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旅游发展规划

2024-05-01

镇旅游发展规划(精选6篇)

篇1:镇旅游发展规划

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镇旅游发展调查汇报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发展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起步运作,我镇旅游也慢慢向四周辐射扩散开来。

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包括了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工业等高度劳动密集的许多行业。为了了解我镇旅游的概况,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做了此次调研。

一、风华镇旅游发展现状

风华曾经因风华冰箱而名扬一时,为了重振风华的辉煌,在风华乡村旅游开发已列入议程。与此同时,风华镇下属的各个村也在积极引进、筹划建设具有品味的乡村旅游点,如位于风华村集垂钓、度假、体育健身等各项文化、休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鱼子孔乡村旅游示范点;位于莲丰村融山水、观光、休闲、生活为一体的双门峡旅游景区。风华的佛教——铜锣寺文化由来已久,香火一直旺盛。风华也有着悠久的三线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在贵州吹开了一股清新的自然风。

二、当前风华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旅游业的体制与机制存在问题

风华镇旅游业起步晚。风华旅游,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起来,逐步增加了投入,他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还没用被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正处于不成熟开发的初级阶段。在这种状况下,要实现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实现旅游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就必须强化政府

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而我镇目前的旅游业管理机制与经营远不适应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管理体制不顺。风华镇目前的旅游景点管理属于经发办部门管理,基本上无专人负责,表面上看这几年风华旅游发展有进步,但从长远的观点和利益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无专人管理的体制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整体包装促销、防止重复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是非常不利的。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风华镇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为风华镇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

1、风华镇的开发步伐不快。风华的开发早已列入议事日程,但直到现在,风华老街依旧维持了他的旧貌,没有明显的改变。风华老街上的商业没有特色,就是规模很小的一个集市,这些商品随处可见,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风华镇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周围环境的配套的设施还不到位,风华镇的招商引资并不顺畅,离既定的投资计划尚有差距。风华老镇的建设都需要靠政府产业的积极引导才能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良影响,建设的步伐都不同程度有所滞后。

2、自然资源少而开发利用差。我镇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遗存和现代创造的人文资源,既没有名山大川,又没有天然原始森林,也没有大的江河湖泊,更没有辽阔的草原等自然资源。现已开发的鱼子孔等都没有等到充分的利用,常年游客不足。

3、历史文化底蕴深而挖掘整理差。风华镇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曾经经济发达,但是到了现在住、吃、行、游、娱、购都离一个发达的城镇的标准有着太大的差距。对于风华的挖掘整理、包装提升、宣传促销现在远不能适应新

时期消费者的要求,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风华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并未旅游业所利用。

4、风华镇旅游业相关服务缺乏。一是交通工具仍不很发达,风华有31个自然村,地域分布广泛、各景点分散,通行能力差,在风华旅游耗时费力,极不方便。二是居住条件不佳,除了风华度假村新建的酒店之外,风华仅有几家小的小店客房和旅社,规模小,日接待能力小,且在居住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声誉和效益。我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中,管理才十分缺乏,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多数聘用的外来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受其自身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景区的导游讲解员更是量少而质弱,目前各景点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旅游业的要求相比极不适应。

旅游产品的包装与促销不到位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等于旅游商品。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以休闲、感受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者占%,文物古迹占5%左右,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现在流行的是崇尚自然的健康游,而我镇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符合当今的潮流,但我镇旅游业恰恰在旅游资源变为产品上没有形成规模,产品变为商品上没有形成市场效应,特别是在宣传、包装和促销方面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的手段和措施,更谈不上听觉上的吸引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管理、体制与机制不顺的问题,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http://

三、发展风华旅游业的建议

牢固树立“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越来越高,集休闲、健康、揽胜、娱乐为主题的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牵引力量最大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基本包含了第三产业的所有领域,旅游业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与消费有关,消费拉动是发展经济增长见效最快的一种手段。我镇的旅游业要牢固树立“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树立抓大旅游的思想。毕竟旅游产业是全社会的产业,抓旅游不仅要抓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且要抓旅游商品的生产,不仅要抓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而且要抓服务功能的完善配套,只有这样,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开创出一片天地,带动经济的发展。

