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2024-05-03

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精选11篇)

篇1: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根据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和作文教学规律,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应解决下面五个问题。   一、 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矛盾  1.坚持发展认识能力和发展的适度原则。大纲一方面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强调了认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认识能力的培养作了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适度的要求,如在写作中要逐步做到:有具体内容,有中心,有条理,要展开想象。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认识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上,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 2.坚持作文以写为重点。小学生作文属练习性质,是练习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更应以写的指导为重点,特别是用词造句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二、 作文能力和应试能力的矛盾   小学生作文,应该是充满童真童趣又不乏稚气,是小学生用自己内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是他们个体观察、思维、表达的产物。但这种作文在考试中不易得高分。考试中得高分的作文往往是那种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语句精练的范文式的`作文,绝大数同学只能望文兴叹。但是这种应试作文,诀窍就是套作作文书刊上的作文。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1.让老师充分认识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危害而摒弃套作的指导方法,真正按作文教学规律办事。2.改革作文考试方法,少考命题作文,多考非命题作文,少考大作文,多考小作文。把套作碰运气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3.改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法,对老师的作文教学,除了看学生的作文成绩外,更要以作文课堂教学、学生平时习作和语文活动来评价老师的工作。  三、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进度之间的矛盾   从道理上讲,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古语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方式、习惯上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反映在作

[1] [2] [3]

篇2: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请老师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探索有效教学途径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文基础知识以散点式分布,在教学过程中随文归纳,关于语文能力的知识要在学练过程中习得,强化运用;不可视为理论教学,止于认知或记忆。语文知识教学不能由老师就某一知识进行报告式的集中讲解,而应该在教学中点滴穿插和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穿插和渗透就较为有利,语文教师能较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牵入相关的语文知识,只要抓住某些机会与学生进行探讨,学生 就会在探讨中不知不觉地学得相应的语文知识。

在传授语文知识前,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加以方法上的指点。

其次要引导学生明确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工具性是语文的功能的一种反映,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的反映。二者的结合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强调熏陶、感染。

同时要避免把语言知识讲成语言教条。语文课要把文本解读放在第一位。学生阅读的文章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里语言现象千变万化,很有魅力,一旦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就把丰富的内容拿走了,所以不从言语作品出发,不在文本里讲规则,而把规则抽出来告诉学生,这自然是非常枯燥的,这是语言学家的事,不是我们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要做的。所以我们讲规则要放在现象里。现象是复杂的,要从语言到语理,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就一定要从真正的感性材料出发,让学生自己把它提升上去,而不是你给他一个教条,记住了以后他也不会用,所以语言规律是从语言现象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教学最需要的也是这种能力。让学生能从语言现象里把规律抽象概括出来,这就是要善于让学生把规律激活。

我们在讲文体的时候,告诉使用文体。文体有的口语性强,有的书面语性强;有些作家的作品口语性比较强,有些作家的作品书面语性较强。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呢?我们知道在通用语之外,有两套词汇:一套是口语词汇,一套是书面语词汇。口语词汇多来自方言、俗语,书面语词汇多来自文言。引导学生注意现象,从现象中把规则提炼出来,那规则并不复杂,就是几句话。这样做,记得非常牢,比死背要好得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从文本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语文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而要通过文本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具体感受,品味体会,更透彻地把握,更准确地运用,并实现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如词语的学习,除了能读会写,还应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和推敲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学生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自读一遍全文,然后与学生座谈两个问题:

1、作者与醉翁亭有哪些关系;

2、文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是哪几个。接着进行课文朗读比赛:一是小组与小组比,二是各小组挑出本组里最好的一个同学进行比,三是全班推荐一个最好的与播音员(事先录制好)比。比赛结束后让大家说说播音员朗读为什么这么好,引领学生明确:播音员读得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读好了文中许多“„„者,„„也”这样的句子。最后让学生在座谈中进一步明确:“„„者,„„也”这一句式,在古代汉语里,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句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把握文本,从文本出发,就有一个体悟语境的问题。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功,解读文本就是从语境当中发掘语意和文意,是语言和文学的接口。要使形象和思想在具体的语言里如何落实出来的,作品的客观和主观怎样来统一;而理解要在这个经验里统一,要让语意没有随意性,很多文意分析都是带有分析人自己的分析心理,所以它是主观的体验,但是语文课不能那么主观,因为老师的体验,不一定都是学生的体验,要使我们的体验更接近客观,就必须从语意出发,所以言内语境是非常重要的。

2、从语言环境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走近作家要从言内语境走向言外语境,分析他的经历,他是哪个时代的。朱淑真“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是很不如意的黄昏,人的心里很不痛快;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带有一种青春气息的黄昏;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一种很惆怅的黄昏。这些都是从语境里来的,是从近语境里来的,诗人的感受是有客观根据的,不能够随意去猜。

