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

2024-05-24

庄子故事两则(共9篇)

篇1: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

一、学生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二、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五、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六、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

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 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 利禄猜忌 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十、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 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十一、自我问答:::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篇2: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设计者:关庙中学 徐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汪洋恣肆幽默诙谐。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参考译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原文以及译文见参考资料)指名翻译,教师明确: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庄子形象: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快乐自由

1、惠子相梁

人物形象鲜明

描摹生动传神 比喻巧妙贴切 情节出人意料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篇3:庄子故事两则

关键词:庄子,寓言故事,想象,怪诞世界

《庄子》全书共有二百多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庄子之文多“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即以超现实的虚构、意出尘外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织雄奇怪诞的故事,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思想,书中的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虫鱼鸟兽、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位有意识创作寓言故事的作家。

一、《庄子》寓言想象意出尘外,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

自然景物描写雄奇壮观!《庄子》开篇《逍遥游》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寥寥数笔便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体形硕大无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形象,它志存天地,不屑雷霆,气势磅礴,势不可当,令人惊叹。

奇幻莫测的构思让人瞠目结舌!《外物》篇写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杆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任公子得此大鱼,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都饱食此鱼。故事写得如此宏伟壮观,惊心动魄,除非庄子这样思想超然的怪人,谁能构思出来。《齐物论》中写庄周梦为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醒来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种物我合一奇幻瑰丽的境界,也只有庄子这样无羁无绊的人才能写得如此轻灵飘渺,寓意深远。

二、《庄子》寓言描绘的世界雄奇怪诞,寄托了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正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

那些奇人神人、丑人怪人令人叹为观止!《人世间》中,写一个名叫支离疏的残疾丑人,其颐颊隐于脐间,肩高于顶,髻高于天,两腿挛缩几乎为臂,五脏在上,此人依靠缝衣洗碗糊口,鼓荚播精,可养活十人。此形象怪诞而不可思议,寄托的却是庄子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应帝王》中,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耐人寻味地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那些超凡脱俗的故事,充满批判精神。《则阳》中写“触蛮相争”“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百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庄子把蜗牛两只触角的战争描写的如此惊心动魄,残酷异常。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社会现实反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惠子相梁”则借讲鹓雏鸟的故事,讽刺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三、《庄子》寓言情节离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特别是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富有情趣

善于通过动作、场面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庖丁解牛》中,对解牛的动作描绘就让人过目不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章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庖丁解牛进行了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声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节看似荒诞离奇,却揭示了非常现实的人生哲理。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秋水》中,河伯“看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俟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景象而“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将其踌躇满志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叹息,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这样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

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虚构手段,尤其是将动植物拟人化,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可感,使得寓言故事更加鲜明生动,丰富多彩。

由于庄子哲学思想是“齐万物”,这就是他的寓言能不忌荒诞,大胆想象,在他笔下,小虫、小鱼、小鸟不仅能开口说话,而且富有感情。《逍遥游》中,学鸠嘲笑展翅南飞的大鹏:“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简单的几句对话就把学鸠的自鸣得意、见识浅薄的性格刻画地活灵活现。《至乐》中,骷髅能皱眉蹙额与作者侃侃交谈:“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秋水》中,目光短浅、自满自足的坎井之蛙,骄傲地会对东海巨鳖夸耀,没有哪一个动物比他更快乐。

篇4:情侣故事两则

20世纪50年代末,在上海一所大学校园,一对男女学生相爱了。那时校园里绝对禁止恋爱,校方对他们一再劝阻、警告,两个年轻人却始终如胶似漆。

校方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毕业时将男的“流放”到大西北,女的从宽处理留在上海,实际上是要将一对鸳鸯拆散。女的不肯独自留上海,死活要跟男的一道赴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

