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2024-04-16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通用12篇)

篇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日食和月食》(新教科修订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杭州市文渊小学 徐金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②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③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②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③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④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⑤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日食的成因和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地球仪,乒乓球 便携式幻灯机、三球仪、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

学生准备:小弹珠、半球面地球仪、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播放日食和月食的动画。(动画片《海尔兄弟》“河神遮住太阳”片段和《宝莲灯》片段中关于“天狗吃月亮”的片段。)

2、提问:刚才大家在动画片中都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 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他们是怎么认为的?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3、提问:你认为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日食和月食”)

二、新知探索

1、对日食发生的过程和特点作出假设

1、提问:刚才好多同学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提出了好多假设,到底谁的观点比较科学呢?要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我们最好怎样啊?对了,我们最好先观察到这种现象。大家亲眼看到过日食和月食这种天文现

象吗?那么你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这种天文现象的?对,我们很少亲眼看到过,只是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络一些媒体间接的了解了一下。现在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北部曾经发生一次非常壮观的日全食,你们想看看吗?好,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这次美丽而又壮观的日全食全景。请大家根据这段录像观察日食发生时有哪些特点?(播放录像)

2、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似乎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4)推测挡光的物体应该是月球。

3、提问:作出进一步推测: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2、分组模拟日食的发生验证假设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告诉大家这种实验我们可以称为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怎么设计呢?

3、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三球的距离应怎样来模拟?(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5)观察时我们应处在什么位置?

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半球面地球仪代表地球,一生手持小弹珠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小弹珠绕半球面地球仪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会看不见太阳。

请大家模拟出发生日食时的场景。

5、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模拟演示天体的运动。要求:

当你认为发生日食时就停止运动。(情境设置: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扮演太阳的同学用幻灯机对扮演地球、月球的同学打光。)

学生分别带上模型上讲台演示。

6、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5)日食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3、复述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并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播放日食成因的录像以验证学生的推测。

3、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四、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出示月食成因示意图。

6、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7、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五、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对于日食和月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模拟场景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发生日食和月食的位置,思考:

边模拟边提问:月球围绕地球一圈,是多长时间?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日食和月食了吗?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

3、出示我国未来八年(2008-2015)能观察到的月食和日食情况表(表略)和2009年7月22日的将要发生地日全食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上述表格得出结论: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天文现象,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

教师利用三球仪,幻灯机,地球仪,排球和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汇报情况作进一步完善。

并让学生了解全食、偏食、环食;了解月食为什么不可能发生环食。以及今年能观察到得一次日全食。

五、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学生画的日食示意图)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 地球

月球

太阳

(学生画的月食示意图)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

月球 地球 太阳

六、教学设计意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篇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课题:《杠杆的研究》

授课教师: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 叶军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上《科学》中《机械和工具》单元的第3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研究了打开油漆桶的杠杆和打开饮料瓶的杠杆,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作用,但对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的认识并不清晰。学生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以及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重点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本课面对五下学生施教,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深化,力求体现一种“实验――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渗透科学实证思想,努力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有所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教学重点:发现并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教学难点: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方座支架、撬板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跷跷板激趣。

2、揭题。

二、状态感知

1、教师演示实验。

2、学生观察、分析。

3、初步结论:右边的格数 > 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

三、验证结论

1、学生实验验证活动。

2、活动汇报。

3、分析实验数据:(1)、“撬起来”的数据;(2)、“平衡”的数据;

(3)、“撬不起来”的数据;

4、得出结论。

四、拓展延伸

1、杠杆省力规律应用。试教体会

在市县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多次的试教与磨课,感触颇深:

1、上科学课难,要真正上好科学课更难。难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难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难在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一次磨课一次进步。每次试教前,总感觉这次试教应该是一节比较理想的课。但试教下来,通过自己的静心反思和体会,通过听课教师的诘责与分析,总觉自己在教学预设时考虑欠缺周全,总觉有生成缺乏灵活机智的处理手段。“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预示着下一次成功的机率将会更大。

3、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一节课将带给学生一点什么。六上的教材,放在五下的学生施教,从教材难度上来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通过一节课,学生是否有发展了。通过几轮的试教,使我从教师教的重心立场逐步转向到更多关注学生学的立场。

