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2024-04-07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这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并通过查阅资料、测肺活量等实践活动,了解呼吸系统的保健和呼吸有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经历和科学学习的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呼吸”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进行的身体活动,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空气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生还没有系统地认识到认识到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4.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

2.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呼吸器官,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和意义。2.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能够珍爱生命。

四、教学准备

气球若干(等大)、火柴、澄清的石灰水、量杯、胶皮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吸管、软尺、钟表、实验记录表、多媒体“人的呼吸”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导入新课

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许多老师,大家紧张吗? 生:有一点紧张/有一点激动/不紧张。

师:没关系,大家先和我一起深呼吸,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大家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不紧张了。

师:很好,看来深呼吸对大家真的有帮助。我们知道人每时每刻也都在呼吸,那人为什么要呼吸?

生:放松心情,维持生命,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东西(氧气)。。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刚才大家深呼吸以后觉得很舒服,有的同学觉得不紧张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如果不呼吸,会怎么样呢?首先,深吸一口气,憋住不呼出,看看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呼气时记录下来自己的时间。但是大家要特别注意:时间不能太长!要保证我们的身体安全!好吗?大家准备好了吗?好!计时开始!(钟表计时)

师:刚才大家在憋气的时候有哪些感觉呢?如果再憋下去会怎样?(谁来说一下你的感受?)

生:很难受,很不舒服。感觉快要死了。

师:是的,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没有人能在停止呼吸后存活很长时间,那呼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呼吸”。探究一下,呼吸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

师:(指向板书)我们的呼吸。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活动一:探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那么我们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一样的吗?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学生讨论:不一样,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师生小结:你们的知识真丰富,知道那么多。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验证一下我们的这个猜想,好吗?首先大家来讨论一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收集到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真有办法。这些方法都能够收集到我们呼出的气体。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排水集气法。

首先大家来看我的实验器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胶皮管、火柴。接下来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实验的做法。大家注意观察,记清实验步骤。1.先将集气瓶灌满水,倒置在装水的水槽中。尽量不要让集气瓶中空隙。2.将橡皮管可以弯曲的一头伸进水槽中的集气瓶口,另一头伸出水面。3.通过伸出的吸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直到将水完全排出集气瓶。4.一手提起集气瓶,一手将玻璃片贴近瓶口在水下盖上集气瓶5.将盛满我们呼出气体的集气 3

瓶瓶口向上放置实验桌上。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集气瓶中就是我们收集到的气体,也就是我们呼出的气体。大家看,当我点燃火柴,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火柴在燃烧。

师:它燃烧的是什么气体?生:氧气。

师:对,它现在燃烧的是氧气和我们吸进体内的气体是一样的。当我们把燃烧着的火柴放入集气瓶中,大家看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轻轻的把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口上的玻璃片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伤到我们的手,我们可以用镊子捏住火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很快就熄灭了。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很少,含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柴燃烧会变弱,待瓶中的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师:现在大家分组、分工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分析、讨论你们的结果。(学生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科学家们都非常善于整理自己的实验结果及材料,我们也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分析、整理我们的实验结果,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好,我们通过小组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体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我们呼出的就一定是二氧化碳?。。。科学不但要大胆猜测,而且要用事实来说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活动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师:我手上拿的是石灰水,大家看,现在的石灰水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生:澄清的。

师:好,要确认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就根据二氧化碳的一个特性:它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证明我们的结论。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大家看,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我们首先用打气筒向石灰水中打气,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然后利用胶皮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大家注意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石灰水具有腐蚀性,尽量不要让它接触我们的皮肤。实验结束后小组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

师:哎呀,我们几个小组都迫不及待的想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了。好,我们一起来分析和分享一下。

生:用打气筒向石灰水打气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用胶皮管向向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实验分析:由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活动三: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大家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呼吸就是生物体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人需要不停的呼吸,需要大量的氧气。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分解消化系统吸收的养料,提供我们平日活动所需的能量。哎!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系统啊!既然呼吸对于我们这么重要,现在我们再来深呼吸一下,吸气。。呼气。。深深的吸气,感受一下气体在我们的身体内 5 的运动,联系一下我们学过的和你了解到的知识经验,我们呼吸到身体的气体都经过了我们身体的那些器官?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一下吧。

②学生活动:学生呼吸,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感受到的器官和了解到的呼吸系统的器官,然后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师生总结。

③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肺在胸腔内,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吸气时,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其中的氧气经由肺泡进入脉细血管中的血液,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中,呼气时,二氧化碳由肺泡经由支气管和气管排除体外。

师:我们一次尽力的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我们叫它肺活量,那么我们的肺到底能够盛多少气体呢?我们今天来测一测。

肺活量测试

师:我们每个学期都会有体检是不是?体检的时候我们就有一项是测量肺活量,你知道是哪一项吗?生:知道。吹那个东西。师:对,今天我们来简单测量一下我们的肺活量。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气球,大家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准气球口全部呼出来。呼出气体后将气球口直起来。然后用米尺量一量,比一比大小。

