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全域发展指标

2023-01-17

第一篇:旅游发展全域发展指标

 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乡村旅游提升

近年来,徽州区在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徽州区农村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重优势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徽州绿道”为纽带,不断促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潜口、呈坎、西溪南、洽舍等乡镇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片区。目前,全区从事农家乐旅游经营户112户,拥有省级农家乐示范点(户)27家,市级农家乐示范点(户)37家,其中单一经营餐饮64户,兼营住宿42户,餐位6944个,接待床位114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72人。2014年接待213.4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173.71万元,平均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71.67%。2015年1-6月份接待1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098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消费环境

针对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游客由团队向散客转变的趋势,发展全域旅游,把整个行政区域当作一个大景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全面提升旅游消费环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5A级景区创建、村庄风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亮点项目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快道路改造、旅游线路的环境整治、田园风光的打造、农家乐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88 亿元进行5A景区创建工作;投入6800万元对紫霞美食一条街进行硬件改造,对蜀源、坤沙公路沿线、农民新村及周边环境进行风貌整治;投入1.45亿元建设徽州绿道,在改善乡村交通的同时丰富乡村沿线景观内涵;投入300万元用于蜀源村风貌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日葵基地建设等。

(二)注重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扶持

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徽州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中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并接受协会管理、农家乐评星、招徕游客、建设乡村旅游网站并实施营销等给予奖励,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自奖励办法实施后,共兑现了奖励资金100余万余元;同时,颁布了《徽州区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利用农村闲置住房发展农家乐。

(三)加强协会组织,提升自治管理

鼓励和引导各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创新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抓好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宣传推介等工作,特别是在纠纷调处、客源安排、价格规范、行业自律、品牌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家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加效益、增强活力。目前,我区通过协会组织的农家乐共52家,占总户数112户的46%。

(四)鼓励农民参与,提高农民收入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经营。对新评定的每户星级农家乐补贴不少于5000元,按照标准进行房屋改造的住宿经营户则按照500元/床位给予一次性奖励,调动农民参与农家乐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通过公开栏公示和逐户走访,将区、镇发展农家乐致富的优惠政策传达给农户,帮他们算经济账,给他们讲前景,让他们与协会合作。在农家乐示范户的带领下,近年我区的潜口镇和洽舍乡长潭村就有60余户农民自愿加入农家乐旅游经营队伍。

(五)加强统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走出去,组织镇村干部、农家乐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邀请从事旅游服务的资深专业人员授课,积极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重点加强旅游服务意识、服务行为、言行举止、卫生保洁、内务整理、餐饮接待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接待的服务水平。互相评,通过举办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评比,互相评出各农家乐的经典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比一比,积极参加各类农家乐大赛,2012黄山市“徽娘”大赛,我区徽府大院农家乐荣获第一名,2013黄山市“徽姑娘”大赛,我区的徽州农舍、灵山尖、潜口一楼、坤湖山庄农家乐分别获得最佳人气奖、最美徽姑娘称号和最佳风采奖。

(六)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品牌效应

按照“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推广农家乐经营模式。在潜口镇坤沙村和洽舍乡长潭村开展试点,引进旅行社投资开创农旅合作模式,由旅行社对农户房屋统一改造装修并负责组织招徕游客;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负责日常管理和客源分配,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市场运营模式,盘活农民闲置用房,成功打造“徽州农舍”乡村旅游品牌。

三、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探索性的做法,徽州区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提升、农家乐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的效益是农民增收,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一方面实现了经营户的增收。如徽州农舍长潭驿站12家农家乐经营户2014年最低的一户实现收入近5万元,最高的达到20万余元。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仍以徽州农舍长潭驿站为例,自2012年4月份长潭驿站自主经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 2014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二)扩大了就业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村民就业观念。以前基本都是出外打工,房屋闲置。现在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留家参与经营乡村旅游业,目前我区农家乐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772人。

(三)改变了村容村貌

近年来,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多方筹措资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等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沟渠清淤、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农家乐经营户也积极主动提升接待设施建设和庭院美化,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育了文明乡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风民风和村民素质。聚众打牌喝酒的少了,凑到一起谈心谋发展的多了,组建了农家歌舞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了徽州文化的仁义诚信,勤奋坚忍等优良传统,既提升了乡风文明,又为游客的夜间生活增添了乐趣。洽舍乡长潭驿站徽州农舍项目启动后,留守家中的多为年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她们用自己的热情、开朗吸引着每一位到长潭的游客。

(五)探索了经营模式

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企业+农户+协会”、“协会+农户”、农户单独经营等经营模式,按照“五统一”的标准,推动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潜口镇、呈坎镇积极开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蜀源、灵山的特色种植基地油菜花、向日葵、黄蜀葵相继开放,吸引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参观采风,激发了农户从事乡村旅游的热情。

(六)创新了营销方式

紧密结合现在的读图时代需求,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力进行营销宣传。如特色种植的营销,徽州微旅游和蜀源农家乐协会就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播,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摄影,这些摄影爱好者又通过网络等平台,口口相传,集聚了众多的游客来此赏花休闲。

第二篇:全域旅游发展的桐庐模式

全域旅游发展的桐庐模式(上)

桐庐:全域规划引领下的乡村蝶变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04日 04 版)

