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4-04-11

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共12篇)

篇1: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本期我担任了八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计划努力圆满地完成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希望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但由于我不是地理专业毕业,教学中也许存在不少误区、盲区,学生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再加上学校和学生自身条件等 多方面原因造成练习、测试都很不到位。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年度教学以中国地理为主,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5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6、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四、主要任务及目标

1.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高低。“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

2、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做他们学习、生活的引导者。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善于处理自身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身份。对同学们,仅仅严师是不够的;一味地与他们知心交友,也是不可取的。

3、深入教研教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提升为人民教育服务的能力。

4、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

5、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6、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知识竞赛和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篇2: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今年有两个班,班额小,对这两个班学生比较了解,学生虽然对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学到了一定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但按照课本内容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到八年级尤其是对美术上有特长的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能突现自己的一技之长,表现在班级或学校的活动中。对在学习中比较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使他们从心理上有信心,要多表扬和肯定。

标、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2、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多角度欣赏,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4、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本学期需要学生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及流变,掌握中国画基本的分类及其历代主要的绘画作品;掌握中国画基本绘画技法中的笔墨变化及构图原理,学会用中国画的方式画梅花和竹子及中国山水,托物言志,表达情感;掌握比例结构和绘画的方法,教师详细讲解基础知识和原理,用准确的笔调画出较好的山水画,掌握初步的构图和造型的方法。用笔触体现出物体的质感,用画笔表现出静物的色彩;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功能,认识设计的特点,了解现实生活中公益招贴画的设计特点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各个知识内容积极参与,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材 的 重

教学重点是中国画基本绘画技法掌握;造型表现中用笔触体现出物体的质感,用画笔表现出静物的色彩;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用笔触体现出物体的质感,用画笔表现出静物的色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想、教给学生绘画的技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美术方面有一之长,发挥自己的的才能。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课本安排,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多加引导,兴趣不高的,尽可能以最低的标准完成任务。

4、充分运用多媒体方式与教学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的 措

施、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对尝试教学法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认真落实尝试教学法的教学。

2、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适应社会对美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美术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水平有所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入德育,美誉方面的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美育各方面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美育方面的素质,在同一时期平衡发展,相互促进。

4、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能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并能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支持下对所学知识做到更深层的理解和顿悟。

5、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然以及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作业采取等级评价方式,批改作业要注重突出个性化作业,讲评作业采取讲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看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参加画展及绘画的水平

篇3:五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点, 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 学会独立思考, 互助合作, 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 今天, 教师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图片 ( 如图1) , 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 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 师: 这些图形漂亮吗? 其实啊, 它们身上还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特点.

师: 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能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一下我们的发现?

拿出学具袋里的图形动手操作折一折, 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说出“对折”, 有所发现.

师: “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这样的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

2. 师: 现在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对折后多了一条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

( 二) 画对称轴, 判断对称轴条数

1.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 还认识了对称轴, 那么给你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找出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画出对称轴, 并让学生向前演示是怎么画的.

2. 师: 其实, 轴对称图形可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 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出示课件, 找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对有争议的, 特别是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 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折一折.

师提问: 思考一下, 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 三) 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1. 活动: “猜一猜”

师: 你喜欢猜谜语吗? 那我们来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 教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了起来, 你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猜出它是谁吗?

演示课件

2. 师: 学生刚才猜的都很准确, 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拿出学具袋里的方格纸, 自己动脑想一想, 动笔画一画 ( 只完成一题即可) ,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总结方法.

找学生代表讲解画法, 并演示.

集体总结画法:

按照总结的方法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并展示.

生生评价一下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的所在. 在理解概念上从不同层次有梯度的展开. 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轴对称图形, 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并能用自己的话恰当的总结特征, 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会画对称轴, 并能判断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条数, 并进一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不一定只有一条, 进一步体会对称轴的含义. 最后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这又是一个难点, 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 集体总结方法,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合作交流. 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的关系.

