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24-05-05

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通用9篇)

篇1: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新区章锦小学

张强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他们的情操会变得高尚,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因此,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收集素材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作文教学必须从形象开始,有了美好的形象才会有好文章,而形象必须从观察开始。观察什么呢?首先是自然现象。让他们在观察中感受到美,情操也随之得到陶冶。大自然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到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其它事物不可比拟的。“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孩子的语言会产生飞跃。

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晚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明月,雨后的绿树,云雾笼罩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都是儿童观察的好对象。当大自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儿童会看到更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到处一片新绿,一切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夏天,轰隆隆的雷声,震动了大地,耀眼的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起雾了,大自然好象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冬天下雪了,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儿童的眼前„„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儿童早已准备好的观察题材,让孩子去感受美。

观察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春雨落地是什么声音,秋夜的小虫在唱什么歌,北风呼号是怎样地愤怒„„当他们听到秋夜蟋蟀的叫声,别有兴致地猜想:“小蟋蟀唱什么歌?”是在说今晚月亮特别好,还是为谁召开音乐会?所有这些简直象美妙的乐曲一样诱惑着孩子们。观察,注意选取鲜明美感的目标。就拿观察季节来说,总是选择具有某一季节典型特征的时间和背景。这样,给孩子们留下强烈的美感。

观察情境,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孩子作文找到了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而通过有计划的指导观察,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的各种美,引导他们写出充满美的文章来。

二、在指导学生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在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块美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课文有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是指导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好范文,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唤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下面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课文内在的美育因素。

(一)语言美。

《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优美,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巧用修辞手法。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说透了“观赏”的原因。桂林山水与名山大川作比较,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具体写山水特点,则又用了抒情排比句式,最后一句把翡翠比喻江水之绿,真实、形象、生动,后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用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气势和形态,比作屏障、竹笋,突出山的真实可爱。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诵读吟咏,体会字、词、句之精美,在语言美的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构思美。

《桂林山水》一文构思巧妙,剪裁严格,结构完美,开头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接着按游览顺序,分别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写了对桂林山水总的印象,末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篇首“荡舟漓江”相照应。全文由总到分,从分到总,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布局谋篇之妙,遣词造字之精更体现于表述中。写桂林之水“甲”天下,先与“大海”“西湖”作比较,接着写漓江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写桂林之山“甲”天下,先与“泰山”、“香山”作比,继而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以感觉写水静、以视觉写水清,以比喻写水绿。而课文以视觉加比喻写山奇,以比喻加视觉写山秀,以视觉加比喻写山险。教学时,根据以上分析多侧面进行比较,学习作者取材考究,内容精当,句法、字法的新颖,使学生领会文章构思之美。

(三)意境美。

《桂林山水》重视意境创造,“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描绘了南国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荡舟漓江”引出对山山水水的描述,也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意境中。江水平静,清晰见底,只是微波扩散的水纹,才感“船在前进”。“奇峰”“怪石”,好似来到仙境。青山绿水,山水相连,空中“云雾迷濛”,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更显得风光迷人,仿佛进入画卷之感。教学时,要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意境,陶冶心情,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趣美。

《桂林山水》优美的言辞,饱含着作者抒发感情的美。作者从“渴望观赏”到“由衷赞美”充溢着浓厚的爱美情趣。

轻舟荡浆,尽情观赏,别具一番情趣。大海、西湖,泰山、香山众所周知,而桂林山水之奇却从未见过,这是作者心头充满新奇、喜爱之情而又发出的由衷赞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乐趣无穷,在这似画美景之中,观赏动人的山水画,怎能不感到无比欢乐和激奋。

(五)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人物,可以说是文学形象中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赏文学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作品确实如美的海洋,到处呈现着闪烁的珍珠。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发现它们,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各种表达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时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他们也处处把美带人自己的作品中。

