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2024-04-16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通用8篇)

篇1: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9、克隆羊--多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收集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2.学会交流和汇报,能够将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并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的信息。知识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情感目标:

1.体会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2.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

3.激发对生物技术发展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进入沙龙 出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

介绍多莉的相关资料(包括诞生的时间、特别之处、对世界的影响)学生提出问题

介绍课的形式,进入沙龙

二、沙龙活动

(一)、走进“克隆”

老师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补充不全面的地方。

(二)、亲近“克隆”

提出问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 讨论形式:

a.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 b.学生与老师展开讨论 c.个别与集体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归纳对克隆技术的认识。第二课时

(三)、拓展“克隆”—基因工程

1.学生推举小主持人介绍“科学在线”的内容,和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展示; 2.组织开展:对基因工程的讨论

3.汇报自己对基因工程的认识和展望。三.沙龙结束

教师对本节课做出评价(多方面); 展望并激发学生的继续研究的兴趣。相关的资料链接: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 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 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2.克隆技术: 基因工程:生命驿站;冯恩在线;医药在线

10、生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重点: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难点:

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如45页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1、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 古代:中国—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

近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实验 现代: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

2、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第二课时

三、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1、讲解: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

4、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作业: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附教学资料:

11、寻找进化的证据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善于交流愿意与人交流的美好精神。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

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化石标本、沙子、熟石膏、纸盒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的呢?

二、新授

1、讲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学生活动

观察化石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3、学生交流

将自己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

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4、化石形成的模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5、作业:

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繁荣昌盛的动物,后来突然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根据恐龙的化石研究了很多种恐龙。那么你知道哪几种恐龙呢?

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并以恐龙档案卡的形式记录下来。第二课时

6、学生活动:

展示恐龙档案卡,比一比谁制作的更精美。

7、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上相关的资料,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将推测的结果填入表中。

8、交流:

将自己的推测结果与同学交流。

12、生物进化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4、培养学生“世界是运动”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能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

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方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灯片或其它电教手段出示相关图片)。这是为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一下生物进化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1(搜集和整理有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1、教师:简介达尔文不怕困难,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的故事。(板书:自然选择)

2、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达尔文的其它资料相互交流、讨论。

3、说一说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些什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

4、教师结合学生讨论,进行小结。第二课时

(二)活动2

1、以长颈鹿进化过程为例,认识“自然选择”物种的含义;

2、学生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3、选择一类其他的动物,试着解释他们先怎样进化的。(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

4、教师小结: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三、全课小结:

13、山脉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第二课时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沙洲图片

二、探究沙洲的形成

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7、小结沙洲的形成。

8、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1、欣赏鹅卵石

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

3、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6、交流、完善实验方案。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8、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10、拓展:

(1)风的搬运作用;

(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15、溶洞里的钟乳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准备

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教学过程

一、科学引入

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

二、科学探究

1、语言描述

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

(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适当提示:

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

3、指导实验

(1)选择一块石灰岩

(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4、汇报实验结果

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5、自制钟乳石(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实验结果用条形图画下来。

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观察教师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4)、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6、阅读科学在线,验证自己的推断。

三、拓展活动

1、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并随时做好记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到广西桂林或其他有溶洞的地区旅游,感受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3、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16、人类改变地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的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

2、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与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观点。

3、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科学知识:

能有根据地举例说明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ST-SE:

能提出一些对小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教学准备:

有关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作用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人类引起地表形态发生的活动图片、视频材料。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前三课的研究,你认为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表变化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由许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那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 科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改变地表

对于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我们已有所了解,把课下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板书学生总结的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方式

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着 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把这些活动进行分类。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

二、辩论会

1、提出问题

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粮食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案。对这一方案,你的意见是什么?

2、自由结组

赞成围湖造田的为正方,反对围湖造田的为反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组。

3、组内准备辩论材料

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些观点的理由都有哪些?怎样总结。

4、展开辩论

(教师随机组织,但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5、总结

经过辩论,我们的观点是什么?