走进“中国画城”桐庐,恍若步入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极目美景让你置身于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荣获全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时,评选委员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山水间的生态文明诗,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诗意栖居的江南“美丽乡村”

步入江南镇荻浦村,一个有着千年的历史村落,村内香樟林立、溪水潺潺。在绿树浓荫环抱下,一栋栋明清老屋错落有致、恬静自然,恰如一幅幅随意点染,却又处处精致的水墨画。

而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横村镇阳山畈村,星罗棋布的农家院落、宽广的道路、野趣横生的农家墙画,古朴俊朗的景观长廊,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也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流连。而每到阳春三月、桃花盛放之时,阳山畈更是山花烂漫、游客如梭,宛如晋代陶潜笔下人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

一弯碧水,数座青山,白墙黛瓦,阡陌相闻??坐落在富春江畔严子陵垂钓处的“严陵慢村”、“富春漫舍”、“绿芦意”可让你驻足在此远望绵延绿色,近闻鸟语花香。而在桐庐最南端的深山里,富春江镇的茆坪村、石舍村俨然就是《与朱元思书》的再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古村浸染在苍山墨岭间、掩映在参天古树中,一弯溪水绕村而过,群山梯田尽收眼底,千百年来的隐逸文化在此处蔓延生长。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村落,洒落在绿山碧水间,让人恍如置身画中。

诗画之美,关键在于“规划”的有效实施。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致力“全域大景区”,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县域,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推进“最美县城、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中国画城。

据了解,桐庐在城市规划中立足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形成梯次衔接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按照再造现代富春山居图思路,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1个乡镇总体规划、18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形成“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1 1/5页

不仅如此,桐庐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村级基层规划员队伍,实现了18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规划员”,构建起县、乡(镇)、村三级规划管理体制,让规划实施得以体现“全县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

而在具体实施中,桐庐通过与“名院名师”合作,立足建设“最美县城”,拉高标杆,提升标准,与中国规划设计院、中国美院、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相关领域知名规划师进行规划编制。

与此同时,围绕全域景区,从农村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以及群众基础等实际,以特色村为节点、中心村为核心、景观带为轴线,桐庐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将灵动的富春山水和各个风情村镇巧妙结合。

依托美丽乡村精品村、中心村和风情小镇建设,使桐庐乡村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成为天然的“花园”。

在“家家都在画屏中”的芦茨村,江流沃土、沙町旧宅,就像一幅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而在几年前,芦茨村还是一个被大山遮蔽的小村落。同样的荻浦村,之前破败之貌的古建筑显露生机,猪栏牛栏摇身成了牛栏咖啡、猪栏茶吧。漫步富春江边,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感受这个小城的清新和精致。

为给发展腾出空间,桐庐还通过“无违建县”和“土地确权”,让农村人居

环境布局进一步优化、环境进一步美化,让桐庐乡村“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一样山水 别样风情

一条条康庄大道连接村头巷尾,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个个美丽乡村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富春江两岸。

在桐庐县领导看来,“美丽乡村”之于桐庐,不仅仅是世外桃源般的文学表达,更在于一种高要求的生态标准和建设指南。

作为浙江省首家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桐庐坚持“全域景区化”理念,立足全域,以“景区”理念、“画城”定位,努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行业标杆。

为此,桐庐率先出台《桐庐县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五水共治”;落实治水“河长制”;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和农村废气污染控制、餐饮油烟治理等。在抓好沿路、沿江、沿山、沿景环境整治的同时,有序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升工程,深化“三江两岸”生态景

2 2/5页

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结合“四边三化”实施道路提升工程,营造国、省道和县道沿线农田景观,发展块状、特色农业,打造沿线绝美田园风光带。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三江两岸”,石材、铸造、电镀、畜禽养殖等行业整治。据统计,近三年,桐庐关停、整治、提升工业企业就有1000多家,改(新)建通景公路300多公里,完成了全县183个行政村通村公路的“白”改“黑”。这些年,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整治、改水改厕、下山移民、农村住房改造等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镇村生态建设,投入的资金达3.8亿元。

如今,桐庐县域内的83条河流全部达到?类以上水体,连续九年实现富春江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实现了农村污水管网的全覆盖和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

桐庐县方毅县长说,全区域整治,使得桐庐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去年,全县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均高于6级,森林覆盖率达74%。

突出山水生态、休闲产业、历史文化传承,桐庐还依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再造特色亮点,打造出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等5条风情带。

通过倾心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带,建设迎春南路、滨江沿江一纵一横“T”字

景观轴,建成了各类城市公园20多个,分层分类推进建设的32个中心村、10个精品村、120个培育村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历史人文底蕴、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的有机融合,让先后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和精品村,成为全国休闲乡村游的新热点。

到目前,环溪、荻浦、芦茨、阳山畈等村被评为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还成功创建为4A级风景区,旧县合岭富春大岭图、分水儒侨村凤凰谷、瑶琳镇桃源村、横村镇阳山畈村、合村乡高凉亭村成为2A级村落景区。富春江镇茆坪村、富春江镇石舍村、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城南街道金牛村和分水镇新龙村则被列为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在村落景区创建中,他们将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近年来,桐庐单是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方面的投入就有4000多万元。

