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教育

2024-05-08

生态体验教育(共8篇)

篇1:生态体验教育

爱的名义

哈尔滨市清滨小学校“生态体验下的德育”案例

案例再现:

2006年7月15日那天是哈尔滨市清滨小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日子,与此同时,学校的领导们也正围坐在校长室里,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会议临近尾声之时,一阵喧闹声传来,随着这阵声响,一群家长簇拥着学校的一位年轻班主任“闯入”了校长室。正在开会的领导们一见这阵势,都不由得心中一凛,难道是缺乏经验的小老师有什么不当的言行引发了与家长的矛盾和纠纷?就在大家暗自嘀咕的同时,刘艳华校长已经笑着站起来,热情地邀请家长们先就坐,请他们把事情的原委慢慢说。小小的校长室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有的家长激动的根本坐不下,就站在那里与校长攀谈起来。

这位被家长们簇拥的年轻班主任——程洋老师是学校的生态体验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这位曾到日本进行过教学交流半年的小老师教育理念新,就是班级管理经验不足,与家长们欠缺有效的沟通,有些新的理念在班级实施时有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自从接触到生态体验这一课题后,她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此次家长会她一改原来那种老师滔滔不绝、家长被动“听讲”的固有模式,把生态体验活动引入到家长会上。家长们做了两个小小的体验活动之后,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这不,师生的互动在短短的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一部分家长就受大家的委托来校长室建议学校能对全体家长进行这样的培训或讲座,最好是也能给学生们多做这样的体验活动。因为“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够触摸到人的心灵深处”。

听到这里,虚惊了一场的校领导们都笑了,因为在刚刚的会议中,主抓家长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孙海霞同志刚刚在会上提出了自己下一学期的工作设想,那就是把生态体验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新学期的家长培训中,同时还要把它应用到班队会等活动中去。

这一次的不谋而合让学校领导和家长们都格外的兴奋,家长们谈了很多建议、也提到了在教育子女时让他们倍感苦恼的困惑,有的家长们说着说着,竟几度凝噎。一直在边听边记录的领导们也都不由得深思起来。案例分析:

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次特殊的“家长接待会”后,原本已经临近尾声的领导班子会议又重新掀起了高潮。大家专注地分析起家长们的苦恼和困惑来。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学府区,位于三所著名高校学府的中心。学生家长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士、硕士比比皆是,这些饱读诗书的家长们面对大学生可以侃侃而谈,怎么反而面对自己稚幼的孩子却反而束手无策了呢?从开始就参与到生态体验课题研究的刘艳华校长和孙海霞副校长,又把开完家长会的班主任老师们聚集到一起探讨此问题。在大家的七嘴八舌议论之中,大家都认为,我校家长受教育程度高,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趋走向不合理范畴里,孩子的压力开始以不同形式的爆发,正是这些不断爆发的形势造成了这些做家长们的苦恼。解决策略: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一份新的决议也就悄然形成。家长们不惜暴露“家丑”自揭自家的短处,无非是被老师设计的体验活动触动了内心的痛楚,我们的家长学校不就是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并形成合力来推动我们的教育发展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可以触摸到人心灵的全新理念——生态体验理念,来开展新学期的家长学校培训工作。

为了让此次活动更有针对性,课题组的成员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学生问卷,一份是家长调查问卷。目的就是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和家长在交流与沟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就是本着这样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生态体验这一全新的理念很快就被清滨小学的课题组成员逐步从教师培训带入到家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干培训和学生活动之中,而它所掀起的热浪却是当初我们这些参与研究和实践的老师们当时所无法想象的。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大概就要数我们学校的生态体验式的家长培训了。

新学期开学初,学校就下发了由课题组的六位核心成员设计的调查问卷。在搜集整理这些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调查的家庭不同,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大家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所困惑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一点共识是大家可以从问卷中发现的,那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爱。在“写出您爱孩子的具体表现”一栏中,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填写的满满的,有的还在背面附页上补充说明,许多具体的事例,让那些还没有做妈妈的小老师们读起来都潸然泪下,不住地感慨着:这些家长真不容易。可是在“您对孩子常用哪些教育方式感到收效较大”这一栏中,我们给出的空位并不大,但是能把它填满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即使写的较多的也会在这一栏中“注满辛酸”。这与我们上一次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初步获得的信息基本一致。我们决定在新学期举办的这次生态体验理念下的家长培训,首先就来解决家长们爱孩子却不会去爱反而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在这种认知下,我们这一期的家长培训的主题就确定了,那就是 “爱的名义”。

我们把这次培训的地点定在理工大学的一间大教室里。近400人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共聚一堂。教室内播放着的舒缓音乐并没有给这些孩子刚刚入学的年轻父母们减少多少的压力,他们有的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无奈和焦躁不停地打着手机、有的带着几分好奇打量着会场的布置和与众不同的桌椅摆放、还有的甚至还没有坐定就和到会的领导老师商议着可否提前离开„„这些表现并没有给清滨小学的组织者和我校这些生态体验课题组的成员带来不安,因为我们深信,生态体验的魅力会让很多人和我们一样的被它吸引、被它所折服。