文内语境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词义,但是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比如人教社九年级教材,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孤独”;同册中的《傅雷家书》说,你有了赤子之心,你就可以孤独地对待和掌握音乐的真谛,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前者的“孤独”是好理解的,一个孩子脱离了他的学校,脱离了他的朋友、他的家庭,整天跟鸭子打交道,他孤独,没有人可以交流,这是好理解的。但是后者的“孤独”就很难理解,他讲的是一个音乐家深入到音乐很抽象的情感世界的时候,就脱离了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虚伪的、嘈杂的,他获得了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的音乐家所体验到的东西,他所体验到的孤独是音乐使他的思维抽象化以后而得到的一种更真谛的东西,这种孤独是难理解的,但是“孤独”这个词并不难理解。老师要能够很好地描述、写照作品里的经验,把作品里的经验和词义结合起来。讲“孤独”的词义,要给它下定义,其实不用下定义,学生可以查字典,但是各种各样类型的“孤独”,是“孤独”这个词概括义里所不具备的,所以言语作品里的言义、文意要比词义、语意对我们更要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意义是社会的,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语境里的。

要想了解别人的作品一定要从意义出发,而对意义的理解要从语境出发,有了语境,特别是近语境,意义才能落实,形象才能落实,这才是语文课。让学生自己提升出来,提高他们从语言现象里提升规律的能力,那么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会加深。通过语文学习,对课文理解的加深,才能够对人生的理解加深。作家的思想与学生的距离是很远的,但可以产生影响——对别人的经验的逐步体验,渐渐地把这些东西加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语文课所起到的作用,是把经验、感觉提升为一种理性的东西,有了这种能力,他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语文课讲知识,如果讲成教条,那是非常失败的。

3、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知识的做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它的主动方在学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强,那些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不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接受”的,而是在自己身心的共同努力下,自然“移植”到脑海中去的。而且,这种“移植”过程中,学生没有直接感觉到抽象而繁琐的语文知识概念,只是无形之中在学习并运用着语文知识。

当然,要想有成效,就要经常开展这方面的活动,活动多了,时间久了,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就会自觉地运用它了。其次教师要有“指引者”的作用,要“指引”学生进入“活动领地”,所以,教师必须事先开创好“活动领地”,设想好活动的方式。初一学生如何学好七年级上册语文? 初中一年级学生应该怎样去学好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 在复习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难点?

京翰教育初一语文辅导老师给初一同学分析讲解如何学习初一语文。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听课效率对提高语文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课文,只要课上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应该见缝插针地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尽量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上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这样才能使能力大大地增强。“听”就是要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结论得出的方法。如果你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复述80%-90%,你就是课堂的赢家。课堂笔记可以用笔记本记,也提倡在语文书上记,这样翻阅起来更方便。

课堂记录什么呢?记四个内容:

1、每节课中的新知识新见解。

2、语文术语及知识规律。

3、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4、实用价值很大的方法类知识。

三、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要积极、主动、大胆地参加朗诵、背诵、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语文学科活动。说不定你还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主持人呢!如果老师还没有打算举办这些活动,你一定要趁早向老师建议。在学习上就是要争先,这样做是正确的。

四、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篇3: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一、审题:输入话题要求, 输出写作规范

一是认真审清题目的要求, 找准内容要点, 弄清文章的体裁, 明确人称, 构建框架层次, 拟写标题。然后, 列出编写的要点提纲, 组织语言材料, 结合主题, 思考可以使用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核心问题是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提要, 对概括出的信息要进行选择处理, 分清主次, 既要找全、找准要点, 又要防止画蛇添足。

二是耐心书写, 尽量用简单句和自己熟悉的、最有把握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正确运用语法结构和关联词;语言表达要符合英语习惯, 表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行文连贯、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最后细心检查, 改正错误, 如检查语法是否正确, 尤其是人称的使用、名词所有格以及动词时态的使用。

二、扩充:输入词汇容量, 输出行文亮点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信息的输出与信息的输入同样重要。在输出的过程中, 必须敢于冒险。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新知识新词汇, 词汇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会得到内化,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知识。“词”是说话、写作的必须材料, 是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高低的关键。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记住单词的意思之外, 更要强调单词的用法, 要求学生遣词造句或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一些教师指定的词汇, 这样大大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习单词的兴趣。

三、博览:输入阅读经典, 输出借鉴素材

2011版初中英语新课标指出,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 读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读和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 各自具有独立性, 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应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英语课堂中, 读与写的任务是相互依赖的, 有时写作是被用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他们所读的材料;有时阅读是被用来对写作进行储备。那么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 充实写作素材, 通过阅读文章来调动学生作为读者和作者的经验, 提炼写作框架。阅读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是语言的输入。英语写作是运用从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交际形式, 学生除了要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 还要具有表达自己思想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修改:输入多元评价, 输出精致素养