4、对教材的处理。起初,受教参建议的束缚,两个学生活动和10个小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总很难以满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根据教参收集数据的方法,在课堂上个别小组通过实验后总是提出平衡了(如左边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和撬不起(如左边第1格挂7个钩码,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的情况是不是省力?显然,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计。如果老师直接肯定它们也省力,对学生来讲是简单的处理,学生难以信服,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忽略吧,学生已经发现了,回避不是问题,怎么办?由此,动起了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在实验中把所有的情况都显露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只要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省力的道理。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吧。

个人简介

篇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就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来看,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基本实现, 而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却比较难以实现, 因为每一名学生在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都是不同的, 每一个孩子知情意行都是不一样的。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 教室里的学生一般的学习情况成正泰分布特点, 即中间大, 两头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思考的对象是以班级里中间层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 对于两头孩子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头的孩子会觉得教师的课堂简单、无趣。后面的孩子则不知所云, 觉得课堂索然无味, 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源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没有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个体差异的含义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 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的差异是指心理生理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对教学过程华美的预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设计出适合每一名孩子的科学素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科学课堂, 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更是每一位科学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三、个体差异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对于3~6年的学生来说, 学习科学时的个体差异现象则表现在课堂注意力持久性差异, 实验探究时动手能力差异, 记录能力的差异, 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差异。

课堂注意力持久性差异, 笔者通过对六年级学生的持续观察发现, 一个班级中, 总会存在3~5左右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坚持, 一不小心, 就会发现这批孩子转移注意力:或与周围人说话, 或者自己一个人出神发呆, 或者是低头做小动作。这不是说这些孩子故意不想听课, 而是天生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而有的学生则是不管老师讲的是否听懂, 始终都能保持全神贯注的注意力, 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

实验探究时动手能力差异, 这种现象在六年级学生里表现的特别明显, 有的学生设计实验时, 思路清晰, 条理清楚, 一旦动手实验了, 仅仅是处于旁观的角色。或者是在动手操作时, 连一个结都不会打, 一个固定螺丝不会拧。而有的学生则是动作干脆迅速完成实验, 获得结果。

记录能力的差异, 尤其是需要对现象进行描述的观察实验, 有的学生能很快的明白记录纸的结构, 把重点和要点很准确的记录, 而有的学生则是无所事事, 记录单总是空白一大片。

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 有的学生上台交流时, 能完整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而有的同学则是把记录纸一放, 上台就紧张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 或者就是捡一句话当中的重要部分表达, 而不是完整连贯的表达。

学生的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应该考虑进去, 使课堂的40分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 人人都有所收获, 人人都能获得增量, 培养能力。

四、基于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设计例举

1. 做足充分的课前调查, 了解全体学生的前概念

在新课之前, 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或多或少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概念原型。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原有基础是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 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 是非常比要的。例如, 曾经听到有位科学老师在对《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说课时, 提到的对学生的课前调查。

问题1:什么是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 接触面发生摩擦。

学生回答中, 能提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占95%;提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碰撞/相撞/撞击”等占45%;提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移动/滑动/摩动/互擦”等占34%。

问题2: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情况 (现象) 存在摩擦吗?

能正确举例的占79.7%。举例内容集中为:穿衣、梳头等产生静电时、擦橡皮时、洗手、洗衣服、闪电产生、刹车等。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部分已经能正确举例, 但是对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 这个词不能很好的进行描述。因此仅从一个学生们熟悉的例子来引出概念, 学生们原有的错误认识“碰撞”仍然存在, 一部分学生认知水平依然在原点。

根据这份课前的调查统计,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会有的放矢。在讲授什么是“摩擦”这个概念之后, 除了常规的思路之外, 特别的还设计里碰撞、相撞、撞击等图片来与正确的相对运动这样的对比图片, 来帮助学生分辨清楚摩擦的概念。

2. 课堂导入设计简洁生动, 激起全员积极思维

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说, 一般性的导入都能起到收心, 激发学生欲望的作用, 而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来说, 刚刚从课间兴奋状态回到上课的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激起兴趣刺激, 因此课堂导入应该生动简洁, 能激起全员积极思维, 切不可导入部分呆板、老套。

