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2024-04-23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通用6篇)

篇1: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前者主要描述教学的过程性状态,后者则描述教学的结果,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

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加工知识的主体,这需要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通常是指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即既要考察全体学生的参与情况,是部分参与还是全体参与,还要考察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是表面的、形式的参与还是深层的、实质的参与。只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主动认知、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是参照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分为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对前两方面(认知和技能)还对理科和文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转引自:乌美娜,1994)。

理科的“认知”方面的目标进一步分为知道、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所谓“知道”也称“识记”,即能初步认识并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概念、定理、公式和科学过程;所谓“理解”是对知道了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能理解某现象的出现如何随条件而改变,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定律建立的依据并能将所学知识初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谓“掌握”是指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论证,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理科的“技能”方面的目标进一步分为懂得、学会和熟练三个层次。所谓“懂得”是指能识别观察对象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按例题做练习;所谓“学会”是指能掌握要领,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记录数据和整理资料;所谓“熟练”是指能顺利自如地完成有关的操作程序,并能对操作程序或解题方法作出改进。

文科在“认知”方面的目标强调理解,并将理解进一步分为叙述和说明两个层次。所谓“叙述”是指能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时代背景等作出清楚的叙述;“说明”则是指能运用有关的背景知识阐明课文的主题思想。

文科在“能力”方面的目标进一步分为观察能力、资料活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三个层次。所谓“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所谓“活用资料能力”是指能将零乱繁杂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分析、综合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思维能力”则是指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能透过表面现象推断出事物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方面的目标对文科、理科的要求是一致的,都分为接受、反应和追求等三个层次。所谓“接受”是指能从众多背景事物中关注到某一对象,即有选择地注意当前的教学内容;所谓“反应”是指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所谓“追求”则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目标,并能为此采取自觉行动争取其实现。

随着建构主义评价观、多元智力评价观等多种评价观念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内涵也更为丰富,除了上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之外,自我概念能力、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能力等也受到教学设计的广泛关注。

篇2: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1、病人是否知道你是他的管床护士

2、管床护士是否为病人创造了整洁、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3、管床护士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方案、护理、饮食、心理状况是否了解,并能用良好的语言、态度产生良好的反应

4、管床护士重视病人自身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耐心开导病人,使其消除顾虑,取得良好的配合。

5、对医嘱外的护理(如健康教育、病人心理、营养、功能恢复等护理)是否主动完成6、对病人的资料掌握是否及时、全面、确切,对护理措施有效地落实、效果评价是否认真

7、是否体现责任护士24小时负责制,使病人处于连贯性护理程序中,病人的合理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篇3: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一)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体现。个别教师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有赶时髦,一哄而上,滥用多媒体的苗头。本无必要上多媒体的课程或内容不适合上多媒体的课程,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意见较大。

2.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有的课件只是把书本上内容利用Power Point 幻灯方式呈现在屏幕上,而不是科学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等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增加知识的条理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得当。部分教师坐在微机前,看着屏幕给学生讲课,老师看不到学生,学生看不到老师,缺乏师生间必要的互动,课堂沉闷、枯燥、单调,再加上多媒体教室光线昏暗,空气流通不好,学生犯困,容易睡觉,影响学习效果。

4.由于一些课件只是把教材、教案、相应图表等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因此呈现多媒体的容量过大,使学生难以接受,消化不了。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

5.很多教师有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强烈愿望,但缺乏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技能。有的教师上多媒体课,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还不能熟练掌握,有时在设备调试和合理使用方面出现点问题或小故障,教师无法排除,耽误上课时间,影响授课效果。

6.个别教师使用外购CAI课件,其教学内容与我校使用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求有差别,不配套。教师又未经修改或二次开发,原封不动拿来使用,效果不好。

(二)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正确认识,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只有把板书、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交替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学院(系)和学校两级以上多媒体课程的审批制度,严把多媒体教学质量关。对学生意见较大,教学效果较差或根本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教学管理部门查实审定后,可暂停其多媒体教学。

3.学校与各学院(系)要在认真总结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多媒体辅助教学观摩和召开多媒体教学经验交流会,树立样板,表彰先进,使教师们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CAI课件和优秀的多媒体教学,使其学有目标,不断提高CAI课件制作水平和多媒体教学质量。