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用上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对于写作而言, “二次”写作正是这样一个情境和机会, 让学生在初次写作的基础上展现写作水平, 把已积累的相关语言知识、观点及获得的新思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而英语语言的输出能力, 尤其是写作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较高标准。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反复出现以下问题:条理不清, 思路局限, 中式化表达方法, 甚至语法错误多, 词不达意, 写作水平难以实现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次写作之后加强“二次”写作, 即在学生初次写作的基础上, 通过修改、教师讲评、知识积累及思路拓宽, 对同一写作任务进行的提高性写作。

五、激励:输入互动激励, 输出习作信心

评价学生的作文应当注意方式、方法。评价时应多使用激励性和针对性的语言、表扬多于批评、激励多于纠错, 多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之作、可取之处, 哪怕是极微小的字词方面或是字数方面的增加, 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认可。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点燃其写作热情,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4:实施BYOD前要问的五个问题

安全产品公司Courion最近所公布的这一调查数据清晰地表明,许多安全主管仍然无视员工移动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安全研究公司IANS研究和服务交付部门高级副总裁Chris Silva认为,要想避免个人移动设备所带来的固有风险,最重要步骤就是要制定出移动设备的安全策略。

“BYOD(自带设备办公)的关键并不是你用了哪家厂商的管控产品,而是具体的策略。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只是禁止某些设备,而是要根据谁在使用什么设备,以及利用设备在做什么事来区别对待。”Silva说。

那么,全面的移动安全策略应包括哪些方面?Silva认为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明确定义用户的风险状况、什么样的设备可以得到支持以及规定设备允许访问的资源。他表示,企业制定自己的移动设备安全策略时,应考虑专家建议的这些问题。

支持哪些移动设备?

BYOD并非某个人、某家组织或者某个厂商推出的营销方案,而是由实际应用所驱动的。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员工都开始在办公室使用自己的设备。Silva建议,企业应该放开对移动平台的支持。

如果你只有一台针对黑莓系统的服务器,那么如今还这么做就有点太落伍了。在智能终端普及的今天,企业应该添加支持多种不同移动操作系统的平台。“这至少可以保证员工的设备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兼容。”Silva表示。

尽管支持多种平台可能很重要,不过,企业还是应该明确向员工规定,哪些设备可以接入办公网络、哪些设备不允许接入。很多企业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试图顾及员工想使用的任何一种个人设备和平台。这样一来,IT安全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成支持这些设备的任务。

“IT安全部门只能确保一小部分平台安全。”Silva说,“他们没办法对几十种设备做出适配。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策略也不可能对所有平台都适用。”

有些员工可能不喜欢被告知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Silva建议,至少在设备的年限和功能方面有一些最低标准。他表示说:“需要确保员工使用的是最新、最好的设备,因为会制订出比较好的安全控制措施。比如说,你可以决定对iPhone 3G产品之前生产的任何苹果设备不再提供支持。要知道,此前的任何苹果设备都不支持设备级加密。”

如何访问信息?

我们是要将信息存储在设备上,还是存放在需要远程访问的数据中心?显然,这对某些企业来说是个重要问题,而其重要程度取决于合规以及受监管的力度。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希望员工的iPad能够显示整个桌面以利于办公,但是受到合规和监管规定,又不能在其上存储任何信息。”Silva表示。他认为,这样的企业对于移动设备的要求只是一种浏览平台,而不是信息处理平台。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存储信息的每个设备都需要遵守合规要求。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多加考虑。

怎样划分权限控制?

Silva表示,可以考虑根据员工的角色和职权来部署安全策略。这意味着,企业的BYOD策略要做到让不同类型的员工从不同设备上访问不同级别的信息。

“假设某企业有四种不同的员工角色,其中之一的信息泄漏风险很高。那么我相信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这类员工用移动设备来处理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之外的事务。企业应该通过策略梳理出这类员工的特征,并且将这类员工分组标明,同时划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来和那些特性相匹配。”Silva说。

明确定义每一种风险状况,能够让安全部门更容易应对和处理员工的移动设备,让他们知道可以用设备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主观因素。”Silva说。

怎样才能积极主动?

如果某天有50个员工突然来找到IT部门,并且要求使用iPad,那么在这种仓促情况下制定出的安全策略很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IT部门需要对未来趋势做出展望。

Silva提到了两年前的圣诞节,在当时,有一款经过了长期炒作的安卓设备即将投向市场。

“安全管理人员需要预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当员工过完圣诞节回来工作时,会有许多人要求使用安卓设备。明智的IT部门会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并对安卓的安全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员工可以有条不紊地使用他们的新设备。”

何时对员工说不?