转换角色——生态体验帮助家长们认清真我

一场破冰活动,让原本有些拘谨的陌生人很快变得熟识,原本有些拘谨的家长们抛却了矜持纷纷抢起了话筒,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随着灯光的暗淡,音乐声戛然而止,家长们在导引老师的引导下闭上了眼睛,放松着身体。突然,一声严厉的斥责在所有人的耳畔响起:“说过你多少遍了,回家就快点写作业,你没记性吗?”、“整天就知道吃吃吃、玩玩我,长大了能干什么,等着捡破烂吧!”、“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给你讲了几遍了,还记不住,脑子是浆糊做的?”当这样的话语刚刚在人们的耳畔响起的时候,被吓了一跳的家长们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小声的嘀咕之声也偶尔响起。然而,随着斥责声的日益严厉再加上一些刺耳的摔打声、打骂声时不时地炸响的时候,家长们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甚至严峻起来。因为这些斥责的话语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这都是从他们填写的调查问卷中摘录出来的。当那些刺耳的斥责声渐渐停息之后许久,刚才还纷纷抢话筒觉得意犹未尽的家长们都沉默了许久。这时一位孩子的爸爸站了起来,颇有些沮丧地说道:“我刚刚数了一下,十几句话中,我常对我儿子说的占了六句,我以前一直觉得男孩子就应该严厉地管教,我们小时候也都是在父母的棍棒之下教育过来的,我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我第一次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听这些我非常熟悉的声音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我儿子几乎每天都听着这些,他还那么小,那得是什么心情„„”说到这里,这位身高八尺的北方大汉忽然说不下去了,哽咽了几下就颓然放下了话筒。一年一班杨嘉仪的妈妈坦诚的说:“我是一个性格暴躁,自控力很差的人。在辅导我家孩子功课时没有耐性,稍有不对便大声斥责,甚至拳脚相加。以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刚才听了这些我经常说的话,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对不起孩子。在分享中家长们纷纷说,听着这些话,我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我听了这些话心都在哆嗦,更何况是孩子。

这话筒好像突然变得沉重了,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听到的是一位又一位父亲或母亲忏悔的声音。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在沉思,那个曾经理直气壮的自己哪里去了?孩子们胆怯、懦弱等等被他们怒其不争的缺点产生的原因,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

爱孩子就要对他(她)严格要求,否则怎么适应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这个在调查问卷中占了上风的教育理念,就这样在体验中顷刻间倒塌不见了。“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少吃苦,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这也是在家长问卷中占较较大比重教育思想。对于这种偏颇思想的讨伐早就在报纸上屡见不鲜了,我们没有苦口婆心去说教,方法还是“请您去体验”。

在“爱心包裹”体验活动中,我们将接受培训的家长分成若干组,每组分一捆布条做为道具,每组自主产生一名家长扮演孩子,其他家长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家长们听到“不能出去玩,被坏人骗走怎么办?”就在扮演孩子的家长腿上缠上布条,“不许破坏玩具”“这些事不用你做,你只要把学习搞上去就行了”就在扮演孩子的家长的胳膊上缠上布条。我们把从家长调查问卷中家长经常嘱咐孩子的话说完以后,扮演孩子的家长已经被捆绑的结结实实,如同一个木偶,眼不能看、手不能动、嘴不能言。而此时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当二十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即将奔赴在各个工作岗位中,而此时的孩子在家长爱的包裹和保护中、已经变成了一个胆小、懦弱、丧失了动手的能力,创造的天性,探究的欲望与积极的行动的孩子了。因为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家长的束缚、习惯了家长的帮助、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安排好了,而没有安排过的事他们再也不会做了。家长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时的孩子由于过分的保护已经失去了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头脑、敢于开拓的行动。家长们此时真是感慨万分。

一位孩子的奶奶这样说:“我已经快70岁了,人生也快走到头了,这是我这一生中听得最好的一课。我的儿子、媳妇忙着工作,小孙子从小就是我带着。可以说,他比我的命都重要。我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他。我孙子今年上学了,可他没自己洗过脚、连一块小手绢都没自己洗过,因为我舍不得。可是上学的这半个月里,这孩子不是丢这儿就是忘那儿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现在一找不到东西就急得直哭,小朋友一笑他,连自信都快没了。孩子累、我也累。我没想到,是我为他做的太多,反而害了他。我很后悔,今天应该让我的儿子和媳妇请假都来听一听。孩子将来跟父母的时间更长,他们拉了这课得补啊!”老人的话,引起了许多家长赞同地点头。

原本计划中两个半小时的培训时间在大家总是有话要说、有经历要分享、有感悟要倾诉的状态之下,整整延长了一个小时。

那些整天喊着“忙、忙、忙”的强人型家长在“撕纸条”的体验活动之后,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看清了“孩子”和“事业”孰轻孰重,也思索了该怎样去平衡二者的关系;

那些总是为孩子的安全无畏担心的慈爱型的家长们在“蒙眼”活动中体验到,孩子的一生总会经历困难与坎坷,爱他就要在他困难时扶一下,总要放手让他在历练中变得更强;

