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2024-04-26

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精选8篇)

篇1: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Fpg 《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孤帆”等 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朋友之間の友情和依依惜別の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の含義,體會詩の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資訊の能力、自主學習の能力、想像の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歌の內容,體會作者の思想感情。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の詞語。收集李白與孟浩然の生平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李叔同の《送別》。同學們,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

預設:傷心、難過、依依不捨……

2、引出送別詩

Fpg

Fpg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了,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の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唐代詩人李白の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讀懂詩題,瞭解背景

1、指導讀詩題

題目這麼長,誰能讀一讀?指名讀。師糾正節奏。範讀。齊讀。

2、你能讀懂題目の意思嗎?題目中哪個字表示是“去”の意思?

3、介紹寫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麼人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の故事。出示課件。

4、瞭解黃鶴樓、廣陵

題目中出現了兩個地名,黃鶴樓、廣陵。誰去過黃鶴樓,你能給我們介紹下黃鶴樓嗎?出示課件:黃鶴樓、廣陵。

5、再讀課題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下麵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

出示課件。生自由讀詩。

2、同學們看你們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請認真聽,聽聽他讀得怎麼樣?

3、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4、學生評價。

5、出示課件,指導讀出節奏

Fpg

Fpg 讀古詩要讀准字音,更要讀出古詩の節奏。老師用單斜線在詩中作出了停頓記號。誰來讀?

6、師範讀古詩。

剛才聽同學們讀得這麼帶勁,老師也忍不住想讀讀這首詩。

生齊讀。

7、指導學法

讀順詩句是學好古詩の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理解詩句の意思。你們有哪些弄懂詩句意思の好方法呢?

預設:

生1:看課下の注釋。生2:看插圖,展開想像。生3:查工具書,借助資料。

8、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9、你讀懂了哪一句,誰來說說?

四、交流感悟,品讀詩句

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千年前の唐朝,去看看兩個好朋友分別時の情景。誰來讀讀詩の前兩句?課件出示詩の前兩句。

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故人指誰?

2、“西辭”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下揚州”呢?

3、出示黃鶴樓和揚州の地理位置圖,幫助學生理解。古人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可見長江是自西向東流の,黃鶴樓在揚州の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從江上走,想必是順流而下了,所以說下揚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詩中用到了西辭。“西辭”是向西辭別の意思。出示課件。

4、這兩句還告訴我們什麼?

Fpg

Fpg 板書:煙花三月。

5、“煙花”是什麼意思?

預設:煙花指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の煙霧一樣。

6、理解了這些詞語の意思,你能再說說前兩句詩の意思嗎?指名答。

7、同學們,想像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 預設:

生1:“煙花三月”就是指春天の美景。生2:各種花都開了,五顏六色,很美。

8、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不勝收の煙花三月吧。播放課件,欣賞江南春景圖片。

9、你們能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種美景呢? 預設:鳥語花香、花紅柳綠、引人入勝、春花爛漫、美不勝收······

10、古人又是怎樣用詩句形容春天の景色の呢?

11、生交流課前收集の古詩。

12、教師課件出示描寫春天の古詩。

13、古人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真是詞美,詩美,景也美呀!板書景美。

14、你能帶著這種美の情感讀詩の前兩句嗎?

15、春光明媚の陽春三月,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啊,可李白無心欣賞這樣の美景,因為好友孟浩然即將遠行。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課件出示後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指名讀。

2、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

Fpg

Fpg 預設: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

3、詩人の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の自然只有孟浩然の-----孤帆。

板書:孤帆。

4、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

5、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

預設:

生1:我能從“遠影”中體會出來。帆船遠去,已經成了黑影。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邊,不肯離去。板書:遠影

師:你能讀出李白の心情嗎?

