面有限。社区康复站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政策和管理配套,实际的效果目前并不理想。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是当前佛山残疾人服务领域的核心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但都不属于托养机构,它们并没有解决托养的问题。目前,禅城区的工疗站建设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南海区的社区康复站建设已基本普及;顺德区的个别民办机构开展了小规模的托养尝试工作;三水区的残疾人工作近年发展较快,已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和工疗站;高明区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最为薄弱。但符合残疾人服务体系发展的托养机构,佛山当前还没有。

3.2民政系统的社会福利机构不是残疾人的托养机构

民政系统管辖的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五保”和“三无”人员,不是针对残疾人,更不是重度残疾人。在一些民办的福利机构中,有开设残疾人托养的服务,但收费高昂,绝大多数的残疾人家庭无力承担。由于残疾人托养服务在人员配备、设施改造、专业技术、康复治疗、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社会活动等方面与普通的养老服务不同,社会福利机构中针对残疾人的服务项目也不具备。另外,社会老龄化和 “三无”问题,让福利机构压力重重,它们当前既无力又无法承担残疾人的托养工作。

3.3医疗系统的康复部门也不是残疾人的托养机构

医疗系统在康复技术和设施上具有优势,在残疾初期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残疾人康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现行的医疗体制和保障体系中,任何人都无法长期在医疗机构进行托养式的康复和治疗,高昂的费用残疾人家庭根本无法承担,绝大多数的重度残疾人基本放弃选择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条件下,医疗机构还不可能建立面向社会的残疾人托养的部门。因此,对医疗系统的康复部门,绝大多数残疾人只能是可望不可及。

当前,佛山有85%的重度残疾人有入托意向,社会需求量大、迫切性强,而各区的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亟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尽快建立符合佛山实际的重度残疾人托养体系,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民生问题。

4.佛山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发展对策

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应结合实际统一部署,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采取残联自办、与社会联办和依靠社会力量创办等多种方式,加快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设步伐,把残疾人服务工作推上新台阶。

4.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助残事业建设成专业服务的民生工程

4.1.1把托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不是政府的某一个部门就可以做好的,它涉及财政、民政、卫生、社保、教育、建设、交通、残联等部门,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必须下决心,协调各部门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适当调整职能、调配资源,明确责任,以实际行动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4.1.2制定残疾人服务工作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省残疾人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佛山重度残疾人类型、分布等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汇集各界智慧,以超前的眼光制定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出台残疾人托养工作意见及相关规定。

4.2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4.2.1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无法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目前,佛山各区执行情况不一,残疾人工作资金的来源也不一,工作的实效各区有明显差别。市委市政府应统一部署,统一征收,严抓落实,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4.2.2专项托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残疾人托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政府每年必须有专项的资金投入,增加财政预算的支出,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托养事业,是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基础。

4.2.3 严格执行福利彩票资金的使用政策

应按国家的相关政策,足额提并足额用于残疾人工作中,地方政府不应忽视民意和国家政策,应坚决执行落实。

4.2.4探讨成立残疾人托养基金会

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各界人士的善款、设备和相关的实物等,成立为托养专项事业发展筹集善款的机构,筹集托养善款。

4.3调整行政管理职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使残疾人托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既要在行政管理职能和资源分配做适当的调整,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4.3.1 调整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以工作为中心,把涉及残疾人事业的相关行政部门中的部分管理职能和资源作一适当调整,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涉及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的民政、社会保障、教育、建设规划、医疗卫生、交通管理等相关管理职能可适当调整给残联行使或与残联共同行使,对关系残疾人工作的部分资源由残联调配,实际效果将会更好。这样,可更好地把残疾人就业、托养、康复治疗、技能培训与教育、无障碍设施等较好地结合起来,使残疾人工作更有针对性,创造与正常人同等的机会才会更多。

4.3.2 制定扶持非政府机构发展的政策

非政府机构的蓬勃发展是社会和市场成熟的标准。大量的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存在是港台地区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借鉴其成功经验,建议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办法,规范和扶持这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3.3建立专项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和配套实施办法

有制度和办法不一定就可立即购买到需要的服务,但没有制度和办法就一定购买不了符合要求和长期发展的服务。笔者认为,国外和港台地区在政府资助津贴服务机构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学习。建议由财政、残联、民政等牵头出台向残疾人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试行办法,明确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服务标准、资助标准、监管措施等政策性的文件。

4.3.4建立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专业人才制度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根据托养机构的类型、规模来配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的另一重心。残疾人的起居照料、康复治疗、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专业性的工作,绝对不是养老机构中的服务模式,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从事,而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如面对聋哑的手语、脑瘫的康复治疗、弱智的教育、精神病的工疗等都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软件的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成败的关键。

4.3.5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文件制度

残联组织应建立专门与志愿者、社工、爱心人士、媒体等组织联系的工作制度和部门,进一步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给予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扩大社会参与面,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在残联的组织和影响下投入到残疾人事业中来。

4.3.6制定残疾人进入托养机构的评测转介轮候办法

参照现行的相关规则,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残疾人托养评测转介轮候办法。

4.4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模式选择

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类别、分布、数量等客观情况,避免千篇一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应形成布局合理、辐射面广、交错发展的形态。

4.4.1托养机构的类型模式

托养服务工作应以“公办机构为主导、非公办机构为主体”,按市场规律形成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根据残疾人需求量大、资金来源有限、专业技术人员不多等情况,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举办多种类型的残疾人托养机构。

(1)政府举办一批公立机构,引领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

积极创建政府举办的服务机构,可起到主导、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如对一些有就业需求、劳动能力相对较弱、社会培训机构难以培训的智力残疾人,把托养、技能培训和就业相结合,既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职业训练庇护所”,也可依托现有的福利企业,把就业与托养相结合,举办“就业型”的托养机构等;对精神病人的托养可结合各地资源,建立精神病人工疗站(农疗场),把适当的劳动与托养相结合,举办“工、农疗型”的托养机构等;对肢体重度残疾的可在社区建立“寄养式”的全托或半托中心等。政府通过分类举办这些机构,既可起到引领作用,更是当前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主力机构。

