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2024-04-22

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通用8篇)

篇1: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发展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起步运作,我镇旅游也慢慢向四周辐射扩散开来。

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包括了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工业等高度劳动密集的许多行业。为了了解我镇旅游的概况,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做了此次调研。

一、风华镇旅游发展现状

风华曾经因风华冰箱而名扬一时,为了重振风华的辉煌,在风华乡村旅游开发已列入议程。与此同时,风华镇下属的各个村也在积极引进、筹划建设具有品味的乡村旅游点,如位于风华村集垂钓、度假、体育健身等各项文化、休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鱼子孔乡村旅游示范点;位于莲丰村融山水、观光、休闲、生活为一体的双门峡旅游景区。风华的佛教——铜锣寺文化由来已久,香火一直旺盛。风华也有着悠久的三线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在贵州吹开了一股清新的自然风。

二、当前风华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旅游业的体制与机制存在问题

风华镇旅游业起步晚。风华旅游,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起来,逐步增加了投入,他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还没用被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正处于不成熟开发的初级阶段。在这种状况下,要实现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实现旅游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就必须强化政府

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而我镇目前的旅游业管理机制与经营远不适应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管理体制不顺。风华镇目前的旅游景点管理属于经发办部门管理,基本上无专人负责,表面上看这几年风华旅游发展有进步,但从长远的观点和利益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无专人管理的体制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整体包装促销、防止重复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是非常不利的。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风华镇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为风华镇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

1、风华镇的开发步伐不快。风华的开发早已列入议事日程,但直到现在,风华老街依旧维持了他的旧貌,没有明显的改变。风华老街上的商业没有特色,就是规模很小的一个集市,这些商品随处可见,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风华镇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周围环境的配套的设施还不到位,风华镇的招商引资并不顺畅,离既定的投资计划尚有差距。风华老镇的建设都需要靠政府产业的积极引导才能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良影响,建设的步伐都不同程度有所滞后。

2、自然资源少而开发利用差。我镇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遗存和现代创造的人文资源,既没有名山大川,又没有天然原始森林,也没有大的江河湖泊,更没有辽阔的草原等自然资源。现已开发的鱼子孔等都没有等到充分的利用,常年游客不足。

3、历史文化底蕴深而挖掘整理差。风华镇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曾经经济发达,但是到了现在住、吃、行、游、娱、购都离一个发达的城镇的标准有着太大的差距。对于风华的挖掘整理、包装提升、宣传促销现在远不能适应新

时期消费者的要求,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风华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并未旅游业所利用。

4、风华镇旅游业相关服务缺乏。一是交通工具仍不很发达,风华有31个自然村,地域分布广泛、各景点分散,通行能力差,在风华旅游耗时费力,极不方便。二是居住条件不佳,除了风华度假村新建的酒店之外,风华仅有几家小的小店客房和旅社,规模小,日接待能力小,且在居住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声誉和效益。我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中,管理才十分缺乏,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多数聘用的外来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受其自身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景区的导游讲解员更是量少而质弱,目前各景点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旅游业的要求相比极不适应。

旅游产品的包装与促销不到位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等于旅游商品。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以休闲、感受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者占%,文物古迹占5%左右,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现在流行的是崇尚自然的健康游,而我镇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符合当今的潮流,但我镇旅游业恰恰在旅游资源变为产品上没有形成规模,产品变为商品上没有形成市场效应,特别是在宣传、包装和促销方面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的手段和措施,更谈不上听觉上的吸引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管理、体制与机制不顺的问题,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http://

三、发展风华旅游业的建议

牢固树立“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越来越高,集休闲、健康、揽胜、娱乐为主题的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牵引力量最大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基本包含了第三产业的所有领域,旅游业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与消费有关,消费拉动是发展经济增长见效最快的一种手段。我镇的旅游业要牢固树立“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树立抓大旅游的思想。毕竟旅游产业是全社会的产业,抓旅游不仅要抓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且要抓旅游商品的生产,不仅要抓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而且要抓服务功能的完善配套,只有这样,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开创出一片天地,带动经济的发展。