两个人在蒙古包里落下户,卿卿我我,苦日子却过得甜。然而3年自然灾害,一个饥饿的时代到来了。

这天是中秋节,社里给每户分1块月饼。男社员先收工,男的把月饼领回来,等着女的。

薄暮降临,女的还没回来。男的实在忍不住,把月饼对半切了,先吃了自己那份。不吃则已,一吃更馋。他想她要是在,肯定会省下她的那一半给他吃,那么,实际上这半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将是属于他的。他于是把半边月饼切开,把他认为肯定会省给他吃的那一半吃了。女的还没回来,剩下四分之一块月饼,男的看着看着,怎么也忍不住,他甚至想不起自己是怎样向它伸出“魔爪”,一下就把它吞噬掉的。

这时,女的回来了,她兴高采烈地说,听说分了1块月饼呀!男的愣愣地无言以对,片刻,支吾道:“我……太饿,我……吃掉了。”

女的半天没吭声,后来忽然怒吼道:“我想不到你这样,我牺牲一切跟你来到大西北。你呢?连半块月饼都不能给我剩下,我算看透你啦!”

女的一气之下就这样收拾了衣物,回了上海。

校规、警告、“流放”都不能拆散的一对情侣,1块月饼却轻而易举就做到了。可见再好的感情必须建立在基本的物质基础上,否则,再牢固的感情也是空中楼阁,早晚要塌。

放糖还是放辣椒

这一个故事,同样发生在上海那所大学校园,只是斗转星移至20世纪90年代。一对男女生顺顺当当恋爱成婚,男的是四川人,女的是上海人。四川丈夫爱吃辣,上海妻子爱吃甜,起先日子还过得和气,久了就摩擦不断。四川丈夫炒菜放辣椒,上海妻子炒菜放糖,每天吃饭总有1个人生怨气。四川丈夫说,假如你爱我,为什么不放辣;上海妻子说,假如你爱我,为什么不放糖;日复一日地积怨,他们最终离了婚。

我因此想起一位朋友知青时代的回忆。知青点四男四女,是一个同吃同住的集体户。劳动十分艰苦,每餐却只有一道缺油少盐的菜。男的都爱吃辣椒,女的都不能吃辣椒。大家轮流做饭,不知怎的,谁也没有约定,却自自然然就形成了惯例:每逢男的做饭从不放辣椒,而每逢女的做饭却放很多辣椒。粗茶淡饭,大家顿顿吃得很开心。

我于是就想,假如那对四川丈夫和上海妻子能换个吃法,四川丈夫炒菜时放些上海妻子爱吃的糖,上海妻子炒菜时放些四川丈夫爱吃的辣椒,那么,同样一桌饭,就不会越吃越生怨气,而是越吃越甜蜜了。

篇5: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方法1.朗读法。2比较法。3.延伸拓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内容:1.应掌握的字:迥相梁醴循 ..

2.《惠子相梁》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导学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寓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多媒体显示:课题和庄子的头像)

二、资料助读

请同学根据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庄子的有关生平事迹。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资料进行整合。

(师总结——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三、疏通课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划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2、集体朗读课文,并说说哪些句子的朗读节奏自己还没有把握,师生共同探讨;

3、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所提的那些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4、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四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6)鱼出游从容(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3.翻译句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四、寓意: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比如: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所以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

3、《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

明确: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篇6:庄子故事两则

课题: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姓名: 班级: 课型:讲读课 授课时间:2012.12 主备人:李成华 审核: 【课时安排】4课时(总第105--108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 ”比喻 庄子(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 惠子(醉心功名富贵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小人),“腐鼠”比喻 功名利禄。“梧桐”、“练实”、“醴泉”比喻 高洁的品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相梁()鹓泉()

鸱()..()

醴..吓()

鯈鱼()

濠梁()

邪()....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惠子相梁()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或谓惠子曰()有人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 非梧桐不止()栖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鯈鱼出游从容()安闲自由

是鱼之乐也()这。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确定是请循其本()最初的话题

4、一词多义

于: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之:庄子往见之()

子知之乎()

是鱼之乐也()子之不知鱼之乐也()梁: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翻译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吧?(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树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4)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这样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第二、三课时 【合作探究】

《惠子相梁》

1.庄子是惠子的朋友,惠子为何会派人搜捕庄子?