(2)积极举办一批公办民营机构,充实发展残疾人服务事业

对场地、房屋等硬件资源要求较高,初期投入较大的服务机构,可实行“公办民营”联合举办的方式。如对综合性的托养机构,可由政府提供场地,由“有能力、有爱心、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承办。但对这类组织的管理,一定要有完善的制度,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财政、审计、残联组织对其监督、审核等规范化的管理,按标准运作,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防止政府投入的资产流失,要真正体现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成效。

(3)大力扶持一批民办公助机构,把残疾人服务事业做大做强

在大力推进“公办民营”的同时,应积极倡导和扶持“民办公助”机构的发展,这是适应市场运作的有效发展之路。“民办公助”的实质就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服务,残疾人在民办机构中同样享受着政府的相关待遇,它只是政府和管理者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对服务需求者来说在“公办”和“民办”机构中没有本质的区别。“民办公助”的管理模式利于竞争,有利于能提升服务残疾人的水平,且经营活、见效快。政府可通过一次性开办经费的补贴、服务场地租金减免、专用设备购置补贴、专业人才培养和聘用补贴、服务对象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等项目来购买服务。如面对老年残疾、肢体残疾和脑瘫已无康复可能的这些残疾人,可在人口密度大的镇区扶持一批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托养机构。

(4)大力推进政府补贴的家庭养护工作

由政府出钱残疾人居家养护。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实行以残疾人家庭为单位吸收部分其他残疾人为成员的家庭式托养模式,也可以实行以单个家庭为托养单位的托养模式,出台家庭养护政府补贴的办法和制度,把政府救助与家庭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地开展残疾人托养工作。

4.4.2托养机构的选址模式

重度残疾人对托养要求各不相同,在托养机构的建设选址上,应根据轻重缓急有选择性地发展。

(1)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托养机构应选择在城郊建设

建设规模较大的新型残疾人托养机构,是残疾人服务事业大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残疾人服务体系中标杆性的机构。城郊有环境和土地等优势,对精神病人和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残疾人是首选之地,也是托养和康复治疗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土地较充裕、环境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相关服务设施配套的城郊,选址建设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的残疾人服务机构,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城区是残疾人托养机构发展的主战场

多数残疾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家庭情结深,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残疾人,不愿离家太远,因此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发展各类型的托养机构是当前的主战场。参照民政系统的福利机构,在城镇新办一批残疾人托养机构,也可在原有的一些机构中采取加大投入、扩大场所、配备人员、拓展业务等措施,转型建设为残疾人托养机构,解决当前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求。

(3)在社区中建设残疾人服务机构是发展的方向

在社区中开展托养工作,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残疾人服务事业普及化和成熟化的标志。将来可把社区康复站进一步发展为社区残疾人工作一体化的服务中心,把“家庭式”的托养机构建在社区。在社区中普及残疾人托养工作,在财政、人员、技术、设备等配套建设的投入比前两种会更大,当前各区大力发展社区“家庭式”托养机构,笔者认为条件还不具备,时机尚未成熟。但这种模式是残疾人服务事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成熟的标志。

4.4.3托养机构的管理模式

(1)确立主管和协调部门

确立残联是残疾人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是残疾人托养工作的责任单位。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管理规范和准入条件、实行资格认证制度、组织检查验收等管理和监督工作。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工商、税务、教育、建设规划等为相关协调部门,共同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可以避免多头负责、相互推诿、谁都负责谁都难以负责的局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用,发挥更好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机构中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绩效管理办法,注重管理实效。采用合同制与聘任制相结合,分类实施;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对考核合格的机构,可从残疾人事业经费和就业保障金或专项托养经费中,实行以奖代补。按规模大小、服务残疾人的数量多少、服务质量高低进行分类和评级,根据不同类别和等级,给予不同的经费补助。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老、中、青三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安排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参与服务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绩效突出的个人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感动他人、感动社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和投入到残疾人工作中来。

(3)切实做好托养的费用管理工作

残疾人在机构中发生的费用,应在社保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专项的托养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种社会救济(助)金、福利彩票资金等相关经费中安排支出,明确规定各项费用的列支科目。对入托的残疾人,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残疾等级,按医药费、生活费、交通费等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关标准,分类实施,分别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把领取的低保、各类补助与在托养机构的费用连通,对低保的残疾人个人补助收入不够支付在托养机构发生的费用,由政府安排在残疾人事业经费中补足,如超过一定数额的则可由其家庭承担;对非低保对象也应有一定的专项补助额度,根据服务内容决定各自的费用负担;对居家安养的重度残疾人,可实行购买服务的形式,直接补贴残疾人家庭或照料者。

参考文献

[1] 林广华.借鉴英美等国经验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2]葛忠明,藏渝梨.中国残疾人研究[M]. 第一辑2008(12).

[3]唐 钧,李 敬.广东省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M].2010(2).

篇4: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

危房改造、托养中心建设和低保重度残疾人

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情况汇报

市中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6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区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市中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市中区辖5个乡镇、6个街道,111个行政村、50个城市社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残疾人有2.5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10496人、听力语言残疾5685人、视力残疾5221人、智力残疾2283人、精神残疾1671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残联等市直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把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科学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地为残疾人搞好服务,我区残疾人危房改造、托养中心建设和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残疾人融入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危房改造情况。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有利于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住房状况,缩小贫困残疾人与 1

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我们对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列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重点对象,努力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2006年至2011年间,共为179户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危房改造,落实危房改造资金179万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85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4万平方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我区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区财政、民政、残联、国土、建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对象、实施标准和经费安排。各乡镇、光明路街道也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危房改造进行管理、施工、进度上报等工作,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深入摸底调查。每年年初组织人员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的建筑面积、危房结构类型、危房类型、危房等级、危房总数等内容进行摸底调查,认真填写户主姓名、家庭地址、家庭类别、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三是严格监控程序。我区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改户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严格筛选,政府组织,社会监督,逐级申报,逐级把关,首先由村(居)委会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危改户,向乡镇、光明路街道残联提出申请,并填报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调查表;各乡镇、光明路街道残联初审合格后报乡镇(光明路街道)政府(办事处)审核;审核后报区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将初选的危改户在所在村(居)张榜公