生2:我還能從“碧空盡”中體會出來。師:說說你の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の盡頭。可李白還在望啊望啊,他の心中有萬分不舍。

師:“盡”是什麼意思? 師:你能讀出這份難捨難分嗎? 生3:我還能從“唯見”中體會出來。

師:唯見是什麼意思?這時候詩人只看見了什麼?

生:唯見是只看見の意思,這時詩人只看見了滾滾長江水流向天邊。

6、你能用自己の話把後兩句詩の意思連起來說說嗎?

7、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長江水寄託著詩人對朋友の一片深情啊!

板書:情深。

8、你能讀出這份深情嗎?教師指導朗讀。

五、說話練習,感受古詩韻味

1、孟浩然坐著小船,順江東去了,李白站在江邊,思緒泉湧。他與孟浩然の交往還歷歷在目。

Fpg

Fpg 出示課件: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將句子填充完整。

3、誰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有黃鶴樓為憑,有長江水為證。讓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4、播放音樂《送別》。分男女生齊讀古詩

5、同學們,學了這首詩歌,老師相信,如果你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全班齊讀。

6、人分千裏外,情在一送中,誰沒有親戚朋友呢,同學們,願你們多讀古詩。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

景美 孤帆遠影

情深

Fpg

Fpg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後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送別詩中の名篇之一。短短28個字,描繪出了詩人和友人依依送別の情景,表達了朋友之間の深情厚誼,讀來闊大深遠,韻味悠長。設計這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之間の依依惜別之情,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想像詩人和孟浩然之間送別の畫面,感覺古詩の韻味。

導入時,我抓住送別,創設情境: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の距離,又調動學生の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の熱情。

在解決問題の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古詩の背景,感受煙花三月の美景、體會詩人李白對朋友依依惜別の深情,並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學習熱情高,表現欲強。

本詩“煙花”一詞の理解是難點之一,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然後出示了一組春天の圖片,讓學生進行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用優美の四字詞語描述這種美麗の景象,再過渡到描寫春天の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の想像空間,還訓練了學生の語言,同時也增加了學生の古詩積澱。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時,我抓住“孤帆”設疑: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の回答精彩紛呈: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因為李白の心裏只有孟浩然,所以他の眼裏也只有孟浩然乘坐の那只“孤帆”;“孤”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這時我繼續追問: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通過移情,讓學生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對友人真摯の情感。在語言訓練環節,我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進行Fpg

Fpg 說話練習: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組排比句,讀來盪氣迴腸,不舍與惜別之情表露無遺。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感情の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一個好方法。初讀古詩環節,我讓學生放聲自由誦讀,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明白古詩僅要讀出節奏更要讀出韻味。交流感悟環節,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讓學生在理解詩句の基礎上展開想像美讀詩文。整堂課我以讀促悟,讀中悟情。朗誦形式多樣,既有富有個性の個別朗讀,也有男女分組齊讀,全班齊讀等形式。既有同桌互讀,又有教師、學生範讀。在反復朗讀の基礎上,學生感受到了古詩深邃の內涵和獨特の韻味。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如在引導學生品悟後兩句詩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了“孤帆”之後,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這份難過與不舍。這個問題提出之後,學生一下子答不上來。如果在理解“孤帆”之後,讓學生代李白說說自己の心裏話,再拋出這個問題,相信學生體會起來會更容易。

Fpg

篇2: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 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节奏。范读。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3、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说: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从江上走,想必是顺流而下了,所以说下扬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诗中用到了西辞。“西辞”是向西辞别的意思。出示课件。

4、这两句还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烟花三月。

5、“烟花”是什么意思?

预设:烟花指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

6、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答。

7、同学们,想像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预设:

生1:“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的美景。生2:各种花都开了,五颜六色,很美。

8、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不胜收的烟花三月吧。播放课件,欣赏江南春景图片。

9、你们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美景呢? 预设:鸟语花香、花红柳绿、引人入胜、春花烂漫、美不胜收······

10、古人又是怎样用诗句形容春天的景色的呢?

