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4-05-22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精选8篇)

篇1: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房地产管理方向)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指南使用说明:

(1)本选题指南根据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分组;

(2)本选题指南仅作为选题方向,并不一定直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可与指导老师商讨确定最终论文题目;

(3)本选题指南原则上1人1题,一个题目最多2个人选择;

(4)请同学们选题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职业发展,把选题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有机统一起来。

(5)请于2013年11月11日前上交选题表。

(6)未尽事宜请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系,电话025-84028805.公共事业管理系 2013-10-28

朱广忠老师

1.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范式研究

2.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适用性研究 3.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研究

4.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途径及对中国启示研究 5.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6.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7.中国公共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8.中国公共事业改革问题研究 9.公共决策的民主化问题研究 10.公共决策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11.公共决策的公开化问题研究 12.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13.公民在中文化问题研究 14.公共管理伦理问题研究

15.我国行政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16.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17.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18.公共政策评价问题研究

19.我国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问题研究 20.公共管理的公平问题研究

21.公共管理的公正问题与问题研究 22.公共管理的正义问题研究 23.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研究

24.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责问题研究 25.我国住房保障理论问题研究 26.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

27.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

28.我国住房保障的主体及其提供途径研究 29.我国房地产价格问题研究 30.我国房地产政策问题研究

3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中的博弈行为研究32.我国房地产政策的正义性、稳定性与有效性问题研究33.我国房地产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

34.我国民众对房地产政策的需求及其政策支持问题研究35.房地产的社会博弈结构及其制约与均衡机制研究 36.南京财经大学房地产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

林挺进老师

1.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变动实证研究

2.中国主要城市地方财政对土地(或房地产)的依赖 3.近十年主要城市房价:变动与趋势 4.中央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的动态分析 5.房价变动对普通公众的影响

6.南京(或其它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分析

7.地方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研究:以南京(或其它城市)为例 8.新型城镇化:概念、路径与趋势

9.从政策执行的视角看南京(或其它城市)房价调控政策 10.土地财政与城市房价变动

11.近十年主要城市土地(商品房用地)价格:变动与趋势 12.新型城镇化对主要城市房价变动的影响 13.新型城镇化对中小城市房价变动的影响 14.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5.新型城镇化对主要城市土地(商品房用地)供应的影响 16.新型城镇化对中小城市土地(商品房用地)供应的影响 17.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小产权房的发展与出路 18.新型城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9.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20.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研究

21.主要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22.主要城市公共医疗资源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23.主要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24.主要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25.主要城市文化休闲资源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注:主要城市是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

金志云老师

1.南京财经大学房地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南京房地产行业估价(前期管理、策划、营销、成本管理、经纪)从业人员素质调查 3.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战略(品牌建设)的案例研究 4.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5.立体城市研究

6.国内绿色住宅发展现状研究 7.和谐地产的理论与实践

8.和谐社区视野中的混居模式构建

9.新加坡(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保障房建设(运营)启示 10.我国各地保障房制度(筹资、建设、运营模式)及绩效比较研究 11.某区域保障房运营模式调查研究

12.某区域保障房配套设施与物业管理调查研究

13.典型房地产开发模式(万科、碧桂园、中海、万达等)研究 14.旧城改造项目成功开发模式研究

15.限购政策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以南京公积金政策为例 16.某区域住宅(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17.某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

18.房地产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基于某区域的实证研究 19.某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区位因素分析与研究 20.某一房地产项目的市场调报告设计 21.某一房地产的项目定位方案设计 22.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 23.某一房地产项目的市场营销方案设计 24.某区域高档住房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25.整合营销(关系、网络)营销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26.住宅小区命名的文化建设内涵-以某区域为例 27.酒店型公寓的投资价值与走势分析 28.城乡一体的住房保障模式探讨

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 30.构建城市(乡村)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路径研究

31.“压力型政府”约束下的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路径

32.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2009-2012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项的多案例分析 33.农村生态建设的公共治理路径

34.NPO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研究 3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研究

36.江苏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标准菜单设计 37.“美丽中国“视野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38.养老物业服务发展研究 39.利益集团理论与房地产政策 40.住房过滤模型研究

赵强老师

一、公共行政类选题(以下各选题结合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确定)