3 3/5页

同时,结合村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把改善居民环境、发展村落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凸显村落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形成“移步换景”、“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特色。

让往来游客醉心的绝美山水

拔地而起的高楼,摇曳生姿的绿树红花,让桐庐的乡村变美了,一座“以富春江山水风光为特色、宜业宜居宜游宜学的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渐入佳境。

“昔日子久凝神处,江岸处处换新景”,田园村落即风景、自然山水即景观、乡村社区即景区、乡村生产生活即文化,因着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不可复制的山水人文优势,桐庐一步一步提升着其“画城”品牌的影响力。

近年来,桐庐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众多荣誉称号。

今年,桐庐进一步深化推进全域旅游示范改革,启动富春江5A景区创建和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在桐庐县领导看来,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著,但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与模仿。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打造出桐庐“乡村村村有景点、田园处处是风光”的乡村休闲旅游景观,造就了桐庐群山拥翠、绿树浮岚、碧水微荡的全县域如画山水、诗意家园。

目前,桐庐正全力打造着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迎春商务区、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四大主平台,以及江南古村落风景区、分水旅游度假区、城镇工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四大新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山”、“江”甚至“空中”等文章的同时,桐庐又让城市与乡村互动、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融合,“不仅要有山水旅游产品,还要有美食养生、休闲运动等多层次休闲产业链”,桐庐县副县长王歆说。

据介绍,近三年,通过各平台引进各类健康休闲养生类旅游项目50余个,包括江南国际养生中心国医馆、万向养生养老旅游综合体、上沃溪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合计总投资额达300亿元。迎春商务区入驻企业866家,楼宇入驻率达66.03%。

而围绕“一核两轴、双环四块、十大主题”的全域旅游布局,桐庐重点打造分水休闲度假区、瑶琳溶洞体验运动休闲拓展区、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度假区、

4 4/5页

江南村落风情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区四大特色旅游板块,通过培育生态观光、人文体验、乡村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业态,不断优化全县的旅游布局空间和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

富春江(芦茨)慢生活体验区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浙江省首个),江南古村落创成为国家4A级景区,富春江5A大景区创建启动。分水旅游度假区成为桐庐西部“休闲养生基地”。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桐庐,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树一帜的山水风光,曾吸引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表示,一江秀水、两侧青山,水碧山青的桐庐,依然会如展现于世人的传世画卷,让往来天下客醉心于桐庐的绝美山水。

(白石)

5 5/5页全文完

第三篇:以全域旅游引领生态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的站位与抉择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是信阳旅游发展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文化旅游列为高成长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放大信阳生态优势来培育,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投资消费的实施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广“信阳菜”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文件。建立由33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创建国家旅游品牌指挥部、“旅游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安排专项引导资金推进产业发展。当前,信阳旅游业以山、水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宗教文化和根亲文化七大组合为一章,凸现了红绿相依、古今并存,历史与现实通脉,生态与人文共有的独特个性,形成了“红”“绿”两大旅游品牌、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和一至七日游的旅游产品,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抓住生态旅游的牛鼻子,信阳引领着休闲度假新趋势。截至目前,信阳先后创建国家4A级景区7个、国家3A级景区22个。南湾湖、黄柏山入选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新县、浉河区和商城县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让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达到有机融合,信阳打造以浉河新八景为基础、以百花园区域为文化中心的城市旅游带。编制南湾湖、出山店水库、北湖风景区区域旅游规划和出山店至市区旅游带规划,加快发展城市旅游。

为放大生态优势,信阳在中心城区外围规划实施鸡公山旅游度假区、灵山旅游度假区、环南湾湖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出山湖旅游度假区、天目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山两湖”环城生态旅游休憩圈。在东南部新县、商城布局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带,在东北部光山、潢川、息县等布局淮河沿岸乡村旅游带。

为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在各区内规划建设自驾游基地、户外活动营地、旅居露营地、乡野绿道、骑行服务站等旅游服务设施,构建自驾和户外休闲区。通过培育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生态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休闲康体综合体,打造满足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休闲度假需求的中国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名城名景的融合与成果

2016年,信阳市完成旅游投资超50亿元,旅游总收入175.6亿元,旅游投资消费增速排在服务业前列。抓好重点景区的提升与再造,抓好“红色”与“绿色”的融合与发展,是信阳市旅游成就的重要根基。

紧紧围绕鸡公山提升工作,向5A级景区进发

以“云中公园”而闻名中外的鸡公山风景区,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1978年国务院首批批准对外开放的八大景区之一。鸡公山上的200多栋万国建筑别墅群,被称为世界建筑高山集萃,因此叫“洋山”。

怎样让这个老牌景区再创辉煌?信阳市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把核心景区和“一园十三景”融合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大鸡公山旅游目的地。

发展的视野,从山上2.7平方公里放大到整个区域287平方公里,规划实施“一园十三景”项目,建设内部旅游专用循环公路105公里,以依云温泉度假村和桃花寨景区建设为突破口,拉开了大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序幕。依托鸡公山游客集散中心,对鸡公山风景区、波尔登森林公园、依云温泉小镇、平汉铁路博物馆及老火车、桃花寨景区等核心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互补,共同打造出大鸡公山品牌,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消费环境。