要想达到企业安全,相关策略一定要对某些要求说不。这在注重合规的企业至关重要。

“比如,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你不能让交易员在他们自己的个人设备上执行交易。对这些员工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和控制。”Silva认为。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虚拟化技术,以保证在让员工能够正常访问信息和应用程序的同时,不会在本地存储信息。

篇5: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一、期望与担忧。在今天我们党面临“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干部群众、党内党外同志期望都很高,很多党员干部群众希望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作风发生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可以说,大家对这项活动充满期待。同时,从我们平时与基层干部群众的交流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他们对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些担忧,他们主要是担心活动走过场,做表面文章,搞一阵风。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准确定位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能期望用一次这样的活动就把我们当前存在的所有的问题都解决。特别是在对外宣传方面,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把我们的目标拔得过高,让效果与目标之间存在明显落差,让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群众的愿望不成正比,要重点处理好“说”与“做”的关系,多宣传那些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不给群众开那些我们一时还办不到、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让整个活动的目标、成效与群众期盼达成基本平衡,让群众感受到这次活动是踏实真实、成效明显的。

二、观望与等待。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自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展开的,有很大的特殊性,虽然各地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委的有关文件,但对如何组织好、开展好这项活动的具体政策把握还不够深,特别是作为第二批开展的市县两级,大家普遍感到把握不准活动的深浅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都在看上面如何开展,如何进行,上面树了什么样的标杆,我们能否借鉴执行。很多单位和部门除了简单的学习文件之外,并没有进行其他深层次的准备工作。笔者建议,上级组织要进一步细化操盘方案,明晰具体内容,为第二批开展的单位提供一些操作指南。同时,各地也要走出观望、等待的误区,把谋划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尽快提出初步方案。特别是组织部门,更不能观望、等待,要思考在前、谋划在前,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然要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笔者感到,现在很多干部看见问题绕道走、遇着矛盾“躲猫猫”,只喜欢听掌声、不喜欢听骂声,没有正视群众意见的勇气、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被群众称为“怕干事、怕出事”的“两怕”干部。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广泛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发挥群众作用,是亟需解决重要问题。个人觉得,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大胆的、开放的将我们的工作亮出来,让群众给我们提意见、帮我们找问题;要健全完善群众评价机制,活动究竟有没有取得实效,不能自说自话,要由群众来评判,对活动中群众如何监督、如何评价等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对群众的意见建议要及时整改,及时报账,给群众扯回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从头到尾不虚、不空、不偏。

四、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与以前不一样。那么,如何联系群众就存在一个需要创新方式方法的问题。说到联系群众,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层次越高,联系服务群众成本就越高,很多干部一提到联系服务群众就是重大节假日送钱、送物,习惯的口号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联系的就是那几个特困户、上访户,而没有与更广泛的群众真正交心谈心、加强联系。笔者感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不能够有“旺季”、“淡季”之分,也不能一阵热、一阵冷,要让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制度、一种习惯。在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开展经常性的电话联系,进一步畅通群众与领导沟通联系的渠道,彻底改变领导看群众,就是慰问,群众找领导,就是上访的认识误区,真正让教育实践活动成为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篇6: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篇7: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启发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

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篇8: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一、“课标”是物理教学的依据

“课标”指《物理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应依据“课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既有教材直接反映的知识目标, 也有教材难以反映的非知识目标 (包括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还应依据“课标”并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 自主组织教学材料、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材料, 既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 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 (如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报刊资料、网络媒体等) 。

例如, 本人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时,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是这样处理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

1、对于该章第一节“声音的记录”部分和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由于“课标”未作要求, 本人将上述内容列为“自读材料”, 让学生课后自学, 以减轻课堂教学负担。

2、本章的知识重点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因此“乐音的特性和声的利用”只作常识性了解。

3、在教学“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 应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多下功夫, 务求每个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点;在教学“三、声音的特性”和“五、声的利用”时, 重点放在非知识性目标上。这两节课, 学生学会了多少书本知识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探究、调查、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学习全程, 领略声音的奥妙, 认识声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并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4、为实现教学目标自主组织了一些学习材料, 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在引入“声现象”时, 我并没有使用教材提供的“大象交谈”的故事, 而是用《趣味物理》一书中的“是谁泄露了秘密”。因为教材中现成的故事, 有些学生已经读过, 教师重述时已没有吸引力, 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中, 教材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探究活动, 本人设计了两个学生探究活动:每个学生用手指紧贴喉部, 体验发声的感觉;在文具盒或课桌上放一些碎纸屑, 敲打文具盒或课桌, 观察现象。又设计了两个师生共同探究活动:敲击音叉, 观察乒乓球被振动的音叉弹起;在盘子上放两个小纸人, 敲击盘子发声, 观察现象。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 我没有局限于教材介绍的方法, 也做了三点改进:在“探究课桌传声”实验时, 我运用话筒和录音机对轻敲桌面的声音进行放大, 增强了实验效果;用“听诊器”和话筒探及心脏的跳动声和肺的呼吸声, 效果很好;把教材介绍的“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改用“声传播演示器”演示。