1.政府创新的概念辨析

2.政府创新思想的生成及培育

3.从创新思想到政府行动:政府创新的演变过程 4.政府创新的组织变化研究 5.政府创新的过程理论

6.政府创新的动机及激励机制 7.政府创新的路径依赖

8.政府创新的公共价值及实现 9.政府创新扩散的机理

10.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政府创新 11.政府创新绩效评估 12.政府创新的动力

13.新公共管理:政府创新视角的考察 14.政府创新的制度空间 15.公共政策创新 16.电子政务创新 17.政府创新的障碍 18.公共服务创新

19.治理创新:新的政府创新模式 20.政府创新的社会建构及扩散 21.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

22.协作型政府创新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23.公共服务私有化的反思:效率与价值 24.政府创新与官僚制关系辨析 25.政府创新与有效政府的构建 26.新加坡的公共政策创新

二、房地产类选题

27.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目标研究 28.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工具研究 29.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30.邻里环境与住房价格关系

31.享乐价格模型在房地产价格中的应用 32.老年人住房政策目标研究 33.老年人住房政策工具研究 34.老年人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35.“以房养老”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 36.住宅过滤模型及其应用 37.老年人住宅需求状况研究 38.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比较 39.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0.房地产泡沫现象透析 41.学区房价格形成机理研究 42.地铁对周边房价影响的机理

43.住房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44.邻里环境对购房意向的影响研究 45.住房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冲突研究 46.学区房市场状况调查研究 47.家庭住房选择偏好调查

48.居住流动性与邻里环境关系研究

49.住房空置现象的形成机理:以“鬼城”为例 50.住房政策执行研究:史密斯模型 51.住房政策执行中的博弈分析 52.二套房现象及成因分析 53.西方住宅区的混居模式分析

吴文俊老师

1.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2.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3.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4.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5.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6.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7.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8.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9.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0.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11.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12.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13.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14.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15.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16.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17.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18.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19.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20.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21.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2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23.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24.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5.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26.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7.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8.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9.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30.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31.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2.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33.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34.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35.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36.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37.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38.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39.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40.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41.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42.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43.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44.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45.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46.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47.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48.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49.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50.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51.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52.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53.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另有更多题目请与吴老师联系)

王永生老师

1.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公共决策的表达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某典型事件为例)3.公务员制度设计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4.公务员考录过程的公平机制研究

5.公务员与企业、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协同问题研究 6.公务员职业发展问题比较研究 7.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8.中国公共住房管理现状研究(以××市为例)9.房地产行业中介组织现状研究

10.我国公共住房需求及其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11.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

1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分配问题研究 13.城镇化过程中的房地产发展研究

14.城镇化过程中住房问题与人口流动性关联性研究 15.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某地为例)16.农村住房与城镇住房协同管理研究 17.网络民意表达与评估研究 18.网络暴力的原因与治理 19.群体性事件的过程研究

20.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治理研究(以某典型事件为例)

阮爱莺老师

1.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 2.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3.和谐社会背景下城管执法的反思

4.现阶段中国利益分化与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5.大部门制改革与提高政府效能 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简政放权

7.从“一把手”腐败看权力监督机制重塑 8.“十八”大后反腐败新趋势研究

9.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0.金融危机的伦理审视与主权政府的监管责任 11.从中国富人的消费模式看消费伦理问题

12.分配正义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可容忍区间调查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14.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15.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农民的生存状态与政府的扶持责任 16.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形式研究

17.公共品供给中的公私合营(PPP)机制研究 18.国外(境外)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和经验借鉴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研究

20.当代大学生伦理素质调查

2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领域,如村民选举制度或村务公开制度)22.社区民主管理机制研究

23.我国公共部门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分析 24.从物业纠纷看我国物业法的完善 25.社区治安管理网络构建研究 26.土地垄断供给下的房价规制研究 27.城镇化进程中住房供需均衡路径选择

28.居民住房购买力的国际比较与我国房价控制 29.让低收入者住有所居:政府责任与路径选择 30.土地财政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31.其它与公共管理、房地产法律制度与政策相关的选题(与学生商定)

张丽芳老师

1.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XX市为例 2.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研究——以XX市为例 3.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4.(高/低档)住房市场购买行为分析——以XX市为例 5.城市地价与房价关系研究

