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2024-04-30

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精选8篇)

篇1: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 何义红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因此,在中学信息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新课程为核心的理念,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环境,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采用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讨论、自学和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然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自主、自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希望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证明自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尽管信息技术不作为高考内容,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传授常识性的内容和应考性的技能,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学习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既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挥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说: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他们自己的桥。”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和担当的任务,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师生角色定位。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首先树立为学生“搭台”的意识,进而确立起帮助学生“造桥”的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才能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学会“造桥”,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探索自然规律、探究自然现象,逐渐培养出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已经进入一种新的高效境界。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自身水平提高了,指导学生学习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开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更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手段。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种阅读强调的是摄取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教学重点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筛选阅读信息,整合有效信息,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的基础。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质疑,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情境,使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书本的结论和教师观点提出质疑。()质疑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唤醒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提问,把学生提问当作切入点和抓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探究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法,它可以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以问题的方式转化出来,供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方式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有阅读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讨论是把教学引入深层次、激活学生参与意识的好方法。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在思考和讨论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既能发挥学生的团体精神,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可以各抒己见,质疑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享资源,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共同合作活动的基础上,达到共同提高,营造出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和谐活动氛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非常艰苦的,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漫长而渐变的过程,因此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既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提升的快乐,又会遭遇到探索的困难和停滞不前的挫折。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最大的知识和心理支持,要不断激励学生,指导学生调整心态、控制情绪;避免偏执,克服焦虑;放眼未来,实事求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要帮助学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学生能够不断调整心态,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克服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信心有决心地去开拓自己的学习之路。

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谋划更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序合理地开展教学;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掌握规律,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一定要基础扎实,结构牢靠;为学生“搭桥”设计精致的蓝图,提供优质的材料;为学生“建桥”做好服务,提供保障。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为创造性地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打造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保障。

篇2: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非常高,这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应用好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实践 体会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为适应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年来,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该调节好课堂节奏。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主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课程,本身就具有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强,加上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尚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受到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干扰,或者因时间学习长而走错方向,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调控好课堂节奏,随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比如创作《美丽的山村》这一幅画的时候,教师不是让学生随便去画,而是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创作,不然的话部分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出现把握不住内容而造成“不会画”的现象(我就出现过此情况),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是较快完成的,这时应该安排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而不要让他们空着手“没事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说一定要由学生一个人来完成,相反,而应该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既要有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完成一幅画的创作,又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两者通过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

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精选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四、利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而众所周知,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即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

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事实上在一个大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新教材它扩大了评价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是用意深刻!

苏霍拇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更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通过实践,使我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3: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一、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是教师凭借数学教学目标利用教材固有的认知、情感和思想因素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从而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认知的矛盾或冲突,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为此,教师备课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注意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即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架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阶梯。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认知前提,恰当提供新知识的认识和能力背景,尽可能增加显示新旧知识矛盾的“透明度”,激活学生思维,形成数学活动氛围。

二、合作探索

探索过程着眼于通过“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变消极听课为积极求知,使全体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发现、创造的过程,归纳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新授课中的研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尝试讨论。讨论与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操作、尝试所得,体验优势互补、知识互补的乐趣。(2)反馈调控。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并及时捕捉多种多样的反馈信息,调控学生思维。

三、评价点拨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全班讨论,教师及时反馈,抓住时机恰当精讲,抽象概括,释疑问难,使学生的认识产生飞跃。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进入全班研讨阶段。此时学生状态万端:有希望自己的结论得到认可的,有希望释疑解难、指点迷津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键之处在于教师的拨正和点化。

(1)拨正。即教师就题论题,释疑解难。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及得出的结果时,有正确的、完善的,也有近似正确、不够完善的,还有带有一定错误倾向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研讨,并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科学严谨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正确的概念。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有学生总结道:在比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而他忽略了“0”这个特殊数字。此时,教师可以这样拨正:出示12∶6=(12×2)∶(6×2)=2,12∶6=(12÷0.5)∶(6÷0.5)=2,12∶6=(12×0)∶(6×0)=?此过程可使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0”,从而完善了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明白了正确的原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零除外),比值不变。