5、重视依据学生特点施教。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都比较欠缺, 他们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 而又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物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施教, 想方设法让学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 因为自信是成功之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肯定学生的成功面, 对学困生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 因为你的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潜在的力量, 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如:上课提问难度大的请优秀生回答, 容易的就请学困生回答,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按层次布置作业, 基本题全批全改, 重点题细批细改, 学困生面批面改, 使优生吃得饱, 学困生遇到困难能解决;测试、考试内容难易适中, 使优生能拿到高分, 学困生能拿到基本分, 尽可能的不伤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讲评时, 要把握一个度, 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 让他们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使优秀生学得更得劲, 学困生看到自己的希望。

二、“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载体

物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品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情感等多个层面。为确保学生的科学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课标”特制定了与之匹配的“三维”教学目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采取何种教学形式来落实“三维”目标, 是一个十分迫切而关键的问题。

国内外的大量教学实验表明: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 不仅获得了物理学知识, 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会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使“知识、方法、情感”同步提升, 科学素质的各个要素均得到优化。可见,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载体。

三、“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其中, 物理理论来自于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的基础。用事实说话, 用实验证明, 是物理教学是一大特色。同时, 实验也是增强趣味性、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可见, 搞好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应做到:

1、多做实验。对于物理学中的每个物理概念、每一个物理定律, 凡是能做实验的我们都应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来形成, 切不可图省事而不做实验。另外, 对于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不仅要求学生做, 教师自己也要动手做。笔者曾制作了自动喂水机、针孔照相机、潜水艇、土电话、口哨等, 并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动手制作的热情。

2、做好实验。实验前教师应先做准备, 保证器材完好无缺, 保证实验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要认真熟练, 实事求是;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 注意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3、创新实验。教材中有些实验并不实用或者不够完善, 教师要根据物理学原理大胆改进实验或自己设计新实验, 如教材“科学之旅”部分中的“用气球吸圆底瓶和广口瓶”实验, 可改为“用气球吸塑料瓶”, 这样实验容易成功;用漏斗吹乒乓球, 除了教材介绍的向下吹以外, 还可以向上、向侧面吹, 等等。

4、简而有效。实验器材随手可得, 实验仪器制作、组装简易, 实验操作简便, 实验过程清晰, 实验效果明显, 这样的实验深受学生欢迎, 也宜于在教师中推广。如:向气球吹气, 吹足后用手捏紧球口, 松手后气球会向外飞去,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惯性, 惯性的应用”之前, 用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时, 水向什么方向溢出?当水杯突然停住时, 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

学生将上述现象观察清楚之后, 将水杯放在讲桌上。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 杯口的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当用木棒打击塑料片时, 产生什么现象?装置很简单, 学生却觉得很新鲜, 好奇的目光紧紧盯着鸡蛋。当举起木棒突然向塑料片打去, “啪”的一声, 塑料片飞离了杯口。同时, “啵”的一声, 鸡蛋落入了杯中。顿时, “再来一次”、“再来一次”的欢呼声此起彼落。此时又拿出两个玻璃杯, 让三个盛水的杯子在讲桌上排成一行, 用一张硬塑料片同时盖住三个杯口, 杯口的塑料片上各放一个鸡蛋, 用木棒快速打击塑料片, 伴随着清脆的“啪”、“啵”声, 塑料片飞离了杯口, 三个鸡蛋同时落入了各自的杯中。学生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待学生激动地心情稍稍平静, 提问到: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时, 为什么水向右溢出?当水杯突然停住时, 为什么向左溢出?为什么鸡蛋不随塑料片飞走而是落入杯中?同学们回家自己利用这些器具做一做, 看行不行?这种利用日常用品做实验, 引入课题的方法, 激发性强、兴趣浓,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欲望。球、橡皮泥、塑料杯、塑料瓶、玩具激光器都是很好的实验材料, 利用它们可做许多简易有效的实验。

四、“多媒体”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物理难, 化学繁, 数学习题做不完”这是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口头禅。学物理有三难:记忆难 (概念定律多、公示单位多) 、计算难、理解难。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物理量, 物理过程过于抽象, 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确实难以理解。如各种力、声音、能量、电流、磁场、磁感线、分子运动、电子转移等。如何化抽象为形象, 变不可见为可见, 是降低物理学习难度,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声形兼备、表现形式多样等优势, 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从而化解教学难点, 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是现代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五、“互动”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呆读死记, 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过时。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活动, 如探究、讨论、参观、调查、制作、游艺、竞赛等, 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学习。如, 本人在教学“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 就要求学生课余调查, 并写出调查报告, 陈述住房附近、学校周围有那些噪声, 并提出控制噪声的设想。

