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面神经炎

2024-05-05

重度面神经炎(精选八篇)

重度面神经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2010年5月59例重度面神经炎住院患者, 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诊断标准[2]。起病在48 h以内, 并符合以下特点:患侧无抬眉运动, 闭眼露白0.5 cm以上, 口角无运动, 鼻唇沟明显变浅甚至消失。59例患者中男性27例, 女性32例, 年龄17岁~59岁, 均为单侧急性发病, 多数病例有明确面部受凉病史 (如吹电风扇、空调、冷天外出等) , 均排除肿瘤、外伤、炎症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面神经炎。随机分为试验组 (30例) 与对照组 (29例)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 500 μg肌肉注射, 每日1次, 共14 d;地塞米松10 mg/d静脉输注连续3 d, 后改为泼尼松20 mg/d连续口服11 d, 之后每3 d减5 mg至减完停药。同时静脉输注丹参注射液, 并辅以局部热敷。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露醇注射液 (商品名:伸宁,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250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 连用7 d。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麻痹恢复情况、岩浅大神经受累恢复情况、鼓索神经和镫骨肌神经受累恢复情况。分别在治疗后发病第7天和第30天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眼睑闭合良好, 露齿时无口角歪斜, 鼓腮时无漏气及口角歪斜;好转:临床症状较急性期减轻, 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遗留有后遗症。

1.5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 应用SPSS13.0处理, 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59例重度面神经炎患者中, 试验组30例, 男1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36.5岁 (17岁~50岁) ;对照组29例, 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38岁 (21岁~59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

发病第7天, 试验组有效率为96.67% (29/30) , 对照组为93.10% (27/29) , 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无治愈病例。发病第30天, 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均为100%, 但试验组治愈率为63.33% (19/30) , 而对照组治愈率为34.48% (10/29) ,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59例患者中, 试验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 经补充后恢复正常, 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非细菌性炎性反应, 是神经科常见病, 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以20岁~40岁最多见, 男性略多。本组病例符合上述特点。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诱发因素可能为风寒、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 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骨性的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 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3],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表现为闭目困难, 口角歪斜、流涎、乳突疼痛等, 多为单侧。重度面神经炎还符合以下特点:患侧无抬眉运动, 闭眼露白0.5 cm以上, 口角无运动, 鼻唇沟明显变浅甚至消失。本试验入组的59例患者均符合重度面神经炎表现。

面神经炎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面神经水肿, 缓解神经受压。目前主张尽早应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 辅以B 族维生素促进神经髓鞘恢复、抗病毒药物、理疗、针灸、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 轻症患者恢复较好, 但重度患者临床疗效不满意[1]。甘露醇具有脱水、扩容、清除自由基作用, 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 消肿作用迅速;在体内不被代谢, 易被肾小球滤过, 又不被肾小管吸收, 不良反应少, 应用于面神经炎能够明显改善患处血供及减轻神经损伤, 从而促进面瘫的恢复[4]。本研究结果证实, 复方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面神经炎, 在短期 (发病后1周) 内有效率和传统的治疗方案疗效相当, 但在远期 (发病后1月) 的治愈率,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案。

研究显示, 快速大量静注普通甘露醇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害、寒战、发热, 排尿困难、头晕、视力模糊等, 但复方甘露醇不良反应轻微。普通甘露醇容易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上皮细胞肿胀, 甚至急性肾衰即甘露醇肾病[5], 复方甘露醇中甘露醇浓度降低了5%, 从而降低了肾毒性发生的机会。普通甘露醇在渗透压利尿过程中由于减少了肾小管对水和钠、钾的再吸收, 使钠离子流失增多, 常引起低钠血症[6], 而复方甘露醇中含有氯化钠, 可降低过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机会。本研究试验组仅有一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 经积极补充后恢复正常, 提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面神经炎不良反应轻微, 安全性好。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面神经炎, 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并且不良反应轻微, 安全性好, 价格低廉。

参考文献

[1]王兴林, 肖红雨, 高继亭, 等.面神经炎的临床分型与预后关系的探讨[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 26 (8) :619-620.