4.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举办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常规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法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一些必要的多媒体教育理论与技术。学校对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研制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5.对多媒体课件的选用,应采取外购和自制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外购课件虽然质量好,水平高,但其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对外购课件要注意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机械使用。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二次开发,使之满足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6.进一步完善CAI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检查评价,推动多媒体教学上质量,上水平。

二、建立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

(一)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

1.多媒体课件设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与使用教材相关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互动式教学。

2.多媒体课件要有助于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语言难以表述的复杂结构、运动过程、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等问题,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3.多媒体课件在文本(字体、字号、色彩、内容等)、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方面应满足有关技术规范,做到画面清晰,动画连续,文字醒目,配音标准,切合教学主题,整体风格协调、操作简便、运行稳定。

(二)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

1.发挥多媒体教学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音像丰富、信息量大的教学优势,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教案,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应提前调试教学课件,熟悉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4.教师应严格遵守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定,因违章造成事故和损失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1.学校负责多媒体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优秀课件评审、规章制度与教学条件建设。

2.院(系)负责本单位所有多媒体课程授课资格的审核、教学过程的检查和多媒体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3.系(教研室)负责本单位所有多媒体课程的初审、把关、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提高多媒体课程的教学质量等工作。

(四)实行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

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原则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须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及使用的基本技术、方法;根据课程性质,由院(系)认定哪些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实行多媒体课件使用审批制度

对于第一次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内容有重大修改、开新课或新开课的教师或课程,应在报送教学任务前填写《多媒体教学申请表》连同备用课件,交课程所在系(教研室)审查,审查通过的课件由院(系)组织专家对照《多媒体课件质量评价表》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课件汇总后交教务处备案。

(六)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学校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工作,定期组织对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和课件质量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差的教师,经认定后,取消其一年内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资格。各院(系)要经常对多媒体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对于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要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于课件质量差的课程,要限期整改。

2.学校及各院(系)定期举办优秀多媒体课件展评、多媒体教学公开赛、多媒体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交流,不断推动多媒体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项目形式进行课件研究与开发,对优秀课件和素材的引进应加强管理。为避免重复投资,所购买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素材及制作的课件,由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统一备份,并做好归类管理及推介工作。

4.网络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维修、维护工作,提供教学和资源平台,进行课件资源库建设、管理,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 构建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意义与原则

1.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当前高校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它以图文音像并茂、高的信息量、新鲜的课堂场景等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但也存在不少负面影响。为消除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领导,建立一套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让老师们自我约束,自我克服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宗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科学性。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即评价标准的设立要有科学依据,而不能凭借主观臆测,要防止评价指标体系中出现重复、矛盾和偏颇,要使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地反映多媒体课件教学价值的本质属性。

(2) 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各指标项属性的定义是否清晰和准确,各指标项属性的优劣是否方便评估人员准确的测量。

(3)相关性。多媒体课件的评价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包括研制过程和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三者是循环关系。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是以其编写和教学设计目标为依据,但就某一种多媒体课件来说,除教学任务和内容相对比较明确外,设计目标不仅涉及传统的教学目标,还涉及软件功能和媒体运用等因素。

(二)多媒体课件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应该太多,否则就会让评估者感到太乱,不利准确测评。一级指标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使用性、实效性;二级指标可细分为20个。指标评价表各校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笔者设计的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评级标准:16个优以上为优秀;14个优以上为良好;12个优以上为一般;11个优以下者为较差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它以图文音像并茂等特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为克服负面影响,应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与改进,构建多媒体教学指标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不足,改进建议,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苏男.刘艳.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41-42.

[2]钟志贤.王佑镁.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及其教学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与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4,(1)56-62.