政府组织,统一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镇旅游开发,由风华

镇政府出面组织,为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牵头引导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旅游项目,政府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明确重点;二是建立规范,明确要求;三是适当投资,建好基础;四是抓好宣传,开发市场;五是搭建平台,引导开发。

我镇的旅游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农业观光与农庄休闲要整体开发,力求做到布局科学合理,更好的呈现农家特色,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农庄特色,由游客承包,景点园区帮忙管理的模式。风华旅游要提高其知名度,以旅游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1.深度挖掘,以专业精神研究每一处资源,如鱼子孔田园农家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和内涵,并配套引进符合本景点旅游景区内在要求的相关服务体系,以第三产业带动就业、发展经济。

2.特色串联,将风华现有旅游资源汇编成册,将旅游市场细分,从专业角度推出风华一日游、农家游、度假游、会议休闲游等系列套餐,将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妇女、参加会议人员、情侣周末休闲、家庭短期度假等各类需求主体区分开,同时做好配套。

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够保证“来者畅其游,舒心满载归”。

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风华镇旅游服务人员特别是导游讲解员量少质弱的问题非常明显。政府要通过鼓励自学报考、培训提高、引进人才、公开招考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充实导游讲解员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统一考核、举办全镇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形式,重点对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质量、营销、导游讲解等业务的全面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立旅游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管是哪类性质的企业,只要从事旅游服务活动,其服务人员就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准许上岗,以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大宣传、打造品牌

由政府部门牵头,旅游景点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风华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片,如:书籍、光盘等,同时可引入旅游消费券等概念。每个景点要提炼出能突出自身特色的宣传核心词语,统一宣传口号,重拳出击,在周边地区以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整体推出我镇的旅游景点和产品。加大投入,与旅行社联合、与旅游网站、报刊杂志合作,依托风华现有的旅游资源,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年龄层次的游客设计不同需求的精品旅游路线,适当开展活动,从多角度展示风华的特色游,让游客身临其境领略风华古镇的神韵与风华新镇的美轮美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要积极引导,政府可以面向社会征集一批富有特色的高、精、特的旅游产品,并转化为生产力,鼓励企业生产出优质的旅游商品。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游客途径的地方建立包括文化、娱乐等在内的旅游超市,拓展销售渠道。

随着风华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大和投入,风华旅游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在不远的将来,风华镇必会交相辉映,风华旅游业的明天是美好的,风华未来的经济必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2: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留坝县武关驿镇人民政府

(2010年9月)

今年以来,武关驿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上“一业突破,建设旅游大县和人均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强化措施、夯实责任,倾力打造倒水湾“栈道农家”,服务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镇已有17户农家乐正式营运。据统计,1-9月农家乐共接待游客9000余人次,创经济收入40多万元。

一、主要工作情况

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以加快农家乐服务区软、硬件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农家乐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制定了倒水湾农家乐发展规划,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家乐发展相关事宜,并落实专人分别负责指导农家乐软、硬件建设和周边环境治理。组织辖区农家乐经营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经营户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其视野。二是以旅游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镇政府于4月初购置灯笼1000余盏、彩旗500余面,组织机关干部在“栈道农家”、姜窝子街和倒水湾铁索桥悬挂,并在通往栈道漂流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的主要道路旁栽种竹子200余株,进一步美化、靓化了景区周边环境;在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动员农家乐经营户对厨房、餐厅、院落进行了整饰和改造,在房前屋后栽植

花草和小杂果,对入户道路进行硬化,并与各农家乐经营户签订了卫生责任书,严格实行门前“三包两禁止”制度。同时要求村委会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卫生行为,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以清爽整洁、美观的形象迎接八方游客。三是在扩大外围宣传上下功夫。镇政府于4月22日专门邀请省内外新闻媒体和摄影、绘画爱好者到景区采风,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新闻界、艺术界人士对景区规划和发展的意见建议,通过电视、照片、绘画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栈道漂流景区及“栈道农家”的风采,通过不同形式的推介,提高栈道漂流景区和“栈道农家”的知名度。四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镇政府借鉴外地农家乐经营方式,并根据本地场所和来本地游客消费水平,对各农家乐经营户的菜谱、价格进行统一规范上墙,做到让游客放心消费、明白消费。同时,在征询意见后,镇政府给各农家乐经营户进行了命名、印制了名片、订做了服装,并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县上的统一培训,组织他们进行体检,办理健康证,提升服务档次和经营水平。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偏小,接待能力不足。就目前现状看,规模最大的农家乐经营户也只能同时接待游客50余人。进入旅游旺季,尤其是旅游黄金周期间,各户农家乐的订餐电话接连不断,但由于接待能力不足,经营业主只好向后来的订餐者表示谢绝。