比如, 在教授《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这一课时, 因为这一课的重点是理解反冲力的特点, 而气球是是帮助学生理解反冲力的有效材料。于是在课的一开始, 老师就拿出一个气球, 将其吹大, 然后手放开, 气球在教室乱飞。学生看到老师在玩气球, 马上就兴奋得不得了, 哄堂大笑。待笑声结束之后, 老师平静的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说:“气球飞了”。教师又问:“气球为什么会飞?而又是靠什么力飞呢?”学生顿时安静下来, 教师接着进入正题。

这样的课堂导入, 以强烈的刺激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管是注意力水平高的学生, 还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的都能很好的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又紧扣教学内容, 可以迅速的突破教学难点, 可谓一举两得。

3. 课堂探究活动分组恰当, 关注全体学生

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但是对于小组的分组却采用随机的、依据座位、学号或者学生身高来分组。小组人数的确定也往往是根据实验室桌子的数量以及班级人数而确定的。小组人数一般4~6人。这样的分组方法势必会出现小组人员素质的差异以及在某些实验时小组人数过多,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出现动手能力强的起着主导的作用, 动手能力弱的则是袖手旁观的状态。

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依据教学的内容, 设计合理的小组分工, 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别、能力差别、性格差异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小组人员的确定。在人数的确定中, 应该根据实际探究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 对于较复杂的实验探究可以设置操作人员2名、记录人员1名。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则应该采用双人组、甚至单人小组的形式, 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独立自主的实验和对现象进行记录。进而汇总在小组的记录单上, 获得最终的小组集体成果。而不是所有的课堂实验探究, 都以一成不变的四人、六人小组进行。

例如, 在教授《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 课前, 教师布置每一位学生准备一节5号电池, 导线和小灯泡则是由学生学具袋中的材料提供。这就保证了课堂实验时每一位学生都有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这个点亮小灯泡的实验, 通常的做法是4人小组一套实验材料, 4人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马上将材料占位己用, 并在努力的点亮小灯泡, 而能力较弱的同学则是旁观者的角色, 只能看着同伴点亮小灯泡。对于注意力水平不够的同学来说, 可能会马上思想开小差, 会觉得反正有人在做了, 我就不需要做了, 等他点亮了, 我再来看一下就好了。而每人手里一套实验材料, 则人人需要动手点亮小灯泡, 我再也不能依靠别人的成果来完成任务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因此得到锻炼。

4. 课堂反馈形式丰富多样, 充分满足不同需求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肯定会出现出乎教师设计之外的学生回答和表现。这些问题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 有时会让你大吃一惊。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迸发出奇思妙想。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心理反应, 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来化解这样的意外。而在处理这些意外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这些意外的回答, 应顺势引导, 坚决不能避而不谈, 甚至诋毁、生气。

学生把探究活动当成了游戏, 并乐在其中, 这是每个科学老师的愿望, 但是游戏又不等同于探究, 因为探究有着严密的结构性和目的性。案例中, 教师面对学生的突发情况, 以不伤害学生的心理为前提, 巧妙的进行化解。这正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结果, 既保护了较弱孩子的偏移行为, 保护了他们的学习好奇心和探究乐趣, 又把科学探究引向正确的道理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的导入, 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堂反馈和课堂评价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一刀切地对待学生, 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的保证, 是教师掌控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只有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 才能保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才能保证每一位孩子都公平接受科学教育,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亮.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小学科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邓泽华, 戴素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瞿晓峰.深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践行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东.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4:科学课课堂记录评比的策划与启示

课堂记录是对听课内容的巩固,也是进行复习的工具。曾有研究表明,听课后马上测试,学生一般能记住讲课内容的一半,48小时后测试,则只能记住其中的20%。如果在听课的同时把教师所讲的和自己发现的知识及时记录下来,则恰恰可以弥补课后容易遗忘的不足。小学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探究的内容多,要想全部记住绝非易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记录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效率,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个学期,我们都开展一次小学科学课堂记录评比的活动。通过课堂记录的评比,既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良好记录方法和记录习惯的机会,又促进全体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达到 “以展示促规范,用评比求提高”的目的。

一、课堂记录评比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的课堂记录包括对实验现象、课堂发现、疑难问题及重点知识等四大方面进行记录。在学习过程中,课堂记录可以有效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态度,对课堂记录进行评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但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记录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展。

第一步:进行记录方法的指导

课堂记录在小学阶段常常不被人所重视,这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有关。其实,小学科学的记录方法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地去开展。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记录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注”