那些总是一味地抱怨孩子做事不够细心的完美型家长,在做了一张简单的“测试卷”,却得了“零分”后,即使听到近400人中只有三个人做对了的时候,也并没有如释重负,只是想到自己孩子的那些“马虎”也应该宽容的谅解,以后还是少些责备,而多去帮助他们分析和查找解决办法吧;

那些总觉得孩子还小,还没到需要自己参与的粗心型家长,在“爱与责任”的体验中经历了“飞机失事”这样大的“人生考验”后,流着泪诉说自己对孩子殷殷的期待,恳切地表达着,一定要把欠孩子的陪伴、交流都补上,绝不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再留下遗憾„„ 活动反思:

清滨小学的家长学校开办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了,但这一次的家长学校的培训却连续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我们连续进行了四个小时的培训,中间没有休息;第一次我们来的家长没有任何人舍得中途离席;第一次我们在培训中看到家长们那么多的眼泪,无论是身高八尺的汉子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曾在分享中数度凝噎而不能语;第一次我们在说了培训结束后,我们的身边围绕了那么多不舍离去的热心家长们。

这次会后这三百多位家长都填写了活动反馈单。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学识如何,所有的家长都把培训的反馈单填写的满满的,他们真诚地与我们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几度让学校的几位组织者阅后潸然泪下。

一位孩子的妈妈写到:“我近40岁的高龄生下女儿,她承载着我一生的梦想,我省吃俭用送她学钢琴、学舞蹈、学表演,然而她并没有变得活泼开朗,反而日益内向胆怯,我失望之余就更加严厉地要求她,甚至打她,每次打完她我就和她一起哭。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爱她、不遗余力地培养她却换来了她的疏远和懦弱。参与了培训之后,我终于懂了。第一只有一个,我要她什么都做第一对她是不公平的,她对于我来说,有那么多的“唯一”,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做不到的,如果她也确实喜欢,我会尽力去帮助她,但再也不会强逼她了。谢谢学校,让我找回了我唯一的’宝贝’。”

我们感谢那场“破冰”活动,让原本有些陌生和拘谨的三百多位家长,打碎了内心的防备、焦躁甚至是漠然等不良情绪所包裹着的坚冰,使生态体验这艘充满活力的大船驶入了他们的心田;我们感谢那随后的“试卷测验”,它让习惯于站在高处的家长们重新定位,站在了和孩子同样高度的水平线上,这种回归式的体验帮助家长们缩短与孩子的距离,开始学着换位思考孩子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感谢那一句句刺耳的“斥责”,是它让家长们在心惊中学会了赏识,让“挣脱了束缚”后的他们明确了给孩子一份天地,让他们驰骋的重要。

这就是生态体验的魅力所在,它让体验成为师生、亲子互惠共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它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提示:那就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唤起一个人的蕴藏在内心的美好愿望和情感体验,而这种美好的感受和体验必将会给我们带来享受和幸福。

篇2:生态体验教育

3月28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生态体验教育二次培训。

通过这次拓展培训完全颠覆了以往我脑中传统的培训模式,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偏重于“你讲我听”,或是“你教我做”的模式,容易忽略作为参与者的亲身感受,枯燥知识点的堆砌。但今天这种全新式的拓展体验式培训完全改变了这种现象,老师们通过个人亲自参加的一个个互动游戏充分的调动起了活跃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在活动中充分的参与,获得个人的体验,并在培训者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交流分享个人体验,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使所参训的学员完成了一次终身难忘的体验。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深刻剖析,是观念与观念的对视,文化与文化的交流。

这次新颖独特的培训方式让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浅。通过拓展训练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得到的感受与心得体会也非常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明确领导极其重要。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有利于明确责任,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又思考怎样做好。

2.做事要先做计划,再开展行动。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如果大家先做好沟通与计划,而不是急于完成各自任务,就能更快取得整体团队的胜利。

3.应学会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在工作中,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有些印象其实是主观的臆想,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它的本质,通过组织、协调达到目标,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建立多赢的局面。

4..知识和技能还只是有形的资本,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拓展训练就是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身上,而自己却从未真正运用的力量。

篇3:生态体验教育

一、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现状调查

为了对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现状有个全面 的掌握,本课题组对上林县65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生态意 识调查,通过发放问卷获得研究数据。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100%。对问卷调查主要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上林县未成年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情况

对于问卷中“你觉得你所在的村庄或你的农村老家自然生态好吗?”“今年清明 节你和家 人到野外 祭扫先人,发现野地周边生态比如草、木、水跟去年有什么变化吗?”两题的回答中,分别有2%和4%的学生表示“没注意”。对于题目“世界环境日是哪天?”“你知道《京都议定书》是针对什么而签订的协议?”等问题的回答中,分别有44%和27%的学生回答正确。这说明上林县未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关注度,大部分的学生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对较薄弱。

(二)对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

能否正确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决定着学生 是否有着正确的生态意识,在正确生态意识的影响下才能做出正确的生态保护行为。在问卷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59%的学生表示“人应该顺应自然谋求幸福”,但是仍然有1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这说明上林县未成年人中,尚有1/3没有形成或是建立起正确的生态意识。