学生:吹起,测量,比较。

师:通过比较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有的气球大,有的气球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气球越大,肺活量就越大。

师总结:深呼吸时,能使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肺活量大,吸进的氧气就多,给我们身体带来的能量就多,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加强锻炼身体。因为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身体强壮,肺活量也大。科学讲究的是严谨。由于我们是用气球这种简易的东西来测的,气球的厚薄不一样,再就是鼓起来的时候形状有些不规则,所以我们只是大体的用比较气球的大小来测量大家我们肺活量的大小,要想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那就需要借助肺活量计了。

(三)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人体的呼吸器官进行了探究、学习,也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人体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只要人的生命不息,呼吸就不止。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保护他们呢?

生:是。

师:当然了。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我们的呼吸系统一旦生病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生:讨论并回答。师评价

师生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课件展示)

1.注意环境卫生,呼吸卫生,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一些传染病;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我们的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3.保护好我们的呼吸道器官。在寒冷的冬天带上我们的小口罩。

4.不要吸烟。吸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引发肺部病变呢。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为严重,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受毒害更严重,另外,青少年的大支气管比较直,当烟雾带着烟尘的微粒和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时,很容易长驱直入,进到各个细支气管和肺泡,使支气管和肺烧到比较严重的侵害。

(四)小结

认识我们的身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也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快乐。

(五)课后拓展研究练习

1.调查吸烟和空气污染对呼吸器官产生的危害 2.探究: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卧室里养花?

要求:探究活动二选一。小组成员分工调查和探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探究任务我们就完成了,下节课我将和大家继续去探索人体内部的秘密。--心脏和血管。

篇2: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肺和呼吸》 教 学 设 计

单位:师宗县彩云镇中心学校

教师:郝德明

时间:2012年9月19日

《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师宗县彩云镇中心学校

郝德明

过程与方法:

1、会做请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2、能用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学习。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含有丰富氧气的空气,呼出二氧化碳。

2、知道肺是人体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3、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教学准备:

清石灰水、烧杯、吸管、人体呼吸器官模型、教学课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会呼吸的,但他们不知道呼吸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我们为什么需要不停的呼吸?”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学习过程中能用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设计理念:

1、本课以探究为主:因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

2、以课标为准绳:为强化新课标的“以生为本”、“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努力实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而老师起到的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欢迎大家来到科学殿堂,今天我们将一起到生活中去探索身边的科学奥秘,你们愿意吗?(愿意)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伸出你的两个手指放在鼻孔前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能不能把你的感觉跟我们分享一下?(师生分享交流)(板书:呼吸)

(2)、再伸出你的两个手指,去堵塞你的鼻孔,看看有什么感觉。

如果感觉难受的话,就把手挪开。请你把感觉告诉我……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吗?(是肺)(板书:肺和)

(3)我们这节就一起来研究肺和呼吸的问题,那对于我们的呼吸问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生交流,根据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一步教学。)

2.教学呼吸的意义

(1)、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啊,又多又好,那要想知道人为什么要呼吸首先我们还得去研究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有同学知道吗?(交流)

我们吸进的只有氧气吗?(交流)

我们呼出的是不是只有二氧化碳呢?(交流)(2)、师生演示实验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有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啊,这是一杯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如果碰到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就会产生很多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物,今天我们就把这一杯石灰水分一半到这一烧杯里面,倒水。)

然后我们分别向这两杯水里面注入我们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首先,我们向这个杯里注入我们吸进的气体,怎么做呢?(简单交流)

大家注意观察,看这杯水有什么变化,拿起来让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变化吗?(没有)

那我们再向这杯注入我们呼出的气体,怎么办呢?(用吸管吹)

好办法,对,老师这里已准备好了消过毒的吸管,你来试试看,好不好?(学生吹)

学生边吹,老师边说,我们向里面注入我们呼出的气体,看这杯水会不会有变化?

完毕,两杯放在一起对比,说:大家现在看一下,有没有变化?(有)对,这杯水变得怎么样了呢?(浑浊)

这说明什么呢?……你知道吗?(这说明呼出的气体里面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生填表)

对呀,刚才老师说过了,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碰到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就会变得浑浊,产生很多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物。*边讲边板书:

一、吸进的 呼出的↓ ↓

氧气多 二氧化碳多

3.认识呼吸器官

4生: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

生: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6、结尾拓展

师:我们的肺看似强大,但其实也很脆弱。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同学们看一下,对比对比!

师:看到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师:作为小学生,你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长大不吸烟。

师:你周围有吸烟的人吗?你准备怎样去劝解他们呢? 生:我要把这段新闻回家讲给吸烟的爸爸听。

生:我准备将吸烟的危害,请有关专家作成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来劝解吸烟的人,请他们早些戒烟。

7、小结

师:通过本次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人有哪些呼吸器官;

我知道了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我知道了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是不同的; 我知道了要想办法做实验来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人们保护呼吸器官,好吗!