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信息。拓展活动

我国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很大,同时也是使用大国。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什么利弊?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保护环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可采用何种解决方案?

17、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附板书:

篇2: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3.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方法与过程: 1.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2.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2.能分工合作制作模型。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多种方法在记住消化道名称的基础上,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逐渐感悟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创设情景:

生日聚餐会上,小冬胃口大开,一通狼吞虎咽后,忽然感觉到胃里不太舒服,四肢无力,同学们把他送到消化科。提问:你遇到过“小冬”这样的事情吗?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什么?小冬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 学生交流。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妙的旅行。

5、消化与吸收

二、进行新课: 1.学生自学课文。2.交流汇报。

3.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提问:你想知道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吗? 学生观察。

提问: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汇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三、师讲解:重要的消化腺:

教师:肝脏、胰脏和唾液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医生给小冬开的药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四、当堂检测:课时练上面的习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五课 消化与吸收

1.消化过程: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两个重要的消化腺: 肝脏和胰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当我们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时,是否想过我们身体中消化器官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在节日里的诉说吧!

二、进行新课: 1.自主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戴上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标志进行“诉说”表演。

2.讨论、交流。

(1)解释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

(2)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才能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保持我们的健康?

学生讨论、交流。

三、教师小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拓展1:调查消化系统疾病 1.布置任务:

调查消化系统疾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引起的?应该如何积极地预防和治疗?

2.与同学交流本组的调查结果,设计图表,对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拓展2:制作消化道模型。

教师:食物在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消化器官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消化道,让我们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考教材提示,制作消化道模型。学生展示本组的模型,交流评价。

教师:关于消化系统,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四、当堂检测:课时练上面的习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五课肝脏:解毒功能。口腔:咀嚼,分泌唾液腺。胰腺:消化腺。胃:消化。课后反思:

篇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1 对教材的认识, 要全面吃透教材

本节课是本课的第1课时, 我个人认为它的课型是“以拓展为主, 以复习为副”的拓展课。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掌握一般用于描述天气的几个形容词:rainy s un n y, w i n dy, c lou d y, s n ow y。二是熟练运用“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这一标准句型来进行询问天气状况。从每一位参赛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两点。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 本节课已不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新授课, 本课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第14课第二部分就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 我对这部分内容很纠结, 到底是该将本节课定位在复习型课上, 简单地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 还是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运用呢?最终, 我选择了后者。

2 对学情的认识, 要全面认识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应及时消化已学习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刺激学生的大脑记忆, 达到对新旧知识的一个归纳总结和迁移应用。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对旧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应用, 学生更是认为现在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也就达不到系统掌握某一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在备课时就选用了几幅前一课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其实就是让学生用前一课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图片内容, 说白了也就是复习前一课第一部分的内容, 可在竞赛的过程中, 我发现在座的学生好像对前一课第一部分的内容一点都不了解。当然这是在竞赛, 学生也是人家临时安排给我们的, 所以, 在此之前, 我对在座的10位学生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为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我只好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 然后读出来, 可有的学生连书都懒得翻, 在我再三的要求下, 书是翻开了, 可就是找不到地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把握不准, 是我这节课遇到的最大意外。所以,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 对学情的分析很重要, 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的学生,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 对教学策略及教法的认识, 要全面理解教学大纲, 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一节课联系紧密, 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选用了几幅前一课出现的与天气状况有关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描述图片, 并通过学生自己对图片的观察, 让学生自己参与发现问题, 最终总结出当时的天气状况如何。这一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要对已学知识了如指掌, 如果学生对前一课内容不熟悉, 这一方法收到的效果也就一般了。

4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首先, 英语教学录音资源很重要, 这不但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感觉这很必要, 也很适用。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 过分渲染就会喧宾夺主, 目标失色, 实践性的东西就会被抹杀掉了。幻灯片上明明出现的是两种天气状况,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却只说出了一种天气状况, 没有提到“当两种天气状况同时出现时, 该怎样去表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 即使这已经是课本上以前出现过的东西, 教师也应该及时提醒学生, 及时复习旧知识, 以达到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性、迁移性、系统性和刺激性。