政府组织,统一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镇旅游开发,由风华

镇政府出面组织,为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牵头引导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旅游项目,政府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明确重点;二是建立规范,明确要求;三是适当投资,建好基础;四是抓好宣传,开发市场;五是搭建平台,引导开发。

我镇的旅游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农业观光与农庄休闲要整体开发,力求做到布局科学合理,更好的呈现农家特色,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农庄特色,由游客承包,景点园区帮忙管理的模式。风华旅游要提高其知名度,以旅游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1.深度挖掘,以专业精神研究每一处资源,如鱼子孔田园农家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和内涵,并配套引进符合本景点旅游景区内在要求的相关服务体系,以第三产业带动就业、发展经济。

2.特色串联,将风华现有旅游资源汇编成册,将旅游市场细分,从专业角度推出风华一日游、农家游、度假游、会议休闲游等系列套餐,将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妇女、参加会议人员、情侣周末休闲、家庭短期度假等各类需求主体区分开,同时做好配套。

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够保证“来者畅其游,舒心满载归”。

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风华镇旅游服务人员特别是导游讲解员量少质弱的问题非常明显。政府要通过鼓励自学报考、培训提高、引进人才、公开招考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充实导游讲解员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统一考核、举办全镇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形式,重点对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质量、营销、导游讲解等业务的全面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立旅游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管是哪类性质的企业,只要从事旅游服务活动,其服务人员就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准许上岗,以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大宣传、打造品牌

由政府部门牵头,旅游景点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风华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片,如:书籍、光盘等,同时可引入旅游消费券等概念。每个景点要提炼出能突出自身特色的宣传核心词语,统一宣传口号,重拳出击,在周边地区以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整体推出我镇的旅游景点和产品。加大投入,与旅行社联合、与旅游网站、报刊杂志合作,依托风华现有的旅游资源,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年龄层次的游客设计不同需求的精品旅游路线,适当开展活动,从多角度展示风华的特色游,让游客身临其境领略风华古镇的神韵与风华新镇的美轮美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要积极引导,政府可以面向社会征集一批富有特色的高、精、特的旅游产品,并转化为生产力,鼓励企业生产出优质的旅游商品。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游客途径的地方建立包括文化、娱乐等在内的旅游超市,拓展销售渠道。

随着风华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大和投入,风华旅游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在不远的将来,风华镇必会交相辉映,风华旅游业的明天是美好的,风华未来的经济必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2:镇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某某镇位于山区和平原的接合部,岩马水库位于镇中心地带,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林果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的梨花、桃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湖光山色,林果飘香,岩马湖周围的梨园花海与蓝天碧水相映生辉,分外美丽,“岩马夕阳”被列入枣庄市八大自然景观之一。环水库周围的溢洪闸桥头堡、发电站放水塔、岩马公路站等建筑,结构奇特,古朴典雅,与一望无际的碧水相映成辉。四面环水的朱山岛,林木葱郁,果树繁多,是良好的鱼类观赏和休憩基地。此外,寺沟村的降福寺、国旗山庙会、独古城遗址和唐太宗东征传奇、望母山鬼谷子登山望母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岩马湖巨大的旅游潜力,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关注。XX年,我镇专门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和详细论证,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大打招商引资牌,积极做好旅游开发文章,并于XX年6月1日与澳门华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投资XX万元开发朱山岛合同,建设驻驾山庄。目前,驻驾山庄已建成唐代风格的大殿、旅游餐厅、高档洗浴设备、大型宾馆、岩马女神像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高标准的山体绿化和美化,于XX年国庆节正式对外营业,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全市及周边范围内树立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同时,岩马湖东岸的九龙溶洞为我市最大的地下溶洞,开发洞长已达400余米,配置了灯光设施。洞内各类钟乳石发育齐全,造型奇特,景观缤纷怡人,光彩夺目,极具观赏价值。XX年国庆节同时对外开放,门票定价为20元,年平均门票收入为50000元左右。同时,环湖周边还有旱海石林奇观,配套建成了万亩生态林果园和千亩莲藕池,使水上娱乐、溶洞揽胜和湖畔观光相得益彰。以驻驾山庄为主体,以溶洞为支撑,集餐饮、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岩马湖旅游区主体构架已形成,岩马湖旅游风景区已开始展现其优美的环境和无尽的魅力。