篇4: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1.什么是体育课堂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允许教师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个过程是充盈着教师的思想张力和教育机智的。依据我国学校体育界同仁们的众多评述,我们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是以体育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运用具体可操作的手段,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短暂、瞬时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体育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运用的原则

2.1指导性原则。体育课堂上的即时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教学手段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不理想,应该该如何弥补改正这些不足,使学生能够继续进行有效的练习。

2.2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特点进行评价,做到有的放失。

2.3准确性原则。教师要正确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动作的方法、组成、易犯错误原印等内容,并用即时评价告诉学生改进方法。

2.4全面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即时评价不仅要针对运动技能、学习情况,还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意表现。

2.5灵活性原则。要根据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即时评价方式。如:鼓励的目光、会意的微笑、轻轻的摇手,肯定的点头等。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实践运用

3.1关注课堂主体从评价内容入手

教师备课充分,了解每个班级的情况,对学生建构知识和学习经验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要有意渗透评价的各种方法,例如: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另外还有最常见的暗示评价法等。

3.2规范即时评价语言

即时评价语言应是而具有简洁性、启发性,要真切坦诚,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的坦诚和无私来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去,以实际行动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感真挚和亲切,用真诚来打动学生,用真情唤醒学生,以激情来鼓励学生。

3.3即时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来进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来预设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是评价起到引航和导向的作用。

4.实践与效果分析

4.1实施过程

本课题以我校一年级、二年级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五个二级学院中,均为水平四学习段,样本总数N≈372人。各学院随机抽取2个班,并随机将两个班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共5个,人数有182名),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共5个,人数有190名)。通过数据分析,即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变化来说明所实施的评价方式的优越性,探索实施途径,形成可操作性体系。

4.2实践效果分析

经历两个学期的实验,课题组收集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分别由体育学习学期成绩、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情意表现、课堂参与度等几项指标,进行前后对比。最后,对该实验班的学生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果。体育课即时评价充分融入体育教学活动过程,发挥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即时评价创设一种开放的、宽松的评价氛围,在这种民主的、轻松的评价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4.3教学评价方式与分析

4.3.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强调过程、兼顾结果。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交流、对话的程度,看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作用。评价中不完全以活动成果为重点,应挖掘活动环节中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去启发和引导学生。2)重视个体、强调整体。在评价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对小组群体的评价,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教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4.3.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合理运用语言激励。在体育课学习中,对身体素质一般,运动技能储备不足却表现勇敢的学生,不妨侧重学习态度与情意表现等方面进行即时评价;对身体素质差,学习运动技能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以鼓励、赏识评价为主。当然,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2)尊重学生个性。运用即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思维和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4.3.3评价主体的立体化

(1)自评:重发展。通过其内在权衡摆正位置,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2)互评:导客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自己及同学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合作学习是学生群体共同完成任务,在互评中,引导学生更多的挖掘其他小组的闪光点,对集体力量的凝聚成果给以肯定和赞同,为其补充或加以改正,从而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看待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活动结果,通过外在的舆论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活动的方式。(3)师评:赏成功。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员。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表扬的滋味,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5.结论

篇5: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利用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教学评价逐渐被世界各国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所重视,其价值指向引发了教育理论者的广泛思考,进而推动了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变革。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加之本身“职业”特殊性的限制,他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有较成熟和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应用,加之各地各校虽有所探讨,但基本上是“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缺少成功的、可在中职类学校推广的教学评价模式,因而探索和建立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省内二十余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尽管大都重视并初步建立了教师教学评价模式,但执行效果不尽人意,多数达不到应有的评价目的。究其根源,因其评价模式未能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羁绊,导致评价结果不尽科学、合理。具体表现为:

(一)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不少学校仍以传统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方式虽能够鼓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完成教学目标,但存在较大缺陷:一是忽视了职业学校课程间难易差异和考核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用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显然不尽合理。二是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在备、教、辅、改、考、管、研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程度及质量上。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与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虽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但学生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教师平时工作投入的全部产出。如果重终结性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可能导致教师只重教学而轻教研。三是不利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和改革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双元制”、“CBE”(能力本位)模式等,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重教学效果的评价,轻育人效果的评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两者兼顾。如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指标,而弱化或忽视了学生在做人处事、品行修养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这样可能会导致教师走向管教不管导、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教育评价也失去意义。

(三)重奖惩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主要特征是以行政评价为主,教师被动接受,很少参与;评价目的主要是通过奖优罚劣,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发展性评价则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教师的个人、伦理和专业价值;关注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实现了评价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共识;其目的主要强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奖惩性教学评价与发展性教学评价并不是相互独立或相互排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轻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社会评价。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因素,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而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地位和属性,忽视了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指向往往与社会的认同不一致,校内的评价制度与社会的评价标准、方法脱节,这样将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得不到社会认可。