再次, 我们更应该注重课堂细节问题。比如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前面一定要加定冠词‘the’”, 这样的细小问题,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加注意, 及时地提醒学生, 重复地次数多了学生也会在无意识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要知道好的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再比如说:“疑问句后面一定要带问号, 一句话的首字母要大写”等, 这都是些常识性的问题, 也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

最后, 本次竞赛给我的感受是普遍一致,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感觉, 很少“同课异构”。本课的教学重点决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 而应该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拓展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然而, 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 全乡以“教学细节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优质课竞赛活动, 以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13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为例, 采取的是同课异构现场授课方式与授课学校同进度进行, 本文中是我个人针对本次英语竞赛发表的一些观点。

篇4: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5: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1、山脉占陆地面积不足,它们是的结果。在这些山脉中,有些是3亿年前形成的,被称为;有些是在年前形成的,被称为幼年山脉。山脉主要是由构成的。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它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

2、在研究冷热变化对岩石作用时,玻璃相当于:。酒精灯和冷水相当于冷热环境。看到的现象:实验前玻璃,实验后玻璃。结论:在模拟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中,相当于岩石。现象:水结冰前完整,结冰后出现裂纹。结论:.3、由于等外力作用和影响,给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自然界中的、和有冲刷和搬运作用。酸性的水对石灰岩有作用。

4、蘑菇石是作用的结果。沙洲和鹅卵石是作用的结果。沙尘暴和面积在不断扩大的沙漠是作用的结果。溶洞和钟乳石是地下水长期溶蚀石灰岩的结果。

5、河水从游往游搬运岩石和泥沙。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被逐渐磨去,逐渐变小,成为了鹅卵石。

6、在地区,河水顺着地球表面岩石的空隙渗入地下。从溶洞顶部渗入的水滴,会在洞顶留下少量的晶体。这些晶体凝结在一起,渐渐地形成了向洞底下垂的又长又粗的,这就是钟乳石。

7、地球上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既有的力量,也 有的力量。

8、为下列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分类。填序号。(1砍伐森林、2平整田地,修整梯田减少地表侵蚀、3植树绿化、4取土烧砖、5合理填海、6不合理垦殖、7过度放牧、8建造水库、9使用农药)对保护地表有利的是:不利的是:

9、6月17日是“世界日”。目前全球已有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A.20%B.30%C.40%D.50%

二、设计实验:证明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已省略)方法与过程: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玉米面2)将摆放在玉米面上方,用手拍平拍实;3)用嘴对着轻轻吹气。

实验结果:没有被石头压着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被石头压着的玉米面没被吹走。关于蘑菇石的形成,我的解释是: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了,坚硬的部分被,于是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蘑菇石。

篇6: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五年级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作用与平衡”统整教学内容,共设6单元,22个课题。

本册侧重“作用与平衡”中的“平衡”,通过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向学生初步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无不在相互作用之中,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产生一次新的平衡现象。因此,自然界的物质永远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表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

2、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迷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发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各种岩石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们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用科学感情。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实现本学科的素质。

四、本册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搞好各种活动,做好每个实验。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篇7: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是:“锦绣中华在我心中”,主要在上册教材总体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和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法,从东西南北的差异上,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别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教材26页的几幅图片,介绍了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的故事,学生从中可以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进程。2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产丝绸的国家,在古代就闻名世界,中国的丝绸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8页图片,通过介绍丝绸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丝绸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9页的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域人们的服饰差异和风格特点等。30页的图片,通过介绍一天之内穿衣有很大变化的吐鲁番地区、青藏高原,引导学生认识吐鲁番地区和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原盆地,温差比较大。31页的图片,通过对一家几代人穿衣的介绍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服饰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越来越漂亮。32页通过介绍家庭服饰展示会,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服装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33页的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公共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良习惯和生活陋习,引导学生在公共场所要着装文明,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服饰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且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学情分析:

对于本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每天的衣着是他们最为敏感的,所以对不同的服装搭配,他们都会不遗余力的亲身体验,这对学习这个主题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关于服饰的更多知识,他们就不好理解了。为了让学生们对服饰有更多的理解,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去体验,一方面通过学生们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活动来了解。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难点: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可以是文章、采访记录,图片)1.了解服饰的学问。

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段服装模特表演)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们的服饰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你们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上课伊始利用模特表演,给了同学们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1.师:关于衣裳还有美丽的传说,你们想不想听? 师讲述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最爱,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解,保持住每一个孩子的兴趣。)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衣裳的传说?