二、旅游业发展规划

岩马湖是枣庄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库),某某镇是闻名遐尔的“林果之乡”,山水花木的美景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每年4月梨树、桃树开花季节,自发而来的游客已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利用周末休息日来湖区垂钓游泳的游客也有相当数量。

当前,规划开发的岩马湖旅游区内,旅游资源以湖水、山地、果园、溶洞等景观为主,岩马湖的大坝建设较为突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组合较好。

旅游区的自然景色具有西奇东秀、南舒北幽的特点。野外勘测初步查明,面积为16.7平方公里的湖面,是规划区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湖西南的薄山礁石、湖周山麓的果林带、南部的国旗山、湖周围的文明生态经济村,欧峪村东南的山涧、庙岭村南部伸入湖中的“半岛”等,均是我镇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自然景区。

(一)驻驾山庄及九龙溶洞主景区。镇党委、政府将近一步督促引导驻驾山庄加大投入,搞好周围环境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补充建设,拓宽溶洞规模,争取两年内建成3a级景区。

(二)驻驾山庄旅游景区休闲渔业示范点。充分利用岩马湖2.3万亩大水面和长达40多公里的湖岸线,把休闲渔业建设成为岩马湖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建成枣庄市其他景区不可比拟的旅游优势项目。严格按照国家休闲渔业示范点的创建要求,加大投入,在垂钓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等方面抓紧抓好,促进休闲渔业和岩马湖旅游综合开发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渔业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石材。我镇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目前已建成苏州香山古建某某有限公司,生产各类园林、庙堂等装饰用石,有技术熟练的加工技师。今后,我们将重点加工适宜家庭使用小型石磨、石臼等日用品,并批量生产装饰石狮、梅花鹿等大小雕塑,以满足游人的需要。

篇3:镇旅游发展规划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从建设之初,由于经济基础雄厚,起点高、投资高、规模大,并且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老村古村数量较多,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富[1];截至2015年底,江苏全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示范点24个、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1个、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0个;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84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21家,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户3.7万家左右。就是这样的数量,仍无法满足社会持续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

一方面苏南乡村旅游欣欣向荣的发展,另一方面因为地域文化和景观旅游资源同源,原料供应相同,并且发展现状的集聚水平不高,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亦存在一些不足。如项目多样化不够,项目特色性差、差异性小,与农业的融合性不强,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如何在现有丰富资源和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瞄准市场需求,从供给侧入手,加强规划指导,创新和建设项目载体,开发具有特色性、多样性、体系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业集聚性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波特将旅游业列为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2]。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由在一定区域内众多分散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旅游餐饮企业、酒店饭店企业,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企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等与乡村旅游相关联的产业要素聚集起来而形成具有较大空间规模和合理产业结构的旅游集合体[3]。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能够将分散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统一规划、经营、营销,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因产品种类单一、恶性竞争导致的无序发展,有利于逐步建立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网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该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1.2 以集群化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2.1 利于提升产业复合价值

乡村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将过去单一的观光、餐饮产品,向多层次多类型融合发展,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休闲、观光、餐饮、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方面拓展了乡村旅游的产品功能,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的产业功能和其它产业功能融合,形成多种功能的产业复合链,提高乡村旅游附加值。

1.2.2 利于获得降低成本优势

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同利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的服务机构,从而节约成本;例如,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可以共同享用周边的道路以及园区内的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

1.2.3 利于塑造乡村景观形象

乡村景观大规模的体现,不是一个企业所能为之。乡村旅游需要形成新的地方文化和特色鲜明的乡村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得以开发的巨大财富[4]。集群化发展有利于营造一种整体氛围,形成鲜明的特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乡村整体和系列风光。

