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参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23-01-12

在以往的教研中,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 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 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 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 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数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得学生能在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 获得过程的知识, 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我突出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况。为了对学生的积极性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 我设计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状态观察量化表, 将学生学习积极性状态与总人数的比值作为衡量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界定学生的积极与非积极呢?我是从以下标准来界定的:学生在课堂的某一时段能进入积极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与本课学习任务有关的学习状态, 我们称之为“积极”;反之, 出现诸如走神、做小动作、闲聊、打瞌睡等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行为或状态, 我们便称之为“非积极”, 所记录的只是界定学生学习积极的“是”或“否”两种状态, 而对于积极状态的程度深浅, 则不再加以区分。我就以《生活中的大数》一课教学记录为例, 加以说明:本节课, 我将全课的40分钟分为20个时间点, 每两分钟作为一个时间点, 共记录20个时间点, 乘以全班人数50人, 共记录了1000个记录点。 (具体记录见附表·略)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共有989个点, 占98.9%;不积极学习状态共11个记录点, 占1.1%。从量化表中不难发现, 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积极的。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活跃, 学习参与面广, 学生学习很有效。本人经过近一个学期对学生积极性情况的突出观注与研究, 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用语——“引”而不“替”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跟教师恰当的课堂用语是分不开的。教师引导语和评语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发展的航标灯。正如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 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作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我们教师的作用, 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有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 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 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式的课堂模式。

1、优化教学语言, 使教师成为学生投入学习的激励者。

教师要乐于和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面上, 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乐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这几节教研课中, 就有这样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后, 有的学生踊跃发言, 有的却默不作声, 或因为性格内向羞于发言, 或因为基础不扎实, 对教师的问题没把握。有的教师就对学生说:“不要紧, 你可以轻轻地告诉教师。”这样不停地引导鼓励学生, 在倾听到回答正确后, 才把答案公布于众, 并给予表扬和引导:“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呀, 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 那样就会更好的。”比如在做作业后, 学生很容易开始开小差, 有的教师就马上说:“小朋友们都看过来, 看看谁的眼睛最漂亮。”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又被吸引到教师那里, 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又如在一次答题中, 有一个学生把10个、10个数数成了20个、20个地数, 教师不是马上批评这个学生, 而是引导说:“他还能20个、20个地数, 棒不棒?”先表扬了这个学生, 然后又说不过这里要求10个、10个数, 以后要看清要求。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 出错是正常的, 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宽容学生的错误, 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 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2、优化教学语言, 使教师成为学生投入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用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的有结构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向, 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 激励学生一起去研究、去思考、去感悟, 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看教师的教学语言:“猜一猜一杯大豆大约有多少颗?”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怎样才能使自己估计得准确一点?”引导学生去想办法, 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探讨、实践, 并汇报本组的情况, 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哪种方法更好。又如“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是否正确呢?”“如果……怎么样?”“用自己喜欢的……”“你认为”这些开放性、更体现自主性的教学语言, 从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出发, 因材施教,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 给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体现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

二、教学氛围——“活”而不“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跟适宜的教学氛围是分不开的。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 创造性的解放。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又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 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的时间、空间以及活动的有效性, 做到“活”而不“乱”。

1、在尊重、理解、平等的环境中学习。

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 只有相互尊重, 才能相互理解, 才能做到平等, 学生才会感到安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进行各种交往中,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相互尊重, 只有师生、生生互相尊重, 学生才会敢说、想说、能说、会说。教师这几节课的教学是在完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来研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从收集生活中的信息到交流信息, 再到学习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才会说自己想说的话, 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教学中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要以一种理解、欣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 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就说明了学生进行了思考, 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 而且教师对孩子一个问题的肯定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思考的尊重, 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 也只有在尊重、理解、平等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才会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学生对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 还是越来越消极, 学生对学习信心是越来越强, 还是越来越弱,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所要关注的。

2、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氛围。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应该促进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交流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 因此师生、生生之间要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 教师要创造适合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足够的表达个人意见、展示个人才能的时间和空间, 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尊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发现。事实上, 当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去观察、去研究后, 他们的发现还真不少, 他们的发现也会令教师们惊讶, 作为教师千万不可低估孩子们的潜能。

摘要:新课程提出,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突出关注了学生的情况, 发现在一些状态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但在一些状态下, 学生的积极性却比较低。从中总结出,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件运用“精”而不“滥”、教师用语“引”而不“替”、学生习惯“持”而不“懈”、教学氛围“活”而不“乱”。

参考文献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上一篇:进口铁矿石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下一篇:探析建筑工程中水暖安装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