6.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探析

7.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变异的影响探析 8.住宅价格变异的驱动因素分析 9.南京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研究

10.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以XX市为例 11.南京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12.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房价及市场供求的影响 13.南京市住宅价格变化的空间分异研究 14.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研究 15.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探析 16.二手房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17.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8.我国绿色住宅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19.商业地产发展模式探析

20.南京市普通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研究 21.小户型商品房的投资价值与走势 22.房地产发展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探讨 23.房地产企业融资新渠道探析

24.房地产网络广告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25.探析节约集约用地与低碳生活

26.废弃地整治与土地供应体系耦合的模式探析 27.业主委员会运行现状与问题分析

孙燕老师

1.中国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中国房地产企业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某某市(区域)为例 5.论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某某历史街区为例 6.衰败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文化体验经济模式 7.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8.芜湖市不同功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9.淮北市不同功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10.黄山市不同功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11.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12.财经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研究 13.高校房地产类社团的创立、运行及发展对策研究 14.基于可达性的城市住宅用地选址问题研究 15.基于可达性的商业用地选址问题研究 16.基于实证的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研究 17.南京市住宅商品房需求问题探讨 18.南京市商业用房需求问题探讨

19.国外公共住房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例 20.中国房地产泡沫成因、现状及预警机制研究 21.南京市仙林板块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22.我国房地产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机制分析 23.关于房产税改革问题的探讨

24.未来10年我国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及政策建议 25.未来10年南京市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及政策建议

李永乐老师

1.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2.限购政策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效果---基于市场反应的思考 3.后限购时代房企转型研究 4.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5.南京市不同板块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6.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分析

7.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8.南京市二手房市场对宏观调控政策响应分析—基于2009-2012年交易数据变化解析 9.高教区房地产产品开发定位阶段性特征分析——以仙林大学城为例 10.基于消费者购房心理的房地产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11.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研究——以XX企业为例 12.品牌建设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分析

13.物业管理对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4.论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 15.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16.保障性住房政策分析 17.城镇廉租房准入管理政策的激励机制设计与实证分析

18.公共事业管理(房地产管理)专业就业意愿及实际去向调查分析 19.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关系研究 20.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1.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

22.房价对城镇化影响的路径分析---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分析 23.城市化与房价的互动关系研究

24.区域房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25.地价与房价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6.房价上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利益主体的角度 27.大都市房价持续上涨效应与风险评估---以上海为例 28.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及区域比较分析 29.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分析 30.土地财政风险问题

篇2: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现有教师97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7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设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情报与档案学4个系。共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国际政治8个专业,其中国家级一类特色建设专业2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省级重点学科3个及政治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文献整理与保护实验室)1个;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独立设置的博士学位授权4个(民族政治与公共行政、行政管理、档案学、民族社会学),跨学院招生的博士学位授权2个(历史文献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4个(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图书情报档案)和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图书情报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学院实行低年级按学科类培养,高年级分专业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社会学专业文理兼招。国际政治专业招收的学生,高考外语成绩不低于110分。

 l 政治学与行政学

培养具有扎实的政治学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公共政策概论、比较政治学、比较行政学、行政法学、民族政治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党政机关、金融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从事党政事务管理、政策分析、内外宣传、办公文秘、公共关系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 l 国际政治

培养具有坚实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导论、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学导论、国际公法、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府与政治、专业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党政事务管理、涉外事务、国际交流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l 公共事业管理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 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律法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概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等从事行政、机关事务、公共事务、人事、党务等管理工作。

 l 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文理兼招)

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领导学、比较公共行政、行政法学、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理论与实验、电子政务系统设计、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等。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等从事行政、人事、公共事务、党务等管理工作或教学和研究工作。

 l 社会学(文理兼招)

旨在培养具有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文化人类学、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学史、经济社会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机构从事社会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也适宜从事传媒、市场调研等工作。

 l 社会工作 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国家中长期(2010-2020)人才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六类人才之一。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相关政府部门、有关事业单位、高校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服务及学生服务与理管工作。

 l 档案学

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能从事档案事业管理、档案实体管理与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文秘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文献编纂学、文献保护技术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秘书工作实务、行政管理学、政务信息管理、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中国方志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从事档案管理与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文秘、办公自动化、编史修志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的硕士学位。

 l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理兼招)