三、在指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到中高年级,就让学生有计划地认识社会生活。面对身边的万事万物,要让他们知道选择写作一定要选取那些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赞颂和值得写的。如在指导学生写景文章《美丽的校园》的写作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看看哪些是能表现美的思想,美的作风,美的道德和美的行为的。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从整体看,学生只觉得校园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再一部分一部分看,并说出特点,哪些地方值得写,如可写写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校园,因为这是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劳动换来的;可写写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因为这是爱祖国的标志;再写写宽敞明亮的课室,因为这是培养人才,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指导,学生就能成功地写出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文章。

除了大自然美,还应引导学生写写生活美和助人为乐的人格美。学生不是关在真空里面,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事物。针对他们生活阅历浅这一特点,我们应怎样把那些光明美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他们的意识,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就是生活。”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寻找美,歌颂美。如:从身边寻找美,找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事迹;到社会寻找美,利用报纸,电视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与人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激发他们的全部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绘美的东西,抒发美的情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另外表达语言的艺术美。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作文语言应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最美的语言,就是精美、至美、尽美的语言。茅盾说过:“美的文学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准确和精炼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句话,所用的词句和表现手法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意境也不同。

总而言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要老师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写出融语言、结构之美为一体的好文章来。天长日久,学生便能够在习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美的水平。

篇2: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  方明生

[内容]

早在明治时期日本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确立的初期便产生、发展,并在战后再次复兴的“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是扎根于日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土壤中的、“原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这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和方法超越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中对“舶来品”的全盘接受和模仿的肤浅,以大量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了既是现实的,又是具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深度的作文教学法,并将其理论扩展到社会科等其它学科,成为学科教学及生活指导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所谓“生活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文章表达活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从上述定义上看,“生活作文”的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为语言活动的主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主体。

本文阐述“生活作文”的各个时期的创导者的主要思想、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作文教学改造的问题作一思考。

一、芦田惠之助的“随意选题”说

处于大正自由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时期的芦田惠之助对明治维新以来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十分不满,他认为明治维新以来一味模仿,而无内省之余。初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亦是如此,全无深思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之结果之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之目的、方针只重舶来之论说,而不考虑眼前的儿童如何。芦田是以回归东洋的传统思想(佛教)来寻求克服这种自我丧失之危机的方

篇3: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

第一, 加强学生写作储备。

学生要想把作文写好, 就得有内容可写。如何让学生做到有内容可写, 这可得有长久的准备。让学生在早读课时, 多读一些课外书籍, 如中学生优秀作文, 世界名著等, 对一此字, 词, 句及有用的材料进行记忆积累,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学生自然会“下笔有物”了。

第二, 科学指导学生写作设计。

教师在上作文课时, 首先得作好设计, 包括命题、审题、材料及提纲, 写作指导, 下水作文等全过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会出现哪些弊端, 共性是什么, 教师要有谱, 只有这样, 才能提前给学生提示和交待, 学生在写作时, 才不至于茫然无措, 在设计作文命题的时候, 必须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得兼顾到命题的新颖、得体, 力求做到不落俗套;审题时关是抓住“题眼”, 作文命题, 通常都有一个“题眼”, 那就是作文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 它是写作的“重心”所在, 决定着文章的主题, 影响着文章的内容, 关涉着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做到真实, 典型, 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 加强学生实战演练。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演练作文中的负面思维与操作。有大部份学生在扬笔写作文时就有头疼, 烦躁、懒散的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是写作时方法不当造成的。

1.心不在焉, 随心所欲, 信手涂鸦。有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差, 对写作文无兴趣, 产生厌恶心理, 以敷衍交差了事。对此, 老师不能放任自流, 要想办法改变他们这一想法, 提高他们的写作认识。这主要得让学生对写作要产生兴趣, 大凡有了兴趣, 就能把写作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作家, 都是在自己的兴趣上获得成果的。故要让学生都能主动的积极的去演练作文, 就得培养学生的兴趣。