(2)点化。即借题发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模糊点、易错点精讲,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系统地向学生展开,使学生真正明理。例如,教学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在准备题后出示例1: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两步应用题,准确找出中间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后,明确这道题要先求“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再求“还剩多少个”。之后,请学生比较例题与准备题的异同点。教师可帮助学生找到它们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解一道应用题,看最后要求的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题目中是否已直接告诉,若两个条件都已知,那就用一步计算;如果其中有一个条件未直接告诉,至少要用两步计算,这未直接告诉的条件即为中间问题。这样,通过应用题分析思路的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来分析问题,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引向实践

指教师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扩展延伸,引向学生的生活实践。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因此,课后作业应着眼于把课堂知识引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比如,如果你是家庭财务主管,现有一万元现款暂时闲置,你打算怎样安排这笔资金?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后,有的到银行查询有关利率情况,有的向父母请教国家债券的问题等,平时不关心的问题现在成了交谈的热点。在这一活动中,要求学生既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的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篇4:搭建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舞台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激發策略;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93-1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是作为学习者,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同样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些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做主学什么、怎样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将为学生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提供有力保障,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注意引发兴趣

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讲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趣。最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钻研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备课时,教师要善于设置带有诱导性的悬念,联系实际提问题揭矛盾,创设新颖的求知情境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促其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例如:教学“1~4的乘法口诀”一课,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即:学生任意说出相同的一位数连加,个数不超过9,老师马上说出结果,并由学生加以验证,老师为什么能够又快又准地说出得数呢?教师创设的求知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奥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了愉快的学习心态。

数学课本的内容,有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要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可让学生用米尺量桌面的长度,问学生桌面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量的结果是一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诸如:设置生活情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再如设置愉快情景,既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能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享受,进而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增加实践活动

经验证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对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启发引导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且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在形体知识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剪、拼、摆等实际操作;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踊跃参与。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积极设疑问难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思想活跃,学习主动。对学生质疑,教师要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不切实际的错误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授课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等设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尽可能地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质疑方法。引导他们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易混知识的关键处,分析推理的概括处和知识应用思维的发散处质疑问难。小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旺盛,教师应巧借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探索精神,通过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否定,把学生从束缚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由“不敢问”到“敢问”,直至做到“会问”、“善问”。

例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起初课堂上还是鸦雀无声,后经进一步鼓励:“谁能提出问题,说明谁把书上知识看懂了,一会儿到操场实地测量时就可以先让他动手测量。”话音刚落,平时不愿提问题的学生也纷纷举手,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测量时,为什么要插上标杆?”“为什么要先测定一条直线?”等等。这样,学生也就慢慢有了提问的热情,渐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学生有了不断质疑、解决,才有创新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才会不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掌握点拨指导

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知识面和思维的制约,有时会走人极端,偏离问题的本质。教师虽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学生碰壁而回,陷入思维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某些方面的启发、指导、引导学生重新认知,重新梳理知识,以便起到端正方向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多数问题的解决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如果教师在授课中采用一题例,就事论事,那么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死记硬背,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如果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策略,就能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篇5: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习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更为自主学习的实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就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意义、条件、途径和方式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而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活动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构建一种有效支持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并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新一轮的教育的巨大改变,在这种巨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自主学习的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对“自主学习”内涵的理解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也即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定计划,自定节奏,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应该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通常情况下,自主学习是以外显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出现,但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自学。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对学习的各方面或者学习的整个过程主动作出调节和控制,它具有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自主学习的对象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监控对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反复、耐心、详密、周到的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和恒心等的历练,激发学生对学习投入的情感,并保持持久性和相当的自控力。

衡量自主学习的指标有三个:学习目标的建立、学习方法的把握和学习评价的实现。自主学习者可分为高自主学习者和低自主学习者两类,高自主学习者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知道怎样通过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能够长期评价和量规自己的学习成就;低自主学习者难以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难以把握学习方法和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自我识别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组织规划能力、自我培养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我反省调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性措施和立国第一要务,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质量的竞争必将成为新世纪各国竞争的焦点。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他更多的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中共中心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成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只有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转变为自主活动时,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人的发展,同时,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取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从而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不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而个性的发展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治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与交流以完成学习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资源媒体和工具,如光盘、因特网等,光盘的容量之