紧紧围绕红色旅游,创下发展的红利

丰富革命历史遗存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信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坚持“以红促绿、红绿辉映”红色旅游发展之路,构建了“一轴三带四路八区”“70个景点”战略布局,打造了“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四大旅游线路,全市形成以新县、商城、罗山、光山、浉河、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别山红色经典集群。信阳由此成为全国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3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18个重点红色旅游地市之一,8个红色景区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红色信阳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度假的最佳目的地。红色旅游发展为信阳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舞台,塑造了红色信阳形象,带动了政治经济双发展,推动了交通等设施持续完善,让老区人民分享“发展红利”“绿色福利”和“交通便利”。

紧紧围绕乡村旅游,拓宽脱贫致富新路子

把城乡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平桥郝堂村、新县西河村、田铺大湾创客小镇、罗山何家冲村、商城里罗城村等一批闻名全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沿袭传承百年、充满豫南民俗生活气息原生态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地。目前,信阳525个有旅游资源的村,初具旅游规模的达到125个,农家乐片区1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50个,农家乐2500多家,约有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旅游业成为信阳大别山区最好扶贫产业和富民产业。

旅游与“N个+”的共进与聚合

实施“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是信阳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信阳围绕建设“一山一水一区”(大别山生态区、沿淮生态走廊和生态经济先行区)绿色生态屏障,瞄准打造大别山北麓山地度假带和中国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通过做好“旅游+”文章,推进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旅游+乡村。实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将在全市每个乡镇创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村,把千山万水、古村落、古民居都变成旅游的产品、旅游的目的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让旅游区内农户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实现“家门口”致富。

旅游+茶园。大力发展生态茶园、有机茶园,推广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促进茶旅产业融合。突出信阳的茶、湖特色,着力打造环南湾湖茶乡风情游精品线路,建设茶山标准化旅游示范点20个,建设“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打造中国北部最美茶乡。

旅游+体育。以大别山长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环南湾湖国内公路自行车赛道、新县全民健身公园和鸡公山体育运动休闲小镇为核心,大力开展登山、徒步走、攀岩、漂流、滑草、山地越野、野营露营、户外拓展、水上运动等项目,打造环大别山和泛淮河运动休闲带,把信阳建成“户外运动天堂,休闲养生福地”。

旅游+康养。重点谋划和打造生命健康服务业、生命健康制造业和健康农业三大板块,推进商城县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浉河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构建“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产业链,谋划建设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争创国家级康养产业试点市。

旅游+美食。实施“品信阳菜、喝毛尖茶”工程,推广“名菜、名吃、名厨、名店”,促进“信阳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在全国形成“信阳菜”品牌体系,打造“信阳全席”品牌。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星空皎洁,毛尖香醇,炖菜美味,是如何的逍遥与幸福。

信阳,正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广大游客提供最迫切、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全域旅游引领的生态发展之路,豪迈而清晰!

相关链接

在信阳人民自己的心目中信阳是这样的

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连续八届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五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闪耀着“红色之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青山衔黛,碧水含情,修木临风,茗茶飘香,宜居宜游,养心养生,是一座休闲养生“绿城”。

拥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豫南明珠”南湾湖、1500多年历史的灵山寺、“中原神水”汤泉池,以及黄柏山、金刚台、连康山、金兰山、西九华山、天目山等大量山水人文景观,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中外游客的心目中信阳是这样的

●山水生态之旅:鸡公山风景区、南湾湖风景区、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商城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新县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景区、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等。

●红色圣地之旅: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罗山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光山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新县红色首府景区、许世友将军景区、商城金刚台红军洞群等。

●茶乡风情之旅:浉河区“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光山敖洼“蓝天玉叶”万亩生态茶园,新县新林茶业有限公司八里畈茶场,鸡公山百年古茶园、罗山县灵山万亩生态茶园。

●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之旅:平桥郝堂村、新集村,罗山何家冲村,新县西河湾村、田铺大湾、丁李湾村、毛铺村、商城里罗城村、七里村,潢川大丰收乡村旅游大世界、“中国花卉之乡”卜塔集。

●温泉养生之旅:商城汤泉池景区、鸡公山依云温泉小镇。

●古迹古文化之旅:信阳市博物馆、平桥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息县息州谯楼、息国故城遗址,潢川县黄国故城遗址,光山县司马光故居、邓颖超祖居地等。

●宗教文化之旅:千年古刹贤隐寺,罗山县唐、明两朝国庙灵山寺,潢川县“五教合一”小南海,光山县天台宗发源地净居寺,商城县豫南道教名山观音山、三教洞,固始县妙高寺等。

第四篇:xxx县发展全域旅游

xxx县发展全域旅游 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发展全域旅游,是精准脱贫、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张联合申奥”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切入点,以天下裘都、董子故里、移民之乡、革命老区、道德高地、生态之城“六张名片”为抓手,合力谋划全域旅游,联动推进“七要素”建设,1-6月份旅游收入累计8.12亿元,同比增长46.04%,累计接待人次1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6.89%,全县旅游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旅游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创新的机制推动全域旅游。为全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我县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及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县长xxx任主任的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展委员会下设“食”、“住”、“行”、“游”、“购”、“娱”、“美丽乡村”七个要素建设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各分管领导具体牵头负责一个要素建设,每个要素建设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各牵头单位根据《xxx县关于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及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具体工作方案。