三、拓展及应用

1. 思考: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

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很多国家的国旗都是按照轴对称图形来设计的.

2. 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动手前先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尝试动手剪, 教师巡视.

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

交流剪的方法. ( 先将纸对折, 然后再剪.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判断国旗, 明白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和理解.

四、欣赏总结

师: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 教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的一些美丽的对称现象, 请大家欣赏欣赏一下.

总之, 学生,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现象,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大家仔细留意, 细心观察, 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轴对称之美, 更多的生活之美!

篇4:浅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兴趣;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要从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数数,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使他们产生学习數学的兴趣,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身边个数在10以内的人或物体,或者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人和或物体的数量。教会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例如,10只鸟,5只鸡,6把刀,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要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要让学生用图形,圆柱、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分一分、数一数,理一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类整理数据及填写统计的方法,学会简单的统计。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分别根据和是8、8减几、和是9、9减几的要求选卡片、写算式。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把学生说出的算式适当加以整理,以使学生对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并让学生看教材的主题图用小棒进行演算,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他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了,这样一导入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直观教学,制作一些教具,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5的分解时,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先左手拿3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5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再让学生想一想,5还可以怎样分?“5可以分成1和4。”左手拿1根,右手拿4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1和4”,利用5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5的组成分解和5的加减法。7可以分成4和3,7可以分成5和2……用类式的方法分别写出其余各数的组成,还要熟记1~10各数的组成,熟记后学生就能够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后,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就会计算了。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药盒、手电筒、罐头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把这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有哪些,让学生带这些学具进入课堂,在堂课上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圆柱和球,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就高了。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一年级学生很好动,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打瞌睡,教学效果就不好。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效果就好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三角形,正方形。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9添上1是10,10添上1是11,10添上2是12,依次类推,10添上几,就是10几,明确了各数的来源。横着摆一根小棒,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摆3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3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教学0的认识,引出“0”的认识,使学生知道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棒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1在0的后面,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4在3的后面……9在8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

篇5: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从和陌生人交往开始的。从入学开始就要同陌生的老师交往,同时要同陌生的同学交往,从小学、中学和大学,到走向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不同的陌生人打交道,与陌生人交往是现代人的必修课,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人际能力的关键性尺度。因此,我们不要惧怕与陌生人交往,而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的社会人。

2017秋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1教学目标

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3重点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我与社会

师):大家都比较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站:我与社会(师):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合作释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基他人做好补充)导学卡展示:

自主学习合作释疑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化?

(学生发言后,学生点评,师归纳总结)

(师):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进一步来深入分析、探究:我参与我快乐(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结合导学卡,完成一个任活动一:看教材第55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师):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活动二:情景探究: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小劳拉后来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苦训练和学习,劳拉才逐步恢复人性,最终还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三:欲辨欲明

让学生进行辨论:

①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②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师):设计辨论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017秋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二:

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指出: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网瘾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思考:网瘾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现状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与人交往沟通,是我们的社会需要,也是我们向社会化迈进的第一步。网络成瘾会阻碍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自觉避免网络成瘾,主动走近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如何实现社会化,做一个社会的人?

点拨:如何实现社会化强调的是做法,而非内容,表述时应结合教材适当调整。

概括:(1)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我们中学生应如何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点拨:概括归纳时应突出中学生角色。

概括:作为学生,我们就是要尽到做学生的责任。

(1)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互帮互助,尊重教师,爱护校园。

(2)我们还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逐渐体会自己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奉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1.下列关于人际交往说法错误的是()。A.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我们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向外部世界开放B.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求我们亲近、关心和帮助他人C.人际交往有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D.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我们拉关系、结帮派

答案:D 2.“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着力追求生命的质量。”这里生命的质量指的是()。

A.生命的长短B.生命的好坏

C.生存环境与空间D.生命价值的延伸

答案:D

3.感动中国人物李灵,走街串巷收购旧书,用汗水载回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她挑着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欠债办起了希望小学„„她被网友称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的“美”集中体现在()。