二是服务内容单一,缺乏民俗文化底蕴。目前,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只能向游客提供就餐、棋牌等一般性的服务,缺少参与、体

验性娱乐项目,体现不出乡土气息,更谈不上民俗文化特点,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是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农家乐都是村民将自己的住房改造而成,资金投入少,设施较简陋,尤其是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部分农家乐对在经营服务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不是在场所周边乱扔乱倒,就是在房前屋后随意堆存,既破坏了环境卫生,又影响了视觉效果。

三、下步工作计划

篇3:对石市镇发展美国海兰蛋鸡的调查

1 海兰蛋鸡养殖的基本情况

石市镇是宜丰县有名的家禽养殖重点乡 (镇) 。全镇8 713户, 29 109人, 耕地面积39 000余hm2, 其中水田2 600 hm2, 辖18个行政村。这个镇发展蛋鸡是从1998年潭下村黄塘下村民小组伍氏兄弟率先饲养, 尔后逐年发展, 至2003年引进美国海兰蛋鸡 (以下简称蛋鸡) , 发展到15户存笼达10万余羽。自2007年7月份起蛋价一直攀升, 致使蛋鸡养殖效益甚佳, 户户赚钱。由于养殖蛋鸡效益的驱动, 带动了全镇大规模发展。首先是潭下村有40%的农户, 发展了蛋鸡养殖, 尤其是该村黄塘下和况家渡二个村民小组发展更快。这2个村民小组共有85户, 饲养蛋鸡的就有78户, 现有存笼鸡46.5万多羽, 户均存笼5 962羽。由于潭下村率先垂范, 带动了石市、星溪、土桥、车溪、楼下、七都等6个行政村的部分农民也投资发展蛋鸡养殖。据不完全统计, 全镇饲养蛋鸡的有270多户, 存笼鸡达65.4万多羽, 户均存笼2 400多羽, 饲养1万羽以上的有15户, 最多的是况家渡村民小组况某养了近3万羽, 最少的也有2 000多羽。

1.1 领导支持

镇党委、政府对发展海兰蛋鸡十分重视, 优先为养殖蛋鸡户审批土地, 免征税费。

1.2 经济效益好

据调查, 饲养1羽蛋鸡耗料42.2kg, 平均价2元/kg, 饲料费82.4元, 年均产蛋240枚, 2009年1~6月份平均蛋价147元/箱 (360枚) , 重22.5kg, 即产蛋收入为98元, 减去饲料费尚余15.6元, 这15.6元除去药费、电费、工资、鸡舍折旧等略有结余, 淘汰老母鸡每只可卖15~20元, 这就是养蛋鸡的纯利。全镇仅饲养蛋鸡一项可为养鸡户增加纯收入1 000多万元。

1.3 养殖积极性高

石市镇农民尝到了饲养蛋鸡的甜头, 纷纷投资兴建鸡舍, 搞科学养鸡, 有的向亲朋好友借钱建鸡舍, 有的想方设法找信贷部门筹集资金建鸡舍, 还有的是靠养鸡致了富的村民, 把赚来的钱再投资建鸡舍以扩大再生产。如潭下村村民小组就有5户养鸡户, 2009年又建了2 000多m2的鸡舍, 户平200多m2, 可养蛋鸡2万多羽。

1.4 技术成熟

经过几年的探索, 养鸡户攻克了选购良种、购买饲料、销售鸡蛋等一道道难关, 走出了一条经营管理之路。

1.5 销路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销路也越来越好。现在是每天中午12时左右, 新余、萍乡、万载、铜鼓等地的汽车在320国道旁等候收购鸡蛋, 价格也好, 每箱平均蛋价在147元左右。象潭下村黄塘下和况家渡村小组, 每天的蛋销售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这2个村小组年销售收入可达7 000万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品种缺乏全面了解

