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庄子教案

2024-05-24

走进庄子教案(精选8篇)

篇1:走进庄子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疏通字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寓意及其作者的主要思想。

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庄子主要通过寓言故事表现其思想的写作手法,学习设喻的说理方法。

3.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风格,体会庄子垂钓所表达的逍遥无为、胆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课文提示】

1.庄子,名周,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从整体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庄子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又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以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的处世态度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认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但庄子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主张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清静无为(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在仕途上无所作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庄子》的艺术在诸子散文中最突出,文学成就最高,有独特风格:

①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义。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且会辩论、讲道理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形象化。

②善用譬喻。《庄子》“寓言十九”。

③多用韵,声调铿锵,有和谐的节奏感。总之,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有浪漫主义风格。

【正音正字】

濮pú 笥sì 曳yè 塗tú(“涂”的繁体字)

【虚词积累】

副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于是、才。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

表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竟(然)、反而、却。

用于判断句,表申明或确认,有判断语气,但不是判断句;相当现代:是、却。

表限制;相当现代汉语:只、反。

连词;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衔接或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而、然而、于是、就是。

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你、你们。

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那。

连词;表示既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虽然。

表示未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即使。

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样、如此。

与“虽”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虽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但是、然而。

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动词;表示肯定;相当现代汉语:对、对的、是的。

“燃”字的本字;相当现代汉语:燃烧。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那么、于是、那(就)。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可是、然而。

表假设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如果、假如。

与“然”结合成固定结构“然则”;相当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副词;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就、就是。

矣yǐ

助词;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相当现代汉语:了、啦。

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相当现代汉语:啦、吧、呢、啊。

助词;表反语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吗。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吧。

表祈使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吧。

作形容词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介词;介绍处所;相当现代汉语:在、对。

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用于句末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呀、啊。

兼词;兼有介词“于”代词“此”意义、作用;相当现代:在这、在这里、在哪里。

代词;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现代汉语:他。

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怎么、那里。

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现代汉语:了。

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在句末或与其它语气词联用,如“焉耳、焉哉、焉矣”,加强语气;相当:了、呢。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必译。

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庄子》及其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翻译: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先到那里(表示心意),说:“愿意将国内事务(托付给你)劳累你啊!”

要点:于,介词,在。 使,派。 焉,“于之”的兼词,到那里。 累,劳累。

原文: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翻译:庄子拿着鱼竿没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要点:顾,回头看。 岁,年。 以,用。

原文: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翻译:这只龟是宁愿是死去留下骨头显示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呢?”

要点:其……乎?其……乎?表示选择,是……呢,还是……呢。 曳,拖。 塗,泥。

原文: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

翻译: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原文: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翻译:庄子说:“请回吧!我要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要点:往矣,走吧。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君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而庄子满足于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不愿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什么?

( 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愿,以及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了他玩世不恭,随俗浮沉的处世态度。 )

3,这篇课文,庄子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呢?

( 庄子运用象征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死的神龟,是权力追逐者终极命运的象征。“曳尾于塗中”的龟,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龟的不同意义,表达了作者鄙视富贵利禄,追求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的思想主张。 )

4,写下自己了解的出自《庄子》的故事。

5,通过学习课文,你如何评价庄子及其思想主张?

6,庄子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帮助?写一篇随笔。

【拓展学习】阅读《惠子相梁·秋水》,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1,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在内容和写法上,这则故事与《庄子钓于濮水》有何共同之处?

( 内容上,这个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写法上,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

3,本文与《庄子钓于濮水》都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什么特点?

( 《庄子》不是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

【课外预习】

1,读一遍《曹刿论战》,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篇2:走进庄子教案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学生 阅读课文。思考: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3、教师归纳: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四、了解寓意:

1、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五)交流寓言

1、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或学生总结庄子寓言的内容和影响。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混沌之死

原因 经过 结果 寓意

倏忽报德 日凿一孔 混沌死 顺其自然

斗鸡

呆 恃气

若 犹应

木 疾视

鸡 无变

篇3:走进庄子教案

(1) 教育性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2) 情意性目标:通过欣赏与学唱, 让青少年学生爱上我们的国粹———京剧。

(3) 知识性目标:让学生了解戏曲中京剧之概况, 即历史、场面、声腔、行当、代表人物。

(4) 技能性目标:唱会《海岛冰轮初转腾》。

二、教学难点

学唱京剧, 演唱与伴奏的衔接。

三、教学重点

欣赏与互动。

四、课前准备

邀请京剧协会参加, 准备好乐谱及京剧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 共同探讨《国之瑰宝———京剧》。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冒着酷暑前来给我们赐教的京剧协会的老师们!谢谢大家, 辛苦了!

