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2024-04-26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共8篇)

篇1: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浅谈对统计专业的认识

摘要:本文先给出统计学及统计学专业的定义,再简述了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支领域。最后结合实际,谈到了自己对学习统计学专业的展望。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展望

Abstract:this passage first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of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s, and the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tatistics and its branch fields.At last,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prospect after learning statistics combining with practice.Keywords:statistics;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一谈到统计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统计大量数据,换言之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然而,统计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这样的理解往往显得局部和片面。经过一段时间对统计学专业的学习,大家都对统计学专业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从以下五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眼中的统计学专业。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专业

统计学:统计学(statistics)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在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上。统计学专业: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想形成对统计学专业的认识,首先要明确统计学和统计学专业是什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显然,统计学对数学的要求很高,涵盖面很广,而这也使统计专业在研究领域上产生了很多分支且有着多方面的应用。

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统计学的英文statistics最早是源于现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国会)以及意大利文 statista(国民或政治家)。德文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对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学问,也就是“研究国家的科学”。在十九世纪统计学在广泛的数据以及资料中探究其意义,并且由John Sinclair引进到英语世界。

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所谓“数理统计”并非独立于统计学的新学科,确切地说它是统计学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新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名词。概率论是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不属于统计学的范畴,而属于数学的范畴。

然而,“统计”一词,是在清朝末年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在这以前,凡有关调查、登记、核算之类的工作,统称之为“计”、“数”、“计会”“会计”或“审计”等等,而且会计和统计也未加区分。统计学在中国成为一门学科也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某些方面我们还必须借鉴国外的统计学方法,结合中国企业发展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统计专业逐渐完善,应用更加深远。

3.统计学专业的分支领域

美国统计学的下设分支领域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以及数理统计。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其统计学本科专业包含统计学方向、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统计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统计学、数据挖掘;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的研究方向有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经济与环境统计及人口与社会统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将要攻读的方向,如果将本科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面的话,那么研究生研究的问题将细化成一条线,而博士生研究的领域就小到一个点那么大了。对于专业学习这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找准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切忌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学习,减少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

4.结合实际,谈对学习统计专业的展望

我现在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统计系,我们统计学本科专业创建于1988年,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将统计学专业分为市场调查与分析、证券投资分析两个专业方向,2009年以后我校统计专业招收1个班,每年约30人。2011年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12名教师中,博士10人,在读博士2人。从学缘构成看,在博士、硕士和学士中至少一个学位是在外校获得的有7人,6人有国外留学经历。本专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招收的学生不多,但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生源,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统计人才。

尽管国内现在对统计专业不是特别重视,但是统计学的应用却随处可见,生物、医药、金融、保险等行业均有统计专业人士涉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大,应用型统计人才将成为各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统计专业的毕业生有以下三大主要流向:

1、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各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事业单位;

2、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

3、政府部门(统计局等)。我希望能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基本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专业的认识。本人学习时间不长,有些地方难免会出现纰漏,有些见解也可能不是那么到位,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刘叔鹤.我国“统计学”一词的由来和西方统计学的传入 中国统计 1983年04期

2.互联网百度搜索工具

篇2: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档案统计是档案业务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了解和掌握档案工作情况及规模的基本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档案工作监督检查的有效工具。但从目前档案统计工作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重视不够。有些档案部门对搞好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档案统计作为规范档案工作的基本环节来抓,缺乏组织领导和分析研究,档案统计工作不适应档案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内容简单。上级统一下发的年度统计报表是为档案行政职能部门对档案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提供依据的,相对比较概括和宽泛。档案部门应适应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从档案的静态与动态管理两个方面,设计档案工作诸环节的统计内容进行统计,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档案工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然而有的档案部门除每年上报的统计表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统计;有的档案部门虽然进行了一些统计,但内容比较陈旧、简单,不系统、不规范,反映不出档案状况及变化规律,难以指导工作。特别是在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简单的档案统计内容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如对新型载体档案的收集、鉴定、复制等需要通过科学的统计进行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更需要用科学的统计进行总结,以便提高管理水平。有些档案基本情况登记缺乏连续性,监督检查不够有力,平时忽视资料的积累,统计时只得翻卷获取数据,基本以估计代替统计,随意性比较大,统计数字不够准确。同时,由于每次统计都离不开档案实体,都要重新翻卷获取数据,对档案也造成了一定的磨损,不利于档案的保护。统计人员没有相对固定,有的缺乏必要的统计知识和能力,影响了统计质量。四是手段落后。

