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思维逻辑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训练思维逻辑

看宝宝妈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看宝宝妈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幼儿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

幼儿思维训练就是要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借助一些有组织的、系统的材料,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这个教材,记得当时朋友跟我说:“你家孩子都4岁多了,还不赶紧用用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训练一下孩子的逻辑思维?”,我当时抬头就问:“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是什么?”朋友取笑我无知,看来,我确实是out了。

后来我回家后在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才知道,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是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专门针对幼儿成长的书,它也是杨其铎教授在《四五快读》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杨其铎教授17年的教学研究的精华,最能体现杨其铎教学特色的逻辑思维系统训练套书。本套书是将“壹嘉伊方程”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进行精选、梳理后分为归纳思维、推理思维、判断思维三部分,并将创造思维并入其中,共有四部分。再按照幼儿的年龄,将其分为八册,即:四岁上册,四岁下册,五岁上册,五岁下册,六岁上册,六岁下册,提高(适合6~8岁)上册,提高(适合6~8岁)下册,由易到难,进行阶梯式训练。每本书都是大开本的全彩印刷,每本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贴士和纸质教具代替实物进行训练。低龄幼儿多用贴纸,渐渐进入识图训练,到学前逐步进入文字练习。在愉快的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幼儿逻辑思维训练六岁下》将4种逻辑思维20余种形式由易到难,逐步上升呈阶梯状合理安排于12课中,符合6岁儿童认知心理,适合6岁儿童接受,对基础较好的6岁儿童进行难度加大的逻辑思维训练。

通过与知情人士交流了一下,对《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买了一套来给我家孩子试试,结果真的很神奇,平时孩子不喜欢我叫他学这学那,但是对于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每天孩子吃完晚饭后都拉着孩子他爸一起玩这个,真是难得啊。目前我家孩子已经学习了一个阶段的幼儿逻辑思维训练了,觉得真的挺有效的,孩子最近思维反应真的快了很多哦,对付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绰绰有余了。

第二篇: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杨培庆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遵循“三性”原则:

一、同步性

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切实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而语言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和听说读写同步进行。课文《泥土最珍贵》第二段,根据课后问题,要求学生弄清有儿句话,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全段,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二、四两句:第二句说了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对两个欧洲人怎样?第四句说了几层意思?送行的主人力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就是在进行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训练。最后启发学生在默读全段的基础上认识句与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联系起来的。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可在读课文感知大意时,利用挂图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进境,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在精读课文逐段细究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内容:第一段,抓住

二、三两句体会当时长安街两旁的人多,抓装都”体会到人们的心情,抓住一个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少先队员的表情、动作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然后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等待灵车)第二段,抓住

四、五两句体会人们的悲痛,抓住

六、七句与第八句对比,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然后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望着灵车);第三段,抓住

一、二两句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抓住两个“希望”和两个“站着”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再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看真挚的感情追赶灵车)。最后,根据段落大意指导学生提炼,用词组的形式拟出小标题:第一段,等灵车,第二段,望灵车;第三段,追灵车。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篇章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他们进行变式练习,用词的形式拟小标题,第一段,等待;第二段,哭泣;第三段,追赶。按时间顺序拟小标题:第一段,灵车到来前;第二段,灵车到来时;第三段,灵车过去后。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和指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同步进行,其结果是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得益彰。

二、阶段性 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进行词问训练,并在训练基础上指导学生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这个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动作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稍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很差的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牷鄞驶恪学习表述。课文《坐井观天》中有“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这两个成语,只有帮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成语后才可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凭借学中对“天”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无边无际”是形容天很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看插图2,回答“青蛙坐在哪里?”“它一抬头就看见什么?”并相机解释“看”可以当“观”讲,“观”就是看的意思。这样,“坐井观天”字面上的意思就基本上为学生所理解。再经“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激发学生进一步看图,学生对“坐井观天”的含义便能加深理解。如此凭借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直观手段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是一 种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段的训练。教学中可开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训练,学习分析自然段,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课文《科里亚的木匣》是一篇用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息的发展变化的短文,虽然文字浅显,形象生动,但要学生根据小标题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并非易事,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时空跨度大,既与“埋木匣”不搭边,又与“挖木匣”不挂钩,究竟归并到第一段还是第二段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这一个自然段几句话?(二句)写了哪几层意思?(写了三层意思:一是妈妈、奶奶带着科里亚到喀山去了,二是她们在喀山住了四年,三是科里亚长大了。)这三层意思与“埋木匣”靠得近些还是与“挖木匣”靠得近些?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分析、比较,就不难确定第三自然段的归宿了。在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时,先要以“这一段主要是写科里亚还是妈妈‘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启发学生比较和综合,再指导学生借助小标题归纳各段落大意。

高段阅读教学则以篇章教学为重点,应当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训练,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渡船》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短文,它记叙了一个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一件为人们所熟悉的事情,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互相关心的新型关系。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脉路清晰,结构严谨,细节逼真,语意含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可分四步进行训练:第一步,精心设计重点提问,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提示和启发学生理解文章脉络的提要:1.年轻的妈妈为什么“愁眉不展”,眼里还噙着“泪水”人们的心情怎样?2.渡船靠岸以后,人们又有哪些表现?要弄清第1问,学生须凭借第

二、三两个自然段加以分析;要弄清第2问,须根据第四自然段加以综合;要弄清第3问,须根据最后两个自然段归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深究,就不难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顺应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辨异求同,体会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关心。 第四自然段和第