篇9: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第一,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作文是差异性大,层次不同的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差异大,层次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要求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写作文

缺乏生活或不善于发现,临到作文没内容可写,是造成“作文难”的又一重要原因。所以,指导作文首先要就作文内容进行指导,工夫主要花在平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留心观察事物,让这些素材积累在大脑里,到作文课上就能激发写作的愿望,打开思路才能有内容可写,然后再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第三,作文训练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教学大纲指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命题作文不是唯一的形式。每次作文,教师都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提出的作文要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一定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不仅要练习写记叙文,还要练习写应用文。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应用文,要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学校活动经常练习。除了作文课上的写作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多练笔写作。低年级可以练写观察日记,高年级可以练习写片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使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第四,学会积累素材,丰富思想基础

“读”是为了“取”,“取”是为了“表”,如何积累素材,丰富素材,发挥素材作用,丰富学生思想是学生作文中的重要环节。一要学生勤读书,博取知识,多读一些健康向上的课外书籍。二要注重笔记的积累,笔记资料要认真整理编序存放,便于根据需要挖掘开发、提炼使用,天长日久,其素材内容就能加大,作文时就能将有用素材丰富作文内容。三要增强大脑记忆,虽达不到能记忆整个素材,但使大脑对素材有印象是可以办到的,这样对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四要勤练习,作文教学要学生勤动脑、勤动手,激发学生写日记,把所想、所见、所闻的精华之处写下来。另外,还要多形式使学生作文,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增强表达效果。

第五,讲究作文评改,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评改要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题表达,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切忌以“完全否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对生活的反映,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白,不要違背学生的表达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完成的作文,不管是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教会他们方法进行评改,可以从学生身边培养范文,让学生有榜样,有目标,不断自我完善,要保持学生的进取心态,要将学生闪光点发掘出来,使学生互为促进,互为提高。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就是使全体学生通过扎实的作文训练都能达到基本的作文要求,逐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篇10: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一、“识”与“写”要分开

以前在识字教学中有“四会”的说法,学生每学一个字都要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要做到“四会”,其实很难,也没有必要。学习汉字贵在运用,第一次见面时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知道大体的意思和用途,有的字还会写就很不错了。不必每一个字都要“四会”,以后经常见见面,多用用就会了。这是被大量实践所证明了的。

二、低年级学生应“多认少写”

低年级学生少写一些字,可以腾出时间多认一些字,以便更快地凭借汉字阅读。同时低年级学生手指还很稚嫩,少写一些,更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另外学生多写还可能影响握笔姿势的正确,影响写字的速度,进而影响识字、写字的兴趣。

三、识字教学要讲究心理和字理

识字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识字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些事物和概念已成为学生的心理语汇,他们只是不认识表示这个语汇的符号,他们急于学会这些符号。我们应优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生活中表达与交流的需要。通过识字激发他们对汉字学习、对生活的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建立事物、概念与符号之间的联系,发展他们的思维。小学阶段,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优于抽象思维,由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接受,应优先把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汉字教给他们。学生生活在汉字世界之中,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好多汉字。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灵活处理教材,保持学生的识字兴趣。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学生对这些都会很有兴趣。要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要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解释字的结构,但不能一味地为了好记,不顾字理乱改汉字。许多字一目了然,很容易学会,就不必去讲字理,字字究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把符合学生心理和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

四、识字教学要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谜语识字、图画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环境识字、计算机辅助识字等。这些识字方法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应博彩众长,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

五、识字教学要采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手段辅助识字,为识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天地。应创造性地运用挂图、卡片、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识字创设更好的情境。在运用中识字是被证明了的好方法,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独立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姿势、习惯和书写的基本技能。重视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笔顺的教学。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欣赏汉字的优美,进而热爱汉字,追求书写的美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中,提到了识、写分开,而它不是简单的识字表和写字表分开,“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写”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我个人认为,识写分开对于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快识字的速度,便于使儿童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体验阅读的乐趣。儿童天生有探索未知的兴趣,包括阅读。但苦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无法达到独立阅读的水平。虽然可以借助拼音阅读,但过多的生字仍会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儿童的阅读需求,在适当降低识字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常用汉字的学习,使学生进人阅读的自由世界,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加快识字的速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而不是识字或书面语言的单一发展。以前的情况是,由于识字要求高,速度不快,所以识字教学显得滞后,赶不上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致使口头语言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发生阻滞。现在,适当降低识字的要求,加快识字的速度,促进儿童尽快掌握书面语言,并在口语基础和书面语学习之间迅速地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对儿童进行综合性的语文教育。

