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路建厦之道——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化的思考

2022-10-19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培养学生以获得这些能力,小学语文老师无疑是引导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媒介。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语文能力是学习其它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它就像一座高楼大厦,为一砖一瓦垒砌而成,作为辅助学生垒砌这大厦的匠人——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保证学生为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不因工程巨大而心生退却,保证学生即使在枯燥的垒砌过程中仍乐在其中呢?语文知识、能力培养是无穷尽的,而课堂40分钟实在有限,因此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以下几点。

一、以师之大厦,引生趋之

以师之大厦,引生趋之,意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的感染力以及人格魅力,将自己的大厦装点得充满语言艺术的吸引力,让学生站在大厦之门处,亦能心生向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现已过时,教师所应拥有的,不但应有海洋的广度,海洋的深度,还应有海洋绚丽的色彩,一波一浪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强大的吸引力。

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用饱含深情的讲解,联系战乱纷飞的国际现实,以及战乱国家人民的水生火热,感染了学生,让他们从心底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引经据典,那些关于友情的古诗、知音的传说、故事的背景……以及自己丰富的语言,无一不让学生体会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珍惜有缘人的重要性。可见,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讲解,一提问,一点拨,都能让学生在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的过程中,树立起建造自己的大厦的意愿,也只有这样教学才会随之有效化,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

二、引他人之大厦,促生探之。

引他人之大厦,促生探之,意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探索那些优秀大厦内部所蕴藏的奥妙。那么,老师究竟应如何带领呢?无疑,巧妙的课堂提问是为之有效的捷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究竟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提问得当,准确到位,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愿意去想,觉得有必要去想,而且能够想清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还可能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不予以提问,则课堂寡淡无味,学生呵欠连天。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运用巧妙的提问,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呢?我认为提问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为什么作者用“浮”字,而不用“走”在花海上呢?这一个问题提出来,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五彩缤纷的景象进行了再造想象,最终领悟了七月的天山就是一个花的海洋。有些人认为课堂中漫无目的地随意提问以及不断地提问,就是启发性教学,殊不知,这恰恰违背了教学规律,学生心情高度紧张,极易疲劳,结果是“启”而不“发”,把课文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此外,教师还应适时于无疑处生疑,挑起矛盾,并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探求未知的摇篮。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看到他人大厦之精华,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启发与想象中,在接收与质疑中,课堂随之有效化。

三、授建大厦之法,教生筑之

授建大厦之法,促生筑之意为教师授予学习的方法,学生则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建造自己的大厦。教师是“导”师,要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而不是“讲”师。学生如何由“听”变为主动地“学”,由教师“活动学生”,变为学生“自觉活动”,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为了终身学。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能行。

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为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我叫学生仿写全神贯注做事的片断,如画画、做题、写字、做小制作、看书……让学生模仿、积累、训练、自悟,腹中渐富;教学古文《伯牙绝弦》时,我舍弃了传统的把古文的意思一句一句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背诵的教学方法,而是先出示学习方法即初读—细读—品读—改写,同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看课后的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达到领悟古文意境的目的。而此后凡是遇到古文,学生便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课例中,看似内容迥异的各篇文章实则在研读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都是如出一辙。学生如能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那么语文之路则再无阻拦。

以师之大厦,引生趋之;引他人之大厦,促生探之;授建大厦之法,教生筑之。虽是短短的三句话,却是融汇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无尽的奥妙。语文之路,建厦之道,在于师,在于生,在于于有限之中生无限,课堂的有效性也尽体现于此。

上一篇: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富有生动趣味性下一篇:无锡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