板书设计: 肺和呼吸

一、吸进的 呼出的

↓ ↓

氧气多 二氧化碳多

二、呼吸器官

三、肺活量

篇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的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 借助活动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凸显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 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广泛运用, 为个性化、自主性及交互式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实施的舞台, 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得以高效进行。下面我就从学生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即“自主、合作、展示”来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模式整合, 让课程改革如虎添翼。

一、信息技术促进“活动单导学” 模式中的自主活动高效开展

1.选择更自主

自主学习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板块。当信息技术被引入学科教学后, 学生的选择更自主了。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 发挥灵性, 张扬个性, 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生活, 这才是有价值的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 所有学生都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这种开放的、立体交互的学习空间, 每一位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而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才会焕发出极大的潜能。比如《月光启蒙》的专题学习网站“民间文学”栏目中提供了“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这三个场景, 每个子栏目又分别提供了学习导航、配乐朗读、相关解读、拓展链接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 不受外界的束缚, 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进行品读, 还可以基于主题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阅读,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和语言的生长。

2.探究更深刻

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 这一建构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学习平台, 提供了大量资源, 储备了海量信息, 这为学生深入探究作了铺垫和准备。在一个专题的覆盖下, 学生可以广泛浏览知识信息, 利用相关的信息, 完成深化理解和自然拓展的学习任务。如视听的赏析, 对学生感悟歌谣内涵、涵泳文本语言、丰富情感体验起到迁移、引导和暗示作用, 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本课中的难点之一是对“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中两个“长”不同内涵的品味。可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中“黄河故道”的视频、“莲花落”图文并茂的拓展介绍, 为学生搭建走向深刻理解的平台, 帮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 实现意义的建构, 深化对“长”内涵的领悟, 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拈连”这种修辞的味道。

3.时空更广泛

信息技术应用让教学时空变得更为广泛。交互式电子白板、专题学习网站环境下的“活动单导学”, 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 除了将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 还做到了向生活、社会延伸, 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教学本课前, 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与合作, 利用网络开展调查、收集民间文学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交往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现自我的成就感;课后, 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作后续研究, 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家乡的民间文学”电子小报或电子幻灯片, 将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成果在“班级博客”内展示出来, 进行交流与分享, 还可将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张贴展览, 其他同学在欣赏的同时均可发帖评价。广泛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延伸,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建构了“活动单导 学”模式中立体多向的合作网络

1.打破传统小组建制

传统的小组合作, 组员相对固定, 并且一般仅限于组内合作。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合作的主动性, 更降低了合作的最大效率。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 网络技术的运用, 使学习小组的串联线性关系变成并联网状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话题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这样, 小组之间既相对固定, 又可以重组, 由“组内通”变成“组组通”, 甚至实现“全球通”, 大大提高了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本课“品歌谣”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听了母亲歌谣后的感受的, 小组内合作后, 甲组可将研究成果, 如圈画重点词语的批注、母亲清唱歌谣的音频打比方、通感的修辞的妙用等通过智慧课 堂软件再传送到乙组分享交流。此时的思维碰撞, 不仅仅局限于原先小组内成员的观点。网络的即时、全面的呈现, 既让学生表达了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浏览到其他小组甚至班上其他成员的观点, 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形成更完整的意义建构。打破传统的小组建制, 学生的学习协作面更广, 这样的组际间共同研讨的合作更为深入。学生通过对话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强对探究问题的理解, 促进探究目标的达成。

2.优化合作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运用, 丰富了合作的内涵:合作不仅是叽叽喳喳的有声合作, 同时还有无声合作, 可以说“这里的合作静悄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这种深度的互动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默契。有时看上去很宁静, 但内在的激情暗涌是最让人愉悦的。学完全文, 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孙友田所写的原文题目为“月光母亲”, 编者却换成“月光启蒙”, 比较两个题目, 你更喜欢哪个?说说原因。针对这一问题, 要求学生在“在线论坛”中畅所欲言,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还可以在同伴的发言下跟帖、交流, 在无声的、深层的情感、思维的碰撞中达成了更为高效的合作, 深化了对“启蒙”内涵的领悟 ,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信息技术搭建了“活动单导 学”模式中多元展示平台

1.展示主体更全面

展示环节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最外显的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提供高 效生动的展示平台。为了落实新课标的10分钟写字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环节, 学生迁移练笔, 在“检测反馈单”上用钢笔书写完后, 拍照、上传至教师端, 教师可以将多名学生所写片段在同一版面上对比展示、集中点评, 可以单独放大展示, 可调整大小, 可凸显重点字词, 还可以进行批注、修改。专题学习网站中“猜谜语”栏目提供了很多妙趣横生的谜语,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显身手, 系统会即时判断正误并统计到教师端。此过程全部纳入过程学习评价体系, 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