A.团结与合作B.开拓与创新C.责任与奉献D.爱国与守法

答案:C 4.93岁的白芳礼老人,十几年来用靠蹬三轮车挣来的钱,帮助300多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完成了学业,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每天都很开心。这位老人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A.年长者比年轻者更有爱心B.我国的教育水平仍然很落后C.平凡的人依然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礼老人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

答案:C 5.徐本禹,一位普通大学生,毅然推迟了读研究生的时间,来到贫困的山区支教,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精神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谈一谈为什么人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

篇6: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成都七中八年级的孩子们,对本文的“言”的理解应该比较容易,所以可只抓七个词和一句话的翻译。但他们多数可能缺乏对苏轼的全面了解,因此对“文”的深度解读可能欠缺,特别是对“闲”的理解可能不容易到位。课型定位

基于学情和文本,定位本文教学为主题探究型课堂。教学风格

散步似的心灵之旅。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苏轼“闲”的情怀,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学习他高雅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个性化体会并学习苏轼“闲”的情怀。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体会苏轼“闲”的情怀。教学方法

诵读法、语言品味法、质疑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孩子们,作为成都人,你们都知道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的一张名片。那么,诗圣杜甫是不是我国古代文人里在后世拥有最多粉丝的人呢?(生应该会否定)答对了!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陶渊明?(生应该会否定)又答对了!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生应该会否定)又答对了!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那么究竟是谁呢?(生应该会回答:苏轼)又答对了!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

孩子们,苏轼为什么最受后世喜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85个字的日记微博,揭开文字背后隐藏的密码。

二、初读,解文意

1、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明确文眼“闲”宜用“悄吟”的方式来诵读。

2、由诵读水平高的学生体会示范读。

3、生再次体会读。

4、学习重点词句的翻译

户、欣然、念、遂、空明、交横、盖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出示未断句的课文,生再次体会读。

三、品读,体会“闲”

讨论并回答:(要求一定要紧扣文本词句)

1、苏轼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他是“闲”的?

2、苏轼真“闲”吗?

3、身不闲,心真“闲”吗?

4、出示苏轼在流放过程中乐观奇绝的句子。

四、精读,学会“闲”

1、关于写景句的欣赏;

“盖竹柏影也”的“盖”字可否删掉?

此句可否放在“水中藻、荇交横”前面?

(师可总结:此处无关技巧,因为苏轼写文章是“并不十分用力”的,所以无关修辞技巧,是苏轼童心童趣的自然流露,这才是最高的技巧。)

这幅画面像什么画?(水墨画)

点拨:这像中国的水墨画,水墨画构图原则是不可太满,要“留白”。苏轼的心也像这水墨画一样“空明”,心空了,世界就明了;心闲了,世界就美了。与“闲”相对的是“忙”,“忙”这字,左边是“心”,右边是“亡”,太忙人就成为了现实的奴隶,心就死了,世界也就成了地狱。

2、关于议论句的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苏轼为何善于从寻常事物发现无穷的乐趣?

点拨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闲淡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 闲情 ;生活穷困不堪,他闲逸自在;这样的人,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921年前的那个晚上,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总结:

有了这样的审美态度,即使在茫茫黑夜,我们也能在俯仰之间,独独在乎那一缕月色,而忽略那无边的黑暗!

这样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苏轼彻底接受了“生命中的不完美”,化腐朽为神奇了。他就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就是一个经历了生死历练之后千山有水千山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在纸上,而是渗透于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看到苏轼天真极了,豪迈极了。

顽皮快乐,永远以赤子之心像个孩子般面对残酷生活的苏轼,正是他最受后世喜欢的密码。

随手写下的一段日记微博,其实就是写下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让我们学习苏轼,永葆童心童趣,善于从身边平常事物发现美,去欣赏美,书写美,为人类把美永远留住!