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对照《xxx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指南》中明确的6个必备条件、10项评分指标,我们逐一作了落实分解,细化到责任单位、明确到时间节点。

(二)推动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以绿为韵,做足生态文章,形成了“两河、两湖、四廊、多园”的整体布局。两河:沿索泸河、卫千渠布局城市南北向绿色廊道和滨水休闲绿带。两湖:利用索泸河沿线低洼地带布局城市内湖,结合内湖建设南湖公园、北湖公园。四廊:就是建成了城西索泸河生态走廊、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城中卫千渠生态走廊和城北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多园:已建成董子公园、南湖公园、北湖公园、生态公园、滨河公园、移民文化园、怡园等七座大型公园,李武社区公园、南关社区公园正在加快建设。以水为脉,做足“水”文章。充分发挥卫千渠、索泸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建湖留水、依水造景、联景成园,打造自然、亲水的魅力景观带,河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71%,水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1.3%。以文为魂,做足“文化传承”的文章。强调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精心建设载体,在园林景观中体现董子、移民等标识性人文元素。规划建设了董子公园、董仲舒艺术碑廊、移民文化园、大原书院、民俗文化步行街等主题景观。极大的丰富了我县的旅游产品。

(三)打造精美乡村旅游线路。将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

村建设、脱贫攻坚行动有机融合起来。县政府按照“一城两中心”的总体发展规划,以着力打造xxx县东北部农业隆起带曁国家农业公园为主战场,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农业文化旅游结合,以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为基础,依xxx省级农业园区等省定旅游扶贫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形成以农业休闲旅游、民俗特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和度假旅游综合服务区。结合产业扶贫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重点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村庄环境治理、民俗文化展示等工作,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大旅游设施投入,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一是打造快进慢游的交通系统。加快推进xxx等旅游大通道建设,加强县域旅游公路网络建设,提升旅游村庄公路通达质量,构建立体化对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让游客更快捷、更舒适地进入景区。同时,加强景区间及景区内部的游步道、电瓶车道、建立旅游绿道体系,打通城乡之间、景区之间的生态走廊,让游客在慢下来享受度假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二是打造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重点建好贵和玫瑰小镇、吉祥文化小镇、流常状元小镇、欣苑农业景园区等景区、景点及旅游公路沿线的公用停车场、星级公共厕所及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识系统、购物网店、乡村主题文化广场、民俗表

演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特色民宿、度假客栈,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努力将xxx打造成京津冀区域乡村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三是锻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一批乡村旅游研究策划、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开展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组织、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后劲。四是扮靓“董子故里、魅力xxx”全域旅游良好形象。将县城通往主要景点的7条主干公路全部建成生态风景线,以此为网络,把全县7条景观线、1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171个沿线村庄,借鉴县城管理经验,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对景区内外服务摊点及脏、乱、差现象进行清理和整顿,景区环境大幅改善,景区形象大幅提升。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确保旅游安全。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井然。

(五)以形象为生命做活宣传营销。

一是形象促销。紧扣“大儒之乡、道德高地”主题,叫响“董子故里、魅力xxx”口号。xxx县政府特聘请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全国首届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中国“双百”人物林秀贞为xxx县旅游产业形象大使。目前共制作《小城xxx 这是我们的家》《、风景如画 大美xxx》等旅游宣传片7部,集中力量在省内外各级媒体上推介xxx,培树xxx的旅游形象。二是线路促销。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

目的,xxx等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内外旅游线路;主动对接京津冀,深度融入衡水湖、衡水园博园、衡水中学、侯店水墨小镇等周边精品线路;加紧对接冀州、衡水、故城等旅游市场,扩大客源市场半径。三是平台促销。用好用足旅游博览会、大营皮草交易会、展销会以及各种节会等活动平台,加强景区景点推介。四是终端促销。积极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等地的大旅行社联系沟通,激活终端市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合力兴旅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兴旅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全域旅游与各专项规划的深度融合还有待提升,还需要再形成合力上下功夫。三是景区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特色品牌不突出。四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足,产业链不长,要素发育不全,全时段、全要素、全域旅游的全产业链还未形成,品牌影响力低、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制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下步工作思路及重点

(一)产业发展思路

充分依托我县优良的生态资源和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皮文化等文化品牌,以“旅游兴县、旅游活县、旅游强县”

为指导思想,推动我县全域旅游发展,实施“3Axxx”、“全域统筹、全位融合、全民共举”发展战略,以“董子故里、魅力xxx” 为形象定位,以“建设重点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保障体系”为发展重点,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抓手,把xxx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和文化遗产文化区,实现xxx旅游发展的快速突破与提升。

(二)工作重点

1、全力打造“董子故里、魅力xxx”县域旅游新名片。 努力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牌,唱好xxx特色旅游戏。通过借势借智借力,进行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开发,争取把全域旅游的特色、品质建设成为助推xxx旅游的加速器。

2、以创新的机制,着力推动“七要素”建设专班工作。七要素建设工作专班在全域旅游委员框架下,围绕“全域旅游•3Axxx”的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分工协作,促进核心景区、住宿、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民族文化、旅游交通、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营造全力兴旅氛围,构筑大旅游发展格局。