2.不善于挑选材料, 分不清主次。这样的学生, 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是长而无趣, 短而不精。对此, 老师要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素质, 启发他们怎样审美, 怎样鉴别善恶美丑, 树立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心。当然, 这前提是首先学会观察, 这是收集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也是学生作文时能否有题材可写的关键。勤观察是要求我们去从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捕获有机的写作素材, 有的放矢的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在作文教学中, 应多指导学生学会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认真、仔细地观察有典型性的有意义的人和事, 尽可能搜集作文素材。对于搜集来的素材, 要善于去粗取精, 老师要求学生把从生活中捕捉得来的人和事, 开动自己的脑筋, 努力挖掘其中的亮点, 提纯素材, 选准写作角度, 切忌堆砌, 取舍要适宜, 要抓住典型材料做文章。

3.心有所想, 但不能跃然纸上。这样的学生往往想写好文章, 却又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语言功底差。有时有了好的构思, 却并没有好的语言来表达。对此, 老师要培养他们勤练笔, 这就是把捕捉到的素材, 经过大脑加工后, 再以语言文字形式有机组合定格成型的最终环节。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得认真演练作文, 用自己累的材料去表现文章主题。

4.漫无边际, 缺乏轻重而无中心。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抓住一事一议, 突出一个中心。要引导学生组织材料, 去粗取精, 取舍得当, 剔枝节, 留主干、浓墨重彩表现主题。

5.观点偏颇, 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爱憎要分明, 辨别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有明朗的是非观。

6.持之以恒, 方能成大器。“要知学问难, 在乎点滴勤”, 一口吃不出个胖子。学知识不能只凭意气, 三分钟热情, 它要求求知者得持之以恒。学生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反复的练习, 才能把积累的知识熟练的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时才不会取舍不当, 力不从心, 练习的时间久了, 自然会“下笔如有神”了。

第四, 注重学生习作多元评改。

学生作文中, 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对这些毛病, 老师不应私自去“堵”, 就好比大禹治水, 不在于堵, 而在于导, 应该与学生取得联系, 师生共同来“导”, 效果才会显著。

1.看病处方, 对症下药。与学生共同修改, 老师不能

武断, 每改一个地方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 共同分析病因, 找出修改办法, 这样做, 一是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是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责任感, 三是提高了学生写作技巧, 在今后的作文中少出类似的毛病。

2.学生互动,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改, 相互学习, 这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让学生相互阅读彼此的文章, 试着大胆的去评改别人的文章, 从中吸取营养, 互为借鉴, 取长补短, 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进步, 相得益彰。

3.辅导评改, 总结经验。老师把学生作文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好、中、差三类文章, 各选一篇作代表, 印发给每个学生, 由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指导, 学生集体性评批。学生随时发表见解, 如对某句或某段的修改意见, 以及修改后的好处, 最后由老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 提出修改订正办法。所有学生的文章都已评改完成后, 再由学生彼此给对方的作文写出评语, 并当堂抽学生向全班宣读自己给别人写的评语, 看是否中肯得当。如有不当以至过激之处, 需及时纠正。

第五, 加强学生写作课外辅导。

篇4: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古人云:“文无定法。”是不是作文真的无法可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文章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固定的模式,但并非无规律可依。“无定法”恰恰道出了写作的一个真谛——不求其形,但求其意。正因如此,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史上才有了风格迥异、灿若繁星的文学样式:先秦散文、两汉大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不同的“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催生了文学样式的丰富多彩。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一年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多看和练习——这就是写作的“要道”,这就是写作的规律,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而我们许多老师只注重练习,忽略了让学生多看、多想。

多看包括阅读(看作品、书籍)和观察(看社会、人生),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

首先,说一下观察社会、人生的问题。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少学生认为文章无物可写,或者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件事:老师冒雨家访、同学助人为乐、父母谆谆教诲等,没有一丝新意,让人读了昏昏欲睡。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学生们不熟悉社会,不懂得观察人生世相,还自以为网络世界就是现实世界。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也会被人视为“书生气浓”、素质低等。《红楼梦》第五回里曾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客观世界的诸般事物都能洞察明白,就是“学问”;现实生活中,人情世故都能熟悉、通达,这样就自能“化”作文章。如果学生做到了这点,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物可写,也不再是空话连篇。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正是有了“行万里路”的丰富经历,才写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屠格涅夫所说的“生活是一切艺术家的永恒的源泉”也正是此意。

