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

2024-05-20

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精选6篇)

篇1: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

以专业需要为立足点,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曾蕾李春媚朱剑昌

摘要: 本文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入手,阐述了公共基础课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必须依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寻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树立服务的理念,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专业课;基础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1-3]。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5],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我院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公共基础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6-8]。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由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数学、物理、化学、文献检索4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应用数学、数理统计、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原理、文献检索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多年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

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9],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全体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摆正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对公共基础课设置改革达成共识:拥护学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改进公共课课程设置

我部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推进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坚持教学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教学内容和整课程设置。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公共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这样既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更加合理,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增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做法的效果。

4、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

5、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重组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功能。基础课教学,要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调整教学内容,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配合好专业课教学。

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与专业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基础知识坚决舍弃。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基础课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部公共课的教学方面,四个教研室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收到了很大成效。

化学、物理、数学教研室通过开展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以实践课程促进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化学类课程是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构建了一个知识平台,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医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化学课与专业课联系得非常紧密,如药物检验、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卫生防疫、营养学、生物化学等课程,都要用到大量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化学教师

要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有所了解,明确专业课需要哪些化学知识,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化学知识,明确化学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安排化学课教学内容。使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了化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物理学科在为专业课服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很多专业打基础,如在护理专业方面,按摩,电疗磁疗,热疗等都需要用到电磁学,打针输液要用到流体力学相关知识,医学射线在医学方面涉及广泛。

数学学科为专业课服务体现在:数学在医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极限可以运用到医药学上,计算某一时间的血药浓度的计算,导数可以计算某种药物注射后达到最大浓度经历的时间、血药农度和时间的关系。常微分方程可以计算药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信息技术系、工商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系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

不论在任何一门公共课教学中,我部应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服务就业,服务专业”的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课程方案和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将打破原有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探寻更加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目标,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彰显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领域中的生命活力。

二、存在不足:

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教材使用方面的限制使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共性的东西。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二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和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导致教学内容没有行业特

点,没有明显的职教特色。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水平需要提升,然而我部公共课教师长期缺乏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到其他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因此我部建议学院能够加强公共课教师培训,积极为公共课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外出学习,提高公共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

3、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学院各专业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在各系的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地位越来越低,课时数急剧减少。尤其是数学类课程。因此我认为学院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盲目删减数学教学课程或课时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态度。各专业都应该开设一定学时的数学课程,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4No.3(76)2008:61-65

[2] 宋秋前 潘爱珍, 高校公共 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5期:18-20

[3] 刘利平梁玉芹 廉诗红,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 基础教学研究,2009(5)13:105-108

[4] 朱莲,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定位思考[J],教育园地,2010(3):36-38

[5] 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年第21期(73):131-134

[6] 张友惠, 谈公共基础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1):4-6

[7] 邱俊海,公共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对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O卷第3期:39-41

[8] 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0)10:28-30

[9] 王晚英,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6期(总第85期):143-146

篇2: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

A.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B.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C.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D.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答案】ABCD

2.(单选题)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转变政府职能

B.稳定事业单位发展

C.保持政府财政平衡

D.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故本题答案选D。

3.(单选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委托一代理理论

B.公共产品理论

C.重塑政府理论

D.企业家政府理论 【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事业单位是专门从事具体的公共产品供应的机构,所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公共产品理论。故本题答案选B。

4.(单选题)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

A.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B.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办,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C.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事业单位运行的民主化

D.实现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大力精简人员 【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即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下,以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基本运行方式,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系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故本题答案选A。

5.(判断题)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及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正确

错误 【答案】Y 【解析】【答案】Y。解析:根据改革发展的目标,事业单位改革的取向就是事业主体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和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故本题判断正确。6.(单选题)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确立()。

A.产权管理制度

B.科学领导体制

C.民主决策体制

D.分类管理制度 【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确立合理的分类管理制度。故本题答案选D。

7.(单选题)下列属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工作是()。

A.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加快用人机制转换

B.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办,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C.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事业单位运行的民主化

