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乐: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2024-04-14

杨 乐: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通用2篇)

篇1:杨 乐: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杨 乐: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时间:2007年10月9日 作者: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来源:光明日报

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硬性规定:要拿到学位,至少要发表一篇SCI论文,甚至对论文总数也有要求。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做出一两篇有意义的论文,并不代表学生曾受到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只有在导师指导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才意味着具备了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

完整的科研训练第一步是选题。我们要选定的是今后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所以应该是国际上目前受关注的、有发展前途的重要领域或方向。此外,选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的学校和导师也要考虑。学位论文的题目应当适当宽大些,这样才可以掌握这个领域和方向中的理论和方法,讨论范围太窄很难成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选题当然要重视导师的意见,但是“老师给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想法并不可取,因为大多数老师脑子里最常见的是两类问题:一类是他所在研究领域的著名难题,比如搞数论的脑子里就有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这种问题已经出现了几十年、几百年,很多著名学者都没做出来,当然不适合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另外一类问题老师已经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已经做过,只是他觉得意义不大就没有发表,如果老师给你这类问题,他肯定可以让你做出来,但是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意思。以上两类问题,第一类太困难,第二类又太没有价值,都不是好的学位论文选题。

阅读文献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献常常包含一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文献。所谓经典著作,通常是该领域和方向学术奠基人的著作,可能二三十年前就已经产生,但是直到现在,其理论和方法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掌握它就少了一件工具、一样武器。如果把它弄懂,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该领域的前沿。另外,每一个领域和方向都在不断地产生新成果,所以还要掌握最新文献,否则可能花了很多工夫做出一些成果,到头来却发现,两年前美国或西欧某位学者发表的文章中早已提到这个结果。

刻苦攻关是研究工作最具决定性的环节。获取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决不可能轻而易举,总要经过冥思苦想的探索。常常你觉得走投无路、准备放弃时,其实已是进入关键时期,这时候一定要坚持下来,再考虑用其他方法进行探索,就像学者王国维提出的“做学问三种境界”的中间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刻苦攻关需要的是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中间停顿下来,就没有后面的成果可言了。

经过研读文献和刻苦攻关,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要注意拓展和扩大这些成果。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所得结果和处理方法,就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我和张广厚完成一项在国际上被认为很有影响和价值的工作,其实,那项工作是我们过去一项工作的继续。我们花费很大心血完成了一篇论文,但是结果并不太好,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后来我们就换了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完成了第二篇论文,结果获得很高评价。

最后,论文的成文环节也非常重要。一篇论文应当做到推理严谨,表达流畅,叙述清晰易懂,形式美好。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从论文初稿到投送发表,至少写3遍,因为每一次改写都是对整个论文的再思考。上世纪70年代,我和张广厚的每篇论文都经过充分讨论,当时他患视网膜炎,不能过多用眼,都是由我执笔写,他说最后的论文看不懂,并不是真的看不懂,而是粗粗一看跟最开始完全不同,因为最后的版本更加严谨,表达也更加流畅了。

在研究生阶段,如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从选题到阅读文献、刻苦攻关、扩大战果再到撰写论文这样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研究生就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同时,再具备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和长期的努力,很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为卓越的科学家。

篇2:杨 乐: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训练链

高等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探究,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提高其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统计学专业, 实践性很强, 传统的只注重学习课本知识的人将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因此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专业特征, 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提高学生收集、处理统计数据、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具有统计专业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基础,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 以导师的研究课题为导向, 从大一到大四, 每个阶段侧重不同方面进行重点训练, 形成全程完整的科研训练链。

一、以导师制为基础, 使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度化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科研能力的提高远比学习一门课程要艰难得多, 每个本科生都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目的是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给予每名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及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培养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因此, 以导师制为基础, 使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度化, 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基本保障。

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高校领导及各级管理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办法, 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管理, 计入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支付适当的劳动报酬, 对表现突出的导师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 学生的科研成果可计入学分, 并给予适当奖励, 使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章可循, 形成风气。

二、以专业课程为载体, 使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理论和方法的承载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共同培养和个体培养两方面, 个体培养需要导师给予学生个别指导, 而共同培养需要所有专业课教师针对所有学生,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作业练习、上机实验和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 使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科研所需具备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从统计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入手, 不同课程侧重点不同。通过《描述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等专业基础课, 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步骤以及数据初步处理和分析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基础》, 教会学生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掌握进行科研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查概论》、《数据采集方法》和《抽样技术》, 让本科生掌握数据搜集的定义、口径范围、方法和途径以及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手段和方法, 并根据教学进度计划, 分阶段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 包括选择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 进行实际调查 (非概率抽样调查和概率抽样调查) , 写调查研究报告, 进行系统的课程内和课程外科研训练;对于《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及应用》、《结构方程》、《数据模型与决策》等专业分析方法类课程, 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组织课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上机试验等手段,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步骤、适用范围和上机操作;进而通过课程论文, 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现实, 筛选和检验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实战培养。

三、以导师的研究课题为导向, 使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

导师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导向, 让本科生参与课题设计、资料搜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 使科研能力的培养有课题目标、现实内容和实际价值, 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导师可分配不同任务, 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大一的学生可参与数据资料的搜集、录入和编码等基础性工作;大二的学生可参与数据的加工整理、软件处理以及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简单解释;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则可参与课题总体设计、分析方法筛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等高层次的科研工作。作为学生团队, 低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基础性工作时, 可请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高层次的工作时, 可选择低年级学生作为助手, 带领低年级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以导师的课题为导向, 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生互动、学学相长的良好科研氛围。

四、从大一到大四, 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科研能力培训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 大学四年需进行“全程训练”, 形成完整的“科研训练链”, 这个训练链的基础和核心是导师制。针对不同年级的统计学专业学生, 需推行不同的导师制模式,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

对大一的学生, 由于还没有专业知识基础, 可指定少数有经验的导师, 以班为单位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基础素质, 如了解科研工作流程、数据录入及编码等基础工作。

大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统计软件基础, 可为每名学生指定一个导师, 而每位导师指导一组学生, 科研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专业素质的养成方面, 主要包括:一是正确认识统计专业的性质、科研的实质以及两者的关系。二是阅读专业文献并做笔记和文献综述。三是查阅统计年鉴, 结合相关课程和软件对年鉴数据进行处理, 合理解释数据处理结果等。四是利用各种调查方法搜集统计资料。在上述工作的指导中, 同时培养一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三的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 导师可引导他们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 或鼓励学生申请其他科研项目, 作高层次的科研训练。对考研的学生, 要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考研专业方向结合起来, 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指导其应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学生参与课题设计, 搜集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料, 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研究,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为考研深造及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对不考研的学生, 要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着重通过指导专业实习、岗位实训等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大四的学生已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导师需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主要通过毕业论文进行全方位的科研训练。学士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必须完成的课业之一, 是对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面检验, 也是对其能否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通过指导毕业论文, 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一是从选题入手,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选择既是社会热点又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论文题目;二是通过开题报告, 训练学生进行文献搜索和综述, 寻找论文切入点, 探求科学的分析方法, 合理构造论文框架;三是通过撰写论文, 训练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搜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等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综合能力,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顾万荣等.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11, 5

[2].刘培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上一篇:嘉宾代表婚礼致辞下一篇:兰桂坊养生休闲项目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