2 常州武进区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1 雪堰镇区位交通与现状分析

雪堰镇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东南,总面积104.38km2,总人口79 269人(2015年);南濒太湖,东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无锡马山,西临陶都宜兴;距省会南京192km、距常州市区35km;锡宜高速、陆马高速、新长铁路与已经建成的232、342省道连通沪宁高速在镇区组成“井字型”网状路网,交通便捷。

镇域境内有部分低山丘陵,占总面积12.2%;大部分为水网平原,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14.35%,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山青水秀的特点。

该镇属于苏南的较发达乡镇,经济实力强;农业特色鲜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林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约占全区的40%,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雪堰水蜜桃、太湖银鱼、夏庄葡萄、城西梨园等优势特色产业。

2.2 雪堰镇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优越

2.2.1 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和农业观光体验资源较为完善和丰富

雪堰镇南濒万顷碧波的太湖,是常州唯一的濒临太湖乡镇;境内拥有太湖湾丘陵山区和凤凰山丘陵山区。

太湖湾丘陵山区沿湖岸线长约7km。动植物种类丰富,大气环境达国家一级标准。该地区景观可概括为“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旷远”,湖山结合近乎完美,坐北朝南,平山远水,风景秀丽,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条件得天独厚。

凤凰山丘陵地区区位和交通优势显著;区域面积约200hm2;山形轮廓总体完整,山林植被等基本保持。其中东侧宕口被作为四季滑雪场、盆景生态园等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再造,并用于乡村旅游开发。

全镇有1 200hm2桃园花海、66.67hm2梨园花海;有茶园、油菜花田、稻田;还有竹林、杨梅、柑橘、水产养殖场,江南渔米之乡风貌鲜明。已举办了桃花节、太滆湖鲜美食节。

总体来看,农业与田园美景观光特色鲜明,休闲垂钓场地多,果园休闲采摘类型多、地方多、季节长,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好、潜力大。

2.2.2 农产购物和美丽乡村基础配套较好

全镇已建有水蜜桃交易市场、葡萄交易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总体来看,批发交易有三个专业市场,还有大量的田头销售,路边销售;农产品购物十分方便。

已建有雅浦村(雅浦生态农庄)、太滆村(湖鲜一条街)、城西回民村(回族风情文化、农家乐)、南山村(古村、古寺、茶园)等美丽乡村示范点,主要位于太湖湾度假区山区周边,均有游客中心,开发了体验和餐饮服务功能。总体来看,已形成了一定的景观吸引效益,餐饮服务功能特色鲜明,接待容量大,有助于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互促的发展。

2.2.3 镇域内其它旅游大项目带动力强

在雪堰镇境内,有省级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其中的环球动漫嬉戏谷(乐园)、中华孝道园(主题公园)、全国龙舟竞赛基地、竺山小镇(度假村)、云中部落度假村等,具有较大的知名度,经营成熟,对全镇休闲观光农业有很大的借势和带动作用。

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2.3.1 乡村旅游没有形成区域特点

与周边区域相比,雪堰镇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和区域特色优势不鲜明,尤其缺乏对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宣传营销。虽然已有一定项目基础,但旅游功能简单,与农业的融合度不高,餐饮为主,业态单一;面上以桃花节观桃花为主,但时间短,且对业主增收关系不大。

2.3.2 农旅发展的体系性不强

目前,镇域范围内缺乏主体农产品的主题文化体系综合旅游项目,如桃、葡萄、茶叶等的主题科技文化产业旅游园。缺乏服务青少年和学生儿童(亲子家庭)的系统化、可综合经营的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2.3.3缺乏特色旅游项目

目前,镇域范围内缺乏能吸引眼球、集聚人气且产业链较长的艺术田园和田园艺术项目,如花海田园、花田美村、主题花田观光旅游项目;也缺乏江南地域农耕文化与乡土风物景观的集萃、展示表达与活动体验项目,如江南风物文化博览园、江南作物农耕文化园(稻、桑、水生花卉与蔬菜)。

2.3.4 旅游产品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性不强

目前,雪堰的大宗特色农产如水蜜桃、葡萄、茶叶,虽然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做的较好,但与观光(如桃花节)、体验(如采摘)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却结合性不强、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兼具多种功能产业的综合效益。