篇7: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3)个性思考: 渔人“辞去”时,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篇8: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关键词:回归生活,体验,激趣,能力

一、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品社课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让品社课回归生活, 是搞好品社课教学的前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表象阶段, 感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情境,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事例, 或融洽、或误会, 并说出是怎样相处或解除误会的。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争相发言:有的说同学帮自己辅导功课;有的说下雨的时候, 同学打雨伞送他回家;有的说自己和同学发生了误会, 最终通过写小纸条又和好了……这些真实又不乏真诚的例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我在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的同时, 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与人相处——首先要尊重他人, 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做人要以诚为本;要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同样, 我在教品社课的其他内容时, 都会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并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切实的感受, 懂得一些常识和道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 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 发展学生的心智, 并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认识并学会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因为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视为享受阳光一样自然, 很少去回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 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用绘画、诗歌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认识到了家长的苦心和自己以前的不懂事, 并且产生了新的感悟和认识。基于平时上课的内容, 我大致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的。

1.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例如通过开展“我是小摄影师”“小型辩论会”“故事大王”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和调查的过程中, 产生美妙的感受, 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3.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小学生喜欢被表扬, 尤其是得到教师的夸奖后, 学生会获得一种价值感。因此, 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慢慢趋向于社会道德标准,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4.组织讨论会, 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认识事情比较简单, 因此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 组织一些讨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样, 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在教师的肯定、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激励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品社课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让他们认识、理解和感悟所受的教育, 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增强其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 我是这样让学生参与实践的。

1.让学生参与模拟实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我常常根据所教内容, 鼓励学生依照生活里的真实物象, 做出模拟表演。学生在可爱、逼真的表演中会运用所学知识, 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 从而增加了知识技能训练, 并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平安回家》一课中的表演, 惟妙惟肖:有的学生扮演交警, 有的表演闯红灯的叔叔……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想象,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运用了一些交通标志, 用行动体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缺少安全标志的岔路口, 模拟了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 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每逢节假日, 我都会组织学生以参观或走向街头展开调查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讲《社区——我的大“家”》一节内容时, 我安排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社区的设施和发生的新鲜事, 以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例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社区调查, 问题包括:你调查的社区开展了哪些活动?说说你参与社区活动的情景?社区里有没有志愿者活动?你想做志愿者吗?想不想伸出友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等。教师在学生活动后, 要肯定学生的做法,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和同学交流意见和看法。

四、品社课堂要延伸至生活和社会

完美的教学活动, 会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来自社会的爱》一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 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为了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爱, 并懂得回报;其次, 让学生知道除了学校和家庭, 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和爱护着少年儿童;最后, 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 并从中体会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总的说来, 在品社课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教学来自生活, 生活即为教学”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析,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能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真正实现品德和社会的紧密相连, 实现品社课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吴菊云.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1) .

篇9: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篇10: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1、、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2、学习用母亲慈善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3、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4、品味本文简洁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2学情分析

本课为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为“雨中情思”。“雨”是中国文学中极富生命的话题,借“雨”抒情,最值得咀嚼的是那些“雨”外知情、“雨”外之思。《下雨天真好》的作者琦君,老家是江南水乡,那里时常下雨,借着下雨将作者的回忆引回到童年时候,下雨时,母亲就会在被窝中多待一会儿,给她讲故事;因为老师有脚气病,一到下雨天,脚肿的像大黄瓜般,不会逼她读书;父亲在雨中赏花,告诉她各种花名。雨天,无疑是琦君最快乐的童年时分。一转眼,时间跳到琦君长大,离家求学,每每遇到雨天,琦君就会想起江南的父母,借着下雨天,将自己带回父母身边,一温思念之心。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活动展开的较好。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

2、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童声歌曲《小雨点》,一曲“小雨点”把我们带到了“下雨”的世界。小雨点是多情的,它总是敲打着我们的窗户,奏出婉转的旋律,小雨点像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走进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和作者一起感受下雨天的那份美好与温馨。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4、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检测预习

1、认识作者: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女作家。1936年考入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14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1949年去台湾,任职司法界,同时教课,写作不辍。1964年退休,专事写作。作品以散文为主,所作多为对故乡亲人的回忆。是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乡的圣手。散文集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等。

2、我会读

湿漉漉()魂牵梦萦()熹微()黏溻溻()紫檀木()静谧()摇曳()

3、说词义

魂牵梦萦 熹微 静谧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用原句回答。)

明确: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温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

2、作者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提问:作者用雨珠的链子串起了哪些“好时光”?哪些有趣的事情?