2. 京剧简介

我们知道, 世界上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革新与发展, 现存剧种有三百多种, 京剧乃其中佼佼者。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在其形成过程中, 谭鑫培、王瑶卿是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师。在他们之后, 名角辈出, 流派纷呈。其中, 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 即“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 其作用如表1所示。

3. 有请琴师介绍各类乐器

让学生一一感受其音色, 并可亲自拨弄一下。

4. 京剧声腔

京剧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 两者风格究竟有何不同?请老师们为大家演唱两段, 我们来比较一下, 好不好?

(1) 首先请许老师为我们带来二黄《红灯记》选段———《痛说革命家史》。

(2) 接下来有请黄老师为我们带来一段西皮《诸葛亮》选段———《空城计》。

(3) 学生对比总结, 具体如表2所示。

(4) 同学们唱几句自己会的唱段, 大家说说其属于哪种声腔。

5. 京剧行当

(1) 简介。

京剧的行当分为哪些?生、旦、净、丑。

其中, 生指男性, 具体说来, 包括老生、小生、娃娃生、武生、红生。刚才黄老师演唱的《空城计》属于? (老生。)

旦指女性, 具体说来包括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刚才许老师演唱的《痛说革命家史》属于? (老旦。)

净指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 (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 , 如包公。

丑指反派或诙谐、滑稽的人物 (文丑、武丑) 。我们有请张会长来一段。

(2) 欣赏。

有请赵莎老师为我们演唱旦角中的青衣西皮慢板《玉堂春》选段。掌声有请!

6. 学唱

刚才我们欣赏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表演, 受益匪浅。接下来, 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两句了?

(1) 首先, 我先班门弄斧唱一段唱腔、伴奏与二黄很相近的四平调, 《贵妃醉酒》之《海岛冰轮初转腾》。唱不好, 请多指教! (乐队现场伴奏, 这一唱把我当场唱进了京剧协会。)

(2) 老师现场指导学生演唱《海岛冰轮初转腾》, 乐队配合 (学生唱得很认真) 。

六、课堂小结

本次活动就要结束了。请问同学们, 今天你们有收获吗? (有!)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京剧的历史、声腔、行当、经典唱段。大家有没有都学会几句?好!让我们再次感谢高港京剧协会的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七、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太好了!将京剧协会的老师请进校园, 真是请对了!老师们现场精彩的演绎, 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京剧, 并为之振奋, 从而真正喜欢上了京剧。中国京剧完全有望后继有人!

协会的老师们热忱地表示, 下次上京剧课尽管找他们, 传承京剧文化, 他们义不容辞!我衷心地感谢他们!但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把课堂全盘拱手相让, 必须掌握驾驭课堂的主动权, 这样才能既保证学习效果, 又不至于偏离方向。将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互为补充, 更为全面。

篇4:《走进图形世界》的教案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脱离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苏科版第七册(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一节,原课程中引用的是,体现了时代气息,却远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此教案中,本人借助《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设计来阐述自己的几点见解:1.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制作模型;3.借助计算机制作动画图片,便于突破重难点;4.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数量要少而精;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实效性;6.借助课堂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柱体、锥体、球体)。

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制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提高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并能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基本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制作具有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的几何体的实物

【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通过生活图片或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的几何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群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验。

【教学过程】

一、选择身边的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各种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先让我们来共同欣赏我们美丽的家园。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①吕梁风景区“凤冠山上的凤冠亭”图片;②吕梁风景区“吕梁湖上的风光亭”图片。

然后涉及到两个问题:

1.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欣赏,你有什么感受?

2.在此图片中,你发现有哪些几何体?

备注:课本中的内容是几张陌生的建筑物的图片,比较适合城市学生,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因此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应用实物模型辅助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让学生们出示课前搜集或自己制作的酒盒和建筑工人用的线坠、易拉罐、地球仪等实物。

1.学生在实物中能找到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体的实物,把实物与下列图形对应起来。

2.点、线、面得认识

(1)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分别由哪些面组成?

