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2024-05-03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精选7篇)

篇1:(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一次函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章重要知识,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梳理本章知识,借助实际问题情境,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函数,应用函数举例,体现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特别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结构图,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边回顾边构建知识结构图,便于巩固加深.

 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表示方法: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列表、描点、连线)y=kx+b(k,b为常数,k≠0)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kx(k≠0)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性质:k、b的取值决定图象所在象限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需一个条件表达式的确定一次函数需两个条件应用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实际应用



概念: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值,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知识清单 加深理解 1.函数的概念

判断函数的关系时,要依据函数的概念抓住以下几点:①有两个变量x和y;②y随x的变化而变化;③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考虑不周,易漏掉某些情况或某些条件中的分界点,对于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关系,易漏掉隐含条件,做题时要全面考虑,特别注意实际问题中变量的实际意义. 3.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次函数的关系式y=kx+b,它是关于x的一次二项式,其中一次项系数k≠0,b为任意实数,特别地,当b=0时,该一次函数为正比例函数.其中k≠0容易忽略. 知识模块二 典例引路 全面复习

例:已知直线l1和直线l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P1(x1,y1)在直线l1上,点P3(x3,y3)在直线l2上,点P2(x2,y2)为直线l1、l2的交点,其中x2<x1,x2<x3,则(A)

A.y1<y2<y

3B.y3<y1<y2 C.y3<y2<y1 D.y2<y1<y3

分析:由于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两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因此解答本题只能借助于图象,观察直线l1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因为x2<x1,所以y2>y1;观察直线l2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为x2<x3,所以y2<y3,故y1<y2<y3.变例:某公司推销一种产品,设x(件)是推销产品的数量,y(元)是推销费,图中表示公司每月付给推销员推销费的两种方案,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求y1与y2的解析式;

(2)解释图中表示的两种方案是如何付推销费的;(3)如果你是推销员,应如何选择付费方案?

分析:两直线交于点(30,600),说明当推销产品30件时,两种方案所得推销费相同;当x>30时,y1图象处于y2上方,说明选择y1所得推销费多;当x<30时,y2图象位于y1上方,说明选择y2所得推销费多. 解:(1)y1=20x;y2=10x+300;(2)y1是不推销产品没有推销费,每推销一件产品得推销费20元;y2是保底工资为300元,每推销1件产品再提成10元;(3)若业务能力强,平均每月能保证推销多于30件产品,就选择y1的付费方案,否则,选择y2的付费方案.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知识清单 加深理解 知识模块二 典例引路 全面复习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一、学法指导

1.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 纸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3.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二、回顾旧知

1、小学里是怎样画平行线的?a

三、超前体验

1、生活中与“平行线”有关的例子?

2、定义:在,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2.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

四、交流讨论

1.如图:经过点C能画几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AB 2.过点D画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它与(1)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

3.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

五、巩固练习

1.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可以有_______个.

2.对于同一平面内的直线a、b、c,如果a∥b,c 与a相交,那么c与b是什么位置关系?

3.画∠AOB,在OB上取一点C,过点C画CD平行于OA,在OA上任取一点E,过点E画EF∥OB交CD于F,分别量得∠AOB、∠EFC,可得结论___________;再测量∠AOB和∠OEF,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4.观察下图长方体中,与棱AB平行的棱有与棱AA′平行的棱_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线所在直线

互相平行

B.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第4题图

C.同一平面内两条射线不相交,则这两条射线互相平行

D.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六、反思领悟

篇3:(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1课时 命题与证明(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原命题、逆命题等概念.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区分公理、定理和命题.3.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命题的证明需要,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2.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分.【难点】

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能放进一颗枣吗?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甲:都放不进去.生乙:枣能放进,苹果放不进.生丙:都能放进.师:我们现在用这个式子来算,设赤道的长为C,则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是-=≈0.26(m),可见,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一定可靠,要具体分析.师:对,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通过折叠、剪拼、度量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对这种方法,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 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不一定能准确地得到180°.这两种情况怎么解释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是这样的,研究几何图形时,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这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做必要的逻辑推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教师多媒体出示:(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教师找一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在逻辑学中,凡是可以判断出真(即正确)、假(即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的(1)、(2)、(4)都是正确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如果一个语句没有对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比如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教师多媒体出示:(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骑车来上学吗?(3)天真冷啊!(4)今天晚上不会下雨.(5)昨天我们去旅游了.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语句是命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若p,则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假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三、边讲边练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生甲:(1)中“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生乙:“∠A=∠B”是条件,“∠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四、层层推进,深入探究