旁注,顾名思义就是从旁边注入。科学课中小学生的“旁注”到底需要注些什么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科学探究通常要经历五个步骤:(1)通过翔实的观察提出问题;(2)参考有关资料对问题提出可能的假设;(3)制订计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来验证假设;(4)实施实验;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个环节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旁注”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来。

2.用符号法记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符号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等。如用“~~~~~”表示科学探究的重点,用“____”表示重要的科学知识,用“?”表示还存在的疑惑。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始终要一致。如地球的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对于这些重要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用“____”画出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来。

3.培养规范填写实验记录单的能力

实验记录单是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内容。规范记录方法、提高记录水平在科学课中是非常重要的。记录有方法,记录无定法。如在探究石块和泡沫块在水中受到浮力和重力时,就可以通过画图形式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下来。

4.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去理解、去运用。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也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获得的知识,也要鼓励学生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缜密,逻辑才能愈加清晰。

第二步: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培根说过:“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取丝;而应该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通过定期检查和个别抽查的方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记录过于详细

有些学生课堂记录过于详细,导致来不及记录,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所以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教师要适当放缓上课的节奏,并注意引导学生用简要的几个字记录实验中的发现,用做记号的方法记录每一课的重点。切不可出现照抄教师板书的记录方法,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2.记录位置随意混乱

有些学生记录时不分位置,不看问题,教材中哪里有空白就记录在哪里,这种记录方式导致教材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记录的发现不能一一对应,时间久了,回过头来复习,学生往往找到了问题,却忘记了自己当初把课堂中的发现记在哪里,这样随意的记录方法不利于提高复习的效率。

3.记录习惯不够严谨

有个别调皮的学生会借记课堂记录的时候在课本上画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这个尤其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些行为的出现,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认真参与探究的体现。需要我们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引导或者上课结束后通过检查其课堂记录的方法进行监督,促使其及时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第三步:开展课堂记录的评比

待全部新课上完之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优秀课堂记录的评比。评比的标准主要看记录是否完整、方法是否灵活、书写是否工整等三个方面。评比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先进行自我评价,请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进行课堂记录的,这样的记录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缺点、记录中遇到什么困难、下学期该如何改进等等;再进行组内互评,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根据原先的实验小组进行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互评。由于是同一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往往研究的内容相同,评比的内容也就相同,学生操作起来也就比较容易。通过组内互评,彼此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别人记录的优点和自己记录时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的评比方法,有利于激发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增进小组内同学间的凝聚力。然后再进行教师点评,教师在小组初评的基础上将各组同学进行横向对比,评比出课堂记录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小组。通过评比,可以从中发现哪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有问题。最后进行班内展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课堂记录在班内进行展出,如采用PPT的形式、拍成照片张贴在墙上展出的形式等。通过课堂记录的评比,既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良好记录方法和记录习惯的机会,又促进全体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课堂记录评比的反思

自实施课堂记录评比以来,确有不少成功之处,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录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毅力提高了……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导致课堂记录不够全面,更多的是采用画线或者做记号的方式去记录,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实验中的发现,但由于美术的基础不够扎实,往往在画图时画得不够全面,美术的素养亟待提高。虽然科学课不是美术课,但对画图工具的选择,科学课中如何规范画图,科学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

3.部分学生记录时比较随意,记录时并没有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相应问题的下面,而是哪里有空白就记录在哪里,这样的记录不利于复习与回顾。为方便回顾和复习知识,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规范记录,充分发挥课堂记录在学习中的作用。

总之,小学生学会记课堂记录其实就是一种学法指导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的将来打基础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基础才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记录的习惯。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中心小学 318020

篇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教研〔2010〕11号

各镇小学,市直各小学:

为进一步将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推向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经研究,举办我市小学科学教学课件评比,具体评比要求如下:

一、参评作品范围及作品提交时间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教师征集优秀小学科学教学电子课件。各校在认真发动布置的基础上,报送优秀的科学教学课件不少于一个。同一参评者作品数量不限。