(惠子深知庄子无论学识还是修养都远远超过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很看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听信别人的挑拨,失去理智的判断,甚至丢弃朋友的情谊,在国都中抓捕庄子。)

2.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恐、搜

2.庄子知道惠子要抓捕自己为何不跑,反而要去见惠子?

(庄子根本无意于梁国的相位,所以毫无畏惧之心。)

3.庄子无意于名利,为何不直接表达而要用寓言的形式? •(比喻:鹓鶵----庄子 •

鸱----惠子

腐鼠----功名利禄

梧桐、练实、醴泉----高洁的品行

• 鹓的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4.在辩论中庄子的观点是什么?他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庄子的观点: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很快乐。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嬉戏,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快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6.庄子为什么可以作到心境的自由与快乐,他依靠的是什么?

(1、庄子淡泊名利,没有名利的羁绊与束缚。

2、对生死的豁达与超脱。)

7.在这场辩论中谁是胜利者?

示例:

(1)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2)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

8.你能否从这个小故事中领悟庄子的内心追求?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和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9.根据两篇课文比较庄子与惠子的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庄子: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的探讨。

第四课时 【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相关各题。

(一)惠子相粱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2)欲代子相(3)非梧桐不止(4)于是鸱得腐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3.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4.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鵷鵮”和“鸱”分别比作什么?

明确:

1.(1)有人(2)想(3)栖息(4)在这时 2.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3.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意思符合即可)。4.鹓?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6.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8.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答:

5.A 6.C 7.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8.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二、知识拓展----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並茂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失之交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篇7:庄子故事两则原文翻译

庄子故事两则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

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三日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 chú【下同】)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此处作动词,读hè)我吗?”

鉴赏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 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雏(yuān chú)”“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yuān chú)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庄子故事两则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鉴赏

该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篇8:小幽默两则

弟弟今年名牌大学毕业, 觉得自己很牛, 挑工作, 还列了最低要求:1.大企业 (最好外企) ;2.公司有专车 (最好能配私家车) ;3工作氛围好 (最好同事和客户都是年轻人) 。现在, 他在肯德基当外卖配送员。

总有理由

前天中午, 领导突然关切地问:“你有女朋友吗?”我憨笑着说还没有。领导严肃地说:“反正你也没女朋友, 晚上留下来加个班。”

篇9:教育故事两则

一次去朋友家,席间,他4岁的儿子不断把空盘子拿到地上当轱辘滚着玩,爷爷奶奶“威逼利诱”均无效。于是支招,6个大人瞬间安静,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不再理会孩子。一开始,他还兴致勃勃地玩盘子,几分钟后,他开始奇怪,为什么没有人理他了,于是跑过来拉奶奶的衣襟问:“奶奶,你们在干什么呀?”边问边爬上来看。奶奶告诉他“我们正讨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小孩子不可以听。”他一下着急了,非要听。奶奶假装想了想,提了个条件——必需安安静静地听,不能随便动东西。小男孩马上高兴地答应了,安静地坐下来。后来恢复了正常的谈话,没人注意他做什么,令大家奇怪的是,小男孩反而再也没捣乱,一直认真地听,有时还插上几句话,像小大人一样……有时候,孩子的淘气,或许只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错误”的好处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谈话中不时看见朋友不满3岁的孩子试图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女士见此,不忍心再让孩子“遭罪”,便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朋友阻止。朋友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让他在‘错误’中摸索琢磨如何打开门,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果然,折腾了许久后,孩子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面对各样的“错误”,自己也会不断经受“错误”的折磨。很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犯错误,或不忍心其受错误的折磨,便迫不及待地惩罚犯错的孩子,或者立即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孩子还会一错再错,甚至错得更厉害。

上一篇:辛苦的外婆作文下一篇:淘宝双十二霸气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