石市镇在发展美国海兰蛋鸡养殖过程中有不少养鸡户忽略了对美国海兰蛋鸡的认识和了解, 养了几年的鸡还不知道自己养的鸡叫什么鸡。这就表明农民在购进鸡苗时忽视了向种鸡场索取有关资料, 如:合格证、品种说明书等, 通过资料可以了解属何品种、品系、名称及其主要特征和生产性能。有了这些资料, 在饲养过程中发现问题, 求助法律, 也有依据, 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2 鸡舍建筑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不利于环境保护

目前, 农民发展海兰蛋鸡养殖正在形成高潮, 所以, 从现在起镇、村两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农民兴建鸡舍时要进行科学规划、现场指导, 防止农户自由选择、乱搭乱建鸡舍。石市镇的山水要靠农民来保护, 不能因眼前利益, 把留给子孙的生存环境毁了。要教育农民增强环保意识, 把自己的鸡场 (舍) 建成生态型养殖小区。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进生产方式的跨越式转变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养殖用地视为农业用地, 养殖小区用电按农业用电计价。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降低信贷条件, 重点支持农户新建鸡舍养鸡, 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 加快蛋鸡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二是加强标准化技术规范的宣传推广, 提高养鸡场户的质量安全意识, 按照《畜牧法》要求, 引导养鸡户建立健全养殖档案, 规范养殖行为。

3.2 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

龙头企业在发展蛋鸡养殖中, 具有含金量高、管理规范、效益好、活力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竞争力强的优势, 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因此, 石市镇在发展壮大蛋鸡养殖产业中, 首先应培植懂科学、有技术、脑子灵的有志之士。成为该产业中的龙头, 在他们的带动下逐步走向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使全镇蛋鸡养殖户做到“六个放心”:鸡苗放心、技术指导放心、疫病防治放心、饲料使用放心、鸡蛋销售放心、淘汰老蛋鸡放心。

3.3 积极开发禽蛋产品市场, 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蛋鸡养殖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才能实现由增产到增收。在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的同时, 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坚持以导向, 以流通为纽带, 在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 走产、加、销一体化路子。要抓住有利时机, 开拓市场, 要与省内外一些大型企业牵线搭桥, 签订销售合同, 拿到订单。同时, 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生态养鸡, 逐步形成规模, 在此基础上把生产的优质蛋送农业部禽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验, 达标后取得产品合格证书, 向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 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3.4 加快发展蛋鸡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先运行、后规范、多扶持”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鼓励、引导、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提高组织化程度, 规避市场风险, 加快推进蛋鸡产业化进程。

篇4: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一、邳庄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现状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大

1.地理位置优越。邳庄镇位于台儿庄区东部,地处鲁苏两省交界。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临徐公路横穿南北,官邢省道纵贯东西。京杭大运河越境而过,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入山东的第一站。

2.良好的原生态湿地。辖区内有小季河和涛沟河等原生态湿地,总面积达60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2800亩,滩涂2800亩,芦苇600亩;沿岸绿树环拥,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有鹳、白鹭、鸬鹚、信天翁等20多种鸟类来此栖息。

3、深厚的文化资源。邳庄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境内不仅有雷台遗址(岳石文化遗址),西墩汉墓群等遗址,所出土的陶、瓷、瓦等文物都表明在较早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而且有众多的原生态湿地和人造景观。游人走进景区就是走进“江北水乡”,绿色尽收眼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使游人流连忘返,切身感受到水清林秀,稻米花香的江南自然美景。

(二)邳庄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邳庄镇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乡村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初步形成“一田两地三园”的乡村旅游布局,农家乐等应运而生。

1.“一田两地三园”的乡村旅游布局

“一田”即万亩湿地花田,以赵村湿地油菜花田为核心,成方连片分布在涛沟河西岸大堤、小季河南岸,其中核心区6000亩。每年4月万亩湿地油菜花和7月向日葵竞相绽放,形成蔚为壮观的“花海景观”,成为旅游赏花的绝佳去处。