所有参评作品统一报教研室陈其淦老师处(yzcqg@163.com)。本次课件评比截止时间为2010年6月10日。逾期不予评奖。

二、参评作品要求

1.所有作品应为未正式出版或评奖,且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如引用他人作品须注明;操作便捷,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2.参评作品应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有较好的通用性。3.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内容全面,并以课为单位,阐述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参评作品最好具有相关的课程扩充参考内容。例如,配备必要的习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讨论题、思考题等)。5.参评作品主要由参评课件(含源文件资料)、课件制作说明和教学设计三部分组成。

源文件资料包括该课件的制作源文件、所使用的各类素材资料等。

课件制作说明请简要介绍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并附列所使用的主要素材的信息及来源。

6.文件格式应为常见的格式,如有其他格式需提供能统一播放的软件。网络课件应为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或脚本程序。

7.课件需以压缩包形式提交,保证无病毒,且运行良好。

三、评审与奖项设置

本次评选将根据参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获奖作品将作为我市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供所有科学教师观摩学习使用。

篇6: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一等奖:秦保亭 刘长青 张桂秀 李先松 殷奎忠 武广磊

二等奖:李凤娟 宫志花 徐同顺 宿万军 王成文 郝三强

三等奖:

篇7: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武台中心校

咸维清

我非常有幸在2011年10月7日至2011年10月9日在临沂沂水县参加学习了科学课的学习,我在期间共学习了小学几位优秀教师的课。这些优秀教师文采卓越,各有千秋,让我受益匪浅,更主要的是让我感到自身的不足,更确定了我自己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让我对科学这一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发现的精彩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导入过程,注重一个“奇”字。

在新授课的导入上,我认为一个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跟你去学习探究,是一节课的关键,在学习中一个老师用小魔术的方式和学生互动,即缓和了几张气氛有跟这节课紧密相扣,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过程,注重一个“实”字。

教师的科学基本功很扎实。例如,彭向阳老师的课,学生在探究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之后,彭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演示,让学生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家庭纠纷,学生发挥的很好,老师的引到很到位,从中可看出彭向阳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堂机智。还有林老师执教的《杯子变热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有一个小组的方案教师没有准备,这时如果放弃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是一个伤害,可本节课有两个实验,时间很紧,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全体同学对这个方案进行了改进,虽然有点拖堂,但让这个组的学生再无遗憾,相信这六名学生在以后的科学课中,会有更多创造性的方案。小学科学科学课涉及面广,解释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的教育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从容的驾驭课堂。课堂教学多实事、实物。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了实物,出事直观教具,还尽量创造条件,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展示或再现身边的事物,以缩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我长大了》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知识,讲课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生活实物,不但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教学结合,贯穿一个“活”字。

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加以引导。可以用玩游戏、变魔术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利用图片、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还有很多教师都是如此做法,创设各种悬念,可见在提出问题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把握一个“拓”字.教学不再是教课本,还加以引申,适时的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授课教师的拓展延伸很有特色,让学生在连续不断观察、思考、想象、创造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篇8: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实验设计

多年来, 我们也一直倡导以探究为基础进行教学, 学生的成果却一直令人失望。如何将美好愿望转化为现实行为,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的发展?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学到技能和知识, 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 这无可厚非。正如“我看见了, 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 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 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如配套实验器材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等等。对于这些现象, 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因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 实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努力完善实验器材先天不足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 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实验材料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 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 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 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青岛版小学科学《斜面》一课中有个活动, 是探究发现斜面省力与斜面的哪一方面有关系。实验器材包里是长短不一的两块木板, 然后每块木板一侧有个小孔, 可以插上一根小铁棒, 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搭成斜面。经过实验每个小组得出结论:斜面是否更加省力和斜面长度有关。结论不够准确, 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有相悖的地方。学生为什么没有发现坡度问题呢?

发现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被套实验器材用起来虽然省劲, 可是学生在分组实验时, 把插木板的小铁棒固定在铁架塔器上后, 就没有再改变, 从小铁棒两头都插上了木板, 搭成了两个斜面, 由于高度没变, 学生就想当然的没有注意到坡度的改变, 只是注意了更为直观的斜面长度的变化。

改进: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 想了一想, 怎样才能让学生最先注意到坡度大小的改变呢?不再用铁架台和小铁棒, 多用几块长度不一的木板, 累计木板增加高度。操作时选用几块木板摞起来, 然后搭上一块长一点的木板, 然后就可以了, 斜面搭成了, 怎样才能是斜面更加省力呢?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了, 抽掉几块垫高的木板, 降低斜面的高度 (坡度) 就行了, 然后引导, 如果是提升物体到相同高度时, 怎样降低斜面坡度呢, 学生又探究就出新的办法了——延长斜面的长度。就这样结论全出来了。剩下的事情很简单, 把改进的实验器材收集好, 写好实验记录、反思留到下一级学生用。