(三)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对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越强烈或是对恶劣生态 环境越厌恶,在生活中进行自我约束或约束他人的可能性就越高。关于上林县未成年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情况调查显示,89%的学生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自己及家人“重要”,86%的学生表示恶劣的生态环境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55%的学生表示心情烦闷时会到“大自然走走看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假期, 44%的学生会到“公园自然景区”去。对于居住环境,同等条件下,最看重“周围环境绿化”的学生占81%。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较强的需求,特别是与居住及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需求最强,而在娱乐休闲方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次之。

(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心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往往能够 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具有正确的生态意识,能够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出力。问卷中“你认为建设‘美丽中国’主要是谁的事?”,93% 的学生表示是“每个人”的事,只有7%的学生认为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而对于“对上林县打造广西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县的奋斗目标是怎么看的?”52% 的学生表示“看好,因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生活,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仍然有8%的学生表示“不看好,因为与我 的生活无 关”。 说明上林县未成年人普遍认为自己也有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并且对于上林县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信心,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心态。

二、体验教育运用于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 的困难

体验教育是让教 育对象在 实践中认 知、明理和发 展。体验是一种实 践行为,要求教育 对象必须 亲身经历,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体验教育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教育活动当中。课题组通过体验教育实验,将体验教育运用于上林县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培养,发现在实践中存在几点困难。

(一)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的实施阻力大

体验教育的特点是亲身体验,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就是要通过实践让教育对象能够感受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未成年人正确生态意识的形成,促进未成年人能够自我饯行生态环境保护。将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就需要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生态意识培养活动,例如本课 题组组织 学生步行 至下水源 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义工体验活动。但是类似于这样的活动首先受到学 校领导的 质疑,担心学生 的安全无 法保障,怕学生出问题。而这样的活动有些学生家长也不能给予充分的理解,认为学校是让学生免费劳动。对于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学校和家长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形成不小的阻力,对持续、长久开展相关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缺乏环境支持

生态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将体验教育运用于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培养中,需要集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力量支持这一活动。本次调查显示,学校组织学生外出郊游的情况中,57%的学生表示“没有”。说明学校日常教育中提供的可以将体验教育应用于生态意识培养的活动较少。关于家庭教育,有9%的学生表示“没有”获得生态意识相关知识,39% 的学生表示能够获得“一点”, 说明家庭教育中也并不能提供大量的体验教育使学生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在政府的生态保护宣传工作中, 14%的学生表示“没有”获得生态意识的相关知识,社会文化宣传方面也有21%的学生表示“没有”获得生态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在社会环境支持方面,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太多的体验教育机会以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三)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可接受的方法 受 局限

体验教育用于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要想取得 良好的效果,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或方法,特别是学生能够充分接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本次调查中,“如果学校教师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你认为哪种培养方式应可以接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62%的学生表示“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理解生态理念”,30%的学生表示“应课堂上传授知 识、传导理念”,19%的学生表示“应在课堂上开展各种 情境体验活动,传授知识、传导理念”。显示学生最愿意走出课堂,但是这种方式也是阻力最大的。问题“在生态意识培养的方式上,你认为最有效的是什么?”的回答中,71%的学生表示是“组织参加有关生态保护的公益活动”,显然,在升学压力下,学校要大量组织相关活动是十分困难的,而让学生参加校外的相关活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困 难。但是值得 庆幸的是,88% 的学生认 为 “国家教委把生态意识教育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是“非常必要”或是“必要” 的,说明在有限的可以接受的方法中,通过课堂讲授的生态意识知识学生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体验教育运用于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 的措施

(一)转变体验教育运用于生态意识培养的观念

体验教育运用于生态意识培养的实施阻力主要 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要转变这种旧观念,首先要从学校做起,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看待体验教育,为体验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在组织体验教育活动时,学校应尽 可能提供更多的组织策划及学生安全保护措施,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到位,而不是一味地持反对意 见。同时, 为了缓解来自家庭的压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家长生态意识建立会”、“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我们的生活”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家长能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家庭中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家长所担心的学生安全问题,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保护措施向学生家长进行说明,让学生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在通过体验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生态意识中的安全保障。

(二)建立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的支持系统

体验教育运用于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需要多 方支持,有必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支持系统。首先学校要在校园内建立起生态意识培养的氛围, 比如经常在校园内组织“《花木认养协议书》签订活动”、 “寻找最美乡 村”、“生态保护 科学实验”、“生态保护 义工”等活动,让学生能 够感受到 身边的生 态保护氛 围。 家庭中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例如带未成年人出行时注意垃圾的收集与正确丢弃,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家长做生态保护的榜样,让未成年人在无形中受到影响。政府可以针对未成年人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活动,在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免费的体验教育活动, 组织未成年人一起体验生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社区是学生生活的近身领域,社区组织体验教育活动,让社区内的未成年人组织形成“社区生态保护小分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验教育活动。经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 努力,让学生通 过体验教 育提升生 态意识。

(三)充分发挥体验教育用于生态意识培养方法 的 作用

调查显示,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生态意识培养方法主要是“走出课堂”、“组织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因此, 学校应加强相关活动的组织,在时间、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去大自然中体验生态环境。学校在校园内应多组织生态意识培养活动, 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充分发挥有限的、可以接受的培养方法的作用。例如,对于生态意识薄弱 的学生, 在组织活动时,要特别强调他们的参加,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生态体验活动,尽可能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参与,而不是“愿意的参加,不愿意的算了”。另外,笔者认为,在生态意识培养的校园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生态保护的方法。例如,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发现了污染环境的行为,有37%的学生表示会愤慨,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办。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自己有生态意识,还要培养 学生如何去影响周围的人也树立起生态意识。