D.实现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精简人员 【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工作包括:(1)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加快用人机制转换。(2)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尽快实现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入轨。(3)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把人员“进口关”,提高新进人员素质。(4)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实现能上能下。(5)健全考核奖惩制度。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奖惩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6)完善人员退出机制,畅通人员出口。(7)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建设。(8)健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民主决策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日常管理监督。(9)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建设步伐。尽快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按照急需先建、单项突破的原则,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单项法规建设。(10)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及时总结改革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把国家的政策规定具体化,不断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政策规章。故本题答案选A。

8.(多选题)事业单位改革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政事分开”。下列关于政事分开的理解正确的有()。

A.本着“整体统筹、合理分工”的原则,整合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

B.事业单位改革要本着“政事分开、理顺关系”的原则,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将那些属于事业单位形式的机构剥离开去

C.本着“区域统筹、行业统筹”的原则,调整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

D.本着“精简、效能”和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对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 【答案】CD 【解析】【答案】CD。解析: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政事分开”。所谓“政事分开”,就是解除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管理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控制,具体事务由事业单位自主解决,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取消。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原则有:(1)本着“政事分开、理顺关系”的原则,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将那些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剥离出去。(2)本着“区域统筹、行业统属”的原则,调整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3)本着“精简、效能”和减轻财政负担员额的原则,对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故本题答案选CD。9.(单选题)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应建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A.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

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C.权属清晰、构架科学、方式灵活、监督有力

D.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监管有力、运作规范 【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故本题答案选A。

10.(多选题)事业单位改革除要解决体制问题外,还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A.人才培养问题

B.人才流动问题

C.人才使用问题

D.单位盈利问题 【答案】ABC 【解析】【答案】ABC。解析:事业单位是非盈利单位,D选项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BC。

1.(单选题)下列属于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针是转变职能

B.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总量控制

C.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公益化

D.事业单位改革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管理类,公益类和经营类 【答案】C 【解析】【参考答案】C【解析】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A项说法错误。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B项说法错误。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可见,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公益化,C项说法正确。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单选题)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将其转为()。

A.行政机关

B.企业

C.基本事业单位

D.公益事业单位 【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将其转为企业。故本题选B。

3.(单选题)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式是进行()。

A.人事管理 B.产权改革

C.企业化改革

D.分类改革 【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的服务和管理涉及诸多行业,相应地,这些事业单位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性质_和特点。因此,在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时,要对不同特点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分类改革。故本题答案选D。

4.(单选题)人事、收入分配与()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这三项制度改革,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

A.养老保险

B.人才聘用

C.工作考核

D.监督管理 【答案】A 【解析】A。解析:人事、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险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配合统筹推 进这三项制度改革,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故本题答案选A。

5.(单选题)事业单位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改革以()为基础。

A.先行试点

B.科学分类

C.总体设计

D.整体部署 【答案】B 【解析】B。解析:分类是管理的基础,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管理特别是改革的基础。故本题答案为B。

6.(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A.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B.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

C.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

D.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答案】C 【解析】该题是不定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A项正确;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B项正确;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D项正确;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C项错误。故本题选择C。

7.(多选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健全()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A.聘用制度

B.岗位管理制度

C.考核制度

D.职称制度 【答案】AB 【解析】201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故本理选AB。

8.(单选题)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A.2015年

B.2018年

C.2020年

D.2025年 【答案】C 【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本题C项为正确答案。

9.(单选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A.政治功能

B.社会功能

C.经济功能

篇3: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

关键词:大学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学风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系统重要的反馈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 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 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良好的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近些年, 高校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作了很多改革, 但考试改革滞后, 考试仍存在着考试内容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形式单一、评分标准精量化、考试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考试作为重要的教学、学习评价反馈作用得不到发挥, 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如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层出不穷, 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一个比较特有的现象存在着, 成为影响高校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试违纪作弊中, 公共课、基础课的作弊尤为严重。

一、公共课、基础课考试面临的尴尬

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往往是公共、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 但它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全校性通识课程,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是指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其作用是为掌握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打基础。

笔者对云南农业大学2010—2013学年六个学期期末考试违纪人数进行统计, 3年内作弊人数250人, 其中, 公共课作弊人数139人, 占到55.6%;基础课作弊人数71人, 占到28.4%;专业课作弊人数40人, 占到16%。即使按每一学期分析, 公共课、基础课作弊人数高居前列 (见表1) 。相关资料显示:某综合性大学对16 000余名在校生2002—2003学年考试状况作了调查分析, 全学年各门课程考试作弊人数共计73人, 其中公共基础课有41人, 占作弊总人数的56.2%。