[2]王纪佐, 朱克, 陈清棠.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2-184.

[3]张垚.甘露醇联合激素治疗面神经炎5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119-120.

[4]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35-337.

[5]Smith MN, Best D, Sheppard SV, et al.The effect of mannitol onrenal func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renal dysfunction[J].Anaesthesia, 2008, 63 (7) :701-704.

重度面神经炎 篇2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

【治法】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白僵蚕、全蝎、蜈蚣、防风、川芎、白芷。有寒象者,加细辛、麻黄以温经通络散寒;痰湿重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有瘀血之象者,加鸡血藤、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络。

2.痰瘀互阻,痹阻经络

【治法】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方药】方以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生黄芪、川芎、地龙、赤芍、白附子、白芥子、红花、全蝎、白僵蚕、细宰。有寒象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等以温经散寒;有热象者,可加黄芩、生石膏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可以合用二陈汤;伴有面肌痉挛者,可适当加大全蝎的剂量,加用蜈蚣、白芍、甘草、鸡血藤等以解痉缓急、通络。

针灸治疗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时,应当注意刺激的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孪的出现。

(1)体针: 针刺治疗以疏风散寒,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多局部取穴。常取患侧的太阳、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健侧的合谷。不能抬眉者加患侧的攒竹;乳突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2)耳针:选面颊、眼、目1、目2。

重度面神经炎 篇3

关键词:面神经炎,复方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面神经炎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它属于常见病, 多发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等治疗, 但治疗效果有限。本文采用复方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观察其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重度面神经炎患者60例, 上述患者诊断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肿瘤、外伤或者感染所致面神经炎患者。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最小为18岁, 最大为60岁, 均为单侧发病。对照组患者30例,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最小为20岁, 最大为61岁, 均为单侧发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常规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 2肌肉注射, 每次注射剂量分别为100mg和500μg, 每天1次, 连续应用14d。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每天10mg, 连续应用3d后改为泼尼松口服, 每天20mg, 连续服用11d, 而后每隔3d减量5mg, 直至停药。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等中药及面部局部热敷等。对照组采用以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甘露醇250m 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应用7d。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面部表情肌麻痹症状改善情况等。

1.3 疗效评定

在治疗1周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患者眼睑闭合良好, 露齿时无口角歪斜表现, 鼓腮时不出现漏气及口角歪斜, 为治愈;患者治疗后眼睑闭合露白、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有所改善, 仍有不同程度面肌功能障碍, 为好转;上述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有后遗症遗留, 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愈率、好转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好转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面神经炎属于非细菌感染下炎症反应所致的周围型面瘫,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很常见。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面神经炎诱发因素中, 风寒、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性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多见, 早期主要为神经发生水肿及脱髓鞘病变, 由于骨性面神经管较狭窄, 仅仅容纳面神经通过, 一旦面神经发生炎性水肿等改变, 面神经会受到压迫, 导致患者急性发病, 出现闭目困难, 口角歪斜, 流涎等临床症状, 发病多为单侧[1]。对于重度面神经炎来说, 患者表现为无抬眉运动、闭眼露白超过0.5cm、口角无运动、鼻唇沟显著变浅等。在面神经炎治疗措施中, 常规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改善面神经水肿状况、给予B类维生素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给予抗病毒类药物, 以及物理疗法、针灸及功能锻炼等, 但临床效果有限。本文观察复方甘露醇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

甘露醇为单糖, 在体内不被代谢, 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甚少被重吸收, 起到渗透利尿作用。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 起到组织脱水作用。由于甘露醇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 而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提高肾小管腔液的渗透压, 从而起到利尿作用。再者甘露醇有扩张肾血管作用, 能够提高肾血流量, 也能使尿量增加。但是, 大量快速静脉给予普通甘露醇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 还可能导致患者肾功能损害、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而复方甘露醇不良反应较弱, 由于复方甘露醇中甘露醇的浓度较普通甘露醇浓度降低了5%, 所以复方甘露醇对肾毒性较轻。由于复方甘露醇中含有氯化钠, 所以降低了发生过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机会[2,3]。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周后治愈率、好转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治疗4周后, 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复方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重度面神经炎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千纪佐, 朱克, 陈清棠.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2-184.