近几年通过目标管理,档案部门整体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管理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档案缩微、光盘录入、计算机检索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档案提供利用的效率,但档案统计工作相对滞后,基本上仍采用传统手工方式,程序繁琐,工作量大,时效性差。五是缺乏分析。档案统计多限于数字简单组合,应付检查、总结和上报,缺乏深入分析;只重视用工作量反映成绩,不注意将数据转换为对档案部门整体建设的分析,因而难以将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使统计工作失去真正的意义。档案统计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档案工作情况了解不清、掌握不细,带来了档案管理的盲目性和提供利用的被动性,影响了档案基础建设和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档案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要重视档案统计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方法应用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档案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必须适应新形势,确定新内容,采用新方法,不断改革创新,在档案事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档案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从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高度认识搞好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做好档案统计工作。应把档案统计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和档案业务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摆上应有位置,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应安排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统计知识和调查分析能力的人员兼管统计和登记工作,并注意加强统计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二、科学设定统计内容

档案统计工作的内容,总体包括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基本登记和综合统计。档案统计一般包括档案数量统计、档案业务管理质量统计、档案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和档案工作的条件统计。具体设定档案统计内容,要本着系统性、实用性、时代性的原则进行。所以系统性,就是要认真分析档案业务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档案工作体系,增强档案统计的系统性。所谓实用性,就是设定统计内容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指导工作且便于操作,即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过于繁琐,以发挥统计工作在档案建设中的最佳作用。所谓时代性,就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突破传统的设定范围,适时增设新的.项目和内容,增加统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调整结构体系,为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服务。如对馆(室)藏档案计算机录入、光盘储存、缩微处理等管理现代化情况,以及计算机、复印机、缩微机等现代设备的数量和运转等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展情况,并为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依据。

三、认真组织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的工作,必须严格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保证落实到位。一是要明确职责范围。档案基本登记应结合工作进行,谁从事某一项工作,谁就负责该项工作情况和登记;几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要相对固定一人登记。

档案分类统计一般由业务部门固定人员兼管。二是要做到及时准确。负责档案基本登记的人员要做到随工作随登记,负责分类统计和综合统计的人员也要按时统计,并认真核对,做到准确无误。在统计时间上,分类统计一般每月进行一次,综合统计每年一次或根据需要随时统计。进行登记和统计时,具体承办人员要在表格上签名,以示负责;人员变动时要认真交待,以保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层层监督检查制度。部门领导要对统计情况全面把关,对分类统计及基本登记检查负责;综合统计人员对分类统计,分类统计人员对基本登记要分别检查核对,保证档案统计的准确性。四是要改进统计方法。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馆(室)藏档案和档案工作综合统计数据库,提高统计效率。为保持档案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对档案状况统计核准后,应注意保存统计资料,以后可进行增减统计,需要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减,以减少统计工作量和因翻卷对档案造成的磨损。

四、重视加强统计分析

统计图表的完成不等于统计工作的结果,不能将统计只看成是单纯的数字综合。没有统计分析就难以反映档案和档案工作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难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规律性的东西,统计也就失去其掌握情况、指导工作的意义。因此,必须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分析要求统计数据准确,参考资料详实,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科学判断。首先要整理统计资料,对统计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核实、分类和综合;

篇3: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一、《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三种认识误区

1. 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

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原因在于, 许多学生认为社会统计学就是数学中的一种, 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 而他们往往数学基础比较差, 认为自己数学学不会, 社会统计学也肯定学不好, 因此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并难以克服。许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 往往心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诱人, 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门课程与数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正是由于思想上产生这种认识, 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将社会统计学工具化。

这种认识误区就是把社会统计学视为由一堆统计公式和方法组成的工具箱, 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把这一件件的统计工具教给学生, 学生运用这些统计工具就可以正确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根据这种认识, 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公式和方法。其实, 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没有看到隐藏着这些知识背后的严密一体的一整套统计思想和观念。的确, 社会统计学实质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 认识事物和问题, 它的研究分析对象是数据, 但是这些公式和方法的背后有一个系统的逻辑思想为基础, 只有掌握了统计背后的思想, 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 如果学生对社会统计学进行工具化理解, 也会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只注重统计学知识、统计公式和方法的学习, 忽视对统计思想和观念、统计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也就难免出现认识模糊, 看不到这些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最终也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3. 将社会统计学本质化。

