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小学课改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渐渐地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学习而不是死读书。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良好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极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协助他们构建积极的心理态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创设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但是,当前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照搬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并未真正從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近年来,我园深入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教师、环境、课题、家庭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重视创设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明确短板,面向全体

近年来,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园的健康课程只局限在对体育活动的探讨和开展上,忽视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健康课程的整体框架单一,缺乏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参考书籍;教师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专项辅导,并未真正面向全体幼儿,未关注全体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寻求原因,逐一突破

从主观上说,受大众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幼儿的智力发展是首位,健康教育仅体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从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客观上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并未从科学的角度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教师的自我提升

1.转变观念

教师从只注重体育锻炼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

2.提升专业知识与心理素质

我园会不定期开展研讨会,分级组商讨学习,从而准确发现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加以有效引导和矫正。同时,教师定期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书籍,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等,从自身出发,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内容,保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避免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

(二)建构安全、快乐的环境

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变化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园一直秉承“以幼儿为本,让幼儿享受幸福教育”的理念,在环境创设中投入大量工作,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促进其自主行为发展。

1.物质环境

我园充分利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户外环境中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营造幼儿快乐游戏的小天地。例如,在户外创设攀爬区、骑行区、球类区、跑跳区、平衡区等,幼儿自主选择去探索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区域都充满健康和快乐。在室内创设幼儿喜爱的活动区域,如建构区、美工区、益智区等,培养孩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等美好品质。

2.心理环境

早上入园时,老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爱抚,都会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环境。我园积极建构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支持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1)尊重孩子,循循善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走近并认识孩子,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感染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会更容易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其思维也会更加敏捷,想象力更加丰富,个性更加开朗。

(2)与友为伴,互助互学。幼儿的个性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面对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同伴,他们更容易达成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皮亚杰曾经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分享快乐,与同伴建立平等、和睦的关系。

(三)实施心理健康小课题

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我园将幼儿的主体体验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一种健康的心理定势,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开展,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寻找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课程。

1.关注幼儿心理模式,生成小课题内容

课题一: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我们把小班幼儿的关注点聚焦在自主感的培养上,如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与人打招呼,乐意参加集体活动;中班幼儿的关注点是主动性的培养,如愿意向老师学习,渴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大班幼儿的关注点则是勤奋度的培养,如做好分内事,增强自信心。在小课题“个性心理品质”的研究过程中,教师探索出了一批优秀的课例,如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我会玩”,中班心理健康活动“熊二的心事”,大班心理健康活动“洋葱头的故事”。

课题二:情绪情感教育

幼儿的情感是一种由内而外、潜移默化的过程。开展情绪主题教育,让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心理发展阶段是以年龄为标志的,小班幼儿的学习重点是正确认识情绪,中班幼儿是学会表达情感,大班幼儿是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所掌握的情绪情感侧重点不同,教师应围绕幼儿已有发展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例如:生气主题教育,小班开展教学《生气的时候》,引导幼儿认识生气的表情;中班开展教学《生气汤》,引导幼儿体验生气;大班开展教学《消气吧》,引导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课题三:人际交往教育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小班幼儿刚入园,需要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懂得礼貌待人,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与同伴进行分享,愿意与老师交谈;大班幼儿喜欢结交新朋友,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愉悦感。幼儿的需要是从与周围人和物的交往中得到满足的,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支持他们的人际交往。例如:小班教学《一起玩,真快乐》,教师创设谈话环节,幼儿自由表达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心情;中班教学《孤独的小熊》,教师创设游戏“连体人”背靠背”等,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合作,体验共同协作的快乐;大班教学《我们都是好朋友》,教师创设情境表演,幼儿在角色表演中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彼此的内心感受。

2.融合一日生活教学,拓展多样化途径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小课题,不仅仅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更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独立性的培养起始于学前阶段,老师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通过入园、喝水、如厕、吃饭、睡觉等环节,引导幼儿体验独立自主,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独立个性心理品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来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教师应将心理健康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搭建家园沟通桥梁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家园沟通方面,我园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专家进课堂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教师定期把孩子的在园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孩子回家后与家长共同记录心情日记,从而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园携手,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我们通过实际探索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支持,而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长期积累性,一旦在学龄期被忽视,极有可能对未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园在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理念下,将幼儿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多元角色助力

幼儿心理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园共育、同伴交往、环境创设、园所理念等,幼儿园应结合各方面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家园协作

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影响,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帮助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育延伸至家庭。在与幼儿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采用积极正面的情感来熏陶幼儿,致力于营造出健康的心理氛围,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2.课程与环境互助