3、认真研究发展全域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发展合力。

第五篇: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既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又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又是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甘孜发展全域旅游,有资源、有市场、有基础、有政策、有支持,对甘孜加快发展、同步小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大势,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重视全域旅游

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把甘孜州全部纳入创建范围。这是我们推进全域旅游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梦寐以求的喜事,是甘孜发展底部突围、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

第一,全域旅游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坚定信念。近年来,不管创业如何艰难、情况如何变化,我们都坚定不移地把全域旅游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1年11月22日,在州第十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全域旅游”,把全域旅游定义为“四全”。全域资源:整个甘孜州处处是风景,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棵草到一株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从一座建筑到一个人,都是全域旅游的资源。全面规划:把全州15.3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开展《全域旅游规划》。全境打造:不是抓一个点的旅游、不是抓一个县的旅游,而是一个地区在抓旅游。全民参与:营造全民重旅氛围,人人都是旅游的服务者、经营者、管理者、参与者。

——2012年,我们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意见和方案,按“三圈两轴”布局启动全域旅游。同时明确:全域旅游必须把生态放在前面,坚守规划、人口、土地、建设、生态“五条红线”。管住宅基地、自留地、未建设用地“三块土地”。克服中断传承、割断文脉;破坏生态、牟取暴利;相互杀价、恶性竞争“三种倾向”。

——2013年,我们在南路以备战“稻城机场顺利通航、亚丁景区精彩亮相”为抓手,引领了甘孜州南部旅游,并从中体会到旅游服务要做到“行有保障、住有档次、游有看点、吃有特色、购有产品、娱有品味”。在北路以成立康巴文化研究院、打造“一园三区”产业带为抓手,开启了北部旅游,并从中总结出:“做旅游是一个过程;做旅游就是做艺术;做旅游就是做文化;做旅游就是做细节;旅游要挣钱,就要有产品;要挣更多的钱,就要有商品。”同年,我们提出在全州设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设想。

——2014年,我们确立“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文旅、农旅、城旅、体旅“四个融合”,在“圣洁甘孜走进浙江、走进广东”的基础上,成功推出“圣洁甘孜走进北京”系列推介活动,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授予甘孜州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称号的建议》。

——2015年,我们启动了海螺沟创“5A”、泸定桥、木格措、甲居藏寨创“4A”等系列创“A”活动,用创“A”标准引领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并分批到阿尔卑斯地区考察,将甘孜旅游精准定位为“全域山地旅游”。同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第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甘孜发展转型升级、底部突围的重大决策。

一是从“创新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甘孜州立足生态优势,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弯路,从农业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

二是从“协调发展”来说,全域旅游不是一点、一地的旅游,而是兼顾州内东部、北部和南部,兼顾城镇和农牧区,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顾全州各区域各领域的旅游,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协调性。

三是从“绿色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是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甘孜州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这里天最蓝、水最清、空气最清新。但要把这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爆点就在全域旅游。另一方面,要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打好生态底色,生态是全域旅游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持续之源。因此,甘孜州的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全域旅游,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促进绿色发展。

四是从“开放发展”来说,旅游就是交流交往交融。旅游改变思维、旅游改变生活。在甘孜州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破除怕吃亏、怕上当、怕受骗、怕风险、怕担责的山沟意识,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借智、借力、借资、借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繁荣民族文化、巩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安宁。

五是从“共享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拉动的行业有110多个,几乎给所有的人都创造了机会公平。甘孜州深居横断山腹心、远离主体市场。我们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在州内建立起绿色消费的大卖场,引导群众为旅游而种、为旅游而卖,组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中来,形成游客能满意、群众得实惠、企业有收益、政府有税收的共享发展局面。

第三,全域旅游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着力方向和着力部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旅游主体的变化。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生活方式。2015年,国内游已经达到40亿人次,相当于全国人口每年旅游3次,蕴藏着惊人的消费力。二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国内游客中,自驾游占70%以上,“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常态,团散比从7:3演变成3:7,散客时代全面来临。三是旅游目的地的变化。如果说传统游客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现代游客追求的则是体验参与,旅游的目的地不再局限于传统景区,一个有文化的广场,一个有温泉的酒店,一家有氛围的咖啡厅……这些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消费侧的巨变倒逼旅游供给侧必须改革,从景区供给转向目的地供给;从观光产品供给转向多元产品供给;从导游、服务员等专业供给转向包括整个区域的全员供给。这种改革的结果,就是我们说的全域旅游。

第四,全域旅游是争取国家支持的新领域、新渠道。

甘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但现在我们到底向国家争取什么?争取“路”,公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争取“水”,安全饮水已经解决了;争取“电”,电网已经架得差不多了;争取教育卫生,学校和医院也修得差不多了。投资如何增长,我们要向国家争取什么?方向在产业,在投入有产出、有效益的环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明确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给予“八个优先”的支持:一是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二是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四是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五是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六是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七是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八是优先列入国家旅游重点联系区域。这“八个优先”,个个都有真金白银,只要我们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就能获得国家的特殊支持。

二、理性思考,防止认识误区和实践陷阱

李金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我们深深感到:这正是对甘孜近年全域旅游的高度概括和最好阐释。同时我们认为要在实践和操作层面正确认识这一概念,还需要准确把握“六个是”和“六个不是”。

“六个是”:

第一,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引领。全域旅游是一种社会氛围,是一种旅游自觉,是一种制度建设,是把旅游意识、制度、规矩植入心灵、养成习惯、形成基因传承,达到“人人重旅游、到处有服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境界。

第二,全域旅游是一种生活追求。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旅行体验的追求,是心灵修复的过程和满足状态。对居民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追求,是在旅游中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优化生活方式的愿望。对政府来说,是一种区域发展的追求,是关于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空间、整体优美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谋划与考量。

第三,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是把全域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宽、综合效益高”的优势,利用丰富资源,突出旅游体验,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引导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城镇围绕旅游建、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从而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全域旅游是一种综合提升。是发挥旅游的拉动力、融合力和催化、集成作用,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第五,全域旅游是一种脱贫奔康的途径。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完全能够带动群众脱贫奔康。在甘孜州,去年稻城县由省定贫困县,通过旅游实现财政收入突破1个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达到1.7万元。事实说明:全域旅游能脱贫、能致富、能奔康,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甘孜一定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第六,全域旅游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是功成不必在我。旅游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全域旅游不是一天、两天抓旅游,而是持之以恒,用一代人、几代人的心血去抓旅游。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要有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为一届打基础的责任担当;必须要有热爱这片土地、建设美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家国情怀。

“六个不是”:

第一,全域旅游不是发眼前财、断子孙路。全域旅游不是“掠夺式”旅游,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随着“城市病”的蔓延,甘孜州的每一座森林、每一片草原,对于生活在雾霾中的人来说,都是奢侈品。但是这些资源又非常脆弱。在甘孜州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首先要对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说“不”,要让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第二,全域旅游不是家家生火、户户冒烟。全域旅游不是“一哄而上”、全部都直奔着游客去,而是要区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合理分工、有序进入。种地的仍然要种地,不同的是在种地的过程中,要考虑观光农业,要考虑如何种游客喜爱的农产品;放牛的仍然要放牛,不同的是在放牛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让草原更美,如何把牛奶、牛肉卖给旅游,间接地挣游客的钱。

第三,全域旅游不是到处修宾馆、到处建饭店。“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宾馆饭店的数量等同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当然,宾馆饭店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层次,决不能搞低水平的“农家乐”、“牧家乐”,而是要发展乡村精品酒店,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主题酒店。我们追求的是“亮灯率”,而不是“空房率”。

第四,全域旅游不是粗制滥造、零门槛进入。全域旅游是有规矩的市场经济,必须立法、必须组织引领。旅游的信用危机来自于随便摆个炉子就卖烧烤;来自于随便找个房子、摆两张床就开宾馆;来自于随便买个QQ车、长安车就拉游客;来自于随便搭个帐篷、摆个地摊、打个招牌就开始挣钱。这种粗制滥造的做法不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而是对全域旅游的抹黑。

第五,全域旅游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旅游的根本动因在寻异,差异性是旅游的生命。我们有1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从石渠海拔5334米的高原到泸定海拔1100米的河谷,分布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形地貌,集中了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所有自然之美。此外,我们还有别具一格的康巴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我们完全有条件差异化发展,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第六,全域旅游绝不仅仅是个概念,不是没有抓手,不是梦中的“香巴拉”。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国”,而是用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域旅游也不是望洋兴叹,消极被动地坐等游客上门,而是要主动作为,抓“宣传”提高知晓率,抓“搬运”提高可进入度,抓“服务”提高吸引力。当然,全域旅游也不能吹糠见米、急功近利,需要久久为功,厚植优势。

三、挂图作战,用三年时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月30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公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四个基本标准”和“八大验收标准”。甘孜州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必须拿出任务书、列出时间表、画出作战图。

(一)拿出任务书: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实现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显著提升,全民旅游意识基本养成,到州游客大幅增长,接待游客达到160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旅游税收达到地方财政税收的40%左右;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16万人(其中带动贫困农牧民参与达到1.2万人);当地农牧民年纯收入45%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二)列出时间表:采取定性定量的办法,确定每年的进度,并全部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管理。

——2016年,全面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创建方案,以“A”级景区建设为龙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保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旅游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全年接待游客1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完成旅游投资25亿元。

——2017年,以备战四川省旅发委检查验收为龙头,开展创建工作集中攻坚,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要素配套体系,初步具备游客集散、服务接待、旅游购物、文化体验四大功能。全民旅游素质明显提高。全年接待游客14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完成旅游投资30亿元。

——2018年,以备战国家旅游局检查验收为龙头,查漏补缺、全面提升,形成以骨干景区为核心、次级景区为支撑的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全民旅游自觉基本养成。全年接待游客1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完成旅游投资40亿元,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画出作战图:明确方法路径,战略上着眼全局、战术上突出重点,连点成线带面协调推进。

第一,用顶层设计规范。实现一批立法,出台一批政策,开展一批改革。实现一批立法,即把《旅游发展条例》《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旅游沿线经营秩序及环境美化管理办法》等一批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出台一批政策,即出台《旅游产业促进政策》《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政策。开展一批改革:一是改革旅游要素配置体制,破除旅游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搭建旅游统领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操作平台。二是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把全域旅游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考核内容,督促各县(市)配强配齐旅游工作力量,强化旅游部门职能职责。三是改革旅游统计办法,用两年时间建成旅游数据中心,探索设置客观、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四是改革旅游扶贫机制,设计多种进入门槛和进入通道,建立旅游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宏观调控办法。