2.3.5 项目布局的集聚性不高

雪堰镇现有旅游项目缺乏串联起各类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美丽乡村和山水风光的乡村田园绿道项目,从而导致旅游项目集聚性不高。而邻近景区(如嬉戏谷大门出口)的乡村区域,虽然背景青山葱茏,山谷空间景观优美,村庄镶嵌,间有山塘、河浜,江南乡村田园氛围浓郁,且经济林果种类多,但园块小、分布散,农户流转土地意愿低,目前尚未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处于低效生产的现状;应该创新思路,发展微农庄、微果园、微教育农园等项目,增加产业集聚性,带动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2.4 规划总体要求

2.4.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2015、2016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农为本、以旅富农”的发展策略,突出生态、文化、休闲特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建设融美丽乡村及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康体养生、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使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化、体系化、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2.4.2发展思路

(1)农产为本,旅游融合:以桃产业、茶产业、水产业、葡萄产业和梨园、杨梅、柑橘、花卉、油菜、水稻等丰富的农产资源为根本,利用山、湖、林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融入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休闲、乡村度假等配套旅游要素和设施,发展农旅融合的创新产业项目,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美丽和农民增收。

(2)优势定位,形象鲜明:强调濒临太湖的区位地理优势,扎实借势太湖湾度假区已开发的大项目群对客源的吸引和市场知名度,选择优势区域集群建设项目群,形成项目集聚区域的优势地位,将雪堰打造成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其它旅游项目的综合成势。

(3)创新项目,构建体系:策划新开发桃主题文化博览园、茶文化博览与养生庄园、葡萄酒庄、民宿度假、田园艺术与艺术田园观光、特色休闲农庄、儿童田园游戏场、荷兰花卉(温室)、日本精致农业、以色列设施蔬菜等,构建体系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群。

(4)集群建设,集聚发展:发挥太湖湾、凤凰山有山有水和山林植被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以及现有重量级旅游项目经营优势,将以太湖湾区域为主、凤凰山区域为辅,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同的集聚区。

(5)丰富业态,完善服务:提升和新建民族风情体验、划龙舟体验、田园游戏、亲子农场、田园艺术创作DRY、民宿集聚村、餐饮DIY、主题文化博览园、特色农庄等项目和构建主题旅游系列产品与线路。

2.4.3 遵循原则

(1)集聚化发展:产业集聚是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乡村旅游的成长与演化向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有助于短时间内形成乡村旅游产业的新形态,从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2)融合化发展:按照融合一、二、三产业要求,充分整合农业、林业、渔业、旅游、文化、美村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它旅游服务业态融合发展。

(3)特色化发展:以雪堰本地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品味,开发适应城乡居民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以及求新、求特、求变消费需求的休闲旅游项目。

(4)品牌化发展:品牌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灵魂和标杆。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就是通过营销手段把该区域内乡村旅游打造成一个系统性的、能区别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识别性、独特性和优质性品牌,并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旅游服务。通过培育雪堰镇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能充分发挥品牌的辐射效应。

(5)多元发展:应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2.5 发展目标

通过5a的开发建设(2016-2020),将雪堰镇打造成为融现代特色农业、山水生态景观、乡土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和产品创意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成为苏南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典型,成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示范点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6 品牌塑造

通过对周边区域已有乡村旅游品牌的分析,结合雪堰镇最具特色的农业与生态景观资源提炼,将雪堰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确定为“太湖桃花源”,其主题形象定位确立为太湖桃花源,吴地林果乡。

品牌定位中含有“太湖”“桃花”“源”等关键字眼,鲜明传达了濒临太湖的地理区位特征、雪堰水蜜桃产区的主体农产特征、以及区别于“阳山水蜜桃”的水乡意向;而主题形象定位中的“吴地”“林”“果”等字眼,则表达了位于吴文化古地———阖闾城、生态环境好、有多种水果且建设有大面积生产基地的特征。