课程和环境的创设,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幼儿。这里的“课程”不是单纯枯燥的说教,“环境”也不是简单的陈设装饰。课程与环境互助,指符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在课程与环境的相互融合中达到生活化的教育效果,以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

(二)全方位整合资源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比较零散,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调整与修订。对于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我们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体现活动的发展脉络。此外,我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并致力于形成一套科学的活动方案,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积累宝贵的资源。

作者:徐昭媛

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析

摘 要:随着小学课改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渐渐地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学习而不是死读书。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良好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极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协助他们构建积极的心理态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术语为基础教育,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素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基。可见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适时地渗透一些促进心理、道德及其人格养成的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式课堂中吐露心声,从而获得心理体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广泛应用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日常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心理感受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心理教师,应该用心观察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整合生活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材料,并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在开展体验式教学中不断创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使得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更容易地投入学习状态,从而对新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大多数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学生孤单地待在角落中不愿与人交流,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在思维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上稍有欠缺,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存在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会打压小学生日常与人交往的信心,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健康生活。一些負面情绪会让学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压迫感,因此面对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儿童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有机地融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可爱、吸引学生的动漫形象为学生呈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交友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在一起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通过营造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运用这种方法来协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渗透“体验式教学”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把学生作为主体,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体验式教学的宗旨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协助学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其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真切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生理问题,为之搭建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而教师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种谦和、宽容的态度来鼓励、鞭策和关爱学生。这样的话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且还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果真的遇到问题,学生也要耐心加以引导,而不是一贯地谩骂、批评。只有秉承着这样的教学态度才能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行。这样构建的课堂氛围才更加融洽、和谐,使学生善于聆听教师的话,并学会接受教师给予的合理建议,明白在面临任何情况下都要积极地面对而不是逃避。

三、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促进学生积极态度的产生

近年来,各大学校广泛应用体验式教学,希望将体验式教学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体验、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灯塔”,要善于抓住恰当的时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同时要善于聆听学生的想法,要辅助学生学习一些自我表达、思索领悟的能力,可以适当地找学生交流沟通,从而理解学生的思维观念,以此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艰难生活。

例如,在小学时期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要让他们知道“地球是我家,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该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落实下去。比如《星际精灵蓝多多》是一部以环保为核心的大型科幻情景剧。该剧以环保为主题,以科幻为形式,拒绝刻板的说教,绝非机械地讲述,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充满欢乐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欢笑中主动学习,既深入浅出地讲述环保知识、环保技能,又引導小朋友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独立思考,懂得爱和尊重,只有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爱我们生存的世界。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抛出问题:“同学们,看到星际精灵蓝多多都这么舍命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作为好孩子应该怎么做呢?”此时,学生必定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也明白了保护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多么重要,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便是体验式教学最大的优势。

总之,笔者通对以上几个方面深入解析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找到新的突破点,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获得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王灿明,李朝阳.小学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9):40-45.

编辑 张珍珍

作者:刘琦

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体验式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践探究

摘要:體验式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内心体验——交流分享——提升认知——实际运用五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既需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契合,也需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相契合。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笔者在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遵义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简介

所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即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际或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经验、提升认识水平并最终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荀子也曾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确表明身体力行对学习的重要。因此,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和应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氛围中获得体验,激发情感,学会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合理调节情绪与行为、有效与人沟通和交流、积极规划职业和人生等等,以此推动学生感悟能力、辨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体验式教学理念先后吸收和借鉴了人本主义的情感理论、认识的直观原理、建构主义理论及体验式学习理论等,因而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者认为,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潜力;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助人自助,即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并发展自己,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建构主义理论中有一个鱼与牛的经典故事:青蛙每天回来将岸上的所见所闻讲述给住在一起的鱼听。一天,青蛙说,他看见了一头奶牛,头上长有两只犄角,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有四条粗壮的腿,有一个大大的乳房,吃着青草……于是,鱼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鱼身但长有犄角、腿、乳房和花纹的四不像东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其知识经验一定要自己建构。每个人的经验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创设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通过生生或师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新的经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情感体验—发表看法—进行反思—形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循环过程。不难看出,此理论亦强调体验与领悟、交流与分享及问题的解决。

