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如何有效实施问题化教学

2022-09-11

新课程标提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那如何激发学生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 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现在就此来谈一谈笔者的体会。

1 弄清问题的来源

在历史教学中, 问题的来源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1) 教材编者设计的问题, 是针对使用该教材学生、教师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上课必须指导学生练习的主要内容, 发挥教材优势, 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设计的问题, 这是对教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教师, 根据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问题学以致用。针对不同的学生, 问题的设计从易到难, 逐步深入, 层次分明。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性,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挥和提高。 (3) 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期望得到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表扬,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弄情问题的来源后, 教师就要着重在课堂上实施了。

2 创设情境, 设计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兴趣的培养, 依赖于个人的爱好, 环境的影响, 所在历史课堂, 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教学《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课, 在上课之前, 教师模拟欧洲文物市场拍卖会, 拍卖的文物是中国秦汉时期一本线装书籍, 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留下一本重要的种植书籍, 每页纸之间只能用激光九片才能翻开, 拍卖师宣布后, 参与拍卖者纷纷举牌竞拍, 中标者出的标价是一千万欧元。听到这个故事, 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 一本书竟然索到一千万, 太不可思议了, 针对这种情境, 笔者顺势提出一个问题:“这本书值一千万还是一文不值呢?”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 同学们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此笔者就导入该课的第一个内容《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教师指导学习这个内容后, 学生探讨得出的结果是这本文物一文不值, 是赝品。因为纸最早出现在西汉, 秦朝还没有使用纸张, 而是用竹简或者丝帛来书写。从这样一个情境,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3 问题的设置, 要由浅入深, 形成多个梯度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 由表现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问题的设置, 如果过于简单, 让学生回答“是”或者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倒不如直接出判断题, 就无法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所以, 在情境创设问题的前提下, 设置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 我们知道秦始皇采用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制国家, 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上的措施, 巩固国家的统一。争议特别大的不是思想上的“焚书坑儒”, 针对这个知识点笔者就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 你该如何控制儒生的言论?”角色换位, 当上皇帝, 学生的兴趣来了, 有的同学说继续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局面, 由他们评论;有的说任用有才华的儒生来当官, 封住他们的嘴巴……, 但最后归纳出来, 不管你采用何种措施、目的就是巩固统治;即“天下”, 所以,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角度去思考古代的问题, 而是站在当时的条件去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封建帝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恤践踏人民的利益, 巩固自己的政权, 但是在当时这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不这样做, 国家分裂, 又要陷入封建军阀混战, 人民的生活就更加的困苦。问题的提出,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他们着力去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运用历史辩证法去学习历史, 形成自己的个人见解。

4 设计问题要纵横联系、注重历史知识的联贯性

学习历史, 教材内容多, 头绪复杂, 因此, 我们设置问题要注意纵横联系, 特别是中外历史联系。例如, 九年级的复习课中, 在学习美国历史的这一课时, 笔者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开国总统是谁?”这个问题较简单,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个问题是“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他们依靠什么取得世界霸主的地位?进入20世纪末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把美国从建国到强盛所实施的各种政策以及在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机遇, 特别是本世纪末的经济发展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典范。最后提出:“美国的发展之路, 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这个问题就联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要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这一机遇, 把我国融入世界, 发展本国,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从而把中国的历史与世界融合起来, 让学生去比较、总结、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不能独立去学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 要有机结合起来。

5 拓展学生思维, 设置问题要给学生留空间

现代的学生, 见识面较广, 从阅读书刊、上网查看资料, 从多个主面多个角度去看, 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而对他们的观点, 作为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培养他们“尽主书不如无书”不要过分相信教材, 从而培养学生善疑好问, 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到近代中国的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时, 课文中提到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这场封建统治者自救的企业中产生, 虽然这场运动失败了, 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国家民族资本产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作用。学完了这一课后, 学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产生, 然后有个学生向笔者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对于学生的问题, 笔者把它交给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就是在这里与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通过讨论, 增强学生的求知精神、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6 提出的问题, 要面对全体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中来

教师所教的班级中, 有的同学成绩好, 有的成绩差。所以要考虑全面、不能只考虑优生, 还要考虑后进生, 要适当提出一些简单易做, 难度较低的问题, 鼓励他们来回答、表答自己的看法。例如: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在哪几个主面?刘邦建立汉朝的时间在哪年?地点在哪?问题简单, 哪怕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看课文, 都能回答出来。从而提高全班的成绩。

总之, 在历史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 我们就是把要传授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问题来问、来学, 因为有了问题, 才能启发学生;才有探究的可能, 所以一个好的教学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达到情绪高涨, 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和学习历史的快乐, 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的成绩。

上一篇:教育改革从“问题”开始——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下一篇:论创造教育的课堂障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