本专业下设信息管理学方向和图书馆学两个方向。

信息管理学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应用能力,能从事信息搜集与加工、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管理、信息服务、数字内容产品加工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信息科学理论研究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与用户、数字资源加工处理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开发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研究、数据结构等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信息机构及IT行业从事信息管理、信息咨询、情报服务、信息系统构建以及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办公自动化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的硕士学位。图书馆学方向: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图书馆及其他文献信息机构管理、信息资源存储、检索、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决策与咨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文秘工作,为图书情报事业及信息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篇3: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会是怎样的呢?作为前公共管理学院书记、院长,吕占华教授住的是普普通通的家属院,房间装饰得也不豪华,但却相当精致、整洁,简简单单,朴实无华,一如他本人——心静如水,无欲无求。

作为祖国的同龄人,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60年,吕占华教授说:“严格讲,我算不上成功,只是取得一点点成绩吧。”吕教授从1972年保送上大学,来到河北师范学院政教系,到1975年留校在哲学教研室任教,至今已有36载了。36年中,吕教授即使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对教学的工作也从未中断,即使辛苦,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体现出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吕教授一人兼授多门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政治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受课的研究生、博士生不计其数。期间,吕教授还坚持为自己“充电”,知识能够做到年年讲、年年新。三十年来,吕教授教过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更是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领导骨干。

除了教学工作外,吕占华教授还兼任着学校的领导工作。自1987年至2006年,前后19年奋斗在领导岗位,从政教系主任、到系总支书记、到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吕教授在任内有三件事令笔者印象深刻。一是硕士点的建设。在吕教授主管政教系期间,当时的师院政教系就已经获得了两个硕士点,走在全省高校最前列。二是在任内创办《思维与智慧》和《中学政治学习报》,这一报一刊在全国同类刊物中无论办刊质量、办刊理念还是经济社会效益都是具备相当的指导性和影响力的。三是创办了公共管理学院。作为从创建到发展规模的总设计师,吕教授当时的初衷是:“考虑到很多教师几十年讲政治课,书本越讲越薄,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不断突破、创新、重建,才能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综合素质。”建立学院不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积极性,而且细节化的建立了多个教育专业课程,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专业三足鼎立的良好势头。在吕教授温文尔雅、不愠不火的叙述中,他常常在使用“我们”这个称呼,他总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整个领导班子的合作,不自夸,不邀功,实乃当今共产党员的楷模!

吕占华教授一生都在致力于哲学领域的研究,这种哲学的思维和理念,可以说对吕教授的心性、行动都有很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哲性”、“哲行”。吕教授是一个心态特别好的人,谈及自己的生活基调,吕教授说自己与爱人共同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很单纯的生活色彩、很平凡的生活境界,他把自己的生活概括为十二个字——“心态平和宁静,生活简单规律”!正所谓“宁静致远”,“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考虑些问题。”心态平和,说起来容易,可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膨胀泛滥的时代,似乎很难做到。吕教授感叹:“尽量减少内在欲求,还要避免各种外在的纷扰。保持宁静的态度,生活上追求简单,也就没有什么不平衡了。”在回首自己已经走过的岁月时,吕教授感慨,自己的工作中最大的遗憾其实是做了太多行政、党政以及各种社会工作,占用了一部分精力……这更能体现吕教授为人不求名利、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生哲学。吕占华教授的生命中,哲学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哲学作为他生活的基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他的行动、他的性情,如潺潺流水,滋润着他的人生底色,充盈着他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正是对自己的哲行、哲性有很深刻的体会,他先后婉拒了省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的聘请,在吕教授看来,能站上讲台,看到学生求知的双眼,已很让他满足。是啊,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中也能铸就人生的执着。人民教师,哲学达人,这就是他——吕占华!