2.展示形式更多样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在汇报展示“品歌谣”这一活动时, 一般就是单一地对着屏幕朗读五首歌谣, 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展示内容精彩纷呈, 展示形式也更多样了。本课中“品歌谣”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 小组成员将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音频上传至教师端, 呈现于电子白板上, 学生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方式 (轻声吟唱、打着拍子、家乡话读等) 读出各自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韵味。比如学生将专题网站中《小老鼠, 上灯台》的音频一播放, 全班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富有浓厚乡音乡韵的家乡童谣更是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孩子们在趣味盎然中感受歌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这些与文字相匹配的直观性强、极具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激其情, 引其思。多样的展示内容丰富了学习情境, 引发学生创新出更多更妙的展示方式, 让学生很轻松地到达了既定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要教的内容不是“认知”, 而是“体验”。因而,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要借助技术手段用优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文资源, 提供丰富、良性的语言刺激, 最大可能地激发每个孩子的语言潜能和语言灵性。“说谜语”部分的对话写得非常传神, 学生绘声绘色地给这段动画进行配音。随后, 我又引导他们回到文本, 扣住文中提示语进行评价,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谜语的有趣、母亲的慈爱, 顿悟出母亲用谜语启迪了“我”的智慧。总结全文及写法后, 我用flash动画呈现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激活了学生的回忆, 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不断引发、促进其言语图式的建构,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并拓宽言语生活的空间。从学生写出的那一段段精美短小的“细描摹抒真情”的片段中可以感受到, 信息技术与阅读课堂自然、适时、巧妙、无痕的整合使学生更出色地完成了言语实践的活动。整节课, 学生们多样的展示让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

3.展示平台更多元

理想的教学, 应该“如丰子恺作画, 粗粗几根线条, 却有立体感”。理想的展示活动, 同样应该立体丰满、摇曳多姿, 展示平台应是多元的。从展示载体看, 比如投影、网络、电子白板、电子触摸屏、平板、视频交互系统等。如在本课的教学中, 学生可利用白板的隐藏、拖拽、圈画等功能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专题学习网站的“留言板”,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畅谈阅读感悟, 抒发心声;生生、师生之间可通过“智慧课堂”软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传送、共享、 切磋、评价;“班级博客”是学生后续研究成果的展现平台。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为课堂搭建多元的展示平台, 让“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让每一个学生展示个性, 使阅读真正成为探究式的个性化行为。

篇4: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本文所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简称小语五下)教材是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由人教社2005年11月出版的教材。鄂教版小语五下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的教材。

一、教材编排体例的分析

传统教材的编排体例倾向于文选型,即每个单元都是依照相同的结构,将精选的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的范文作为主体,再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训练,以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鄂教版小语五下教材包括八个单元、生字表、查字表,每个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一首诗词以及语文乐园组成。语文乐园中包括词语、句子、名言警句、课外阅读(主要是读书习惯、学习方法、成语故事等)、习作,其内容拘泥于统一的模板,形式不够灵活。而人教版小语五下教材包括八个单元、八篇围绕全书主题的选读课文、生字表。这其中七个单元是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选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构成,再加上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由此可以看出,鄂教版和人教版的编排体例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突破。它们将综合性学习板块单列出来,自成一体。鄂教版小语五下教材中有两次探究与实践,以问题或任务的提出、分析、解决、评价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个体间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但都是附于单元课文后或是语文乐园后,内容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共计两页的篇幅极大地限制了教师教学的课时与活动安排。相比而言,人教版教材更具开放性与连贯性。它不仅保留以往的小综合性学习,还安排了独立单元形式的大综合性学习。大综合围绕鲜明的主题,设置了明晰的活动建议和参考性的阅读材料两个板块,自成体系。较大的篇幅使得课时得以有效保证,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了充分的时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明晰的教学思路,降低了综合性活动教育的难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以相对连贯的主题内容贯穿小学高段。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轻叩诗歌的大门”、“难忘小学生活”,让学生感受有趣的汉字,培养其对语言文字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会到信息世界里信息数据带来的生活便利与快捷,灵活地运用汉字及语言规则,利用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汉字的魅力让我们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美与精神美,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用文字记录难忘的小学生活,表达日臻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内容的比较分析

两个版本教材内容特点与要求差异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字的比较

1. 识字写字数量的要求不同。人教版小语五下要求认识350个生字,其中150个要求会写,占比例约43%。鄂教版小语五下要求认识328个生字,其中240个要求会写,占比例73%。通过数字比较,可以看出鄂教版小语五下的识字任务相对过重。新课标中强调识字教学须贯彻多认少写的原则,以减轻学生负担。当学习的压力与难度在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较好地培养,同时效果也是比较高的。

2. 生字注音方式差异。鄂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没有随文注音,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方框里有注音,书末页中的生字表与查字表均有注音。人教版教材中要求会认的字是随文注音的,而会写的字一律不予注音,旨在让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解决读音的基础上,同时更全面地了解字义和用法,而不是将对字的认识局限于课文。