大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爱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多种学习策略的实施提供条件,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学习,而是主动和个性化的学习,它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以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决策。同时它需要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与协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围。Internet网络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要成为一种交流中介,让它能够为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提供机会,以便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使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有提高,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对学校、教师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召集人和观众,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寻者、策划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精通本学科知识和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进展的先行者、倡导者和学习者;当然,教师不能把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只简单的当成寻找教学素材的来源,也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教学用具及其工具性伸延,而应把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受中的纸和笔,并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生成、转化、扩展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建构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转变教学观和学习观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互动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媒体的刺激、超文本特性及网络传递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以及师生互动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演示型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演示的模式。教师在课前采用Authouware、Powerpoint、Flash等工具制成课件,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逐步展示,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将微观过程和实验进行模拟,使本来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和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类模式一般主题明确,条理清楚,内容详尽,重难点突出,而且节奏也较易控制,在现在实际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

2.自主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严格地讲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软件,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爱好和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实质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答应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只作为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在这里充当主持人、召集人和观众的角色。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这种模式目前在高中各学科的实际教学中还是极少数的,处于探索阶段,是教学模式的高级形态,也是今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方向。在现在的高中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组织引导学生到网上寻找一些所需的资料和内容,其实这种初始阶段的各种尝试,势必会引起更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自主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所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的表现能力及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的特点,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高中学习成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

监控学习过程实施多元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及指导者的作用,以促进学生自由、独立的学习。而学生则需改变以往依靠教师学习的方式,主动的监控学习过程,即使反思,合理调整原定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同时,改变评价手段,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从我国目前教育状况来看,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考试的分数,学生更多地依靠于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满足于机械的学习方式。

有研究指出学生使用最多的学习策略为复述与记忆复习两种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探索和建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把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重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过程、教育人格方面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造性、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评价。只有如此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氛围。

篇6: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2012年,我校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与理论准备,开始了<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课题组成员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积极地进行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汇报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一)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计算机网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势在必行。我校增加投资,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开通了宽带网;完善了网络教室;购买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力争建立起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题组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在课题立项前后分别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教师;再则就是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课题组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实施管理意见》等规章制度,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目前学校为课题组成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房,以利大家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学校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的工作考核、评职、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之一;

(1)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建立个人主页发布在学校服务器上。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3)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2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CAI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用powerPoint操作平台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获奖,我校有1位老师的录像课参赛。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总之,通过两年多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趋势

根据孟校长提出的学校近三年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把董小建设成“书香校园、数字校园、艺术名园、成长乐园与生命家园”,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新董小、践行新教育、再创新辉煌,”的口号。坚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目标。

目前,学校广大教师继续发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心无旁骛、一心上进”的优良作风,弘扬学校团队精神,使敬业爱生、积极进取、勤勉负责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志向和决心争做一流名师,打造董小品牌,全面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梦想,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内涵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我校在该课题研究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学校一到六年级已经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办公室及专用教室均配有计算机设备,以及有线宽带。目前,学校已有高标准的学生机房,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园网、专题网、资源网;教师、学生拥有自己的网页平台。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校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每年两次的“我的课件最精彩”活动、“语文网络课例”竞赛的系列活动等等,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还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它的这些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这样的语文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条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程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2、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影响程度;(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②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联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作文。

3、研究方法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1)建设课题研究的硬件设备,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培训。

(2)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采用“文献法”搜索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排除干扰,选择有用信息,经过筛选,为师生所用。

(3)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一些现代化的活动教室,开设相关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网络作文课及语文实践课,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每周做到在网络教室上一节语文课,做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4)借助市、区级资源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阅读的兴趣。并结合学校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网络作文、阅读节、语文社团、信息技术社团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结合学校的资源库自主建站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供阅读和作文的平台。

(6)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在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进程中,我校更新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着重进行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跨越式发展资源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百花园内可谓异常艳丽,硕果累累。课题实验促进了我们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深度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无疑是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校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制作课件,促进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虽然可以反映比较广阔的内容,但是儿童看到的都是静止的形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有时难以突出。因此,儿童很难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而利用电影、电视、幻灯等信息技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课活动,引导教师学会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激活学生思维、想象,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2014年6月,我校王翠珍获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2、改变习作模式,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素材小屋”。由于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时就不知该写什么,怎样下笔,尤其是不知怎样把文章写真实、具体。所以,在“素材小屋”中根据习作的要求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媒体系统。学生可以根据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结合自己的选材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例如,指导学生习作《精彩的运动会》,那么“素材小屋”中就可提供此次运动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学生可以自由、反复点击所选的对象进行观看甚至定格,从中获取丰富详实的习作素材。在学生用语言表达之时,借助录像等媒体对关键画面进行慢镜播放,精彩的片断进行反复播放,最精彩的瞬间再来个定格,就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在一次次反复品评,同学老师之间互动修正语言中,得到了锤炼语言的训练。