篇4: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专家学者有:

石亚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学与政府改革。

张桂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蔡拓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政治学理论。

丛日云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

朱维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与公共行政。

孙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外交、亚太政治与国际关系。

潘小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制度、公共行政与社区治理。

杨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刘俊生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公务员制度与比较人事制度。

屈超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史。

林存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哲学。

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政编码:102249

电话和传真:86-10-58909391

篇5: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今年二战,初试过线了,复试失利,也就没有再考了,到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去读了。

没什么好贡献给论坛的,就把我用心整理的真题发给大家吧。相信这几年里的真题,你去哪里都买不到更详尽的了。也没必要买别的资料,真题和课本就足够了。

里面有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四个科目的。

至于备考的话,建议把大家把必考的`东西自己整理出来,然后使劲背。不过现在11月,就不要费劲抄出来了。如果是后年考的同学,就建议你们把需要记忆的东西抄下来背透。

经济学当然要理解。计算题的话,把课后题都搞透。这一年的热点一定要熟悉,多关注财经新闻。

管理学,把概念和课后题背了吧。

这两科还是书本的内容为本。

公共管理要自己整理出要点记忆。

公共政策也是记忆要点,尤其那些罗列了一二三四点的。课后题也是要记忆的重点。还有各种概念。

这两科前几年都是考书本内容,但题目很灵活,所以要求大家要懂得怎么样把理论用在案例上。

人大的题目真不偏,就看大家谁更努力了。我身边的人很多人过不了初试很多是栽在英语上。别的科目都容易抱佛脚,英语不好的同学就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定位了。英语没有半年时间,是很难提高的。

篇6: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博士生研究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专业与年级:申请人: 联系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 导师: 申请日期:

二○一一年九月年月日

填写说明

一、本课题仅适用于我院已开题的博士研究生申报。

二、本计划课题资助经费不得用于:人员工资和劳务费,购置大型

仪器设备等。

三、课题的研究年限原则上为一年。

四、申请书请用A4纸双面打印,申请书一式三份由导师审查并签署

意见后,统一报送管理部门。

申请者承诺:

我保证填报内容真实、准确。如果获得资助,我将履行项目负责人职责,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若填报失实或违反有关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申请者(签字)

年月日

一、简表

① 指本研究是否接受校内、院内及其它资助

二、研究方案

三、经费预算(万元)

五、项目负责人导师意见

篇7: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咨询电话: 88877703地点:中南大学本部升华北楼71

1一.0101哲学(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中国哲学010103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010105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1、笔试(开卷)科目名称:哲学通论;

参考书:孙正聿主编《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二科):(1)社会学(2)现代西方哲学基础

参考书:(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2003年1月版;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 二.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人口学030303人类学)

1、闭卷笔试科目名称:综合考试(含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参考书:(1)《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候均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学》,李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社会调查与统计》,董海军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二科):(1)应用社会学(2)社会研究方法

参考书:(1)、《应用社会学》,李强主编,人大学出版社,第一或第二版;

(2)、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学创新规划教材《社会调查与统计》,董海军主编,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9年版8月版。

0352社会工作硕士

1、笔试科目名称:社会工作能力与实务;

2、参考书:(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中

国社会出版社,2010版;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中国社

会出版社,2010年版。

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二科)同0303社会学内容。

三.1204公共管理(120401行政管理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4社会保障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复试范围: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无具体教材)

同等学力加试:

1、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政治学基础: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252 公共管理硕士MPA1、闭卷笔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

(1)、政治理论考试:政治学基础.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2)、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篇8: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就业情况统计结果

根据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统计数据,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6届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7人, 其中2004届本科毕业生123人, 2005届本科毕业生60人, 2006届本科毕业生34人。学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政府机关、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自主创业、未就业等七类进行分类统计。

1.1 总体情况分析

按照分类统计结果, 从总体上看,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是到企业就业,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8.7%, 接近四成。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次之, 占到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次是攻读研究生的, 毕业生总数的21.2%。去政府机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排行第四, 为7.8%。

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公共部门工作, 即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从这样的结果来看, 武汉大学该专业的学生近40%到企业单位就业, 去事业单位工作的只有25%, 而去政府机关工作的还不到8%, 二者合计33%左右。主要原因是, 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 对于该专业学生没有特别的倾向。而政府体制改革也将大大缩减毕业生去事业单位的人数, 加上近几年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本科生进入事业单位非常的难。毕业生只能去企业工作, 或者继续攻读研究生。