(二)课文的异同

1. 课文的题材与体裁。从题材上看,人教版课文题材相对较抽象,偏重人的社会性教育,如五年级下册中的主题包括“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其侧重于宏观地反映和传播人类社会生活与智慧。而鄂教版的题材相对更具体,较集中折射出儿童熟悉的经验世界,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取题材,如读书生活、童年往事、熟悉的戏剧电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体裁上看,两个版本都涵盖了诸多体裁,但人教版中显得更为丰富。人教版教材中编入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一篇相声《打电话》和两篇研究报告,即《奇怪的东南风——关于爸爸咳嗽病因的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此外,它在取材形式上也更灵活,如在第七组中第22课,仅截取了一个小兵张嘎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片段,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与技巧的妙处。

2. 课文的篇幅与类型。鄂教版的课文篇幅比人教版更大,且纯粹由精读课文构成,其教学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其阅读速度,却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略读、浏览的读书方法的训练。此外,大量精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优美语段的记忆成了每节课的强制性任务。人教版则更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与特殊性,首先是精读课文与选读课文的交叉学习,使得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进行有机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灵活设置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状态下收获的是学习的乐趣与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程序性繁复的记忆任务。这也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精神,即将减负落实到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 课文练习的异同。尽管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课后练习都涉及到读、背、理解、表达、讨论等方面,但鄂教版没有选做题、阅读链接。鄂教版中的课后习题的开放性与弹性不够,不能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个别化与个性化。

(三)单元训练

人教版教材中单元训练即口语交际习作前一面都有词语盘点,主要是将本单元课文所学的生词按照不同要求汇总。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回顾,有效进行自我检查与强化记忆。这一设置遵循了人类记忆的一般过程与规律即记忆、保持、再现,学习的过度有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及时温故旧知促进长时记忆的转化,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期末总复习的超重负担,更为重要的是渗透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与鄂教版中的口语交际习作部分较相似,对单元知识的回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人教版以回顾·拓展的形式呈现,具体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两个固有板块以及灵活的第三个板块。第三个板块的形式有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展示台。在交流平台中鼓励学生联结新旧知识并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比较分析句子,交流讨论想法,分享自己的收获。不仅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得到综合性的锻炼与整体性的提升。其“日积月累”与鄂教版中的“读一读”、“记一记”部分相似,只是数量较多一点,最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第三个板块,不仅注重语文的趣味性同时也强调实践性。不仅如此,人教版中的单元课文与单元训练明晰突出的重点衔接更紧密,单元内部间的聚合度更大。鄂教版对单元知识的回顾相对比较僵化单一。在语文乐园中:如第一块“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主要分析词语,第二块“读一读,说一说下面各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针对句子的分析,第三块“读一读,记一记”是语言积累,第四块是“读一读”或“成语故事”,介绍了学习方法、读书意义等。单项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不如随文学习的效果好。学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情感体验才会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四)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途径。鄂教版中的两次“探究与实践”围绕问题或活动,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参与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最终通过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达到思维的训练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合计两页的较短篇幅,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容易造成教师重视不够,而且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证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人教版中两次“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不同,其中一次与鄂教版相似,以单元课文为主体开展的,另一次则以独立的单元展开的。单元紧密围绕主题“走进信息世界”,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作为先行组织者以提供感性认识,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思考大量的课外材料,了解有关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意义,然后列举了两篇简单的研究报告,使学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和写法,作为学生初次写研究报告的一个参照。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写研究报告的难度,而且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运用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大综合的设置为儿童创造了更多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历练。

篇5: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花的结构。

2.探究花的解剖方法,初步学会花的解剖。

3.通过对花结构的解剖、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剖、观察花的构造。教学难点:解剖油菜花的过程。

教学用具:油菜花、镊子、放大镜、白纸、透明胶带子、桃花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花的美丽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播放各种花的美图)。

生:认真观察各种花的美图,感受各种美丽的花装扮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师:这些花漂亮吗? 生:漂亮。

师:是呀,这些花不但漂亮,有的还散发香气,常常引人驻足观赏。那么,对于植物的花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讨论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探究植物的花的问题可真多!我们要想研究这些问题,先要从花的构造入手进行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花的结构。

(板书课题:花的结构)

(二)新课过程

活动一:花的构造一样吗?

师:你现在想怎么研究花的构造呢? 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实验设计。(出示课件:实验步骤)

师:下面我们就以桃花为例进行研究。开始实验之前,老师还要补充几点(出示课件):

1、解剖要求:(1)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用镊子轻轻夹住每个部分的基部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2)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放在白纸上摆好、摆齐。(3)用透明胶带子将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以免观察时不小心把它吹跑了。(4)用放大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5)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里。

2、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师示范操作)

3、课件播放微课视频,(解剖桃花的过程)

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瓣——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4、交流讨论桃花的结构特点

5、熟悉解剖要求

抽生读一读解剖要求,让学生明白解剖要求后才开始进行动手操作

6、小组动手解剖油菜花。(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7、汇报成果。(包括你在解剖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剖油菜花你发现了它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8、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9、师生总结、评价各小组的解剖结果。

活动二: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你们都采集了多少种花?这些花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生交流讨论自己采集的花

师:花,真是太多了,有些花我们无法叫出它的名字。这么多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们分类呢?