2.7 空间布局

基于资源优势利用、消费需求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结合生态景观资源、古村落景观基础,将雪堰镇乡村旅游规划成两大集聚区—太湖湾农旅融合项目集聚示范区和凤凰山农旅融合项目集聚示范园(见图1)。

太湖湾农旅融合项目集聚示范区位于雪堰镇南部,濒临太湖,山水生态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还有桃、梨、葡萄、杨梅、柑橘、茶叶、竹林等丰富的经济林果资源,亦是省级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区域,现有环球动漫嬉戏谷(乐园)、中华孝道园(主题公园)、全国龙舟竞赛基地、竺山小镇(度假村)、云中部落度假村等知名旅游项目,因此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集聚区,将塑造成支撑雪堰镇乡村旅游体系的主体。由太湖湾环山的系列农旅项目(园)构成,项目面积达到666.67hm2以上。

凤凰山农旅融合项目集聚示范园位于雪堰镇中北部,233省道(南北向)和342省道(东西向)交汇处,区域面积约有200hm2,拥有夹山、凤凰山、马鞍岭、秦皇山等4座山头;之前开采过石材,形成了夹山东西两个较大宕口;但山形轮廓总体完整,山林植被等基本保持。东侧宕口被作为龙凤谷四季滑雪场、盆景生态园等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再造;由于面积不大,可规划作为辅助集聚示范园,由系列项目构成,开发面积达到133.33hm2以上。

2.8 项目与产品规划

2.8.1 项目规划

太湖湾农旅融合项目集聚示范区主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渔业)、农家乐、乡村美食等;原有与规划新建的具体项目安排见表1。

凤凰山作为辅助示范园,由位于凤凰山区域的系列项目构成,开发面积达到133hm2以上。除原有的龙头项目———龙凤谷生态园(含四季滑雪场)项目外,新规划和提升建设的具体项目安排见表2。

2.8.2 产品规划

参照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的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分类,对雪堰镇已有农旅项目提供的产品类型分析,可以发现,原有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主要有乡村美食、特色观光等2大类;而通过规划新建项目载体,可增加提供的产品类型有农事体验产品、研学产品、度假产品、养生健康产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等6大类。

综上所述,通过规划建设,将使雪堰镇未来的农旅产品更加丰富,尤其补充具有农旅特征的农事体验产品、研学产品、度假产品、养生健康产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的不足,体现了新颖性、特色性、融合性、体系性。

3 结论

乡村农游产业是旅游业和农业融合的必然产物,产业融合能将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向多个方向延伸,产生集群效应则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起到综合的带动作用。利用乡村景观与产业资源,补充完善设置新项目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桃、茶叶、水产、水稻、江南风物、山水景观)、交通区位优势,融合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功能、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满足市场客源消费中学生市场、婚庆市场、民宿市场等的新需求,迎合现在眼球经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迎来了极好的政策利好和市场机遇,也成为促进“三农”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雪堰镇具有优越的山水景观、观光农业和一定的乡村旅游基础,通过规划建设,将使区域乡村旅游主题定位更加鲜明,并通过品牌的确立和形象塑造,使市场识别性更强、知名度更高;进而增强现有农业产业与旅游经营的多方位、深度化融合开发,必将增加雪堰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而且,通过规划引导,将使镇域农旅产业(项目)的空间布局更加集聚,体系更加完善,不仅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且集群效应更加放大,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级的效应将越来越凸显。

参考文献

[1]董正秀,周晓平,刘庆友.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4):15117-15118,15152.

[2]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12):77-90.

[3]樊忠涛.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188-190.