(2)由通过对易拉罐的触摸,感知平面与曲面,并能按含曲面和不含曲面的特点进行分类。

(3)通过触摸感知点、线、面并说出其特征(老师适时地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画面作引导,得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4)知识升华: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棱柱与棱锥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二、棱柱与圆柱有什么区别于联系?思考后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

3.棱柱的认识:

4.棱锥的认识: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你做一做

1..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

A.圆锥 B.长方体

C.正方体 D.棱柱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B.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

C.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D.圆锥的底面是多边形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2)棱锥底面边数与侧棱数相等

(3)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

(4)正方体是四棱柱, 四棱柱是正方体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四、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根据下图中该正方体三种状态所显的数字,可以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

2.将一个立方体切去一个角,不同的切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各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此题操作方案有两个步骤:

(1)每组准备几个立方体的萝卜或土豆,现场切去一个角,动手操作,观察各种不同情况。

(2)小组分析、交流讨论,要求学生们用实物与图形相互比较。

五、本课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从三個方面总结,1.知识方面。2.方法方面。3.情感方面。

六、学生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哪些疑问?

七、情感升华

本课最后,制作一段吕梁风光的录像,展现了吕梁的山、水,学生们与之产生共鸣,兴奋地说出这些画面的具体方位,教师借此机会顺势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鼓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用所学知识设计家乡,美化家乡,发展家乡的旅游事业。

篇5:庄子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讲解: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篇6:《庄子》教案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体味语言美

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研究课文

(一)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布置作业

篇7:庄子《秋水》教案(范文)

一、庄子及其思想

参见教材P225注解①。

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家贫,但鄙弃功名利禄。其基本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思想既有唯物的一面,又有唯心的一面;既有批判现实的一面,又有逃避现实的一面。

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文学价值最高的。正如教材的“评析”(P226首句)所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奇瑰、最浪漫,是诸子散文创作的颠峰之一。”

他文章的特点是:善用寓言说理,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言谈机敏,思想深邃,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二、庄子的著作

即《庄子》。今存郭象注本33篇,其中内篇7,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而外篇

15、杂篇11被认为可能出自其门人后学之手。

尽管外篇、杂篇的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或曰矛盾,表明了庄周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分化。反映了从战国中至秦汉间的社会变革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表述的庄周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在野派的政治态度,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仇恨,尤其在哲学领域里,广泛而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它那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讽刺笔调,生动逼真的描绘,灵活多样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史上,是很少能够与之伦比的。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复杂的。知识分子几乎都爱读它,连封建帝王也很重视它。唐天宝元年,还诏号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或取其无为寡欲,保命养生;或取其不满现实,鄙弃功名,或学其悲观厌世,自我超脱,自我陶醉。

从现存的晋人郭象《庄子注》算起,评注《庄子》的数以百计。有的说《庄子》与法家同源,有的把《庄子》与儒家合流,有的说《庄子》等同佛家,有的以阴阳家、神仙家的观点去解说《庄子》。虽然各有所见,但总未能揭示出《庄子》的实质,近几十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开展了对《庄子》新的研究和评价,而且对《庄子》进行了多种注释,出现了大批的研究论文,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庄子热。但关于庄周其人,《庄子》各篇的写作年代,《庄子》在哲学、美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对立的看法,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三、《秋水》分析

1、解题

秋水篇,主题思想为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秋水”即秋天雨(见课文注解①最后一句)。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

《秋水》由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次对话构成。它根据“万物齐一”即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道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课文节选的前两次对话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寓言,给人颇多启迪。

第一番问答,写河伯的自我中心心境——“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恰成一鲜明的对比。

第二番对话,述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指出认知与确切判断的不易。

2、课文翻译

第一段(P225)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音四,岸)渚(音主,水中陆地)崖(高的河岸)之间不辩(同“辨”,分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向东)行,至于北海,东面(即面东)而视(眺望),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虚数,很多,各种各样),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而且)我尝闻少(以„„为少)仲尼之闻(学识)而轻(轻视)伯夷之义(义举、义行)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参见注解14,指学识渊博且品性高尚之人。现在该词的意思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或某一领域的行家)。”