示,接受社会监督,始终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放在首位。

四是积极筹措资金。区财政每年根据市里下达的任务指标,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将中央、省、市、区四级配套资金按规定比例和不少于1万元的补贴标准拨付到乡镇(光明路街道)落实到危房改造户,确保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二、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情况。按照市残联的要求,我区大力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投入资金20余万元,加快托养服务机构建设,配套完善托养设施,新建“阳光家园”示范机构1处(税郭镇阳光家园示范机构),托养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47人,托养其他各类残疾人159人;创建托养服务中心2处,孟庄镇托养服务中心(托养各类残疾人85人)、市中智力托养服务中心(托养智力残疾人56人);创建社区托养服务点11处(11个乡镇、街道设立社区点),满足各类残疾人300余人日间照料。

一是完善工作体系。区委、区政府把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作为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来抓,成立了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财政、卫生、民政、残联等单位为成员的残疾人托养工作办公室,定期召开分析会、座谈会、交流会,研究推进措施,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的有利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咨询指导服务,印发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宣传“阳光家园”创建工作的意义,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提高了残疾人的托养意识。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我区认真走访摸底调查,掌握残疾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全市残疾人信息采集及全国康复需求调查活动,及时完善、补充、掌握残疾人第一手资料,对残疾家庭状况及经济状况细致了解,对需求托养的残疾人登记造册,结合市中实际,为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不仅解决他们生存发展的难题,有效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改善残疾人及家庭的生活条件,更加增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顺利发展。围绕托养服务对象、托养服务方式、经费来源、托养服务人员的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评估,2009年依托税郭镇敬老院,完成了市中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挂牌工作。

三是优化托养服务环境。为给入托的残疾人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每个阳光家园托养中心在规划布局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为规范托养服务,优化基地环境,购臵了各种家具和康复器材,配臵了康复室、活动室、娱乐室,改造了食堂、澡堂、室内卫生间等设施,配齐了入住人员必须的生活用品,基地绿化率达35%以上。为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每个中心至少配有2名医务人员,对入住人员定期检查身体。对入住人员的衣服、被褥等按时清洗消毒,让他们保持健康、乐观、愉快的心情。通过开展生活服务、亲情服务和医疗服务,入托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深受社会和残疾人亲属的好评,达到了让家庭放心、社会认可、服务对象满意的效果。

四是实施居家托养。以社区为基础,由其亲属、志愿者、邻居为依托,或中介机构对其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帮助残疾人增强生活信心。在选定居家托养对象过程中,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低保残疾人或困难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居家托养范围,建档立卡,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不定期突击评价,根据评估结果由区残联每人每年给予发放不低于500元的补贴资助。

三、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情况。低保重度残疾人是指享受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且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视力、肢体、智力和精神类别的残疾人。我们认真贯彻执行省、市文件精神,采取个人申请、村(社区)初审、乡镇(街道)残联审核、区残联审批程序,对我区常驻户口的低保重度残疾人落实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生活补贴。

一是宣传发动。自2010年4月区政府召开了全区低保重度残疾人调查工作动员会议,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残联多次召开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专职干事会议,统筹部署全区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工作。利用残疾人节日大量分发宣传单,通过下村入户走访讲解,大力宣传惠民政策。

二是建档立卡。按照低保重度残疾人身份证、残疾人证、生活补贴证“三证”俱全和补贴人员、资金、管理工作“三落实”的基本要求,对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复核一次。区、乡两级对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进行档案管理,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证。

三是资金发放。2010年确定了537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实施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市、区三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我区财政部门需要承担每人每月16元的资金补助,经过区残联和财政部门的共同审核把关后,为符合条件的低保重度残疾人员发放生活补贴32.22万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增强残疾人生活质量。一是做好残疾人危房改造,跟踪服务,定期督导,确保危房改造工作圆满完成。二是加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保证补贴资金及时发放。三是完成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足额发放工作,并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近年来,我区在残疾人危房改造、托养服务、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离残疾人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下步,我们将以市政府这次督查活动为契机,认真按照各位领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高效地做好残疾人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篇5:残疾人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

主讲

张 瑶

第一节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这些残疾程度重、残疾类别特殊的残疾人,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行为方面的欠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比其他残疾人更为突出的问题,深层次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成为残疾人民生改善方面的“短板”。他们人数众多、接受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少、文盲率高、就业机会缺乏的情况普遍存在;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极端情况时有发生;家庭在抚养或赡养、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精神压力等各方面的付出,已大大超出一般家庭所应承担的义务。应该说,对于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而言,托养和护理的需求同温饱需求一样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项工作必须开展起来。

近年来,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亲属通过多种渠道向各级政府、残联反映,强烈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解决其生活照料和养护托管的问题,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基层组织,也纷纷呼吁帮助解决托养问题,认为这是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的特殊保障、是对残疾人家庭的解放、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中国残联经过多番调研和研讨,于2007年7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广州是托养服务工作起步较早的城市。这是首次托养服务方面的全国会议,对全国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当时除了各省残联的有关领导,还特别邀请了部分省会城市的政府领导参加会议,正式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上各级政府和残联的工作日程,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进行试点。

由于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地方各级财政也暂时没有托养专项经费支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在起步之初遭遇了一定的困难,但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对这项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和关注,2007年10月和2008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了上海市残疾人“阳光之家”和北京市残疾人“温馨家园”,了解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学习和康复训练的情况;2008年在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或者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国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2008年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要“依托社区开展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推广阳光之家经验。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补贴制度。”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将托养服务作为一部分写入纲要,这是托养服务工作首次写入五年纲要,同年民政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共同并发布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托养服务正式成为残联组织的一项业务。