“两地”即原生态湿地、国家级钓鱼基地。难得的原生态湿地——涛沟河是苏鲁两省台儿庄、苍山、邳州三县(市)的边界河道,北接胜利渠,南连大运河全长6695米,平均河宽600余米,总面积6000亩,其中水面面积2800亩,滩涂2800亩,芦苇600亩;涛沟河沿岸绿树环拥,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有鹳、白鹭、鸬鹚、信天翁等20多种鸟类来此栖息。涛沟河自然美景风光秀丽,既有青葱玉翠的植被、碧波荡漾的河流,一望无际的滩涂;春季鲜花烂漫,夏季佳木繁荫,秋季稻谷金黄,冬季水碧田青,使游人流连忘返。国家钓鱼基地——在原自然形成的垂钓基地基础上,计划延伸到小季河沿岸,依河道走向设置木栈道,并借助高差条件置石造景,辅以景观设计,构建不同形式的亲水平台,如水上步道、观景走廊等。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停车场地、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着力构建国家级钓鱼基地。

“三园”即小季河湿地森林公园、现代渔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小季河湿地森林公园地处古城东侧,总约5平方公里。有高杆石楠、石榴、紫薇、香樟近百种绿化树种。现代渔乐园,依托涛沟河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在涛沟河大堤西侧,文化东路南侧,开发占地5000余亩的现代渔业项目,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钓体验为一体的现代渔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由新龙葡萄自由采摘园和潇逸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组成。新龙葡萄自由采摘园位于台涛路南侧,占地面积600余亩。主要产美国黑提、红提、巨星、六月紫等名贵葡萄品种,重点发展葡萄的栽植、加工、销售、自由采摘以及葡萄品种的培育研发,力争把项目打造成苏北鲁南地区面积最大的融观光休闲、自由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潇逸园生态观光农业园位于小季河北岸,占地600亩,分为蔬菜区、果树区、景观长廊、现代渔业区、水果采摘区、观光区等六个区域。力争建成集休闲娱乐、园林绿化、乡村情调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园区,打造“田园风光、慢生活范例”品牌。

2.农家乐、渔家乐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抓住商机,开发了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题的经营模式。目前,全镇共有农家乐、渔家乐100余家,发展态势良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邳庄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一)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功能配套不全。部分农村道路差,还不具备可进入性;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还没有建成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

(三)缺乏整体科学规划,零乱无序开发。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因为没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加上各方面的局限,导致许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

(四)旅游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农家乐是个体经营,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三、邳庄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建议

结合实际,借鉴国内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发展模式:

(一)休閑、观光、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本地已规划形成的一田两地三园,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的旅游胜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旅游者到乡村度假,使他们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二)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的模式,深入开发多种特色农业种植,利用特色种植业,如黑小麦、黑花生、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

(三)生态乡村旅游。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小季河和涛沟河湿地,充分发挥枣庄市涛沟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管理,形成“两岸十里垂绿树,季河稻田青蛙鸣、香蒲翠竹逐波流,运河湿地白鹭飞”河流湿地和森林有机融合的生态景观,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将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打造“湿地生态佳境,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镇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5:森林旅游资源发展调查汇报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认识,生态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们纷纷开始到野外的景区、公园赏景、游玩。这给森林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大众化的生态旅游活动已经兴起。

市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依靠文化遗产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壮大,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凸出的优势。

1、市森林旅游的现状

1.1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市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达1300多种。五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老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大寓山、七星山市级园林公园在此镶嵌。“自然神韵晓月岭,森林风光五女峰”。鸭绿江沿线旅游圣地,不仅展现有冰川运动造就的美丽而神秘的“岛屿风光”、“奇山峭壁”、“江鲤鱼”,而且有两岸异国风情,有参天古树、奇花异草和周围的森林组成的美丽迷人的风景。绿色森林,清新怡人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等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1.2森林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森林旅游成为林业发展后续产业的主打项目之一。在森林旅游方面,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三期扩建接待环境大大改善。森林旅行社、宾馆、度假村、旅游车等接待设施日趋完善,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和多条旅游线路已经有序运行。可以说,的森林旅游业已经形成规模。

1.3森林旅游前景广阔。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培育,我市把它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给予优先发展。提出“旅游兴市”战略,明确强调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森林旅游的前景非常看好。