[2]伍伟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 27 (13) :2489-2490.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篇4

关键词:面神经炎,药物治疗,针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 (Bell) 麻痹, 是指由面神经管段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其病因未明, 可能因风寒引起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 再因面神经的压迫, 促使原有的缺血、水肿加重, 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 多于晨起洗漱或进食中, 突然一侧额纹消失, 不能闭眼、皱眉,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嘴歪向健侧, 鼓气时患侧嘴角漏气, 茎乳孔区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笔者2007年3月—2009年5月对部分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此病, 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 和药物配合针灸治疗组 (治疗组) 。治疗组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17~76岁, 平均年龄38岁, 病程1~45天。对照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6~73岁, 平均年龄36岁, 病程1~50天。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第五版《神经病学》制定[1]; (1) 起病急骤, 病前多有受凉、吹风或咽炎史, 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 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 口眼歪斜, 眼裂增大, 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蹙额、皱眉、示齿、鼓颊障碍;漱口漏水, 进餐时食物残留病侧齿颊之间; (3) 部分患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少数可出现耳部疱疹。

1.3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 排除脑血管意外、中耳炎、肿瘤、脑膜炎、手术损伤、格林巴利等可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疾病; (3) 合并有严重感染、糖尿病、高血压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药物治疗禁忌的患者; (4) 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前3天每天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 再继续给予泼尼松片口服, 3次/d, 每次10mg, 2~3d后逐渐减量, 至第10天停药。维生素B1100mg, im, qd甲钴胺针0.5mg, im, qd。地巴唑20mg, 3次/d。有病毒感染时予以阿昔络韦500㎎, iv/gtt, q8h, 10天为1疗程。

2.2 治疗组

药物治疗同对照组, 另加用针灸治疗, 取穴:患侧地仓、颊车、下关、阳白、承浆、人中、风池、颧髎、太阳, 健侧合谷。操作:起病七天内, 采用远道取穴配合局部多针浅刺、平刺, 不宜深刺、透穴及大力提插、捻转, 7天后采用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承浆透地仓;风池向对侧鼻部斜刺;其余穴位均为垂直进针。病初用泻法, 病久用补法。同时用特定电磁波 (TDP) 照射患侧面颊部30min, 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并注意保护眼睛。

2.3 疗程

2组均10天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不留任何后遗症;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用力鼓腮微漏气, 说话或笑时口角略有歪斜;有效:口角微低, 鼻唇沟较健侧为浅, 人中沟仍有轻度偏斜;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n (%) )

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 χ2=10.94, P<0.05, 疗效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面神经炎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但其病原体未明确。面神经从脑桥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 最后出茎乳突孔出颅腔, 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多数患者局部一遇风吹或着凉, 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寒而发生痉挛, 导致面神经血运障碍, 致使面神经缺血、水肿, 同时又受到面神经管的限制, 导致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从而失去生理功能, 面神经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水肿时间越长, 程度越重, 面神经受压时间越长, 面神经越易变性而难以恢复。西医主张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解除血管痉挛, 促使局部水肿炎症及早消退, 恢复神经机能, 防止瘫痪肌的过度牵引。在其治疗中尤其重视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病毒剂、维生素B族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该病中医又称面瘫, 多由于络脉空虚, 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属于风中经络。从中医观点来看, 受寒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内部经络功能降低, 经络为风邪阻滞, 气必不上达。针刺治疗可以达到祛风通络、温经散寒、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和面神经水肿吸收作用, 同时还可以使面部血流加快,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代谢旺盛, 从而加速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肯定, 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0.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篇5