二、化多为少, 化粗为精

现在的时代里, 我们总是奉行着加法和乘法, 不断地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断地索取。其实, 人生有一种哲学叫减法:化复杂为简单, 化多为少, 化粗为精。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在科学的实验里如果我们尝试一下哲学减法, 减去空洞、减去迷茫、减去复杂、减去重复……那又会怎样呢?

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摆的秘密》一课中有这样的探究活动:摆摆动的快慢于什么有关系?列举的因素:摆线、摆幅、摆锤。

发现问题:在实验教学中, 按步就班, 一项一项的实验, 步骤繁琐, 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低, 情节拖沓。

改进:重新设计实验环节。直接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摆, 利用橡皮泥, 把它包裹到摆锤上, 先来实验改变摆锤的重量, 在这一步实验当中让学生观察各小组间摆摆动时摆幅的不同。这样做的就能同时排出两个影响摆摆动快的因素, 结余下的时间, 放手给学生去实验摆摆动快慢和摆线的关系, 趁热打铁, 利用手中的器材制作一个10秒钟能摆动15次的摆。就这样实验步骤步步深入, 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

三、变抽象为具象且直观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 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 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 但在这过程中必须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 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 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 提供足够的结构材料,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青岛版小学科学《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中有个活动环节:古人坐在大海边观察到每逢有大船进港总是先看到船帆, 依次是整个桅杆, 最后才是整艘大船,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猜测大地的表面是弧形的。在初次教学时我制作了幻灯片, 可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问题, 有些懵懵懂懂。

发现问题:学校驻地虽然也算是沿海城市, 但是是农村学校, 真正领略过大海美景, 感受过海面是什么样子的同学还是少之又少, 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改进:把单纯的观看课件改成先动手操作, 亲身感受然后观看课件。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重新设计这一环节。我利用一把雨伞, 把伞撑开代表海面, 然后把准备好的小纸船拿出来, 让小船从伞面的一边沿着弧形伞面驶向另一边, 这个过程充分地模拟了古船进港的情景, 然后配上课件, 学生的感受一下子就直观了, 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猜测马上就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还例如, 青岛版小学科学《水变咸了》一课中, 有一个实验是观察高锰酸钾和食盐的溶解, 课本要求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 分别投入几小粒高锰酸钾、砂糖、食盐、沙、面粉。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食盐、沙、面粉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从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中, 得到“均匀分散”的结论。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时会说:水变红了, 高锰酸钾不见了。却得不出均匀分散这这一结论。

发现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实验缺少参照物。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改进:重新组织实验材料, 增加熟蛋花一项材料。使实验更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易于接受。具体做法是把搅拌均匀的蛋液倒入盛有热水的玻璃杯中, 这时蛋花有的浮, 有的沉, 有的悬浮在水中, 让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真正理解“均匀分散”的现象, 效果就十分明显。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 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有利于科学课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实现。

篇9: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不同于翻转课堂一般意义上的微课,考虑到当前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将本次评比的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集合。还特别要求:制作成型的微课须可嵌入教学活动中,可用于课堂教学、网上学习或两者融合的混合式学习中。

整个评比活动共选出80余个微课参评,选择的内容丰富多样: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阅读、习作;知识、技能;课内、课外等均有。形式上有解说型,也有互动型。特别是优胜作品,体现出选点精巧、设计新颖、重点突出、兼顾情趣等特点。

当然,因为是雏莺试啼,问题必然存在。后续研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价值。要考虑微课的必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手段,如PPT、实物展示等方式完全可以达成目标的,就不一定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用于补课或课后复习等的除外)。

2.指向明晰。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兼顾适用时机。适用年级要清晰,目标定位避免偏高或过低;内容应精要,避免课前预热、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糅杂不清。

3.形式新颖。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强情趣性、互动性,避免单一解说形式(但不提倡过于花哨)。