这种认识将统计视为科学分析的代名词, 认为只要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 就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些人认为, 当数据充足的时候, 统计就可以代表一切, 通过统计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 不需要了解其他的东西。的确, 统计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测试, 可以为人们用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使人们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认识事物。然而必须明确的是, 尽管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研究, 但统计不能代表一切。在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 人的思考是核心, 脱离了思考的统计分析, 这种分析不会是可靠和有效的, 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简言之, 统计分析不能代替人的思考过程。社会学家邓肯 (Duncan) 将这种认识讥为统计至上主义。他 (1984) 曾指出, 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学推理, 事实上, 量化反而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我称之为统计至上主义的病态:把统计计算混同于做研究, 天真地认为统计学是科学方法的完备基础, 迷信存在能够评价不同实质性理论之优劣或是能够评价任何‘因变量’之各种原因重要程度的统计公式;幻想一旦分解了那些随意拼凑起来的变量间的共变关系, 就可以以某种方式不仅证明了一个‘因果模型’, 而且能证明一个‘测量模型’。”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的办法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对社会统计学的教与学都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纠正这些错误认识。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 社会统计学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的重点不是数学推导, 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要求并不高, 学生只要具有初等代数运算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数学相比较, 统计学不仅仅是进行计算得到答案, 也并非推导定理、证明公式。社会统计学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描述, 即用某种方法对资料进行总结概括;第二是归纳, 即根据从总体当中抽取的样本的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概括。统计学的核心是统计思想与观念, 而不是列示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求解平均数、建立模型等知识与技能。因此, 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即使碰到复杂烦琐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 也只是手段、方法。这门课程关注的重点是以这些定理和公式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定理和公式涉及较少, 并且也不很复杂。因此, 并不是数学基础不好, 就注定学不好统计学。通过这样的讲解, 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误解, 打消学生的疑虑, 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走进这门课程。

2. 注重社会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

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学生是否很好地建立统计思想, 是统计学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 教师需要注意讲解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强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概念、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思想和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换言之, 社会统计学教学的过程, 就是统计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的过程, 而不是统计方法和统计公式的讲解、学习和套用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观念的塑造, 对学生进行统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而不是重点关注知识的讲授、公式的讲解和推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基本的统计思想和观念, 掌握了如何进行统计思考, 如何搜集、利用和分析数据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 懂得了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统计思想和统计能力都更为扎实和牢固, 真正达到这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 合理看待社会统计学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 统计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 统计方法不能将任何研究“点化”成“科学的”。统计学不能用来检验任何想要检验的观点, 也不能防止那些滥用、误用或弄虚作假的人借此乱作结论。实际上,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则和范围, 对由统计获得的结果的解释不能超越数据的限定范围。其次, 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深入地思考问题, 但不能代替思考本身。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决定权不应该留给统计工具和数据分析, 而应该留给人的思考和思维。学习和运用统计学时, 常会发生的一种倾向就是过于依赖程式化的统计检验, 而不是实质性的知识。事实上, 普遍的经验是, 只有对社会过程有实质性的理解, 统计方法才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研究。过于专注统计方法本身, 而缺乏对实质性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过程的理解, 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 所有的统计模型和方法都要严格服从以科学为中心的任务。统计方法在指导研究时不应该与所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分开。

参考文献

篇4:对统计平均数的认识

关键词:统计平均数;现实问题;科学使用

统计方法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以及预测等方面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方法之一,而统计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分析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统计数据。在统计调查报告和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平均数是常见的统计数据,用以显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和均衡状态。但在实际中,由于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不够,计算结果不准确,不科学,掩藏了事物的本质,引起人们对平均数应用的质疑,对平均数乃至统计数据和方法信任危机的现象。

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通过平均将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表现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数值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不同平均数适合不同的场合。算术平均数受所有数据的影响, 且要求数据与单位要一一对应。调和平均数在经济分析中常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 二者应用于不同形式的资料上。几何平均数应用在比率的平均数的求解上, 并要求各比率乘积有意义。中位数是居中的数值,能够反映总体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当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时,众数可作为最为合理的代表值。

平均数可以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一般水平,显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均衡状态,表明事件现象共性特征,比如,人均居住面积、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发展速度等。但由于人们对平均数特别是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范围和指标含义理解不够,常出现计算不准确和不科学,引起对平均数的质疑和不信任。例如,多年以来我国一直用“人均居住面积”来反映居民居住的一般水平,这个指标是根据所有人居住面积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如果我们不对居住面积的分布进行分析而得出这个值就得出我国居民居住的水平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有报道说,我国居民的居住水平有很大提高,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扬慎(2001)说:“人均居住面积反映居民的住房的水平很不科学,当官的、有钱的住的是大房子,甚至几处,可职工的住房大部分是几十平米,把官人和富人阶层的住房面积平均到普通百姓的头上,怎么能算住房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平均数受到质疑,人们认为平均数掩盖了居民居住的真实水平。