关键词:急性面神经炎,电针,穴位注射,推拿,病毒唑,疗效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患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斜”、“口僻”。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高于女性,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笔者自2006年起采用电针、穴位注射病毒唑、推拿疗法综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35.82±8.30岁,平均病程为2.92±0.97天;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34.67±6.76岁,平均病程为3.19±1.05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可不同程度伴有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郭部感觉障碍等症;⑤排除因脑血管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电针穴位注射病毒唑、推拿等综合治疗,均以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1电针治疗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在发病前3天内采用浅刺轻刺激[2]、平补平泻法,取患侧风池、翳风、牵正、颊车、地仓、太阳、合谷(健侧)、外关;鼻唇沟平坦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体弱者配足三里[3]。3天后加用电针及透刺疗法,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地仓,颧髎透大迎,每次取两组穴位连接英迪KWD808 I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通电20min,强度以患者耐受、面部肌肉有轻微收缩为度。足三里、合谷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治疗1次。

1.3.2推拿治疗

治疗组在每次电针治疗后即行推拿手法治疗,治则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为主;手法以拇指点揉法、大鱼际肌揉法、五线一指禅推法为主;操作以患侧颜面部为主,健侧作辅助治疗。患者取坐位,头枕于颈椎治疗椅背上,医者立于患者对侧。①拇指点揉法:用拇指点揉患侧印堂、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迎香、水沟、地仓、下关、颊车、风池、合谷等穴,往返3~5min。②大鱼际肌揉法:大鱼际吸定于前额、面颊、下颌等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动作,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同时循经缓慢移动;除了按面部阳明、少阳经脉循行路线进行操作外[4],还可以沿耳屏上缘至额部及耳屏下部至目外眦,因其是面神经颞支投影区。面神经颧支位于耳屏下部至鼻中部连线上,面神经颊支位于耳屏下至口角下连线上,可以沿此线路为按摩带;最后操作可经耳屏下经下颌角至下颌缘前行至口角垂线相交处,因其是面神经下颌支的体表投影[5],往返揉3~5min,以患侧面部微红、透热为度。③五线一指禅推法:按面神经体表投影路径处对应穴位循经施推[5],A线为头维、太阳、耳门(颞支投影);B线为印堂、鱼腰、丝竹空、太阳、听宫(颞支投影);C线为迎香、四白、听宫(颧支投影);D线为地仓、颧髎、听宫(颊支投影);E线为承浆、大迎、颊车、牵正(下颌支投影)。医者用大拇指指端、指腹螺纹面着力于施治部位,行直推或旋转推法,速度不宜过快,力量以患者耐受为度,在经络及穴位上产生一种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力。治疗时双侧同时进行,以患侧颜面为主,健侧颜面为辅。

1.3.3穴位注射

给予注射病毒唑注射液1mL(100mg),取翳风、听宫、牵正[4],每次取2穴,每穴注射0.5mL,连续治疗5天。

1.4疗效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6]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闭眼好,额纹及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1.5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局部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弛缓不收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多为面部茎乳突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本身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引起。该病发病突然,其炎症、水肿程度决定面神经的损伤程度,也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内在因素[7]。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炎病毒感染是重要原因之一[8,9]。笔者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10]穴位注射于面神经干茎乳孔出口处体表投影穴翳风[11]及颞支、颧支、颊支的体表投影穴听宫,下颌支投影穴牵正[5],使抗病毒药物直达面神经干周围,能有效阻止病程发展,缩短病程,改善症状。根据元·王国瑞的“泻左即补右、泻右即补左”原则[12],针刺健侧合谷,以利扶正祛邪。合谷属手阳明经的原穴,经过面口各部,故有“面口合谷收”的作用。脑功能研究发现,分别来自合谷穴区和同侧口面部的感觉传入信息可在感觉神经系统第二级传入(脊髓背角)、第三级传入(丘脑)和大脑感觉皮层同一区域甚至同一神经元上其传入信息会聚合而相互影响[13];配合局部取穴能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采用浅刺法源于《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因面瘫起因为络脉空虚,外邪侵袭,病邪在表,病位较浅,故用浅刺法以疏通经络、散寒祛风、调和气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电针刺激能增强表情肌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面神经再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表情肌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强有关,同时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神经核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损伤面神经修复起促进作用[14]。推拿手法治疗周围面神经炎可明显兴奋神经、调节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改善面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急性水肿消退,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濡筋的功效。