4.时长简短。微课播放总体上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特别是适用于课中学习的微课,从一节课40分钟考虑,微课更要短小精悍。如低年级写字指导微课最多不能超过3分钟,因为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笔练习时间。

5.细节精致。微课光线、声音、图像质量等都要尽可能精致,避免出现其他干扰因素。个人专长有限,则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友情配音、示范、作图等。

篇10: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通过一天半的教学观摩及培训,在这次的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使我受益匪浅。

从选手讲课的过程中,我认为他们整体上教态都非常的自然、大方、端庄,语言具有亲和力,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时,都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人觉得整堂课教师几乎都是自己在把着讲,而学生都在听,练习的时间比较少,以至于在下半节课中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评委的点评中,告诉了我们科学是一门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等。听了这些选手的讲课及评委的点评使我深受感触,回首自己教书的这几年,自己在科学课上对学生的要求只要背得就行,不管过程,背结论就行了,甚至有些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因此,通过这次听课,要把所得的知识经验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使自己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更进一步。

第二天是科学新课标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

篇1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2008年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活动有关要求

一、论文主题

1.就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标教材中的一节、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并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等实际情况,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材处理意见,确定实施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论文中可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等。

2.对江苏省《信息技术》,国家课标教材的研究与评析,国内外信息技术教材的比较研究,并对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论文要求

1.论文标题下方依次署明作者单位、作者姓名,也可注明邮政编码。作者单位名称必须完整、明确。

2.论文中须注明论文所涉及的教材与版本。论文的末尾须注明论文所参考、引用的文献资料(包括网络资源)。

3.对于Word文档,页面设置:纸型,A4(21×29.7厘米 纵向);上、下、左、右边距均为2厘米,每页指定36行。标题字体、字号自定。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在一般情况下,数字、字母、括号等使用半角字符。

4.为了倡导学术诚信,严禁抄袭造假,参评教师必须填写《江苏省教研系统教学评比诚信承诺书》。

三、参评办法

2008年11月10日前参评教师登录“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网(http://)”上传论文。具体要求:(1)用Web方式发布论文;(2)在所在的Web页面附上论文Word文档的rar压缩包(可以连同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等资源放在同一压缩包中)。参评对象限于本省普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四、我室将组织专家对上报论文进行评审,对获奖论文颁发论文证书。

附件2:

2008年江苏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活动有关要求

一、论文主题

1.就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高中《通用技术》课标教材中的一节、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并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等实际情况,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材处理意见,确定实施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论文中可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须将论文及资源存放在同一文件夹中,并生成rar压缩包)。

2.对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高中《通用技术》课标教材的研究与评析,国内外相关技术教材的比较研究,并对《劳动与技术》和《通用技术》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论文格式及要求

1.论文的文件格式:doc。

2.论文标题的字体、字号自定;标题下方依次署作者单位、作者姓名,也可注明邮政编码。作者单位名称必须完整、明确。

3.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在一般情况下,数字、字母用半角字符。

4.页面设置:纸型,A4(21×29.7厘米 纵向);上、下、左、右边距均为2厘米,每页指定36行。

5.论文中须注明论文所涉及的教材与版本。论文的末尾须注明论文所参考、引用的文献资料(包括网络资源)。

6.论文中必须署明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工作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等。电子文档文件主名命名规则: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论文标题(可不含副标题)。

7.为了倡导学术诚信,严禁抄袭造假,参评教师必须填写《江苏省教研系统教学评比诚信承诺书》。

三、各市应积极组织和指导中小学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教师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论文。各市要认真组织论文的评比、遴选工作,以市为单位将参评论文目录(xls格式)和参评论文(电子文档,doc格式)一并压缩成Winrar文档,压缩文档名为“2008年劳动与技术教学论文_**市.rar”,并于2008年11月10日前上报我室。每市上报的论文,小学、初中、高中各10篇。上报办法如下:

小学劳动与技术论文报汪晓铅:njwangxiaoqian@163.com

中学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论文报李生元:lishy@jssjys.com

篇12:教学设计评比

姓名:袁志惠

单位:佛山市三水区芦苞实验小学日期:2012年3月7日

邮编:528139

联系电话:***

单位意见: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材简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课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感情,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优美的语言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本文涉及的土地问题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都相对陌生,因此有必要借助大量的课外知识作为补充,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

【设计理念】

针对本单元读书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学习目标,紧扣“爱护我们的家园”的专题,结合本课跳跃性强,远离学生生活,理解难度较大的特点,本设计主要透过大量课外知识、背景资料的链接,辅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引导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独到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懂得应该善待土地,善待大自然。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印第安人的资料和西雅图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调动情绪。

1、在美国的西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以及简介)你知道这座城市的名字吗?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这座城市之所以如此美丽,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一次演讲有着密切的联系。(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二、出示课题,接触“神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

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

三、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学习生字词。

3、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4、文中哪一个句子最能体现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情感。

出示句子: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印第安人把谁比作母亲?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过渡: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神圣的土地呢?