其次,再谈谈“多读”的问题。古人讲写作,每每要强调“多读”。诗圣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如果万卷书你都读通、读熟了,下起笔来就会轻松自如有如神助。正因如此,他才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流芳百世的佳句。所以学生要想写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的体验做素材,还必须多读别人的文章。语言学明确告诉我们,创造性的模仿是人们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汉代大辞赋家杨雄说过“能读千赋则善赋”,还有清代诗人孙沫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很好地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我们中职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文章,里面就指出读书可以给人精神的感化和陶冶,“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多读可以让我们“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多读可以让我们汲取大家文中的灵气,多读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有一种内在的恢弘气势,从而去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也让我们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的作文感情丰富,扣人心弦,很能打动人;也有一部分学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写不出好文章。为什么学生们基本相似的经历和学习环境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恐怕主要原因就是有的人读的书太少,不能领略古人名家作文的那种气概风范。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学生素质高低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我们班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十六年前的一个冬天的夜里,雪花衔着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衔”字用得很新,我及时在班内表扬了她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她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应在作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篇5: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二、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写好日记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经之途。学生学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有助于克服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同时,也可通过日记这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篇6:浅谈小学教育中的启蒙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表达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轻松步入作文教学的大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作为启蒙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写作文的心理过程

学生习作可以煅炼语言组织能力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是有必要写而且必须得写的。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不同程度地产生愁、怕、厌等心理,还有的同学明显地表现出对作文没有信心。造成小学生在作文上有如此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写好作文到底难不难呢?我们知道,一个小孩从不会站到会走、会跑,在大人眼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阶段都是多么难啊!可孩子本人会觉得难吗?我们每个人不都学会了走路了吗?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感觉到难,要让孩子懂得写作文就好比学走路一样容易。道理我们这样分析没错,但作文毕竟是语文各项能力中综合性最强,难度最高,上升速度缓慢的渐进过程。所以,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也是正常的,问题是老师怎样能消除他们的这种畏惧感,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由怕写进而发展为想写。

1、学习主动性是写作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侧重于下面几点:挫折激发斗志,如《奇怪的大石头》中的李四光勤奋学习,最后终于功克科学难题,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讲解这篇课文,我就

让学生明白,假如能有这般意志、信心、勇气,那么在写作文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多鼓励少批评。学生们好胜心强,多批评会使之畏首畏尾。在批改作文时,要把那些可圈可点的东西凸显出来,另外指出不足之处,当然是尽量用商量式的语气。

3、光靠想写还不行,有了写作欲还得有东西可写。怎样才能使学生有东西可写,这是师生最关心的问题。鼓励说真话,小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事物的能力不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鼓励他们写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真挚的情感。教师应与训练学生写日记紧密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到日记是作文材料的“仓库”,是练笔的好途径。

二、启蒙作文教学中,模仿并非不好

在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小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使教师很伤脑筋。作文教学,一定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让学生反映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小学生作文并不是文艺创作,而是一个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就应该潜心探讨作文教学本身规律性的东西。

学写毛笔字,一般是先描红,后仿影,再临帖。这个阶段,写出的字当然是“同”多异“少”,近乎“千篇一律”,但是没有一个书法家因而丧失了创造能力,同是学“欧体”的,写出的字,风格各异,各有创新。学画画,情形也是如此。那么学一学作文,在启蒙阶段为什么不能按着老师指导的去努力成文呢?如果连作文的一般规律都