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优选方案分析 篇6

72例面神经炎患者均为武警总医院2005-05-2006-04门诊和住院患者。72例中男42例, 女30例, 年龄18~75岁。诊断标准:依据文献[1]。

2方法

考察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针刺时机 (A:1~7天;B:8~21天;C:22天~3个月) , 刺激量 (轻、中、重) , 针法 (健患侧同时刺、患侧刺、健侧刺) 3个因素及3个水平在获得临床疗效的主次地位和优劣作用, 最后确定其最优化作用。选穴:体穴选合谷、太冲, 并随症加减;面部选穴, 根据面神经主干从面神经管穿出茎乳孔后, 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颈支, 而选取阳白、太阳、四白、颧、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位, 并且采用透刺法。针法相应选取健患侧同时刺、患侧刺、健侧刺。刺激量:治疗中我们以轻刺激、中刺激、重刺激为刺激强度的标准。实验规定:每分钟针刺捻转速度60次为轻刺激, 90次为中刺激, 120次为重刺激。针刺方法:根据设计方案, 选择针法、针刺时机与刺激量, 行针得气后, 留针20分, 20次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针刺前后语言功能、面部运动功能、综合功能情况。统计学处理:结果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处理。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采用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2]。

3.2 结果分析

针刺前后语言功能、面部运动功能、综合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显著 (P<0.01) 。再根据针法间、刺激量间、针刺时机间影响临床疗效的方差分析得出, 针法以健患侧同时刺效果最好, 但与健侧刺、患侧刺二针法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刺激量以轻刺激效果最好,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 优于重刺激量与中刺激量, 而后两种刺激量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刺时机以发病7天内针刺效果最好, 经统计学处理 (P<0.01) , 而后两种针刺时机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3因素3水平综合分析得出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发病7天内接受针刺治疗疗效最好。针刺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见表1。

与针刺前比*P<0.05, **P<0.01

4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病理特点和面神经的解剖特性决定了面神经炎必须尽早针灸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减少后遗症。由于面神经解剖位置的特殊性[3], 面神经受压缺血的时间越久, 面神经的损伤、变性越严重, 面瘫越难以恢复。因此, 早期治疗是关键。中医认为本病因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人中脉络, 气血痹阻而发生。在面瘫发病早期, 宜双侧取穴, 面部取穴要少而精, 刺激宜轻不宜重, 避免频繁的热敷和按摩, 这有利于减轻面神经变性, 预防产生后遗症。面神经麻痹虽多表现为单侧发病。但它是一种多发性神经性病, 在病变过程中, 能对双侧面神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在发病早期采用双侧取穴, 患侧补法, 健侧平补平泻手法[4]较有利于面瘫的恢复。针刺治疗面神经炎, 通常是通过下述途径实现的, 即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 在一定的针刺时机, 选择相应的针具或结合其他手段, 在人体特定的部位, 施以针刺方法, 从而获得预期的针刺疗效, 达到治疗面神经病的目的。临床实践表明, 组成上述途径的任何因素的变动,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疗效。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穴位与手法方面一些单因素的研究, 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 这明显限制了对针灸作用全面、客观地了解。为了深入探讨针灸作用规律, 提高疗效, 本文对影响针刺效应的诸多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观察了不同针法、针刺时机、刺激量3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组合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将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针刺时机在7天内这一组合在改善面神经炎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最优。但从单因素考察仅显示针刺时机、针刺量这两个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最明显, 并未显示出针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健侧刺与患侧刺。而将针法、刺激量、针刺时机结合起来, 综合考察分析, 则显示出优势。因此, 我们认为, 各因素优化组合不是其单因素作用简单相加, 而是各因紊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影响针刺效应因紊的优化组合确实能很好地提高针刺疗效。