篇4:镇旅游发展规划

一、邳庄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现状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大

1.地理位置优越。邳庄镇位于台儿庄区东部,地处鲁苏两省交界。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临徐公路横穿南北,官邢省道纵贯东西。京杭大运河越境而过,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入山东的第一站。

2.良好的原生态湿地。辖区内有小季河和涛沟河等原生态湿地,总面积达60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2800亩,滩涂2800亩,芦苇600亩;沿岸绿树环拥,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有鹳、白鹭、鸬鹚、信天翁等20多种鸟类来此栖息。

3、深厚的文化资源。邳庄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境内不仅有雷台遗址(岳石文化遗址),西墩汉墓群等遗址,所出土的陶、瓷、瓦等文物都表明在较早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而且有众多的原生态湿地和人造景观。游人走进景区就是走进“江北水乡”,绿色尽收眼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使游人流连忘返,切身感受到水清林秀,稻米花香的江南自然美景。

(二)邳庄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邳庄镇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乡村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初步形成“一田两地三园”的乡村旅游布局,农家乐等应运而生。

1.“一田两地三园”的乡村旅游布局

“一田”即万亩湿地花田,以赵村湿地油菜花田为核心,成方连片分布在涛沟河西岸大堤、小季河南岸,其中核心区6000亩。每年4月万亩湿地油菜花和7月向日葵竞相绽放,形成蔚为壮观的“花海景观”,成为旅游赏花的绝佳去处。

“两地”即原生态湿地、国家级钓鱼基地。难得的原生态湿地——涛沟河是苏鲁两省台儿庄、苍山、邳州三县(市)的边界河道,北接胜利渠,南连大运河全长6695米,平均河宽600余米,总面积6000亩,其中水面面积2800亩,滩涂2800亩,芦苇600亩;涛沟河沿岸绿树环拥,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有鹳、白鹭、鸬鹚、信天翁等20多种鸟类来此栖息。涛沟河自然美景风光秀丽,既有青葱玉翠的植被、碧波荡漾的河流,一望无际的滩涂;春季鲜花烂漫,夏季佳木繁荫,秋季稻谷金黄,冬季水碧田青,使游人流连忘返。国家钓鱼基地——在原自然形成的垂钓基地基础上,计划延伸到小季河沿岸,依河道走向设置木栈道,并借助高差条件置石造景,辅以景观设计,构建不同形式的亲水平台,如水上步道、观景走廊等。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停车场地、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着力构建国家级钓鱼基地。

“三园”即小季河湿地森林公园、现代渔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小季河湿地森林公园地处古城东侧,总约5平方公里。有高杆石楠、石榴、紫薇、香樟近百种绿化树种。现代渔乐园,依托涛沟河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在涛沟河大堤西侧,文化东路南侧,开发占地5000余亩的现代渔业项目,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钓体验为一体的现代渔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由新龙葡萄自由采摘园和潇逸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组成。新龙葡萄自由采摘园位于台涛路南侧,占地面积600余亩。主要产美国黑提、红提、巨星、六月紫等名贵葡萄品种,重点发展葡萄的栽植、加工、销售、自由采摘以及葡萄品种的培育研发,力争把项目打造成苏北鲁南地区面积最大的融观光休闲、自由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潇逸园生态观光农业园位于小季河北岸,占地600亩,分为蔬菜区、果树区、景观长廊、现代渔业区、水果采摘区、观光区等六个区域。力争建成集休闲娱乐、园林绿化、乡村情调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园区,打造“田园风光、慢生活范例”品牌。

2.农家乐、渔家乐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抓住商机,开发了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题的经营模式。目前,全镇共有农家乐、渔家乐100余家,发展态势良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邳庄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一)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功能配套不全。部分农村道路差,还不具备可进入性;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还没有建成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

(三)缺乏整体科学规划,零乱无序开发。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因为没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加上各方面的局限,导致许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

(四)旅游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农家乐是个体经营,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三、邳庄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建议

结合实际,借鉴国内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发展模式:

(一)休閑、观光、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本地已规划形成的一田两地三园,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的旅游胜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旅游者到乡村度假,使他们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二)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的模式,深入开发多种特色农业种植,利用特色种植业,如黑小麦、黑花生、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

(三)生态乡村旅游。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小季河和涛沟河湿地,充分发挥枣庄市涛沟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管理,形成“两岸十里垂绿树,季河稻田青蛙鸣、香蒲翠竹逐波流,运河湿地白鹭飞”河流湿地和森林有机融合的生态景观,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将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打造“湿地生态佳境,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镇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5:镇旅游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旅游兴县战略,全面整合**镇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全域化发展,加快推进旅游开发和转型升级,带动和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2020年2月—2020年3月)