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披兽皮.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生理解: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课上不仅让学生愿意听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尽情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及畅谈自己的想法。)

2.师:是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服饰多姿多彩。现在,我们衣服的面料有棉麻丝腈纶等等。(拿出一件丝绸衣服)同学们猜猜我拿的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的?(丝绸)你们知道丝绸的故乡是哪里吗?(中国)丝绸是我国的所特有的。早在四千年前,勤

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那么对于丝绸你了解了它的哪些有关知识呢?

生介绍丝绸的特点、制作过程及其他。

生1: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2: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生3:只是得到它的原材料----蚕丝就相当麻烦。生4:丝绸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

师:丝绸确实以其复杂的织造技术和文化艺术令世界所折服。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从丝绸的身上我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生2:我国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生3:他们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

师: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孩子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更轻松,更感兴趣。)

3.师:正因为有了劳动人民我们才有了绚丽多彩,形式各样的美丽服装。才有了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谁来说说你一年四季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随季节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衣服呢?(服饰受到自然环境中气候差异的影响,主要是在气温的影响时,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衣服原料的制造上,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出示29页图片)

生观察,说说这些服装的特点有哪些?

生观察后汇报。(分别从寒带、热带、水乡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对于未知领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最强,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形状各异的服饰,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师:(评价)同学们介绍得很好。让我们再想想:

在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人们的服饰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谁来给大家介绍。生1:北方,最北边的大兴安岭,一片冰天雪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那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所以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都喜欢穿以兽皮为主的衣服。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

生2: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生3: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介绍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服装都属于我国的汉族服装。让我们再回到地图上来看看,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我国的气候是北冷南热,因此说,不同地域,由于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各不相同。

那么,在同一地区,一天之内人们的服装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你知道是哪些地区吗? 生1: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生2: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师:(评价)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师:大家还知道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吗? 学生用放映幻灯片的形式,边放映边解说。(两处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服装的变化。)

4.师: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并对世界服装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着装更是异彩纷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游戏:“服饰变化你我他”。课下我们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的新、老照片。谁能当一名解说员,为大家介绍介绍。(生分小组进行解说)师:通过的介绍,使我们感受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服装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这些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学生能够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服装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通过照片不仅可以知道人们的服装变化,而且还能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

师:“班级服装模特大赛”课前大家通过自己的巧巧手,都设计了一些服装,谁来展示给大家?

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师:看了大家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中华服饰的未来,我们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把我们的中华服饰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从只求保暖到追求时尚,追求美,说明了社会在不断

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些美丽的身边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33页图片)

讨论: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陋习?他们的危害是什么? 生汇报。

我们怎样纠正自己和别人的这些陋习呢?(大家共同制定倡议书在学校广播站播出,同时针对自己家庭的问题,把制定的倡议书宣读给爸爸妈妈,共同督促改正。希望大家都做一名文明的公民。)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陋习,许多成年人不仅自己不注意生活小节,而且作为家长,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多元文化交叉,人们的思想意识空前开放的今天,对什么是美与丑,孩子们遇到了极大的困惑,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不仅做到自己摒弃陋习,还做到了一人影响多人,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文明的行列。)