第二,用城乡提升引领。围绕“处处有服务、处处可旅游”目标,着力抓好城乡环境和群众观念两个方面的提升。城乡环境方面,一是打好绿色生态底色,完成植树、种草、栽花30万亩,规划建设雪山公园3个、森林公园16个、湿地公园15个。把森工养护区变成国家森林公园,把高山湿地变成国家湿地公园,让森工工人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的管护者。二是向“九子一线”宣战,按照“弄干净、搞整齐、有文化、出品位”要求,治理“车子、渣子、棚子、电线”等乱象,全面开展城乡整理,整理出美丽,整理出规矩,整理出秩序,整理出文明,整理出高尚、典雅、进步的生活情趣,使甘孜大地干净整洁,爽心悦目。三是提升旅游城镇,按照“景城一体、景镇一体、景村一体”的要求,完成全州18个县城的改造,提升公路沿线旅游集镇20个,打造40个特色旅游村寨。群众观念方面,编印学生读本、群众读本、干部读本三种读本,开展宣传教育进景区、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寺院“八进”活动,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成为群众旅游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三,用完善设施支撑。突出州县联动,三年内建成自驾车营地18个、加油站130个、旅游综合服务站30个、旅游厕所260个,评定星级酒店9家、星级乡村酒店120家、民俗旅游达标户300户。这其中特别是要突出“交通先行”,把

317、

318、227等国道打造成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力争进出州通道达到10个以上,州内98.1%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8.3%的建制村通公路。建成甘孜格萨尔机场,把康定机场、亚丁机场提升为口岸机场,开通至少15条航线。同时要加快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今年要启动9个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并把景区所在地各县医院和沿

318、317线中心医院完善成旅游应急救援站,赋予各县中队、公安特警应急救援职能。

第四,用产品商品挣钱。旅游要脱贫、要致富、要奔康、要挣钱,靠的就是旅游产品和商品。一是要加快A级景区创建,三年内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形成核心吸引力。二是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资源条件,加快推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科考、户外运动、红色旅游等多元产品体系。今年要重点推出索道、热气球、户外穿越、冰雪冬旅四大产品。三是加快推出精品线路。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四季主题,推出环贡嘎山生态文化之旅、香格里拉之魂生态游、川藏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精品线路。四是要加快丰富旅游商品,围绕“基地、企业、产品、市场、品牌”链条,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到2018年,龙头企业要达到10个以上,专合组织要达到100家以上。深度开发“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力争各类商品达到2000种以上。

第五,用文旅融合铸魂。旅游就是认识不同文化的冲动和由此而产生的需求,必须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注入全域旅游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提炼主题。要从本地文化中提炼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康定就是情歌文化,情山、情海、情树、情石……一切都要围绕“情”来做文章;巴塘就是弦子文化,“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奇、情”都要围绕弦子来打造。除此之外,甘孜的踢踏、新龙的锅庄、德格的印经院……总之,每个县都要突出自己的文化主题。二是要明确目标。文旅融合不是随意而为、可高可低、可多可少,而是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路子,瞄准市场、突出特色、讲求品位,后发也要高起点。康定要打造国际情歌小镇,巴塘要打造弦子音乐小镇……要把全州18个县城打造成18个国际性的文化主题小镇。三是要加快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不是给游客说我们有这样文化、有那样文化,而是要充分挖掘康巴文化的各种元素,充分发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把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让游客去体验和购买,使游客吃文化、喝文化、看文化、住文化、玩文化、品文化、买文化。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赚钱,甘孜旅游才有魅力。

第六,用营销推介拓展。一是要走出去,继续开展“圣洁甘孜,走进上海”等系列推介,进一步打响“圣洁甘孜”品牌。二是要搞活动,今年要以“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为龙头,整合推出康巴艺术节、康定情歌节、环贡嘎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亚丁天空跑、海螺沟踩扁带、318骑行等系列活动,形成声势和影响。三是要发展智慧旅游,确保重点景区、旅游城镇、宾馆饭店实现网络和WIFI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培育发展一批甘孜州的“携程”、甘孜州的“途牛”、甘孜州的“驴妈妈”,架通游客与目的地的信息桥梁。

第七,用补齐短板完善。对照创建验收标准,重点补齐资金、人才、管理三大短板。管理方面,今年要启动9个县的旅游综合执法试点,并建立一批旅游警察分局、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资金方面,一是要加大旅游投入。州、县两级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预算收入1.5%的标准设立政府专项资金。二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支持众筹、众创等融资方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融资支持,三年内旅游贴息贷款至少要达到50亿元。四是要广泛运用PPP模式,推动与华侨城、港中旅、四川旅游发展集团、四川航空集团、四川发展集团、四川能投集团等大型投资企业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人才方面,在国外,要力争在法国办一个班,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在国内,要在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旅游学院办16个班,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人才;在州内,要在四川民院、省藏校和职业学校办18个班,重点培养从业人才。力争到2018年,旅游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经营人才达到6000名、从业人才达到30000名,为全域旅游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上一篇:两烟打假打私工作计划下一篇: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