摘要:体验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将体验教育运用于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培养能够让未成年人通过切身的体验了解生态的重要性。首先对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现状调查进行总结,分析体验教育运用于上林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措施。

篇4:生活教育的生态体验意蕴

近年来,沙市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教育如何建构生态生活,促进主体体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办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生命的教育哲学

教育原本就是从生活中形成、提炼、分离出来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设计当下的生活和为未来生活作准备,教育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完成有效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素材为内容,以生活方式为教育方式,教育的成果也要到生活中去检验、感悟、提升,并最终内化为一种稳定的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咀嚼着生态体验理论,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重生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圆融互摄效应进入我们的生活视野时,我们追求的生活样态突然具体、生动和美好起来,乃至我们今天养成了用生态思维和生态价值考量生活的习惯。由此,我们把学校教育的起点定位在“从生活开始”,把过程定位在“于生活(生态)中进行(体验)”,把目标定位在“为生命奠基”,厘清了“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

围绕办学理念,我们从学校生活生态实践出发,对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性重构。我们提出的校风是“当生活的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校训是“读活书,做真人”;教风是“善研、乐教、爱学生”;学风是“善学、乐群、爱生活”。提出的办学途径是“构建探究合作的教师生活、打造研究型教师,构建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体验生态德育,构建互动生成的课堂生活、体验生命课堂,构建开放有序的校园生活、营造生活校园”。最终要实现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值得依赖和回味的生活家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根基和国际意识的现代公民”。

这样,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建构了一套新生活教育的实践体系,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学校在管理战略的设计、组织结构的重建、校园文化的建设、办学特色的锤炼、教育策略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中,都有一个当然的出发点和过程——生活,都有一个必然的归属——生命。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展开过程”,“教育是儿童当下的生活过程,并非全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善好的生活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的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当然过程,只有真诚地站在生活的维度,才会生发对生命真心的关爱,才会用心地引导学生“过生态生活”,才能有效地洞开生命感觉之门,促发情绪的萌动、生活的启迪,看到生命的惊觉、成长的风信。

二、做中学:从生活走向智慧的生命课堂

从生活的维度来看,生活是直观的、熟悉的、有用的,而知识教学一旦与生活关联起来,会立刻显得直观、生动和有用。生活是真实的,是需要面对的,生活于“我”是有意义的;而知识是外在于生活的一个冷冰冰的系统,于“我”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的生命课堂总是强调借助生活的彩色外衣,去妆点冰冷的学科世界。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生活经验是学生“起跳”的最合适的标高,是学习的最佳起点,生活经验是有体验的生活,是学生温馨的回忆,是有价值的生活。因此,我们构建的生命课堂,总是适时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想尽办法将其纳入到教学中来,建立已知与新知的联系,在“整理旧知,提取话题,引发讨论,激发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跃迁。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命课堂的理想状态是生活的状态,而生活的状态就是活动(游戏)的状态。有意识地将一个人置于活动的状态中,其实就是将他置于一个“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看上去就是一个有趣的生活过程。儿童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甄别、积累、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做中学”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变成由一个老师引领着一群学生“玩游戏”“搞活动”“做事情”“过生活”的过程。“做”是实施教与学的主线,是展开教与学的载体,是贯通教与学的基本策略。在“做”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要关注的要素是“情”与“知”的互动共生,“情知互动”是“做”的内在形式和基本状态,“情知生长”是“做”的目的。

以“做”为主线, “教”与“学”在做中合一,“情”与“知”在做中互促,“做中学”教学模式如下:

在此程序设计中,学生的认知在情感作用下按一定能力水平逐层递进发展,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其情感发展则以认知为载体通过系列价值标准的不断内化而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的情感与认知相互协同作用,促使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

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抓住教学系统中的主因素:学生;始终抓住教学活动的主目标:生命发展;始终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总策略:做。做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从“死”的知识走向生命知觉的过程,就是从符号学习走向智慧生成的过程,就是强调“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过程中学” “从合作中学”“从错误中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变得更自主,教师变得更自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生态德育:从体验走向善好的成长经历

站在生活的维度,德育是学校创生生态德育体验场的过程,是学生过德行生活的过程。我们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nlc202309041945

一是建构生活化的德育环境。校园环境是生态德育体验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布置要兼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怡心”等功能。我们做法是:相对有序,主题明确,课程化建构和过程化建构。如教学楼走廊文化,我们以学风“善学、乐群、爱生活”为主题进行建设,一号教学楼有四层,从一层到四层,每层楼分别对应“善学”的“愿学、勤学、会学、乐学”的四项内涵;二号教学楼有三层,从一层到三层每层楼分别呈现“乐群”的“乐于交往、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三个维度;而“爱生活”则以“生活之星”的课程内容来展开,一张照片、一句名言、一个微故事和一句寄语都相得益彰,成为孩子个性生活的自我写照。