再次,“识写分开”的安排,有利于遵循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合理地在教材中安排写字的序列。这对降低起步阶段的写字难度,普遍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结合 具体教学案例谈谈这门课给自己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 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 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 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 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 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 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 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 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 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 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 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 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课程中提到识写分开对于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识字分开加快识字的速度,便于使儿童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体验阅读的乐趣。适应儿童的阅读需求,在适当降低识字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常用汉字的学习,使学生进人阅读的自由世界,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加快识字的速度,能促进儿童尽快掌握书面语言,并在口语基础和书面语学习之间迅速地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对儿童进行综合性的语文教育。再次,“识写分开”的安排,有利于遵循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合理地在教材中安排写字的序列。这对降低起步阶段的写字难度,普遍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识、写分开,而它不是简单的识字表和写字表分开,“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写”的目的是为了写作。

篇11: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审美教育,并摸出一点“路子”,现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层面:

1巧结包袱

国人为什么喜欢听相声?原因不少,但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相声大师善于结包袱,即先给观众一个疑团或一个意外,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悬念。结一个包袱,设一些悬念,会使观众或听众产生一种关心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就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曲电影时的心理活动。作家、导演在处理矛盾冲突时,常常使用各种方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紧张心情,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回评中说:“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①”语文教学是艺术,教师也是艺术家,同样可以在教学中结包袱,设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引起大惊、大疑、大急,然后获得大喜、大快、大慰的美感享受。因而,一课的开头,不论是哪种文体,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结好包袱,让它象磁石一样吸收学生,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渴求了解事物真相或结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了。

结包袱主要有两种方法:

1.1设问

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让学生精力集中,全心全意才行,因而每课的开头,都很讲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问题,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状态。如讲授《语言的演变》,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好讲古音。一次,他去叫朋友:‘老兄,汀芒佬!’那位老兄一听是熟人的口音,就连忙开门,问:‘你刚才说什么?’‘汀芒佬!’那人重复了一次。那位老兄还是不懂,再问:‘什么叫汀芒佬?’‘哎呀,老兄,这是古音,你怎么忘了!’那位老兄一想,才知道对方讲的意思。心想:好,你那么喜欢讲古音,我非戏弄你一次不可。一天,他们两个骑马去赶集,那位老兄笑道:‘喂,你怎么骑你的老母?’那人一听大怒:‘你怎么辱人母亲!’那位老兄微微一笑:‘你不是好讲古音吗?我讲的就是古音呀!’那人一听脸红红的,一言不发。请问,哪位同学知道‘汀芒佬’、‘老母’是什么意思?没有人回答,我就说:‘汀芒佬’是‘天明了’的古音,‘老母’是‘老马’的古音。”大家于是哄笑起来,这样,在欢笑声中。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1.2设难

有些课仅仅设问,易流于形式,不是过浅,就是过难,所以,我常常经常设计适度的难题,难难学生,以激起他们探求真善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课文,知难而进。如讲授《药》,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老的名称叫什么?(同学们纷纷回答叫九州、神州、赤县、中土、华夏等),对!华夏本来是一家,现在却分成两家,而且华家要吃夏家的血,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无数革命先烈要寻求的解救国难的药方在哪里呢?”这样把包袱结好,甩给学生们,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了。

2设置情景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要进行教学,就必然要创设一定审美情景,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景之中,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在接受审美教育了。

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两个:

2.1精选审美切入点

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一定要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如讲授《荷花淀》,我把比喻作为一个审美切入点,并采用引例对比的方法解读作品精妙之处。此文中写荷花,把荷叶比作了“铜墙铁壁”,荷箭被喻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而已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写过荷花,荷叶被喻为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两者同是荷花,都用比喻,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呢?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其中之奥妙--孙犁生活在抗战时期,描写的是血与火的战场上的几个年轻的女性采到荷花时的感受。白洋淀是保护人民的屏障,打击敌人的堡垒。在惊心动魄的情势下,她们对大而密的荷叶舍展开来的形象和高而直的荷箭有力挺起的形象感触最深,于是选用“铜墙铁壁”和“哨兵”这些牢不可破和勇健机敏的事物设喻。既生动地描绘了荷花荷叶,又真实地表达了她们的感受,寄托着鲜明的爱憎感情。所以孙犁笔下的荷花充满阳刚之美。

而朱自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屠杀的恐怖,令人窒息。他憎恨这样的丑恶的现实,憧憬着美好宁静的生活。当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散步,看到荷塘月色中荷花静态的风资,感慨万端。此情此景,用色彩艳丽,状态娇美的事物设喻描写荷花并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丑恶现实的否定之情,再也恰当不过了。于是朱自清笔下月光下的有着一种阴柔之美。

两篇文章都以荷花为本体,都使用了“比喻”修辞,而由于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同,因抒发感情需要而用的喻体不同,从而创建了不同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情欲信,辞欲巧②”的艺术效果。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写景的有情有序有法,而且还领略了作品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2.2创设审美气氛

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既可以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营造这种气氛。如讲授《雷雨》,分角色表演一番,也可以收到单靠语言评析难以得到的教学效果。