三、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篇8: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语言文字是富有生命和情感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领孩子去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颖悟语言文字的秘妙,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佳妙。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勾写出一篇篇言语佳作,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孩子通过课堂明白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颖悟言语形式表达的佳妙。这样的阅读课堂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一直我们的语文课堂只关注了文本写了什么,我们的阅读课堂成了平移式的教学活动,文本写了什么学生一目了然,却整堂课都围绕写了什么反复地无效教学,对孩子的写作、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效果。写作本位理念下的阅读课堂教学并非割舍内容乏味地、枯燥地、理论化地讲文本形式,我们的课堂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是将文本的形式融合在内容中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感受作者的写作和言语的心跳。

教学目标:

1.正确体悟“流连、穿梭、悄然合拢、流畅”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研读安静的行为背后的意义,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

3.颍悟作者的表达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去体会作者怎么写的。

教学研究: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简洁的语言,隽美的意境将生命的意义阐述透彻。篇幅短小精悍,含义深刻,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传达的深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引领孩子在对话中、在情境中学习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表达文本的形式以及在具体情景中领悟安静的内心世界去体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本文是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融合,在本堂课中我引领孩子在学习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深刻含义的对话中、活动中将体悟文本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整堂课围绕中心句展开了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入境学文,提领中心

设置情境,激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情境中一开始就提领中心,整堂课围绕中心展开学习,让孩子潜移默化中明白整篇文章的文字都是围绕“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主题展开写作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欣赏一段录像,请用心感受,仔细体会。

(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录像)

师:《千手观音》这完美的舞姿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一群聋哑人完成的,(学生发出惊叹声)他们做到了正常人才能做到的事,听了这些,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生:真的是个奇迹!

师:你们内心都充满了惊讶,《触摸春天》中作者面对一个盲童女孩创造的奇迹也同样发出了和你们一样的感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读读文中作者看到盲女孩的举止对生命感悟最深刻的话语。

(学生自发读起文中那句中心句。)

师:是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件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学生齐读此句。

板书:缤纷世界

第二环节:围绕中心,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盲童安静八岁的春天,这个残疾女孩创造哪些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请拿出笔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安静在触摸春天中创造了哪些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师:恩!盲童拢蝶。还有吗?(板书:悄然拢蝶)

生: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恩!穿梭走动,还有吗?(板书:穿梭走动)

生: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师板书:放蝶张望)

师:文中的安静太了不起了,竟然能创造这么多缤纷的世界,这些都是正常人才能做到的,有的甚至正常人都做不到。此时你内心的感触是什么?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师引导全班齐读此句。)

第三环节:围绕中心,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师:让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感受,安静创造的哪处缤纷世界拨动你心中的那根弦,请做一做批注,等一会我们请你说说内心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并做批注)

师:安静创造的缤纷世界哪处让你很有感触?

(1)穿梭走动

生:我感触很深的是安静是个盲人却能在花丛中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是这一段吗?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安静是个盲童可怎么走路像个正常人。

师:哪几个词让你感触很深,让你感觉她这个盲童像个正常人的?

生: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很流畅。

师:怎么样的走才叫做穿梭走动,谁来示范一下。

(学生到上面来回很流畅的走。)

师:这样的走动就叫

生:穿梭走动、走得流畅、没有磕磕绊绊。

师:可安静是个盲童呀,按理盲童是怎么走的?谁来示范?

(学生闭眼走路,走得磕磕绊绊,差点摔倒。)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他走得怎样?

生:要绊倒似的,走路很不稳当,要用手摸摸旁边是否有障碍物。

师:可安静呢?

生: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走得很流畅。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太令人惊讶了,简直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师:带着你的惊讶读读此句。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神奇了,简直不能相信。

师:带着你不能置信的心情再读读这句。

师:安静是个盲童,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穿梭走动,太不可思议了。带着你们的惊讶、不可思议的心情我们一起读。(全班读安静穿梭走动的句子。)

师: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能那么厉害,怎么能像正常人那样穿梭走动呢?联系上下文赶紧读一读,找一找。

师:什么原因安静能像正常人那样穿梭走动?

生:因为他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流连这个词用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安静很喜欢外面的世界,她舍不得回家。

师:能给流连找找伙伴吗?