又如,我们在操场上构建了中华传统美德长廊。伫立这里,我们会被精编的校本教材所吸引,一种美德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典型人物来引入:然后迁移到现实校园中师生身边的例子上。一种生活行为的界定和解读,我们从关注生活中的德育小现象,到提出“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们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彬彬有礼、礼尚往来、识礼知书,这些成语是什么意思”“怎么看待你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校园生活的“真问题”。通过设置“守礼”“惟义”“倡廉”“知耻”“尽孝”“守信”等一系列校园活动来磨砺学生的德行。在这里,不仅有传统与现实的相融,还有“过”德行生活的引导。

漫步校园,引人入胜的是挂在墙上的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我讲我的故事”的德育常规活动,孩子们以自己的故事能够“上墙上板”,能进《生活教育》校刊或直接到午间广播站、升旗仪式上讲演为荣。孩子的生活是有故事的生活,用孩子的故事引导孩子的生活是教育实践的智慧。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孩子们说:“我能行!”在故事里,孩子与生活自由对话、澄明生活,和德育因子和学科知识自主对接、融会知识和体认技能,于自我内心自觉反省、生成意义,孩子于是成为了发现、品析和创造平淡生活之美好的主人。

二是打造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班级是孩子最熟悉的、最常在和最包容的规范公共场所,孩子的公共道德与行为习惯在这里生发与拓展、规范与养成。2011年,我们开始了班级个性文化的建设,要求每一个班级要有自己的个性文化。德育处深入班级进行指导,引导教师从现代教育理念中推及、从班级已有行为优势中挖掘、从改变班级的劣势出发再造。冯雪晗老师以“玩中学”为指导,在教室布置一块小园地,叫“教你玩”。冯老师初期是想用玩游戏减少孩子们的疯闹,慢慢地,她发现了孩子们游戏时宝贵的规则意识。她将这种意识有意向其他领域拓展,形成了班级事事讲规矩的氛围。

三是创生多功能的大课间活动。学校教育理应给孩子完整的生活,我们从生活的维度设计大课间活动,实现了健体功能与育德、启智、品美、怡心功能的整合。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由六部分组成,即:集合(教室门前集合)、紧急疏散(下楼梯)、直臂行走(进操场)、花巴掌(配自编“四处行为”三字经)、集体舞、跑操。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活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情境中生发孩子的兴趣与激情;从孩子身上彰显出来的的精、气、神,能让人感受到一所学校的学生气质——健康、活泼、诗意。

总之,在新生活教育的视野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从生活经验走向智慧生成,德育活动追求从生活体验走向生命善好,校园生活追求从整体建构走向场域和谐。生活教育就是和学生一起回到生活中去,回到过程中去,回到师生共同创造的情境“场”中去,去洞开生命感觉之门,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去习得实践性智慧,去获取原理性认知。

生活教育超越了教育的功利心态,滤去了世俗之束缚,引导学生进入了完整的精神世界,把人类文化中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智慧、价值、意义、责任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形成学生独立之人格、独到之识见和批判之精神。新生活教育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值得依赖和回味的生活家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根基和国际意识的现代公民。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篇5:生态体验教育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能力,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扩展社交圈达到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目的。幼儿时期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为了下一代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生态式体验教育理念的具体含义

生态式教育是指用生态的方式和原理思考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引用到幼儿教育中来就是通过对“爱”、“美”、“生命”的诠释,激发幼儿的感知体验,提升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潜能,启迪幼儿的心灵。对于生态体验,刘惊铎教授的描述是“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之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在过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展问题突出,其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一味的传播知识,却忽略了自身的知识更新和学习;学生性格的多样性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生活与学生生活划分严重,没有各自的空间等等。

生态式教育理念,提倡首先要营造出适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实施生态体验教育,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升知识水品。生态体验使教育理念,致力于体验者和教育者的共同发展,构建了和谐的教学体验。

二、生态式体验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交往合作能力的影响

交往是社会活动中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讨论和讲故事的生动方式,使幼儿理解交往的重要性,通过做游戏和唱名的方式使幼儿互相认识并且成为朋友,还可以通过有意的制造困难,使幼儿之间懂得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教师要鼓励幼儿放下戒心与他人交往,在日常的体验活动中捕捉隐蔽的教育契机,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胆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夸张化、故事化的讲解,教会幼儿理解别人多为他人考虑,例如教师在教幼儿《拔萝卜》这首儿歌的时候,可以通过故事和分角色演绎的形式,使幼儿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幼儿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要强化合作精神,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承担。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肯定幼儿的进步,不吝啬于表扬。在体验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幼儿为年龄更小的孩子表演的形式,激发幼儿的领袖意识,产生愉悦的`心情和感官,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只小猪》的情景表演,促使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相互协作完成表演,巩固了幼儿的合作观念,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为幼儿的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在生态式体验教育理念下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幼儿时期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期幼儿仍然需要依靠成人的引导,主要通过与同龄人的相处和交往,完成社会交往活动发展和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人际交往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创造和谐温馨的社会交往情景,有目的的制造幼儿之间的社交活动,使幼儿感知与同伴玩乐时的愉悦感,提升社交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合理的消除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教师可以有意地设置一些障碍游戏,使幼儿在游戏玩乐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体验社交合作带来的荣誉感,例如:游戏“帮小熊过桥”,可以设置场景为小熊要过“桥”,只有两个小朋友一起帮忙才能帮助小熊过“桥”,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合作才能帮助到小熊,让他顺利过桥?当其他队友需要你的帮助时,你会去帮忙吗?该怎么做?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幼儿认识到团队的合作力量和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强化幼儿的责任心、爱心、信心,为将来的社会活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故事演绎的形式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角色扮演是幼儿园经常采取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小型社会的情景,通过故事性的演绎,使幼儿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有一定的认识。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是毫无意识的,角色扮演的作用是使幼儿在演绎故事角色的过程中摆脱自我意识,融入社会生活。譬如可以让幼儿扮演“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营业员”与“顾客”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对这些职业的扮演,能增添幼儿交往中的乐趣,培养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处理分歧和问题,共同完成游戏。