(提示:可按童年——六岁、少年——上中学、青年——长大分三类。以这样的句式:下雨天,可以--------------,真好。)童年:

下雨天,可以睡在母亲的手臂弯里听故事,真好。下雨天,可以在水沟里漂木船,真好。

下雨天,可以帮母亲剪线头,不写大小字,真好。下雨天,可以陪父亲赏花,真好。下雨天,可以在家听鼓词,真好。

下雨天,可以天天在谷子里拣曲,不用读书,真好。少年: 下雨天,可以偷吃金丝蜜枣,巧克力糖,看《红楼梦》,真好。青年:

下雨天,可以思念父亲,真好。下雨天,可以赏梅听笛,真好。

(二)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写进文章呢? 明确;A、请找出写“坏心思”的地方。巴不得老师摔个大筋斗;逃学不读书也是。B、说一说自己与文中“我”相同的情感体验。讨论分析总结:

母亲的想法是实用的,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坏心思”写得越是真诚越显得风趣可笑。谷子霉变;老师摔筋斗,读不成书都不是“我”能决定的;一直长不大也不现实。这些读者心知肚明。

2、母亲讲瞎子借伞的故事有何用意?(明确:宽厚之心)

3、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从中可以看出雨天还给作者带来了什么?

(三)与生活对话

请说说你自己关于雨天的趣事。

(四)情感激发:教师激情朗诵雨天感悟

我喜欢下雨天!下雨的夜晚,独自撑一把伞,走在无人的旷野,任凭雨水冲刷自己,把自己多天来染上的习俗之气完全冲散,两旁的大树似乎成了我的伙伴,在雨中尽情的享受着这天赐的甘露,听着雨珠落在地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四周寂静,喧嚣的尘世中,只有这声音是属于我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属于我自己。扔掉伞,让自己在雨中尽情的放纵,感谢这大自然的恩赐!

我喜欢下雨,喜欢在这朦胧的雨季中享受着那份恬淡。下雨天,真好。

五、跨越时空——与古今文人墨客对话

怀才不遇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乡的惆怅和忧国思乡的 愁苦寄寓于绵绵雨丝,亦或是朗朗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如雨丝般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请将你平时积累的有关“雨”的古诗名句或文学作品拿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六、小结

请学生对照板书,梳理文章结构,阐述文章主旨,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根据本文,写一段自己的以雨天为背景的有情趣的片段。

篇11: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课程及学生分析:

1.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判断一般的修辞手法,前面的课程中也积累了描绘或评价景色的词汇。在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下,应该可以完成目标明确的阅读任务,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2.课程分析:《草原散章》是本册语文教材三个写景单元中,写边塞风光的对比阅读篇目,在不做对比的情况下,草原风光对同学们来说应该是全新的视角,因此我把它排列在游历祖国山河的第三站,借旅游的情境引导大家步步深入,领略楚楚笔下草原的别样风情。

2、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的朗读优美文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分片段赏析景物的特点,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想象美和自然美,尝试创作美。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培养健康纯洁高尚的情操。

3、教与学重点:

有选择的阅读文段,自主合作完成景物特点概括,体会运用各种修辞表现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4、教与学难点:

能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画面美、想象美的基础上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美的个性化感受。

5、教与学方法:

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阅读、组织讨论、互动评价等。2.学习方法:自主浏览阅读、激情朗读、合作交流展示、自主创作等。