1.2 各年份情况比较

我们再对各年份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就可以从动态的变化中看到就业趋势的变化。

(1) 毕业生去企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从2004届毕业生到2006届毕业生,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由30.9%上升到50%。结合2007届本科毕业生目前 (截至2006年12月底) 的就业情况, 这个比例从2004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明显上升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涨, 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 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法人机构也越来越多, 这也给高校本科毕业生, 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外资企业招聘的很多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 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去企业的人数比例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比例显著上升与近年来事业单位招录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定的关系。

(2) 毕业生去事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与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的趋势正好相反, 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是明显下降趋势。2004到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 各年份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0.9%、20.0%和17.6%。截至到2006年12月底, 2007届本科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到了10%以下。从2004年的三成到2007年的不足一成, 事业单位这个本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单位却逐年遭到毕业生的冷落。

与其说是遭冷落, 不如说是门难进。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 招聘更加强调的不是能力和实用性, 而是学历。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 事业单位比企业更加讲究“拥有博士学历的员工比例”、“拥有硕士学历的员工比例”等指标, 而不是注重员工本身对于单位本身、对于社会公益的贡献。加上政府机制改革, 众多原来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人员被调整到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 使得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名额被挤占, 名额少则只能用学历来抬高门槛。以上两点成为本科毕业生放弃专业对口, 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原因。

(3) 毕业生去政府机关工作比例的比较。

将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几年来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率略有下降, 但趋势不明显。用χ2检验, 按α=0.05水准, 不能认为各年份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类型分布 (构成比) 不同。也就是说, 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

由于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 招考要通过多次笔试、面试, 人才选拔相对理性客观, 所以每年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使出现差异, 也可能是受到每年学生的自身状况、考试难度、报考人数的不同的影响。

(4) 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

由于各年份学生报考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的志愿, 不论是学校还是专业, 都有较大差异, 申请国外或者港台地区的研究生也存在偶然性, 各年份的数据不便进行比较。由于本文主要是讨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和趋势, 在此就不对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进行讨论。

2 问题和讨论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的社会因素, 也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高等院校扩招速度超过社会岗位增加速度, 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 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成为学生入学时考生、家长都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也起着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1) 科学认识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 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私人部门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 这并不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这和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不佳有较大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 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重在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 为学生今后在事业、学习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 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通过四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 增强学生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及其关系的认识, 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 加强宣传工作, 吸引更多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密切相关, 可以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领会工作要求, 为这些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 学生到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下降, 除了就业整体环境不佳的原因, 和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以后应当加强和事业单位的合作, 积极向他们推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 达到双赢的效果。

(3) 课程设置上增强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设置,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上可以看出, 我们加强了对管理类相关课程的设置, 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管理的过程, 这种管理取向的课程设置, 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好处。不管是在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就业, 熟悉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 都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教育学生面对现实, 主动择业。由“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结果, 大学生应从积极意义来看待和理解这种变革。对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也要抱正确的态度, 应认识到这是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双向选择”, 这种就业观最突出的价值理念是自主性和权益性, 即就业双方的自主选择, 该选择既是其权力也是其利益所在。因此, 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 大学生都应该在就学期间接受职业导航和就业辅导的相关教育, 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改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 主动出击, 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

(5) 顺应社会需求和传承专业学术的矛盾。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积极地参与, 需要高校的教育。毕业生作为高校一个即将出厂的产品, 一毕业就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合格与不合格, 好用和不好用, 不管是对于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很重要。任何机构都希望招聘、录用的人能够为机构创造价值, 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岗位。学校作为产品的生产者, 理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研究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能够较快适应社会的学生, 对于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会有较大作用。

但同时, 学校不能为了一位追求就业率, 不断的调整专业设置, 最终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本科教育在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同时, 也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本科教育,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 要充分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作准备。本科毕业生在自己的专业上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是授予学位的一个必备的要求。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要保持它自身的独立性。很多难就业、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 不能因为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不需要就被取消招生, 或者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去不停的改变专业设置, 导致自身方向的迷失。很多学科的确不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是它本身作为一个学科, 一门科学, 需要有人来继承, 需要有人来继续研究, 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创造价值。

上一篇:Dtrlsc新东方庄重老师演讲稿下一篇: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