3以情动人,陶冶性情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心理的情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治。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

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可以采用下列的做法:

3.1 以情动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说:“情者文之径。”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流露的感情,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师凭借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如讲授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见《岳阳楼记》)我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扬自得,其乐无穷。这就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象这样的美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糟蹋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

3.2联想生情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审美感受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激奋,或者愤懑。教师(审美主导者)只要加以点拔,学生就会因文生想,联类而想,或者接近联想,或者相似联想,或者关系联想,或者哲理联想。总之,进行审美教育,要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物我同一,“融美于心灵”。宋代的邵雍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③”(《善赏花吟》)这里讲的就是联想,即花的姿态、神韵,与人类执着、自由、进取以及爱生死的心理相沟通,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4加工意象

意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再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在审美教学过程上,学生会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会形象。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的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的不同。”因读者各自想象力和想象范围的不同,自然所产生的鉴赏意象便不尽相同。可以说一篇作品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会产生一千种意象,是一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这是比较少见的)的意象。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加工意象的过程。

加工意象的方法也和两种:

4.1选好意象审美的话题

我们在审美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造好加工意象的话题,让学生形成主观感性意象或游离性意象,使其想象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但又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臆想。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拟定了下面了几个话题:1、刘兰芝的容貌美、形体美、风度美,2、关于焦刘的爱,3、焦、刘等人的性格特征,4、假如我是焦仲卿,5、假如我是刘兰芝等等,使学生带着问题直接与作品对话,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简单机械地接受作品内容,在对作品加以驰骋想象的再创造中,学生得到了审美的愉悦,正如欧阳修所说的“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书梅圣俞稿后》)。

4.2 体会审美意味

一个审美对象离不开真与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一般都有“意义层”与“意味层”,“意义层”是指对象显示的社会功利方面(属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它具体、直接;“意味层”,只能领会,不能具体说出,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样才能体会审美对象的意味。如《早发白帝城》,讲李白朝辞暮宿,千里之遥,一日即归。“千里”与“一日”的对比,显示出速度,具有强烈的轻快感。又以闻猿声的听觉来反衬舟行之速的视觉。水流湍急,一叶轻舟,如开弓之箭,急行如飞,瞬息之间,已穿过万千山峰了,如电影的快速镜头扑扑闪闪,又象三峡急流夺路而去。但只满足这些,则只是表面的。我们还应体察到这首诗不仅有外在的速度,而且有内要的律动--情绪律动。这就是意味--言外之意。而比这首诗前一点时间写的《自巴东舟行径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辞》,李白就没有这种感受了,诗的速度是缓慢的“辞山不忍听,挥策还舟孤”,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声。为何会有两样?原来“晚回”正值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心情沉郁,景象苍凉,速度、旋律自然沉缓。“早发”即不同,诗人一旦遇赦,心情轻快,景象流走,舟行如箭,正是透露了诗人情绪的对象化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地去揣摩、捕捉、追寻,其目标主要是包裹在形式外壳下的作家的情感、经历、意蕴,才可能达到“味之者无穷”的审美境界。

5学会发现

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学习中,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而且也由于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引导、训练。其方法有:一是平时课堂上注重引导,作业及时评点、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要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人为美。审美教育要兼有三者之长,既劝人为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我认为这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资料:(因调动,很多资料找不到,所以拖了这么久都没有完整,敬请原谅,并给予补充。多谢!)

①禹克坤赵祖谟李庆荣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北京:同心出版社1995

②电子文库>古典文学>刘勰作品集>文心雕龙》

③祁志祥《佛教“三界唯心”论与“美是心影”说》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FivelaystasteeducationofChineseteaching

HuangLifang

NanZhuangNo.3middleSchoolofFoshan

Digest:Thereisn’talackofbeautyintheworldofourlife,thereisalackofeyeswhichtofindthebeautyindeed.ThewriterexpatiateshowtosoakthetasteeducationinChineseteachingandbringsforwardthattheChineseteachingisaneffectapproachtoprocesstasteeducationandtoimprovetastesentimentthroughthefivelaysofdesigningquestionsskillfully,settingupscene,explodingsentiment,processingimagoandlearningtofind.

Keywords:Chineseteachingtasteeducationlays

作者简介:

黄丽芳,女,湖南郴州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三中。

大学毕业十年来,我一直担任高中语文科教学,--又连续担任毕业班教学,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培养之下,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夺取高分,还时时不忘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县、市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分别获一、三等奖。在勤教的同时,我还不忘钻研,每学年都坚持撰写几篇论文,并力求好评,勤于投稿,不时有作品获市、县奖。是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心目中的认真、负责、敬业、成功的好教师。我始终坚信一句话: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作者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三中528219

电话:0757--5319079(家)

上一篇:关于大气污染预报问题下一篇:校史知识竞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