6、课时预设:1课时

7、教学过程及环节: 一陪你一起看草原 1.情景导入:

我们曾跟随徐志摩登上泰山,领略过旭日东升的壮美,也同诗人于坚一道感受了黄果树瀑布扑面而来的雄奇。今天让我陪同大家进入游历祖国美丽河山的第三站,去广袤的大草原上策马扬鞭。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草场,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聚居着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这个民族的人民和他们生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作答)2.引入作者作品:

有一位旅行者,她用女子特有的细腻和柔情,把草原描绘成人间天堂。她就是当代女作家楚楚,她笔下关于天堂的画卷名叫《草原散章》。

二、陪你一起读草原

(一)扫清障碍,策马游览

一瞥

昙花

搭讪

黔贵 繁衍

孪生 贮蓄 叨扰 心旌摇荡

恣情率性

跃跃欲试 肆无忌惮

捉襟见肘

引吭高歌

(二)浏览全貌,美景掠影

1.各位游客,短短的时间里您看到了哪些景致?(带上修饰词)看——胖草、矮云、笑花、薄虹、小水

2.你用这样的词修饰过类似的景物吗?这些词大多数是用来修饰什么的?(人或动物)可见作者把它们当成人或动物来写,从修辞上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拟人、比喻。能将A物的某方面特征与B物相联系,需要我们调动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想象或联想)那就让我们来阅读楚楚是如何调动想象力去描绘草原景色的。

(三)线路筛选,精致游览 1.草原的灵魂——胖草(1)明确阅读任务:

描写角度:形状、气势、颜色、性格 特点:分布广、颜色新鲜、纯净、灵醒、自由 写法(修辞):想象、比喻、拟人、对比、情感:向往不受污染,不被人为雕琢的自然美,表达对纯净自然的喜爱和赞美。(2)邀请学生配合朗读。(2—6自然段)(3)简单交流展示成果。(边展示边小结)2.草原的盛装——四选一阅读

(抽签选择,决定游览线路。仿照“胖草”片段阅读方法自主合作完成阅读)(1)自由阅读所选片段。(2)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3)展示合作阅读的成果。

三、陪你一起唱草原

如果说楚楚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把我们带到了天堂,那蒙古人民的长调牧歌就是沟通人间和天堂的桥梁。我们来听听长歌的情韵: 1.请男同学读其中一段。听——长歌

2.总结长歌的特点内容:自由、朴素、不修饰、质朴 爱情、亲人、家园、(远客)

3.播放演唱腾格尔的《天堂》,感受牧人歌曲中的暖暖深情。(爱草原爱家乡)4.作者在可人的美景和悠扬的长歌中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5.小结思想感情:热爱家园,热爱草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积极乐观

四、陪你一起绘草原(朝戈的油画作品转换)

1.拓展训练:艺术是相通的,美文、牧歌、绘画,都可以抒发我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就让我们用文字、颜色,或者声音来表达你游历草原后的心情。

文字示例:那如眸的小水,让我感受到草原的珍贵,我愿变成水畔的泥土,去贮蓄供花草茁长的养分。

2.游览心得:描绘校园,模仿创作《校园散章》。

温馨提示:(1)捕捉有特点的景物;(2)用片断描写的方式;(3)展开想象,运用修辞;(4)捉住灵魂,寄托情感。

篇12:秋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把握一些文言词语。

3、明白得短文的要紧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诵、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明白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刻

二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诵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朝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样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可采取多种方式朗诵,如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把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增强语气。这两句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道德高贵,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道德高贵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理想。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以为,九夷尽管简陋,可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完全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遇,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说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乐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刻画,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诵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朝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创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其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能够记事,也能够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诵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都可。读时注意节拍、重音,正确、流畅、有情感。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诵课文。

4、提问:作者描述莲花,什么缘故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如此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

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⑴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⑵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⑶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述,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别离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季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非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厌弃,挖苦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

四、小结

上一篇:文字录入教学总结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