第二节

阳光家园计划

在国家对残疾人工作的大力支持下,借着2008年残奥会召开、国家4万亿投入拉动内需的良好时机,中国残联积极协调财政部对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予以补贴,2009年8月,中国残联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共同下发了《关于印发〈阳光家园计划〉的通知》,明确从2009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共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阳光家园计划”是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民生项目,中国残联和财政部都十分重视,2009年8月“阳光家园计划”文件正式下发之后,9月全国残联系统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部署会议就在陕西西安召开,11月中国残联和财政部在北京共同举行“阳光家园计划”启动仪式。为确保中央财政资金管好、用好,使广大残疾人直接受益,为树立公共财政用于最困难残疾人的“阳光”品牌,中国残联专门开发了“阳光家园计划”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制作了项目标识,为了树立典型、推荐经验,2010年4月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目前已确定了10个地区和24个机构作为首批示范地区和机构。“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资10个亿,继续支持“阳光家园计划”第二期的实施,任务目标是资助200万人次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

“阳光家园计划”资助范围

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残联兴办的公益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享受低保且无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家庭。具体资助标准由省级残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参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因素,结合本地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进展、任务分解、资金匹配等情况研究确定。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得到切实帮助,居家托养的资助标准应不低于500元/人年,资助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的资金支出比例不得低于资金总额的40%。2012年起,标准调整为居家 托养的资助标准应不低于600元/人年,入住机构的资助标准应不低于1500元/人年。申请资助的托养服务机构应符合的条件

依法建立、手续完备、经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确认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具备基本的托养设施设备,配备满足基本服务的工作人员,规章制度健全,且正常运营三个月以上;与托养服务对象或其家属(监护人)签订了一年以上托养服务协议;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建设要求;托养服务对象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申请资助的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应符合的条件

属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家庭成员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且无业,长期需要专人照料;家庭成员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具体的认定工作是由当地的残联来完成,有的地方残联自己也设计了表格,有需要的就申请填写。具体操作流程上的差别,具体咨询当地残联就可以。

大家应该明确的是,“阳光家园计划”只是中央财政支持的一个有期限的项目,不能把它等同于托养服务工作全部,期限结束,就没有钱了。各地方政府应该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困难的问题,而不是简单把中央的钱花出去就完了,以后中央的项目结束,但托养这项工作还是你这个地区的问题,长期来看,只有各地建立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托养的问题,有的地方就已经把托养服务工作的经费补贴通过文件固定下来了。

第三节

托养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残联系统相对较新的业务,不同于残疾人就业、康复等已经形成一系列政策法规政策体系和相对统一的工作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2007年广州会议以来,各级残联因地制宜,不断学习探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大大充实了托养服务工作内涵。根据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服务形式,即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集中托养

主要是一些较大、有工作基础的机构,可以为一些愿意寄宿的残疾人或者没有亲属和家庭的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也涵盖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劳动功能康复训练、就业前适应性训练等。江西省综合服务中心、福建省福乐家园、哈尔滨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有的同志会认为没必要建设集中托养机构,在集中托养机构的建设上,一定要消除疑虑,要充分认识到骨干机构是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长期、规范发展的必要载体,是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资金、人才培养、服务标准、管理制度、资助制度的平台和阵地。我们现在起草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机构建设标准等都在依托这些托养中心,由他们提供一些实际有益的经验和意见。但大型托养服务机构运营成本比较高,对人员编制、资金等都有较高要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需要这样的机构但不可能每个市县都有条件进行建设,也解决不了更多没有生活在中心城市的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需求。因此,集中托养机构是起一个示范作用,大量的需求还必须依靠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解决。日间照料

在乡镇和社区一级,涌现出了大量的日间照料机构,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顾,有的机构不仅仅对残疾人进行生活照料,还做到了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兴办农疗基地等途径,组织残疾人通过简单生产劳动,从事与残疾状况和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工作,达到辅助性就业的目的。如北京市西城区残联兴办的“希联圆梦”工艺品销售中心,浙江省宁波市的“喜憨儿”阳光工坊等,都成为有影响的全国性品牌。居家托养

与机构托养相比,居家托养因其灵活和易操作,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各地加大投入,以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抚慰等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残联系统尤其是基层残联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和工作智慧得到充分体现,各种以残疾人为本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应运而生:如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依托电信平台自主研发了“残疾人托养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全区托养服务实行信息化管理,实行动态实时监控,确保为残疾人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居家服务;浙江宁波市江东区推行“家院互融”服务模式试点,尝试依托专业机构为残疾人上门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总体来说,三种形式是形成一个金字塔形,以后大量的残疾人托养需求可能还必须依靠居家托养来解决,所以大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阳光家园计划”中规定不得少于60%的资金要用于支持居家托养和日间照料。

第四节

专职委员在托养服务工作应发挥的作用

在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中,基层社区服务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条件所限,能进入集中寄宿制的是少数,大量的残疾人都要依托社区层面解决托养需求,残疾人专职委员们应充分利用贴近残疾人的优势,积极发挥作用。要摸清情况,了解残疾人真实需求,及时向残联组织和当地政府报告,整合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中,专职委员的主要职责主要有:

了解政策,掌握需求。深入残疾人家庭和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地区托养服务需求情况;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化的探索。

及时汇报,争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

落实政策,组织服务。帮助困难残疾人及其家庭,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和专项补贴政策。动员社会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篇6: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一、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紧迫性

1、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残疾人是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是否能建立对残疾人排忧解难的帮助机制,形成人人尊重关心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更是重庆市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1月,中国残联在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省、市残联务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按照中国残联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统一要求,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实现新突破”。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民生工作导向下,专门提出“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2015年前建成市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托养护理补贴制度”(渝办发[2010]389号文)。

2、我市残疾人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残疾人总数为169.4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6.05%。其中,智力、精神及重度失能三类人员共有85.9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0.7%。这三类人员由于其生活不能自理、行为不能自控,不仅自身的生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时有发生的恶性事件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这些残疾人的家庭都有着同样的担心“将来谁来替他们照顾这些残疾人?”也有着同样的愿望“有个机构帮这些残疾人托养起来该有多好啊!” 因此,不论是从落实各级政府决策的视角审视,还是从解决最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需求视角审视,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已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关键工作。