生:流连往返。

生:恋恋不舍。

师:从“流连”这个词你看出安静的内心怎样?

生:很乐观。

生:很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受自然。

师:你读懂了安静的内心世界,请你来读读这句。(一名学生读)

师:“整天”这个词你读得又重又长,让我看到这盲女孩活泼天真的画面。

师:还有哪位也读懂了这位乐观开朗的盲女孩的内心世界?

(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声让我仿佛也置身花丛舍不得回家。

师: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位客观、开朗、喜欢待在外面世界的女孩,我们一起把你此刻感触融进去读出来。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悄然拢蝶

师:刚才我们学过的这段中还有哪里也让你感触深刻的?(课件返回第三自然段)

生: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师:哪个词让你体会很深?

生:极其准确。

师:什么叫极其准确?

生:非常准确,没有一点偏差。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读一读。

(一学生朗读)

师:极其准确读得特别好,听出了安静的举止让你感到惊讶。

师:还有谁能自信得读得更加准确的?

(指名一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浮现一个小女孩慢慢小心翼翼伸出双手的画面,特小心,为什么那么小心?

生:怕折坏花草。

师:你真会读书,能读懂简单语言背后的意思。

师:盲女孩竟然能极其准确地把手伸向月季花,我们把自己的感受也送进去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还有哪些缤纷世界也让你感受深刻的?找找语句。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悄”在这个词里要读第三声,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盲人怎么能拢住蝴蝶?安静悄然合拢竟然就抓住了,谁来学着安静来做做这个动作。

(学生上来示范)

师:说说刚才这个同学怎么拢的?

生:慢慢地。

生:悄无声息的。

师:这样慢慢地,悄悄地,悄无声息地,我们就叫做——

生:悄然合拢。

师:我们一起也来做做。

(学生齐做悄然无声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太普通,太平凡了,大家都能做到,但你们这样做抓住过蝴蝶吗?

生:没有。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抓的时候为什么就抓不住?

生:蝴蝶会飞,我只会跑,追不上它。

生:蝴蝶很机灵。

师: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却被盲童安静拢住了,太不可思议了。用课文作者的话说就是

生:真是一个奇迹!

师: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家了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带着你对安静此举不可思议的感受谁能读好这个感叹号?

(一名学生读)

师:拢得不够轻,不够慢,要吓跑蝴蝶的。

师:还有谁也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好这个感叹号?

(指名所有男同学读)

师:你们的朗读中这个感叹号在此句中的味道我感受到了,太令人惊叹不已了!女同学也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好这个感叹号。

(女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读中悄然拢合一词加了重音,感觉到安静行为的神奇,太不可思议了,太令人惊讶了。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安静,感受她的内心世界,此时你就是安静,请你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拢蝶,此时在经历着什么请用心感受。(老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请学生闭眼拢蝶。)

师:同学们请用笔写下此刻你拢蝶后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当蝴蝶在你指间扑腾,你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

生:啊!这是什么?我怎么把它给抓住了。

生:啊!它在我的手心扑腾,这是一个生命,这就是春天的生命,自然太神奇了。仿佛这只蝴蝶就是春天跳动的音符。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太丰富了。安静拢住的仅仅是一只蝴蝶吗?

生:对生命的热爱。

生:感受跳动的生命。

生:拢住了生活的希望和快乐。

师引读:是的安静拢住的是一个春天跳动的脉搏,对她来说—生齐读: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是的,安静拢住的是她对生活的希望,对她来说——生齐读: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3)放蝶张望

师:蝴蝶带给她春天,带给她生命的气息,带给她春天跳动的脉搏,如果你是安静会怎么对待这只蝴蝶?

生:放了它,因为它也有生命。

生:不放它走,因为好不容易才拢住的。

师:文中的安静怎么做了,请自由读读第六自然段。

生:放了它。

师:安静不喜欢这只蝴蝶吗?赶紧到课文里找找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喜欢蝴蝶,我从许久感受到。许久不放是因为她舍不得放它走,想放手心再多感受一阵子。

师:是的生命是可贵的,即便安静多么喜欢这只蝴蝶她也敬畏生命的可贵放走了它。

师:你们还可以从哪个词感受到安静喜欢这只蝴蝶可又敬畏生命的可贵而放走了它?