此外,有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在“投入”评价和“产出”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等关系上处理不够合理,有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抽象或复杂、可操作性不强等等。

二、中职学校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发展的“催化剂”。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模式的确立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求以真实可靠的资料为依据,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谨地评定。

2、科学性原则。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全面性原则。教学评价要树立全面观点。教学是多要素组成的“双边”活动,对其评价要从育人的整体发展功能出发,从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出发,判定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激励性原则。要求评价的结果能够激励教师和学生改进不足,自我提高。

5、可行性原则。评价标准要具体可行,尽量减少概念化、抽象化、“软指标”。不同评价对象、学科应转化为科学的同一的评价质量标准,方能让全校教师在公平的标准下评价优劣。

6、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学评价从评价目的、评价的指导体系及权重、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直至评价结果的处理都必须有利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三、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笔者结合国内外职业学校在教学评价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多年的教学评价实践,认为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应该由教学能力评价(综合素养)、教学过程(行为)评价和教学目标评价三部分构成。

(一)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主导作用,具体评价包括教师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评价教师学术水平主要指教师学历、职称、专业技术等级、专业技能水平、评价期内能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种荣誉(如“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板书板图能力、讲解概念能力、教态变化能力、教学演示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提问能力、导入能力、反馈强化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结束能力等。这些指标应以量表的形式设计成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包括教师评价表和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用于专家组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公开课竞赛,任课教师人人讲一堂公开课,专家组和同行到堂听课,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评分,课后由专家组、同行、教师本人一起召开听证会,先由教师本人对本堂课进行自我评价,专家和同行进行面对面评价,然后再由专家组、同行和教师分别进行评分。最后将四方面评价进行加权平均。需要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因此不宜以一堂课的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依据,而需要多次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且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中占较大比例。

教师教育管理能力是指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评教结果等。美国学者伯利纳(Berliner)和蒂奇诺夫(Tichenoff)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并能感染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因此,中职学校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能力评价不可忽视。每学期由考核组依据对教师平时教学巡查记载、平时课堂巡查记载、考核组组织学生座谈情况实施评价;学生评教是由考核组定期在学生中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根据《问卷调查表》对任课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最终比较所有任课教师的满意率的高低。

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是教师评价期内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优质课、说课、课件、论文等)获奖、教科研(如课题研究、编写教材等)取得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奖项等,由考核组根据考核标准量化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能力评价,既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忌过于强调教师资历或资格,也不宜将以往取得的实绩纳入教学能力评价。

(二)教师教学过程(行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有教学设计(备)、教学实施(教)、教学辅导(辅)、批改作业(改)、教学效果(考)、学生教育(管)和教科研(研)等环节。除了“管”和“研”两个环节已作为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外,其作四个环节均是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投入程度,对教学质量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各中职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师教学规范,把对教师备、教、辅、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的依据。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学常规检查,主要检查教师备课、作业(实训报告)布置及批改、教学进度、教学日志记载情况,并根据量化方案进行量化评分,期末进行汇总;同时对于教师平时开展教研活动情况、教学考勤情况等都应认真记载,学期末由考核组依据上述情况记载,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学行为评价结果。

(三)教师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教学目标评价,就是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进行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模式认为,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根据美国教育家加纳德·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判定,当前中职学校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培养,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制定各课程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是教师制定授课计划和方案、实施教学的依据和最终目的。

传统的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或某项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而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则无法用考试检测。应采用替代性评价理论所要求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教育效果。如生产车间(或工种)模拟、大型作业、教学实习、职业资格及技术等级考试等,尽量采用能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

基于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和考核方式的差别较大,不可比因素较多,教学目标考核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将学校所有课程分为以笔试考核为主的基础型课程(包括文化课、德育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包括专业课、实训课、实践课、体育课等)分块考核。基础型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品行表现及成绩检测给定。教学目标评价宜采取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纵向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为班级综合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横向评价是同年级各班级之间学生基础及学习能力的比较,评价指标为班级系数。班级系数是用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确定的。先计算出上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平均成绩,用某班平均成绩除以最高平均成绩即为该班班级系数。第一学期的班级系数可用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确定。最后用综合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分别除以班级系数,再按比例量化汇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依据。