不懂,那还谈什么创造呢?因此在启蒙阶段,“千篇一律”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须的,可以说“千篇一律”是创作的准备。当然,学生的作文不能一味按老师指导的去写,不能永远“千篇一律”,要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作文教学中,“例文”示范,“讨论”明法,“摹仿”起步,安排一定的仿写,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求同的范例,不能因为当前“求异思维”倍受青睐,就冷落了求同思维,实际上是求同还是求异,要因人因时而定,不能偏执一端。

三、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

针对小学生好趣好动的特点,积极努力试着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方法如下:

1、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文学的艺术领域中,任何作品的创作离开想象是决不可能的。因此,教师须精心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的内容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头脑中迸射出想象的火花。如在开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畅谈理想,有的学生说长大后要当医生、个体户、飞行员、司机等等,有的学生要当发明家,有一同学说他要发明一种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葡萄等全在一起的水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接着一个同学补充说最好能够把吃掉的那一块随时补出来。因整个想象与说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学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往往缺乏明确目的性和自学性,同时情绪也十分明显,新奇的事物,优美的音乐,欢乐的游戏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更能使他们兴奋激动。因此让学生参加一些特别感兴趣的游戏,如传话,猜谜语,放风筝,吹泡泡……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事物。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游戏前要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你看大家的动作、神态怎么样,听到同学们说什么、叫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学生特想玩,所以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十分情愿地接受了观察任务。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眼、动脑,边玩边观察,观察能力也在快乐中逐步提高。

四、对于启蒙作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篇7: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激趣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是件可怕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繁重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地写作文呢?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作文,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生:很美。师:谢谢大家。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师(出示一个笑咪咪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了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多元情境,实现自由命题

要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他们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

三、创设生活情境,获取丰富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了作文能力又培养了人。

四、创设感悟情境,发掘学生创作的潜能

新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欧美国家历来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我们真正认同它、实践它,还需要有一段长路要走,要边教边摸索,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教学之路。在欧美教学模式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可取,就是常常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我们人类对游戏所产生的结果记忆深刻,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天下午我给学生上作文课,先安排让学生做他们经常做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但很少对游戏产生感想。这时我就对学生说:“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何感想?”结果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到: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不被老鹰抓住,不仅要求带头人灵活,还需要我们每个队员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假如队员中有一个开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就会被老鹰抓住。接下来我就顺理成章地布置“老鹰抓小鸡”的题目,让同学们写一篇感想作文,明天上课时交上来。第二天上午,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批改,感觉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尤其有同学能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发扬团队精神”等道理,印象非常深刻。通过这个游戏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不仅完成了作文对生活记录、对生活感悟的教学目的,而且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以及树立团队精神,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容易达到的。

篇8: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从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来看审美教育

作文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 因此, 作文教学主要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 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把直观的美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的感受的这一过程中, 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参与其中的, 这里面包括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思考能力等等。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 而人们眼里的哈姆雷特却有成百上千呢?在这里, 思维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糅合了人们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 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能力。而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 到构思文章, 写成文章, 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因此,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如果仅仅靠苦思冥想, 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需要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 把种种体验化为内心真实的感受, 才能下笔如有神, 做到真情流露, 把文章写到读者的心坎上, 通过共通的体验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良好的思维综合能力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训练这一点上来看, 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上, 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不少。

二从作文训练的内容看审美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的。作文是借用书面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作文教学中, 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累积。审美教育以其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很多学生常常有一个“作文难”的问题, 每到写作文的时候, 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 不少学生觉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确立一个中心点, 无从下笔, 或者无话可说, 只能泛泛而谈, 硬凑字数, 造成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之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个原因就在于素材积累的缺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体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 只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去发现, 而造成素材积累的匮乏, 写作时无材可用、无话可说。