(三)通过移情训练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移情的定义为感情的移入,表现为情绪的相互感染,让幼儿学会通过观察体验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从而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幼儿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很直接的,可以直接从幼儿的情感表达中看出,幼儿通过移情的方式体会他人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降低防御心理,顺利发展社会交往。

篇6:生态种植体验活动观察日记

“拥抱自然 温馨玫瑰”

生态种植体验活动

观察日记(八)

8月27日 多云转晴

玫瑰花影:

今天,我再去看小玫瑰。发现它那绿根也不绿了,整个枯黑枯黑的,犹如秋日枯树上随便折的一根枯树枝插在土里似的`,生机全无。

原来娇柔的它可以在风中翩跹起舞,如今它生硬硬的,再也不能起舞......

我的体会:

小玫瑰“死了”!我竟然不那么伤心了。内心告诉我:衰亡,不过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奶奶也安慰我:“别伤心,夏天怎么可能种得活花呢!”没错!我不能因为小玫瑰的离去而忧郁、失去动力。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挫折小打击,不能以此而停滞不前。

篇7:体验式家庭生态农庄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环保、体验、盈利

1、环保。农庄的建筑材料是环保的,能源是绿色的(沼气、太阳能等),它的垃圾和粪便等也是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生产沼气、养殖蚯蚓)的,从而让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直观地理解循环经济和环保的过程。

2、体验。在娱乐的氛围中亲手制作罐头食品和擀面杖等家居用品,并且贴上你自己设计的标签,作为家用或馈赠亲友的送礼。这样的经历,将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新奇和愉悦的感受。

3、盈利。建造一个生态农庄,并使它在宣传环保的运营中产生利润。

二、盈利模式

1、基础产品:养殖、种植。

2、附加项目:旅游(食宿、DIY礼品和食品出售)收入。游客参与的家庭作坊制作(自酿酒类、自制水果罐头以及擀面杖、搓板等家居用品,加上游客自己特色的标签,可以作为独一无二的礼品)。

3、参观收入。

4、衍生产品:野外生存训练收入。

5、将这个项目连锁经营,将有几个部分收入:a、连锁加盟费;b、设备、材料费。

6、利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所得收益。

三、谋篇布局 以下建筑布局、风格,必须在幽雅、闲适的景观设计框架之中。

1、餐厅(可以设在种植区内);

2、宿营区(木屋或帐篷);

3、种植、养殖区;

4、野餐区;

5、作坊(礼品酒类、果疏加工、手工艺品)区;

6、办公和宿舍区。

四、基础项目内容指种植、养殖项目

性质和要求:基础性好、对下游项目有良好的牵引性。每个单项本身就应该产生利润。

1、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废弃部分如根茎叶等生产沼气)、观赏性植物(如食用花卉、观赏蔬菜等);

2、家畜(提供动物蛋白食品,粪便用于生产沼气)、观赏动物养殖;

3、规模、建筑设施及预算:50至100只家畜、家禽(附加值高的观赏动物,如宠物)养殖保温大棚一栋、温室大棚(种植附加值高的观赏植物和食用植物)一栋;沼气设备一套;动植物种苗购买。

五、附加项目内容

1、假日休闲:客房、餐厅(餐厅可设在植物温室内,冬季可用)。前期先建餐厅,客房可在收到效益后滚动完成;

2、体验旅游:农事体验、作坊加工体验;

3、野外生存训练:食物采集、野炊、防寒防暑训练、露营(适合在山区或模拟山区环境中进行);

4、规模、建筑设施及预算。a、建造生态住宅一套(包括居室、厨房、卫生间和一个庭院,150平方米),约需10万元;b、作坊加工区:制作罐头及袋装食品手工机械各3套,场地100平方米约需5万元。

六、盈利预期

1、投入20万元,如果当年收回成本,需要每个月有300人次购买我们70元/人的服务和产品。这个目标应该不算高,根据这两年的统计,来我们这里消费(包括开发区工业旅游)的客户人数,每年平均在8000人左右。每月最低应有600人的流量,只要安排他们来参观我们的生态农庄,他们一定会喜欢这一独特的形式,并会进行体验和尝试。并且,只要有一半人肯购买服务和商品,以上的指标还是有把握达到的。这只是最初的情况估计,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经营额应该会有较快的增长。