11、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古诗。

1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古诗。

13、古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真是词美,诗美,景也美呀!板书景美。

14、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情感读诗的前两句吗?

15、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可李白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因为好友孟浩然即将远行。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指名读。

2、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 预设: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让孟浩然走。

3、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的自然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板书:孤帆。

4、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

5、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

预设:

生1:我能从“远影”中体会出来。帆船远去,已经成了黑影。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边,不肯离去。板书:远影

师:你能读出李白的心情吗?

生2:我还能从“碧空尽”中体会出来。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李白还在望啊望啊,他的心中有万分不舍。

师:“尽”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读出这份难舍难分吗? 生3:我还能从“唯见”中体会出来。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诗人只看见了什么?

生: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这时诗人只看见了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6、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吗?

7、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长江水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啊!

板书:情深。

8、你能读出这份深情吗?教师指导朗读。

五、说话练习,感受古诗韵味

1、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站在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出示课件: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将句子填充完整。

3、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有黄鹤楼为凭,有长江水为证。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4、播放音乐《送别》。分男女生齐读古诗

5、同学们,学了这首诗歌,老师相信,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全班齐读。

6、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谁没有亲戚朋友呢,同学们,愿你们多读古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景美 孤帆远影

情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别诗中的名篇之一。短短28个字,描绘出了诗人和友人依依送别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读来阔大深远,韵味悠长。设计这节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诗人和孟浩然之间送别的画面,感觉古诗的韵味。

导入时,我抓住送别,创设情境: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感受烟花三月的美景、体会诗人李白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学习热情高,表现欲强。

本诗“烟花”一词的理解是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想像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后出示了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用优美的四字词语描述这种美丽的景象,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古诗积淀。在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时,我抓住“孤帆”设疑: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让孟浩然走;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他的眼里也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孤帆”;“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时我继续追问: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通过移情,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在语言训练环节,我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们曾经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组排比句,读来荡气回肠,不舍与惜别之情表露无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一个好方法。初读古诗环节,我让学生放声自由诵读,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明白古诗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韵味。交流感悟环节,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美读诗文。整堂课我以读促悟,读中悟情。朗诵形式多样,既有富有个性的个别朗读,也有男女分组齐读,全班齐读等形式。既有同桌互读,又有教师、学生范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古诗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篇3: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一、吟咏诵读, 体味诗文的音韵美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 格律要求很严。每首诗读来琅琅上口, 极富音乐感。古人写诗作文讲究词藻、修辞、韵律和节奏, 对仗工整, 词丽景美, 给人清新之感。无论诗经、楚辞, 还是唐诗宋词, 诗和音乐总是连在一起的。读着, 吟着, 会把人引入忘我的境地, 陶醉在其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 它使人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美, 清脆圆润;又使人感到如同“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的美, 婉转流畅;还使人感到如同“铁骑突出刀枪鸣”似的美, 激越雄浑。这样的作品适宜于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时把握好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 并且在诵读时倾注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 使学生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 从而达到激发审美情趣的目的。在教学中, 我们通过示范朗读, 读出古诗节律和音韵, 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诵, 在吟诵中体味古诗的节律和音韵之美。还可以借助一些被谱了曲的古诗的演唱录音带或一些著名演员朗诵古诗的录音带,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这种与音乐融合的美, 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 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 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吟唱歌曲, 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再引导学生去浅析优美的意境, 蕴含的主题, 旷达的胸怀, 深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诗画去表现朋友情深的艺术形象。以歌解词, 以诗配画, 学生在完整的“音诗画”审美过程中学习诗词, 在歌中陶醉, 在诗中审美, 在画中创美, 完成了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的审美过程, 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远比单一教学这首诗要好得多。

二、嚼字品句, 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苏轼曾赞王维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其实并非王维如此, 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 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 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欣赏时, 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 更容易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翱翔。此时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 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 撩拨撞击学生的心弦, 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 激发欣赏诗词的欲望。