平均数是反映总体集中性, 反映一般水平即大部分单位的水平的指标,但此时确实掩盖了事物的真实,人均居住面积、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掩盖了绝大多数职工的居住水平和真实收入。这说明了算术平均数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合适的,不科学的,算术平均数应用上有其局限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算术平均数是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和单位总量之比,即要求计算平均数时要求分子分母一一对应。而我们平时说的人均收入、人均GDP等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均值,而是反映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强度指标,计算时它们的分子分母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分清什么是强度相对数,什么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所有数据即标志值之和除以单位数,受所有数据的影响,要应用在数据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在有极值的时候使用这样的值不能真实反映一般水平。算术平均数受极值影响,而且极大值比极小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还要大,有极大值时呈正偏,算术平均数大于众数和中位数,有人为了表现其业绩、政绩,主观夸大其成绩,使用算术平均数就不难理解,把个别突出的极大数据平均到全体单位上来, 使一般水平的数值加大,表现某些人的功绩。

统计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也称为平均指标,是统计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指标,也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见一种统计数据,其重要性在于平均指标的“平均”涵义:它反映了现象分布的集中趋势,代表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既然平均数是若干个体数据的一个代表值,因而与个体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对于反映我国职工工资一般水平的平均工资,也就必然会出现有一部分人的工资高于平均工资,而另外有一部分人的工资低于平均工资,尤其在地区收入、行业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了。这样一来,无论是高于平均工资水平的人,还是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的人,都会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不能真实反映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平均数只是反映了一种共性,尽管平均数来自于众多的个体数据,但它决不等于个体数据,“平均”决不等于“平等”,与“公平”更有不小的距离。

看到了算术平均数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应用这样的数值时没有满足条件和前提,所以受到质疑,但我们不能据此否定算术平均数,这个指标在经济分析中,在反映总体一般水平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只能说,在经济分析中应该更好地应用算术平均数,更准确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统计平均数的科学涵义及其局限性,加大我国统计制度的改革的力度,积极与国际接轨掌握平均数的使用场合和条件,准确恰当运用结合偏态指标,合理应用各种平均指标。我们既不能一味迷信算术平均数,也不能因为有了对这个数值的质疑而否定这个指标,在实际的经济分析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好地应用平均数这个指标来反映总体本质特征,更好地使用统计信息,更好地运用统计这种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奇.有中国特色统计学的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唐芳.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合理运用[J].中国统计,2008.

篇5: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摘要】

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环节,是衡量企业档案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提高档案提供利用水平的重要依据。档案统计工作包含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包括组织及人员、库房及库藏、硬件设施、提供利用等情况,它真实反映一个企业档案工作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以及规范程度,目前在基层企业中,因为制度、认识上的原因,往往会出现重整理轻利用、重业务轻学习、重经验轻借鉴、重自身轻交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档案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统计工作往往缺乏及时性、连续性、准确性。

【关键词】

档案统计;档案管理;统计工作

从档案管理主体角度上讲,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统计工作的教育培训,没有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对统计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对统计工作积极主动性差,缺少完成统计的有效方式方法,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档案统计工作监管不力,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对统计工作执行力不足,从而限制了档案统计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基层企业档案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统计工作系统的理论方法,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程序

(一)从档案客体上。统计工作真实记录了企业档案 库藏状况、人员基本情况,档案保管条件、硬件设施配备、档案利用质量等一系列数据,客观反映了企业档案工作发展规模、进程、信息加工、检索工具等真实情况,通过历年统计数据的对比,档案人员容易比较出历年来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比较结论是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的重要参考,可以帮助分析现行档案工作难点、弱点问题,是控制档案工作进度的依据,统计工作是否扎实有效,关系到能否切实维护档案实体安全和完整。

(二)从档案主体上。统计工作客观记载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工作取得的成绩,通过历年档案统计数据对比,以及与同行业、本地区、规模相同的企业档案发展状况相比,能够容易发现自身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对经验及时总结,对问题进行严格细致分析排查,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落实,同时通过这种对比,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质量。

(三)从统计工作制度本身上。统计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将逐步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日常化轨道,必须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档案人员在本职工作中一定要坚决执行,严格落实,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统计工作效用,主动接收上级档案行政部门的监督,并且及时上报相关报表。