二、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托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全市共有35家残疾人托养机构,且规模小(多是私办或集体合办或依托精神病医院开办)、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寄宿型托养的人数不足760人,仅占残疾人托养对象总数的0.08%,全市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集科研、示范、指导、辐射功能于一体的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离全国“应托尽托”目标差距甚远,与重庆市作为内陆唯一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地位不相吻合。

2、托养机构建设和运营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35家托养机构建设和运营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残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从残疾人保障金中拨付部分机构建设经费和服务运营经费;二是残联积极向上级残联争取项目补助资金,但资金不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向托养对象收取部分托养费用,但受残疾人及其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实际运营中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机构的护理费标准也在提高,而现有的市残联给予的托养补助、重残补助与残疾人收入达不到全护理收费标准,使得残疾人缺乏承受能力。因此,托养机构运营发展缺乏长效经费筹集机制的保障。

3、托养机构硬件和软件设施配置不足

受政策制度和资金支持的影响,我市托养机构普遍在用地、房屋功能设置、活动场地建设及无障碍基本设施配置等方面离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护理知识和医学常识,多数机构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医疗人员和教育人员配置。因此,多数机构仅能为残疾人提供吃、住等基本生活服务,难以组织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等活动。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均达不到残疾人托养需求,也难以体现重庆市民生工作落实力度。

三、加快建立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议

1、政府应明确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公益性

残疾人托养服务以安养为主,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教育、娱乐等为一体,属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性的工作,因此,政府应明确规定残疾人托养机构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任何托养机构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2、政府应做好区域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规划,发挥不同层级机构间协同作用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全市或各区县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需求调研基础上逐步建立市-区县—镇街三级托养服务体系:市级层面建立1个综合性的集科研、示范、指导、辐射功能于一体的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各区(县)建立1-2个集中托养所,各镇(街)也应建立1-2个集中托养站和2-3个托养日间照料站。视托养对象失能情况及其家庭照料和经济承受能力,可鼓励更多的残障人士白天在日间照料站活动,晚上回归家庭或到集中托养所/站寄宿托养,以最大化地发挥不同层级机构的协同作用。

3、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作用

托养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因此政府在建立托养服务机构中的责任是毋庸质疑的。政府的主导职责主要体现在公建或公助上,即政府可以在用地和基础设施配

置方面给予支持,建立或资助建立一批符合托养标准的机构,并可与民办机构签订租赁协议;政府应根据区域残疾人托养需求配置机构人员编制,对纳入编制的工作人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并给予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政府应承担起对服务机构人员定期培训的职责;政府应根据残疾人托养需求和机构设施,科学核定托养机构收费标准和政策补助标准;政府应加强监管,建立托养机构和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可由残联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托养机构进行半考核。

但是,政府也不能包办一切,应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按残疾人托养人头付费机制,通过服务质量考核,政府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托养机构定期实际托养的残疾人数给予运营补助经费。以此通过“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机构运营形式,帮助机构良性运转并提高残疾人托养保障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4、建立“残联管理、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的社会互助机制

残联应负责残疾人托养工作开展的具体业务,但托养资源可以与民政、卫生、社保、教育等部门整合。例如,部分区(县)级或镇(街)级托养机构建设可以依托卫生管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精神病医院或民政管辖的康复医院、福利院等,可以在其原有基础上改扩建,并依托其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鉴于目前托养机构缺少专业服务人员,可结合今年国家18部委提出的“壮大社工队伍人才建设”机遇,借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级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他们去托养机构实习与工作。

另外,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残疾人托养事业,例如,通过宣传动员,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在物资上给予资助;设立扶残助残基金会,调拨民政福利彩票基金和争取慈善基金,用于残疾人托养机构发展;组织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机构做义工;整合民政作用,动员并培训一批有爱心、有一定能力的低保人员到托养机构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达到低保人群、残疾人群、政府三赢局面。

提案撰写人:李孜

篇7: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协议书

关键词:托养机构;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技能;适应能力;技能训练

据悉,三分之二的中重度智障学生都会有失语、自闭、肢残、精神障碍等表征,在现实生活中,因以上各类因素而导致的生活技能缺乏、生存能力低下、社会适应和融入能力弱,不仅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同样会影响到其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和适应性。

一、托养机构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技能训练的原则定位

近些年来,培智学校和托养机构等以中重度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需要为中心,尝试进行课程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调整,但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理念、思维、管理机制、学校课程等的制约,当前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存教育实际执行效果并不如预期中的那般良好。此外,由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本身的生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对其所进行的生存教育,教师和学校并不能完全放权,此点需要在教改中得到重视,因此,必要的干预应该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存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陶行知教学法中提出“为谁而教,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等,那么在托养机构缺乏专业教师和资源支撑的前提下,如何进行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存技能指导?按照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技能训练的需求和陶行知教学法的要求,可将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存训练转化为:为生存而教,教生存之道,借助生存技能的教导而使之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二、托养机构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技能训练的目标定位

使用生存教育的形式来弥补学生适应行为和智力等方面的缺陷时,需要将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存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与身体健康意识训练等糅合起来,从而为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从生活自理引导入手,循序渐进地使之明白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能应对和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从生活能力目标定位角度看,需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技能,如按时上课、穿衣、吃饭、喝水、打招呼等。此阶段以引导中重度智障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形成与人合作较好的态度及必要的生活习惯为核心。

第二阶段,以初步的教育成果为基础,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认知能力后,增加听、说、读、写等一般交往性能力的培训,从听懂、练习运用、熟练掌握到清晰表达,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此阶段的培养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常用汉字,学会写基础的语言文字,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理解并简单地进行加减法计算,并掌握时间、货币等数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应用和操作。基本劳动技能方面,则需要其可学会基本劳动工具,并尝试做简单的家政,如做饭菜、洗手帕袜子、扫地擦桌子等。

第三阶段,丰富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文体活动,以激发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培训和引导学生感知外部世界,并从知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活泼乐观、热爱生活的自信心,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进而补偿和矫正其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发展体能和智能。此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简单的技术,如园艺、手工、编织、打字等,以保障其正常的生存。