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 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高格, 自有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 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 牵着一匹瘦马, 迎着凄苦的秋风, 信步漫游, 愁肠绞断, 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 显示主题, 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 读着诗文,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 又仿佛在“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广袤的草原大地, 还能听到“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 又能闻到“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诵读, 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景色的美好,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知人论世, 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中国古代有很多杰出人物, 他们那种惊天动地的英雄气魄也反映在诗文中, 如岳飞的《满江红》, 文天祥的《正气歌》等, 读这些诗篇, 我们能不为我们的前人那种自强不息, 不畏强暴, 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在教学《示儿》时, 我给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 (1210年) 除夕前夜, 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 到他85岁即将去世, 北方大好河山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 万事皆空, 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 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 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 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 仍然叮嘱孩子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时, 要注重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及他们的经历、思想等, 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去感受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这样, 不但获得了美的享受, 而且还陶冶了情操。

篇4: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比如五十年代经典歌曲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歌曲。再如国学在经过了100多年的沉沦后,现在正在以崭新的步伐迈向新世纪。

文化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髓。在当前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确实要以自己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担当起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因而教师要在传承经典中要发挥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把人类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代地传下去,让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二、搭建好经典诵读平台,开辟古诗文教学新途径

近年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搭建经典诵读平台、做好经典传承人,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注重平时的经典数量的积累

经典传送首先要积累经典的数量,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校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要不断搭建起经典诵读平台。

2、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丰富古诗文课堂内容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要经常搞一些经典诵读活动来不断丰富古诗文课堂内容,比如经常用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著作《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进行诵读比赛。另外学校还可以结合本地人文素养、风土人情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撰写出适于学生发展的乡土教材,如《陇东风土人情》、《文化礼仪》、《二十四节气与当地农事》等,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汲取生活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

3、充实经典传送的表现形式

经典诵读可以以歌舞、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时时体会到成功学习经典知识的喜悦,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比如去年我校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令全场来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节目演绎出从远古的周朝、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明清到近现代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台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节目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不仅教育了广大师生而且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得校园文化得到积淀,文明得到发展。

4、整合古诗文的经典范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学课本所选的两百多篇文章中,不乏传统教育的经典范文,每篇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可以将古诗文经典整合为:(一)传统美德篇:如《论语》中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爱国主义篇:《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三):传统人生观篇。《陋室铭》中有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尚情操,《爱莲说》里有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桃花源记》有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四):古代政治文化篇。《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古代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政治思想。《出师表》、《曹刿论战》宣扬纳谏、用贤以及取信于民的为君之道。……在课堂讲解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阅读、朗读、默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哲理,以传统美德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准则,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营造持续学习经典的氛围,延伸经典古诗文课堂

经典的学习不能只靠课堂45分钟时间,学习古诗文也如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经典的平台,营造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氛围。比如每天在黑板角抄一句经典佳句,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诗词;每周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学期组织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板报、文化长廊、墙壁、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传播传统文化,特别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学习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总结

篇5: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的目的:

一、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二、激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三、增加古诗积累,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

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活动时数:1课时。

活动准备:赛前组织 多媒体教学 活动步骤:

一、课前欣赏。

二、导入。(教师)

„„ 下面我们 班举行“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决赛。

1、有请主持人—— 同学。

2、有请评委就座。

三、主持人宣读诵读要领。

1、PPT关于朗诵的名言。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2、主持人宣读朗诵要领。PPT ⑴、细致感知作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意境。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起伏高低的脉络。

⑵、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对读诗有神圣感。对诗人有亲近感。对诗作产生共鸣。

⑶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音韵之美。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