二、档案统计工作要坚持在基层企业推广,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化认识、精细计划、强抓落实、责任到人、监管到位、重在实效,充分发挥档案统计工作的作用,带动提升档案其他环节各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突出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上至分管档案工作主管领导,下至专兼职档案员,要深入学习,统一认识,深刻认识到档案统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突出档案统计工作的地位,在制定档案工作年度计划时,将档案统计工作内容纳入,兼职档案员要积极配合完成档案移交收集数据的确认工作,引导所有业务人员查阅档案时,积极主动填写各项相关表格,在提高全员档案意识的基础上做好档案移交查阅数据统计工作。完善档案统计工作方式方法,补充完善档案统计的各项指标数据,确保档案数据填报及时、真实、准确。

(二)规范档案工作各项程序,严格核实档案统计的各项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各项数据真实有效。

1.规范档案移交借阅程序。

对移交进室的各种文件资料及实物档案,无论数目多少,严格填写规范的移交登记表,包括年度、文件类型、文件题名、份数、移交人、接收人等项目,双方签字确认后,移交人和接收人各自留存。对整理无序或移交资料不全的,档案人员要有权拒收,要求责任人按要求收集整理完成后完整移交,要保证当年归档文件的归档率。

档案人员要积极学习,熟悉各部门业务流程,对形成的文件要全面掌握,在条件成熟时,列出各部门文件归档清单,便于兼职档案员执行,同时有利于档案移交时检查部门文件资料门类的完整性,不断提高部门的档案归档率。

2.规范档案借阅程序。

借阅人在查阅档案前,要自觉填写《档案查借阅登记表》,档案人员在提供档案前,要对《档案查借阅登记表》内容进行进一步确认,查阅内容填写一定要完成详细,典型的查阅要求填写事后的档案利用效果,档案人员要认真核实查阅卷数、借出卷数、复印张(卷)数、摘抄张(卷)数等详细资料。坚持档案查借阅审批制度,对档案借出规定固定期限,超过期限不还的要督促其归还,维护档案实体安全。

3.严控档案转出程序。

确定科学、流畅的档案转出程序,对转出档案的,首先要有档案转出介绍信或证明,确定档案库中的卷数和册数,其次进行档案转出登记,详细登记转出档案的具体情况,如案卷号、案卷题名、形成时间、保管期限、总卷数等详细资料,最后向接收单位催收档案转出回执单,留存备查。

4.建立库藏档案案卷台账。

对于库房保存的大量档案,按照档案分类大纲所示建立档案案卷台账,包括:案卷类型(含二级类目)、所属年度、案卷题名、保管期限、总卷数等条目,条目要设置完整、排列有序、科学实用,如基建档案(档号6.2.1)、、××住宅楼、长期、共20卷。在初步建立档案案卷台账的基础上,对新进档案和转出档案定期(如每月)进行登记和注销,年终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与年终库房档案清点核对数目一致。将每年的档案案卷台账单独编制成册,以免造成更改痕迹太多造成混淆的问题,将上年度台账留存备查。对于鉴定销毁的档案,销毁后在档案台账上注明“已销毁”字样,便于以后不做统计。5.建立档案定期清点制度。档案员要定期或在年度终了时,对所有库藏案卷逐类逐卷进行清点统计,在清点中保留清点痕迹,与档案台账逐类进行核对,如发现不一致,要查阅档案移交、借出、转出登记,查实两者不一致的依据,再进行数字更改,这种做法一方面发挥了档案统计的作用,另一方面利于维护库存档案的完整性。

(三)加强档案人员教育培训交流。

要采用“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方式,大胆“请进来”和“走出去”,要定期派人参加档案统计工作培训,熟练掌握档案统计工作的方法技巧,要到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探讨交流档案统计工作的有效方法方法,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认真分析本企业档案统计工作的弱点和难点,探寻问题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提高档案统计工作的实用性、及时性、连续性。

(四)加强企业档案统计工作的监督。

企业档案部门要接受上级单位和业务归口单位的业务指导,对要求提供的档案统计报表要如实填写上报,对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不隐瞒、不回避,上级单位要切实发挥档案监管作用,对企业档案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时,对档案统计状况作为一项检查内容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期责令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按期上报。

篇6:我对素质课程的认识

书上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咱们这里的素质教育,是有区别于上面的概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区别,让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显得有特色。来公司虽然也只有这近半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一进来就开始带素质课,可以说是当初来就是因为看到咱们这里的这些特色才选择了这里。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听到要把素质课程淡化,只是作为一个噱头来促进签单的话,心里着实不是很愿意看到,也是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原因。