五、

六、七自然段都是写渡船上的人们纷纷议论,如果引导学生把两处的“议论”对照起来就可清楚地看出它们的不同处和相同点:前者是针对孩子的病情展开的议论,后者是围绕请大夫给孩子看病这个问题展开的议论,但不管是那种议论,都表现了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热心关切。

第三步,适时疏导,适当点拨,从发掘语言因素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第十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这时候,人们才听到船夫人篙一篙下水的声音。渡船已过了河心。”开始,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小段的作用,可先抓装才听到”让学生弄清原先不是竹篙下水没有声音,而是人们纷纷议论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才听到”是因为人们沉默了,而为什么要写“沉默”呢?这就要疏导一下,指点学生回读前一个自然段,体会当时渡船上的人之所以沉默,一是无言以对,二是怕增加了年轻妈妈的担忧,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这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步,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提炼中心思想。文章着重描写了渡船上的人们的语言和动作,以突出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关切,颂扬人们互相关心的社会风尚。因此,可让学生对渡船上的人的语言、动作列表整理,再以“为什么要写这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概括中心思想就可以水到渠成。 实际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划划、圈圈、点点,既通过文字叙述进行抽象思维,又通过操作进行形象思维,其效果更佳。

三、实践性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读懂书到会读书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在进行思维训练,不宜脱离课文作理论上的讲述,而应该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切忌越俎代庖,操之过急。

如在词义教学中,就不要下定义,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或启发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概念。在词语归类时,则应在让学生明确归类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

即使在段篇和教学中也不应由老师包办代替地讲有关知识,而应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一段一段地默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思考。

第三篇: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摘要:高中作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难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作文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利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实现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本文就高中作文的教学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怎样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到作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以逻辑思维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逻辑思维能力到作文教学环节中去。

一、运用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所谓逻辑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几种形式,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的基本过程,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语文作文写作的难点并不在于文中的错别字、以及语法运用得不得当,更多的是表现在逻辑思维方面上的问题。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一些简单的语法问题实际上表现出的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文章的结构问题也都属于逻辑思维方面。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作文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高中的作文教学表现出重文采、轻思想的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兴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作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而高考的指挥棒还严重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采取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实现作文教学众多目标的必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优势。

1、文章立意准确且深刻。

任何文章的核心就是立意,也是作文材料的根本,关系着文章的选材与布局。如宋代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中所说:“公出文数十章,即进士鲍生之作也,命题立意,殆非常人。”可见立意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也一样,立意的准确就是文章好坏的评价标准,立意必须紧贴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首要要求。其次,对于立意的深刻性,要求作文教学能够教会学生透过事物的表现来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全面的看待事物。另外,文章的立意不仅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有原则性的升华,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可靠性。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源自一些问题而产生思想与观点,针对事物总结规律,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运用思维训练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问题,采用新颖的立意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层次与方法来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与看法。

2、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将逻辑思维训练当做是数理化学科的主要任务,但事实上,逻辑思维训练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中。所以,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思维,更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针对一些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形式的教学而言,通过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不同概念进行分析,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说,“路上的风景”这个题目或者主题的作文写作,需要分别分析“路上”与“风景”两个概念的基本意思,再分别将两个概念进行延生。“路上”可以延生为过程或者人生阶段,而“风景”也可以指单纯的自然风光,更可以指人生沿途的事物。运用比喻或者象征意义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以及隐性的事物,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层理论逻辑关系。

3、拥有完整的文章布局。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将材料有序的、有机的组织起来,保证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内部联系的整体过程。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不了机构依据,文章的好坏就在与是否有思维程序与思维成果的体现,从整体上看,文章的机构过程与结构形式要能体现作者的思维程序与成果,不仅有助于思维的条理化,更能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但在写作时,还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大多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前后矛盾,文章缺乏整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找准文章各部分内容与文章整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其基本框架,再进行有序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需要考虑到整篇文章的线索连贯性,教授学生如何掌握文章的布局与顺序,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安排内容,科学的层次来确定顺序。

结语:总的来说,逻辑思维训练运用于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思维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张慧妮.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初探

戎晓若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科学可分为三支:

1、形式逻辑,

2、数理逻辑,

3、辩证逻辑;本文只限于讨论形式逻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取消语法、逻辑学习与对学生进行语法、逻辑知识的概念性考试同样是不足取的,都是走极端的做法。也许有人可以说高中生不必学逻辑知识,但能说高中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倘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所作为?其道理不言而喻。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题《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写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了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做大题小做。再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还可以写成“现在和过去的有着父亲和叔伯那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题目有时相当于判断,这在下面会讲到。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 “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概念。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灯》从五个材料:

1、眼前见到的灯,

2、给我指路的灯,

3、爱尔克的孤灯

4、为恋人点燃的火炬,

5、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授课只讲运用类比推理,其实运用了两种推理:邹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运用归纳推理,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结论;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类比联想,得出“宫妇私齐王”、“朝臣畏齐王”和“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因此,齐王也受到蒙蔽的结论。前者是用妻、妾、客没说实话,我受蒙蔽的归纳推理,后者是用由家庭蒙蔽而到朝廷蒙蔽的类比推理,这是两种推理的套用。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理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和“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第五篇:小学4年级至初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小题

 恐怖的数学黑洞:

任意写一个数,例如35902,数出这个数中的偶数个数、奇数个数及所有数字的个数,就可以得到2(2个偶数)、3(3个奇数)、5(总共5位数),用这3个数字组成下一个数字串235,对235重复上述程序,就会得到

1、

2、3,将数串123再重复进行,仍得123,于是便进入“黑洞”了。

自己随意写一个长一些的数试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宫格:

数独:

上一篇:如何招商引资工作下一篇:人类的老师自荐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