生:按颜色分,生:按花瓣的数量分,生:按雄蕊的数量分

生:……

师:大家都想出了许多的分类方法,但是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课件:雌雄南瓜花)师:大家认识这两朵花吗?是什么花?

生:南瓜花。

师:它们一模一样吗 生:不是一模一样。师: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说出其不同之处)

师:一株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例如我们刚才解剖的油菜花、桃花就是完全花;而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例如南瓜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课件)

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下面听一首歌曲《茉莉花》, 音乐听完了,同学们你们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鲜花呢?(播放音乐,生交流说出自己赞美鲜花的话)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花的构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鲜花,但是好花不常开,那么怎样做才能把你喜欢的鲜花永久的保留下来做纪念呢.板书设计:

5、花和果实

篇6: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齿轮》一课选自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

只有活动过程属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的内容。教科书中设计了却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因而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材。

【研究专题及观点】

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研究态度。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基本上遵循教材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猜猜齿轮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所应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哪些机器中还有齿轮呢?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

同时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善于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及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实验器材】

玻璃板 小刀(大小两种型号)胡萝卜 泡沫板 牙签 机械实验盒 激光笔 即时帖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模型(出示齿轮的模型),是什么? 生:齿轮

师:确切地说是齿轮的模型。

师: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说说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齿轮? 生:钟表里面有。生:机器等。„„„„ 师:还有没有? „„„„

师:看来,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的,它和杠杆、滑轮、斜面一样,常用于各种机器中。

二、猜想假设:

师:齿轮在机器中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大家可以猜一猜。生:

师:还有没有?

师: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三、制定方案

师:要想知道齿轮的作用,你们认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查资料 生:做齿轮模型 生:做实验 生:找几个齿轮试试 师:大家想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在这节课上,你认为应该选用哪种方法? 生:做齿轮模型做实验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么? 生:可以。

师:要做实验,我们必须要有什么? 生:齿轮。

师:好,我们就先动手做齿轮模型,再来研究齿轮的作用,可以吗?

四、探究活动 活动一: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课前用什么做的齿轮模型,怎么样?(稍停,让学生看清楚)老师也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材料和工具,看看都有什么?

生:汇报

师:其他小组都有这些材料吗?大家就用这些来制作齿轮模型,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个齿轮模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生:5分钟。生:10分钟。

师:根据老师的经验,制作这样一个齿轮模型大约需要3分钟。这样吧,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请大家思考,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要让小刀割破手。(对,安全非常重要,在制作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在5分钟之内完成。生:要做的漂亮。

师:对,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安全,二质量,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师:做好后,可以用牙签固定在泡沫板上,为了方便,我们在玻璃板上操作。(稍停)准备好了吗?好,老师开始计时。

(播放课件,计时开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师:请同学们注意了,还有一分钟,没做完的同学可要抓紧时间了。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把刀子和剩余的废料放进小盘里,看哪个小组整理的又快又好?

生整理

同学们都很棒。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哪个小组做的漂亮?

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师:其实,大家做的都很漂亮。

师:可是能不能用它们来研究齿轮的作用呢,还需要检验一下。

师:请看这里,(出示示范)可以让齿轮互相咬合,转一转,看看在转动时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换另一页幻灯片,关掉表)

生活动,并观察。

师:能不能转动?为什么? 生:

1、齿不均匀,没法转;

2、不是圆形,厚薄不一;

3、相邻的齿不能互相咬合。

4、转不动 5.齿容易断

6.我们的能转动一点 7.我们的能转

师:发现的问题还不少呢!

师:看来用这些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既然这样,就请大家先把它们放回小盘里。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你认为能够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生:

1、齿要均匀;

2、是圆形;

3、相邻的齿互相咬合。

师:对,合格的齿轮只有是圆形的、并且齿要均匀,才能够很好地咬和在一起并能正常转动。哪些小组做的符合这些条件? 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有哪些?把手举起来看一看。

师:没一个合格的?大家都非常诚实,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实际上,制作齿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制作蕴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就拿我们国家来说,一直到七十年代,才能批量生产标准的齿轮。今天大家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制作并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比较规范的的齿轮,(拿出齿轮 示范)今天,我们先借助它们来研究齿轮的作用,好不好?

活动二:研究齿轮的作用

1、制定方案

师:下面老师就发给你们,请同学们先看一看,里面有几个齿轮?大小一样吗?

师发齿轮。

师:看清楚了?有几个齿轮呀? 大小一样吗?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6个齿轮且大小不一,你们小组打算怎样组合这些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呢?小组内先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老师发放齿轮。学生边观察齿轮,边讨论研究方案。师:我们先不要动手去做,先讨论研究方法。

师:讨论好了吗?好,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方案?(生回答)生:我们小组准备把两个齿轮组合起来研究。(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还有不同的组合方法吗?)