在这里,我就我自己对素质课程的一些理解分享一下,也希望能得到认可。那么我就从素质课程的好处说起吧: 1.首当其冲的是素质课程能促进签单。这是从咨询师们交单的过程中以及他们的沟通中很明显的体现了的。我记得很多咨询师来交单的时候都是说因为父母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说清晰点就是把素质教育和方法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这里也能看出素质教育在家长们的心里是很有位置的。那么为什么家长会这么重视素质这一块呢?其实做着咱们这个工作我想我都没必要说的太多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给出自己的答案。

2.有益班主任工作管理。我自己是从事着班主任这样的一个工作,而且我还兼代素质课程。我的岗位职责其实也在某一方面让我对这一个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什么说有益班主任工作管理,其一,班主任在接单跟家长的第一次面谈时,都是要介绍工作流程的,而每一次都是在说素质课程的时候让家长更加放心,也能让谈话更加融洽;其二,从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当素质老师真正用心的去解决孩子面临的迫切问题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比兼职老师辅导文化课的效果来的更快,这样也就让班主任在进行三方互动维护家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我也想说一下,不能把这个素质教育的问题简单的嫁接到班主任的工作中,当然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素质老师,他们应该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但是从家长的需求,从我们的理念,我们要想达到更大的目标,素质课程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

3.是对整个工作流程的完善。试想假如我们把素质课程淡化,那么我们所做的360度测评的意义何在?我们市场部所做的我们咨询师在签单时跟家长的沟通是不是还要有所变化?难道就只是为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有借鉴性?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样不妥。

4.有益续单。这一点从第二点看来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也没必要

多说。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能更专业一点的把这个做好的话,能让续单来的更快。就拿我这里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家长都

是因为看到我们在这块的用心才续下来的,说实在话成绩上我们要

做的工作还很多,意思就是说家长并没有看到太多惊喜。我这还有

一个叫陈玺竹的,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能看到孩子问题的改善,我就续费。不过说实话我也做的不是很好,这孩子因为各种

原因确实也挺让我头疼的。

5.有益于提高同行业内的竞争力。举几个列子吧。一,有家长这样说:

我们把孩子送来之前,也去了解了很多的机构,从收费的角度说你

们也没有优势,为什么选择这里,就是因为你们的教育理念。我们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个实质是不是家长就会选择其他呢?二,我去学校接学生,看到很多托管的或是发传单的,但凡做的好的受家

长追捧的都能看到他们宣传的“素质”二字。三,其他机构现在大

力宣传的,比如什么‘心灵方法班’,这班那班的,说白了也就是

在提倡素质。而我相信的是,我们的素质一定比他们有优势。因为

很可能他们也只是为了宣传。所以我想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落

到实处的话会是潜力无限的。

6.有益增进知名度,提升公司形象,加快公司品牌建设。当然这一切是在我们用心的做出成绩的前提下的。我们都知道做这个家长的口碑是很重

要的,而好口碑从哪里来,这“素质”两个字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机构的最好的口碑。那么口碑好了再加上我们做的宣传,公司的形象当然也

就ok了。至于为什么我要说到品牌建设,说实在话要说作为公司底层的员工来讲,这些不是我们考虑的内容,有点过了。但是对于一个有志

于把这个事业当做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的人来说,我有这样的考虑我还

是希望能说出来。我一直都很坚信不管是什么行业,至少在中国这个大

环境下,要想有关注度、信誉度和价值印象,品牌才是最有效。那么我说素质课正好可以当做我们的一个特色品牌进行建设。从外部环境来

看,我们的家长有这个需求,我们在竞争对手那里又有优势,而且通过

这个可以让我们跟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增加更多的合作机会。

从内部环境来说,能够提升大家的素质,当然大家的素质都提高了当然

就能提升公司的活力。说实在话,如果撇弃素质这一块来讲,我们的企

业文化优势在哪,我看不到公司有区别与其他机构的品牌在哪里。说

这些话可能是我对公司的不够了解,也是我应该去反省要去认真对待的地方,但是从对行业的了解来说我还是有这样的顾虑的。

最后把20号光明日报上的一个报道分享一下,虽然他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可

能跟我们有出入,但是“素质”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希望在这样一个大环

境下我们能真正的把这个重视起来做成一个很好的东西。当然写这些也仅

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而且只是一个普通员工的简单的想法。我只是觉

得,我们有这样的优势基础,我们一直在提倡这个也在实施这个。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做好这个,应该是比同行业的任何一个机构都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是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课业负担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肩负着大众希望的素质教育还需突破。为此,专家学者们纷纷直言。