调整充实**镇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镇直二级机构工作职责,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管理统一。明确分管责任人和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各村全力配合创建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2020年2月—2020年12月)

通过举办节事活动、网站、宣传横幅、宣传车等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镇进一步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进程,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抓旅游、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齐心协力,共谋创建(2020年4月—2020年12月)

(一)、整合资源,创建渔乡小镇

充分发挥我镇生态优良、地处景区、基础较好、特色明显的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整合资源,依托鑫茗雨、山头佬、悬崖石斛、铜锣生态、缘圆缘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宋家河古村茶栈、康家大院乡村驿站、龙井冲渔乡风情街、**中心集镇、胡家河游客集散地、堆谷山驴友之家建设;大力发挥茶叶、石斛、油茶、高山蔬菜等产业发展,打造全域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游、探险游、休闲游、垂钓游、摄影游、养生游等特色旅游,全力创建富有**特色的渔乡小镇。

(二)全力招商,打造特色景区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面启动实施广家河、马家河景区、风景河景区开发;依托景区带动,因村制宜,培育特色,完成堆谷山乡村旅游提升、龙井冲摄影平台、胡家河观景平台和堆谷山碎石寨摄影点等项目建设,打造堆谷山驴友之家、胡家河钓友之家、宋家河茶友之家、东流河摄影之家、龙井冲车友之家;结合大别山红色旅游,全力推动皮旅奇袭**纪念广场建设的规划、征地、场地平整等前期工作。

(三)、抢抓机遇,完善配套设施

篇6:绿林镇旅游产业工作发展情况汇报

今天,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在万忙之中亲临绿林,召开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共商绿林旅游发展大计,为我镇工作传经送宝,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绿林人民的关心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借此机会,我就绿林旅游工作的情况、规划打算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的汇报,以期得到了解和支持!

一、前段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们绿林镇是京山的“北极”,全镇17个村,87个村民小组,3353户,13606人,总面积37.9万亩,其中山林面积31.9万亩,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乡镇,也是全省60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起义”的策源地,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革命先辈开创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1988]51号文件,确定厂河镇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1996年建设部以[1996]105号文件批准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厂河景区总体规划,1999年,为弘扬绿林历史文化,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厂河镇更名为绿林镇。绿林景区划定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大洪山景区面积的34.5%,经国务院审定景点118个,其中一级景点48个。境内大洪山南山脉的绿林寨、娘娘寨、金花寨、香龙寨、牛角尖等海拔800多米的山寨,是进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奇峰要寨”景观。

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自然景观以山岳、峡谷、岩溶等特殊地貌和典型地质现象遍布;河流、溪潭、泉源贯穿全境,野生动物、原始森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日景、月色、彩霞、云海、雾景等天象景观变化多端。人文景观以古代工程、古墓、古战场、石刻等历史遗址和现代革命旧址为主,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漂流探险、狩猎垂钓、科研考察和进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品牌,确立了“念山水经,唱旅游戏,走特色路,实行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投资方式,举内外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绿林旅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特别是“鄂中第一漂”——鸳鸯溪漂流项目的推出,把绿林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我们感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兴旺。

今年四月以来,在漂流场沿途村组,就发展个体经商户30余家,其中从事农家餐的有15户,接待游客6000多人,从事茶庄娱乐室的2户,摆摊设点经营各类土特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有10多户,编制草鞋100多人,成立滑杆队1个,摩托车队1个,许多农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有的农户从事“农家餐”的收入已达5000余元。今年四至八月,景区农民为游客服务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收入近100万元,集镇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净增200多万元。尤其是今年县委、县政府把绿林旅游开发作为发展京山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个重大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配套了政策。今年七月份,县委、县政府又在绿林专题召开了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解决了漂流场公路一期工程建设资金和集镇移动通讯基站建设问题,落实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对绿林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实施旅游兴镇战略,是振兴绿林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下段工作规划目标和打算

上一篇:船公司单证员实习报告下一篇:组织部部门制度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