技能型课程的考核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由于该类课程与生产环节接近,学校可以模拟生产过程,按实际需要安排生产任务或设置故障,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评定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贴近生产,有利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适合教学改革需要。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动手操作考核成绩、取得该课程相关技术证书率及社会(如家长、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对此类考核,考核组宜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检查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评价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目标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同时专业培养目标须随着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而调整。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无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不宜过于广泛、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确定。否则,将不利教师实施教学和学校组织评价。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的模式,一系列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内容完善和权重适当的量化评价表必不可少,他是对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化。

四、建立中职学校教学监控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教学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得到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教学考核数据真实有效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可行可靠的教学监控机制。监控机制应形成学校制度,采用行政手段落实。主要包括:

(一)听课制度。

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长组成听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确定教案准备、学生交流、教学重点、兴趣培养和教学手段等评价项目和具体评分登记,并在学校每年一次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要评判标准。

(二)督导制度。

一般由学校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要是离退休领导和老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对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以抽查听课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专家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教学质量往往能有比较中肯切实的评价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其地位是较为特殊的。

(三)教学检查制度。

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月底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三是课堂教学检查。采用教务处定期抽查和值日领导和教师随机抽查相结合,主要检查教师平时教学到位和教学的组织情况,并及时登记。

(四)学生评教制度。

由教务处、学生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也能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其他质量评价。

包括根据上级教学总体建设规划及学校工作实际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阶段检查等质量评价工作,这一类评价通常采用实践(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学生作业抽查等方式进行。

篇6: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网

[摘要] 本文阐述了多媒体评价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肯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也透视出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紧迫性,根据评价得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怎样确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尝试搭建多媒体教学评价的基本框架,更好的适应学科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教学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有促进作用,为教学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且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对发展趋势的调查,近几年具体到各个学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情况看,多媒体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应用人数、课程覆盖面逐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发展速度是始料不及的。适应传统教学方式的传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形成性及总结性评价的建构的模块涉及的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测量性,而多媒体教学各评价要素呈松散结构,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较难确立,必须重新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指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评价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及现代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教学意图,实施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在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实施。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多媒体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理想认知工具,有极佳的交互手段,能构筑开放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新媒体技术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教学内容呈现组合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很容易引申上位概念,呈现下位例证,教师容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加以突破,能控制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的质与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习对象、媒体特征选择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材料进行加工,提取和编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所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促使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包涵更多信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规模数量使用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才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评价能够解决教学中的矛盾。教学评价是将评价的教学内容价值外化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过程,能够通过反馈信息、参照标准对教学目标、过程、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总结,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促进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实际情况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能够参与到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改革实践中,但需要规范教学模式,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这样才能引导现代化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管理起导向功能。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本质上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对多媒体教学评价理解的正确性,相对于设计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多媒体教学要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其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它在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的同时,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而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强调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强调课堂教学与使用各种媒体的协调性和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成为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它在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测评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创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的系统性、条理性,把握住课程进度,掌握教学的监控能力,有意识的调整教学活动,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强调技术性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的功能性和整体性

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多媒体课件,它的制作要有相应的技术保障作基础,否则教学思想无法体现,教学内容无法反映。因此,制作课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技术性涵盖了用户界面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包括交互、导航、操作简易性、控制灵活性、运行稳定性、存储安全性、兼容性等内容。但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看课程内容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要符合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要求;要看课件能否体现出对学习的潜在影响,如策略性、动机性、迁移性;要看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整合,只有把教育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教学课件才是体现其教育价值的好的课件。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服从于教学的设计,实现教学目的,背离这个目标,那么课件传达的可能不仅仅是教学信息,还会有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媒体资源来说,其操作和制作不是主要问题,难的是要从教学的整体中去把握媒体资源技术的整合。成功的课件要通过技术性呈现方式、交互方式等形式特征,去定位于它们所表达的教学意义或达到的教学效果,突出教学的功能性和整体性,实质上体现了课件是如何促进学习的。