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各地都有积极的探索。但是必须看到,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就业的竞争、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有考试制度的制约等等。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就教育本身来讲,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发现有特别天赋的人才,因材施教,特殊培养。其次,要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第四,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第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当然还涉及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校长、教师,当然还有家长和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科学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我认为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更强调推广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学教育体系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学校系统教育)、非正规教育(组织化的校外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融于生活中的教育)三类。如果以学校为分界点,则又可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主要是课内科学教育和课下科技活动。社会科学实践教育由不同的部门、组织承担,主要包括科技团体、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人民团体等,形式上有科学实验室、科技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科学中心等等。掌握这些社会实践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应充分意识到育人的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实地体验,促使其激发出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张民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社会上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推进仍然是困难重重。这首先是片面的人才观,传统的用人制度,唯学历,唯名校,加剧了升学竞争。第二是在社会和教育中,重育分轻育人的应试教育势头不减,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受束缚,课业负担过重;第三是虽然有山东等省市和不少学校的改革经验,但聚焦内涵的突破动力不足。推进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

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以兴趣为起点,以能力为目标,在不同学段突出不同的重点,上下联系,相互衔接。能力为重就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责任。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只要坚持改革、勇于改革、智慧改革,素质教育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上传时间: 2010-12-20 11:25:34]

篇7:对我国课程改革的认识

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面对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一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课程改革也应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相融合。

1.重视学生对民族性、国际性的理解,重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道德的发展。教育与道德、文化和价值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保存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适应并发展民族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其价值也应不是中立的,而是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精神要求。

当今是一个多元社会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我国的课程改革首先要积极推进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尊崇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理念,并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其次,要传递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其三,要理解并尊重国内和国外以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强调课程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的视角,提升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学习外语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其他文化)。其四,加强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加强道德教育,使一代新人明辨是非,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并关爱环境。

2.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开发

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开发。基本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尊重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养成是基础学力的核心,竞争学习、终身学习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对儿童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3.课程改革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

课程改革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就是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在课程目标上要培养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在课程内容上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框框,整个生活世界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突破原来课程的范围,寻求学校课程、社区课程、家庭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使整个世界都成为学习的课堂。同时,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这样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开发课程,学生才能理解课程,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课程意义,因此,课程的设置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来确定,明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必修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因此个性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在持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其次,个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因此终身学习应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应该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积极应对信息社会挑战和增强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加以提倡。因此,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贯穿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学内容、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之中。

政治教育学院09级2班

篇8: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一个完整的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 统计学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各章节的知识内容按部就班讲下来的, 虽然各章节理论知识的顺序也是按统计的工作过程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编排的, 但各章节的知识、技能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有一个来自于统计工作实践, 同时能把各章节方法、技能串起来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换句话说, 没有一个能把各章知识点和技能联系在一起的工作任务, 各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分割开了, 导致课程和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脱节。

2. 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 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教学内容的更新作为切入点。而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各种概念、意义, 各个计算公式、方法、应用条件,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完成各种问题的回答和各式计算。教师教学内容教条化, 教学案例不能和当前的经济运行相联系, 时效性差, 整个教学缺乏新颖性、应用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偏重理论知识讲授, 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 缺乏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 虽然很多标示的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教材、规划教材, 但这些教材从理念、结构乃至内容的编排等诸多方面都是传统意义上的, 都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 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虽然一些院校也开始采用所谓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材, 但这些教材的设计、编排、开发根本没有企业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 还是由缺乏实战经验的学院老师独立编制出来的。翻开这些教材, 从头至尾, 理念、结构、内容依然如故, 只不过换了一种提法, 过去的章节成了而今的项目任务而已。

4.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统计课程的教学, 多是老师在上面讲解, 学生在下面听讲, 学生毫无兴趣, 打瞌睡的、讲话的、玩手机的比比皆是,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效果完全不能保证。同时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 虽然相当一部分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最基本的Excel软件在统计学中的运用功能很少介绍, 不少学生不会使用Excel软件解决统计学中的数据处理, 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教学明显滞后。

很多老师在统计教学中, 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课外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也没有明确的要求, 学生学后不能把统计作为一个工具应用到其专业中。而《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技能课, 它的技能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训练、操作、运用才能掌握, 才能为我们的专业服务, 因此统计的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6. 考核标准单一, 缺乏科学性。