【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如期而至,无数条江河的水都汇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大得在两岸洲岛之间分不清是牛是马。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了。它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脸朝东眺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面容,仰视大海对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而且我还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先前我还不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如果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耻)笑。”

第二段(P225—226)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同“墟”,处所,居处)也;夏虫(指夏生秋死的昆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固,拘限)于时(时令)也;曲士(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①传说大海东边排放海水的地方;②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察觉。海之所以对水灾旱灾浑然不觉,是因为它们对它毫无影响,其水量既不会因水灾而增多,也不会因旱灾而减少,故云“不知”。)。此其过(超过)江(长江)河(黄河)之流(流量),不可为量(估量)数(计算)。而吾未尝以此自多(多,赞美,自负。自多:自我夸耀。)者,自以比形(比,并列;形,身形。比形:存身)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抱有„„的想法)乎见少,又奚以(何以,怎么)自多?▌计(盘算,下同)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小孔穴)之在大泽(湖)乎?计中国(中原)之在海内(世界),不似稊(提音)米(稊米:小米粒)之在大仓(读“太仓”:储粮的大仓库)乎?号(称)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做“万”),人处一焉(处:居,占。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人卒九州(卒:尽。九州:天下。本句的意思是:九州都有人。也可译为“人遍布九州”),谷食之所生(谷物生长的地方),舟车之所通(车船通达的地方),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里是以个人对天下人而说的,上文的“人处一焉”是以人类对万物而言的);此其比万物也(指个人与万物相比),不似豪末(毫毛的末梢)之在于马体乎?▌五帝【①通常指黄帝、颛顼(音专旭)、帝喾(音酷)、尧、舜,教材持本种说法;②另一种说法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连(连续统治),三王(指夏禹——即治水的大禹、商汤、周武王。教材注解④所说“周文王”值得商榷。因为周文王姓姬名昌,虽因仁义而受天下诸侯推崇,但并没有当过国君。后他的儿子姬发——也即周武王拥有天下,成了周朝的开国国君,追尊其父为“文王”——按现在的说法只是荣誉称号,并非实职。而夏禹、商汤、武王则分别是三朝的开国国君。)之所争(夺),仁人(指儒家)之所忧,任士(贤能之士)之所劳(操心),尽此(指九州)矣!伯夷辞之(辞让君位)以为名(即以之为名:博取名声),仲尼语之(谈论天下)以为博(显示渊博);此其(他们)自多也。不似尔向之(刚才)自多于水(因河水上涨而自多)乎?”

【译文】北海若说:“井里的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是因为它受时令所局限;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所局限。如今你走出河岸之间,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浅陋,这样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江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大海不会满溢;从尾闾把海水泄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大海不会变空;大海的水量一年四季都不会改变,水灾旱灾都对它没有影响。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测量。而我从不因此而自满,这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从天地的赋予中形成了形体,又秉受了阴阳之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存有见闻太小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着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里吗?我们称物的数量叫“万”,人类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遍布九州,这里是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以辞让它(天下)来博取名声,孔丘以谈论它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3、内容要点(1)主旨

寓言通过黄河与大海、天地与毫末的对比,说明了物外有物,天外有天,时空无限,变化不止的哲理,强调人生短暂,知识有限,人不能自我满足。

(2)层次

第一段:写景

思考:是怎样写景的,对表达主旨有何作用?

本段景物描写很出色:先展示了一幅——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浩荡,以至于两岸不辨牛马的——壮观景象;然后又用简介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瀚的景观,令人为之一振。写景的作用是: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主旨。

第二段:海若对河伯的开导。分四个层次(见原文上的层次划分符号“▌”)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海若自己也不敢自满。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世间万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认为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此为据,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4、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庄子散文善用寓言。秋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假托河伯与海若这两个虚构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这样,就把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具体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接说出道理,而让读者自己从中去领悟,将深刻的哲理说得富有艺术趣味。

(2)援譬设喻,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

本文很能显示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且譬喻常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与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原在海内,小米在太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可笑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3)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测量。尽管大海无比浩瀚,但海若未尝以此自多,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海之于天地,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接着是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原之于海内、人之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经过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

(4)运用排比、反诘等修辞手法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且连贯而下,造成文章宏大的气势。如写自己的渺小,就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这些反问,语气坚定,对大小关系的对比阐述一清二楚,增强了文章说理的艺术表现力。

四、研习与思考P226

1、《秋水》中共设了多少譬喻来说明人类的无知?