3、主持人宣读朗诵比赛评分标准。PPT 1

a、朗诵内容(1.5分):朗诵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切实体现“中华经典”,宜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长远影响力、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为群众所称颂的名家名篇;

b、表现形式(1.5分):形式新颖,令观众耳目一新。

c、语言技巧(4分):普通话标准,声音条件较好,语言流畅,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分):着装大方得体,态势语言运用得当,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四、比赛第一部分。继往开来 PPT 1.有一位诗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有千古诗才,他有一身傲骨。他犹如灿烂星空,群星簇拥的明月。他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下面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朗诵《登金陵凤凰台》。

2.他的诗忧国忧民,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就是唐代的另一座高峰杜甫。

下面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春望》。

3.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之作,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的一世诗名。

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为大家朗诵《黄鹤楼》。

4.陆游有“小李白”之称,南宋一代诗坛领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下面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游山西村》。5.评委点评。

五、比赛第二部分。古韵钩沉 PPT 1.晏殊,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不乏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2

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为您带来的《浣溪沙》。

2.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年老体衰,贫病交加。请听杜甫的心声 同学朗诵的《登高》。

3.晚唐时期有位杰出诗人,他渴望在仕途上大展鸿图,却无法忍受自己的人格尊严被践踏,他渴望拥有真情真爱,却无法摆脱始终笼罩在婚姻上的政治阴影。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自己心灵的束缚,给后人留下了“悲剧一生”的感慨。他就是李商隐。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无题》。4.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观沧海》。5.评委点评。

六、比赛第三部分。星光灿烂 PPT 1.什么叫傲岸独立,什么叫豪迈洒脱,什么叫淋漓酣畅。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为您带来的朗诵《将进酒》。

2.他是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才子,他是秦楼楚馆里的风流词人,他是志不得伸的落拓书生,他是漂泊无家的天涯倦客。他是柳永,他用一生一场精彩的沉沦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雨霖铃》。

3.他的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他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水调歌头》。4.她是一朵乱世中的不朽奇葩。国破,家亡,夫死却又老来无子,一生心血毁之大半,„„这一切的一切,让她完成了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到黯然神伤的怨妇的转变。她用婉约的词无力的控诉着这一切。和着泪,写下斑斑的长句。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词迷醉了苍生,却迷醉不了自己,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声声慢》。5.评委点评。

七、比赛第四部分。大江东去 PPT 1.有人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下面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朗诵《行路难》

2.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却是不能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注定了辛弃疾的一生是机遇、希望和失望、惆怅交织的一生。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

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

下面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 牲。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评委点评。

八、比赛第五部分齐诵。经典永恒 PPT 1.李白小组齐诵《行路难》

2.杜甫小组齐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小组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李清照小组齐诵《观沧海》 5.评委点评。

九、教师朗诵。《将进酒》。

十、公布本次比赛结果。

十一、颁奖。最佳个人奖前三名奖。最佳小组奖前二组。

篇6: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关键词】:经典诵读

实践

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中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经典诗文的诵读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愉快诵读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的体会是,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厉;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可以分为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不要搞成任务和负担。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并营造氛围。我的体会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引用诗词警句,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去模拟,在作文里、说话中也会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样境界,你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诵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沽,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假如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壳蹬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让学生自己诵读,把节奏韵律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三、方式多样,在课堂内渗透经典诵读

1、放声朗读,感经典诗文绰约风姿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加强语文课诵读教学,我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1、早读。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好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读经有效性。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领读。教师领读即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确定作品的基调,调节停顿,控制语速,从而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学生;学生领读即由教师事先有意培养的一些有特色的领诵者,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向同学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与同学一同分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诵读再创作”。

3、竟读。在竟读中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添减字,注意语音、语调,这种方式既便于学生抒发情感,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竞读的形式可以是单人、多人或男女生分组等,由教师或几名同学当裁判,创设一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各尽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忘我吟诵,入经典诗文绵延境界

“诵”不仅仅是背诵,而是美读吟诵。如寿镜吾老先生般摇头晃脑,忘我吟唱,或婉转,或铿锵,或低旋,或高昂,回归千百年学语文诵读之道。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这是传统学古诗文根本之法。1.背诵古诗