3、强调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兼顾教学各要素的协调性

课件的制作要体现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这是从理性和静态角度上的要求。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组织过程,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辅工具能否真正符合课堂教学的设计意图,实现预期的效果,除了课件本身的适用性外,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整以及其它基本的教学要素的协调起重要作用,如: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师表达是否清晰、简洁,分析是否有逻辑性,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等等。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动态协调对整个教学效果的产生和提高起关键性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将各类指标具体化、行为化,使其具有可测量性,一定要遵循教学理论的指导。评价模型要科学及有层次性,评价应做到多元、客观、个性,既要有形成性评价的数理统计,又要有总结性评价的语言描述,对每一个指标项尽量细化,采用是非选择和等级评定的方法,各指标项互不矛盾、互不重叠。多媒体教学评价中对各指标项的收集及权重的确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评价方案的核心工作。基于上述的分析,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指标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件的评价;第二部分为教学过程的评价;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的评价。

1、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指标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要体现教学意义、逻辑性、可操作性,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控制性和非线性,使教学过程多元化、立体化。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是衡量实际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优劣的评价不仅涉及到教学设计思想、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案的设计意图等教学性问题,而且涉及到课件设计和使用的技术性、艺术性等问题,另外,课件制作的经济性也是评价必须考证的因素,也就是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遵循最小代价原理。

(1)教学性。课件的教学性主要反映教学意图的程度,具体表现在:①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②要体现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③适应教学对象需要,内容正确“精练”,选题恰当,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课件承载着教学内容并隐含着教学程序。④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能深刻剖析原理,点明教学关键,有助于学生理清教学思路,尤其是传统教学媒体及模式不易表达的内容,却适宜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⑤注重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单一传授型教学,无论是信息的来源渠道、信息量,还是课堂的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多媒体教学为课件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⑥能体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把握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整合。分清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以及所包含的概念和方法,保证课程设计的准确到位。⑦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⑧提供多种教与学的工具和典型教学资料,模拟仿真形象,举例合情合理、准确真实、善于引导。

(2)技术性。课件的技术性是指课件运行中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以及操作中的易用性。技术特征的评价遵循一般的软件工程质量的标准。具体包括:①用户界面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界面友好指协调、综合利用多媒体,画面美观,有动态效果,友好的界面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理解和使用课件,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②维护和管理的方便性,指课件易于维护和管理的程度,各种开发文档,如功能说明、使用说明、维护说明资料是否齐全且内容明确;③操作简单、控制灵活,指使用方便、调整控制容易,且易于安装和卸载;④具有合理多样的交互性和导航功能,交互手段多样和导航方式易控。⑤存储的安全性、软件运行的兼容性强。⑥软件运行稳定、可靠,指课件在满足要求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的能力。⑦提供在线帮助。

(3)艺术性。课件的艺术性主要是指课件的图、文、声、像的美感和协调性。具体包括:①布局合理,整体风格协调统一。②版面设计简洁、美观。③多媒体效果真实。④配音、配乐音质清晰。⑤信息结构的组织符合思维联想方式。⑥文字易于阅读、字型适当。⑦颜色搭配观感舒适。

2、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课堂教学方案的动态过程。尽管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对于课堂教学基本目标、基本规律、基本要求仍有共性之处。融合个性与共性这是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媒体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①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结合内容适当介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知识的深度、广度符合学习者的要求。②观点正确、概念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有方。③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①用普通话讲课,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②讲授过程条理清晰,逻辑性强。③教师的学术水平高、生动富于感情。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3)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组织主要表现在: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②课堂组织管理有序,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课堂的讲授与课件的运用融为一体,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得当,过程组织合理。③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

(4)教学媒体。①媒体选择合理性,针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决定使用媒体的类型。②组合方式、呈现方式是否恰当,看能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③教师操作媒体的熟练性,对多媒体设备的驾驭能力,运用是否娴熟。

3、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注重综合性的模糊指标,量化指标困难,需要进行行为的文字描述,这对于修正具体指标评价上的偏差,整体把握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肯定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明显风格和特色的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教学所取得的总体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得到的信息,包括对学生的提问及学生完成的作业等均可提供及时与建设性的反馈。学习评价就是采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并依据教学目标对数量化的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学习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衡量学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状态及行为变化;学习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领域,对学习效果分析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评价搜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变化,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学生经过评价,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习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效果:包括①学习动机的激发②师生交流和反馈

2、课程教学效果:包括①考试成绩②学习的迁移,认知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调研报告下一篇:funny的比较级和用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