2、这个项目一旦盈利,它的示范效应也就会体现出来,并由此产生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据此,我们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生态农庄的复制,也可以创立品牌,进行连锁经营,吸引各地资本加盟。

七、卖点和宣传

1、体验

篇8:生态体验教育

2005年以来, 在陕西师范大学刘惊铎教授等有关学者的指导下, 我校致力于构建融合道德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为一体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 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生态体验是把外求与内需有机耦合、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 它在保留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之内核的基础上, 在内外交融的形态下由体验者进行内外全息感悟, 恢复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共生性。生态体验包含有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之境中的体验, 它侧重于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内生态体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把心灵所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是三重生态体验的最高境界。

一、自然生态体验———润物无声

我校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 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 让校园的墙壁也能说话, 体现环境育人的理念, 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学校西门长廊修建有文化墙, 内容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处世等内容, 突出了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

学校的草坪上塑有我校原国文教员、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先生的雕像, 先生的“作人不易, 唯是是宗”时刻提醒着我校师生做人的道理。

二、类生态体验———和谐共生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 其色亦变, 五入必, 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 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 士亦有染。”[1]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 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 后来, 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 形成了观念和知识。[2]这些观点都体现了类生态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一) 搭建体验平台———以师为范

教师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类生态因素。同时, 生态体验教育的实施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的智慧, 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悟能力, 能设计出依据学生的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 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生态体验并定期开展生态体验培训活动。

1.拓展训练———磨练意志, 熔炼团队

拓展训练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 更多的是对心理的挑战, 从而使参与者从中有所启发, 更确切地说拓展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 起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作用。

2.专家培训———高位引领, 触动心灵

在专家引领下, 体验活动中的“遵从指令”让教师懂得宽容、融通、理解的重要性;“撕纸”让教师领悟到应该尊重差异性、多样性, 并在多样性的分享中开启智慧、丰满自己的人格;“盒子里有什么?”让大家体验到好奇心具有方向性、动力性和双重价值;大型亲验活动“红与黑”使教师体验到获得游戏上的胜利是快乐的, 超越自我的境界是愉悦的。这些亲身体验活动, 让我们意识到传统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说教是乏力的, 应该为我们的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 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亲身体验感悟到美好心灵与道德情操的力量, 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才能实现明道与践行的统一, 才能够更好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逐渐开始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3.教育叙事———“传记”生活, 分享感悟

在学习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全校教师结合个人的教育生活体验, 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了出来。学校多次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 通过许多典型的教育叙事交流, 全体教师分享了彼此在德育工作中的小故事。而这些“类生态”的体验, 促使大家的“内生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德育理念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向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性关怀的体验式德育理念转变。

(二) 构建德育场域——以生为本

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 学生的成熟就是他们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据, 要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对道德情感的心灵体验, 增强对道德意志的锻炼, 使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转化成个体的需要, 让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内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 使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跨越。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去探索、体验、感悟, 从体验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 形成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 防止和克服道德缺陷。

为了使学生由内省走向常行, 知行统一, 学校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如学生社团活动、拓展训练活动、汉语风采大赛等, 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 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不断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 使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凸显出它的实效性和整体教育意义。

我校从2005年起, 每年3月、4月均举办独具特色的“汉语风采大赛”。大赛分演讲 (或即兴演讲) 、 (古) 诗文诵读、广告创意、心有灵犀 (或优点轰炸) 、小品剧 (或原创心理情景剧) 表演等五个环节。以班为单位参赛, 奖励各年级总分前三名并颁发各环节单项奖。大赛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挖掘潜能, 展现个人汉语才华和团队合作精神, 体现汉语博大精深的内涵。大赛按如下流程进行:校学生会干部与教师讨论制定大赛章程→学生会发通知→班级策划→确定每个环节的参赛选手 (班级内部报名、竞选) →创作剧本或选好题材→排练 (寻找排练场地、制作表演道具、背景音乐、安排排练时间等) →学生会干部筛选各年级主持人→比赛现场 (协调灯光音响、组织同学助威等) →比赛后的反思、分享。学生承担了许多以往由教师负责的工作, 这种角色转变的体验,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内生态体验———完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促成和提升面对道德情景时学生内心需要的合理性, 我们开展了以小组心理辅导为主的内生态体验活动, 使德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维度一体化的内生态体验, 让他们亲身体验道德成长的心理历程, 经历从激动新奇、轻松舒服, 到感同身受、有趣思考、选择如何改变的变化。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团体中彼此关爱, 让他们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积极情感, 发展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实现了在生态体验“理论引领”下, 在“同伴互助”创造的一种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氛围中, 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砥砺和相互借鉴以及对“自我经验”的反思, 有效促进了个人的道德成长和团队的道德素养提升。

德育工作是常新的课题, 针对目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们仍需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断从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践行生态体验德育模式, 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性, 体现具有道德内涵和实效的教育属性, 适应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诉求,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摘要:生态体验模式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结合自身实际, 在分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的现象及原因的基础上, 认真探讨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生态体验,学校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墨子.墨子·所染 (卷一)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初一级学生家长会议主持词111下一篇:书香班级建设方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