2、发展森林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旅游资源无序开发利用。其一,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关系调控乏力,加之建设规模小、管理粗放、结构单一,使旅游产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影响了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二,对森林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监控乏力,出现游客不爱惜自然资源和环境卫生,导致生态资源退化。其三,在开发森林旅游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2基础设施薄弱。的森林旅游景点离市区较远,加之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少,设备设施不齐全,可进入性差。如景区内交通、通讯、电力设施、生活条件还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尤其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2.3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的森林旅游起步相对较晚,森林旅游科技含量低,经营森林旅游项目理念转变慢、经验不足,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较低,因此必须加强森林旅游宣传。

3、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的保护措施

3.1转变观念,协调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森林旅游业要生存发展,只能走效益型增长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市场做文章,而不是围绕数字做游戏,对森林旅游公园的建设,要从旅游景观的价值角度,从市场需求、资金筹措、交通可进入性、资源特色等各方面去深入分析创建每一个森林公园的可行性,而不能仅凭森林面积有多大,动植物种类有多少就来决策。森林旅游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由易到难,要有科学的规划,以高起点、高标准、突出森林景观的地方特色,推进森林旅游业发展。

3.2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对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和导游进行有关植物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森林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林业生态旅游区野生动植物识别培训等途径来提高游客的资源保护意识。

3.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公园的管理。建立健全森林旅游公园的法规制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森林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同时,恢复执法队伍,加强森林公园的执法力度,确保法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范文网

篇6: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石泉县城关镇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2013年8月30日)

石泉县素有“秦巴水乡”之称,行政区域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关镇是石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265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24051户,总人口78435人,耕地面积53435亩。城关镇地处汉江之滨,秦巴怀抱,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阳安铁路、十天高速、210、316国道交汇于此。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旅游、住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镇依托老街这一核心旅游景观,结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和“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通过规划先行、项目招商、部门联动、项目捆绑、基础为先、整体推进、考核等措施,借助“石泉十美”旅游品牌的宣传效应,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促使我镇的旅游发展趋向人文化、特色化、差异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大大提升我镇的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2012年全镇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占我镇全年生产总值的4.7%,游旅业已成为我镇“富民强镇”的绿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丰富的景观资源

城关镇不仅有灿烂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还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气象万千的自然生态景观。

(一)特色景观之千年古城,人文之美。石泉县城作为郡县治所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城关镇拥有陕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结合旅游古镇建设契机,县上预计总投资1.4亿元对老街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住房建设、服务配套设施、环境改善、文物保护、景区景点等项目进行建设。目前,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街进行了前期综合改造,恢复了老街的历史风貌。对破损严重无法修复的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以提升老街的整体风貌。景点是形,文化是魂,我们始终把地域文化的挖掘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寄文化之魂于旅游之形,树立景区品牌。以增强景区文化内涵为抓手,建设汉水文化墙,编排汉调二黄剧目,促进蚕桑文化、根雕文化、奇石文化、美食文化等与旅游的融合,打造老街旅游品牌,让游客漫步在老街就能领略到浓郁的汉水民俗文化,使老街成为解读石泉人文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中心广场的鬼谷子塑像群、北辰森林公园的红军纪念碑,更能让游人领略到石泉人民睿智、坚韧的精神之美。

(二)特色景观之山水园林,生态之美。北辰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坡,总面积3716亩,公园总体布局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形成不同的景观功能区,达到特色旅游、休闲观光的功效;杨柳千亩花卉苗木园、湿地公园已初见规模,两个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丰富了城关镇的近郊旅游观光项目;陕南风情园计划依靠休闲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杨柳山庄、蚕桑博物馆、茶文化馆、奇石根艺馆、鬼谷子纪念堂等7个建设项目和观光茶园、桑园、荷塘、绿化景观等4个园林项目,以实现陕南特色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和景观在石泉的经典展示;“一江两岸”的太阳能山体亮化,开启了视觉美与环保完美融合的新探索,擦亮了石泉的旅游名片;江南片区规划建设的亲水广场、休闲大街,将开启我县水上旅游的南大门。