教育部、各高校对各类考试违纪作弊现象都制定了严格的防范和惩罚措施, 对考试违纪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轻则通报批评, 重则失掉学位, 甚至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在重罚之下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 而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何成为作弊中的“重灾区”引人深思。

注:公共课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基础课包括数、理、化以及学科共同基础课。

二、公共课、基础课考试现状分析

公共课、基础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跟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 主要是涉及素质教育类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起着拓展素质, 打基础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 认为专业课才可以学到技术和本领, 而公共课和基础课, 被认为是伸缩性很大的“软件”, 学得好不好无所谓, 所以往往忽视了这些课的学习;而在考试时为了应付过关, 有些人就选择铤而走险。这是学生个人因素。但单纯分析学生因素, 把作弊归结到学生个人身上, 对学生“严防死守”, 显然是不全面的, 还应该看到它与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考试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强。

公共课、基础课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素质拓展课, 理论知识多, 一些课程从小学学到大学, 而大学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在大学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照书本教、按书本考, 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成为一种应付。

2. 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 大多数课程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 闭卷笔试考试往往侧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再现水平的考查, 考试内容和题型枯燥乏味, 考记忆知识多, 创新能力要求少。学习被理解为这样的考试必然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知识、死记硬背, 考前搞突击, 应付考试。

3. 考试过于集中, “一考定成败”。

公共课、基础课大都属全校统一安排课程, 每到学期末, 学生通常要进行七、八门课的考试, 形成统一考试要求多, 因材施考少。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 而到期末则疲于应对考试, 为了考试过关出现违纪作弊现象。

4. 考试评价功能单一。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期末进行总结性考试, 分出学生成绩的档次。这样的方式仅把考试作为给学生某门课程下个结论的工具, 一次考试定结论,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学分, 考什么学什么, 长此以往, 人们总把分数看成是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具体表现, 似乎分数越高学业水平就越高, 导致学生注重分数, 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总结性考试造成“课程结束就考试, 分数出来就了事”的现象, 这样的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 失去了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良好初衷。

这些因素使得课程的学习处于应付状态, 出现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严重败坏了学风和考风。

三、推进公共课、基础课考试改革, 正考风促学风

当前, 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已成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 因此,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推进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 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 从应试考试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减少考试作弊现象, 用良好考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是当前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手段。

1. 转变考试观念, 树立现代考试观

现代教育观是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 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人的内在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 建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考核机制。

考试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 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必须配合建立和创新考试模式。高校要消除应试教育下的应试考试观, 公共课、基础课也应树立素质、能力为主的考核观, 首要的是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的传统考试观念。帮助教师在观念上由注重考核书本知识到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转变;由笔试闭卷考试为主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重视一次性结课考试向注重全程性考核转变。

2.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促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考试内容是考试的关键环节, 是考试改革的核心。考试内容不能简单的考教材、考背功, 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 考试内容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应用能力。改革考题的内容、题型、难度, 增加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和能力题, 考核在能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的情况下, 更多的要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以及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能力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改革要辅之考试方法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呈现改革效果, 应根据公共课、基础课的不同特点, 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主导考试方法, 如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采取闭卷考试, 侧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开卷考试, 对语言类的一些课程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撰写课程论文、专题报告, 现场实践技能操作、集体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办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发挥能力的机会, 从而增强考试的信心。

3. 推进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公共课、基础课同样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这就要求课程学习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云南农业大学校从2011年起运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搭建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包括语言数字化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农科高等数学学习、大学语文学习、新理念大学英语学习、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等六个平台、四个网络考试系统, 从而从根本改变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与学习方式。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学, 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学习、练习、作业及测试, 教师在线互监测、指导、评价, 形成了教师主导—网络学习平台支撑—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的自主学习模式, 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考试作弊也呈现下降趋势。

4. 加大考教分离力度, 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

公共课、基础课课程多是学校统考科目, 通过考试, 教师得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 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公共基础课, 加强试题库建立, 实现考、教、评分离, 使考试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独立环节, 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 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5. 加强考试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考试规章制度

考试纪律是学风的具体体现, 考试纪律在执行上不要时紧时松, 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态, 要持之以恒地抓和管,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增强, 孙萍茹, 王秀梅, 安连锁.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2, (3) :93-97.