生:我们准备把三个齿轮组合起来研究。(这个方法可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准备把所有的齿轮都组合起来研究。(你们小组充分的利用资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我们准备先用两个组合,再用3个、4个来研究。(这个想法很好)生:我们准备先观察齿轮,再组合研究。生:我们准备把一大一小两个齿轮组合起来研究。生:我们准备把大小不一的齿轮组合。

2、实验研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不错,下面,就按照你们小组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可以两两组合,或者多个组合在泡沫板上进行研究,关键是看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听明白了吗?把研究和发现记录下来,(师发记录单)咱们可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多。开始。(切换投影)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转动一个齿轮,与它咬和的齿轮都能转动。

师:这说明什么?你看,你们把力量施加在这个齿轮上,其他齿轮都能转动,其他齿轮转动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说明什么? 生:传递力量。

师: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相咬和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不一样,是相反的。师:怎么个相反法?

生:你用手转动齿轮,让它自左向右转动,而与它相咬和的齿轮却是自右向左转动。

师:说明什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实就是改变了什么? 生:力的方向。

师:力的方向是通过谁改变的? 生:齿轮。

师:也就是说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齿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再多组装几个齿轮试试看,还能发现什么?

(目的是让这样的组发现当多个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间隔的齿轮转动的方向是相同的。)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当大小齿轮组合时,他们转动的速度不一样。师:怎么个不一样法? 生:小的转的快,大的转的慢。

师:也就是用同样的力,转动齿轮,会让小齿轮转动的快,也就是加快了小齿轮的转动速度,如果小齿轮带动大齿轮,会让大齿轮转的怎么?

生:慢。

师:从这些情况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改变速度。】

五、汇报交流:

师:研究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发现。其他小组注意听。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发现当转动其中的一个齿轮时,其他齿轮也跟着转动,我们认为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

师:请你们到前面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台前演示。师:他们小组发现:当齿轮相互咬合时,转动其中的一个齿轮时,其他齿轮也跟着转动,说明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

师:其他小组有这样的发现吗?(第一个把力量传递给了第二个, 第二个又把力量传递给了第三个,那说明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

师:对于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这个说法,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 生:是!

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两个相咬和的齿轮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师: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其他小组有这个发现吗?你告诉大家怎么个不一样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演示。(实物投影仪)

生:用手转动齿轮,让它自左向右转动,而与它相咬和的齿轮却是自右向左转动。

师:嗯,一个顺时针转,一个逆时针转,当我用力的这个齿轮顺时针转时,与它咬合的另一个齿轮则逆时针转,它们转动的方向不一样,这个齿轮的转动方向是通过谁改变的?

生:另一个齿轮。(在传递力量的同时,什么还发生了改变?)师:说明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齿轮有改变运动的方向的作用。

师:刚才的小组汇报的真好,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当一大一小的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两个的转动速度不一样。

师:真是这样吗?上来做给大家看一看。生: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们在小齿轮上做一个标记,大家仔细看,我转动大齿轮,当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这说明什么?

生:速度不一样。师:谁快谁慢? 生: 那么这个小齿轮的运动速度是谁改变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转动小齿轮,那么这个大齿轮的运动速度是谁改变的?

生:

师:那说明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

师:在相同力量的情况下,大的转的慢,小的转的快.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放录像(这是正常工作的机器,请同学们仔细看)(借一个激光笔,)师:通过录像我们发现确实是大齿轮转的慢,小齿轮转的快,齿轮确实有改变运动速度的作用。

小结:

师:通过以上的研究,现在你知道齿轮有哪些作用了吗? 生:

师:通过我们的研究,知道齿轮的作用有:传递力量、改变用力方向、改变运动速度。

六、拓展应用

师:知道了齿轮的作用,人们就是利用它的作用进行工作的,并不断地对齿轮进行改进、创新,研制出各种各样的齿轮,请看大屏幕,(播放录像)这些齿轮就应用在各种机器中,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再看大屏幕:

师:这是大家都喜欢的四驱车,它里面就有什么? 生:齿轮

师:对(播放课件),它就是靠齿轮来传动的。它应用的是齿轮的哪个作用? 生:

师:继续看,这是什么? 生:自行车(山地车)

师:这么多大小不同的齿轮是干什么用的? 生:可以改变速度。

师:它就是利用齿轮来改变速度的。

师:再看(播放课件,汽车变速器),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

师:这是汽车里的变速箱,请看这上面都是什么? 生:齿轮 师:对,汽车就是靠这些齿轮来调整车速和方向的,你们说,汽车中的这部分齿轮应用的是齿轮的哪些作用。

生:

师:(播放课件)这就是表中的齿轮,表针的转动就是齿轮带动的,请大家仔细思考,表里面的齿轮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改变速度。

篇7: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1、人数:男生34人;女生23人;合计57人。

2、学生学习习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对科学教学都已经熟悉,与四年级相比,更加的活泼,有更强的好奇心,同时对问题的分析也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我是新接手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在此之前也对五年级的同学做了一番了解。在四年级时因为参加科技活动,所以学生表现出对活动的喜爱,这是学习科学的有效动力,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始初步建立学生自己的探究问题的模式。因此在本学期将会加大对科技活动,包括动手试验这一块的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着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本学期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是由原来的两个单元合并而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将动手操作性大大加强,提升了从“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做模拟试验收集事实——扩展研究认识自然界”这一过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问题:外界条件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活动又是怎样影响自然环境的?