(三)特色景观之健康养生,石泉食美。食美,即特色美食之美。城关镇凭借秦巴山水孕育出的富硒绿色食品,发展茶叶、香菇、木耳、大米、草莓、西瓜等富硒旅游产品,兴办富硒农家乐,打出了石泉富硒健康游的名片;利用丰富的汉江鱼资源,推出了以农家鱼宴、特色鱼宴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精品菜系;发展了石泉豆腐干、鼓气馍、辣子鸡、丰标牛肉、石泉河虾、鲶鱼豆腐、石泉烤鱼、鬼谷子腊肉等地方特色小吃。游客到石泉四时都能品鉴到“养生佳肴,天然之美”,体验健康养生之旅。

二、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的做法

(一)围绕特色抓规划布局。我镇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明清古街,围绕这一核心景观,自2007年以来,按照《石泉县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我镇协助制订了《石泉县城关镇古镇修复总体规划》、《石泉县古城修复及基础设施改造设计》、《石泉县城关镇文化旅游街区五年建设规划》、《杨柳风情园和杨柳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通过专业、全面、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来实现我镇旅游的高标准、高水平发展。

(二)围绕特色抓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县上的统一部署,我镇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完善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开通了县城内的公交线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二是在县城出入口、主要路口、码头、公交站点、各个景点设立了醒目的旅游指示牌10余块,让游客可以很容易地规划行程;三是在县城主要旅游景点和交通要道设立旅游商品超市10余家,让游客可以方便地买到石泉特色旅游商品;四是在主要景点规划建设停车场、旅游公厕、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配套环境绿化、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五是在我镇大力推广和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既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解决了旅游高峰期游客吃饭和住宿难的问题。

(三)围绕特色抓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考虑,对旅游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实施古戏楼、关帝庙、古县衙等建筑的修复工程,开展对江西会馆、禹王宫的保护工程,通过对古建筑主体结构破损进行修复、补充墙面彩绘等形式,恢复古遗址原貌。同时结合现代旅游观光要求,在老街内规划建设民俗博物馆、古县城客栈、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使景区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提升,在提升中实现自然和谐。

(四)围绕特色抓人居环境改善。我镇坚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我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构思,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决限制污染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生态镇,打造宜居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围绕特色抓综合管理。旅游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建设、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我们十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是成立组织机构狠抓旅游发展。成立了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的城关镇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结合项目难度,按照重点、难点项目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余项目副职领导分头抓的模式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旅游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定了旅游管理制度,狠抓旅游质量、旅游安全等各项制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措施得当、保障得力,全镇内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邪教、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三是规范旅游秩序。联系县工商局在我镇辖区内设置了16个12315消费者维权站,评选了维权代表,保证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遇到困难都能及时进行反馈,做到有诉必复、处理及时,并认真分析游客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接待质量,改进旅游服务;联合工商局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欺诈宰客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六)围绕特色抓旅游服务。良好的旅游服务是检验旅游建设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旅游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积极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礼仪礼节、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旅游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七)围绕特色抓旅游安全。安全重于泰山,我镇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安全标语,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求各旅游企业必须制定旅游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警机制;三是积极配合旅游局对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处理安全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一)陕南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特色难以突出。陕南旅游发展存在很多相似性,自然环境类似、古镇建设类似、民俗文化类似,仅此次迎验的以古街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兄弟县城就有3个,我镇若不深入挖掘和拓展本地旅游特色,要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水平就将成为空谈。

(二)发展经费不足。我镇通过省市县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加上自筹资金启动了部分旅游项目,也实施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如此,景区开发仍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在旅游上的投入有限,一些急需建设的工程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景点品位的提升,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成为制约我镇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缺乏旅游专业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新型旅游来说,懂专业、懂管理、懂策划营销的人才极度缺乏,给我镇旅游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后期工作打算

(一)挖掘特色,树立旅游品牌。面对陕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似性问题,如何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成为了我镇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做到以核心景区带动片区建设,加大对人文历史资源、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创新旅游形式,探索现代旅游的特点,增加休闲、体验项目,再结合特色旅游产品营销,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围绕规划,抓好落实。城关镇不同于一般乡镇,县上的大部分发展和建设任务都集中在城关镇,县上的发展规划基本等同于我镇的发展规划,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我镇要做的更多是如何去抓好落实。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社会资金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确定旅游主题,将旅游亮点精细化;二是及时向上级反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推动我镇的旅游项目实施。