[2]平沪生.考试作弊问题中的学校体制性因素及治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59-61.

[3]邹伍祥.高校制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3) :73-77.

[4]吴国荣.刍议网络教育考试模式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立[J].实践探索, 2005, (7上) :40-43.

[5]刘敏.建立高校素质教育考试模式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 2001, 6 (4) :52-54.

篇4: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 大学计算机 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教材 教学方式

一、引言

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区别,称之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的课程统称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与普及,正好与我国出现的三次计算机普通高潮相呼应。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前两个阶段,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内容比较一致。第一阶段主要是BASIC语言的教学;第二阶段主要是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虽然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发展,教学的内容由DOS+WPS转向了Windows+Office,但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能还会开设程序设计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的现在,各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确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基本上还是围绕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

二、什么是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

“什么是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这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细细研究下来,却发现不能用一两句话能够阐述清楚,甚至就无法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2006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讨论的内容。到底什么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有没有像高等数学那样提炼出的每个专业都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摸索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之路,大多数与会者还是认为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进入21世纪,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在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空中楼阁,应该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密切相关。而在中学,只要一天不把计算机课程列入高考,中学就一天不会重视这门课程(有很多中学将这门课程作为劳动技能课),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他们对聊天与玩游戏相当感兴趣,而对真正实用的内容却很少有学生能掌握。在信息技术会考时,大多数中学的态度与行为让人感到惊讶。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教学要求是遵循“广度优先”的原则,只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不要知其所以然。

三、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改革

我校的文科类(含艺术、体育、财经)专业开设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必修课,周学时为2+3,其中2为理论课时,3为实验课时;理工类专业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的课程与文科专业相同,第二学期再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周学时3+3。此外,每个学期还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选修课。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次选课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由于地方差异而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因此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分级考试,考试的要求与我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相当。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将会被编入提高班,而其余学生则编为普通班。由于受到我校校区、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把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分成提高班与普通班且进行单独编班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分级教学又是趋势所在,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所有在同校区、同一时间上课的学生进行分班。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于文科专业普通班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名: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与文科教指委制定的蓝皮书中提出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一种组合方式(应用基础)相符合。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信息化社会与信息系统等内容。实验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要熟练掌握的软件有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此外在这些软件基础上,我们还扩充了数据库软件Access、网页制作三剑客与电影制作软件MovieMaker等。

为文科专业提高班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课程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动态网页设计,目前开设的内容是ASP。因为ASP默认的脚本语言是VBScript,相对于其他动态网页技术而言,比较简单、易学,学生也容易上手。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动态网页的站点,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到Internet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ASP内置对象与常用组件、数据库软件的使用、SQL、基于B/S结构的小型MIS的开发等。

理工专业的普通班的第一门课程仍然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不过内容的安排上与文科专业的课程不完全相同。我们把文科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利用10周的时间学完,在余下的8周中,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开设VB、C及C++。但所有这些语言都是讲语言的基础部分,主要有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函数及简单的程序设计等内容。理工专业普通班的第二门课即为程序设计课程,在复习前一学期的语言基础知识后,讲解程序控制结构、算法以及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内容,实验课也是采用案例教学。

理工专业的提高班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即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同样是根据专业的不同,分成VB、C与C++。所有理工类专业提高班的学生的第二门课为ASP.NET(課程名:计算机高级应用技术),目标是使用ASP.NET开发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前导课程为VB的学生学习使用VB.NET进行开发,而前导课程为C与C++的学生则学习使用C#进行开发。

(二) 教材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动教材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都在争做精品教材,各大出版社也与高校密切合作创品牌。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难道名人、名师、名校、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是好教材吗?是不是精品教材就一定是好教材?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都有自身的实情,教材的选择不能跟风。清华、北大的教材好不好,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那些教材都与各自学校的特色相关的,都是针对清华、北大的学生的,而其他高校却不一定适用。名人名师编写的教材是好教材,但这些教材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各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这样的教材编写得好的话,也是好教材。