参考文献

[1]范刚启, 王玲玲, 王启才.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和治疗方案的优选.中国针灸, 2003, 22 (8) :477

[2]柳原尚明:颜面神经麻痹程度的制定基准研究.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报, l999, 18 (12) :788.

[3]谢潇侠.针灸治疗不同神经节段神经炎的临床观察.临床研究, 2004, 22 (4) :121.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效果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面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针灸组) 40例和研究组 (针灸联合中药组) 40例。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18例, 年龄5.2~81.3岁, 平均年龄 (35.4±5.6) 岁, 病程0.5~6.5d, 平均病程 (3.3±0.6) d。研究组的40例患者中, 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年龄4.8~82.1岁, 平均年龄 (34.8±6.2) 岁, 病程0.5~6.0d, 平均病程 (3.5±0.7) d。2组患者的各项临床基本评估资料比较, P均>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进行治疗, 取患者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给予针灸, 常规进针深度, 留针时间为20~30min, 1次/d。研究组采用灸联合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方法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白芍、钩藤各20g, 白芷、钩藤、僵蚕、蝉蜕、炒地龙、全蝎各15g, 白附子6g, 防风、川芎各10g, 黄芪30g, 蜈蚣 (另包) 2条。除蜈蚣外, 以上药物水煎2次兑匀, 1剂/d, 2次/d, 口服。2组均治疗7d为1个疗程。后将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显效所用时间及患者满意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静止时患者的面部呈现对称, 眼睛努力即可闭合, 但仍存在一定的口部不对称等情况;无效:患者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眼睛不能闭合, 口不对称[2]。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14.0, 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处理, 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将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显效所用时间及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率+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 治疗显效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 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面神经炎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受到障碍。面瘫的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双侧一重一轻型面肌瘫痪, 表现为不能蹙额与皱眉, 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 流泪及Bell现象[3]。本病的治疗方案较多, 且一般预后良好, 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 2~3个月内痊愈。约85%患者可完全恢复, 不留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 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故早期的治疗及避免疾病的延迟好转对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病的治疗应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 而针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非常有利, 其中本文中所用中药方剂中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对于增强组织代谢, 减轻炎症和水肿, 促进血液循环畅通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其余药物也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 使经络得养, 血脉流畅, 然后配以针灸对于面部的血流通畅作用显著, 故效果肯定[4]。

本文中笔者就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中的效果进行研究, 通过治疗发现, 两者联合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缩短显效时间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而患者的满意率也就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肯定了针灸联合中药在本病治疗中的综合效果。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镜合, 周海平.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0.

[2]房晶.针刺配合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06, 27 (11) :1323.

[3]王兴林, 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76.

重度面神经炎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69例确诊为面神经麻痹, 发病均在3d内的患者中,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47.5±18.4) 岁, 病变在左侧18例, 病变在右侧12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5±22.1) 岁, 病变在左侧的25例, 病变在右侧的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面瘫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 部分患者有病毒性感染的前驱症状, 局部吹风史; (2) 额纹消失, 眼睛闭合不全或闭合时露出大小不等的白色巩膜; (3) House-Brackmann分级在Ⅲ级或Ⅲ级以上, 单侧发病; (4) 口角下垂, 嘴角被牵向病灶对侧, 不能撅嘴和吹口哨, 鼓腮时病侧嘴角漏气, 食物或液体从病侧口角流出; (5) 眼中有流泪的倾向; (6) 均在发病3d内就诊和治疗。