师: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发表意见.师: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生:它的逆命题是“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呢? 生:假命题.师: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师: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1=∠2,但显然,这里∠1与∠2就不是对顶角.像这种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五、练习新知,加深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2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假命题.反例:|-1|=|1|,但-1≠1.(2)假命题.反例:(-1)×(-1)>0,但-1是负数.(3)真命题.(4)假命题.若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不相等.师:我们来看第3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真命题,(2)真命题,(3)真命题.师: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还是假,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必须追本求源,真理不需要再作论证,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些作为原始根据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公理? 生甲: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生丙: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师:对,这些都是公理.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甲:对顶角相等.生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等角的补角相等.师:对.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 3 两直线平行”.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2】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师:若已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强调: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3】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OB+∠BOC=180°,(已知)∴∠1+∠2=(∠AOB+∠BOC)=90°.(等式性质)∴OE⊥OF.(垂直的定义)

六、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强调正面的严密性,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举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反三”的目的.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沟通,通过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对于假命题举出反例.对于命题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第2课时 命题与证明(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熟悉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会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用途.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 生:用折叠、剪拼和度量的方法.师: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它能够被证实,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生:条件是一个三角形,结论是它的内角和等于180°.师: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 生:有关.师: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 生: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题目中没有已知、求证,我们自己要写出来.已知就是条件,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应该怎么写? 生:已知:△ABC,如图所示.求证:∠A+∠B+∠C=180°.教师板书.师:以前我们通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不是证明,但它却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我们通过作图来实现这种转化,给出证明.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剪拼中我们可以把∠B剪下,放在这个位置,在证明中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角与∠B相等,来代替这种操作.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这种线叫做辅助线.同学们看,应该怎样添画辅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 生:延长BC到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教师作图:

师:对.如果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得到结论了?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因为∠1+∠2+∠ACB是一个平角,等于180°,如果∠A=∠1,那么就有∠A+∠B+∠C=∠1+∠2+∠ACB=180°,这样就证出了结论.师:对.现在我们看怎样证∠A=∠1?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A和∠1是什么角? 生:内错角.师: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 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 生:证明CE∥BA,因为∠2=∠B,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CE∥BA了.师:很好!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推导过程具体写一下.要注意,我们刚才是分析,可以由结论推条件,但在书写过程中,要先写条件,再写结论,这个顺序要理清.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 生:90°.师:对.两个角的和是90°,我们可以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互余.师:对.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

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课本练习中给出了另外两种证法.大家能不能说出第一题的思路? 生:过点A作DE∥BC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建立两个相等关系,再由平角的定义就可证出了.师: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现在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师: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使△ABC的三个内角与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180°.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补充练习第2题的证明,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四、层层推进,深化理解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曾经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BC延长至点D,得到∠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在上图中,△ABC的外角,也就是∠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生:∠ACD与∠ACB的和是180°,所以∠ACD=180°-∠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180°,∠A+∠B=180°-∠C.由等式的性质,得到∠ACD=∠A+∠B.师:很好!除了这个相等关系,还能得到什么大小关系? 生:∠ACD>∠A,∠ACD>∠B.师:很好!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像这样,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可以用来计算角的大小,推论3可以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例2】 已知:如图所示,∠

1、∠

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师: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360°.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证明:∵∠1=∠ABC+∠ACB, ∠2=∠BAC+∠ACB, ∠3=∠BAC+∠A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2(∠ABC+∠ACB+∠BAC).(等式性质)∵∠ABC+∠ACB+∠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2+∠3=360°.五、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

篇6:(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1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诵读,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体会人与小鸟之间的和谐美。3.理解文章主题,激发同学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大部分学生已经感悟到生命的珍贵,少部分学生有待进一步启发。3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体会人与小鸟之间的和谐美。2.理解文章主题,激发同学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4教学过程 课前小知识:

地主——百科名片:1950年6月30日开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即根据当时中国的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土改、文革期间,地主们被纷纷打倒,土地也被没收。改革开放后,地主们平反,但土地已经全面收归国有。

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生的阶级。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拢()侥幸()树冠()谨慎()一怔()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它正扑腾着翅膀,累得气喘吁吁却收效甚微地停在大树底下。收效甚微:

② 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厉地指责起来。声色俱厉: 3.作者简介: 周晓枫,周晓枫散文特点:周晓枫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当散文

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她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在当代散文界独具一格。散文被评为“芭蕾足尖上的写作”,风格以细腻、华美、灵性为特点。

二、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1.文章把谁称之为 “小地主”,为什么这样称呼?(尽量用原文)2.用最简练的动词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提示:用“我” “小地主”为句式概括。3.“我”对“小地主”有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交流,品读质疑

1.小地主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地主 我

2.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什么?