目前我们正在重新规划的我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材,有些教材已经出版,有些教材正在编写,也有许多教材已纳入编写计划。我们编写教材的宗旨是遵循教指委与教育研究会的CFC2006的有关课程体系的建议,结合我校实情,编写真正适合自身的教材。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改革。教学是一个重在过程的活动。许多老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如当年自己做学生的时代了。因此加强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都在机房里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会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等一些与课堂教学不相符合的举动,而将机房完全断网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有许多的教学资源都在网上,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这些资源。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严格督促学生,尽可能使学生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对于每一次的实验都要求学生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统一制定,由学校教材科统一发放到学生手中。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都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必须批改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此外,学生所有的实验要求与实验内容都在教学网站上,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后,必须要将教学结果提交到网上,教师也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批阅。

每学期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不得低于两次,程序设计课程每学期的考试不得低于三次,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按比例计入课程成绩。此外,应该加强平时的小测试,不要让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恶习。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目前,网络、多媒体已经非常普及,我们的教学不能再一味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的方式必须重新改革。

从最早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过渡到多媒体教学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随着网络条件的不断完善,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在推出。由于我校的规模较大,目前还不能实现计算机理论教学完全在网络教室进行。目前我们采用的方式是理论课使用PC+投影仪+白板的多媒体教室,实验课使用网络教室+投影仪+白板,在每个网络教室里安装网络教学软件,可以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广播,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机操作情况。

(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分成若干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合理地配置了师资。每位教师都重点参与一个课程组的建设,同时再参与至少三门课程的建设。每学期每个课程组都要集体备课,将以前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目前我们配置了三台专门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服务器,每门课程都建设教学网站,然后统一整合。教学网站的内容有: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学生自测试题、在线测试以及师生交流等。网站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访问页面、学习时间以及提交的作业等。

(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借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之机,我们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在原来的教学评估基础上加大力度,以评促教。

为了能客观公正地得到统计数据,所有课程的考试采用统一命题、集体流水批阅(机器自动阅卷的除外)。为每个班级进行学生成绩的分析,同时,对每一门课程的学生成绩集中再次分析,对明显存在教学质量问题的班级进行重点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變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Z].2003.

篇5: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

发布时间:2012年5月14日访问量:3473信息来源:山东省信息

公共基础课教学往何处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一直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滨州职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来带动整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坚持“1235”教学改革思路,做好公共基础课改革顶层设计

这两年,滨州职业学院探索出了“1235”公共课教学改革工作思路,明确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公共基础课提供了顶层设计。也就是坚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两大任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形成适应骨干校建设的职业核心能力、外语、体育、语文、数学五个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在这个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发挥引领作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建设实现了以下突破。一是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内外训相结合、项目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形式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普遍采用并成熟运用。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二是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挖掘新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不论谁有了好的教法、好的案例、好的项目,都会与其他成员进行资源共享,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现在课程建设已积累大量项目和案例,准备汇编为校本教材。

三是将课程建设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对任何组织而言,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都是员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发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编制了企业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社会培训课程,陆续在企业开展培训。

四是积极探索合适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方式。在今年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中,引入了“校园定向”这一项目,大赛也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探索急速60秒、沙漠掘金等适宜大赛的项目,准备在今后的比赛中采用。

五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测评相结合。引入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办公室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在学生中开展测评工作。通过测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六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基础部团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团队合作运动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讲座、项目训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基础部的核心竞争力。

将以上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滨州职业学院启动了职业核心能力精品课程群和资源库建设,将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等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正在逐步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资源库。

三、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龙头,深化其他课程群改革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影响和应用于其他公共课程建设,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群和达标课程群,推动了其他公共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在全部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在与专业和学生特点相结合进行选项和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如高职体育精品课程针对护理专业未来岗位工作特点分析,确定了课程性质及设计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为两翼,改变单一狭隘的课堂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将翻译、阅读理解、课后习题等内容融入,讲练结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和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增加教学中实用性的内容。

语文课程根据中专生和高职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中专语文侧重于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提升,高职语文课程侧重于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加强对有效教学方法的研讨,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将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建成品牌。如外语教研室举办英语角、俄语角等活动,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开展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育教研室举办的各类学生体育比赛,语文教研室举办的经典诵读系列讲座等。

篇6:大学公共基础课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教学存在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杨凤翔 王祥林 陈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 探索

上一篇:我和婆婆的对话(界石小学 程骊颖)下一篇:我长大了的话题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