答:(1)河伯与海若(第一段);(2)海若所举的部分包含若干则(第二段)。

2、《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秋水》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推衍。请从《庄子》一书中再找出一些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或寓言。

答:这在《庄子》中随处可见,因为“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大”、“小”正是最基本的一组相对概念。

3、清人林云铭评论《秋水》:“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运词变化,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见《庄子因》)请结合阅读《庄子·齐物论》谈谈你对林云铭评论的理解。

篇8:走进庄子教案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1第一课时Part A Read and Say。

这是开学的第一节课,而且A板块是语篇的教学,生词、句型都需要在完整的语境里导出来,那么学生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中,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呢?

设计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本节课我利用了“开学我们刚好搬进了新的校区”这一实际情境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了解我们的新校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 三会掌握单词:first, a term, each other, a building, table tennis room。

日常交际用语:I’m not sure./Let’s go and see./Let’s go andhave a look.

2.四会掌握单词:day, a reading room, all, sure。

句型:Are there any reading rooms in the building?/Is there a table tennis room?Yes, there is./Are there any computer rooms?Yes, there are.

3.熟练朗读并能初步表演对话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day, all, a reading room, sure, a garden, a house, a flower。

2.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

Is there a/an...?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

Are there any...?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

How many...are there...?There’s/There are...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 事先板书好课题Unit 1“The First Day at School”。

2. 教学图片和卡片。

3. 磁带和录音机。

4.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于画学校平面图,便于对话练习用)。

教学过程:

Step 1课前热身进入状态

1.Greetings. (略)

2.T:Hi, boys and girls.Welcome back to school.

(环顾全班,发现班上来了新同学)继续说:There is a newstudent.

(走向新同学)对他说:Welcome to our school...

(在这里借用班级实际的状况进行语言的交际,顺便引出新知,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S:Hi, Lisa.

Step 2呈现新知,自然引出

T:This is our new school.Look, there are five buildings in the school.

(借用学生对新环境的好奇之心进行新知的教授,有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S:Yes.There are some toilets in our school.

T:Great.You’re great.How many toilets are there in the school?

(在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熟悉新的环境,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S:There are six (.../I’m not sure.)

1.Reading room.

2.Are there any...?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Is there a...?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

3.Building, table tennis room, I’m not sure./Let’s go and see.

教师出示课文图片,师生问答引出三会单词和操练There be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T:Look!This is a new building

Is there a reading room in it?Yes, it is.How many reading rooms?I’m not sure.Let’s go and see./Let’s have a look.There are two.

4.A table tennis room.

(在老师和新同学的对话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开学第一天,互相了解新学校的设施结构。在情景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真实自然的语境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当然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Step 4巩固新知,情景交际

1.学生合上书本听录音,整体感知对话内容。

2.学生打开书本,听录音跟读模仿。

3. 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表演对话。

4. 请三至四名学生到台前表演对话。

5.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让学生在老师的简单介绍下,简易画出学校平面图,然后请部分学生拿着自己画好的学校平面图,2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三组之后,要求全班学生分组讨论,以介绍校园为主题进行对话练习。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美术特长,达到学科兼顾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Step 5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1.Copy the new words.

2.Read the text and try to recite.

3.用今天所学的句型介绍校园内的设施并试着写下来。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将语言和我们时间生活结合起来,语言运用才会显得自然。用口头和笔头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防止学生遗忘,也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特点,也使语言由课本延伸至了课外。)

教学反思:

通常英语课上给学生创设的情景都是模拟的,不是很真实,常常都很勉强,缺乏语言的情境,不但教师在教授的时候感觉别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感觉很不自然。

1.新授之前的热身部分

教师通过师生间的自由会话,将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语境里进行新知的学习,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英语学习环境,开始用英语直接思维。

2.呈现新知的重点部分

本节课的重点是There be句型及一些生词,本课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词义和句意,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进行语言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达到的目标。

3.新授之后的巩固部分

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美术特长,达到学科兼顾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4. 延伸课外的作业部分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将语言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语言运用才会显得自然。用口头和笔头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防止学生遗忘,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特点,也使语言由课本延伸至了课外。

上一篇:公司绩效考核办法新下一篇: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