考核标准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目前的统计教学中, 考核标准单一, 几乎可以说是一锤定音, 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即使要考虑平时成绩, 很多时候也成为了一种形式, 一是因为比例较低, 二是因为主要考核出勤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没有过程考核, 完全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 教师可以在精心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和选择后, 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设计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或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导入本课程, 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 教、学、做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与创新性的学习行为。如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完成“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或让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进行某个市场或某种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 并写出调研报告。实际操作时, 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引导学生拟定调查方案, 围绕调查目的拟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 然后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审核、分组, 编制分配数列, 并用显示统计数据的重要工具统计图和统计表把调查结果显示出来。最后, 再用统计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完成调查报告。在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 适时导入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并掌握到了统计的知识、技能, 而且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强化了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2. 精心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

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统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倾向于应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上,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和适用性。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统计技能的要求, 适当压缩理论部分, 对基础理论的讲解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要、够用为准, 扩展实践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的适用性, 突出课程教学的技能操作性, 注重统计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采用大量的从经济生活领域提炼的统计实践最新案例和当前经济管理的实践内容, 选择典型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让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统计全过程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理论知识。 (1) 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设计、精选任务。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 教师要充分、认真地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尤其是任务的设计和选择。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财经管理类专业对统计技能及其有关内容的需求为导向和依据, 这样既坚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信心, 又能引起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其次, 任务和项目必须能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让学生循序渐进, 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中, 亲身感受在特定情境中所激起的情感, 与统计近距离地接触, 体验学习统计的实用价值,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课题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导入, 每一个课题都尽量搜集近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进行导入。如讲到统计指数项目时, 可从最近公布的物价指数及其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谈起。 (3) 教学内容和职业能力的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统计变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尽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以后的职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应把统计教学和他们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结合起来, 让他们今后能灵活自如地把统计这种技能和工具运用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中。我们设计通过给学生布置某个市场或某个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任务导入本课程, 同时还可以把其专业核心课, 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等课程与统计结合起来, 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如何运用专业技能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实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营销组合策略。

3. 集结各方优势进行教材开发。

学院教师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 但缺乏实战经验, 而企业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准确地把握各典型项目及典型任务, 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吸引企业专家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把学院教师和企业代表组织在一起, 共同探讨、研究, 将专业基础知识贯穿到典型项目中, 规划典型任务, 开发符合项目教学体系要求的教材、课件、典型案例等。同时, 校企两方代表坐在一起, 还可以根据职业任务的需求, 以必要、够用为原则, 砍掉大量不适用的理论知识, 更好地进行行动导向教学。

4.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综合运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财经类专业对统计技能的需求为指南进行任务设计,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创设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项目”, 选择典型恰当的来自经济前沿的统计实践最新案例, 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课堂学习以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市场调查等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各种教学方法的交替运用, 可调动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 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课程实验、社会调查结合,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 用各种定性、定量统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1) 课堂实践。在统计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 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 再辅之于启发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直观、形象, 学生更容易掌握。案例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实践最新案例和当前经济管理的实践内容, 也可以是来自统计应用类杂志上的文章。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同时重视课程实验教学, 如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等, 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2) 社会实践。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也可以利用校外实习基地, 如统计局、企事业单位, 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校外实习。通过对热点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训练学生对统计全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培养、锻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实际调查能力。如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也可以让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以培养其职业能力。社会实践的另一方面就是和统计局、企事业单位合作, 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 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准备。

6. 考核标准的改革。

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全面考查, 侧重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学习过程中提交的作业、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

(1) 作业评价。这里所提的作业是课堂作业、课外作业以及学期结束要求交的调查报告, 评分的标准为:能否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该环节成绩可占总分的30%。 (2) 过程评价。课堂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 通过学生参与及回答情况评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时, 对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撰写各环节进行评定。这些评定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和个人的方式参与, 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该环节成绩可占总分的30%。 (3) 期末统计基本知识闭卷考试, 促进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知识, 为就业后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环节成绩可占总分的40%。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 凸显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维系其可持续性发展, 就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进行彻底的改革, 广泛地运用和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 并使其更切合实际, 更具有可操作性。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 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与探索。

摘要:《统计》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一门必开的核心技能课,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的统计教学中存在一些有待探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统计教学,行动导向,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艳.统计学教改方案初探[J].经济师, 2007, (9) .

[2]邓红.浅析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 2011, (5) .

上一篇: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20下一篇:给残疾人捐款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