于永正老师也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熟读成诵”,在学生抑扬顿挫的琅琅声中,优美的诗文已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背诵

便是在积累。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刻正悄然而至,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2.配乐朗诵

教师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再把一些美文或段落配上音乐,要求学生随音乐全神贯注或声情并茂地加以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教师找到相关的古典音乐或其他可烘托出情境的轻音乐,让这音乐营造处一种情境,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诵读的愿望,让学生再一次放声朗诵,这次美读吟诵是学生体验、感悟后对文本的再现。心到者,与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到动情处,或许神采飞扬,或许已热泪盈眶。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以一首古曲《阳关三叠》,跨越了时空,把学生离别愁情的体验推向高潮。3.吟唱古诗

诗歌,歌者,曲也。大多数古诗歌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的,如《阳关三叠》;有的古诗后人给它谱了曲,如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就给《春晓》、《锄禾》等古诗谱了曲。我让学生学唱《春晓》、《锄禾》、《明月几时有》等诗,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唱,甚至超过了其他所学歌曲。

四、大胆展示,扬经典诗文不朽神韵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诵读经典时,不要忘记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来展示自己。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把诵读活动渗透进去。如:制作古诗诵读卡;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师生诗文书法比赛;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活动等。

篇7: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古诗文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文明的多样性。国人的发展需要汲取历史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古诗文就是现代人非常需要的精神食粮。牢记经典应当从小做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当前国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意义出发,分析如何更好的推动小学生经典诵读发展,提高学生的经典古诗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文 诵读研究

无论社会进步到怎样的程度,也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的中国在不断的前进,在前进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仅仅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当代的修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人精神需求,让当代学生做到立足于历史进行学习,进行发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经典古诗文阅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中国的经典古诗文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很多古诗文不仅仅是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很多经典篇目都在教授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的经典经过百世传颂,流传到现在,自然有独特教育价值。小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学习经典古诗文,可以无形中提升他们的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最常见的经典就是《弟子规》,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对学生的教养的指导,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等,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我国的基本学习课程,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为了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提倡的是双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语文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也让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经典古诗文诵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日常累积知识的数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日常经典的诵读和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肯定,并且得到的肯定越多,相对应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就越多。小学生的记忆力都比较好,在进行经典诵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可以达到流畅背诵的结果,在进行背诵的时候,也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一时候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好的,自信心得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并且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措施

(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色进行分阶段教学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阶段性和查异性,因此在进行经典文诵读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段的学习,主要值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重点在于学习阅读和进行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示范法的方式,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色有效进行教学,让学生熟读经典。而高年级段的学习,则要尝试着引导学生主动背诵,主动理解诗文的意思,我国很多经典都有自身的故事,教师可以从故事导入法出发,让学生去发现经典诗文发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文,起到经典的教育作用。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句读

古诗文和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文言文很多地方都需要进行句读,如果不能够合理掌握句子的停顿处,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也不能准确的掌握句子里的情感,因此在进行经典文章学习的混成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句读,要想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停顿的地方,教师也可以采取动作记忆法,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给予学生一定的动作,比如说摇头,或者是用手指表示短暂停止,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记忆句子之间的停顿。

(三)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背诵教学

很多经典在背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生虽然记忆力较好,但注意力和耐心都比较弱,在学习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有较难的篇目,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奖励式学习。在学校期间,要求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同时也可以在班级设置“表彰角”,给予背诵较好的学生一定的小红花奖励,并且鼓励其它同学也要积极获得小红花,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以激励性语言安抚学生的沮丧情绪,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

三、结语

我国的自古以来在诗文方面就有着浪漫的情怀,在现代让小学生传承经典,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伴随着书香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现在小学应当看到诵读经典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

参考文献:

篇8:古诗经典诵读教学随笔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实践过程

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特点, “不仅文以载道, 而且在教学中‘披文以入境’, 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自先秦诸子到唐宋诗词, 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历代散文, 这些经久不衰的古典诗词文赋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心灵。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以培才育德为己任的学校及教师, 应充分利用并有效把握小学生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通过“读诗文韵律、感诗文意蕴、悟诗文情境”等形式, 积极有效地开展“传学强其身、育德正其身”的教育教学活动, 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 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

一、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性需要。“没有传承, 就没有历史, 就没有现实和未来”。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 既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凝聚和体现; 既是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教科书, 又是民族素养的长效滋养剂。炎黄子孙应把传承历史文化视为天职和己任。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性需要。“以史为鉴, 可以知得失成败, 懂兴衰更替, 以更好地开创和发展未来”。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坚力量。通过古诗文诵读, 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学生身心中流淌, 这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三是现代学生“以学强身、启迪心智、陶情明理”的现实性需要。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直面呈现, 现代教育中传统经典文化元素越发减少, 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 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与现代文化相比较, 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不只是“传承”的问题, 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识记能力等方面, 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功能; 在启智益能、陶情明理和修身养性等方面,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简要实践

1.潜移默化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唯情趣论”且缺乏责任自控意识的小学生而言, 教师应当寻求寓教于乐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 从中收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活动效果。一是通过张贴古代文人画像, 把《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名句显现出来, 丰富校园文化环境, 努力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 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 从而让小学生常见生趣、日久生情。二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认知情况, 积极开展以学习兴趣小组为主要平台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并利用传统节日、纪念、庆祝等契机,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比赛、演讲和文艺表演等活动, 为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 从中取得“以赛激趣促读”的效应。三是落实课时, 在最低标准上保证诵读时间。如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时间, 或每周安排一课时, 用于小学生诵读经典或教师指导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歌赋和诗词音乐, 努力营造“书香满园关不住, 一缕墨韵顺风来”的氛围, 让小学生经常沐浴在经典文化长河之中。

2.鱼渔相授引导。“一卷在手, 朗朗上口”。传统经典古诗文语言精练、意蕴可感, 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 符合小学生乐读好思的特点。教师应本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并行发展的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 逐步赢得厚积薄发之效。如以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教学为载体, 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再如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主题编排的, 分别渗透着“爱心、惜时、诚信、勤奋”或者其他内容, 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 布置学生查询并开展补充诵读活动: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 学生被文中“春光无限”感染, 教师可让学生广泛搜集并诵读相应的古典诗词。再者, 引导学生巧背 (表演背、据时背、据意背、据情境背和综合背) 诗词, 以逐步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如“据时背”:在某教学时段, 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大林寺桃花》到《夏日》、《小池》, 从《秋思》、《山行》到《冬景》、《江雪》, 让学生遵循“春夏秋冬”的顺序一路踏歌而行, 既可激活学趣, 又能事半功倍。

3.陶情明理深化。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反复吟诵的音韵律动中, 既可有效培养并强化小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感悟力和思维想象力, 又能让经典古诗文知识在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持续发酵, 从而在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性元素, 充分发挥开启智慧、增益其能、陶冶性情、明白事理和塑造优美人格等方面的综合性效应。这才是诵读教学的长远战略目标, 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之所在。比如:“谁言春草心, 报得三春晖”, 让孩子们懂得了孝敬父母和学会感恩的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导孩子要培养“先国后家、舍私为公”的胸怀气度;“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告诫学生人不要一味地追寻物质主义, 否则会陷入玩物丧志的结果……一言以蔽之, 常与经典为伍, 多与经典同行, 既可赢得“熟读唐诗”的学习效益, 又能从聪慧睿智的古贤先哲身上和芬芳怡人的古诗文中获得教诲与熏陶。

上一篇:随着近几年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下一篇:泪流,在荀子墓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