2、第二单元:《光》

本单元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1—4课,是光传播的特点,第二板块是光和热的关系。学生学习从观察开始,观察一天中光和影的关系从而揭示光的传播规律,之后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之上回头解释影子的成因,接下来不断的提升知识层次,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在本单元的最后让学生大上动手来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对本单元进行实用总结。

本单元的重点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本单元注重的是通过观察来推测成因,包括地形的成因和土壤的成因,同时还强调了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在科学探究方面注重学生用文字、图画、符号纪录试验结果并互相交流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一些自然现象有不利于人类的一面,也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本单元重点问题:地球表面是谁“塑造”的?它们发生过变化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4、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本单元内容原本为五。下,现调整至五。上,这一单元沿着“运动和力”这条线发展,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重点在重力和摩擦力的研究上。

本单元的重点问题:初步了解物体运动与受到的力的关系,动手试验时的准确性上。

三、教学措施:

由于本学期教材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措施也相对应的做了一些调整:

1、落实好没一堂课的知识点以及课标中相应的要求

2、结合五年级的具体情况对寄宿生和走读生采取不同的方做到在教学上班级整体的统一。

3、加大试验在教学中的力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试验中来。

4、加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四、研究课题或创新思路:

篇8: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更是思维的动力。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究。以“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为主线, 探究活动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呼吸是怎么回事?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推动下, 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 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并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数据揭题

(1) 展示大课间时全班同学测试的一分钟跳绳前后每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的记录表。

(2) 观察这些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3) 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 知道了运动后呼吸是会加快的, 但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这个问题为接下来研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打下伏笔,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 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在探究前, 我们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 那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 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 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 (课件展示, 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3) 提问:吸入的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 (课件展示) 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4) 我们一起来看看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 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 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 经过支气管、气管, 由鼻腔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人体需要呼吸, 但对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的认识模糊、不全面。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 特别是课件中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 加深了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 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 吸进的空气在肺里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你怎么知道?

(3) 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进的是氧气, 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氧气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4) 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 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 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新鲜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5) 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 我们来收集一集气瓶呼出的空气。吸管里还有一段新鲜空气, 怎么办?

(6) 收集一瓶呼吸过的气体, 并用标签作上记号。

(7) 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新鲜空气, 作上记号。

(8) 开始实验,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9) 在呼吸时我们确实是吸收了氧气, 排出了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当学生猜测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后, 教师就紧跟其上“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收了氧气, 呼出了二氧化碳?”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 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搞科学, 并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 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

(10) 那在一次呼吸中, 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 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排出的气体中一点氧气都没有了吗?

(11) 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 呼吸一袋新鲜空气,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 汇报一下, 呼吸了几次, 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 学生感受到越来越难受, 教师追问“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此处, 教师抓住学生的感受———难受, 越来越难受, 恰到好处的引导, 顺利得出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一结论。

(13) 其实在前面的实验中也有一个现象证明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个现象被细心的同学发现了。 (有火星, 说明还有氧气。)

(14) 同学们, 科学家早就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 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00克空气中大约包含了78克氮气, 21克氧气, 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

设计意图:呼吸的过程很抽象, 尤其是各种气体, 在课堂上很难通过观察区分。此时, 教师及时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对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 使学生确定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是不同的, 其他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 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秘密。

(15) 那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 (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 , 袋内氧气的含量怎样?

(16) 生活中, 我们有的同学就在呼吸这样的不新鲜的空气。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 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 会引起恶梦, 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 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17) 我们教室里也可能出现大家呼吸不新鲜空气的现象。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8) 同学们, 研究到这儿, 你能解决我们课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吗?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呢?

(19) 运动后不仅呼吸的次数会加快, 一次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我们知道运动员经常参加运动, 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 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 (展示资料, 出示可乐瓶。) 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 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 500毫升左右, 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 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 500毫升, 相当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一次呼吸获得的氧气比普通人多多了。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和运动员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怎么办?

(20) 经常锻炼身体, 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 获得更多的氧气, 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一段时间后, 大家再来测试一下, 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坚持锻炼, 人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肺活量的数据比较, 使学生知道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 认识到了锻炼身体, 会增加呼吸能力, 增进身体健康, 这也是本单元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上一篇:区粮食局年度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下一篇:非师范类报考(普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简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