3、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网络平台,调动内在的学习需求。学校网站建立了“学生家园”、“董小论坛”、“班级博客’等专题网页,突出个性化、开放性,成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的最有效的舞台之一。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到自己撰写的“网络作文”,精心编绘的“语文课堂资料”,可以聆听到来自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在展示专栏中展出,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故事会、歌舞会、经典诵读会、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每个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我们多次开展了学生语文课件比赛、语文小报制作等比赛。在活动中,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在比赛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电脑知识。建设丰富而有趣的网络平台,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4、创立了网络环境下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堂上由老师提供活动背景信息,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阅读相关信息和有关网页,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需要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相互配合,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仍然处于一种 “曲已终,而意犹存”的情绪当中。老师抓住契机抛出了话题:“有人提议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看法如何?”要求展开辩论。学生借助网络上的资料来作为自己辩答的依据。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第二节课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投反对票,以耗费资金大,不利经济建设为由阐述观点,并出示了下载的网上资料(当年建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作为自己的论据;有的则举双手赞成,他们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列举了从网上查到的旅游景点收入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有的则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留下遗址才能“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主张而持反对意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为反驳依据。参与争议的同学,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样的思辩过程升华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多媒体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具备各方面的信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对于网络这一新事物接受起来相当快,但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挖掘的深度不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

建议:

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阅读教学信息,为阅读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学生自己所写的有关作品可以上传,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就语文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划分知识点,并实现超链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

一年级下册《识字8》

一、设计意图:

(一)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识字教学为主体,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识字教学并非简单承担识字任务。在本课的识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读10个生字,还应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认识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以点带面,合作交流。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识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

三、课前准备:谚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找找,认认:请小朋友找找要学的生字中,哪几个你已经认识了,轻轻地读一读,认一认。(出示10个生字)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么认识的?

3、全班展示:当小老师领读自己已认识的生字。

(二)趣读谚语:

1、出示导语:“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通过拼音自读。

2、自由选读:每小组放有五张不同的谚语卡片,小朋友可自由选择一张朗读。

3、组内互读:将手里的谚语卡片认认真真地读给组里小朋友听。

4、连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并用心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那几个字。

5、再认生字: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再次认读10个生字。当学生认为自己都会读了,让他们在纸上画个月亮奖励自己。

6、检查认读:多媒体展示,将生字放大单个读,放在句中读,个别读,集体读。

(三)导学第一句:

1、为画配句:搜集学生刚才奖励自己的月亮图,并展示作品: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请学生分别为这两幅图配上句子。“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2、字词学习:

娥眉月——多媒体展示夜空下一弯娥眉月,看看图,说说娥眉月什么样,看到这样一弯新月,你知道大概是什么日子?朗读。“眉”扩展词汇——“眉心、眉毛、眉头、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其中“愁眉苦脸、眉开眼笑”两个词语用“演一演、猜一猜”的方式认读。

月团圆——多媒体展示月儿慢慢变化过程,说说看到一轮圆月,你知道大概什么日子。

3、朗读句子:男女分读。

[“娥眉月”一词的教学是独具匠心的,通过画一画,为图配上一句话的方式,让生活体验与学习相联系。根据学生画的弯弯的月亮,配上“初三初四娥眉月”,很直观地理解了“娥眉月”。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形状的月亮,正是月儿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通过画图画,配谚语,让学生在轻松中得以感悟。]

(四)质疑第二句:

1、仔细读读第2句,提提不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全体交流,互学互教。

A、北斗:请知道北斗星的小朋友来介绍,并提供多媒体课件:有关北斗星的辅助资料。

B、朝看太阳辨西东:早晨,当你看见太阳升起,面对初升的太阳,你知道是哪个方向?

C、夜望北斗知北南:夜晚,抬头看见北斗星,你知道面对北斗是哪个方向?