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并无绝对,主要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存要求和自身特点角度出发,由简到难地进行设计,当学生可以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后,方能进入第二阶段,每个阶段教师必须予以引导并对学生的不良操作进行干预,以保障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以上各个阶段的操作要求,将每一个阶段的训练做实,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三、基于生存技能培养要求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教育的运作途径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按照目前托养机构里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生存现状,可将其生存技能培训的课程分为功能康复阶段、社会适应阶段、认知阶段、家政阶段、自理阶段、艺术教育阶段、劳动技能阶段。基于生存技能培养的要求,具体优化途径如下:

1.以生活为基地,创设情境引导练习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所提供的资源其可操作性远高于网络或者教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其适应生活的需要为立足点,从学生所熟悉的课堂及生活场景中选择教育题材,重视学生知识培养与生活的相容性,使用模拟的场景,比如卖菜、买菜,来引导学生对比菜价、计算菜价和售卖等。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类生词也可以引入生活的场景中,以“青瓜”一词的学习为例,教师拿出青瓜,请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颜色,闻一闻味道,再尝一尝,以增加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学习数字等的过程中,超市购物的场景就可以直接搬到课堂上。

学生的课堂练习,可按照学生的能力、特长、爱好和兴趣等进行分组,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模拟场景可有效降低学生对知识教育的排斥度。托养机构的家政室即可被用来作为学生生活能力的锻炼场所,如锻炼学生打扫、做饭、洗菜、切菜、择菜、炒菜等,此过程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用具的熟练掌握程度,了解家居各项活动的操作技巧及安全性等常识。

2.丰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延伸生活课堂

活动是加强学生实践练习的最好工具,也是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提升的最好磨炼场,以活动为辅助进行课堂的开放性拓展,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按照学生培训的阶段性需求和教学内容,使用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其在玩中学,边学边玩,寓教于乐。比如在“有和无”的概念学习中,教师可设计猜“有和无”的游戏;在“前、后、左、右”方位认知时,教师可设置五人为一组,形成“十字”,让其说出自己身边学生的名字,并闭上眼睛猜测自己前、后、左、右的学生究竟是谁等,猜错的学生要接受教师的惩罚,如扮演“大茶壶”“花盆”唱歌等。

丰富的课上活动对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兴趣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建议托养机构教师除必要的生活训练引导外,能按照自身机构的实际情况,开设编织、丝网花、折餐巾、烹饪、脸谱、沙画等趣味生活类活动,在课上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机体和大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一旦学生可以掌握此类课程的操作技巧,又可以拥有一技之长,增加生存成本。课上和课下活动的日渐丰富,有可能加强中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期待,教师平时在课下还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到托养机构附近帮忙清扫马路、捡拾垃圾等,日常使用的各类生活垃圾,也可以将其作为课上活动使用的二次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收集,以弥补托养机构资源不足的问题。如汽水瓶可以用来做创意花盆,旧衣服可作为裁剪练习的布料,旧毛衣可拆除做编织的材料等。考虑到中重度智障学生因生活技能远低于社会需要,其生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的此项引导也可作为发掘学生创新力,使之形成节约、节能的良好习惯,以节约中重度智障学生独自生活时的已有物资的必要辅助。

3.完善环境配套,以生活模拟辅助技能锻炼

环境的熏陶作用对人类会产生直接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生活性训练的引导中,虽然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的训练和行为干预,但是可以为中重度智障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及条件。比如在力争让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每一个生活用具都能说话、都有生活的思维下,托养机构可以在生活区域和教学区域的每一个角落都张贴生活指导的步骤及标语,比如在教室里开辟生活用具区域,陈列家庭电器、厨房用具和其他各类生活用具,并按照课堂教学的主题对应性地更换。在餐厅张贴如何拿碗筷、如何吃食物、如何冲洗碗筷等的流程图,在盥洗室张贴如何洗漱的图片,在宿舍中张贴如何叠被子、如何穿衣服、如何脱衣服、如何整理物品的图片流程启示等。学生在不断观摩、不断练习、反复记忆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活技能。当然由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障碍程度不同,对于一些在某项生活技能方面掌握吃力或存在操作误解的学生,教师可单独辅导,或者在课上模仿此类学生的操作方式,让其他同学共同“找错误”。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加深其他学生对正确操作方法的记忆,还能善意地帮助操作错误的学生纠正错误。

此外,托养机构如有一定的空场做模拟社区使用的话,如模拟银行、模拟超市、模拟公交车、模拟医院、模拟邮局、模拟便利店、模拟警察局、模拟菜市场等,就可以次第建立,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逐步熟悉生活,掌握操作技巧和要求,在学习中不断刺激自身的感官,并强化自身各类生活技能的锻炼。

4.社教合力内外协同,以德育强化个别化教育

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辅助对当前托养机构日常运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议托养机构增加与“义工联”等民间组织的联系,组织志愿者、助教、义工和中重度智障类学生结对子,为其提供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训,弥补其无法从家庭中得到的关爱。中重度智障类学生更需要关爱、信任和温暖的事实,虽然已经得到学校和民间辅助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具有可持续性的辅助。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小×作为培智七年级的学生,存在语言、智力、沟通、认知等方面的障碍,经过鉴定其残疾类别为三级智力残疾,其自制力和生活能力等远低于同龄人。小×本身是弃儿,一直在托养机构中长大,由于缺乏家庭关爱,自我认同度并不高。经过笔者观察,其白天生活能自理,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其他同学搞好宿舍和班级的卫生,但是晚上会到处乱跑,有撒谎、乱扔东西等现象。经过两年多的培智锻炼,以及与校外义工结对子中的相互关爱、互相鼓励,小×的情况明显好了很多,目前甚至可以担任教师的生活助理。如此可见,培养中重度智障类学生的生活能力及技能,同样需要考虑孩子们的个体特殊性,可适当在教学中穿插德育环节,并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导向、诊断及激励作用,为学生制定出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生活技能引导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磊.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能力以及体育康复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2]高珊.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王美芳,曹仁艳,邢晓沛.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分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2).