二、体验式教学理念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操作实践

体验式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内心体验——交流分享——提升认知——实际运用五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笔者以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学会情绪调节》一节内容为例,说一说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具体操作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要进行情绪体验,首先得有情境。所谓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和道理也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1]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视频呈现、角色扮演、场景渲染与主题游戏等多种方式创设或现实或虚拟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在学习情绪调控内容时,笔者用饱含情感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创设了这样一个虚拟情境: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你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花了几个星期完成的纸航模去学校,这是手工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很喜欢这个作业,也很满意自己的劳动成果,你甚至开始假设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羡慕。这时,迎面走来的小弟弟摔了一跤,哭了。于是,你顺手将模型放在路边的长椅上,去把小弟弟扶了起来,哄他,并等他妈妈过来接走他。但当你转过身来拿航模时,发现一位老爷爷正坐在你的航模上,你这时是什么心情会怎么做?让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表达完了,再问:如果这时你发现老爷爷是个盲人,你又是什么感受又会怎么做?再体验,再表达。

(二)交流感悟,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在那样一个虚拟情绪中,每个同学都会产生自己的看法和情绪体验,笔者引导孩子们通过小组交流、自愿交流和整体交流的方式,表达出这种情境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及可能发生的行为。有些孩子说非常气愤,可能会骂人甚至打人;也有些孩子说看到老爷爷是盲人,换位思考一下,觉得应该原谅他;也有的说本是自己不对不该将东西乱放,并且已经想到了解决措施,说拿着这个坐坏了的模型去给老师解释一下,然后再做一个,相信老师能理解等等。孩子们通过对这样一个情境体验的交流与思考,学会了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笔者趁热打铁,讲了一个经典故事:有个老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晒盐。天晴时,她担心大女儿没有生意,下雨时担心二女儿生意不好,所以天天都活在担惊受怕中。后来,有个人告诉她,你为什么不

反过来想呢:天晴时,就想二女儿生意很好,下雨时就想大女儿生意一定不错,由此,老人天天就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同样的情境,老人为什么心情完全不同了呢?由此引出情绪ABC理论:我们很多的负性情绪是源于我们对结果糟糕程度的过度估计,换句话说,是源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源于事件本身。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或换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三)实际应用,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体验教学既需要个体在设置的情境中参与体验活动,通过反思修正自我的行为,也需要个体在获得新体验的基础上,以新的行为模式适应类似的情境。[2]因此,体验教学的重点不但在于体验还在于行动。

通过上一个步骤的体验和教师的讲述,学生认识到了改变认知对于我们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那么到底该如何改变认知呢?如何将这种新的体验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笔者列举出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负性情绪的事件(如给某同学打招呼,他没理我——他高傲(原想法)——生气(再也不理他),改变想法(他可能在全神贯注地思考,真的没听见)——他做事注意力好集中啊(羡慕佩服,向他学习),教会他们通过自我辩论,改变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然后,笔者让学生回忆最近一段时间让自己很生气的一些事,并回想当时导致自己生气的想法,再试着改变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对此事件进行再定义,并写出再认识以后的情绪体验。这个操作程序既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将理论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

当然,改变认知只是情绪调节的方式之一。在这堂课中,笔者还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总结出其他情绪调节技术,比如,转移注意,恰当宣泄等等,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情绪调控方法。

三、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体验式教学法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哪一种教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体验式教学亦然。体验式教学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师是否选择此种教法的依据之一。对于那些知识点比较多、情境比较复杂、更多需要学生理性思维参与的内容不宜采用此种方法。此外,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需与讲授、讨论等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体验结束后,教师应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学生的体验进行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享交流,以丰富自己的体验,促进自己成长。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只是手段,都必须为目的服务,因此,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要与教学目标相切合,不能为体验而体验。

2.体验式教学法应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相契合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体验式教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体验以及体验的深度。因此,教师在选择这种教法时要注意:第一,创设的体验情境既要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密切,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二,设计的体验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应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要持开放的态度,既不简而化之强求划一,也不机械随意妄加评论。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不再重要。相反,此种方法的使用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一位体验匮乏的教师很难设计出一节高质量的体验课,很难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体验;一位刻板木讷的老师很难智慧地处理课堂上因体验不同而带来的不休争论和突发状况。所以,体验式教学法的选择需要契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能力水平。

问题总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改革会出现问题就拒绝改革。做总比不做好,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进步和成长。

西方有句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我听到的,如过眼云烟;我看到的,我铭记在心;我做过的,我深入骨髓。)[3]这句格言是对体验式教学的最好诠释。作为新课改非常强调和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筆者以为,它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非常适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中加以运用,我们每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悉心研究,辛勤耕耘。

参考文献:

[1]王芳.例谈体验式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9.

[2]朱艳丽.从显性操作到内隐拓展: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于思考[J].教育探索,2013,9.

[3]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基金项目:遵义市市委宣传部研究计划项目“遵义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3005 项目负责人:宋晓华。

作者:宋晓华

上一篇:矿山钻探企业薪酬管理论文下一篇:医学院校社会医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