3.读文章,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地主”鲜活的站在了我们面前,试问:作者是如何描写“小地主”的?

4.你感觉本文和《猫的故事》一文在主题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诙谐,风趣,自我调侃的语言和真情的大投入。

不同点:《猫的故事》大量文言词汇,大词小用,调侃意味很强。《“小地主”》多用拟人手法,活泼,灵动。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主旨 2.写作特色:

3.拓展延伸:欣赏下列图片,愿它们能触动你的心田!(1)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图片(共8张)。

(2)人类对动物的伤害图片(共两张);播放《斑羚飞渡》视频。(3)写出你最想说的话,小组内交流,推选写的最好的展示给大家。活动

(一)小组交流小短文,推选写的最好的同学展示。

活动

(二)把写好的真心话写在心形贴纸上,并把它们粘在心形的模型上。活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誓言:“保护动物,尊重生命,从我做起!” 教师赠言:

“作为这个地球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去爱护,珍惜和关怀所有生灵。而人类对动物无人性 的残酷迫害是极其不可理喻的。请停止这样的迫害!”

“挖掘我们心灵深处的慈悲,拥抱万物生灵,接受整个大自然及其美丽之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释放自身的使命。”

3.拓展延伸:欣赏下列图片,愿它们能触动你的心田!(1)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图片(共8张)。

(2)人类对动物的伤害图片(共两张);播放《斑羚飞渡》视频。(3)写出你最想说的话,小组内交流,推选写的最好的展示给大家。活动

(一)小组交流小短文,推选写的最好的同学展示。

活动

(二)把写好的真心话写在心形贴纸上,并把它们粘在心形的模型上。活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誓言:“保护动物,尊重生命,从我做起!” 教师赠言:

“作为这个地球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去爱护,珍惜和关怀所有生灵。而人类对动物无人性的残酷迫害是极其不可理喻的。请停止这样的迫害!”

“挖掘我们心灵深处的慈悲,拥抱万物生灵,接受整个大自然及其美丽之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释放自身的使命。”

3.拓展延伸:欣赏下列图片,愿它们能触动你的心田!(1)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图片(共8张)。

(2)人类对动物的伤害图片(共两张);播放《斑羚飞渡》视频。(3)写出你最想说的话,小组内交流,推选写的最好的展示给大家。活动

(一)小组交流小短文,推选写的最好的同学展示。

活动

(二)把写好的真心话写在心形贴纸上,并把它们粘在心形的模型上。活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誓言:“保护动物,尊重生命,从我做起!” 教师赠言:

“作为这个地球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去爱护,珍惜和关怀所有生灵。而人类对动物无人性的残酷迫害是极其不可理喻的。请停止这样的迫害!”

“挖掘我们心灵深处的慈悲,拥抱万物生灵,接受整个大自然及其美丽之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释放自身的使命。”

3.拓展延伸:欣赏下列图片,愿它们能触动你的心田!(1)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图片(共8张)。(2)人类对动物的伤害图片(共两张)。

(3)写出你最想说的话,小组内交流,推选写的最好的展示给大家。活动

(一)小组交流小短文,推选写的最好的同学展示。

活动

(二)把写好的真心话写在心形贴纸上,并把它们粘在心形的模型上。活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誓言:“保护动物,尊重生命,从我做起!” 教师赠言:

“作为这个地球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去爱护,珍惜和关怀所有生灵。而人类对动物无人性的残酷迫害是极其不可理喻的。请停止这样的迫害!”

“挖掘我们心灵深处的慈悲,拥抱万物生灵,接受整个大自然及其美丽之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释放自身的使命。”

五、达标检测,巩固内化

篇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一次函数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2、看图,明题意。独立完成,评析。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2、指名学生说。

上一篇:仁爱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下一篇:第十届上海国际LED照明产业技术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