[4]邱洁.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技能训练架构探索及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篇8:浅析残疾人托养中心的管理机制

一、成立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背景„„„„„„„„„„„1

二、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成立以来遇到的问题与对策„„„„3

(一)托养中心行政方面„„„„„„„„„„„„„„„„„„3

(二)托养中心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管理方面„„„„„„„„„5

三、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管理的意义„„„„„„„„„„„„„7 参考文献„„„„„„„„„„„„„„„„„„„„„„„„„12

浅析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管理机制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一方面专门针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较少,机构性质较为单一,机构所拥有的资源也相对紧缺;另一方面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工作相对滞后,康复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尚处于低水平。

由于受传统问题视角的影响,现有的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服务将关注点聚焦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方面,并将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看作是独立个体,脱离其所处生态环境丌展康复工作,进而忽略了成年精残障人士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及其所拥有的环境资源。这就使得康复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康复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状态。

本文在了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以优势视角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理念及方法,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及其中若干成年精神残疾人士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聚焦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潜能和所拥有的环境资源,通过对优势资源在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来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发挥出优势资源在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中的作用,以达到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综合能力提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康复工作更加专业化等目标,并最终促使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社会。

【关 键 词】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成年精神残疾人

一、成立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背景

建立托养服务机构,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东省广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两个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特殊的社会保障,中国残联很重视这项工作并有了明确任务要求。

尽快把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局,摆上议事日程,制定长期的稳定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不管建立什么形式的托养机构,都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各地优势,既要区别于残联的康复中心、卫生部门的精神病院及民政的福利院,又 1

要确立以托养为主,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教育、工疗、就业训练等为一体,与就业相结合的功能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是残疾人工作的一贯方针。要根据中国残联和省残联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向当地政府主管领导汇报,积极主动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将托养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大局。特别是建立公办托养服务机构,涉及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收养规模、收费标准、登记注册等诸多内容,也包括税费减免等问题,相关情况要反映清楚,分析要透彻,方案要切实可行。同时,要争取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托养服务,收残疾人越多,获得政府补贴越高;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给予一定的支持,作为启动经费和培训费的补贴。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对象特殊,业务工作涉及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等多个领域,有的还要生产经营一些产品或者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管理难度较大。开展和推进标准化建设,要建立完善“服务协议、内部行政管理、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后勤管理、社会监督”等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事管人,形成“有完整的组织机构、有康复服务设施、有专职管理人员、有一流的环境设施和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确保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提升服务水平,把残疾人及其亲属满意不满意作为托养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队伍建设,选配和招聘一批有文化、懂专业、有爱心、肯奉献的一线服务人员,并组织进行政策制度、职业道德、服务业务的培训,培养一支良好的服务队伍。要坚持社会化工作方法,动员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义工等志愿者,参与托养服务工作。要建立一整套服务规范,包括早接晚送、生活照顾、技能培训、就业训练、康复治疗等各个方面的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责任,并要公开透明,严格执行。

二、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成立以来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托养中心行政方面

(1)扩充职员数量以助中心正常运行

东莞市托养中心成立初期,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和种种客观原因限制,所以职员人数连同领导在内只有十来人,导致工作开展时捉襟见肘,人数不足,制定的各项计划也无法很好实施。后来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宣传陆续招聘了一些各种专业的人才,职员队伍的壮大为东莞市托养中心的顺利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的相关计划也能得到实施。

(2)行政部门细分确立各部门职责

中心成立初期,部门数量不多,各个行政部门并没有细分,只是设立了一个办公室统一处理托养中心行政事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人员分工不明,很多事务甚至没有专门的职员处理。后来中心领导根据中心需求从办公室划分为办公室,财务室,档案室,安全生产部等各相关部门。办公室统一管理中心各项行政事宜,财务室负责中心财 3

政方面事务方面,包括中心职员工资的发放,中心搞活动所需的款项,中心购置相关器材所需款项等,档案室负责管理职员的个人档案,奖惩情况等,安全生产部负责中心的安保以及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手工成品的处理等。

(3)考勤制度的完善和薪酬等级的制订

中心成立初期,考勤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很多职员迟到早退如同家常便饭,缺岗离岗更是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中心日常运作。后来中心设立指纹打卡机,上下班实行指纹打卡,考勤与绩效工资挂钩,职员逐渐开始按时上下班,不再故意迟到早退。

托养中心刚开始并没制订薪酬等级,所有职员的工资都处在同一水平线,导致职员得过且过,认为反正工资都一样,所以无心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后来中心领导有鉴于此,制订了薪酬等级制度,从学历划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中专)等水平线,从职称上划分为社工初级、中级、高级等水平线。职员对此有了激励作用,纷纷开始报读各种学校提高自己的学历,报考职称考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职员学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效果直接体现在服务成年精神残疾人士上。

(4)完善班次全天候服务精神残疾人士

中心成立初期,因为职员人数不足所以班次只有一种,即为“朝八晚六”,周末双休,其余时间由专职护理工看护。但是因为护理工

专业知识的缺乏,某些事件突发时(如精神残疾人士发病),并不能很妥善地处理。职员人数逐渐增多,而且通过经验的积累,中心领导逐渐设立了白班,中班,夜班三个班次。白班上班时间为早八点上班到下午六点下班,周末双休,中班上班时间为中午十二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周末由中班职员轮流值班,夜班上班时间为晚八点到上午九点。这样就能全天候都保证中心有职员上班,从而避免了有突发事件时没有人能妥善处理。

(三)托养中心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管理方面(1)部门的细分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托养中心成立初期,全部精神残疾人士都只是统一在一个部门管理和进行康复治疗,并没有根据各个精神残疾人士的身体状况和接受教育程度进行细分,对所有精神残疾人士实行统一康复治疗所以治疗效果甚微。后来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根据各个精神残疾人士的身体状况和接受教育程度,管理精神残疾人士的部门细分为精残部、智障部和重残部。精残部所在的精神残疾人士为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均较好的人士,智障部所在的精神残疾人士为智力方面有缺陷的但是身体状况还可以的人士,重残部所在的精神残疾人士为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皆不行的人士。部门的细分有助于职员根据各类精神残疾人士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2)设立宿舍营造集体生活氛围