篇7:关于XX镇旅游月活动情况的汇报

一、活动开展情况

1、旅游月活动开展期间(4月1日—5月1日)共接待游客65000人次,大小车辆3790余辆。

2、利用赏花品菜之机,开展了游人自摘农家野菜等趣味互动活动。

3、活动开展期间严格按照镇党委政府所制定的方案执行,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下,严格做到责任落实到人、措施安排到位,全面实现此次活动月零事故、零投诉的目标,整个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由于梨花种植品种单

一、花期短且种植规模较小,加之梨树的种植规划尚不成熟,导致游线过短,无法满足游客的连续观赏需要。

2、村道路面太窄,导致上下车辆通行不便,错车道口太少,车辆无法方便错车,加之道路常年维修资金缺乏,路

况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通安全隐患。

3、停车场地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

4、缺少相关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比如沿线垃圾箱、休息长凳,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尚有待提高。

5、部分农家接待点产品单

一、特色不鲜明。

三、整改方向

1、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农户扩大梨树种植规模,丰富梨树品种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其他相关果树,承接好梨花花期后的连续观赏期。

2、引导农民种植特色野菜,高山无公害蔬菜,打造体验式特色农业。

3、多方面争取资金投入,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道路维修力度,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增设错车道口和规划好停车场建设,确保车辆通行畅通及停放有序。

4、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互动活动,充分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形成有含增特色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月的品牌效应。

篇8:捧乍镇农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我镇农业的区域布局和农机化现状

捧乍镇拥有国土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6.8公顷,人口33000多人,辖十一个村(社区)204个村民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5%。

石山与半石山区农业的主要特征,一是人多地少,我镇人均耕地不足1亩。二是耕地连片面积较小,且土层较薄,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能力低。三是山区农业作物种植种类较多,有林果、蔬菜、烟叶、粮食等多种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又包含小麦、玉米、水稻、洋芋、豆类。四是耕地多数为旱地,水利条件较差,很多地方的耕地多数是靠天吃饭。以上特征都为农机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对西部地区给了重点倾斜镇党委、政府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捧乍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加上烟草部门,农机部门加大购机补贴的资金投入,扶持我镇农机化的发展,使我镇农机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我镇拥有拖拉机:138台,耕作机械145台(其中小型微耕机140台)。加工机械426台,机耕面积680亩。虽然农机化水平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起点低,与全市农机化水平相差较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镇制定了农机化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我镇农机化发展的速度,缩小与城区乡镇农机化发展的差距,对于促进农机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捧乍镇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我镇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条件差,至使农业机械在村组和田间转移不方便,农民要购买农机也只能选择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购买后只能用于自家的农业生产,不能用于开展社会化服务形成产业,造成农机作业量小,使用率低。

(二)土地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优势发挥

我镇人均耕地少,地块面积小,加之山区地块分散,高低不平,造成了农业机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存在着农机使用率不高。

(三)我镇是农业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低,造成农机购买力不足

(四)适用石山与半石山的农机具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

三、捧乍镇农机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和重视农业机械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镇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加快我镇农机化的发展进程。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石山与半石山地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都是与山区的基础设施有着直接关系,加大对乡村公路、机耕道、沟渠的建设投入,营造一个适合中小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这样可以提高农机作业的完全系数和机动性,能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同时也可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

结合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做好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根据我镇农业现状,在粮食、烤烟种植上大力发展耕整地机械,油菜播种机械。推广新型的播种铺膜机机械,小麦割晒机械。茶叶机械,榨油机械。

(四)建立农机合作组织

目前,我镇的铁厂村,已经拥有耕整机68台,(部分机械所有权属烟叶站),可以建立一个农机服务合作组织,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机械,服务更多的农民。

(五)加大对操作手的培训力度

我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通较低,多争取国家免费培训,主要对操作手的技能培训。包括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机械的进程。

(六)搞好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上一篇:整顿党的作风学习心得下一篇:6我的老师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