四、研读1—3自然段,理解“神圣”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古老的生活作息,感受他们与土地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①在印第安人心里,大地上的一切就像是。

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①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

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重温“神圣“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印第安人对土地怀有强烈的热爱之情,还记得他们把大自然中的万物比作什么吗?请看屏幕(出示填空)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这片土地上的青草、绿叶、花朵就是他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就是他们的?(兄弟)人类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他们把自己对大地的热爱比作是?(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在印第安人的内心深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二、研读4—8自然段,理解“神圣”

过渡:是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片土地是圣洁的,这片土地满载着印第安人的记忆与希望,他们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1、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片土地即将转让给美国白人,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要求白人怎样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并用波浪线画出西雅图对白人提出的要求。

2、生自由读文,交流。(板书: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

学习“善待河水”

①出示句子: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谁能以西雅图的身份读一读在这句话?通常情况下,只有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称兄弟,而这里印第安人将水视为兄弟,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与河水之间会有这样亲密的感情?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句话中,作者把河水当作是——兄弟;当作是——亲人,你能仿照这种写法,说一说句子吗?(课件出示)

全班交流。

②出示句子: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说“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是我们祖先的血液”?(引导学生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正因为河水与人类息息相关,印第安人才如此热爱河水,请大家怀着与印第安人同样的感情齐读4、5自然段。

学习“照管空气”

过渡: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要求白人除了要善待河水之外,还要怎样做?当时西雅图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句子:你们要照管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同学们,平常你们都会闻到什么味道?这个句子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到空气与人类的关系?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6、7自然段。印第安人认为空气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倒数20秒,让学生体验没有呼吸的感受。)

齐读第6、7自然段。

学习“照顾动物”

过渡: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要求白人除了要善待河水、照管好空气之外,还要怎样做?当时西雅图是怎样说的?

生答“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的动物。”

问:没有了动物,人类会怎样?

出示句子: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你知道有哪些动物遇到了怎样的灾难?(课件出示关于动物生物链的资料)

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善待地球上的一切!(板书省略号)

三、研读9—11自然段,升华“神圣”

过渡: 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印第安人还希望美国白人以及他们的孩子怎样做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①“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如果人类不热爱这片土地,有什么事情可以降临在大地上?(泥石流、洪水)这些灾难给大地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伤心、痛苦、死亡,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因此,印第安人强烈地要求白人:你们要向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感情来保护大地。

我们是怎样热爱这片土地的?

②出示句子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我们比作——初生的婴儿,把大地比作母亲温暖的怀抱,“眷恋”一词写出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地热爱之情。你能模仿这种写法,填一填下面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印第安人之所以强烈地要求白人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是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什么?

③出示句子: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大地不属于人类,那它属于谁?(动物、植物、河水、山脉„„属于大自然的一切,因此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感情诵读这一部分。

四、小结写作特点:

1、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片土地是圣洁的,这片土地满载着印第安人的记忆与希望,因此西雅图一次又一次地叮嘱白人要照管好空气,要照顾好动物,要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万物,从这一声声的叮嘱中,从这一个个希望中,你能体会到当时西雅图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眷恋、依依不舍)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出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这句话。(如果我们„„一定要记住)

2、谁能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3、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作者要说三次?如果将后面的两次去掉,可不可以?(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

五、总结

1、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面对印第安人的要求,白人做到了吗?西雅图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是由于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崇敬,才保留了这片土地的神圣,2、联系现实:如今人类又是如何对待我们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地的?

3、小结全文,提出倡议。(板书: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六、作业:

1、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河水

照管空气

照顾动物

上一篇:读《童年的远方》有感下一篇:清明节线上祭祀扫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