生:张望,我感受到安静虽然看不到蝴蝶,但是他舍不得很想再次张望它,看到它。

师:张望,盲童怎么能张望呢?你觉得这个词用这里对吗?

生:我觉得她的眼睛虽然张望不到,但是她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却能让她张望到。

生:我觉得她能张望到,因为她用心感受着自然和世界。

师:是的,现实为安静关闭了她的双眼,可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那就是心灵之窗。让我们一起祝愿安静,祝愿她能张望到这美好的世界。

(配乐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第四环节:围绕中心,前后呼应,深化主题

师:这只蝴蝶在安静八岁的人生划过一条美丽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我们相信这只蝴蝶同样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划过了一条优美的曲线,把你此刻心中涌动的感慨快点在脑海中理一理,说一说。

生:生命无价,加以珍惜疼爱,就会绽放光彩。

生:无论谁都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很美好,只要我们向自然向世界敞开心扉。

师:作者也有许多感慨,赶紧读读这段。作者感触最深的语句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学反思:

(一)篇章秘妙——巧

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我们要让语文走回家的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很多老师只片面理解成课堂中多注重字词教学,有的甚至只知道字词句机械训练。语文的本味不是仅仅简单地让孩子掌握一些字词句,而是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渗透,让孩子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怎么写”,让孩子感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这就是篇章的“秘妙”。第二个片断中导入一开始通过《千手观音》录像引孩子进入学习情境,等孩子内心和作者有类似情感储备时,我再让他们到文章中找出作者感悟最深的那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学习课文一开始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后找出这句话,使孩子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感受到作者写了那么多的缤纷世界,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教孩子这是中心句,整篇文章都围绕这句话来写,我们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在诗意的课堂中去感悟去体验,不留痕迹地渗透。整堂课我都从文中中心句提到的“缤纷世界”为切入口,而且这个体法贯穿始终,为的就是让孩子结合那句中心句感悟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怎么写”。并且最后整篇文章学完,我又引领孩子回到那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而让孩子在精品课文后再度感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首尾呼应的感悟,给了孩子一个完整地渗透。

(二)句段秘妙——准

潘新和老师以及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读写互动观念中也一再强调要让孩子不仅从文章整体感知作者怎么写,更要把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渗透期间,让孩子感受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构成的。从而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教学中围绕整体切入口——“缤纷世界”准确抓住了重点句段,让孩子从篇章整体感受作者怎么写,更是再度深化从篇到段再到句感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具体的写作内容。如教学中“早晨,我在绿地里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些都是描写安静创造缤纷世界的语句,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秘妙语句展开的具体写作。在教学的呈现中学生找到了这些关键语句,我先呈现段,再呈现句,从而深化体悟。高段的文章不可能每句话细细地教,文章语句一部分为安静的行为,一部分为作者的感悟。依据那句文章秘妙语句,教学要围绕缤纷世界展开,安静行为的体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体会了安静的行为,作者的感悟也就内化成了读者自己的感悟。

(三)文字秘妙——活

王崧舟老师强调:“我觉得,‘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王崧舟老师提到的秘妙是文章语句和字词的秘妙、情趣、神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言语秘妙”?该如何活鲜“言语秘妙”词句之生命?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语文是以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她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卷,读起来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我们要咬文嚼字地品,创设情境地悟,不是理性的分析。在教学中“穿梭”、“流连”、“悄然合拢”、“张望”等词的教学在具体情境感性化下体悟。如教学中“悄然合拢”一词,我先让孩子们做做体会此举的简单容易,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是否也用这个动作拢住过蝴蝶,紧接着我让孩子们闭眼听老师配乐朗读“拢蝶”的课文第四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孩子置身花园中感悟安静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写作用词的妙处。

上一篇:参观抗日纪念馆下一篇:调度自查自检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