3、朗读。

(五)互学后三句:

1、小结:生活中常见太阳、星星、月亮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只要你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

(1)把自己知道哪句话的意思告诉大家。(2)请教组内同学或老师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汇报得特别优秀的小组奖励他们朗读这句话。

[教师导学第一句,通过质疑扶学第二句,后三句则采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的办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次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通过互补,交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巩固生字:

1、游戏:

(1)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

(2)辨认兄弟:“蝴”“湖”、“扫”“归”、“寒”“赛”(多媒体制成卡通人物形式出现)

(3)字谜:图画出现一件衣服,一把剪刀(猜一个字)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多次巩固,由生到熟,让学生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将生字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拿出来认读,做到生字搬了家也认识。通过“辨认兄弟”游戏,让学生找到汉字的共同点和不同处,通过发现比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能力。]

2、对子歌形式朗读。

3、写字指导。

(七)揭题:

1、揭题:我们读的这5句话,叫谚语,谚语在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呢!

2、拓展二句:燕子低飞要下雨。星星满天空,明朝太阳红。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谚语除了今天学到的这5句,还有许多其它内 容的谚语,课外搜集谚语,交流。

[课堂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再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作业:

1、积累背诵文中谚语。

篇7: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须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3)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4)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篇8: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一、更新观念, 精心备课

目前,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中, 只考虑自己教什么, 怎么教。即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形成一篇教学设计。这样的备课可以说是为完成任务式的备课。

那么, 怎么才能真正改变这一教学方式呢?备课前应先认真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结构脉络, 然后每一课认真研读, 努力吃透教材, 力求理解编者意图, 知道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的联系, 是否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 对于学生已学会了什么, 对于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各能力层次的学生所占比例等等。如笔者

听到一节公开课, 教学内容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2013版中的第22课《初识Word》, 教师在课堂上花了30分钟的时间来讲授如何启动Word软件, 了解Word软件的窗口组成, 保存Word文档, 学习输入单个文字, 退出Word。光是启动、退出的方法就设计讲授了很多种。其实, 启动Word软件可以与启动“画图”或“记事本”程序的方法相似, “Word软件窗口组成”可以与“我的电脑”窗口或“记事本”窗口比较不同, “保存文档”与“保存画图”相似。这样的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比较, 从而通过知识的迁移来完成。

二、重视教材, 高于教材

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教材设计者的智慧。我们不能矫枉过正, 不能因为活用教材而放弃教材。好多老师在课堂上也安排了学生自学教材, 但往往这样的自学是非自愿的, 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令, 从而使自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 应该让学生在自学前以任务驱动或设置问题, 让学生展开猜想或讨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欲望到书本中寻求答案。对于所设置的问题, 教师应适当提高自学难度, 让学生有“跳一跳, 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而不是让学生到书本中一眼就能看到答案或不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在第5课《画正多边形》时, 教材中的实例是画正六边形, 学生自学时很容易发现教材中画正六边形的公式, 而教者在本环节中设计的任务是完成画正五边形, 这样就提高了自学难度, 需要进一步思考或讨论才能得出答案,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空间,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研究的能力, 并在研讨中强调了本课重点, 从而对画正多边形的格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精讲多练, 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每节课只有40分钟, 老师讲得多, 学生就练得少。从教学内容角度看, 就是应思考讲什么, 什么可以不讲, 怎么讲才能简洁易懂, 为什么这么讲,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讲。从教学语言角度看, 就是要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实际能力入手, 即如果我这样问, 学生能不能听得懂, 要不要换个说法。学生多练,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明白练什么, 怎么练, 还有没有更好的练习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采用多种练习方式, 寓教于乐, 避免机械重复。可以采用游戏、小组竞赛、闯关等方式来进行巩固练习。如:用玩“纸牌游戏”和“扫雷”游戏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鼠标操作能力;用“打飞机”的游戏来训练学生的指法等。另外, 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学生知道, 遇到困难时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研究, 即1+1>2。就是两个人的知识 (创意或方法) 相互讨论交流之后, 每人都会得到比之前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充分地合作交流, 让思维进行碰撞, 产生智慧的火花,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技术优势, 翻转课堂

机遇与挑战并存, 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的方法, 但这也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教学要求。翻转课堂离不开微视频的支持, 这就要求老师借用科技手段创建教学视频。纵观目前网络上的教学微视频, 大多以屏幕录制辅以教师图像、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片段等为主。笔者认为, 这样的视频在技术上还不成熟, 比如灯光、画面、声音等。另外, 教师个人的素养 (形象、普通话、教学语言、教学设计能力) 也存在差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生动活泼的画面配以音效的动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很大的作用, 而对于目前的微视频距离学生的观看兴趣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 制作出精美、形象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微视频作品来推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下一篇:幼儿消防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