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 学生在素材积累的训练方面, 有一个方向就是留心观察那些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 使人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性情, 获得美感的体验。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各种美存在于自然, 比如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 除了朦胧的色彩, 还带给我们清新怡人的感受。又如溪水流过的潺潺声, 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间符, 带给我们活泼动人的感受。美还存在于艺术创作, 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验, 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把这些美的写作素材恰当地运用于作文写作中, 让写作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学生在积累此类写作材料的同时, 也获得了美的感受, 同时得到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的特点, 因此, 作文教学融入了审美教育, 反过来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美育有陶冶性情的作用, 具有愉悦性, 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学生喜欢上美术、音乐课, 我们也不难发现, 中学生也渴望创造美, 因此, 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把美融入作文当中, 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篇9: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分项量化教批法 小学作文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如何使之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分项量化教批法”,即:把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大到审题、立意、结构、布局谋篇、内容、语言运用、表达方法,小到过度、照应、文体、书写、卷面等基本素质分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优、良、一般三个子项,并设有不同的分值(总分为100分)和学生选择目标栏、教师批阅建议栏,让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正文之前。学生进行作文活动时,按照这个基本构架根据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写作目标,教师教批时便根据学生选择的写作目标和完成作文活动的实际情况,将评析结果的分值填在表格相应项目的栏目中,然后根据所得总分评出优劣。

“分项量化教批法”的优点如下:

1.使学生在自身现有作文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准确地找到了进行作文活动的停靠点,即: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生活体验、个性特点、喜怒哀乐、所见所闻所感等情况及作文实际水平灵活定位,选择作文活动的目标。作文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在每一个写作阶段,每一次作文活动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真正找到了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坐标”。这样每次作文活动不论对主体而言或个人而言都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球形的多棱镜,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照和涉猎,它的每一个面都闪耀着每一个学生多彩的、潜在的、智慧的光芒和思维的火花。

2.作文教批活动教程,对学生而言既包含了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又具有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性。“分项量化教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拉开距离,使优劣分明。

优生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特殊发展),中等生向优生行列迈进,学困生迎头赶上步入中等生之列,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让教师走出在作文教批行为中“丢卒保车”的误区,即:走出教师只注重个别写作上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作文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遗忘或被应付的误区,充分确立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均等教育”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素养,又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更避免了对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方面的作文活动中(因教师教学感情配置不当)可能引起的“合理”损害。

3.当写作受挫或取得一定成效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文活动的发展变化相机调整和适应写作目标,或从单一目标的选择运用调节到多项目标的综合运用,或从多项目标的综合运用调节到单一目标的选择运用。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定向指导,还可以缩短教师对学生不切实际的高质量作文的期待与学生作文的实际能力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双方在作文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经过撞击与磨合后形成一种最融合的感情纽带,达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终极目的,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4.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困生”惧怕作文、抵制作文、怀疑自己的作文能力等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使每个学生在每次作文活动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学困生”,都是最大的喜悦和鼓励。

5.在保证作文教批实效性的同时,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周期性,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使教师从常年累月在作文“苦海”里跋涉的困境中解脱。

6.减少了教师在作文教批活动中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切实际的培育的盲目性,使学生对自己每次作文的得与失一目了然,既肯定了学生作文的每一个优点,又指出了每一处不足,更点明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7.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心中有话写不出来,一次次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作文,只能让学生更厌倦写作文。分项量化教批法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写作中有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8.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变被动的应付为主动积极的投入。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学生的差异,而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人人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作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发展,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9.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使用分项量化教批法的过程中,师生间增加了平等对话、真诚合作的机会,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补充,平等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抛出既定的“砖”,而学生交给教师的则是虽带有许多瑕但仍不失为“玉”的作文。对原始的“玉”进行雕琢,使之成为“器”,这个主动权只属于学生本人。因为作文最初模型的构思,设计者是学生,况且作文活动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一种隐形活动,教师任何的加工、修饰都不吻合学生作文原意。“分项量化教批法”则把这个“雕琢”“玉”的权力还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写作目标和作文情况,找出成功之处和失误之点,进而加工、认识直至完成。

参考文献:

[1]许丽珍.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10-11.

上一篇:全区工业经济工作推进会主持词下一篇:进一步全面提升绩效