1.3 病例排除标准

(1) 格林-巴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 但大部大是双侧性的, 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 (2) 各种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 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大多起病较慢, 且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表现。 (4) 合并有严重感染。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灭菌注射用水2ml溶解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肌肉注射, 1次/d, 连续10d;对照组用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 1次/d, 同样持续治疗10d。两组均用相同剂量的抗病毒口服药, B族维生素和理疗, 同时静脉滴注相同的营养神经和疏通血管的药物。

1.5 疗效判断标准

(1) Portmann简易评分法[1], 以面部六组表情肌的自主运动打分, 运动包括:皱眉、闭眼、动鼻翼、吹口哨、用力微笑、鼓腮6个动作来表示。运动时与健侧对比, 基本相同记3分, 减弱记2分, 微弱运动记1分, 完全不能动记0分。最后加安静时印象分, 即面部对称2分, 稍不对称1分, 明显不对称0分。总分为20分。治疗效果评价:痊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面部感觉障碍也消失, 均恢复正常;有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面部麻木、紧束感、蚁行感等均有很大改善;无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仅轻微改善, 面部麻木、紧束感、蚁行感等均无改善或加重。 (2) 治疗前、后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2]:Ⅰ级:功能正常;Ⅱ级:静态无明显异常, 面部运动时不能维持面肌对称;Ⅲ级:静态无异常, 运动时面肌不对称, 闭目不完全;Ⅳ级:静态无异常, 运动时面肌不对称, 闭目不完全;Ⅴ级:静态时有两侧面肌不对称, 动态时部分面肌有微弱运动;Ⅵ级:面肌完全瘫痪, 无任何运动。治疗效果评价:痊愈:Hose-Brackmann分级提高至Ⅰ~Ⅱ级;有效:Hose-Brackmann分级提高≥1级, 分级在Ⅱ级以下;无效:Hose-Brackmann分级提高不到1级。

1.6 统计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数据,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个疗程后, 治疗组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1,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痊愈率+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面神经为第7对脑神经, 由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 分别管理舌下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面神经炎的发病原因很多, 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好能容纳面神经, 各种原因如受风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 面神经缺血、缺氧、水肿, 面神经传导异常, 导致面神经髓鞘脱失及轴突不同程度的变性而引起面神经麻痹, 表现为面肌瘫痪;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2 鼠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成分系从小鼠颌下腺提取的鼠神经生长因子 (mNGF) , 沉降系数2.5S, 分子量13.5kD, 纯度≥98%, 比活性≥5.0×105 AU/mg蛋白, 成品中含5%甘露醇和0.1%人血白蛋白作保护剂。临床试验中未发现有肝、肾、心脏等功能损害。用药后常见注射部位痛或注射侧下肢疼痛 (发生率分别为85%和29%) , 一般不需处理。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损伤神经修复包括: (1) 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神经元存活、分化以及受损神经再生修复作用的生物活性蛋白, 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 其对促进和维持人体生命功能起重要作用。 (2) 促进神经纤维、轴突生长并决定其生长方向。 (3) 使生长的神经纤维、轴突定向于靶位, 形成功能性连接。假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没有趋向性, 神经将不会按照应有的生长方向生长, 最后导致瘢痕组织形成, 从而阻碍神经的生长。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外伤、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等多种原因所致神经功能损伤都有重要的修复作用, 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

3.3 弥可保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 参与一碳单位循环, 在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比氰钴胺更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 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 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 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可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 也可以促进卵磷脂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3]。

3.4 本研究表明, 治疗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炎, 总有效率为93.4%, 对照组用弥可保治疗面神经炎总有效率为74.4%, 治疗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炎有积极的意义, 可提高有效率,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和病程, 且暂未发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崔万玲, 李权英.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30例[J].吉林中医药, 2007, 27 (6) :44.

[2]Jacobs WB, Fehlings MQ.The molecular basis of neural regeneration[J].Neurosurgery, 2003, 53 (4) :943-948.

上一篇:品牌战略规划管理下一篇: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