精神残疾人士多有不同程度的自闭倾向,表现为不爱与他人交流等方面,中心设立了宿舍,让精神残疾人士吃住都在一起,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培养其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各精神残疾人士回归正常社会。

(3)设立工作坊订立“以工疗伤”理念

因为经验的缺乏,各精神残疾人士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空余时间能干些什么,中心一直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案,只是通过简单的做游戏,心理辅导等助其康复。后来通过学习香港同类机构的经验,决定设立工作坊,通过“以工疗伤”的方式实施康复计划。各精神残疾人士全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一个手工作坊的环境中,制作串珠,十字绣,贴白叶等手工劳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各精神残疾人士因为有事可做减少胡思乱想,制成的手工劳作成品被送到有合作关系的工厂或定期举行义卖活动销售,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如数返还各精神残疾人士,重新树立其劳有所得的观念。

(4)制订个案跟踪制度随时观察康复进度

中心成立初期并没设立档案之类的文件得以及时查阅各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进度,而且每位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程度,康复进度不一,所以中心领导研究决定为每位精神残疾人士设立个案。个案包括其个人信息资料,体检信息报告,谈话交流记录等,而且规定每位职员需定期更新各项资料,以求准确了解各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进度,6

这样能更好地为各精神残疾人士制订新的康复计划。

三、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管理的意义

精神残疾人士大多数是后天性的残障者,其中一部分是因先天因素造成的。由于生理缺陷,精神残疾人士及其家庭往往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其话语权以及获取资源的主动权较容易缺失。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基中精神残疾者有554万,约占残疾人总人数的6.68%。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寿命得以延长,他们在精神残疾人群中的比例出现增多趋势。由于从小缺少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的技能,相当一部分精神残疾者在其成人后成为家庭的后顾之忧和社会不可忽视的困境。

托养康复是解决这一困境的主要方式。在我国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托养工作发的展历程序中,托养中心从无到有,服务项目逐步增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托养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托养康复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注重物理技术面忽视了心理辅导。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提供的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托养康复服务的场所较少、康复训练设备缺少等现象。部分地区由于乡镇、社区机构和区划调整与改革,使原有的托养康复服务网络受到冲击,服务能力被消弱。从而未能形成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在内的广义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服务体系。

其次,专业社会工作未能真正介入康复托养工作领域。作为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的专业社会工作,肯有提升服务对象能力、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功勇,在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托养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就目前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托养工作看,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还没有被广泛地接受。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由于传统的问题视角影响了康复工作的开展。问题视角是以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劣势或缺陷为出发点,将关注聚焦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上,以此来介入托养康复工作。

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关乎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及社会的和谐,而传统的问题视角已经成为制约康复工作开展的瓶颈。首先,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激发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潜能。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以发掘案主的抗逆力为核心,遵循激发潜能原则,强调利用案主积极的一面进行康复工作,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案主的身心得以发展,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其次,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建构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社会支持网络。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注重“人在情景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理解个体,强调发挥整合功能,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这主要体现在资源上的整合和方法上的整合。一方面,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注重整合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有利于案主康复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强调专业之间合作的关系,能够促进跨系统的合作。这有助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为成年精神残疾人

士康复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全面康复。

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积极形象的建构。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聚焦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优势,强调对案主的尊重,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公众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偏见,建构其积极的社会形象,也有助于营造一个友善、宽松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意义。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强调案主和工作者地位的平等,这有助于拉近案主和工作者的距离,使得案主能够充分表达其需求,有利于工作者从案主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与措施,也使得案主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尊重,进而推动社会工作实务教育的发展;理论方面,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和模式建构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

总之,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到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托养康复中,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家庭及社会,以及社会工作的发展都有。

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方面。任务目标:承担社区康复工作任务的县(区)普遍开展成年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主要措施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化工作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康复服务,兴建集康复、教育、文娱、劳动等内容为一体的智力残疾入托养机构、庇护就业机构,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系统化、终身性康复服务:对成年智力残疾人丌展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提供全日

照料、娱乐活动、支持性就业等社区康复服务。本文根据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的主要内容,从医学、教育、职业及社会康复四方面对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优势视角的实践需要社会工作者足够的勇气,而不是盲从现有的医学、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制度。本文以优势视角为指导,对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到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中进行研究,一方面相信案主有潜能得以改变,另一方面相信案主拥有丰富的资源,并把发现潜能与资源、利用潜能和资源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的服务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案主的潜能得以发挥,并通过发挥潜能学会了更多解决目前困难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技巧,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以及利用资源的能力得以提高,建构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等。康复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社会康复作为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的最终目标,并以此指导康复工作的开展。通过成年精神残疾人士采用“个别化”训练方式、发挥家庭的支持功能、采用社区康复模式让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在社区内生活,以及为他们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社会生活的能力,增进他们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从而实现社会康复。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在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中的介入研究,则是将关注点聚焦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所具有的潜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与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合作,研究社会工作如何发挥出这些优势资源在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康复中的作用,进而提升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能力,树立起他们积极的社会形象,并使康复工作更加

专业化,最终达到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全面康复的目的。

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康复关乎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及社会的和谐,而传统的问题视角已经成为制约康复工作开展的瓶颈。首先,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激发成年精神残疾人士的潜能。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以发掘案主的抗逆力为核心,遵循激发潜能原则,强调利用案主积极的一面进行康复工作,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案主的身心得以发展,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张洪英.成年智障服务的现状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3、曾凡林、卢天庆,中国人陆地区智障人十社会融合的现状与发展。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4、曾凡林,吴甲大。上海市成年精神残疾人士家庭需求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6

5、刘春玲,美国智障人十社会融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

6、张秀兰、徐月宾,构建中国的发展7钭家庭政策。中国社会科学,2003

7、周林刚,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以城市残障人福利实践为视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8、周林刚,社会支持与权能感——以残疾人福利实践为视角。两北K族研究,2008

上一篇:年通信专业工作总结下一篇:金陵怀古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